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六):岩画(2)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八)广西岩画

广西岩画具有我国西南岩画的代表地之一,也是我国岩画地点最多、最密集的分布地区之一。属于西南系列岩画典型代表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发现,到目前为止,已在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凭祥等县市的沿江崖壁上发现岩画79个地点、178处、280组、人像3000多个,绵延200多公里。画面一般距江面20~40米,最高者达120米左右。内容包括人物、动物、器物图像。图像大小不一,大者约3米;小者约0.4~0.5米。画面大小亦相差很大。这些崖壁画多集中在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壁上,陆地石壁和洞穴也有少量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宁明花山崖画,亦称花山岩画。

27、宁明县岩画包括达佞山岩画,花山岩画、龙峡岩画和珠山岩画,其中以花山岩画最为著名:

花山岩画花山位于宁明县城北面15公里处明江畔的一座石山,海拔345米,岩画就绘制在临江一面的巨大而陡峭的悬崖绝壁上,山因此被称为“岜来”(壮语),意为“画有图画的大山”。壁画画面高40米~50米,宽210米,面积8400平方米~10500平方米,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岩画呈赭红色。颜料是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风格古朴,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原始。

岩画尚存画像1800多个,现存图像1900多个,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以人物为主。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像形体高大,最大的高达3米,皆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最小的约0.3米。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一侧,作跳跃状。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向,作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羊角钮钟。刀、剑一般佩带在正身人腰部。铜鼓数量多,只画出鼓面,有的鼓面中心有芒,个别鼓面侧边有耳。这些图像在画面上交错并存,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排满整幅画面。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伟、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整幅岩画气势恢弘,热情奔放,内容丰富且带有神秘色彩。其绘制年代和制作工程技术、主题涵义和制作目的以及颜料配方等,皆存在争议。但被公认为壮族先民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25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有人认为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壮族先民通过图腾崇拜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龙峡岩画位于明江右岸,岩画共有14组56个图象,其中人物形象50个,马的图象3,铜鼓的图象2个,船的图象1个,各种图形分布于六处。⑤高山岩画,明江右岸,在江水转弯处,山有两峰突出。岩画分布于北峰中部有两个岩洞的附近,共有5处,计有191个人物图象。

达倭山岩画、珠山岩画达倭山在左江支流明江的右岸,南面临江,峭壁高约150米。岩画画于峭壁中部近山脚处,高距江面约40米,画面呈斜横幅状,中部岩画被岩面胶结的石钟乳石覆盖,两端风化严重。珠山岩画是明江流域最上游的一个岩画点。由于岩表受严重风化,许多图像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

28、扶绥县岩画共有岩画点22处:①小银瓮山岩画该岩画位于左江左岸,岩画分为两处,一处现存18个人像,有骑马人物和铜鼓。另一处在西侧上方,现存9个正面人像。②银瓮山岩画位于左江右岸,岩画除人物外,有悬挂三个大小相近的铜鼓,纹饰有的是日体,也有五芒太阳纹。③七星山岩画该岩画位于左江左岸渠旧乡境内。④合头山岩画位于左江北岸的渠黎乡岜桑村境内。⑤茭杯山岩画岩画多为黑色物覆盖,少部分露出淡黄色。⑥驮潭山岩画该岩画位于左江渠黎乡那勒新安村3公里内。⑦下垌山岩画该岩画位于扶南乡下垌村内。岩画多为正面像,最大的人物为一位佩戴环首刀者。高1。4米,头作圆形,举手作蹲腿似弓形。⑧新湾山岩画这里有两处岩画均已残缺。⑨岜来山岩画在山偏西端的陡坡上有一个椭圆形口浅洞,岩画主要集中在洞内壁或洞外的岩壁上。

29、崇左县岩画共有岩画点26个:①灯笼山岩画,距隐士山东南2公里,共有5组26个人像。②驮柏山岩画(银山岩画),分为数组,大小不一,大的有数十人,小的只有一两人。③白鹤岩山岩画(观音山岩画),山高200多米,顶上六峰,第二峰以后岩画有6组共计43个人像。④陇狗山岩画(弄玖山岩画),在山之两端距江30米高处,各有一处岩画,在近山中部,距水面约20米处,有一组岩画,只有一个正面人像,其头部园大,上有双羽弯曲臂向上举不对称,腰间佩剑腿半蹲。右腿与一似动物的图形相连。⑤崇左花山岩画(驮角山岩画),位于左江右岸上,该山岩表多为黑色覆盖物,表面风化严重。峭壁左端,距水面约20多米处,一块突出的平整岩面上,有一处岩画,画面高约6米,宽10米,原画比较多,现所存无几。且颜色较淡,可辨有16人像。此处画面右下方有一楷书的“魁”字

(九)云南岩画

属于西南系列岩画。云南岩画分布很广,包括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金沙江岩画,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崖画,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岩画,福贡县怒江岩画,泸水县古登岩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芒光岩画,元江县岩画它克岩画,麻栗坡县麻栗坡大王崖岩画,西畴县狮子山岩画,弥勒县金子洞坡岩画,邱北县狮子洞岩画,路南县石林岩画,宜良县阿陆笼河岩画等十多处。其中以沧源崖画、金沙江岩画、怒江岩画更具代表性。

30、沧源岩画分布在云南临沧市境内猛来、猛省、丁来等地,共15处。后来在沧源阿佤山调查时发现了九处,分别是耿马2个,永德2个,双江4个,临翔区1个,统称沧源岩画。沧源岩画分布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猛省、糯良、猛来、猛角四个乡区域内,地处小黑江及其支流的峡谷地区,该区有着发育较好的岩溶地貌、溶洞、蜂林地层,岩画便绘制于峰林的岩面上,新石器文化遗址即分布在岩厦下或岩洞中。这一带最高海拔1759、最低海拔989米。前15个点岩画面积约4712平方米,共有图形1200多个岩画以赤铁矿颜料绘制于内倾或垂直的石灰岩岩面上,十五个点岩画面积共约470平方米,共有图形约1200多个。

沧源岩画亦带有西南岩画的典型特征。画面布局多采用图解、示意的形式处理空间。图形描绘均作剪影式。人物和动物分别严守正面律和侧面律,强调主观意趣。表现方法以单线为主,或辅以平涂法表现大块的形体。画面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观念,作画的意图和功能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全部岩画均为红色。因颜料配制有浓淡之分或保存情况不同而呈紫红色和朱红色。岩画第五、第十地点均有赤铁矿藴藏。第五地点岩壁上还有一个人工挖凿而成的洞穴,内有较纯净的赤铁矿。可能就是绘画颜料。绘画采用二维空间的表现手法,物体不分远近,都画成一平面。这种平面造型的效果,能给人一种明了的视觉印象。画中人物、动物全部涂色﹙剪影﹚,岩画图形较小、排列密集。如人物图形,大者高约30厘米,小者仅3~4厘米,在约1平方米的范围内,描绘图形近30个。绘画风格比较单纯、原始,具有一种檏素美。

岩画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放牧、杂技、战争、原始宗教、采集、建筑和村落等。可分为人物、器物、动物、房屋、自然物、符号和手印七大类。

人物是岩画表现的主要对象,人物图形占全部图形的70%左右。男性绘有巨大生殖器,女性个别图形上绘有女阴,乳房或作大肚状,是先民时代生殖崇拜的表现。沧源岩画几乎所有人物形象都是圆头型,创作岩画的民族应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人物形状均作“大”字或“文”字的正面形象。注重四肢动态及头上、身上饰物。以反映其活动和身份。突出主要人物,如神只﹙巫师﹚图形比其它稍大一些,以其来显示特殊的身份地位。还有个别图形,人物上面绘有动物“发光体”和“太阳人”等,可能源于神话传说。岩画中人物使用的器物计有弓弩、盾牌、矛枪、牛角、杵臼、棒、木栅栏等。另外,还有头饰、耳饰、尾饰等。动物图形约占总数的20%。动物强调鼻、角、耳、尾的特征,以表现其种属。可辨认种属者有牛、猿猴类、鹿类、鸟类,大部分与人物狩猎活动有关。房屋见于沧源岩画第二、四、五地点,可分为树上干栏﹙巢居﹚和干栏﹙村落﹚二种。岩画所描绘的自然物计有道路、山峦、山洞﹙穴居﹚和树木等。沧源岩画第五地点,耿马岩画和永德红岩岩画均为手印。手印分为阴阳二式,分别以手按于石壁再喷涂颜料和以手蘸颜料直接按捺而成。符号类的图形共有10多种,有的已模糊不清。有的石壁剥脱后残缺不全。岩画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几何图形,种类有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上述内容分别出现在以下具体地点:

祭祀(猛来第一地点2区﹚第一地点有画岩面全长达30米,由于山顶雨水常年冲刷,部分图形已模糊不清。计有6个区。画面左下有一较大的人形,头绘成扁带状,双手叉腰而立。头部上方有两个上下相反的卷云纹图案,从画面分析,此人应为巫师。在巫师的下面绘有14个身体未涂实呈“文”字形的小人和一剪影羽人。羽人上方有两组动作整齐的舞者。画面记録了当时部落先民的一次祭典活动。

狩猎、放牧﹙猛来第一地点5区﹚画面上端用一条弯曲的线表示山路起伏弯曲,上立15只猴子向左行进。再往下有二人用绳索系牛脖,有猎手持弩弓射杀野兽。该画面描绘了部落先民狩猎的精彩场景。

村落(丁来第二地点)画面正中为以示村落范围的椭圆形,其间沿周围或正或侧或倒描绘了干栏建筑十余间,中心两座房屋较大,近旁有两人正在舂臼。村落以正中为界,左侧房屋作轮廓状描绘,右侧作涂实,村落呈半阴半阳,恰如夕阳西下时的山寨景色。村落四周若干表示道路的线条向外延伸,众多人群从道路上徐徐归来。画面以散点透视表现全景的构图形式,描绘出村落暮归的广阔场景。

狩猎舞(猛省第三地点)岩画绘于一块平整光滑的石壁上,画面中的十三人均作舞蹈状。中部有一组图形,带鸟饰的房屋,屋内有二人。右下端有一头呈三角形、身着羽毛之衣的伪装人物“鸟形人”。伪装人物较多地出现在其他地点的狩猎画面中,系为伪装的猎人。该地点画面所表现的或许是狩猎舞蹈。

捕猴(猛省第四地点)这是西南特有的狩猎场面。画面有二人共持一栅栏在捕捉猴群。在沧源岩画众多表现狩猎的画面中,栅栏捕猎仅此一例。此画面应为描绘一种狩猎方法或是一次以栅栏捕猴成功的记録。

手印(猛省第五地点)手印系以左手按于岩壁上喷洒颜料而成,如成年男子之手。手印或是代表作者的签名,又有胜利、占有、力量等意义。手印岩画在全世界都有发现,由此可见,原始民族的图画语言是无国界的。

巢居(猛省第五地点)在一棵画有树根的大树上,架着一个长方形的小屋,屋内开有一门,大树旁斜放一竿,可能是人上下的通道。南方多雨,丛林又多野兽,为防止野兽的侵袭和避免地面潮湿,古代南方民族有着“依树搭巢而居”的习俗。画面表现的这是这种巢居生活。

生殖崇拜(猛省第六地点)该画面为一幅崖画右上角的一部分,右上端为一人,双臂平伸,双脚叉开,胸部绘有双乳,胯间绘一圆孔,当为女性。女性右下有一圆形物,其下二人双手扬举,五指张开,呈抛接状,似为生殖场面。左侧三人,二大一小,其一胸部绘有乳房,胯间绘有圆孔,其一手持盾牌状物,一手持短棒,似为侍从护卫。其内容应与母系社会和生殖崇拜有关。

穴居(猛省第六地点)画面中心绘有一圆形山洞,洞口左侧有一人作进(出)状,山洞周围有活动人群。在沧源岩画分布区域内,有着若干以山洞为居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画面所描绘的场景,当是这种原始社会穴居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当时人群对防止野兽侵袭和躲避风雨而赖以生存的山洞崇拜信仰意识。佤族有著名的史诗《司岗里》,相传佤族就是从山洞里走出来的。

劳动(猛省第六地点)这幅岩画表现的是西南先民捕捉野捕牛、采集果实和猎鸟劳动场面。画面上部表现牛群进入伪装猎人的埋伏区,其中一牛已被捕获拴缚;中部人群间的圆点,应是表现采集果实;下部为猎人引弓猎射长尾鸟。

战争(猛省第六地点)画面之人群有以弓箭相向者,有徒手相交搏斗者,有倒于地亡伤者,表现了古代战争的一个场面。古代滇西地区部族间战争频繁,滇西古代民族以勇敢善战而着称。画面表现的当是古代部族之间一次重要战争场景,得胜者以绘画记録其事,以炫耀胜利。

圆圈舞(猛省第七地点)画面表现五人围成一圈翩然起舞的场景。布局以一单线圆圈为中心,沿圈外绘有一手高扬一手下襬的5人,以示圆圈舞蹈。五人中有一人比较特殊,表示领舞者。此画面应是当时人群自娱性舞蹈的写照。现今沧源佤族舞蹈《圆圈舞》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集体舞。舞蹈时男女老少以箐火为中心围成一圈,在乐器的伴奏下跟着领舞者朝逆时针方向转动。

太阳人和羽人(猛省第七地点)这是沧源岩画的经典图像,称为“太阳人和羽人”。画面所描绘的二人均作双手平举、一手持弓一手执箭(或短棒)状,左侧人物置身于一绘有若干放射状短线的圆周内,右侧人物则头部佩戴长羽毛。学术界一般解释为“太阳人”和“羽人”。但也有人认为是隐蔽于草丛或伪装进行狩猎图形。

驯牛(猛省壤典姆山崖)画面中心为一牛,隆背、长尾、牛角细长弯曲,当为瘤牛。其头部系一长绳,牛前三人共持牛绳,牛后牛上三人作牵引、驱赶状。该地点岩画中,绘有围捕、射杀野牛的画面多处,该画面所反映的当是古代人类捕获野牛或捕获野牛后进行驯养的活动场面。

牛崇拜(猛省壤典姆山崖)画面为一牛一人组成,牛居人上,似为公牛。人物头部带圆形饰物,作蹲踞状,一手持短棒,一手执牛角,牛角尖部似有一装饰物。该画面位于该地点大幅岩画的最高处,其下画面应具有一定宗教性质,反映了西南先民对牛的崇拜、祭祀心理,这与印度、西藏习俗相同。

31、金沙江岩画在金沙江流域的云南省的中甸、丽江、宁蒗三县境内,先后发现了30多个岩画点,其中,以夯桑柯岩画点图像较为清晰完整,崖壁画所反映的内容也更为典型。夯桑柯纳西语意是淘金沙的地方,因古代曾有人在此淘金沙而得名。它位于从南向北流去的金沙江畔,其南面,即江上游,是丽江县宝山乡柱古行政村和大具乡的虎跳峡段。夯桑柯岩画点除了许多野生动物的图像之外,野牛的崖壁画是特别值得重视的,而且往往是被画在岩壁的中心位置上。野牛画得很大,很醒目。在这些洞窟中,其它动物或画在大野牛的旁边,或画在大野牛的身上。岩画点前面都有能容几十个人站立的平台空地,先民们当时可能就是站立在这些平台上,面对着崖壁画上的图腾形象,举行着集体的宗教祭祀活动的。

32、怒江岩画位于云南省福贡县境内,共有两处:①腊斯底岩画,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东部碧罗雪山中腊斯底村南岩壁上。有150余个图象,其中抽象的符号就有90多个,还有动物与人物,人与其它事物的图象,此外还有不少日月星辰的图象。②匹河岩画(依洛夫洞岩画)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怒江西岸的岩壁上,用土红色作画,由于风蚀作用,画面已模糊。但可见内容有太阳、月亮、山川、洞穴以及鸟兽鱼虫等物象。

(十)四川岩画

属于西南岩画系列,共两处:珙县麻塘坝岩画和博什瓦黑岩画。前者绘于悬棺两侧,为中国岩画中独特的一支。后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沟区的弯长乡境内,为单线浅刻。

33、珙县麻塘坝岩画位于珙县原胜利乡麻塘坝。麻塘坝一带是“僰人"悬棺葬的集中地之一。坝的两侧高山耸立,岩壁陡峭。岩间多有天然岩洞,悬棺及岩画分布在这里的岩壁上。东岩有棺材铺、狮子岩、大洞、九盏灯、猪圈门、磨盘山、龚家沟的硝洞、邓家岩、三眼洞、玛瑙坡共十处;西岩有龙洞沟、陋风岩(天星顶)及付大田、白马洞、倒洞、马槽洞、珍珠伞、猫儿坑、九颗印、鸡冠岭、地宫庙、刘家沟(棺木岩)共十二处。麻塘坝的悬棺由于历经风雨,曾坠毁不少。岩画用红色涂绘,绘制在悬棺旁的岩壁上,岩画中以单个人物画最多,骑马者次之。动物有虎、犀牛、鱼、鸟等,还有符号。动物中又以单身马为多,另画有马厩。

(十一)贵州省岩画

属于西南岩画系列,包括贞丰县七马图岩画,关岭县花江岩画,赤水县官渡岩画,六枝特区桃花洞岩画,开阳县画马崖岩画,丹寨县银子洞岩画,长顺县傅家院乡岩画,册享县册享岩画位,其中以花江岩画、画马崖岩画、官渡岩画较有代表性。

34、关岭县花江岩画有马马崖岩画和牛角井岩画两个岩画点。马马崖壁画位于北盘江北侧江岸上,当地人称它为“马马崖”,岩画共计3幅,画马为主,以赭色涂绘。牛角井岩画牛角井在关岭县城东南40多公里牛角井附近的白岩脚、三面坡、后头湾和曾家屋基等地。这里的岩画画有人、马、鱼、鸟等内容,有的用红色画成,也有的用黑色绘制。

35、赤水县官渡岩画位于习水河右岸大石壁上。,岩画既有象形的刻划,又有抽象的符号,主要内容为横卧的人形、房屋、田地、耕具、战车、弓箭、斧钺、以及鸟兽虫鱼等。

36、开阳县画马崖岩画位于开阳县城东南90余公里处的平寨乡顶趴村附近。画壁南向,其下为乌江支流清水江。岩画分布在大崖口及小崖口,岩画亦为赭色涂绘,画面各种图象百多个。内容有包括马、树、洞、仙鹤、小鸟、太阳、星星、山路以及符号等,人物的形象较多,有骑马者,牵马者,还有行走、欢迎、对饮、舞蹈的人们,有些人手持弓箭,头上顶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