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八)(3)

http://www.newdu.com 2017-04-1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十、贵州

119、贵阳市弘福寺

位于贵阳市中心黔灵山。黔灵山为西南佛教名山,与南京栖霞山并称。该寺为黔灵山名寺,法嗣为临济宗十方院,称贵州首刹,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

弘福寺由赤松和尚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赤松和尚(1634-1706),四川潼川(今重庆潼南县)人,俗姓韩,名道领,15岁出家,先后拜灵药、西识等和尚为师,后归“白云山”。康熙六年(1667)应都间张光焕之请,到贵阳住持,看见黔灵山风水地望俱佳,于是决定在山开建寺庙。土地由信士罗妙德等人施舍,他先是盖了一间茅蓬住在里面,敬业精神感动了当地的地方官员,在他们的支持下,建成僧寮、大雄宝殿及山门。初创时称“宏福寺”,后改“弘福寺”。不久又购置数百块田产,年收租1200石,常住僧众三十人。寺院和僧众非常富有,香火兴盛,有“金方丈,银知客”之说。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赤松和尚爱好艺文,曾手辑《黔灵山志》十二卷(星野、胜概、寺院、金像、法语、护法、寺田、源流、清规、塔垆、艺文上、下),由贵阳举人何素儒订定,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付梓。民国初年,复由文通书局铅印出版,1996年重新点校,出版精装本。康熙四十五年(1706),赤松和尚圆寂,葬于黔灵山,塔铭为“传临济三十三代正宗黔灵山道领和尚之塔。”

弘福寺创建者赤松和尚之塔 

赤松和尚建寺之处

乾隆以后,弘福寺进行了多次维修和重建,三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等15座建筑一应俱全。与贵阳栖霞寺(东山)并称“东西二胜”。清乾隆四年(1739年)清廷颁赠《大藏经》一部给弘福寺,清雍正特许开期传戒,民国期间这里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1929年果瑶法师于此创建贵州佛学院,曾任孙中山秘书之平刚曾在此讲学,学僧八十余人,为贵州培养了一批知识僧才。1905年至1946年,弘福寺曾传戒18次,到1949年,共有赤松“法统”传承12代。

新中国诞生后,怀一法师主持法席,躬耕自食,修头陀行。“文革”期间,僧人四散,寺由黔灵公园管理。1983年,弘福寺列为国务院公布的142座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同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7月28日归还给佛教界管理,由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慧海法师主持寺务。2005年9月,心照法师接替慧海法师,出任弘福寺第十六任方丈。

弘福寺有三重建筑,大雄宝殿(正殿)、观音殿(中殿)、弥勒殿前(前殿),另配藏经楼、毗卢阁、双桂楼等。近年来又新建贵州首座法华塔、开山祖师经念塔、九龙浴佛石壁、钟鼓楼、天王殿、藏经楼、地藏殿、禅堂、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并修复历任方丈灵骨塔十余座。寺内景致还有红登泉、水月轩、碑廊、花圃、成化铁钟等。

法华塔矗立于前山门外右前方,塔凡七级,高15米;奉藏《妙法莲华经》,塔六方,刻三十六佛及佛经摘录;塔后有《建塔因缘功德碑》。正对大门是九龙浴石壁,经传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大山门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弘福寺”、“南无阿弥陀佛”;有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黔南第一山”。入门两侧有钟鼓楼,铜钟重三千余斤,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原在城内大兴寺,1980年移此,首重殿为天王殿,供弥勒佛及护法四大天王,殿的南侧有《地藏经》碑刻,殿外侧两壁有巨幅绘画;二重殿为观音殿,奉三十二臂观世间,三十二手表菩萨三十二应身,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后有韦驮菩萨,金刚怒目,手持宝杵;第三重殿为大雄宝殿,奉释迦牟尼、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均贴真金;墙上有佛陀画传。大殿后有一高台,前立二碑,乃朱德、董必武游黔灵山诗碑,碑后石壁嵌有多块镌刻,撰者为乾隆初年云贵总督吴达菩、贵门州巡抚刘藻、赤松和尚等。

玉佛殿释迦牟尼玉佛为缅甸籍华尼宏慧法师请自仰光,释迦坐像高1.5米,宽1.2米,重900公斤,玉质优良,慈相庄严,并有弥勒、观音等玉雕十余尊。

昔日弘福寺

今日弘福寺

“双桂楼”前桂花绿荫如盖,入秋桂香四溢,楼前有联云:“一院桂荫疑有雨,四厢花影欲登楼”。寺后毗卢峰下有塔林,为弘福寺历代祖师及僧人、居士之灵骨安藏处,有名可考者计有赤松、瞿脉、参之、惺慧、光灿、弗云、湛然、柏青、心月、智明、慈云、觉崇。

登临弘福寺之盘山古道叫做“九曲径”,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赤松祖师开辟,乾隆五十四(1789)、咸丰五年(1855)两度整修。1949年后,拓宽加固。全径383级,沿途有“古佛洞”、“洗钵池”、“响石洞”、“灵官亭”等名胜和摩崖石刻。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曾于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十一日至贵阳游过此地的古佛洞。下“九曲径”后往北行,有“麒麟洞”,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其一巨者坠地,形若麒麟,故得其名。洞内宽敞,洞前有泉。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于1942~1948年曾关押在此洞内。

“九曲径”上名胜“洗钵池”

120、贵阳市黔明寺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畔阳明路,是贵州著名佛教丛林,贵州省佛教协会、贵阳市佛教协会均设于寺内。1981年被列为贵阳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改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立于闹市中的贵阳黔明寺

黔明寺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显笃禅师驻锡于此,弘传禅宗。清末战乱,住僧离散,由士绅舒某代管。舒某私将寺宇改名“舒家祠堂”,两个女儿皈依楼霞寺方丈广妙,居家修行,在祠堂照料香灯。1932年,广妙在栖霞寺住持届满,舒氏二贞女迎养于家祠。后因增修禅房,从地下掘出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黔明寺碑记三块,广妙据此诉请地方法院受理舒某私占黔明寺一案,得贵阳名人平刚、向义等支持,舒氏始将寺宇退还,恢复黔明寺名。广妙任住持,多方募化,增建弥陀殿,成为举行佛教仪式的主要殿堂,内供丈六阿弥陀佛像;新建藏经楼,藏有宋版影印《碛砂藏》一部共593册,《频伽藏》一部共414册。弥陀殿后为地藏殿。其他如方丈室、客堂、僧寮均修建齐全。

黔明寺历来是贵阳佛教活动重要场所。抗日战争时期,高僧太虚法师和禅宗大德虚云路经贵阳,均在寺内讲经说法,听众踊跃。1943年,广妙在寺内开办过两期战时僧尼训练班。1944年,佛学月刊《海潮音》由上海迁到黔时寺发行,曾出版两期。1945年,西藏圣露活佛在黔明寺传授“密乘教法”,受灌顶的有王希仲、双清、拓鲁生等知名人士。1946年广妙圆寂后,续宽继任住持,先后开期传授具足戒、沙弥戒各一次,本市及外县僧尼来此求戒者甚众。每逢佛教重大节日或农历朔望,黔明寺都对信众举行受三皈依仪式,每次数十人或数百人。重大节日如释迦牟尼诞辰及每年三次观音会,参加活动的四众弟子约数千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黔明寺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文化大革命”中又遭严重破坏,佛像被毁,经籍被焚,僧众离散。1981年,黔明寺被列为贵阳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改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对外开放。1983年起,省市人民政府拔款近100万元修复大雄宝殿、大悲阁、藏经楼、客堂、斋堂、僧寮、办公楼、山门等。佛门四众弟子乐捐净资于大雄宝殿内重塑释迦牟尼坐像,高2.3米,旁立阿难、迦叶;后墙左右分塑普贤、文殊坐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庄严肃穆。殿后大悲阁内,重塑千手观音像,高2.85米。阁侧建有客堂、僧寮、香厨。新建三层藏经楼,飞檐翘角,雄伟壮丽。藏有《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各一部,另有《房山大藏经》及其他佛经千余册。下层为玉佛殿,供由缅甸请来的玉佛一尊,高约1.5米。寺内常住僧十余人。

黔明寺著名方丈有行之、广妙法师。现任方丈宗满法师。1923年生,原籍广东新会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市佛教协会会长。监院妙乐法师,1962年生,原籍贵州修文人。

二十一、云南

121、昆明市圆通寺

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也是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1983年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为云南省和昆明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地处闹市的昆明圆通寺

云南圆通寺它始建于唐代宗永泰年间。永泰元年(765),南诏蒙氏王朝在滇池北岸筑拓东城,同时,也建起了一批具有南诏佛教特色的寺院,位于拓东城东北郊螺峰山山崖下的圆通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称为“补陀罗寺”。“补陀罗”是梵文potalaka的译音,亦有译作“布达拉”,或“普陀”,意译是“开着小白花的光明山”,为观音道场。而后来改称的“圆通”也是观音三十二名号之一,观音又称为“圆通大士”。所以,“补陀罗”也好,“圆通”也好,都是供奉观音的寺院。佛教称观世音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有多种化身,苦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观其音声”,即时前往拯救。所以很受信众的欢迎。

补陀罗寺宋末毁于兵燹。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扩建,历时18年,直到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才告完成。仁宗皇帝“赐玺书”,改名圆通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圆通寺建成后,改由汉传佛教禅宗的名僧主持,遂成为本地禅宗最早的丛林之一。明季,圆通寺围入城内,并得到云南的最高统治者黔国公沐氏家族的特别关爱。圆通寺是沐氏做佛事的主要场所,沐氏也成为圆通寺的大施主。沐氏家族多次捐资募资修葺扩建,在山顶新建接引殿。圆通寺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昆明城内最大的佛寺。

清康熙八年(1669),吴三桂作为平西王镇守云南时,作过一次较大的修葺,山门南移至今圆通街面,并建“圆通胜境”牌坊和八角亭,奠定了今日圆通寺的基本格局。近年来,圆通寺又不断进行了大修和增建,新建了小乘佛教的铜佛殿和藏传佛教的圆通殿东边配殿。

比起其他汉族寺院,圆通寺有四个与众不同的特征:

一是佛道共存一寺之内,同受祀奉。殿中佛教诸佛、菩萨、罗汉及道教众仙共处一堂,蔚为奇观。该寺的主体建筑圆通殿内除供有释迦牟尼“三身佛”外,还共有八洞神仙、南极、三星等道教神仙牌位;大殿内两壁上的雕塑也有道教仙官;道教张三丰、吕洞宾的石刻画像;衲霞屏上斗大的“寿”字;在圆通寺的峭壁下,还曾建过吕祖殿和玄天阁。另外,大殿三世佛两侧有龙柱一对,高达10米,雕青黄二龙,舞爪裂须,作欲斗状。这种代表皇权的符号出现在三世佛旁,这在其它“大雄宝殿”内实属罕见。龙柱的来历据说是因为明建文帝朱允汶“靖难之变”后,逃到云南,在武定狮山正续寺出家为僧。期间,为避免明成祖派人跟踪,他曾在这里久居。这对龙柱含蓄地表达了这段历史。

第二是佛教各流派共存。在汉族其他寺庙内,主要是禅宗各流派所谓“一花五叶”共存或转换。圆通寺内这是佛教的大乘与小乘,空宗与有宗,藏传佛教和汉族佛教(禅宗)共存于同一寺内。汇聚我国佛教的三大体系:汉语系佛教(大乘显宗)、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大乘密宗),这在全国似乎是绝无仅有。寺内属于小乘佛寺铜佛殿是一座精美的泰式建筑,外观纤巧、流金溢彩。“铜佛殿”三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殿中供奉着泰王国佛教界赠送的释迦牟尼铜佛像,这尊鎏金铜佛高3.13米,重4.7吨,体态轻盈,手臂浑圆,曲线流畅、面貌端庄,充分体现了南传佛教佛像特点。与圆通宝殿的释迦牟尼塑像,形态各异,显示了佛教两大部派间的差异,令人大开眼界。铜佛殿建于1985年,是专门为了迎奉泰王国佛教协会赠送的释迎牟尼铜像而修建的,也是我国内地目前独一无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铜佛殿。铜佛殿内挂着四幅彩画,内容为释迦牟尼出家、成道、初转法轮、涅盘四圣迹;分别由昆明华亭寺、滇西鸡足山、版纳总佛寺和中甸归化寺敬献。它象征着云南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和谐统一。

寺内主殿圆通殿正中供奉“摩诃古日如来佛”即释迦牟尼佛祖,但左右边却不是常见的药师王、阿弥陀佛所谓佛的“三世身”。其右侧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领袖宗喀巴,左边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圆通殿东边配殿又增设藏传佛教的殿堂。

圆通寺内小乘教铜佛殿

第三是“观音殿内供如来”。观音随着西藏佛教密宗传入云南,最早在洱海边落脚,成为云南佛教密宗主要偶像之一。南诏王公把拓东城视为“东都”,建城伊始,便建造观音寺补陀罗寺,当在情理之中。这座“补陀罗寺”是中国最早的观音寺之一,比四大佛教名山之浙江普陀山要早1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寺的佛教流派虽然有所演变,但作为观音的道场,却总是一脉相承。同治十年(1871),该寺被洪水淹没,佛像遭损坏。光绪年间重修佛像时,将大殿供奉的主尊改成了释迦牟尼“三身佛”,但是,因圆通寺本为观音道场,大殿并没有按常规改称“大雄宝殿”,仍然保留了“圆通宝殿”的名称,并在“圆通宝殿”前建一八角亭,祀奉观音菩萨。作为观音侍童的善财童子和龙女亦仍留在圆通殿内“圆通胜境牌坊上”,保留着观音殿的遗风,出现了“圆通宝殿”供奉如来佛的奇观。

第四是建筑上为我国寺庙建筑上较为罕见的“倒坡寺”。我国寺庙的建筑格局一般是从山门开始,台阶逐层升高,形成三个或五个层面,藏经阁一般在最高处。而圆通寺前临五华山,后接螺蜂山(圆通山),地处两山之间的谷地,因此,进入山门后便是一路向下的缓坡,精美的圆通胜境坊便屹立于缓坡的中段,坡底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后便是放生池。放生池中心是垂檐翘角,轻盈秀丽的八角亭,周围以水榭回廊环绕。放生池中间两座三孔石桥,把天王殿、八角亭、圆通宝殿沿寺院中轴线连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整体,与两侧的水榭曲廊一起,组成别具一格的全国罕见的“水苑式”建筑群,接通对厅,肃穆的佛教寺庙与轻松的园林风格浑然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使佛殿的庄严巍峨与江南水榭的曲院风荷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独具一格。

八角亭的南北两边各有一座三孔汉白玉桥和两岸相连,水池周围又有回廊环绕,像这样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运用在庄严、肃穆的佛寺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水苑佛寺。

圆通寺周围景色秀丽,寺后绝壁峭拔,山色葱笼,林木苍苍,崖下泉水淙淙,朝霞、夕照辉映于石壁之上,涂金抹丹,绚丽动人。清人有“水声琴韵古,山色画图新”诗句和“衲霞屏”的题刻。如今该寺虽居闹市,为车水马龙和现代高楼群所包围,但寺院内却是青山叠翠、宝殿彩坊、水榭长廊,闹中求静,别有洞天,有联云:“古刹居闹市,车水马龙,看你如何安身,触目均为纷扰相;佛缘往心灵,游客观众,是谁能够敬意,随机所到极乐园”。

圆通寺后峭壁下摩崖石刻和佛洞造像

122、昆明市华亭寺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华亭山腰。西山是昆明最壮观俊秀的一座青山,华亭寺则在西山风景区中心之地。为云南著名佛寺,亦是1983年国务院宗教局确定的全国汉族重点寺院之一。

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高僧玄峰在此结茅庵修行。英宗至治三年(1323)募化修建大光明殿,供毗庐遮那佛及十二圆觉菩萨,取名“圆通寺”。玄峰又称元峰、铁锋或玄通,是雄辩法师的弟子,他住持圆觉寺期间,一面讲经弘法,一面扩建殿宇。其后几年间,陆续募建大山门及两廊两庑,规模逐渐增大。据《启建华亭山大圆觉禅寺碑》云:到元惠帝元统二年(1334),“其方丈、浴塘、香疱、座癝、圆匦、磬函,靡不完奋,彩饰丹垩,栏循台榭,菀辟垣墉,悉皆缜密”。元惠帝至元五年(1339),玄峰和尚亲往江南,请回《大藏经》一部,计有1465函,在圆觉寺建多宝殿贮藏。玄峰苦心经营二十余年,使圆觉寺成为昆明除筇竹寺以外的另一个佛教传播中心。据《接云居山真如寺法卷》载,华亭寺传承法系为沩仰宗。玄峰以后,此寺几度荒芜,又几度重修。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朝廷派驻云南的太监黎义曾拓修圆觉寺,称“大圆觉寺”。据陈宜《敕赐华亭寺碑记》载:“拓其址而弘其规则”。经过重修,“中为大光明五光佛殿,后为佛华宝阁。殿之左右为清隐殿、僧堂、齐堂、方丈、僧寮、设像崇严,彩绘鲜丽”。至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赐名“华亭寺”。

华亭这个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理国时代。相传鄯阐侯高智升曾于公元1063年在这里修建别墅,到了他的后人高贤时,便给这座山命名华亭,从此这里一直是高氏家族游宴之地。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云贵总督王继文主持再次重修。1920年,虚云法师任这里的住持,大兴土木,主持扩建,形成今天的格局和规模。传说大殿上梁时有群鹤翔集,诧为华亭仙翮,改称“靖国云栖禅寺”,但俗称仍称华享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83年确定该寺为全国重点寺院,交佛教团体管理使用。1990年12月25日,升起法师荣膺华亭寺方丈。

今之华亭寺占地18亩,殿宇巍峨,庭院宽敞,规模宏大,为昆明寺院之最雄伟者。寺内殿宇共分三层,布局严整,错落有致:寺门外有钟楼、放生池、雨花台,门内有天王殿;接着是八德池、涌莲桥、大雄宝殿,其后则是藏经阁。

山门是一座高大雄峻的三层中式殿阁,飞檐翘角,两侧悬有一副对联:“绕寺千章,松苍竹翠;出门一笑,海阔天空。”既生动恰切地描绘了这里 的清幽景致和游客的豪情逸兴。

华亭寺山门

入门亭院内有 “放生”池。放生池东,回廊曲折。曲廊中段,有雨花台,与山门隔池相对,台旁有该寺历代名僧舍利塔十三座,最著名者为1920年大兴土木扩建该寺的虚云长老舍利塔。

雨花台旁华亭寺历代名僧僧塔

放生池西数十米即“天王殿”。宝殿两侧,古柏参天,左蹲石狮,右伏石象,以青狮献瑞,白象呈祥,高大威严,显示佛法尊贵。殿门有一联,为明代著名学者杨慎所题:“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图画中”。

天王殿上匾额“靖国云栖禅寺”为清代虚云法师所定,殿门楹联(黑色)为明代才子杨慎所题

大雄宝殿之前,有一椭圆形水池,一石雕龙头伸入池中,口吐清泉。相传此泉为元代建寺之初从华亭山上龙洞引出,以石槽连缀,渡入寺中。

“泉涌幽涧茶烟湿,云护深林鹤梦清”,为华亭寺一景。

大雄宝殿之后,有近年重建之藏经楼,楼侧有祖堂、经堂、静室、方丈室、云房、僧厨等,楼左大理石之上,刻有林则徐为华亭寺方丈岩栖诗集所题七绝四首,其一曰:“半偈修持静掩关,六时钟磬彩云间。个中悟彻诗三味,砚洗平泉绮语删。”

大雄宝殿内外,花木繁盛,素以玉兰、梅花、山茶、牡丹、杜鹃著称。以题写天下第一长联闻名的孙髯但游山寺,一睹山茶,不禁忘情,大书《华亭春茶》诗曰:“可惜山茶云锦披,雪天开到暮天时。赤球绿甲攒高树,大朵细心压软枝。第是名园争载酒,即教海客亦相思。华亭寺隔盈盈水,十丈明霞何处垂。

从华亭寺由碧峣精舍向南斜登上径,上华亭山,修竹蔽天,松荫夹道,在茫茫林海当中,一座饰以丹青的楼亭掩映在松柏林间,这便是著名的华亭寺门户——钟楼。钟楼三层,二楼旧有一副楹联:“绕寺千章松苍竹翠,出门一笑海阔天空”。清澈的钟声在山间迥荡,,有诗云:“披寻得古寺,小坐收众清”。钟声悠悠,诗韵也悠悠。

华亭寺的楹联甚多,除上述的山门、天王殿和钟楼名联外,清代书画家钱沣题禅房的一联:“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地不跌,何障人自纵心游”。清末民初云南辛亥革命领导人李根源的一幅对联:“梵唱数声烟寺晓,渔歌一曲海天秋”。

西山是昆明最壮观俊秀的一座青山。唐代就称它“山势特秀,池水清淡”。清人文集中赞叹它“山借水色,水映山光,云鬟雾髻,烟鹭沙鸥,游泳浮沉,天然图画”(见薛绍濂《太华山诗纪序》)。西山上名胜古迹众多,除华亭寺外,还有太华寺、聂耳墓、三清阁和龙门等,加之山上森林无际,溪流潺潺,景色十分优美。建在华亭山腰的华亭寺,左倚卧佛、太华山峰,右傍玉案、碧峣诸岫,前对滇池。站在寺前极目远望,四周群山层峦尽在目下;每当晴空万里之际,水天一色,一碧万顷的湖水把湖畔的群峰照映得更加峥嵘秀丽。前人题咏颇多,其中清许湜的一首五言古风《游华亭寺》曾驰誉于诗坛:“十年怀胜游,斯晨遂独往。摄衣逾崇冈,林峦信藤杖。飒飒万壑声,秋风送奇响。松杉蔽天光,一径入森爽。旭日耀金碧,精蓝隐深广。十步已三休,高登境弥敞。老僧四五人,逍遥石苔上。指顾乱云中,滇城大于掌。下视昆明池,晶晶俨盆盎。豁然眼界宽,万象罗府中。无物翳青天,决眦尽苍莽”。

建于华亭山腰的华亭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