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四)(3)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7、洛阳上清宫

上清宫是道教名观,全国有多处道观取其名。著名的有洛阳上清宫、青岛崂山上清宫、四川青城山上清宫、江西龙虎山大上清宫等。

洛阳上清宫位于河南洛阳城西北4公里邙山之巅翠云峰,翠云峰为洛阳北郊的制高点。山虽不高但地势险峻,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故称“翠云峰”。这里风景秀丽,是消夏胜地。历代文人墨客喜涉足山巅,南望伊洛平原,古都尽收眼底。瞻仰上清宫,写下了不少美丽诗篇,杜甫有《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写他登览拜谒洛阳上清宫的经过和感受“配极玄都閟,凭虚禁御长。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其中提到的“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即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在观内所作的壁画《五圣千官像》和《老子化胡图》。苏东坡也曾到观内游览题字。

洛阳上清宫

上清宫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高祖李渊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敕建上清宫,故上清宫又称玄元皇帝庙。乾封元年(666)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等人一起驾临上清宫,目睹了海市的出现,并请大臣们著书立说记其事;唐玄宗亦驾临上清宫,亲自撰书碑文。开元二十九年(741)诏令两京诸州置庙祭祀,洛阳玄元皇帝庙因避玄宗讳,改称元元皇帝庙。。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攻陷洛阳并作为其“大燕国”国都,作为唐王朝玄元皇帝庙的宫内神像均被毁。

宋太祖西幸洛阳,特祈晴上清宫;太宗十分仰慕上清宫,并按其原规模重建于东京汴梁城内,并曾多次驾临观赏;宋真宗三次驾临上清宫,对唐吴道子的大型壁画《五圣千官图》及当时武宗元的壁画《三十六天帝像》,极其赞赏。当时,上清宫的“三圣”艺术——“塑圣”杨惠之的玄元皇帝雕像,“画圣”吴道子的《老子化胡图》与《五圣千官图》,“诗圣”杜甫的《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均存。后唐庄宗、明宗也相继驾临上清宫,并将上清宫(太微宫)的位置放到太庙之上,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到这里祭奠祝祷,并以“太微宫使”作为几任宰相的荣誉加衔。

金元时期废毁,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道士张玄募钱重建,以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大型釉瓦(俗称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其时铁瓦数块。嘉靖二十九年,崇道的明世宗大举修整洛阳上清宫,历时三年而成。此时的上清宫为五进院落:一进为主殿四帥殿,两边有配殿;二进为老君殿。歇山单檐三开间;三进为三清殿,四进为翠云洞,五进为玉皇阁。山门外另建一座高大牌楼。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上清宫殿宇震毁;康熙二十一(1682年)巡府阎兴邦、雍正八年(1730)知府张汉鼎等均重修。修后庙宇,殿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有戏楼、山门、一、二、三殿;以及配殿廊房等。以后多次重修,民国时亦曾整修。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炸弹破坏,仅翠云洞和洞上平台、三间五脊歇山顶老君殿幸存。

现存的上清宫仅有山门、窑洞(翠云洞)和配房数间,翠云洞上有玉皇阁三间。在上清宫南边和邙山岭下,有玉清、下清二宫。附近尚有道士墓塔5座。

“三圣”艺术

“塑圣”杨惠之的玄元皇帝雕像,“画圣”吴道子的《老子化胡图》与《五圣千官图》,“诗圣”杜甫的《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题壁诗。今均不存。只在宋人笔记中留下一些传说。据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景德四年,宋真宗嵩山封禅经过上清宫,十分欣赏宫内壁画吴道子的《五圣千官图》。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擅画道释人物,所写衣褶,有飘举之势,被誉为“吴带当风”。又喜用焦墨钩线,略敷淡彩于墨痕中,足显意态,又称“吴装”。年轻时经常在洛阳一带流浪作画。上述两幅画即是其年轻时代代表作品。当时洛阳还有个十七岁的画家武宗元,在上清宫画了幅壁画《三十六天帝图》,也受到真宗的称赏。一年后,真宗再次来到上清宫,便下令御用画家将这两幅画临摹下来,带回宫中以便随时欣赏。御用画家哪有吴道子这种本领,但如被真宗发现与真迹之间的差距,不但?丢脸而且还可能受责罚。情急之下,摹写之后干脆毁了真迹,让你无法比对。其中有位画家还颇有商业头脑,将铲下的原作保留下来,一块块出售。直到南宋高宗时代,还有人在江南看到过吴道子残缺的真迹。
宋人康与之在笔记《昨梦录》则是另一种说法有无名隐士者,见元元皇帝庙破落,遂花三十万钱,买下一堵壁画。从此隐士开始临摹学写壁画。三年学成后,便将原壁画沉入洛水,从此该画在人间消失。后来老子庙重修,聘人作画。隐士出山应聘,同时应聘者另有一著名老画师。二人一人一壁,开始作画。那老画师自恃画艺高超,以为胜券在握,就等着看隐士的笑话了。没成想隐士轻车熟路很快绘毕,老画师一看,几欲惊倒在地:莫非吴道子重生再世所绘?老画师立刻把自己所画毁掉,连画具烧掉,拂袖而去。

吴道子《五圣千官图》(摹本)

翠云洞

嘉靖二十九年,明世宗大举修整洛阳上清宫,第四进即为翠云洞。上清宫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炸毁后,翠云洞为上清宫仅存的明代完整建筑,今日门两边有对联:“在阳世任凭你奸险毒辣害人计谋深似海到阴曹难逃我剜拨剔炸惩凶冥律法如山”,仍保留道教符箓派特色。

8、解州关帝庙

位于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背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因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所以解州关帝庙是普天下关帝庙的祖庙。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祀奉的是关羽。关羽(约160或162-220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的名将。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人。相传,关公从幼年开始,便喜读《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深明大义。青年之际,因打抱不平,杀死乡里恶霸而远走他乡。遇刘备、张飞后,与之结义,发誓辅佐刘备,匡扶汉室。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围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中原震动,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吕蒙正白衣渡江,关羽兵败被害。蜀汉丞相诸葛亮评关公曰“绝伦逸群”。乾隆帝手书“神勇”,同治帝称其“威震华夏”,并竖匾于关陵正门。

自宋代以来一千多年间,关羽一生的行为及其形象已演变成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他在汉末社会动乱中响应国家征召起身投军,“桃园三结义”后终生履行诺言;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的勇冠三军;“身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千里走单骑、深夜读春秋的不欺暗室;义释华容道的知恩图报。其中释放出的“忠”、“诚”、“信”、“义”,成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的道德榜样和学习楷模。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起,历代王朝不断对关羽加封褒扬,“从侯而王,从王而帝,从帝而圣,从圣而天”,直至“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庙祀越来越多,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未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陔馀丛考》卷三十五)明人吕子固在《谒解庙》诗中,曾无限感慨地吟咏道:“正气充盈穷宇宙,英灵烜赫几春秋。巍然庙貌环天下,不独乡关祀典修。”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和敬仰,以及关帝庙遍布天下的盛况。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上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今日的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有七点三万平方米,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整个布局严谨,规模完整,其中以春秋楼和崇宁殿最为精致。

解州关帝庙全图

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前行有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在全国关庙壁画中都按此进行,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

解州关帝庙雉门

崇宁殿

为关帝庙内主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
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铸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其上的驮塔力士拧眉瞪眼挺胸凸肚,用力的将莲花宝座扛起。极为精致。另有铁旗杆一双,殿前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檐下额坊,雕刻富丽。

崇宁殿,横匾“神勇”为乾隆帝手书

焚表塔上铸造的驮塔力士

崇宁殿内雕刻精美的蟠龙石柱和陈列的青龙偃月刀

春秋楼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珊珊可爱。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传说出自关羽的手笔。

后宫后部即是春秋楼。春秋楼为关帝庙的扛鼎之作,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木雕神龛内塑关羽帝王装金身坐像,右手伏案、左手拈须;上层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

楼身悬匾八方,中层外檐下悬清嘉庆二年(1797)胡龙光题写的行楷“麟经阁”匾为楼名标志;上层神龛暖阁上方悬清雍正时期和硕果亲王题书的行书“忠贯天人”,规格最高、时间最早;暖阁内门所悬道光十五年(1835年)安邑赵占魁、周中规、周中矩题写的“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楹联,为切题工对佳作。

春秋楼身台基前部立有石栏杆一排,栏板浮雕雕有民间故事传说、花卉瑞兽等,题材与御书楼、崇宁殿大体相同。

春秋楼

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块,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又是全国最大的祭扫关帝的场所,游人信士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如今经过多次修葺、彩绘,关帝庙更加壮丽辉煌。

9、沈阳太清宫

太清宫又名太清丛林,为全真教道观。原名“三教堂”,以昭示全真道教最初之三教合一的教旨。位于沈阳市西顺城街16号。为道教十方常住从林,也是东北第一丛林。开山祖师郭守真(道号弘阳子)之“遗蜕”曾埋藏在这里。据《奉天府承德县祠祀志》称:“三教堂在怀远门外,又称在外攘门外。有三殿三楹、经楼三楹、后殿三楹、配殿八楹,耳房四楹,前殿三楹、耳房八楹,大门一楹,左右边门各一楹。”民国初年是中国道教会关东总分会所在地。沈阳市和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先后干1962年11月、1963年9月公布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市道教协会所在地。一九八三年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沈阳太清宫

太清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据《太清官丛林历史志略》和《太清官特建世系承志碑》记载:康熙二年盛京地区久旱无雨,禾苗干枯,官府贴出求雨告示,许诺对能求得大雨者赏银三千两。正在本溪铁刹山修炼的龙门教派第八代宗师郭守真听说此事后,下山来到盛京城揭了告示,表示愿意为盛京求雨。他在盛京西北角搭起一座高高的祭台,他在祭台上施展法术,最后果真求来一场大雨,解决了盛京地区的旱情。当盛京将军乌库里向他赠银时,他却坚决不肯接受。后来郭守真请求官府为他在求雨的地方建起一座宫观作为修行之所于是“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庙一区,本慈恩寺名三教堂”。当时建有大殿三楹及玉皇阁、关帝殿、客堂、耳房数处,因陋就简,初具规模。乾隆三十年乙酉(1766年),三教堂曾遭水淹,殿宇倾圮,半就淹没,当时,经本庙道士赵一尘竭力募化,以次翻修。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8),复由道士马阳震藉盛京魏将军、刑部侍郎荣及各界人民之力,大力扩充,增修外院群房及西院老基屋宇并大殿前东西两廊,四周均建以围墙。直至乾隆四十四年已未(1780)完竣,遂改名为太清宫。全部工程历十四年之久,计建有祠宇八十八楹,规模始具。观内主持设方丈,监院、职事等道侣共百余人,定为十方常住丛林,为道教徒公有财产。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又经本庙监院闾山子扩建,太清宫共建有房舍一百零二间,面积为五千二百五十平方米,面貌已臻完善。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监院葛月潭动工重修玉皇阁、大殿、善功祠等宫观。由是,太清宫遂金碧皆具,巍峨辉煌。

解放以后,于一九五四年与一九五九年,又各进行了一次大型维修;修建了老人堂,玉皇楼,并同时进行了全院的彩画工程。文革开始后,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宫内神像、碑塔、钟鼎等,全部被红卫兵在“扫四旧“中拆除砸碎。古藉、书画、碑帖等文物,均被焚毁或因之而散佚;至于太清宫的文史资料、档案资料亦均被焚毁无遗。文革后,辽宁省道教协会于一九七九年八月份正式恢复工作,并于同年十一月份又成立了沈阳市道教协会;于同年十二月省、市道协再次接管进驻太清宫。

今日洛阳上清宫

太清宫是清代道教建筑,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其建筑形式与神殿之层次与国内其他著名宫观大致相同。全院坐北朝南,南宽北窄呈梯形,共有四进院落,占地面约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间。太清宫现有灵官殿、关帝殿、老君殿、玉皇殿、三官殿、吕祖殿、郭祖殿、邱祖殿等八座殿堂。

前院有灵宫殿(原为山门),1988年修复后为两层硬山前后廊式,面阔三间,东西有配殿。院内东侧为十方堂,现十方堂北次间辟为门洞,其东为山门。西侧为云水堂。正北为关帝殿,歇山式,青瓦顶,正脊素立面,两端有鸱吻,垂脊有跑兽,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基石造,须弥座式,前后踏垛三级。殿内木雕暖阁中塑关羽象,左有关平,右有周仓。

二进院内,东侧有客堂、省心室,西侧有执事室、经堂。北面的老君殿是该庙主要建筑之一。

三进院内,东侧有斋堂、吕祖楼。楼为两层硬山前廊式,青瓦顶,三间,内供吕洞宾像。西侧有善功祠、丘祖楼。建造形式与东侧相同。丘祖楼内供丘处机像。北面正中为玉皇阁,阁为硬山前后廊式,青瓦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垂脊有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枋作和玺彩画。上层内顶装天花,画龙凤,暖阁内塑玉皇坐像,下层为接待室。

四进院落内原有郭祖殿、郭祖塔、碑楼,北面中间为法堂。碑楼内置《郭真人碑记》一方。法堂前两侧横墙内嵌置《太清宫特建世系承志碑》、《玉皇阁碑记》石碑各一方。这些碑刻记载了太清宫创建历史及前后诸监院接替始末,这一组建筑和石碑今已无存。

老君殿

供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殿堂,是该庙主要建筑之一,在太清宫二进院落内。为老君殿硬山前廊式,青瓦顶,正脊立面中间塑双龙戏珠,两端有鸱吻,垂脊有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枋上作苏式彩画。殿内有垂花式木阁,中塑老子坐像,两侧是护法神韦驮和王灵官。

老君殿

郭祖殿

奉祀太清宫开山祖师郭守真的殿堂。郭道号弘阳子,祖籍江苏丹阳,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拜龙门派七代祖师李常明为师,在本溪铁刹山八宝云光洞潜修三十余年。康熙初年,清盛京将军乌库礼因慕其名迎请来沈,尊为师长。据《东华全录•灾异志•旱魃之记》载:“时沈邑酷旱,遂建醮祈雨,三日甘霖降。欲酬重礼,固辞不受。唯求得城垣西北角楼一段,因地势低洼,积潦成一水池,撤水填平,建三教堂以为师焚修之所。”至康熙五十二年己丑(1673年)郭守真在庙羽化,即于后院建塔奉安,岁时致祭。殿内还供有护法大仙黑三奶奶。关于黑三奶奶传说颇多,是东北地方护法仙,具有消灾祛病,保宫护院的威力。

10、成都青羊宫

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汉昭烈庙),西望杜甫草堂,东邻二仙庵。传说是老子的出生地,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现宫观为清代所修,属于全真道。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青羊宫相传始见于周,初名“青羊肆”。汉扬雄《蜀王本记》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君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君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唐朝君主尊崇道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朝初年青羊宫名为玄中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天宝十五年(775),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幸蜀,居于观内。此时大诗人杜甫居住草堂就在附近,亲见雨映行宫,即景赋诗《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中和元年(881),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据记载,在观内忽见红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便将古篆玉书砖石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恩典。后来僖宗返回长安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改“观”为“宫”。青羊宫的宏大格局,亦在此时形成。据唐乐朋龟所撰《西川青羊宫碑记》云:此时的青羊宫,“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青羊宫已成为唐末西南地区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了。

青羊宫在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道经记载,老子诞辰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唐代以来,青羊宫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到南宋时,青羊宫庙会已成为与杭州昭庆寺庙会、南京夫子庙庙会、西安城隍庙庙会齐名的著名庙会。又因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传统民俗中的“花朝”(即百花生日),随着时间的流逝,青羊宫道教庙会逐渐与民间花会相融相合,成为当地盛大的民间节日,这一风俗在成都至今仍有保留。五代以后,青羊宫一带还是成都重要的游览胜地,江水依依,梅林飘香,游人如织,陆游有诗云:“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正是对宋时青羊宫一带醉人风光的生动描绘。

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毁于天灾兵焚,破坏惨重,已不复唐宋盛况。今所见者,均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陆续重建恢复的,在以后的同治和光绪年间,又经多次培修,改革开放后又多次修葺。

青羊宫内除数量众多的珍贵明清建筑和文物外,青羊宫还保存有堪称国宝的《道藏辑要》经版。这套经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制于二仙庵,历时十余年方完成,1961年后移于青羊宫。全套经版共1。4万多块,全部用梨木双面雕刻,版面厚重,字迹工整,是保存完整的道教典籍经版。1984年成都市道教协会与巴蜀书社联合重印了《道藏辑要》,是国内外研究道教的珍贵史料。

青羊宫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紫金台、降生台和说法台等,多为明清建筑。

青羊雕像

两只青羊雕像是青羊宫的象征,位于青羊宫主殿三清殿前。羊由黄铜铸成,长90厘米、高60厘米,俗称青羊。其中的单角铜羊传说是南宋贾似道半闲堂中的熏炉,(羊颈部补疤处原有“红梅阁”三字)。这只独角铜羊造型十分奇特,拥有十二属相的特征:羊胡、牛身、鸡眼、鼠耳、龙角、猴头、兔背、蛇尾、、马嘴、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身体各部位代表十二生肖。俗传摸青羊可求福祛灾,妇女摸青羊可生男孩。民国时文人刘师亮在《成都青羊宫花市竹枝祠》中云:“闻说铜羊独出奇,摸能治病祛巫医。求男更有新方法,热手摸它冷肚皮。”这只清雍正元年(1723)由大学士张鹏翮(别号信阳子)从北京买来送与青羊宫,底座有铭文记载这一事由。铭文云:“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落款为“信阳子题”,信阳子乃张鹏翮之号。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四川遂宁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康熙九年(1670)进士及第,历任礼部郎中,兖州、苏州知府、江南学政、浙江巡抚、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史称“清官”、“贤相”。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作准备。1700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10年,治清口,塞六坝,筑归人堤,采用逢湾取直、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另一双角铜羊是成都道教信徒张柯氏于清道光九年(1829)延请云南匠师陈文炳、顾体仁铸造后送给青羊宫的。

青羊宫的象征——十二属相化身的独角铜羊另一只双角铜羊

山门

本为明代原物,左边塑有土地神、青龙像各一尊,保存有明代正德十年立皇恩九龙碑、青龙、白虎像、土地神像、北斗七星桩,上刻有道教秘传天书云篆,根据中天北斗七星布局,称为北斗七星桩。还有龙凤桩、大石狮、龙王井等珍贵文物,后来在城市建设中遭到拆除。现在的山门为重檐歇山顶,龙虎等吉祥物雕镶在飞檐壁柱上,雕刻精细,造形典雅。山门上方高悬“青羊宫”金字横匾,为乾隆年间华阳县令安洪德所书,笔法圆润端庄,为青羊宫的中一大文物。

青羊宫山门

混元殿

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内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宋真宗时,真宗崇奉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帝。混元殿重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六百一十六平方米。有石柱二十六根,木柱两根。柱上雕刻有镂空的鹿、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图案,形象生动活泼。前殿正中供奉“混元祖师”太上老君。老君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将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着世界的本原还处于混沌状态,而老君开天辟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称“观音大士”。她本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传说中的“慈航道人”是一位男仙,后因见世界苦难重重,女子却没有出家修行之路,于是便转世为女身,修奉道法,为女子开了不二法门,从此才有女子出家修行之路。

青羊宫混元殿

八卦亭

坐落在三清殿与混元殿之间的八卦亭,是青羊宫代表建筑之一。突出地体现了道教教义特征,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据说本是一座草亭,现存亭体修建于同治、光绪年间。它布局紧凑,精巧大方,整体建筑共三层,依次为方形、八角形和圆形,以契合于道教天圆地方、阴阳相生、八卦相合的义理。八角形的亭体木石结构,由内外16根石柱支撑,亭高20米,宽约17米,共两层,均为八角形。每层飞檐都精雕着狮、象、虎、豹,各种兽物镶嵌在雄峙的翘角上。屋面为黄绿紫三色琉璃瓦,屋顶莲花瓣衬托着独具风格的琉璃葫芦宝鼎,高约3.6米,造型优美,甚为壮观。两重檐角高翘,翘角上装饰有嘲凤等仙人走兽。亭的四周有龟纹隔门和云花镂窗,南向正门是十二属相太极图的浮雕,8根外柱为浮雕镂空滚龙抱柱,气势夺人,是不多见的石雕艺术珍品。是我国罕见的石雕艺术珍品。在朝向三清殿的那根石柱的盘龙图案中,隐藏着一个拳头印。传说当年建八卦亭将要竣工前夕子,面对三清殿的石柱盘龙复活,意欲腾云而去,被月御值日使者发现,以神拳定于柱上,现在仍能看见拳头印。

青羊宫八卦亭

三清殿

又名无极殿,是青羊宫的主殿,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是面阔五开间的单檐硬山式建筑。三清殿基长四十米,为正方形,总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外檐柱上雕刻着六合童儿、双狮戏球等艺术木雕,有一副贴金对联:“福地卧青牛石室烟霞万古,洞天翔白鹤蓬壶岁月千秋”。此联为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所书。殿内供奉道教的三位主神: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所谓“三号虽殊,本同一也”。左右墙壁塑有道教十二金仙,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黄龙真人、惧留孙、太乙真人、灵宝大法师、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

殿内共有三十六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代表着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二十八根,代表天上廿八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冀、轸。此殿建筑宏伟而庄严,在全国尚属少见。在三清像的左右两侧,有明朝时铸造,重约3000多公斤的“幽冥钟”,右配一应鼓,直径达1.5米。每逢初一、十五和吉庆大典便击鼓鸣钟,晨钟暮鼓,幽远清晰,给人以更加宁静的感觉。还有一对重约1吨的生铁香蜡筒以及明正德十二年(1517)铸造的生铁化钱炉。

青羊宫三清殿

斗姥殿

也称元辰殿,位于三清殿之后,建于明代,是青羊宫现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筑物。为楼底式悬山式全木建筑,殿内供奉斗姥元君,全称为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姆元君,是道教主要女神之一,也是六十甲子太岁本命星君的首领。道书中说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个儿子(即九皇),分别是:玉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斗姥额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神像慈容照人,《太上玄门日诵晚课仙经》中云“显灵踪于尘世,卫圣驾于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所以,斗姥也是一位掌人间生死罪福的天神,据说有三目四首八臂。

斗姥殿中还供奉有西王母、地母以及南斗六星、南极星君和北斗七星。

斗姥殿中斗姥塑像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卿圣泰《中国道教》、钟兆鹏《道教小词典》、赵道一修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陈垣《道家金石略》《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二十五史“释老传”,“中国丹道网”等互联网,《道德真经义疏》、《庄子注》、《重阳立教十五论》等《道藏》典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