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鹅湖之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淳熙二年(1175),著名的学者吕祖谦为了调解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执,出面邀请两派学者同往信州名胜鹅湖寺聚会论学,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一、争辩双方

1、朱熹,南宋著名的学者,字元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号紫阳,江西人。他最大的成就在于理学。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程颐的学说,利用了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关于“性”和“气”的学说,并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各派理学,成为了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体系以理气论为中心内容,将理、天理、太极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明确阐述了“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即“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太极”即“天理”。

在认识论上,朱熹论述了知和行的关系,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行‘在认识中的作用。不过,他说的“行”多是理学家所注重的道德践履方面的内容。性命之说也是朱熹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所具有的天理,人类受到了天理的因素,因而有仁义礼智的道德;但各人受到的“气”有清浊的不同,所以有智愚善恶的差别。由此,他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居敬”等一系列理论。

在“理”与“欲”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人欲中自有天理”的说法,认为道德意识与物质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的,从而修正了“二程”的观点。不过,他也认为,凡超越道德原则规定的人欲,都是与“天理”对立的,因此必须“以理节欲”即“去人欲,存天理”。他还将传统的纲常学说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认为伦理纲常是永远存在,“不可磨灭”的。

2、陆九渊,理学家,字子静,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人。他的观点与朱熹不同,他把人的主观精神“心”作为宇宙本原,因而他的学派被人称为是“心学”,他不同意朱熹的心分为二的哲学,认为他将造成士人只重诵读古书而忽视主观精神的流弊。于是,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人皆具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称“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辩论过程

双方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着重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九渊则认为读书不是成为圣贤的必要途径,要求圣人之道须“先发明人之本心”因而不主张多做读书穷理的功夫。讨论中,陆九渊作诗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意思是说有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只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声称自己的心学是“易简工夫“,定会永久流传,发扬光大,讽刺朱熹的学问是“支离事业”,终将走向沉沦。双方争论了好几天,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后无结果而散。

三、历史评价

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人的心中。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王守仁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它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朱熹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