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唐宋两朝都有官修的本草,明代弘治朝亦思作此举,故敕命刘文泰撰辑本书。
本书所录药目,主要是取材于《本经》、《别录》、《本草拾遗》以及唐、宋本草。计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每部所载药品,按《本经》之例,分上、中、下三品,共载新旧药品1815种,计四十二卷。每部各药名下,首先朱书《本经》,次以墨书《别录》的内容;再次又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甘四项(甘四项非每药悉具),分别序达每药的异名。产地、采集、色质、制法、性味、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真伪等。各项的注释,都根据历代本草所述;其据诸家的注释而“不须逐一详名”者,题回“别录”(非《名医别录》);对其近代用效而众论同,旧本欠发挥者,另加注解,则题曰“谨按”。
本书的优点是分项精确,叙述简明,使读者能有系统地了解每一种药物;其缺点是主要材料摘自历代本草,而不是作者从实际观察研究出来的论断,所以更有增补,但发明不多。
本书撰辑成功,因明孝宗逝世,稿存内府而未刊行。其成书年代早于《本草纲目》,因未刊印流传,故在医药学史上未发生什么影响;但从中药发展史来看,对本书应于以重视。
本书有明代的绘写本及清代的重抄本。北京图书馆有残存的清代重抄本十三册。至于明代的绘写本和清代重抄本的其余部分,是否存在,尚待查考。现所见到的是商务印书馆据散失前的清代重抄本晒蓝底本排版重印而发行者。
目录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八 草部上品之中
卷之八
卷之九 草部上品之下
卷之十 草部中品之上
卷之十
卷之十一 草部中品之中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 草部中品之下
卷之十二
卷之十三 草部下品之上
卷之十四 草部下品之中
卷之十四
卷之十五 草部下品之下
卷之十五
卷之十七 四种海药余
卷之十七
卷之十八
卷之十九
卷之二十 本部下品之上
卷之二十
卷之二十一 木部下品之下
卷之二十一
卷之二十二
卷之二十三
卷之二十四
卷之二十五
卷之二十六
卷之二十七
卷之二十八
卷之三十一 虫鱼部下品
卷之三十一
卷之三十二
卷之三十三
卷之三十四
卷之三十五
卷之三十七
卷之三十八
卷之三十九
卷之四十
卷之四十一 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
卷之四十二
卷之四十二 旧本地名即今
进本草品汇精要续集表
续集卷之一 玉石部
续集卷之二 草部
续集卷之四 人部
续集卷之九
续集脉诀四言举要卷上
- 血脉隧道第一
- 法地合心第二
- 始生营卫第三
- 气动脉应第四
- 寸口大会男女定位第五
- 七诊九候第六
- 四时胃气第七
- 平和迟数第八
- 内外因第九
- 浮脉第十
- 沉脉第十一
- 迟脉第十二
- 数脉第十三
- 长脉第十四
- 短脉第十五
- 浮脉主病第十六
- 沉脉主病第十七
- 迟脉主病第十八
- 数脉主病第十九
- 滑脉主病第二十
- 涩脉主病第二十一
- 弦脉主病第二十二
- 紧脉主病第二十三
- 长短细大脉主病第二十四
- 长短虚实主病第二十五
- 洪细主病第二十六
- 缓脉主病第二十七
- 濡脉主病第二十八
- 微脉主病第二十九
- 动脉主病第三十
- 革脉主病第三十一
- 促结主病第三十二
- 代脉主病第三十三
- 脉病顺逆第三十四
- 中风脉证第三十五
- 风寒脉证第三十六
- 暑湿脉证第三十七
- 伤寒脉证第三十八
- 饮食劳倦第三十九
- 气病脉证第四十
- 六郁脉证第四十一
- 痰病脉证第四十二
- 疟疾脉证第四十三
- 泄泻脉证第四十四
- 呕吐反胃脉证第四十五
- 霍乱脉证第四十六
- 咳嗽脉证第四十七
- 喘急脉证第四十八
- 火病脉证第四十九
- 骨蒸脉证第五十
- 劳极脉证第五十一
- 失血脉证第五十二
- 瘀血脉证第五十三
- 精浊脉证第五十四
- 三消脉证第五十五
- 小便淋脉证第五十六
- 大便燥结脉证第五十七
- 癫狂脉证第五十八
- 痫病脉证第五十九
- 喉痹脉证第六十
- 眩晕脉证第六十一
- 头痛脉证第六十二
- 心腹痛脉证第六十三
- 疝气脉证第六十四
- 腰痛脉证第六十五
- 脚气脉证第六十六
- 痿病脉证第六十七
- 痹病脉证第六十八
- 五疸脉证第六十九
- 水病脉证第七十
- 胀满脉证第七十一
- 积聚脉证第七十二
- 中恶脉证第七十三
- 痈疽脉证第七十四
- 肺痈脉证第七十五
- 肠痈脉证第七十六
- 胎产脉证第七十七
- 小儿脉证第七十八
- 奇经八脉脉证第七十九
- 反关脉第八十
- 真脏脉第八十一
本草品汇精要
作者:[元]王好古
类型:医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