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为国内最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一书;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西方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本卷《导论》对此有概括叙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的二十四史始于《史记》、《汉书》,读史者也总是从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触中国史就是秦汉,同时秦汉在整个中国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学者研究秦汉史的较多,成绩也较丰硕。看本卷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象。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况的读者,通过本卷不难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很多,足供读者参取。
目录
正文
- 《剑桥中国秦汉史》序
- 总编辑序
- 本卷序言
- 导言
- 内容介绍
- 第1章 秦国和秦帝国
- 政治和社会背景
- 秦国:最初的几个世纪(公元前897?—前361年)
- 实行变法(公元前361—前338年)
- 军事的壮大(公元前338—前250年)
- 最后的征服与胜利(公元前250—前221年)
- 胜利的原因
- 秦帝国:改革,成就和暴政
- 帝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 秦的崩溃(公元前210—前206年)
- 崩溃的原因
- 附录1:史料和现代研究[1]
- 附录2:《史记》中的窜改增添部分
- 附录3:《史记》及其他史料的统计数字
- 第2章 前汉
- 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10—前195年)
- 汉帝国的巩固(公元前195—前141年)
- 时新派政策的充分发挥(公元前141—前87年)
- 过渡时期(公元前87—前49年)
- 改造和衰落(公元前49—公元6年)
- 第3章 王莽,汉之中兴,后汉
- 王莽的崛起
- 王莽的统治(公元9—23年)
- 汉代的中兴
- 后汉
- 第4章 政府的管理与存亡攸关的问题
- 明帝与章帝统治时期(公元57—88年)
- 和帝、殇帝与安帝统治时期
- 顺帝统治时期(公元126—144年)
- 桓帝统治时期(公元146—168年)
- 第5章 汉代的灭亡
- 灵帝时代(公元168—189年)
- 王朝权力的崩溃
- 对汉王朝灭亡的剖析
- 第6章 汉朝的对外关系[1]
- 匈奴
- 西域[1]
- 羌
- 东胡:乌桓与鲜卑
- 朝鲜半岛
- 南方(南越)
- 东南(闽越)
- 西南
- 和东地中海世界的接触
- 第7章 政府的机构与活动
- 中央政府
- 郡与地方政府
- 武装力量
- 行政的实践
- 第8章 后汉的制度
- 中央政府
- 地方行政管理
- 军队
- 文职官员的吸收
- 结束语
- 第9章 秦汉法律
- 总的原则
- 法典
- 司法当局
- 司法程序
- 刑罚的种类
- 行政法规
- 私法
- 第10章[1] 前汉的社会经济史
- 农村社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
- 城市、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 财政管理
- 第11章 后汉的经济和社会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第12章 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
- 四个世纪的发展
- 神话学
- 宗教信仰和仪式
- 占卜的信仰和实践
- 宇宙及其秩序
- 伦理原则和人的组织
- 长生和对死者的仪式
- 第13章 主权的概念
- 态度的改变: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 君权的确立
- 道德的价值和秦朝的失败
- 董仲舒
- 班彪关于天命的论文
- 当运之德的选择
- 王充与王符的观点
- 秦王朝和王莽对后世的影响
- 帝王宝座的尊崇
- 皇帝的作用与职能
- 第14章 儒家各派的发展
- 古代传统:倡导者和文献
- 理想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态度
- 驺衍
- 秦帝国的知识分子政策
- 对儒家准则的注意
- 董仲舒的杂糅诸说
- 五经
- 学派的发展和官学
- 第15章 后汉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
- 前汉和王莽:传统
- 后汉
- 中央权威的崩溃
- 后汉思想的价值
- 第16章 汉代至隋代之间的哲学与宗教
- 后汉时期哲学的衰颓
- 汉代末年民间的道教
- 佛教的传入
- 公元3世纪的哲学复兴
- 佛教和道教的诺斯(GNōSIS)
-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 隋代的佛教和道教
- 第16章 跋
- 后记
- 汉代的度量衡
剑桥中国秦汉史
作者:费正清,崔瑞德
类型:杂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