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总集类
淳化阁帖
作者:[宋]王著
《淳化阁帖 十卷》(宋)王著奉敕辑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帖。宋初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着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作品,于淳化三年(992)摹勒刊刻。《淳化阁帖》(以下称《阁帖》)共十卷,收录历代书法作者一百零二人,计四百二十帖,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第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宋元以后,《阁帖》拥有最广泛的临摹研习群体,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的进程。历观明、清两代尺牍、文书,件件有《阁帖》影子。《阁帖》已然构成行草书的正源,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恐将之视为中国书法发展的“命脉”也不为过。《阁帖》刊刻后不久即遭火毁失传,北宋中后期《阁帖》祖本已极为罕见,导致后代翻刻之风兴起,《阁帖》的深远影响,是靠历代翻刻的“子子孙孙”们来实现的,后人只能通过无数的历代刻本,来揣摩祖本的原始面貌,品味其艺术风采。历代翻刻本中影响最广、传播最久、声名最重者莫过于“肃府本”。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楧为肃庄王,并赐宋本《阁帖》一部十卷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库,此部《阁帖》即是“肃府本”刊刻之原始底本,可惜在清初宜告失传。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肃宪王命金石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等人将“肃府底本”双钩上石,于天启元年(1621)刻竣,前后共历时七年,耗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块,世称“肃王府遵训阁本”或简称为“肃府本”。“肃府本”区别于传世其他《阁帖》翻刻本的版本特征在于:每卷末除照摹宋本“淳化”年款外,另添刻“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隶书年款三行,卷五末加刻“肃府底本”固有的元至正十年(1350)张瑁等人观款,卷五、六、七后面还附刻肃恭王题跋。卷十结尾另刻温如玉、张鹤鸣、赵焕、张键、汤启烨、柴以观、周懋相、盛以弘、徐元寀、黄和、肃世子等廿九人题跋。以上题跋并非多是刻帖竣工后所作,题跋时间上起万历四十三年,下至天启元年间,刻跋时间应该在刻帖完工同时(即天启元年)。明崇祯戊寅(1638)七月又增刻王铎题跋。但常见“肃府本”均无廿九人题刻,仅精选其中张鸣鹤、王铎、肃宪王、肃世子等少数几人题刻。此外,“肃府本”全帖并无传说中的《阁帖》祖本特征―银锭纹(刻帖原版开裂后以银锭加固),却保留“肃府底本”的原始卷号、版号,并加刻了“肃府本”之明代刊刻时卷号、版号(字型较小,位置多在石版右下侧)。明末清初之际“肃府本”帖石开始毁缺,后经清顺治十一年(1654)补刻四十多版,复成完璧,此时帖尾加刻“顺治甲午岁张正言、正心承广陵陈曼仙、参泽毛香林二师教补摹上石” 隶书年款三行,所补摹页上又添刻一组楷书版号。清末兰州刘尔炘移帖石于文庙尊经阁,增刻木板释文四十块,但是帖石上断裂纹和残损文字已经比比皆是。
朝代/国别:明
创建时间:万历43年1615
出版者/机构 :肃藩
版本:刊本
作品信息 :淳化三年宋王著奉敕辑。据肃王府遵训阁本刊。封面题:淳化阁帖(清拓)。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3 05: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