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薄江反,姓也)氏论》云∶凡药欲发之候,先欲频伸或苦头,头痛目疼,身体螈(尺制反) (子用反),或惊恐悸(其季反)动,周身而强,或耳中气满如 (子对反)
车之声,或体热剧于火烧,或如针刺噤燥(子老反,治也),恶寒,昧(莫贝反,目不明貌)
昧愦(古对反,心乱貌也)愦,不知病处,或腹中燠热如烧 (丁贯反) 怀之也。其发甚者,腹满坚于材石,绕口青黑,大小便血而多无脉也。如此之病,归于大浇(古尧反),以瘥为期也。
《病源论》云∶夫服散之人,觉热即洗,觉饥则食,先食不时,失其节度,令石热壅(于容反)结,痞塞不解而生热也。故须以药除之。
《外台方》云∶凡服石之后,若觉大热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绛雪或白雪等,但半大升水,取瓷(才资反)研一大两,香汤浴后顿服之。候一两行,利热乃退矣。凡此救急中,紫雪为上。
《千金方》云∶解一切药发,不问草石始觉恶方∶生麦门冬(八两) 葱白(八两) 豉(三升)
三味,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又云∶治服散忽发动葱豉汤方∶ 香豉(二升) 葱白(切,一升) 干蓝(三两) 甘草(二两)
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短剧方》云∶解寒食散发,或头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胁肿满,或寒,或热,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疮烂,或目赤,或干呕(乌后反,下同),恶食气便呕吐,或狂言倒错,不与人相当,或气上欲绝,进退经时。散发百端,服前胡汤得下便愈方∶前胡(二两) 夕药(三两) 黄芩(二两) 大枣(二十枚) 甘草(二两) 大黄 (二两)
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心胁坚满,加茯苓二两;胸中满塞急,加枳子一两;连吐,胸中冷,不用食,加生姜三两;虚乏,口燥,加麦门冬二两。若加药者,加水作九升也。(《录验方》∶夕药二两。)
又云∶解散三黄汤,治散盛热实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行不利,圯逆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热方∶黄连(二两) 黄芩(二两) 大黄(一两) 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纳芒硝,令烊,分三服。
又云∶小三黄汤,是由来旧方,与前治同,煞石势胜前方,除实不如也。
大黄(一两) 栀子(十四枚) 黄芩(二两) 豉(三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先煮三物,令数沸,以 豉纳汤中,取二升,分再服。
又云∶增损皇甫栀子豉汤,治人虚石盛,特折石势除热方∶豉(一升半) 栀子(十四枚) 黄芩(二两半)
凡三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豉,令得二升,分三服。
又云∶解散热发,身如火烧黄芩汤方∶黄芩(三两) 甘草(一两) 枳实(二两) 厚朴(一两) 栝蒌(一两) 夕药(一 两) 栀子(十四枚)
凡七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云∶解散、除热、止烦、杀毒、单行荠(音在) (音檷)汤方∶荠 (半斤)
凡一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停冷冻饮料之。
又云∶解散除热单行凝水石汤方∶ 凝水石(四两)
凡一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
《释慧义》云∶解散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一升) 豉(二升) 栀子(十四枚) 葱白(半斤)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新录方》云∶解散方∶ 栀子仁(一升) 葱白(一升) 猪脂(四升)
煎葱白,焦布绞去滓,一服如桃李,日二三,石当如沙,尿中出。
又方∶水服大麦、粳米 五合,日二三。
又方∶饮热酒,使熏熏然醉。
又方∶饮牛乳五六升勿绝,佳。
又方∶数饮土浆,日一二。
《急药方》云∶丹石立验方∶ 甘草(二两,炙) 干葛(二两) 豉(一大合)
上,以水五升,煎取四升,食前温吃,食后冷吃,若不止,更吃。
《石论》云∶除热调石芦根汤方∶ 生地黄(四两,切) 麦门冬(二两,去心) 甘草(一两,炙) 芦根(四两) 茯苓(三两)
凡五物,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分三服。
又云∶甘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大豆(五合,拭)
凡二物,以水五升,煮甘草,令减一升,纳大豆,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8 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