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书类>> 宋会要辑稿>> 正文

仪制五

官仪制
    【宋会要】
    太祖干德二年九月十二日,诏曰:「国家职位肇分,轨仪有序,冀等威之斯辨,在品式之惟明。矧着位之庶官,及内司之诸使,以至轩墀引籍、州县命官,凡进见于宰司,或参候于长吏,既为总摄,合异礼容。稽于旧仪,具无定法。或传亢揖之制,或有没阶之趋。既位貌之相殊,复典章之舛异。若以内司诸使承前规例,则朝官拜揖之制不同;若以仪制令遵守而行,则古今沿革之制不等。晋天福、周显德中,以庭臣内职、宾从将校比其品数,着为纲条,载于刑统,未为详悉。宜令尚书省集台省官、翰林学士、秘书监、国子司业、太常博士等详定内外群官、诸司使副、供奉官、殿直及州县官等见宰相、枢密使及所总摄正一品、二品官,东宫三师、三少、内外所属长官及品位相隔者,以前后编敕故事,参定仪制以闻。」翰林学士承旨、刑部尚书陶谷等共奏议:「自今两省官除授、假使出入并参宰相。起居郎以下参司舍。五品以上官遇于涂,敛马侧立,须其过。常侍以下(过)[遇]三公、三师、尚书令引避,值仆射,引马侧立。御史大夫、中丞皆分路行。起居郎以下避仆射,遇大夫引马侧立,中丞分路。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并参三师、三公、令仆,郎中、员外郎兼参左右丞、本行尚书侍郎及本辖左右司郎中、员外。御史大夫以下参三师、三公、尚书令仆,中丞兼参大夫,知杂事参中丞,
    三院御史兼参知杂及本院之长。大夫避尚书令以上,遇仆射分路。中丞引马侧立而避。大夫、中丞遇尚书丞郎、两省官、诸司三品以上、金吾大将军、统军上将军皆分路,余官悉引避。知杂兼避中丞,遇左右丞引马侧立,余皆分路。郎中及少卿监、大将军以下皆避之。三院同行,如知杂之例。少卿监并参本司长官,丞参少卿监。诸司三品遇仆射于涂,皆引避。诸卫大将军参本卫上将军,东宫官参隔九品此句《宋史》卷一一八《礼二十一》所引无「九」字。。参者若遇于涂皆避。公参之礼,列拜于堂上,位高受参者答焉。四赤令初见尹,趋庭受拜后升厅如客礼。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之下,大将军在卿监之下,将军在少监之下,太子诸卫率府率在东宫五品官之下,内客省使视七寺卿,客省使视三监,引进使视左右庶子,判四方馆事视少卿,合门使视少监,诸司使视郎中,客省合门引进副使视员外郎,诸司副使视太常博士,供奉官视诸卫率,殿直视副率,枢密承旨视诸司四品常参官,副承旨视六品丞,诸房副承旨视南省七品都事。凡视朝官者序于本品之下,视京官者在上。内客省使谒宰相、枢密使以客礼,合门使以上列拜皆答,客省副使至通事舍人、诸司使、枢密承旨不答焉。自枢密副使、宣徽使皆差降其礼,供奉官、殿直、教坊使、词令官、伎术官并趋庭倨受。诸司副使参大使,通事舍人参合门使,防团刺史谒本道节帅,节度、防团副使谒本使,
    并具军容趋庭,延以客礼。少尹、幕府于本使长官悉拜,防团判官谒本道节帅,并趋庭。天长、雄武等军使谒宰相、枢密使,上佐州县官见枢、宰及本属长官,并拜于庭。参本府宾幕官及曹掾,县令、簿尉参本府录事,簿尉参令,皆答拜。王府官见亲王如宾职见长,府县官兼三馆职者见大尹同。四赤令六品以上未尝参官,见枢、宰及本司长官并拜阶上。流外见流内品官并趋庭。诸司非相统摄者皆移牒,分路者不得笼街及占中道,依秩序以分左右。胥遇于驿舍,非相统摄及名位相隔,先至者居之。台省官当通官呵止者如旧式通:原作「道」,据《宋史》卷一一八《礼二十一》所引改。。文武官不得借假呼称,以紊朝制。当避路者若被宣召及有所捕逐者,许径度焉。」诏从之。
    四月二十四日,诏:「诸司使、副使、通事舍人见宰相、枢密使,升阶连姓通职,展拜不答拜。其见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宣徽使以客礼展拜,他如旧仪。」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正月十五日,诏曰:「浩穰之地,民庶实繁,宜申明于旧章,用激清于薄俗。仪制令云: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宜令开封府及诸州府各村要害处设木牌,刻其字,违者论如法。」从大理正孔承恭之请也。
    六月十三日,诏:「自今京朝官知录事参军及知县事者见本州岛长吏,用宾主之礼。宴集班位,其升朝官在判官之上,京官在推官之上。违者在所以闻,当行责罚。」
    中外文武官称呼 淳化元年四月二日,国子祭酒孔维言:「窃
    之间,多或假借。殿直、承旨差出者须邀司徒之称,京朝官等不分品秩高下,一例递呼郎中。伏乞今后员外郎以上只可正呼,五博至将作监丞得假员外之称,助教以上只令正呼本官,毋致僭越班制,渎乱典常。」诏翰林学士宋白等详议。白等奏曰:「按官品令及内外职官名目,如并令只呼正官,又缘官品之内,甚有难为称呼者,遽令改易,皆从正名,亦虑有所未便。今欲且约孔维所奏,于过呼尤甚者重行条禁,所贵庶官易为遵守。文班台省官及(御)[卿]监、郎中、员外并只得呼本官,升朝官自太常博士以下并京官至大理评事并不得呼郎中。诸司使、诸卫将军不带遥郡者,并诸司副使并不得呼太保。三班自供奉官以下并不得呼司徒。京官自校书郎以下并不得呼员外。待诏、医官等并不得呼奉御。府司录参军、县令等并不得呼员外。京府司录不在此限。判司簿尉等不得呼侍御。文武职事州县等如有检校兼试同正官者,伏请并(德)[得]呼之。」诏依详定施行,降敕牓示谕。
    二年六月五日,侍御史知杂事张郁言:「文武官常参、内殿起居,露立廊庑。望自今前一日预设幕次于合门外。尚书省旧仪,郎中、员外郎见本曹尚书、侍郎及丞郎、尚书见仆射,皆有公礼及回避之文,迩来遂成寝废,望举行之,违者加以责罚。旧制,御史(大)[入]台及出使并重戴,近年(廉)[兼]领他职及出使者辄废其仪。望自今违者罚一月俸料。」
    并从之。
    四年六月十二日,有司言:「文武常参官在京监管庶务,并免常参外,其内殿起居、横行参假、入阁门、非时庆吊、侍宴、冬正御殿、御楼朝贺、寿宁节、国忌行香、都省朝堂议事、城外立班并赴,违者以闻,请行朝典。」从之。
    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诏:「三司判官、主判、推官等见本使,并如郎中、员外见丞郎、尚书之仪。」
    至道二年闰七月三日,诏:「今后中书门下只令宰臣押班知印,其参知政事遇正衙横行参假,重行异位,非议军国政事,即不得升都堂。祠祭行香押敕,并以开宝六年六月庚戌诏书从事。」先是,吕端入相,因上言:「臣兄余庆任参知政事日,班制悉与宰相同,愿举行之。」时从其请。至是,参知政事寇准坐除冯拯、彭惟节官不平罢免,因令合门检会参知政事见宰臣(休)[体]例。合门言:「开宝六年六月内,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等轮知。系书列衔,参知政事即低次。雍熙四年九月内,御史台言:文德殿前未有参知政事砖位,欲乞依位排砌。依奏。至道元年四月内,敕参知政事宜令与宰臣轮日知印,正衙押班,其砖位与中书门下一班。宰臣使相上事并应有公事,并升都堂。」(及)[乃]下是诏。
    真宗咸平三年八月九日,御史知杂范正(乱)辞言:「内外官称多过资品,望行条制,以肃纪纲。」诏两制集官详定。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言:「今请
    尚书省、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九寺、三监、东宫常参官、京官、武班诸卫各呼本官。除台省外,自有检校兼官者,从高称呼。两京五府少尹并以本官称呼,两京留守、判官、通判、诸路(侍)[转]运使副、四赤令、诸州知州、通判、监临官并是京朝(宫)[官]充职,并以本官称呼。其两京留守、判官、诸道行军副使各有检校官者,以检校官称呼。节度、观察使、两使兵马留后官未至检校、太傅者,许通呼太傅、检校,高者从高称。内客省使、客省、引进、四方馆、昭宣、东西上阁门使、遥郡内诸司使官未至检校、太保者,许通呼太保。客省、引进、东西上阁门副使、未至遥郡内诸司使副,并许通呼司徒。内殿崇班、供奉官、侍禁、殿直、奉职、借职并只呼本职。其殿头高品、高班黄门并内品并以本职称呼。若衔命出外,即通呼天使。翰林待诏、医官并通呼待诏奉御。如有同正检校兼官者,各呼本官。诸道幕职、录事参军、县令有检校试(御)[衔]者,呼本官。录事参军仍呼都曹,县令呼长官,(薄)[簿]尉许呼评事。仍望下御史台、宣徽院、阁门、诸路转运使觉察闻奏,请科违制之罪。」从之。
    九月十三日,诏:「应带职、不带职京官及中书堂后官带京朝官者、枢密院主事带诸卫将军同正者,并许于皇城司内下马。」
    五年五月二十八日,诏:「开封府左右军巡使、京官知司录及诸曹参军知畿县见知府,并趋庭设拜。」
    六月十七日,御史中丞温仲舒言:「两省幕次不
    合在朝堂,乞依旧例移归中书。」从之。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诏:「自今文武群臣内庭出入,道路相逢,据品秩回避侧立,一依仪制。命妇车担与文武官相遇,亦须回避,不得交杂导从。仍令所由司咨示,违者具名以闻,当寘其罪。」时供奉官、(阁)[合]门祗候刘文赞趋东华门,冲宰相马。至崇政殿门,宰相与亲王对揖,文赞又横绝而过,为(阁)[合]门所举。诏宣徽院劾之,与远小监当,仍令御史台遣吏监出,故有是诏。
    八月十二日,殿中侍御史赵湘言:「窃见舍芳园迎天书日,街中布土,驰道阑以横木,止人践履,而群臣前驱者彻木,行马驰道上;又每逢辂马,不止传呵,分路而过,皆非人臣之礼。今如依古制,不绝驰道,则恐京师浩穰,阻滞车马。欲请每遇大礼,布土驰道,群臣非导驾不得于其上行马,及逢阅习辂马,不得冲过,许令两面行马。违者御史纠举。」从之。
    二年五月十七日,皇城司言:「皇亲车马入内,多与臣僚行李相犯。今请分定门户出入。」诏:「自今如朝班未退,并令由玄武门,俟班退即听从便。」
    亲王、诸宫使李神福又言:「东宫诸院出入,未有定制。欲望自今朝班未退,并令于东华门里夹道内过,入军器库东横门、崇政殿东横门赴内东门。如假日及朝班退后,依旧于左承天、祥符门出入。」亦从之。
    六月二十一日,诏:「文武官非公事不得入京百司诸公廨。如监临官挈家居止者,即许亲故来,无得妨其公事。」
    九月三日,诏:「宗室供奉官承庆以下假日朝参,许入玄武门。」时管勾官宅事赵湘言:「承庆等两处朝参不及,请行按问。」承庆白言:「诸叔将军等假日许由玄武门入,唯承庆辈须合入东华门,仍俟诸叔上马,始由东华门而入,以故多就班后时。」故有是诏。
    五年七月十九日,诏:「尚书丞郎、两省给谏知州府,而本部郎中、员外及两省六品以下官充本路转运使副者,承前例须申报。自今知制诰、观察使以上并止书案检,令通判以下系衔供申。如转运使官秩在上者不在此限。」
    九月十二日,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言:「准诏,以群官导从不合品式,与礼官详定仪制以闻。今除中书、枢密、宣徽、御史中丞、知杂御史、左右金吾并摄事清道如旧制呵导外,仆射以上不得过四节,尚书以上、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不过三节,翰林学士、枢密、龙图阁直学士、尚书丞郎以上不过两节,给谏、舍人、知制诰、卿监、待制不过一节。三司使、权知开封府不过四节,三司副使不过两节,应提印执梃者不在其数。小两省、御史、尚书郎中、员外、诸司四品、见任三司、开封府推判官许马前一对踏引,不过五步。应出节者止
    约冲突,不得呵止。众官同行,止从上一员出节。有踰式者,委御史台、左右街司弹纠。先准敕,合于开封府金吾抽借从人者,内金吾从人悉还本司,止于诸军剩员开封府从人中抽差。其别局主判司分已有公人当直者,不得重迭。又文武百官遇宰相、枢密、参知政事并避,两省官侍郎、常侍以下遇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遇仆射,则给舍以上敛马侧立,起居郎以下则避。给舍以上遇御史大夫、中丞,分路而行。起居郎以下遇大夫、给舍以上敛马,遇中丞分路而行。御史大夫遇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遇仆射、东宫三师、尚书丞郎、两省侍郎,分路而行。中丞遇大夫避,遇仆射敛马。尚书丞郎、常侍以(丁)[下]至正言、东宫三师、三少、太常卿、金吾上将军,并分路而行。知杂御史遇中丞则避,遇左右丞敛马,遇尚书侍郎、诸司三品、金吾大将军、统军诸卫上将军,分路而行。尚书省五品、诸司四品以下「以下」后疑脱「遇」字。,诸卫大将军皆避之。三院同行,如知杂例;不同行,遇左右丞避。尚书丞郎、郎中、员外遇三师、三公、尚书令则避。郎中、员外遇丞郎则避。太常博士以下朝官遇本司长官、三师、三公、仆射、尚书丞郎、大夫、中丞、知杂御史,并避,权知、判官不避,遇两省给舍以上敛马。京官遇丞郎、给舍、大卿监、祭酒以上、本寺少卿监、司业并避。诸(位)[卫]大将军以下遇上将军、统军亦避。詹事遇上台官如卿监之例。庶子、少詹事至太子仆遇太
    子三师、三少并避,遇上台官如少卿监例。中允以下遇太子三师、三少并避,遇宾客、詹事敛马,遇上台官如太常博士例。应合避尚书者,并避三司使。权知开封府者,如本官品避。其台省官虽不合避,而职分见在三司、京府统临者避。中书门下、枢密院常朝有冲突者,巡检人员具名送开封府,京朝官誊报御史台弹奏。内诸司使以下报宣徽院施行。不即申举者,委御史台、左右街司察访以闻。入皇城司及殿门外当避而不避者,委亲事官报皇城司捕送开封府,职官具名以闻闻:原脱,据本书《仪制七》所引补。。诸色人当避台省官及敛马侧立而有违者,街坊巡检亲事官止约固违不伏者,移牒官司,及申奏如上制,即不得凌辱命官。武班内职并依此品施行。」从之。
    六年三月十七日,诏:「应富民得试衔官者不得与本州岛县官使臣接见。如曾应举及衣冠之族,不在此限。」
    八月六日,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知升州张咏言:「当州每有祠部司事,并申公状。臣官(添)[忝]六曹,祠部即本行司局,例申公状,似未合宜。欲望自今尚书丞郎知州,除申都省外,其本行官局并止签检。」从之。
    七年七月二十日,诏:「在京勾当官差出外住程勾当,不得带在京名目出外称呼。」
    九月一日,诏:「自今制置发运使、转运使副更不以官品位次,并在提点刑狱官之上。」先是,诸路提点刑狱朝臣与转运使副正以官序为高下,至是始定条约。
    八年闰六月五
    日,诏:「京官充刑部、大理寺、三司法官、御史台主簿,不得便服于市肆下马,委御史台纠察。」
    天禧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诏:「文武官曾使契丹及接伴者,自今戎使到阙,除两省舍人外,并令于左掖门出入。」
    四年九月十七日,诏:「诸州县尉见巡检使臣供奉官以上,并升阶公参,答拜如上佐州县官见幕职之仪。侍禁以下用客礼。」时知利州、(阁)[合]门祗候张利用言:「县尉与巡检皆捕贼官,有公参客礼相见者,请班定制。」故有是命。
    五年六月五日,诏:「自今诸州监当朝官殿直以上在通判、都监之下,判官之上。其通判与都监并依官次。京官奉职、借职、监当者即依知令录(列)[例],在判官之下。」先是,知荆南府李谘言:「京朝官使臣监当场务,与本州岛通判位次未着定式。」故令礼官详定下诏。
    干兴元年六月七日,时仁宗即位后。诏曰:「国家并建庶官,分领众职,当励能勤之节,且遵靡(监)[盬]之规。如闻罔念夙兴,几将旷阙,爰颁戒告,用儆因循。宜勉罄于恪恭,勿自罹于悔咎。咨尔有位,体朕意焉。宜令合门、御史台遍行告示,应在京诸司勾当京朝官使臣及内有免常朝者,自今后并令早赴本司。仍令宣徽院、御史台、入内内侍省常切觉察闻奏。」时中书门下上言:「先准诏,自三月十五日后每日百官并赴常朝,其内外诸(句)[司]并合早入。迩来多日晏方入本
    司,请行条约。」故有是诏。
    仁宗天圣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上封者言:「诸州有三班差使、殿侍及殿中、外殿直指使者,每与命官共事。望颁定制。」诏法寺详议,法寺言:「殿侍令式,元无品秩。外殿直本系单班,望自今并在命官之下、摄长、马之上。如充权管指挥,自依元敕。」从之。
    五年三月二日,皇城司言:「将来崇政殿放牓,据在内巡检指挥使状,自来状元承例于军器库前东华门外上马,即无条贯。其余举人并于东华门上马。」诏依旧例。
    六年十二月十四日,诏:「应臣僚听下公人及本家亲随僮仆等出为班行者,诸处相遇,并须回避,不得接坐。如或同州郡勾当者,阁门祗候、内殿崇班已上并三班使臣充监押、巡检,许令申奏,于邻近州对换。其三班使臣以下监当物务,并令公参而退,更不接座。」
    七年二月十六日,诏:「中书、枢密院自今午后五刻出,审官、三班院、流内铨并须早入,其出在中书枢密院之后。」
    八年十二月八日,中书门下言:「文武臣僚加恩敕告,检会五年南郊例,尚书(敕)[刺]史以上如有骨肉愿赍去,许令乘递马往,今欲依(列)[例]。」从之。
    明道二年十月四日,诏:「自今节度使知州军兼总管者,即官借人。骨锵各五对此句疑有脱误。。
    景佑元年六月九日,中书门下言:「应文武臣僚并京朝官使臣今后失仪,依条责罚后,欲更不理为过犯。」从之。
    宝元二年闰十二月九日,合门
    言:「请自今皇帝御宣德门,宰臣、亲王、枢密使、使相各许带从者三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知院、同知院、签书院事、宣徽使各带二人。并至第三重门止,余皆不许。」诏可。先是,帝每御楼,左右近臣各挟所亲上门阙无定限。时将及孟春观灯之会,知开封府郑戬上言:「天子所在,当严其制。」及是乃施行之。
    四年九月十一日天头原批:「宝元仅二年,此恐误。」此条疑为庆历四年事。,详定(阁)[合]门仪制所言:「紫宸、垂拱殿起居,臣僚石位上欲镌字记,并立班图欲用绢别写四本,一本进内,二本付合门收掌。」从之。
    庆历三年六月十一日,翰林学士承旨丁度等言:「比奉诏详定帅臣见所部仪制,请自今(阁)[合]门祗候及路分都监以上见四路招讨使,厅上公参,供奉官以下并庭参。其走马承受及非统辖者勿拘此制。」从之。
    五年六月二十八日,诏:「彰信军节度兼侍中李用和出入许张伞、击杖子,及上下马如二府仪,余无得援例。」其后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都省贾昌朝,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程琳,太子太保致仕庞籍,司空致仕宋庠皆用此例。
    七年正月十八日,侍御史知杂事李柬之言:「自来侍从官自起居郎至正言、小两省官并台官、南省正郎出入,重戴,执丝鞭。其给舍、丞郎、待制以上并三司副使更不重戴。出入内庭,台省并执丝鞭。近岁除中书、枢密院依
    旧出入执丝鞭,其余每日早辰只自漏舍略执丝鞭入内丝:疑当作「小」。。欲乞下御史台,其大两省、待制以上并三司副使、知杂出入并依旧例执丝鞭,如遇阴晦风雨,方许执小鞭出入中门。仍令台司弹奏违犯。」从之。
    皇佑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诏:「今后常参官故作懈慢及行立失序,不得作常时失仪施行。仰具闻奏,降敕断遣。」
    五年六月一日,御史台、审刑院、大理寺言:「乞自今趋朝臣僚入皇城门,并依次序行马,违者减律条朝会应集,告而不至,罪一等,仍理为过犯。」从之。初,御史台奏:「近日百司官入朝,多不依次序,或于两府臣僚中门行马。法寺止坐失仪之罪为轻。」寻令参详,而降是诏。
    嘉佑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翰林学士韩绛言:「中书门下宰相所职,而以他官判省,名不相称,请更定其制。」又曰:「百司常务,多关二府,请详其轻重,移付于下,使大臣不为细故撄虑,得以专讲政事。又服章所以别尊卑,今走吏与公卿不殊。请依唐制,各以品数为等级。其赦恩年考及阶品合服之人,须未尝犯徒流罪者乃听。又台阁、省寺,典章所由出也,今独存 条文案而已,本朝故事、名臣(遣)[遗]范无所传录。请依《周礼》、《唐六典》着为一书。」诏翰林学士胡宿、知制诰刘敞详定以闻。而宿等以为不足行,寻罢之。
    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合门编纂条例所言:
    「伏见臣僚以疾乞免大起居舞蹈之类,窃以臣下见君,当极恭肃,一有不至,罪罚及之。以疾自言,乞损拜伏,人取其便,非所以致恭肃、尊朝廷也。且有疾与告,着令所容,杀礼见君,古训无有。自今敢干请者,乞令阁门弹奏,重致其罚。惟勋德大臣,朝廷特礼,必藉任使,自从特旨,作崇政殿进呈。大乐依观双竹例,宣群牧判官。检会仪制,游宴宣召之人,皆着定式,而群牧判官不与焉。盖当时有司之失,遂开此例。欲乞今从非次游宴观看,不复更召。其带馆职充者自从馆阁官例。都知、押班如趁班不上,令别作一班起居。臣等以为朝廷之仪,皆有着定,苟不及礼,谓之不恭。不恭有罚,未闻预设别班,以待不及礼者,伏请蠲去。三人内及第正权三司判官者此句疑误。,并赐绯。臣等以为古制有其官者服其服,未闻一官之中,更以入仕之阶为之轻重,恐非圣朝平均奖劝之道,伏请蠲去。大朝会缀中书门下班,座杌子,戴凉伞,中书、枢密院下马处下马之类,皆是特恩异礼,近岁大臣例多得之。看详前件礼数,皆朝廷所以尊异执政大臣也,非其人、无其位者不当有也。若人人得之,则车服轻而不尊;车服轻而不尊,则贤者怠而不肖者有慢上之心矣,其渐不可不慎也。以别具编录,非以为例也。盖备天子发非常之诏,加礼于老成勋德之臣,访故事于有司,则以对也。仍乞令合门今后非诏(者)[旨]询问,不得辄自申举。」并
    从之。
    六年正月十一日,权御史中丞王畴言:「比岁两制臣僚不得与执政之臣相见及台谏官往还,议出一时,初无典故,当时论者即以为非。今执政与谏官已 其禁,而台官尚设科防。臣愚以谓台官主于议论,以补天子之闻见,岂一二人能周知天下事乎 两制、侍从之臣,皆国之选命,偶或相见,交自为疑,其非所以示朝廷之大体也。请自今两制亦许与台官相见。」从之。
    治平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神宗即位,未改元。御史台言:「检会庆历二年权御史中丞贾昌朝奏,臣僚出节呵引,已有条制,右职臣僚,旧无制度。寻诏两制同详定以闻。既而上言,节度使在尚书下,三节;节度观察留后在诸行侍郎下,两节;观察使在中书舍人下,诸卫大将军、防御团练使在大卿监下,内客省使比诸司大卿,景福殿使、客省使比将作监,引进使比庶子,在防御使上,已上各一节。诸州刺史、诸卫将军在少卿监下,宣庆、四方馆使比少卿,宣政、昭宣、合门使比司天少监,诸卫将军上,皇城以下诸司使比郎中,客省、引进、合门副使比员外郎,枢密都承旨在司天少监下、合门使上,副都承旨在合门使下,枢密院副承旨、诸房副承旨在诸司使下,已上并两人呵引。如违,令御史台、左右街司纠察以闻。寻诏施行,而皇佑二年编一司敕删去此条,请复申明举行。」从之。
    神宗熙宁二年二月八日,刑部(官)[言]:「御街上只言许
    近上臣僚行马,即不指定品位职名。窃虑更有品位稍高,有犯此者,省司临时无由定夺。欲乞朝廷特降指挥,指定品位职名得于御路行马,以凭遵守。」诏御史台、太常礼院同共详定以闻。既而上言:「勘会自来近上臣僚及北朝人使并三节人到阙,并于御路上行马,难以改更。检会令文,臣寮(道)[导]从呵止,除中书、枢密院执政官、宣徽院、御史中丞、知杂御史、左右金吾摄事官清道者依旧式外,三司副使已上亦许出节。欲自宣德门前至天汉桥北御路上,今后只许应合出节臣僚及正观察使已上行马;如从驾出入,并宗室、内廷、诸宫院车骑并不在此限。」从之。
    三年九月二十三日,诏:「枢密都承旨见枢密使副,并如合门使礼。」时合门使李评为承旨,首用士人,而议与使副接见之礼。手诏令编修院检讨故事,本院言:「止载班着职事,即不见接遇仪范。」乃下是诏。
    十一月三日,御史台言:「台参辞谢,臣僚自来于朝堂先赴三院御史幕次,又赴中丞幕次,得以体接老疾之人。今若只于御史厅一员对拜,不惟有失旧仪,兼恐不能公共参验。乞依旧制,朝堂拜揖,如遇放常朝,即于御史台。」从之。
    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诏罢供奉官至殿直日赴垂拱殿起居,惟朔望并人使见辞,缀班于紫宸殿。
    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合门言:「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昭
    州防御使张玉泾原路驻泊兵马步军副都总管,暂赴阙奏事。检会仪制,应外任客省使至合门祗候、入内内侍都知、押班并带御器械赴阙奏事,起居讫即退,更不供职。」诏玉赴起居不供职,今后准例后:原作「依」,据《长编》卷三三五改。。」
    六年八月二十七日,诏:「宰臣、亲王、使相、两府、宣徽使遇入枢密院门,许至从南第二重门外上下马。」先是,宣徽使以上凡出入皇城门,上下马处与三班使臣无以异,至是正之。
    八年三月,诏:「今后每遇视朝,起居失仪,坐公罪,杖八十。」
    元丰二年二月十八日,诏:「成都府钤辖寄任颇重,与他路不同。其知府处置钤辖司职事,自今并须参议。于接待仪范,并依蔡延庆未到任以前体例,毋辄裁损。先诏坐次与本路通判叙官其罢之。」初,赵抃、冯京以前执政为安抚使,故见钤辖仪稍杀故也。
    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诏:「百官见执政、三省给事中、中书舍人、侍郎以上、省寺监长官及待制横行以上诣厅,余官并诣三省、枢密院聚厅处。即有所请召并属官及亲戚不以服纪,不用此法。」
    五月一日,诏:「自今宰臣上马,枢密院次之,诸司又次之。左右丞上下马处并同两省侍郎。」
    十四日,御史台言:「尚书左丞蒲宗孟、右丞王安礼贺仆射上尚书省,于都堂下马。检会三省执政官上下马仪范,尚书左右仆射许至都堂,左右丞于本厅。今
    官府虽寓居,缘各有拟定厅事。按宗孟、安礼身为执政,当朝廷董正名分之初,宜身先百执,遵行宪度,乃率先违法犯分,群工庶尹,何以观仰!请付有司推科。」安礼争论上前,以为今日置左右丞为执政官,不应有厚薄。左右丞于都堂上下马自此始。
    十五日,诏:「枢密院自(合)[今]应入进文字,自来用押字者,并依三省例书臣名。」
    笏。」 十九日,诏:「翰林学士、两省官见执政官议事,并系 ;六曹尚书以下并
    二十三日,〔诏〕应六曹寺监长二以下如有公事己见不同,许独至执政聚厅处具事状申议。
    六月十九日,诏:「尚书侍郎奏事,郎中、员外番次随上殿,不得独留身。侍郎以下仍不得独乞上殿。其左右选奏事,非尚书通领者,听侍郎以下郎官自随秘书、殿中省。诸寺监长官视尚书,二丞以下视侍郎。六曹于都省禀事,亦准此。侍郎以下仍日过尚书厅议事。」
    八月六〔日〕诏:「执政官退朝上马,宰臣于枢密院隔门内,知枢密院以下于隔门外。都堂聚议退,左丞于门下侍郎厅,右丞于中书侍郎厅。」
    六年七月十四日,诏陕西、河东经略司:「闻诸路蕃官虽转大使臣,并在汉官小使臣之下。朝廷赏功转资,以为(缴)[激]劝,如此卑抑,则孰知迁官之荣 可定汉蕃官序位以闻。」后河南、〔河〕东经略司言:「蕃官部堡塞兵出战,常以汉官驱策,恐难与汉官〔序〕位。」尚书兵部言:「乞应汉蕃官非统辖者并序官。」从之。
    九月十一日,诏品
    官诣尚书省并六曹上下马依杂压,诣尚书省太中大夫以上就第一贮廊,监察御史以上就过道门。诸六曹尚书诸:原作「诏」,据《宋史》卷一二○《礼二十三》改。、侍郎即太中大夫以上就本厅,监察御史以上就客位,余并过门外。
    七年八月十五日,诏:「闻三省、枢密院出常早,妨六曹诸司结绝日务。自今冬夏并以未初为限,着于令。」
    哲宗元佑五年八月十八日,合门言:「景德、祥符、宝元、熙宁中,朝廷委近臣梁颢、李〔宗〕谔、陈彭年、张知白、李淑、宋敏求同合门官修定仪制,行之已久,颇为详备。至元丰四年,诸司敕令式所厘为仪式令敕,比之旧仪,殊甚阔略。请委官与合门官以旧仪制图策并见行仪式令敕同看详修定,不分仪式令敕,仍旧为合门仪制。」诏枢密都承旨王岩叟、秘书少监王钦臣同合门官修定臣:原作「以」。查《宋史 王钦臣传》,钦臣元佑中为秘书少监,此即其人无疑。据改。。
    绍圣二年十二月十日,诏:「诸官司出入局不以时,委统辖次第觉察举劾。」
    元符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御史台言:「按元丰法,诸赴朝宴、庆贺、宣制、拜表、奉慰、行香、集议,若临时有急速公事,或上殿守门趁赴不及,并本处有条免赴者,并报御史台。元佑法,应免者不报,乞依元丰法。」从之。
    文书令内无札子式,本部寻批送大理寺参详。经略、安抚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八日,刑部状:「永兴军路安抚都总管司奏,逐司契勘久来行遣文字,除不系统摄及辖下州军去处并行公牒外,有管下县镇将领训练官司之类,并同札子行下。近
    或都总管、钤辖等司事体稍重,于管下县镇将(分)[领]训练之类官司虽别无许用札子条式,其逐司自来旧例用札子去处,欲依旧施行。」从之。
    崇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尚书右司员外郎、充讲议司参详官林摅奏:「检会元符令,诸命官不得容人过称官名。有兼官若检校官者,听从高称。其或有郡王称大王、正任称太尉、少卿称判寺、郎中、员外郎称省判之类,如此呵引,既非检校之官,即是过称官名,自合科罪。再详大王之称,止谓如亲王,太尉即须节度使或系检校官者。郎中、员外郎合以本曹或本司之名,少卿止合以本职称呼。欲乞申明行下。」从之。
    仪制令内有州县官参知州,赞姓名致恭,见通判,阶上受拜,以至一簿尉参县令,亦曰受拜,此于臣下实为僣越。窃以昔日诸州长官礼上申陈,论及官属举书案、奉笔墨之类,陛下悉皆禁之。 政和三年八月十五日,中书省言,新提举淮东路常平应安道奏:「臣伏(今)今独赞姓名致恭、受拜之令未闻讲究,非人情所协。伏望将州县官赞姓名致恭、受拜全文重行详定。」从之。
    十二月十一日,诏曰:「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臣相与,休戚一体,则上下亲而政治举。属者时雪荐降,路滑马蹶,臣僚造请,或至坠伤,朕甚悯焉。可特许暂乘车轿,惟不得入宫门,候路通依常例。」
    六年九月十日,刑部奏:「大理寺修立到诸命官应赴尚书省陈乞或
    诉事,而曾任郡守、监司及职事官郎官以上,或见任五品以上官者,并免亲诣,听遣人赍状。」从之。
    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尚书省言:「修立到诸朝参臣僚行马次序,俟皇城门开,枢密入,次三省执政官,次一品、二品文臣、六曹侍郎、殿中监、开封尹、大司成、侍从官、两省,次百官。御史台编拦依次入。」从之。
    八年四月十六日,臣僚言:「朝觐之仪,不可不严。今殿陛之下,刻所止名位,如侍从员数至少,至庶官序位不过数处,而班列之员数百,所以群聚无辨,错立不整。乞稽台省寺监,酌寄禄官中数,各布次序,以肃朝仪。」从之。
    闰九月十一日,臣僚言:「拜爵公朝,谢恩私门,非人臣之节也。而比来士夫有私第干谒,不惮寒暑,既得之后,获举者必谢,受谢者不辞。乞立法禁止,以破朋附。」诏省台寺监官以公事见宰执者诣都堂,替赴参辞亦如之。
    宣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尚书省言:「余深除镇西军节度使,依前少傅、知福州。缘本官系少傅,于未朝辞以前,合趁起居。所有张盖、鸣杖子并上下马等事,即未敢从宰臣体例。」诏特依宰臣例。
    内之省台寺监,外之监司群县,文移往来,皆有定体,自下而上则用状,自上而下则用帖,非相统属则用牒。状则书名,牒则押字,所以正尊卑,明分守,各有所当也。乃者官司不切遵奉,忌公家之体式,任私意之重轻,应用状而移牒者有之,应用 六年五月十一日,臣僚上言:「伏
    牒而书名者有之,更相视效,习以为常,恐非所以尊朝廷、正名分之意。伏望在京委御史台,在外委监司,常切觉察,敢或侵紊者,弹劾以闻。」诏出牓朝堂,仍令吏部遍牒行下,如违,以违制论。
    高宗建炎元年七月十六日,诏御营使司属官在外序官依寺监丞例。
    十一月一日,诏:「扬州道路砖滑,自来不行车马。今来驻跸,虽合依京城条例,虑臣僚乘骑,或致 虞,可特许乘暖轿,唯不许入皇城。」先是,宰相进呈,上宣谕曰:「君臣一体,所当深念,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故降是诏。
    三年十二月九日此条当置下条闰八月二十二日后。,两浙提举市舶司言:「切见隆佑太后前来杭州,自来州僚出入,并乘轿张盖,若不少为裁抑,则于礼有所未安。」诏不许乘凉轿。
    三年闰八月二十二日,诏:「御营使司若勾差人马,即合用札付逐处州县;如遇与监司行移,只用文牒往还。」初,刘光世为御营副使,每事涉监司,辄行札付。时臣僚言不当用札,故降是诏。
    四年七月八日,诏:「非见任宰执到都堂,除正一品序坐外,并在见任宰执之下,余依自来条例。」
    八月一日,臣僚言:「刘光世以公事移牒六曹。承平之时,虽宗室戚里之为使相者,莫敢用牒。藩方大臣,所宜尊奖王室。若带仪同三司可牒六曹,则亦可关三省、枢密院矣。光世不
    知事体,望申戒遵守法制。」从之。
    绍兴二年闰四月二日,诏:「诸处分遣在州军守戍兵官并余统兵官等,元系朝廷遣使,即依将副序位。若止军中或帅司一面差委,即与州都监序位。其余使臣与当部队将序位。」以军兴,守戍将官与州县官无序位统摄,多在州县欺凌官属,从枢密院之请,故降是诏。
    七月二日,福建、两浙、淮东沿海制置使仇迭言迭:原作「愈」,据《宋史》卷二七《高宗纪四》改。:「已得旨,叙位依发运使例。所有本司属官,亦乞依发运司属官条例施行。」从之。
    九月十五日,诏:「方今尚武之时,访闻方面常日视事,武臣一例庭趋,文臣一例循廊,甚失武臣之心。今后诸州武臣非缘教阅军阵、出师讨贼,若常日见长吏,职任与文臣等者并依文臣,其不应趋庭者勿庭趋,着为令。」
    三年二月二十九日,三省、枢密院言:「御史台牓示行宫南门,令百官朝谒入出。检准政和四年七月十九日指挥,今后皇城门开,先枢密院,次三省、执政官,次侍从官一品、二品文官,次百官,次御史台官,次侍御史,次御史中丞,次大夫。上马、行马失次序之官徒二年,控马人杖一百。缘旧制,三省、枢密院各班奏事,各厅治事。今宰相兼知枢密院,系同班奏事、同堂治事。兼旧来(遇)[过]前殿,即枢密先上马,入右掖门,于隔门外下马,于密院过道门俟三省官同入。过后殿,即同三省官上马,入东华门,系分两门入出。今止系行宫南门一门
    入出,虽遇六参等,止是系殿仪制,班次并与旧例不同。」诏三省、枢密院官赴朝且依见行仪制,回銮日依旧。
    七年三月十一日,诏监察御史以上出入并骑马,遇阴雨滑即听乘轿,仍自十五日为始。
    九年四月六日,诏六部长贰今后朝退,许出行宫北门。其后又诏两后省官如上仪。
    五月二十四日,诏赴朝官于北门里廊上待班。
    十二年三月二日,御史台、合门言:「普安郡王出外第,合趁赴朝参及非次庆贺、拜表等。待漏合于皇城门外,待班合于殿门外,并在宗室正任幕次。其忌辰行香,合于百官之前先入。」从之。
    十三年二月三日,诏:「三公、三少、亲王、使相趁赴常朝,许带直省官二人入殿门,至幕次止。」
    先是,太傅韩世忠、张俊、少保杨存(忠)[中]、开府仪同三司潘正夫言,乞将带直省官、散祗候各二人入殿,趁赴朝参,故有是命。
    四月十二日,诏:「今后赴朝臣僚及朝退出南皇城门,于百步外方许呵喝。仍令御史台、合门晓谕。」
    三十日,合门言:「今来垂拱殿内已安砌石位,其字与石色一同,百官难以辨认。乞行下有司,将四参石位装字以黄蜡,日参石位以红蜡。」从之。
    同日,合门言:「在京自垂拱殿门里天井中有隔门,如值两开隔门,臣僚起居。今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僚赴垂拱殿习看石位。切见今来垂拱殿
    门作宫门,其隔门却作殿门,百官下从人皆带入出宫门。欲依在京日作殿门。」从之。
    十月一日,诏:「今后臣僚未至合下马处,自宫门里不得披凉衫出。」
    十四年十一月三日,诏:「文武百僚诣景灵宫诸殿行香,如值雨或地湿润,分东西廊上立班。宰执并就东廊立班,僧道并于东廊授香。」
    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吏部言:「绍兴令,杂压从一高同者异姓为后,次以贴职、服色、资序。至改官先后同,方以出身。切缘修上件令文之时,文臣未分左右。今来有出身人带左字,无出身人带右字,即合官同者先以左右为序,带左字人仍以及第出身、同出身为序。」从之。
    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诏:「御试举人并武举人及唱名日,并不鸣鞭。」
    闰八月十五日,诏:「今后任副总管,若非正刺史以上,并合与转运副使及转运判官依杂压序官。」先是,镇南军言:「本路转运判官曹戬见任右中大夫,副总管翟襄系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每遇朝拜、行香,立班序位未有着令明文。」遂有是命。
    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诏:「今后筵宴赞喝,殿后带器械班直喝谢茶酒,舍人入出门户,依带器械班直。」
    五月十七日,诏:「今后人使见辞并燕,所有权赴后幄起居班及奏事及上殿班,令入出射殿后门,经(申)东壁便门入出,赴后殿起居。」
    二十六年二月九日,臣僚言:「先王患
    贱之凌贵,而下之僭上也,故爵列称谓,皆有次序,朝廷法令亦曲为之防,无不备具。切见迩来士大夫习尚浇薄,争为夸诞,拟人不于其伦,称谓不以其实。州县之官不以高卑,出言即白台旨。士大夫公然为之,恬不知愧耻。自一命以上,文臣即学士自居,武臣亦以团练自处。至有不曾任京局者,必欲强名寺监、丞郎、中省干之类,以避本称。此皆名浮于实也,安可不严其禁!」诏令刑部行下禁止。
    三十年三月四日,合门言:「奉诏,皇子已除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王。其人从待班幕次,令有司条具。今讨论亲王趁赴起居,其丽正和宁门外待漏合子合在西廊,与宰职合子相对,在见今使相之上。如遇拜表、庆贺等,垂拱殿门外待班幕次合在宰执之次;垂拱殿门内(侍)[待]班合子合在西廊,与宰职合子相对。缘殿门外东西廊别无设置去处,乞将见今南廊上宰执合子之西空闲合子充。若朝献景灵宫,并巳辰行香,殿门外(侍)[待]班合子合在西壁,与宰执合子相对。」并从之。续又诏:「建王赴朝参,依宰臣上下马。」
    十月二日,诏:「文武臣合班处,遇亲王、使相立西班,令枢密院官权缀东班。如遇亲王、使相请假之类,枢密院依旧立西班。」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孝宗即位,未改元。诏御史台、合门每月宰臣率文武百僚于初二日、十六日诣德寿宫,缘内外窄隘,或值雨沾湿,百官别无立班去处。今后遇立
    班日,本台用文臣监察御史已上,合门用武臣横行御带已上趁赴起居如仪。
    二十四日,诏军器所添置提点官一员,叙位在提辖干(辨)[办]官之上,于入内都知押班内差。
    十一月二十五日,诏:「开府仪同三司居广遇趁赴朝参,许令入出和宁门北宫门。」
    隆兴元年四月七日,诏:「太傅、宁远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和义郡王杨存中应上下马处,令依宰臣、亲王。」
    十月六日,诏:「宰执以下退朝入局并乘马,遇阴雨许乘轿。方今用武之际,应内外兵官并沿边臣僚、内地巡尉并令乘马。」
    干道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诏枢密使汪澈立班恩数并依宰臣。遇立班处,在右仆射之次。其从驾行马次序,令依见行杂压条令,在亲王之次。以澈奏:「准指挥,立班恩数并依宰臣。继扈从车驾,诣德寿宫,其所定行马以臣在亲王之前,一时猝然从其次序。臣退而思之,战恐无限。寻再三询问合门及御史台,虽据所引杂压枢密使在亲王之前,臣遂检照印本职令杂压,尚书右仆射下便有王字,即无该载枢密使明文。伏念臣寒微 远,仰叨宸眷,今此异除,不获辞避,大支崇贵,岂容越序而先之 实所不遑。」故有是命。
    二年九月十二日,诏:「今后三省、枢密院遇赴常朝等毕,许出南北门。」
    十月十日,诏:「今后修注官遇常朝等当赴侍立,许入出皇城南北门。」
    十二月十八日,诏:「臣僚
    辞免,并令遵依旧制。如过制及不合申陈者,有司不得收接施行。」
    四年正月二十一日,诏:「今后景灵宫行礼,宰执、亲王、使相下人从,行礼前不得入行礼殿门外合子,候行礼毕方得放入。」
    六年正月三十日,诏:「臣僚导从至太庙景灵宫墙,并禁喝止张盖。非荐献行事,不得由棂星门。」太常少卿林栗札子:「窃见自来车驾经由太庙前,有司预节音乐,止警跸,稍近则却伞扇,至尊抚式,辇士趋进,以为常制,诚得古礼式趋宗庙之仪。而臣下经由,呵导张盖,未有条约。窃闻在京日,太庙不临通衢,窃虑自有专法。今来太常寺省记条内即无该载。欲望朝廷明降指挥约束,庶几官吏军民经由太庙前,知所严敬,仰副圣明奉先祗肃之意。」得旨,令本部条具申尚书省。本部检准《绍兴重修在京通用仪制令》节文,诸臣僚导从至景灵宫墙禁呵止。「缘仪制令内即无太庙二字。今欲乞朝廷札下敕令所日下看详,于景灵宫字上添入太庙二字,候敕令所报到本部,以凭申请。」「本所今看详,在法,臣僚出节喝引,各有定式,至景灵宫墙皆禁呵止。今准太常少卿林栗陈请,臣下经由太庙,呵导张盖,即未有条约。照得张盖一节,已降指挥,令礼部条具外,所是乞禁呵(正)[止]景灵宫、太庙皆系崇奉祖宗去处,理当一体严敬。止缘未有法禁,是致经由呵导。今来合于 ,本所伏
    在京法内臣僚导从至景灵宫墙呵止条内添入『太庙』二字,及『墙』字下添入『并』字,庶得补圆法意。又禁止张盖一节,本寺今指定合修入条令,于禁『呵止』字下添入『张盖』二字。」故有是命。
    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诏:「皇太子领临安府尹,礼上日,除东宫讲读官以上自有立定仪制外,其余临安府官廷参仍拜。冬年节(乃)[及]到罢等准此,少尹系太中大夫以上依詹事例。」
    五月九日,诏:「朕惟礼容进止,君子所宜留心。迩来中外之臣,以趋进拜舞视为末节,恬不加意,非所以示朝廷之敬也。宜儆戒有位,自今罔或惰偷。傥紊常仪,当寘于罚。」
    十二日,诏:「皇太子领临安府少尹,已差侍从官。所有判官序位,依两省官奉使法,推官序位在诸州之上,任满日仍理为知州一任。」
    十七日,诏:「皇太子领临安府尹,已择日开府。其浙西诸司见趁赴天申节上寿,令候开府日就临安府庭贺。」
    七月十六日,诏:「今后除授职事官,并令不候授告,先次供职。」
    十一月二十九日,诏:「应百司有兼职官,先赴本职治事毕,次诣(廉)[兼]职。若本职简少,兼职繁剧,即先赴兼职,仍并依时入出。」
    十二月六日,诏:「右选入品官若遇公彦,并不许赞拜。」
    八年八月一日,诏:「今后不合辞免官,有司不许受接文字,如有违令,御史台觉察闻奏。」中书门下省奏:「检会绍兴元年十一月二日敕,勘会臣
    僚辞免恩命,(名)[各]有定制。绍兴五年六月三日已降指挥,遵依旧制。比来不合辞免官亦具申陈,委是妨废职事,理合申严。」有旨并令遵依旧制。如过制及不合申陈者,有司不得收接施行。干道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再降旨挥,令吏部申严行下。近来各务虚文,多不遵依,故有是命。
    十二月八日,诏:「今后有宰臣到阙,如遇赴宴赐茶,其合用坐礼,旧有旨并依官品。及今后遇筵宴等,行门禁卫诸色祗应人与依绍兴二十八年以前例,并赐绢衫。」
    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诏令合门自今后每遇驾出御后殿坐,宰执百官并仪卫等并赴后殿起居。候登辇出后殿门,驾回入祥曦殿门。」
    闰正月二日,诏:「太中大夫观察使以上许辞免外,余依干道八年八月一日指挥。」
    【续宋会要】
    淳熙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诏:「自今管军、御带、环卫官并皇城司官如服窄衣束带,并令着黑靴。」
    二十八日,诏禁卫所:「将来太乙宫对御,本宫便门作行宫殿门,依垂拱殿门法。」六年十月三日,诏对御赐酒合服锦袄子,臣僚更令服着一日。
    十二月七日,监察御史齐庆胄言:「此来朝谒,百司人从拥遏,官员舆马并驱。又每赴德寿宫起居,宫门之外街道狭隘,百执奔趋于车马之间。乞令合门、御史台与皇城司措置,严行条约。」从之。
    既而四年二月二十五日,(阁)[合]门、御史台措置条具到事件:「一、每遇朝会,合赴立班官将带人从,宰执、使相、两府合破引接直省官抱笏人外,大程官五名,侍从、两省、台谏、正任知合、管军从人四名,御带、环卫官、卿监、郎官三名,其余百官二名。俟皇城门开,百官入排立,行门班直等于应奉官后入。不系入殿祗应人并控马人及内宿诸色等人,候朝官并祗应人入绝,方许放行。及擎生物人须管随本官入。一、每遇车驾诣德寿宫,并如朝会名数,仍许乘马至合下马处。一、每遇忌辰行香,除宰执、使相、两府于合下马处,侍从、两省、台谏、正任知合、管军、御带、环卫官、卿监、郎官、其余百官至景灵宫棂星门外上下马。人从止许在思成门内外,不许入过道门。」又皇城司条具到:「一、每遇朝谒,并赴德寿宫起居,本司添差亲从守把约栏。如有争先拥遏喧闹之人,许即收领,从本司断遣施行。一、每遇常朝、后殿并拜表之类,从人并不得上殿门及于殿廊上立。如有事先拥遏之人,许收领,赴合门御史台,送所属断罪。一、每遇车驾诣德寿宫,起门至望僊桥下,不许安顿轿马。」
    九年八月七日,诏:「明堂大礼,自宿殿日,宰执、使相、郡王并前两府于皇城南北门里幕帐门外下马,文臣待制、武臣观察使以上于皇城南北门为宫门外下马,行事陪祠执事官并观察使以下于皇城南北门外绰楔门
    为皇城门外下马。」
    十月七日,诏:「自今人使到阙,伴射官自人使朝见前十日令权缀马步军班起居侍立。」
    十年正月十一日,诏:「自今人使到阙,见辞宴改垂拱殿坐,合赴后幄起居班次,并令入垂拱殿新置便门,赴后幄起居。」
    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诏:「武臣知州軍官未墜帶者,可依文臣守倅借服色例,許權繫紅 角帶,候回日依舊。」
    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敷文(合)[阁]待制洪迈言:「景灵宫国忌、陪位行香及四孟亲飨,在列之臣除宰执、使相外,其百官从人带入宫门号,方得随入棂星门,(乃)[及]中门即退,不得踰阈。」从之。
    八月六日,诏承旨司:「每遇拍试兵将官,自今可令上厅茶汤,下阶拍试。」
    十四年五月一日,诏:「自今遇引呈射公事,御马依后殿坐日分,令殿门外排立,迎驾起居。」
    十五年五月十四日,权礼部侍郎尤袤等言:「检准《国朝会要》,嘉佑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庙之丧,英宗七月十三日始御紫宸殿见群臣,退御垂拱殿,中书、枢密以次奏事。盖始御内朝,犹未御正衙也。今外朝、内朝皆入临御,窃详后殿及延和殿乃祖宗崇政、延和之比,缘今延和地步窄隘,难以排立侍从、史官、管军、(衔)[御]带、环列、禁卫等。今参酌欲乞皇帝于后殿视事,所有仪制乞下合门禁卫所条具,申尚书省。」合门奏:「奉旨后殿坐起居班次并如假日仪,遇(西)[四]参(目)[日],权令侍从官趁赴起居。其御后殿日分,令太史局选日主管。
    禁卫所照得日常后殿窠差班直亲从共三百人排立祗应。」诏裁减一百五十人,余依。以上孝宗朝。
    淳熙十六年二月六日,诏:「今后车驾诣重华宫,除经过官司起居外,余并免。」十三日,合门言:「恭承至尊寿皇圣帝圣旨,今后车驾诣重华宫起居,如遇忌辰,并忌前一日并免到宫,并宰执以下合赴宫起居日分,如遇忌辰,亦免。今后准此。」
    同日,合门言:「今月十七日,宰执以下赴重华宫起居,乞依例不视事;如前一日恭奉寿皇圣帝圣旨免到宫赴起居,乞作后殿坐;如值夜雨及至日得旨免赴起居,窃虑集朝殿官起居不及,是日亦乞依例不视事一日。」从之。
    闰五月九日,诏:「太尉、保大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郭师禹依吴益例,赐花罗公服,许令服着,趁赴朝参等。」
    十一月十七日,御史台、礼部、太常寺言:「将来迎奉高宗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宪节皇后神御赴景灵宫奉安,合用百官陪位。乞从御史台、合门申请施行,文臣集应厘务通直郎以上,及行在见任寺监、主簿、承务郎以上职事官趁赴奉迎及陪位立班。」从之。
    十二月三日,诏:「嘉王出外第日,令南班宗室自府门送至第,仍就赐御筵,入内内侍省差内臣二员管干。」
    九日,御史台、合门言:「已降指挥,用正月一日恭上寿圣皇太后、至尊寿皇圣帝、寿成皇后尊号。参照礼例,将来大庆殿发册宝及赴重华宫奉上尊号册宝行礼,用通直
    郎以上及行在见任寺监、主簿、承务郎以上职事官,并武臣修武郎以上,并三衙员僚以上趁赴逐处陪〔位〕「位」字原脱,据下文补。。缘重华宫殿内地步窄隘,乞宰执、侍从、两省、台谏横行以上并应奉官于殿下立班,余官于殿门外随地之宜攒那立班。」从之。
    同日,合门言:「十四日迎奉高宗皇帝、宪节皇后神御,诣景灵宫奉安,令正任观察使以上并管军趁赴陪位骑导。」从之。
    十日,御史台言:「迎奉高宗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宪节皇后神御赴景灵宫万寿观奉安,依礼例,宰执、亲王、使相、侍从、台谏、两省官、礼官、合门官、南班宗室骑导,合用仪卫、仪仗、鼓吹、僧道等导引,务要整肃。乞令所属预行告报钤束,各依次序行列。如有违犯之人,从本台送所属重作施行。乞下皇城司差拨亲从官三十人沿路随行约拦。」从之。
    绍熙元年十月十四日,三省检会在京通用令:诸驸马都尉、宗室南班官、戚里之家并不许出谒及接见宾客。诏礼部申严行下,常切遵守。
    淳熙十六年十月五日指挥,大理寺官许休日出谒。窃缘榛前件兼职,有无相妨。」诏遇有商议职事,许令出入。 二年四月十九日,刑部言:「大理寺丞陈榛申:「奉旨兼 令局删修官,伏
    淳熙十六年三月四日御笔,廷尉天下之平,日来官吏出入无时,宾客日有请属,漏泄之弊,无以隔绝。日后不得接见宾客,虽假日亦不得出谒。此令一 十月十七日,监察御史何异言:「伏
    出,棘寺官吏知所警畏,不敢踰禁。至十月五日,有旨大理寺官许休日出谒,又有以仰见圣度涵容,终不以法禁而废人情。夫既许以休日出,则一月之内三日周施于人事,恩亦优矣。而后进晚至,不识事体,或遇假日,往往并缘出谒,甚至如七夕、重九之类,间有以节假为名,携具出城,驰逐游赏,似若初无职守者。又纵容画工、游谒之士攘袂出入,门禁不敢谁何,殊失天狱严重之意。」诏大理寺长贰遵依前项已降指挥,申严禁止,官属非旬休日不得出谒。其外人无故辄入,依法施行。委御史台常切觉察。
    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右丞相葛邲言:「伏见昨来周必大、留正任右丞相日,序位行马乞在亲王之下。今来臣蒙恩除右丞相,序位行马亦乞在亲王之下,庶得少安。」奉御笔:「依礼例,序位行马合在亲王之上,更不必辞免。」《续宋会要》。
     仪制 宋会要辑稿 仪制六 臣奏事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