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卷六
杂疗方第二十三(论一首、证一条、方二十二首)
(案以下三篇。魏尤并不载。)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术(八分) 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 陈皮(五分)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实 (减)白术(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实(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
上各 咀。分为三帖。一帖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添甘草少许。每帖分作三小帖。每小帖。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滓。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鉴〕
此方证不属。不释。案程不载此方。盖为宋人所附也。
长服诃黎勒丸方
(〔原注〕疑非仲景方。)
诃黎勒(赵有煨字) 陈皮 浓朴(各三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程〕
二味破气行气之剂。不可长服。宜审之。案本草云。诃黎勒。破胸膈结气。
三物备急丸方
(〔原注〕见千金。司空裴秀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千金云。张仲景三物备急丸。司空裴秀为散用。治心腹诸卒暴百病方。先和上。有口已噤可四字。外台古今诸家丸方门同。)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外外台作别○沈脂作泥)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歇。○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歇下。徐沈并千金。有气字。程本金鉴。歇。作泄。)
〔鉴〕
方名备急者。以备暴然诸腹满腹急痛。及中恶客忤。噤闭卒死者也。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是恐人不急救。则死之义。然不如后人管吹入鼻之法为良。李 云。人卒得病欲死者。皆感毒厉邪阴不正之气而然。三物相须。能荡邪安正。或吐或下。使秽气上下分消。诚足备一时急需也。案停尸无考。盖是即遁尸。巢源云。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瘥后复发。停遁不消。故谓之遁尸也。千金月令抵圣备急丸。主干霍乱。心腹百病。疰痛等方。即本方。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服三丸。快利为度。外台许仁则巴豆等三味丸。疗干霍。心腹胀满。搅刺疼痛。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痢不下。须臾不救。便有性命之虑。巴豆(一百枚熬去心皮) 干姜(三两崔氏以芒硝五两代与千金同) 大黄(五两)
上药。先捣干姜大黄为散。后别捣巴豆如膏。和前二味。同捣令调。细下蜜丸。以饮下。初服三丸。如梧子大。服讫数 。用令转动。速下利。良久不觉。则以热饮投之良。又古今录验。三味备急散。本疗卒死感忤。宫泰以疗人卒上气。呼吸气不得下喘逆。瘥后已为常用方。(出食饮水上气方。)
即本方。合捣下筛。服半钱匕。得吐下则愈。又古今录验。司空三物备急散。疗卒死及感忤。口噤不开者。(即本方。出卒死。)
又崔氏备急散。疗卒中恶。心痛胀满。欲吐短气方。大黄(二两) 桂心(四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
上三味。捣筛为散。取一钱匕。以汤七合和服。当吐下。即愈。甚妙。(肘后千金。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方。三味酢和如泥。敷病上。)
千金翼。解散雷氏千金丸。即本方。去干姜。加硝石。炼蜜和丸。如小豆许。饮服一丸。日二。以利为度。圣惠方备急丸。治霍乱心腹疰痛。冷气筑心。即本方。又治因食热饱。及饮冷水过多。上攻肺脏。喘急不已。即本方。用巴豆一分。余同。又治干霍乱心腹 痛。气短急。四体闷。不吐利。烦 难忍。此名干霍乱。斯须不救。即杀人。急治方。即本方。加吴茱萸一两。(用干姜三分。大黄一两。巴豆三枚。)上件药捣罗为末。入巴豆。令匀。炼蜜和捣一二百。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五丸。须臾更以热茶投之。当吐利。即瘥。圣济总录。备急丸。治霍乱卒暴心腹痛。(即本方。)
十便良方。返魂丹。治肠内一切卒暴百病。(同上)
全生指迷论云。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反乱。宜备急丸。(同上。出幼幼新书。疟疾寒热交作门。)
本事方。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宜温脾汤。(即千金方。温脾汤。去人参。加浓朴桂枝。)不要晚食。分三服。温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快。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即本方。加人参各等分。上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服前汤时。用汤吞下一丸。米饮亦得。御药院方。备急丸。治积聚头痛。即本方。丸如豌豆大。米饮下一丸。羸人服半丸绿豆大。以大便利为度。澹寮集验方云。曾有妇人。热而大便秘。脉实。子死腹中。已致昏不知人。医用备急丸。胎下人活。李氏脾胃论。备急丹。(主疗分量。同千金等。)妇人有孕。不可服。如所伤饮食。在胸膈间。兀兀欲吐。反复闷乱。以物探吐去之。李氏辨惑论云。易张先生。又名独行丸。乃急剂也。又云。名备急大黄丸。程氏医学心悟云。独行丸。治中食至甚。胸高满闷。吐法不效。须用此药攻之。若昏晕不醒。四肢僵硬。但心头温者。抉齿灌之。(即本方。三味各一钱。)研细。姜汁为丸。如黄豆大。每服五七丸。用姜汤化下。若服后泻不止者。用冷粥汤饮之。即止。
治伤寒令愈不复。
紫石寒食散方
(〔原注〕见千金翼○案千金翼云。张仲景紫石寒食散方。又巢源寒食散发候云。仲景经有紫石英方。盖指此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研炼○赵研作碓) 栝蒌根 防风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太一余粮(十分烧) 干姜 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千金翼。有人参一两。为十四味。服下。有三字。)
〔鉴〕
方未详。不释。
救卒死方。
(肘后。冠张仲景诸要方六字。千金治卒魇死。)薤捣汁。灌鼻中。(千金。捣韭汁。灌鼻孔中。剧者灌两耳。注。张仲景云。灌口中。)
〔鉴〕
卒然昏死。皆尸蹶也。薤白。类蒜而小。北人谓之小根菜。南人谓之钓乔。是也。其味极辛。捣汁灌鼻。亦通窍喷嚏之意也。又方 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肘后。雄上。有丹字。)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鸡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肘后。肝。作冠。恐非。)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鉴〕
雄鸡冠血。及肝。卵白。猪脂。大豆。酒醋等物。无非用阳物以胜阴祟也。管吹内鼻中。谓将鸡冠血。或合热酒。含在不病患口内。以苇管或笔管。插入病患鼻孔中。使气连药吹之。其药自能下咽。气通噤自开也。肘后云。凡卒死中恶。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痞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虽涉死境。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当尔之时。兼有鬼神于其间。故亦可以符术而获济者。巢源云。卒死者。由三虚。而遇贼风所为也。三虚。谓乘年之衰一也。乘月之空二也。失时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虚。而为贼风所伤。使阴阳偏竭于内。则阳气阻隔于外。二气拥闭。故暴绝如死也。若腑脏气未绝者。良久乃苏。然亦有挟鬼神之气。而卒死者。皆有顷邪退乃活也。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
〔程〕
厥阳独行。故卒死而壮热。岐伯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矾石收涩药也。以之浸足。而收敛其厥逆之气。
救卒死而目闭方。
(肘后同。外台引备急。)骑牛临面。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立效。
〔程〕
按葛洪肘后方。治卒魇不寤。以青牛蹄或马蹄。临人头上。即活。则骑牛临面。系厌恶驱邪法也。目闭者。邪气内着也。灌薤汁。以辟邪安魂。吹皂荚。以取嚏开窍。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肘后外台。口。引备急作目。)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了。饮以五毒诸膏散。(〔原注〕有巴豆者。○外台。爪下。有各字。注四字为原文。肘后同。)
〔程〕
灸手足两爪后。当是灸两手足爪后。其文则顺。以十爪甲为十二经之终始。灸之以接引阳气。而回卒死。此恶气中于太阳。令卒死而开口反张也。五毒诸膏散。方未见。案肘后卒死门云。有三物备急丸散。及裴公膏。救卒死尤良。裴氏五毒神膏。见于百病备急散膏。无巴豆。而千金。加巴豆莽草薤白。为裴公八毒膏。所谓五毒诸膏散。盖此类也。五毒。周礼郑注。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今考五毒膏八毒膏。但用丹砂雄黄耳。其余并他品。而为五味八味也。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原注〕稀粪也。)
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百壮瘥。(洗之。外台。作洗足。)
〔程〕
卒死而四肢不收者。无阳以行四末也。失便者。正气衰微。不能约束便溺也。物之臭者。皆能解毒杀邪。故以牛马粪。及后条狗粪治之。心下一寸。当是上脘穴。脐上三寸。当是中脘穴。脐下四寸。当是关元穴。灸之以复三焦之阳。而回其垂绝之气。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者。水煮干者取汁。(肘后用马屎。沈本。无干者二字。)
〔鉴〕
凡屎皆发阳气。用狗屎。亦取发阳气也。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原注〕脉证见上卷○徐熔附遣云。见上卷。即第三叶。问曰寸口脉沉大而卒厥证一条是也。案肘后外台。冠张仲景云四字。)菖蒲屑。内鼻两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肘后外台。舌下下。有又云扁鹊法。治楚王效九字。○案说苑。扁鹊治虢太子尸厥。子明吹耳。三因方。名内鼻散。)
〔程〕
甲乙经曰。尸厥者。死不知人。脉动如故。伤寒论曰。尸厥者。令人不仁。即气闭不通。静而死之谓也。菖蒲内鼻中。以通其肺气。桂内舌下。以开其心窍。心肺开。则上焦之阳自能开发。尸厥之疾可愈。又方(外台宋本云。集验疗尸厥方。肘后千金文仲备急必效同。此本出素问。)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方寸。肘后。作方二寸。外台宋本。作方寸匕。烧灰以酒和。剔。素问作 。音剃。同剃。韩非子。婴儿不剔首则腹痛。)
〔程〕
内经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皆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以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见缪刺论。)今仲景亦剔左角之发治者。以左角为阳气之所在。五络之所绕。五络皆竭。故剔其五络之血余以治之。和以酒灌者。助药力而行气血也。肘后云尸厥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股间暖是也。耳中虽然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蹶救之。巢源云。尸厥者。阴气逆也。此由阳脉卒下坠。阴脉卒上升。阴阳离合。荣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常。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声。而股间暖者是也。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肘后无方名。冠张仲景诸要方六字。三因名追魂汤。〔原注〕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捉 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愈。○案千金无脉。作死一字。无拗字。捉 。作捉踏。取下有尽字。)
麻黄(三两去节一方四两○肘后千金翼用四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原注〕千金。用桂心二两。○案外台。引肘后。疗中恶短气欲绝方。用桂心二两。今本肘后。不用桂。)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外台。引肘后云。通疗诸昏客忤良。集验。张文仲备急同。)
〔徐〕
凡卒死及客忤死。总是正不胜邪。故阳气骤闭而死。肺朝百脉为一身之宗。麻黄杏仁。利肺通阳之君药。合炙甘以调中。故为救卒死主方。名曰还魂汤。着其功也。
〔鉴〕
中恶客忤。便闭里实者。仲景用备急丸。可知无汗表实者。不当用备急丸通里。当用还魂汤以通表也。通里者。抑诸阴气也。通表者。扶诸阳气也。昧者不知。以麻黄为入太阳发汗之药。抑知不温覆取汗。则为入太阴通阳之药也。阳气通动。魂可还矣。又方(肘后。冠张仲景诸要方。外台引肘后。)
韭根(一把) 乌梅(二七个○肘后作二十个) 吴茱萸(半升炒○肘后作半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患栉内中。三沸。栉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饮之。(水一斗。外台。作劳水一升。)
〔徐〕
韭根有薤白之功。乌梅有开关之力。吴茱萸能降浊阴。阴降而关开。则魂自还。故亦取之。然栉浮则生。沉则死。盖栉为本人日用之物。气之所及也。浮则其人阳气未绝。沉则久已有阴无阳。故主死。然仍分饮之。信栉无宁信药耳。
〔程〕
方亦可解。而栉之浮沉。则不可解也。肘后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间门外得之。令人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不即治亦杀人。又云。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忿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救。外台。作仲景云三字。忿。赵本外台。作阴。为是。○案巢源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则难治。此谓其昼则阳盛。其气易通。夜则阴盛。其气难通。可以证也。治之方。外台。作活一字。)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 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
(据。程金鉴。作揉。及稍。外台作乃稍。若向二字。程金鉴。作更一字。外台作兼一字。 。程金鉴。作朵。无好字。外台。作弥。赵本音释。 。莫分切。深入也。并义难通。外台为是。)
〔鉴〕
观此谆谆告切。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琐。而不治也。此法尝试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谬。弦弦犹言紧紧也。揉胸按腹。摩臂胫屈伸之。皆引导其气之法也。巢源云。徐徐捧下。其阴阳经络。虽暴壅闭。而脏腑真气。故有未尽。所以犹可救疗。故有得活者。若见其悬柱。便忽遽截断其绳。旧云则不可救。此言气已壅闭。绳忽暴断。其气虽通。而奔走运闷。故则气不能还。即不得复生。千金治自缢死方。凡救自缢死者。极须按定其心。勿截绳。手抱起。徐徐解之。心下尚温者。以氍毹覆口鼻。两人吹其两耳。肘后。疗自缢死。心下尚微温久犹可治方。徐徐抱解其绳。不得断之。悬其发。令足去地五寸许。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有顷。其腹中砻砻。或者通气也。其举手捞人。当益坚捉持。更递嘘之。若活了能语。乃可置。若不得悬发。可中分发。两手牵强耳。又方。皂荚末。葱叶吹其两鼻孔中。逆出复内之。又方。以芦管。吹其两耳。极则易人吹。取活乃止。若气通者。以少桂汤。稍稍咽之。徐徐乃以少粥清与之。(出外台。今本肘后无考。)管氏五绝治法云。徐徐放下。将喉气管捻圆。揪发向上揉擦。用口对口接气。粪门用火筒吹之。以半夏皂角搐鼻。以姜汁调苏合香丸灌之。或煎水香细辛汤。调灌亦得。如苏可治。绳小痕深。过时身冷者不治。○程氏医学心悟云。予尝见自暮至旦。而犹救活者。不可轻弃也。○顾氏疡医大全云。必须心口尚温。大便未下。舌未伸出者救活。案桂汤。诸书无考。盖此单味桂枝煎汤耳。而洗冤录。引本经之文。后载官桂汤方。未知何本。录左备考。洗冤录。
官桂汤
广陈皮(八分) 浓朴 半夏(各一钱) 肉桂 干姜(各五分) 甘草(三分)
凡中 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
(外台。引肘后。今本肘后无考。)屈草带。绕 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 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 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外台。屈草带。作屈草带。按及作若脱。着 人。作着人脐上。须得。作不得。令溺其中。作令人溺其中。欲使上。有仲景云三字。若汤间。有有字。与之下。有仲景云三字。不可下。有用字。)
〔程〕
中 不可得冷。犹被冻不可沃以热汤。寒热拒隔。反为大害。(本草。车辖。一名车缸。即车轴铁辖头。)
巢源云。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邪炽盛。或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 。然此乃外邪所击。真脏未坏。若遇便治救。气宣则苏。夫热 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谓外卒以冷。触其热。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也。三因方云。中暑闷倒。急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与冷。当以布巾衣物等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续以汤淋布上。令彻脐腹。暖即渐醒。如仓卒无汤处。掬道上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窝子。令人更溺于其中。以代汤。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乱闷。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醒。叶氏避暑录话云。道路城市间。中暑昏仆而死者。此皆虚人劳人。或饥饱失节。或素有疾。一为暑气所中。不得泄则关窍皆窒。非暑气使然。气闭塞而死也。大蒜一握。道上热土。杂研烂。以新水和之。滤去滓。抉其齿灌之。有顷即苏。
救溺死方
(外台。引短剧云。疗溺死。若身尚暖者方。)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类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鉴〕
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用灶灰埋之自治。(案出本草纲目冬灰条。)李 曰。灶灰得火土相生之气。以埋人。则外温卫气。而内渗水湿。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巢源云。人为水所没溺。水从孔窍入。灌注腑脏。其气壅闭故死。若早拯救得出。即泄沥其水。令气血得通。便得活。经半日及一日。犹可活。气若已绝。心上暖。亦可活。千金。治落水死方。以灶中灰。布地令浓五寸。以甑侧。着灰上。令死者伏于甑上。使头少垂下。炒盐二方寸匕。内竹管中。吹下孔中。即当吐水。水下因去甑。下死者着灰中。壅身。使出鼻口。即活。○又方。掘地作坑。熬数斛灰。内坑中。下死人。覆灰。湿彻即易。勿令大热 人。灰冷更易。半日即活。
上疗自缢溺 之法。并出自张仲景为之。其意殊绝。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关。实救人之大术矣。伤寒家。数有 病。非此遇热之 。
(〔原注〕见外台肘后目。○案外台。引肘后。今本肘后无考。意下。有理字。程所能下句。实。作系。外台作亦非本草之所能开悟。实下。有拯字。程本无数字。外台作别复二字。又 病下。有在上仲景论中六字。程之 下。有详之二字。沈本金鉴。不载。此条。原注。目字。疑是同字讹。俞本无目字是。)
案三因方云。伤暑中 。其实一病。但轻重不同。新校正要略者。乃云伤寒家别有 病。非也。又本草纲目。人尿附方。引此条。亦为林亿语。并误。殊不知此肘后文。外台已引之。疏亦甚。
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
(〔原注〕见肘后方○案今本肘后无考。千金伤损门。治腕折瘀血。三味桃仁汤方注。引肘后云。仲景方。用大黄云云。详注左。)
大黄(一两切浸汤成下○肘后用三两) 绯帛(如手大烧灰) 乱发(如鸡子大烧灰用)久用炊单布(一尺烧灰○肘后一尺上有方字) 败蒲(一握三寸○肘后寸下有切字)
桃仁(四十九个去皮尖熬) 甘草(如中指节炙锉)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成。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先锉败蒲席半领。煎汤浴。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瘥。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肘后。先字。作别。斯字。作服药二字。)
〔徐〕
从高坠下。虽当救损伤筋骨为主。然顿跌之势。内外之血。必无不瘀。瘀不去则气不行。气不行则伤不愈。故以桃仁大黄。逐瘀为主。绯帛。红花之余。乱发。血之余。合童便以消瘀血。败蒲亦能破血行气。故入煎。能疗腹中损伤瘀血。汤浴能活周身血气。然筋骨瘀血。必有热气滞郁。故以炊单布。受气最多。而易消者。以散滞通气。从其类也。加少炙甘草。补中以和诸药也。
千金桃仁汤
治腕折瘀血方。桃仁(四十枚) 乱发(一握) 大黄(如指节大一枚)
上三味。以布方广四寸。以绕乱发烧之 咀。大黄桃仁。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尽服血尽出。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