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有阴阳表里四条,按烦与躁,同一烦闷不宁也。身大热,脉浮大,有表症,无汗而烦,名曰烦热,宜发汗。身不大热,脉沉数,无表症,汗多而烦,名曰烦躁,宜清里。另有不发热,脉沉迟,口不消水而烦者,名曰阴躁,用温里。夫烦热,表症;烦躁,里症;阴躁,阴症。是以烦躁,宜分表里阴阳。若太阳中风,汗出而烦躁,脉反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此太阳经营卫两伤之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若身痛无汗,脉浮紧,身大热而烦,此太阳经寒伤营之烦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黄汤,三时南方,用羌活汤。若发热有汗而烦,脉浮缓,此太阳经风伤卫之烦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汤,三时用防风汤。若汗出不解而烦,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此太阳经热结膀胱之烦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汤。若发热无汗而烦,目痛鼻干,脉长浮洪,此阳明表症烦躁也,冬月葛根汤,三时升麻干葛汤。若有汗而烦,脉洪而数,口渴消水,此阳明里症烦躁也,白虎汤。若表邪尽散,脉沉而数,有下症而烦者,承气汤。若寒热呕而口苦,脉弦而烦者,此少阳半表半里烦躁也,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
若腹胀便闭,有汗而烦躁,此少阳有下症烦躁也,大柴胡汤下之。又有积热内结,外不大热,手足反冷,脉沉而数,口渴饮水,时有汗出而烦者,宜用清里。又有表邪伏于经络,中焦凝滞,表热不能外发,遍身反冷,脉反沉伏而烦热,宜用升散。总之,有汗之烦躁,里症也,宜清热;无汗之烦躁,表症也,宜散表;脉浮之烦躁,表症也,宜散表;脉伏之烦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数之烦躁,里热也,宜清热;沉迟之烦躁,里寒也,宜温经;杂症烦躁,另具大方条内。
太阳篇曰:伤寒欲自解者,必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伤寒表症,若欲作汗,必先见烦热躁闷,呻吟不宁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脉见烦,故知汗出而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中风,当用桂枝解肌。今服后反烦者,太阳之邪充塞肌窍,刺风池、风府,泄其所郁之热,再与桂枝,则愈矣。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条即太阳热结膀胱之烦。详注发热。
太阳脉浮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言表邪未解,误下变结胸,当用结胸法。
结胸症具烦躁者,即死。
结胸症见烦躁,则内水将竭矣,下之则死,不下亦死。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发汗后,只解得半日许,又复烦,脉又浮数,不可更行麻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烦而腹不满,表症也;腹满不烦,里症也。既烦且满,虽经下后,邪在半表半里,故以栀子去烦,浓朴泄满。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大下,过下也,肠胃因寒,用栀子去烦,加干姜以暖中。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昼夜烦躁,乃是阳症。今以汗下后,夜则安静,且不呕不渴,外无表症,脉又沉微,身无大热,此本是阳症,因汗下太过,故用温中之药。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中风症,又见浮紧伤寒脉,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之伤寒症,故用大青龙汤,双解营卫之邪。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主之一句,在当发其汗下看,从前诸注,皆误也。详注衄血条内。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条详注口渴。重在烦,故用白虎。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此条详注大便硬。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症,不立下法,而大承气汤在矣。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微和之,令小安,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脉不浮紧,非表脉,无太阳少阳表症,见烦躁心下硬,明表解而为里热烦躁矣。详注大便结内。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言阳明病,无太阳少阳表症,不吐不下,未曾伤其肠胃。若有心烦,是里热,调胃承气汤可与。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六七日传里之时,身无大热,表邪已解,其人反烦躁,则阳邪传入于里,宜用清里之法。
栀子干姜汤
栀子 干姜
阳症烦躁用栀子,阴症发躁用干姜。今因本是阳症,宜清不宜下,反误下之,身热不去而微烦,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药,一味清里药,和解表里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药,一味热药,和解冷热不调误下后之身热心烦,极开化方用药之妙悟。
栀子浓朴汤 即清气汤。
栀子 浓朴 枳实 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结,有下症,加大黄。
栀子豆豉汤,治心烦懊 ,腹不满,重在懊 ,此方去豆豉,加浓朴、枳实,治心烦、腹满,不懊 ,重在腹满。观此二方加减治烦,全在懊 腹满二症上分别,因此悟得仲景治寒伤营,无汗烦躁,用麻黄汤,风伤卫,有汗烦躁,用桂枝汤,营卫两伤之烦躁,用大青龙汤;热结膀胱,小便不利之烦躁,用五苓散;膈内拒痛,结胸烦躁,用大陷胸汤;大汗出烦渴,背恶寒,用白虎汤;无表症烦躁,心下硬,用大承气;阳症误下变阴,身热不去之微烦,用冷热各半之栀子干姜汤;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夜则安静,身无热之亡阳症,用干姜附子汤。要知表症烦躁,当汗之;里症烦躁,当清之;邪在半表半里,当和解之,有表复有里当双解之;阴躁致烦,温之灸之。推而广之,凡治病当如是也。
大青龙汤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石膏 大枣
桂枝汤,治风伤卫之轻症,仲景之轻方也。麻黄汤,治寒伤营之重症,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龙汤,恐麻黄汤太峻,故加大枣、生姜,补养胃气;加石膏,制麻、桂辛温。以烦躁之症,忌用温热,此变麻黄汤重方,而为稍轻之剂,后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于麻黄汤,千古差谬。
桂枝汤 见恶寒。
羌活汤 见发热。
防风汤 见身痛。
五苓散 见小便不利。
羌独木通汤 见发热。
葛根汤 见似疟。
升麻干葛汤
升麻 干葛 白芍药 甘草
阳明表邪烦躁,难用原方葛根汤辛温,以此方治之。若无汗恶寒,加羌活、防风,去白芍;胸前饱闷,加枳壳、桔梗;烦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汤 见潮热。
承气汤 见潮热。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