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
卷十四下 辨可吐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攻邪之剂,皆宜中病便止,不可诛罚过当。昔贤治案,有数用大吐下以起沉痼者,非见病真切,不可尝试,虽以瞑眩得效,然亦焦头烂额者矣。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有寒,当吐之(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当吐之)。
此风痰结于胸膈之间,邪在上焦,汗之不解,攻之不达。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痰结气阻,而非冲气之动,故可用吐。《千金》曰:气浮上部,填塞胸心,胸中满者,吐之则愈。正释本条之旨,但虚实之辨,宜详审之。
病胸上诸实(一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结(通行本误作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病胸上诸实者,统指邪结上焦之证,加胸中郁郁而痛,则知脉络气阻,失其渗营之用,使痰饮结于胸膈之问。以下焦受中焦气,胸膈阻则胃气不能外布,中气结则胃中不思饮食,反欲人按摩以舒中脘之气。胸中脉络失其渗营,则水饮不能入脉化精,积为涎沫,从口唾出。下则脾络亦失内开之用,水津不纳,流注二肠,利下日十余行。其脉反结[juzhuo校注:此漏一结字],应指结塞不畅(此言总按之象,但非一止之结,乃紧实之象也)。
分诊而寸部脉微滑者,乃痰饮上结,脉气内阻,病由胃阳不能外达,利虽见于下焦,邪实结于胸上,用吐以宣散胃阳,使胸上之结一通,则升降之用自复,故吐之而利则自止,此下病上取法也。但此种下利,必利下痰涎,利不多而反快。凡用此法,皆宜审察冲气,虚家稍兼眩运,尤忌用吐,必上盛而下不虚者,乃可用也(通行本旧作脉迟,若以迟滞之意释之,义亦可通,但终不若结塞为显)。本条乃少阴太阴并病之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
病属少阴,为胸中脉气之结,使胃阳不能外布,故可用吐。脉象弦迟可辨,亦胸中实之证也。
宿食在上管者,当吐之。
宿食在上管者,谓食停胃口,故可用吐。若食已下胃入肠,则当消导或下,不可更令逆下也,经曰:其高者引而越之。上管一作上脘,义皆可通。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此证经属厥阴,病为络气横阻于胸膈之间(膈中有络无经),故亦可用吐法。文与《厥阴篇》瓜蒂散条大同,惟彼云脉乍紧,此云脉结小异,因知结塞亦紧实之象也。发汗但以泄皮毛之闭,吐法可内通经络之阻,故邪结在上者,惟吐为宜。发汗必津亡而愈结,下之则气陷而转痞,此吐法之所以不可少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