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家类>> 陆渊雷医案>> 医论医话选辑

寒与热

    本草经说药性,每味必冠以气味。味者,苦酸辛甘;气者,温凉寒热。药固必有味,不必皆有气。非无气也,取效不在其气之寒热也。
    中医学上所谓寒与热,与一般寒热之观念不同。例如,热水与冷水合并,则相混中和而成温水;温水、冷水可以加热使成热水;热水、温水亦可以放冷使成冷水。而药性之寒热则不然,一方中寒热药并用(古方多有之),则各奏其效,并不中和成温凉适中之剂。寒药久煮热服,不改其寒性;热药经冷或冷服,亦不改其热性。质言之,药性之寒热,与温度之高低,乃截然两事,不可混作一说。药性如是,病情亦然。故病情药性之寒热,乃包含亢奋、疲惫、走窜、沉静、刺激、营养诸意义,与一般寒热之观念不同。
    病情药性之寒热,既非一般寒热,则知患者体温之高低不与其病情之寒热为正比例。例如,格阳戴阴证,身热甚高,患者亦甚至屏去衣被,欲坐卧泥水中。然其治法,必须四逆汤一类大热之药,既用热药,则知其属寒不属热也。又如热深厥深之证,四肢冰冷,而治法必须白虎、承气辈大寒之药。既用寒药,则知其病属热不属寒也。夫身体发热之病,多有须用温热药者,若以体温之高低,衡病情之寒热,则上述治法皆为错误乎?其人苟未死,决无全身悉冷之理,若因不冷而认其病为非寒,则世上将永无寒证,而温热将永无可用之时矣!
    近人多以西医之名词学理,以说中医学,此固沟通中西之好现象,然苟不深求,则误会亦由之而起。如炎症为最常见之病变,其条件为病所之充血、红肿、灼热机能障碍。充血红肿灼热,固有似乎病情属热,望文生义者,以炎字从火,尤以为炎症必属热,决无寒性者,不知事实乃大不然也。试仍举中医之治法以明之:下利之病,殆无不由于肠之炎症。中医之治法,宜用芩连硝黄等寒者,其病故属热;亦有宜用姜附故纸等热药者,则其病反属寒。咳嗽之病,无不由于支气管之炎症。中医之治法,有宜用麻杏石甘汤一类寒药者,病固属热;亦有宜用小青龙汤一类热药者,病反属寒。举此二种炎症,其它可推可知。故炎症在中医之病情有热亦有寒,不可执一。设不知此义,临病时,有经西医诊定为某种炎症者,妄认炎字为热,恣用凉药,则贻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不但此也,病用寒药治愈者谓之热、用热药治愈者谓之寒,于理论上固无不合,而事实上仍有不通者。治下利之方半夏生姜甘草之泻心汤,芩连与干姜同用;黄连汤,干姜桂枝与黄连同用。治咳嗽之方,亦有小青龙加石膏汤,石膏与干姜、细辛、桂枝同用。此外甚多,不可悉举,皆一方中寒热药并用者。若是者将谓其病非寒非热,亦寒亦热乎?抑病体之一所寒而别一所热乎?是皆不通。夫药有特性,桂枝超乎寒热之外,药有特效,亦往往不拘于寒热。今欲举一切病而悉纳于寒热二大类中,窃恐医药问题不如是之简单也。
    或谓炎症急性者属热,慢性者属寒,此亦不尽然。霍乱下利如顷,其肠炎可谓急性矣,而治之必须四逆汤;肺结核之支气管炎,可谓慢性矣,而用药宜温热者绝少。总之,中西医之名词病理,其出发点、集中点多不同,欲求恰相主当,可以取彼释此者,盖绝无仅有。故用西法诊断以选择中药,尚为不可能之事。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