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杂家类
>>
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
>>
第四卷
第四十册:邵辅忠《天学说》
天学说
邵辅忠
天学说题解
《天学说》是明末 天主教信徒邵辅忠 写的护教文献。本底本,共16面,无序无跋,只在书末有“明明子邵辅忠著梓”八个字,可能是作者自刻之作,藏在梵蒂冈教廷图书馆(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理,文献编码为Borg.cine.334(7)号。
《天学说》可分为五部分:(一)从人们对天学的“迷者、疑者、谤者、无有发明天主之义喻之者”出发,说明天主不言,难以言说,所以,人们“终日见天而不知天之主”。(二)只是由于天主教及其《天问》、《几何原本》诸书,才使人知道天地万物变化的原因,人生老病死的根据,全在天主。(三)所以人应当“体天时以尽人道”,“上律天时”固执天道。(四)而《易经》为“天学之祖”,天道之源。《易经》中包含有天主、圣母、基督、三位一体的奥义,人可以从卦象中了悟天主的秘密。(五)人只要“登天主之堂,入天主之室而学焉、问焉、辨焉、思焉、行焉,则庶几矣。”
《天学说》的著述动机及其目的是为了劝“迷者、疑者、谤者、无有发明天主之义喻之者”信奉天主,书末曰:“今天泰西天主教犹能发明斯义以教人。苟学者能不迷不疑、登天主之堂,入天主之室而学焉、问焉、辨焉、思焉、行焉,则庶几矣。故作《天学说》。”不过,本书在内容上发挥,更侧重于天主教的科学和天主信仰的结合特征,就写道:“自神宗朝泰西利玛窦始倡天主之教,其所以立言以天文历娄著,一时士大夫争慕响之,遂名天学,”又提道:“阅《天问》、《几何原本》诸书,皆以明历数。”
作者正是从此视角出发,用天主教教义诠释《易经》,用《易经》卦象来附会天主教神学。如以天主为乾元,“乾元统天,天主之说也。”又说:“时行者乾,物生者坤。下学者坤,是卑法也;上达者乾,是崇效天。”以“圣母有坤之象”,“天主有震之象”,以震、坎、艮解释天主三位一体。其特点是用《易经》卦象描述天主,以便获知天主的科学知识,从而得知天主秘密,下学上达,学天法天,“天主教不以言明人,而第以其象明人,使学者观象而心悟之。…苟求其故,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看来作者是把天主教所信仰的“天主之教”和传教士们讲授的“天学”混同在一起了,以致于想通过发掘《易经》精义来认识天主,并把握天主的规律。这样,作者就把乾看作是天主了。而无论是用卦象来形容天主,还是把天等同于天主,都使天主有了泛神论的倾向。
天学说目录
天学说题解 37
天学说目录 39
第一节 天学之疑难 41
一、对天主的疑惑 41
二、天主不可言说 41
三、天主无言 41
四、对天主的无知 41
第二节 天教以学天为宗旨 42
一、历数系天主造化之谱 42
二、物生时行是天主之行 42
三、人当知藏以知生 42
第三节 圣人以法天为宗旨 43
一、体天时以尽人道 43
二、明天道以传天下 43
三、择善固执天道 43
第四节 《易》经中的天学端倪 43
一、《易》含孔学精义 43
二、《易》为天学之祖 44
二、《易》明天主之义 44
三、《易》中天主生於圣母之义 44
四、《易》中圣母童贞之义 45
五、《易》中三位一体之义 45
六、《易》中圣子之义 45
七、《易》中洗心退藏之义 45
八、《易》中下学上达之义 45
九、《易》明天教之象 45
十、《易》泄天学消息 45
第五节 《天学说》的意义 46
第一节 天学之疑难
一、对天主的疑惑
我明国从来不知有天主也,自神宗朝泰西利玛窦始倡天主之教,其所立言以天文历数著,一时士大夫争慕响之,遂名天学云。今上复授泰西学者官俾订大统历,於是,其教益行於各省郡邑间。然不免有迷者、疑者、谤者、无有发明天主之义喻之者。
二、天主不可言说
孔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上何所指,非天乎?天岂谓苍苍之象哉?有主焉。主者,至一而无不统贯之。谓此主生天,则谓之天命;此主生人,则谓之人性。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天下惟中人以上不易有,则性与天道不易言,亦不易得闻,所以孔子以欲无言提醒子贡。
三、天主无言
及子贡苦无述,复言之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寥寥行生数语,令今世学者从旁耳听,不几讶与吾身不相亲切哉?乃子贡言下了悟寂无疑辨。
四、对天主的无知
嗟乎!古今此天,古今此时此物,顾终日见天而不知天之主,终日行时中而不知时之所以行,终日生物中而不知物之所以生。予少而壮,壮而老矣,犹怅怅焉,作一不知人哉。
第二节 天教以学天为宗旨
一、历数系天主造化之谱
逮今而始悟,奉天主一从事焉。闻其教惟谈天,其学亦惟学天。阅《天问》、《几何原本》诸书,皆以明历数,夫历数岂非天主倡明行生造化谱乎?凡历数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时不知者,视为钦天博士家选择言耳。反复思之,其中日之出入,月之晦朔弦望,与夫风雷霜露草木鱼鸟,无一不载之於历。此何关於选择事?
二、物生时行是天主之行
予谓时有盈虚消息;验诸物,物有荣枯生死;秉诸时,故春月物生,夏月物长,秋月物收,冬月物藏。有收藏,便有生长,有生长便有收藏,此孔子所谓时行物生,对炤镜也。炤物则须认己,己一物也;炤时则须识天,天一时也。然物生而物何以生是时,时行而时何以行是天?非时无物,时在物中;非天无时,天在时中。则时之行,乃天之行也。顾天行一日,则一小周;一岁,则一大周。小周一昼一夜,大周积昼积夜而成一岁。日出而昼,万物并作;日入而夜,万物并息。是昼,则天行地上长而收也;是夜,则天行地中藏而生也。
三、人当知藏以知生
人不知春夏秋冬之为生长收藏,而又何知一日之为春夏秋冬,为生长收藏乎?何者?以人之生而父兄之养、师之教,莫不先以名利之念入之名利之事。成之只知向外,务生务长;不知反内而收之藏之者,为实能生之长之也。万物中人为最灵,万物不识、不知顺天之则常收常藏,故常生常长。乃人违天而行,其独衰老死病,魔难罪狱,相寻而无能已。说者误认死以为归藏,而非也。孔子所谓:“未知生,焉知死。”予亦曰:“未知藏,焉知生。”古歌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不哀哉?
第三节 圣人以法天为宗旨
一、体天时以尽人道
予稽古帝尧书载: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曰钦若,曰敬授,何隆重一至於此?惟是人时,盖重人体天时以尽人道也。
二、明天道以传天下
不特人也,至尧老以天下传舜,此古今第一大事。惟咨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岂矜诩履帝位者纪永年乎?”明以天道传焉。
三、择善固执天道
故继之曰:“允执厥中。”中者何?天心也。先儒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是也。”孔子赞尧惟则天,故尧亦惟以天道传舜。然云允执者何?黄帝《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孔子对哀公亦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从来圣圣相传道统心法无以逾此。即中庸赞孔子曰:“仲尼祖述尧舜,上律天时。”其亦有见於此乎。
第四节 《易》经中的天学端倪
一、《易》含孔学精义
然而我明国学者止知尊信孔子,不知孔子自道:“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何下为学?何上为达?何天为知?窃想孔子一生所深知而得力者莫如《易》。
二、《易》为天学之祖
1、乾坤为施承君藏
《易》天书也,天学之祖也。观赞《易?卦》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元统天,天主之说也,异其名而同其实也。赞《易?坤卦》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无元,以乾之元为元,乾施而坤承之也,故曰顺承天。赞《易》六十四卦曰:“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不大明天主之义而泄《易》之蕴耶?
2、乾坤为上远下学
孔子提醒子贡,时行者乾,物生者坤。下学者坤,是卑法地;上达者乾,是崇效天。而知我者天,则惟统天之乾元,与之为一,而通乎昼夜之知也,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四时合其序者”此也。
二、《易》明天主之义
知孔子之赞《易》,则知天主之义矣。予未能悉知其义,窃观圣母天主像,而又借《易》以明之。
1、圣母有坤之象
圣母有坤之象焉。坤,母也,故怀子即天主,系所生子也。
2、天主有震之象
天主有震之象焉。震,乾之长男也,代乾行权,故手握天。
3、天主三位之象
震木之数三,名天主三也。
三、《易》中天主生於圣母之义
然既名天主矣,又生於圣母者何也?天主有先天之主焉,则开天辟地生人,是天地人资始而天主无始,故称乾父。有後天之主焉,则今图像罢德肋、费略、彼利斯多三多,是生於坤之圣母者也,所称代乾行权者也,故称震男。
四、《易》中圣母童贞之义
泰西称圣母童真 ,则此天主三又何以生焉?盖乾体位上,坤体位下,何常见乾下交乎坤?然乾坤不交以体,而交以气。乾行为施,坤承为受,则称为童真者,宛然模拟一坤藏乾之全体。
五、《易》中三位一体之义
於此见藏诸中,则为坎;生诸外,则为震。曰震,曰坎,曰艮,虽乾有三男之名,而止坤中之藏为坎中之一。天主名三而实一者,不诚相合一乎?
六、《易》中圣子之义
故坎位,子也。古人谓乾之元复於子,人之元胎於子,历之元起於子。
七、《易》中洗心退藏之义
孔子於《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雷震也。先王于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得藏之之义焉,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者指此。
八、《易》中下学上达之义
《中庸》赞仲尼不特曰:“上律天时”,又曰:“下袭水土”,土坤水坎,直指下学上达处,此上律之真源头也,古今圣贤密相授受。子贡所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者,亦惟此尔。
九、《易》明天教之象
天主教不以言明人,而第以其像明人,使学者观象而心悟之。
十、《易》泄天学消息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苟求其故,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孔子後,惟孟氏揭出夜气,透露消息。孟子後,惟先儒邵子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时行物生,秘密满盘托出。”嗣是而後,知者何人,言者何人?
第五节 《天学说》的意义
不意今日泰西天主教犹能发明斯义以教人。苟学者能不迷不疑,登天主之堂,入天主之室而学焉、问焉、辩焉、思焉、行焉,则庶几矣。故作《天学说》。
明明子邵辅忠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5/01/15 09: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