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总集类>>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儒家人物文献资料

张履祥

    〖张履祥〗〖张履祥〗(1611-1674年)字考夫,又字渊甫,号念芝,世居杨园村,故学者又称为杨园先生,清浙江嘉兴府桐乡人。生于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少孤家贫,母以孔孟皆无父之儿教之。年十一,就馆于陆昭仲,十五应童子试,补弟子员。后以教馆谋生。又往藏山和靖书院,受业刘宗周。闻京师有变,遂弃诸生,隐居教授。道光时入祀太庙,同治时入祀文庙。其理学思想,经历少嗜陆王,中师刘宗周,晚归程朱三个阶段。对王阳明之学,大力批驳,认为朱熹小王阳明之学,为有余载以来,学者之论纷如聚讼,几于水火冰炭之不相得。阳明之学杂乱而朱熹之学纯正。从朱熹之学终是无弊。而学阳明之学,有不可胜言者,如鬼蜮魑魁之不可测,子不父其父,弟不友其兄,莫是为甚。反对陆王一派明德并不自格物开始的理论。认为人自有生以来,本无一刻不与物接,大而君臣父子,小而事物细微,无非为物,则无非我性分之所固有而不可辞者,故曰万物皆备于我。有此物,就有此物当然之性。惟圣人能先知发觉,而于人伦庶物,莫不副其当然之则。下此总不免仁者谓仁,知者谓知。而一身喜怒哀乐,与视听言动,无往而得当其可。是以学者始事在即物以穷其理,穷一物则知一物,穷物物则知物物,渐积驯致,以至于无所不知,而吾德之明者,始无不明。正如火之德本明,而非丽物,则亦何以见其光!今以《中庸》之义通之,明善者,即致知之谓。王阳明以为善去恶是格物,错矣。力主程朱,谓居敬,所以存心;穷理,所以致知。惟居敬故能直其内;惟穷理故能方其外。惟内之直,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惟外之方,故能行天下之达道。然而,居敬穷理,又非截然有两种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为穷理。其不敢苟且从事,勤始怠终,及参以二、三,即为居敬。故又认为:学者用功当在分殊上。所谓分殊,其日主静立极者,定之以中正仁义而已。仁义不轨于中正,则仁或流于兼爱,义或流于为我,而人极不立。礼以敬为本,敬则自无非辟之干。人欲退而天理还。欲退理还,则终日言,言所当言;终日行,行所无事而静。因而有无欲故静之说。又认为天之实道,民实秉之。存亡显晦,而治乱以分。由古道今,百世无差。故纲常者,经世之本,父子君臣之道得而国治,犹恒星不惩,五气顺布,四时序行。邪慝生于心,则祸乱终世。殆非朝夕之故,极阴生阳,无往不复。为学为重经义,认为就读书而言,经为本根,史为枝叶,提倡凡治一经,必兼通他经,而后一经始得通晓。主张学者稼穑,认为能稼穑,则无求于人,而廉耻立。知稼穑之艰难,则不敢妄取于人,而礼让兴,廉耻立,世道可以复古。一生笃子躬行,以仁为本,以修己为务,而以中庸为归,穷理居敬,宗法程朱,知行并进,内外夹持。因著作付梓较晚,清初影响不大,到清末被视为上接程朱之绪,下开清献(陆陇其)之传。志称朱熹后一人。著作有《读易笔记》、《读史偶记》、《言行见闻录》、《经正录》、《初学备忘》、《近古录》、《补农书》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