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三十卷。汉王充(27-约100)撰。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浙江上虞人,曾受学于班彪。他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几尽毕生精力,历时三十余年,撰成此编。全书共分八十五篇,其中第二卷第八篇《率性》,第三卷第十三篇《本性》,第九卷第二十八篇《问孔》,第十卷第三十篇《刺孟》,是对儒家思想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批判;而第十二卷第三十六篇《谢短》,第二十九卷第八十三篇《案书》,则是对汉代儒生的批判。自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以经学形式取得了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统治地位,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认为凡圣贤所言皆无非。王充以大胆的批判精神,向孔孟之学提出了勇敢的挑战。在《问孔》中,对孔子言论中上下前后相互矛盾、违背者进行了揭露,并归纳成问难十六条。例如孔子既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而自己又周游各国以应聘,游说诸侯,以求富贵,这岂不言行相违!又如子路对孔子朝见卫灵公夫人南子表示不满,孔子指天为誓,说自己如做了卑鄙之事,就让老天爷来惩罚我。王充揭露说,孔子不引实事来起誓,不云雷击杀我,水火烧溺我,墙屋压埋我,却硬以本不存在的上天惩罚为誓言,认为孔子以“事非实”之誓言欺骗不了“知事之实”的普通.人。最后指出:“孔子之言无定趋也。言无定趋,则行无常务矣。”在《刺孟》篇,王充把孟子视为“俗儒”,批判了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论断,指出自西周至孟子已过七百年,尚不见有兴起王者;揭露孟子满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本是野心。《本性》篇中,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亦批驳了荀子的性恶说,认为人性的善与恶,乃后天逐渐造就成。正如练丝一样,用蓝色去染,即为青丝;用红色去染,则为赤丝,人性亦全如此。上述诸篇,论证精审,逻辑严密,在历史上,对于批判孔学,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论衡》的版本较多,主要有明代嘉靖中吴郡苏氏通津草堂刻本,《四部备要》本等。诸多注解本、节选本中最好的版本是1957年古籍出版社出版刘盼遂《论衡集解》本及民国二十七年(1938)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黄辉《论衡校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