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唐孔颖达(574-648)等奉□撰。颖达为唐代著名学者,经学家,其生平仕履,详见《周易正义》。隋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经学分成南学和北学两派,南学大体上继承魏晋学风,重文辞,不重经术,学风比较虚浮;北学则继承东汉学风,拒斥老庄之玄虚,而崇尚儒道,学风比较朴实。学派不同,学风相异,致使诸经注讲多门,章句繁杂。唐朝统一之后,太宗有感于此,加之南北经学之不同对科举取士亦有诸多不变,欲将异说纷坛之经义统一起来,遂于贞观元年(627)诏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文字,诏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定义疏,初名为《五经义赞》,沼改作《五经正义》。后又修改增损,于永徽四年(651)始颁布于天下。前后历时约三十年,与其事者计有马嘉运、赵乾叶、王德韶、李子云、齐威、谷那律、杨士勋、朱子奢、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范义□、张权等五十余人。至于仅标署孔颖达一人之名,乃是因其年长名重位尊而总领其事之故。其《五经正义》分别为:《周易正义》十六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疏;《尚书正义》二十卷,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等疏;《毛诗正义》四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七十卷,汉郑玄注,孔颖达等疏;《春秋正义》(或作《左传正义》)三十六卷,晋杜预集解,孔颖达等疏。其,体例为:首先释经;次及传注,并用大写之“疏”字以为标识。至于书名作“正义”,一则为唐朝政府出于封建大一统之需要,对前代纷杂经说进行统一整理,编撰出一套统一的经书注释为标准,使士子习有所宗,科举取士有所依;而从经学之意义上说,所谓“正义”也就是依据传注而加以疏通解释之意。《五经正义》中,《毛诗》与《礼记》主郑玄注,疏解亦较为朴实和详明,为其中较佳之作;《易》主王弼注,王注中参杂了老庄虚无的玄理,故疏文亦失之虚浮;《尚书》主伪孔传,则更不足为据。《正义》中博采了大量魏晋六朝以来诸家之义疏经注,实际上是对中古经学所进行的一次总结。《正义》既行,便把众说繁芜的经义统一起来,自此明经取士,皆尊《正义》之说,出现了经学史上的统一局面,代表了唐代经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但正因为士子习经应试皆墨守《正义》之定论,不敢另立新说,遂致唐代经学自此以后,难以再有新的发展。因五经之《正义》非出于一时,故不曾有合刊本问世。□宋儒合刊《十三经注疏》时,始将其编入《十三经注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