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释家类>> 教观纲宗释义>> 正文

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释义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述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观者。禀教修行之法也。教纲万殊。大纲唯八。而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为体。则藏通别圆四教。乃教之纲也。依教设观。亦复万殊。而析空体空次第一心四观。收无不尽。则析体等四。乃观之纲也。教观虽各有四。而前三是权。后一是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法之宗要也。临济云。识取纲宗。本无实法。夫四教四观。总为对治众生见思无明重轻诸病而设。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所以施此四教。须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之殊。岂容执著。又为实施权。则不可执实而废权。开权显实。则不可执权定异实。故云无实法也。
 
  【观非教不正四句】
 
  问。教观止约自行化他。本无二理。何得云有教无观。有观无教耶。答。得意之人。举一教字。教为法界。便具观法。不必更别言观。举一观字。观为法界。便具教法。不必更别言教。只因众生但认语言为教。不能与观相应。但认工夫为观。不能与教相应。故设做工夫。不以教印。则盲修瞎炼。未免行邪险径。名之为殆。犹所云思而不学也。设学文字。不解观心。则说食数宝。究竟茫无受用。名之为罔。犹所云学而不思也。
 
  【依教设观数亦略同】
 
  化法四教。则有四观。化仪四教。但有三观。无秘密观。故云略同。又顿渐不定三教。统该化法四教。而顿渐不定三观。唯约圆观。故云略同。明其不尽同也。
 
  【半字满字】
 
  喻出大涅槃经。例如此方小学大学也。三藏正化二乘。傍化菩萨。哆哆和和。渐诱初学。故如半字。通教正化菩萨。傍化二乘。名为大乘初门。别教独菩萨法。圆教纯明佛法。故如满字。此略判也。细而论之。藏通诠真。名为半字。别圆诠中。名为满字。又藏教不能通至别圆。故但是半字。通教能通别圆。是半而含满。别教须用藏通方便。是满而带半。唯圆教始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是满字法门也。
 
  【生灭门不生不灭门】
 
  三藏诠生灭四谛。由之证道。故名为生灭门。通教诠无生四谛。由之证道。故名为不生不灭门。亦一往略判也。细而论之。三藏是界内生灭门。通教是界内不生灭门。别教是界外生灭门。圆教是界外不生灭门。又通教约界内论。不生灭。约界外观。仍属生灭。以其但能体分段空。不能体变易空故。别教约界外论。虽云生灭。约界内观。亦不生灭。以其虽不体变易空亦能体分段空故○言界内界外者。三界之内。见思为因。所感分段生死为果。藏通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内教。三界之外。方便实报二土。无明为因。所感变易生死为果。别圆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外教。
 
  【对半明满】
 
  诸方等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故云对半明满。然细论之。或以通别圆对破三藏。如维摩经五百弟子品是也。或以别圆对破藏通。如佛与弥勒论说俗谛。诸大弟子谓说真谛。真俗俱不解是也。或唯以圆对破藏通别教。如大佛顶首楞严经。诃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别成三乘魔外者是也。
 
  【涅槃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重为未入实者。广谈常住。是追说圆教也。又为末世钝根重扶三权。是追说藏通别教也。虽复四教并谈。而与方等四教不同。方等中之四教。藏通初后并不知常。别教初不知后方知。(初心虽知中道。是但中理。不具诸法。不同涅槃佛性)唯圆教初后俱知。今涅槃中之四教。同知常住。故不同也。既前三教亦皆知常。不同方等中隔异之三。是追泯藏通别也。既扶三权以助一实。不同方等中对三之一。是追泯圆教也。
 
  【般若带通别正明圆教】
 
  会通一切世出世法。皆摩诃衍。互具互融。是圆教也。或说法性离一切相。非生死。非涅槃。非有为。非无为等。则是带别教义。或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或说诸法实相三乘同证。则是带通教义。盖般若明空。有共不共。共即诸法本空。三乘同证。出三界因果幻缚。是通教义。不共即第一义空。菩萨独入。断三土二死因果。是别圆义。若云依第一义空得成诸法。犹是别义。若云即第一义空。顿具诸法。诸法无非第一义空。乃是圆义也。细玩大部般若。显发圆义为多。为钝根人。略带通别方便耳。后人判般若为空宗者。但得共意。尚未知别教义。何况知有圆教义耶。
 
  【秘密不定】
 
  具足应云秘密不定。显露不定。盖一音说法。随类异闻异解。就相知边。则名显露不定。就不相知边。则名秘密不定也。秘密故无可传。可传便属显露不定。又或一座说法。两人所闻所解不同。若互相知。则皆名显露不定。若互不知。则皆名秘密不定。若此知彼。彼不知此。或彼知此。此不知彼。则约不知边。便名秘密。若约知边。便名不定也。
 
  【法尚无一云何有四】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诸法从本来。厂自寂灭相。寂灭则何一何四。此所谓识取纲宗。本无实法也。因病设药。大纲唯四。开权显实。究竟归一。一为实。三为权。权实相对。皆是不得已而有言。若论本体。不但不可名四。亦复不可名一。故云非权非实也。然所谓非权非实者。非谓出权实外。别有一法名为非权非实。但以权即实家之权。故即非权。实即权家之实。故即非实。犹云波即水家之波。故即非波。水即波家之水。故即非水。究竟同一湿性耳。湿性岂在波水外哉。
 
  【四阿含毗尼阿毗昙】
 
  阿含。亦云阿笈多。亦云阿笈摩。此翻教。又翻法归。又翻传所说义。又翻无比法。通则大小二教。皆名阿含。别则增一阿含。约数明法。长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含。明诸深义。杂阿含。明诸禅法。乃摩诃迦叶请阿难陀结集。故云四阿含也。毗尼。亦云毗柰耶。亦云鼻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调伏。亦翻灭。亦翻律。通则佛所说教。皆名正法毗尼。别则因事所制五篇戒相。摩诃迦叶请优波离结集。成毗尼藏。初唯一部。后因诤故。分为大众上座两部。乃至分为十八部等。久后流传。止留五部也。阿毗昙。亦云阿毗达磨。此翻无比法。又翻对法。通则佛所说法。亦皆名阿毗昙。别则摩诃迦叶自结佛所说论。及阿罗汉所造诸论。名为阿毗昙也。问。半满皆有三藏。何故独名半字法门以为三藏教耶。答。凡有二义。一者半字三藏部帙各别。满字经律二藏混同。二者据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又智度论。处处以摩诃衍斥三藏法。故呼半字法为三藏教也。问。何故不名为小乘教耶。答。此教具有三乘权法。是故不可偏名小乘。
 
  【生灭四谛】
 
  三界二十五有果报色心。并是三相有为之法。故名生灭苦谛。贪分烦恼二万一千。嗔分痴分等分亦各二万一千。总此四分。共有八万四千烦恼。此烦恼心。皆悉流动扰浊内心。由此方起善恶不动三有漏业。能感三界生死苦果。故名生灭集谛。以戒定慧。对治易夺贪嗔痴等。名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灭。故名生灭道谛。灭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还于真谛之无。故名生灭灭谛也。问。有为四相。所谓生住异灭。今胡但云生异灭。复有处但云生住灭耶。答。略则但言生灭。足显有为。广则须言生住异灭。以表无实。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定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今处中说。故云三相。自无而有。假说为生。自有而无。假说为灭。中间暂有。假说为住。住不久停。复名为异。故言住即摄异。言异即摄住也。若二若三若四。总显有为虚妄不实。平等平等。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发业无明。大约有二。一者异熟果愚。不知善恶因果确然无谬。故发三涂恶业。二者真实义愚。不知三界无常无我。贪著人天色无色界果报。故发有漏善业及禅定业。由此二种无明。既发有漏善恶不动三种行已。便于现前一念心中。引得将来三界受生识种。即此识种。便具名色六入触受等种。故云无明缘行乃至触缘受也。复由迷事无明。于昔因所感现境界受不了知。故而起贪爱。所谓于诸乐受。则爱其合于诸苦受。则爱其离等。复由此爱而起于取。所谓于诸乐受。种种追求。令其常合于诸苦受。种种方便。令其速离等。以此爱取二种润生之惑。数数溉灌心中识等五支种子。令其渐渐增长成熟。便生有芽。有芽既生。则此身灭位。任运向彼受生。既受生已。任运迁变而至老死。起于种种忧悲苦恼。故云受缘爱乃至生缘老死等也。所以无明及行。为能引二支。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五支。爱取及有。为能生三支。生及老死为所生二支。十支属因。皆约现世。二支属果。别约未来。依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复起行等。致使三界因果不绝。足显轮回及离断常。不堕无穷之过。此释出在唯识。的可依承。不必更依小乘论解也。问。十使皆能发业。皆能润生。何故发业偏说无明。润生偏说爱取耶。答。发业则无明力强。举强以该弱。润生则爱取用胜。举胜以摄劣。释此十二缘生。更有多门分别。具如识论。须往寻之。
 
  【实有二谛】
 
  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法。依此实法和合。假名为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俗谛。直待修人空观断尽见思。方灭三界阴入界等俗法。复归真空。名为真谛也。
 
  【诸行无常四句】
 
  若论此四句偈。亦能横竖该摄一代时教。初横摄者。藏教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一一皆是无常生灭之法。必须灭此因果。方证真谛寂灭之乐。通教亦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为诸行。皆是无常生灭之法。体此生灭。即是灭已便证真谛寂灭之乐。然此二教。虽证寂灭。实无能受乐者。以无复身智故。别教则以分段变易二种因果。通名诸行。皆非真常。皆是生灭门摄。灭此二边。显于中道寂灭之理。而有四智菩提妙心。有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所现无漏身土妙色。故得恒受此真乐也。圆教亦以十界因果。通名诸行。通名无常。通名生灭。而了达因果即是实相。无常即常。生灭即无生灭。故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则不断痴爱。起于明脱。如融冰为水。所以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也。次竖摄者。诸行无常句。摄得六凡法界。以有为有漏故。是生灭法句。摄得藏通二乘法界。以出世圣人。乃能知其为生灭故。生灭灭已句。摄得别教菩萨法界。以灭二边。归中道故。寂灭为乐句。摄得圆教佛法界法。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今但用此四句证偏真理。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即苦集二谛。生灭灭已一句。约三学为能灭。即道谛。约因果为所灭。即灭谛。四谛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谛寂灭为乐一句。约所显理以为真谛。乃是非安立谛。故云理居事外。为偏真也。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
 
  名字位中。观察正因缘境。具破外道凡夫分别我法二执。言法执者。不出邪因缘及无因缘二种。时、方、梵天等。名邪因缘。自然。名无因缘也。言我执者。妄计是常是一。自在能为主也。然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亦有四教差别。若知性具为因。迷悟为缘。三千性相为所生法。即属圆教。若谓一切种识为因。展转熏习为缘分段变易乃至四智菩提为所生法。即属别教。若以六识相应有漏种子为因。六尘美恶中庸境界为缘。三界依正色心因果所生法。即属藏通二教。但通教则知若因若缘若所生法皆如幻梦。藏教则以为实法耳。故圆解则能徧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别等种种法执别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藏通二教法执通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执。及三藏教法执。今藏教则唯破外道凡夫我法二执也。既从内六识因。外六尘缘而生。则三界依正。决定不从时生。不从方生。不从大梵天生。不从极微性生。不从地生。不从水生。不从火生。不从风生。不从空生。亦不从神我生。亦不从本际生。但由内因外缘和合。所以虚妄有生。则亦非自然生。故能徧破邪因缘无因缘二种法执也。若法从因缘生。生必有灭。故无常。生灭相异故非一。非一则不自在。不能为主。故必无我。正报既非是我。则依报亦必非我所矣。
 
  【暖顶忍世第一】
 
  由四念处。发四正勤。断二恶。修二善。劝观四谛。能发似解。犹如钻火。先得暖相。故名为暖。由修四如意足发生禅定。谛观转明。如登山顶。洞览四方。故名为顶。由定慧均平。善法增进。能成信等五根。安住不动。故名为忍。由五根增长成力。能破五障而阶见道。于诸世间有漏位中最为胜妙。故名为世第一。以此有漏闻思修慧为增上缘。资助本具无漏种子。令发现行而入见道。
 
  【八忍八智】
 
  欲界四谛下。各有一忍一智。谓苦法忍。苦法智等。色无色界四谛下。亦各有一忍一智。谓苦类忍。苦类智等。合为八忍八智。忍即无漏禅定。智即无漏观慧也。无间道中。三昧断惑名之为忍。乃即慧之定。解脱道中。观慧证理。名之为智。乃即定之慧。
 
  【真无漏三十四心】
 
  见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约三界九地。各有一无碍一解脱。名十八心。见修合论。共成三十四心。此之定慧并从无始本具无漏种子所发现行。由此现行能证真谛我空真如。故云发真无漏三十四心也。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智为增上缘。无始法尔无漏种子为亲因缘。故得顿发顿断顿证。然约所断惑品。故分三十四心。若约能断能证。唯是无漏定慧而已。所证秖是我空真如。亦名择灭无为。无为真如。不堕诸数。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名三十四心。复分渐顿种种不同。
 
  【苦无逼近相四句】
 
  三界色心依正诸果。名为苦谛。如幻如梦。当体全空。所以无逼近相。所谓生死即涅槃也。见思烦恼有漏行业名为集谛。不自他生。不共无因。所以无和合相。所谓烦恼即菩提也。既体达烦恼即是菩提。故道不二相。非别有法为能治也。既体达生死即是涅槃故灭无生相。非别有法可证得也。然此但是即空。故与圆教即中不同。
 
  【痴如虚空。乃至老死如虚空。无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痴即无明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名相。与前藏教不殊。但以体空智慧。了达即生非生。灭即非灭耳。痴如虚空等者。谛观无明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犹如虚空。但有名字。毫无实体也。行等例知。无明如幻化等者。无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以当体不可得故。喻如幻化本不可得。不可妄谓自他共离生也。行等亦然。
 
  【幻有空二谛】
 
  三界因果色心依正。并是非有似有。犹如幻事。指此幻有以为俗谛。有既是幻。则当体全空。非灭故空。指此即空以为真谛。此则真俗不二。不同藏教真居事外。
 
  【两种含中二谛】
 
  通含别者。幻有为俗如前说。幻有即空为真。而此空理。即是真如。其体不空。故能为迷悟依。是则真谛之中。含有别教中道理体。故名通含别二谛也。通含圆者。幻有为俗亦如前说。幻有即空为真。而此空理。即如来藏。亦名为空。亦名不空。名空之时。空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空。言不空时。不空亦即俱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空。是则真谛之中。含有圆教圆空圆中道理。故名通含圆二谛也。
 
  【别入通三谛】
 
  通教止云有漏是俗。无漏是真。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则三谛义成。盖由前通含别二谛。故成此别入通三谛也。
 
  【圆入通三谛】
 
  三谛同前。今立非漏非无漏句以显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漏无漏。则此非漏无漏具一切法。圆中义成。盖由前通含圆二谛。故成此圆入通三谛也。
 
  【诸法不自生四句】
 
  四性推检。通乎四教。无生之义。局在后三。藏通二教。指六凡为诸法。别圆二教。指十界为诸法。藏教明六凡诸法。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此四句出集论)则显缘起正理不堕四执也。通教明六凡诸法。如幻如梦。如水中月。如空中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不可说从自他共离而生。且如妄情所计三界有为生法。虽复万品差殊。略而言之。心境二字收无不尽。先约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从心生心应有二心。又不对境时。心应常生。而实不生。故非自生。若他生者。从境生心。于我何与。又圣者对境。亦应生心。而圣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为心境各有生性故共生耶。为心境各无生性故共生耶。若心境各有生性。何须待共方生。又设待共方生。应有二心并生。谓一从心生。一从境生故。而实不然。若心境各无生性。共亦何能有生。如一砂无油。众砂共压亦岂有油。故非共生。若云无因生者。既不因心。又不因境。心境尚无。云何能生于心。不应虚空突出心识。故非无因。如是四性检责。不得心之生处。则知心本无生也。次约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从境生境。应有二境。又心不缘时。境应常现而实不现。故非自生。若他生者。从心生境。境还属心。何得名境。又心念兔角。兔应生角。而角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例如前破。但以二心并生。改作二境并生为异。若云无因生者。不应日中忽覩明月。如是四性检责。不得境之生处。则知境亦无生也。是以若心若境。俱如幻梦。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当体无生。此无生理。今古常然。始终不改。佛不能增。生不能减。但约种性差别。有三乘人。约悟入浅深。分十地位耳。别教明十界诸法。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则显不思议缘起正理。皆以真如为迷悟依藏识为持种依。以先知有真如藏识。而用四性推简入无生门。故为别教工夫也。圆教明十界诸法。非法性生。故非自生。非无明生。故非他生。非法性无明合生。故非共生。非离法性无明别有诸法。故非无因而生。随一一法体即法界。当体无生。无生而生。三千宛然。生即无生。三千无性。非生非无生。唯一实相。实相非生。生亦实相。实相非无生。无生亦实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因缘即中。双照空假。此是圆教初无生门。一门一切门。阿字即具四十二字功德。余字亦然。故为圆妙无工夫之工夫。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三界果报。名为三苦。解之则皆如空华。无逼近相。但是真空法性而已。真谛即在虚妄苦谛之上。如空处即在华处。无二处也。于此真谛假立四名。四并即真。真非事外。乃是通教所诠之理。今人谈玄说妙。迥超情见。壁立万仞。总皆不能出此。
 
  【扶习润生】
 
  别圆二教证中道理。则以中道法身为应化本。譬如月印万川不须惑业受生也。藏教说惑是实有故。菩萨不可断惑。断则不能三僧祇受生行道矣。通教说惑是幻有故。菩萨体幻而断正使。正使既断。设欲涅槃。即便能入。但由本愿力故。不取涅槃以神通力。扶起三界思惑余习资于故业种子而得受生。所谓思惑余习者。非贪似贪。非慢似慢非痴似痴等是也。
 
  【行则五行差别】
 
  戒定慧三。名为圣行。十住入空行也。慈悲喜舍。名为梵行。十行十向入假行也。依理成行。名为天行。初地已上中道行也。从天行体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婴儿行。即慈用也。示同烦恼。名为病行。即悲用也。藏通二教。但有圣行及少分梵行耳。今有五行故不同前。圆教则一行一切行。今有次第。故不同后。
 
  【一因迥出不即二边】
 
  正因佛性。即指中道理体。非是生死。亦非涅槃。藏通二教之所不诠。又复不具缘了二因。故不同圆。
 
  【一果不融诸位差别】
 
  妙觉极果。方证法身。不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枝末无明为分段生因。已如藏教中释。根本无明者。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修道。即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偏真无漏行也。由此引生方便变易生死识种。复缘界外无漏正受。而起涅槃法爱。深生取著。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思议变易生死。又不了心外无法。诃弃真空。别修万行。亦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入假神通行也。由此引生实报变易生死识种。复缘界外胜妙境界。而起神通法爱。深生取著。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实报不思议变易生死。直至佛果。则十二品无明尽灭。方得二死永亡。
 
  【显中二谛】
 
  束通教之二谛以为俗谛。则十界阶为俗也。以不有不空为真。则中道为十界迷悟所依。乃为真也。明言中道为真。故称显中。
 
  【圆入别二谛】
 
  当教以真谛显中。中但不有不空法性而已。今明法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则不有不空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是十界之俗。犹属别义。不有不空之真。已成圆义也。
 
  【别三谛】
 
  显中二谛。则合有之与空为俗。不有不空为真。今分此俗谛为二。谓有即是俗。空即是真。取真谛之不有不空名为中谛。则二谛三谛。但有开合之殊。义无增减。
 
  【圆入别三谛】
 
  有即是俗。空即是真。不改别义。不空不有名为中谛。中谛具一切法。则为圆中矣。
 
  【圆建立众生】
 
  藏通别教。虽亦各论四悉檀益。而收机未普。今圆教人。穷心性源。彻法界底。自行既圆。故四益亦普。所谓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权实不二。用与适宜。如一雨所润。大地普洽也。
 
  【不思议二谛】
 
  三千性相皆名为俗。一一无非实相。故名为真。三千之外无实相。则即俗恒真。事造即理具也。实相之外无三千。则即真恒俗。理具即事造也。故云。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亦可云同居一尘。同居一名。如一念。一切诸念亦然。如一尘。一切诸尘亦然。如一名。一切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宛然。
 
  【圆证三德涅槃】
 
  法身德名性净涅槃。般若德名圆净涅槃。解突破德名方便涅槃。唯是一心。更不纵横并别。故名圆证藏通二教。不知法身但有修得生空般若。仅能净于见思。未得一切解脱。别教谓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解脱始满。则先后历别。不名圆证。
 
  【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法众生法。一一皆不思议。皆得为所观境。但初机之人。则谓佛法太高。生法太广。故但就现在自己阴界入法以为所观。又舍界入。但观于阴。又舍前四阴。但观识阴。又七八二识微细难观。前五根识现起时少。故但以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近而复要也。现前意识不起则已。起则于十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随落一界之心。非是心之少分。必是心之全体。心外更无百界千如故也。若顿了此现前一念。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则能顿证三德秘藏。则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则已徧破三惑。则已了知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则已具足圆妙道品。则已到于事理彼岸。则为登于菩萨正位。则为永超十魔八魔。则已心心流注萨婆若海。是谓上上根人。秖于一法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观心。未能顿入。应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云何诸佛已悟。我及众生犹滞迷情。由是缘无作四谛。殷重发起四弘誓愿。因发心故。一发一切发。登发心住。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徧破三惑。知一切法皆安乐性。具圆妙道品到事理彼岸。登菩萨正位。超八魔十魔。心心流入萨婆若海。知一切法本不思议。是谓上中根人。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具足十法乘也。若虽发心。心仍散动。未能登位。应念心体本来寂照。善巧调试。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沉没。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心体明净。则能徧破三惑。证安乐性。具圆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谓上下根人。于第三善巧安心止观。具足十法乘也。若虽以止观安心。心仍未安。未得即证寂照本体。必于所观一念三千之境。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应以四性而简责之。其根利者。秖观一念三千无自生性。即当悟入无生。无生则无不生。三谛圆显。十乘具足。若根钝者。破自则必计他。破他则必计共。破共必计无因。展转破尽。方悟无生。具足十乘。若犹未悟。必当度入相续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前念不灭后念续耶。为前念灭后念续耶。为前念亦灭亦不灭后念续耶。为前念非灭非不灭后念续耶。若仍不悟。必当度入相待假中。应观此一念三千。为待有念而立耶。为待无念而立耶。为待亦有念亦无念而立耶。为待非有念非无念而立耶。如此展转简责。若能悟入无生无不生者。则知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具圆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是谓中上根人。于第四破法徧。具足十法乘也。若虽约因成相续待徧破诸惑。仍未入者。应思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如金锞去膜养珠。如郢匠去垩存鼻。那得一向破法。则破却成塞。今须善识通塞。若塞须破。若通须护。如圣王轮宝。能破能安。由此识通塞故。即塞成通。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生死即涅槃。涅槃寂灭。无复生死。则能具足圆妙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是谓中中根人。于第五识通塞。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识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应观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议。即是圆心念处一心念处。一切心念处。正勤策发。缘如意定而生五根。令其增长而成五力。调停七觉。趣八正道。开圆三解脱门而入秘藏。则为到于事理彼岸。登菩萨位。超越魔境。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证得诸法皆安乐性。是谓中下根人。于第六调适道品。具足十法乘也。若虽调练无作道品。而观慧力弱。盖障偏起。不能入位。必有无始事障未除。应审观察何障偏重数数现起。兼以事行而对治之。理观为主。事行为助。正助合行。不惜身命。誓当尅证终弗懈息。由事理二治。能断无始事理二幻障故。豁然证入。位相分明。则为永超魔网。入萨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议。便成正觉。定慧庄严。徧破三惑。证安乐性。具足圆妙道品。是谓下上根人。于第七对治助开。具足十法乘也。然对治助开之时。纵令钝根。必皆有益。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滥圣。招过不轻。故须深自简察。为究竟耶。为分证耶。为相似耶。抑亦仅仅小轻安耶。既知位次。不起上慢。必有强软诸魔恼乱真修。须加安忍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而阶十信。既阶十信。六根清净。得顺道法。易生法爱。须离法爱而入分真。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是谓下根人。具修十法而成大乘。乘是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自运功毕。运他不休。故此十乘妙观。全性起修。全修显性。非横非竖。横竖该彻也。
 
  【附三慈体相】
 
  生缘慈有六种差别。一凡夫修生缘慈。成梵王福。以爱为体。二外道修生缘慈。取梵天果。以见为体。三藏教二乘修生缘慈。对治嗔恚。作父母亲属想。以世谛为体。菩萨修生缘慈。广行济度。亦以世谛为体。然皆不起我人等执。依析空观得成。四通教三乘修生缘慈。皆了生空。依体空观得成。缘六凡境亦得以世谛为体。五别教次第先修生缘慈。亦以世谛为体。不起我人等妄执。亦是依析体二空观成。(十信析空。十住体空)。六圆教一心中修生缘慈。知十法界即空假中。缘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有情。一一皆作父母等想。故以妙有为门。得论六即。
 
  法缘慈有四种差别。一藏教二乘。了生空故。观诸众生。唯是四大五蕴。不生嗔恼。随力济度。以生空观为体。(菩萨虽未证空。亦得修空)。二通教三乘。了生本空。法亦如幻。二乘随力济度。菩萨弘誓徧周。同以空观为体。三别教次第修法缘慈。知空而不住空。悟缘生法。广度九界。以从空入假观为体。四圆教一心中修法缘慈。知十界缘生之法即空假中。缘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法知其无性。故以妙无为门。得论六即。
 
  无缘慈有二种差别。一别教十回向。不缘十界假名之众生。不缘十界五蕴之法相。惟缘中道佛性。故明无缘。以相似中道为体。(若登初地后。则与圆慈同。)二圆人初心即了三千诸法。一一当体即中。中道之外。更无别法。能所顿绝。与拔难思。得论六即。故有观行无缘慈乃至究竟无缘慈义。只一慈体。而论三慈。故三慈皆妙。三慈皆论六即。如慈心三昧。有此种种差别。悲喜舍亦如是。但约与乐名慈。拔苦名悲。见他得乐。心生适悦名喜。怨亲平等一相。心无系著名舍也。
 
  教观释义终
 
  
 
  
  弟子等伏愿
 
  十方三宝常住世间。利益有情。同圆种智。藉兹功德。仰祈各各父母现增福寿。速得一心决生极乐。广度众生。普愿过去父母。历劫怨亲。同蒙拔济。稽首归依。
 
  诸佛菩萨悲愍听许。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