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释家类>> 佛祖历代通载>> 正文

卷第十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
    (一) 陈(都建康) 雷氏曰(陈高霸先文废宣后合为五主三十三年)。
    (丁丑) 高祖武皇帝(姓陈。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成下里人。受梁敬帝逊禅即位。年五十七。崩于璇玑殿。在位三年)。
    改元永定○周闵帝(字文觉。从兄护杀之而立毓)。
    叙曰。有梁祚微祸难自作。东魏贼侯景因隙来奔。高祖建义内之。封为河南王。乘宠作乱遂陷台城。先是梁湘东王出镇荆陕。使王僧辨陈霸先等平金陵。未几湘东王为西魏所灭。侯景既诛。僧辨仍为霸先所杀。太平元年梁敬帝逊位。霸先即帝位于金陵。以姓为国。盖吴兴长城下里人也。世本甚微。自云。汉太丘长陈寔之裔。身长九尺二寸。须长三尺。垂手过膝。神明高敬有大志略。众所推重。既临大宝复梁旧政崇重释氏。金陵旧来七百余寺侯景焚荡几尽。陈高祖悉皆修复。翻经讲道不替前朝。自创国至祯明三年。凡五主三十三年国入于隋。其二十四年与周同政。九载与隋同政。时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陀罗。陈言真谛。十四年间随处译经论疏传等四十八部。凡二百三十二卷云。
    真观法师释门龙象也。时徐仆射领军御世。欲僧兵之。师驰书勉止。其言伤怛足以发回向之心。又著无性因缘论。
    周明帝(毓小字统万。宇文之长子每在位四年。改元武定)。
    (庚辰) 文帝篟改天嘉(字子华。高祖兄昭烈王兴之长子。高祖与兄同经营帝业故遗诏立之。天康乙酉崩于有觉殿。在位七年)。
    周(明帝中从兄护毒死而立弟邕)。
    (二) 沙门稠禅师乃魏跋陀三藏之资也。受具往嵩山少林。又抵覃怀王屋之柏岩寺。解二虎斗。由是举世知名。齐乾明元年示寂于龙山云门寺。
    齐孝昭帝演改皇建(字延安。神武第六子。聪敏仁孝勤于政治。一年因捕兔。惊马坠地而崩。寿五十七。葬静陵)。
    周武帝邕改保定(小字弥罗。宇文之第四子。登位唯布衣帔。无金宝饰。禁断华绮。土阶听政。不施栌栱。后宫嫔御不过十人。在位十八年。寿三十六。崩于辇舆。葬孝陵)。
    (三) 法师洪偃。雅为文帝所重。及齐使崔武子有专对才。朝廷惮之。帝以偃才学两优命馆伴武子。武子加叹而归。由是朝仪欲夺其志敛以冠巾。偃闻命即绝食以死自誓。帝以其确诚从之。时称偃四绝。谓姿容德行文章草隶。临终谓其徒曰。世人为贪心之所暗。贪己则惜落一毫。贪他则永无厌足。至于身死之后。高其坟重其椁。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叹。今瞑目之后。以脯腊鄙形布施飞走。及卒弟子如其诫。有文集二十卷。诏藏秘阁。
    (四) 法师宝琼。陈宣帝命为僧统。绥御有法四众安之。屡入重云殿讲道。帝尊之为师。初梁魏间僧统盛饰杖直僭拟官府。至琼奏罢之。每出从数头陀杖笠而已。于时海东有十二国。闻琼道德不可见。遣使奉金帛求琼画像。其为天下敬慕如此。及卒。法师昙衍继为僧统。亦有重名。衍初生下四十齿已具举世异之。
    (壬午) 后梁世宗岿改天保(字仁远。[證-豆+示]第三子。在位二十三年)。
    齐武成湛改太宁(神武第九子。淫乱无度。信用嬖宠。传位太子。在位四年。寿三十二崩)又改河清。
    (癸未) 周(保定三年有牛生足于背上。出北史)。
    (乙酉) 齐后主纬(字仁纲。武帝长子。昏乱暴虐。杀于崔季等忠臣。在位十三年。改天统)旃檀瑞像至此三百六十七年在淮南。
    (五) 是年卫元嵩上疏减僧。初周武崇佛氏。天保六年嵩上十一条省寺减僧。云僧多怠惰贪财冒利不足钦尚。召百僧入内道场。七日伺过不得。无何乃止。嵩后感恶疾而卒。世尊曰。狮子身中虫。嵩何不当之矣。
    (丙戌) 改天康○周(改天和用天和历)。
    (六 丁亥) 废帝伯宗改光太(十九岁而卒在位二年)。
    大教东被五百年矣。
    (七) 台宗三祖惠思禅师。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宽慈顶生肉髻耳有重轮。象视牛行与世自异。梦梵僧勉令出俗。辞亲入道。及禀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别施。闻北齐惠文聚徒众法清净。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性乐苦节。营僧为业。于三七日中得宿命智。而习漏未尽。后于定中放身倚壁。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徐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亦不得得亦非真。侯在大苏弊于烽警。山侣不遑安处。将四十余僧径趣南岳。时陈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也。至即告曰。吾至此满十年耳。先是梁僧惠海居衡岳寺。及见师欣然让之。时称思大和上。或问。何不下山教化众生。思答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有何众生可化。尝不豫。因念曰。病由业生业由心起。心缘不起外境何状。业病与身都是云影。作是观已身遂轻安。陈高祖征至都。安置栖玄寺。甚蒙咨揖。久之辞还南岳。师曰。寄迹兹山止十年耳。期满当移。时众不识其旨。及还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陈大建九年丁酉六月二十二日。咸闻异香。师更摄心谛坐。至尽顶暖身软颜色如生。春秋六十有四。师奉菩萨三聚净戒。至如缯纩皮革。多由损生故。其服章率皆以布。寒则艾衲用犯风霜。至于所被法衣都无蚕服。纵皆受法不云得成。若乞若得蚕绵作衣。准津结科斩舍定矣。约情贪附何由纵之。唯南岳独断高遵圣检也。今之列其派者。华裾茜服恣尚鲜丽。得无恧乎。
    (八 己丑) 宣帝顼改大建(字绍世。小字师利。昭烈王兴次子。文之弟也。身长八尺三寸。大有勇力善骑射。生五十一子。年五十三岁崩宣福殿。在位一十四年)。
    (九) 周武天和四年。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利病。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二十篇。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意谓上古朴素坟典之诰未弘。淳风日浇丘索之文乃著。苞纶七典统括九流。咸为治国之谋。并是修身之具。若派而分之。数应为九。若总而合之。则同属儒宗。今乃一化之内令九流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竞辨。岂不上伤皇极莫大之风。下开拘放鄙荡之弊哉。及阐译内兴奏之于朝。久而无报。安勤于奉母。凡薪水饮食皆自力营进。其徒有代之者。安曰。吾母也。岂可劳人哉。及周武废教。以安宿望欲官之。安以死拒绝。寻以大教堙厄号恸而卒。
    (十) 周武天和四年。谣言黑衣。武以猜为心。有道士张宾之等。谲诈罔上私构其党。以黑释为国忌。以黄老为国祥。帝纳其言信道轻释。亲受符录。躬服衣冠。是年己丑三月十五日。召三教名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道最先出于无名之前超乎天地之表。议者纷纭弗定。至二十日。依前集论是非更广。帝曰。儒道二教此国常遵。佛教后来。朕意不立佥议陈理无由除削。至四月初。更依前集。虽极言陈无得面从也。又各理伸弗克定矣。遂敕司隶大夫甄鸾详审二教。至于天和五年。鸾详二教上笑道论三卷。其表略曰。
    (十一) 切以佛道二教事迹不同。出没隐显变通亦异。幽微妙密未易详度。且一件相对。佛者以因缘为宗。道者以自然为义。自然者无为而成。因缘者积行乃证。春秋传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臣亦何人。奉敕降问。敢不实答。其道德二篇可为儒林之宗。疑纰缪者去其两端。请量删定。按五千文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名为道。臣诹率下士见为笑道论三卷。合三十六条。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三十六条者笑其道经有三十六部。战汗上呈心魂失守(出弘明集)。
    周武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详鸾上论。以为伤蠹道法不惬本图。火焚而已。论具如弘明集。周大夫甄鸾者寔高识君子也。弗知惧大敌而勇于小敌者焉。王令详定二教优劣。直以正见剖析。无使遍意在怀。而著此论褒贬臧否。诗曰。岂弟君子求福不回。其此之谓夫。伤哉火矣。
    (十二) 又上道安所著二教论二十篇。帝详审诸以问朝宰。无有抗者。遂寝其事。其论略曰。炼心之术名三乘。内教也。救形之术名九流。外教也。道无别教即在儒流。汉书艺文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五德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其道最高也。道家者流盖出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者面南之术。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是其所长也。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法家者流盖出理官。信当辟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劝政。此其所长也。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数异。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墨家者流盖出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墨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有鬼。此其所长也。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受制宜受命而不受词。此其所长也。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含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制无不贯之。此其所长也。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五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曰。一曰食。二曰货。此其所长也。若派而别之则应有九。若总而合之则同属儒宗。其论文之作内外该括。文词峭拔义理淳简。诚可敬也。
    (庚寅) 齐改武平。
    (壬辰) 周改建德。
    (甲午) 周废释。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周武终成妒忌信张宾之议。欲偏废释教。因大集百僚命沙门与道士辩优劣。预令张宾之饰诡辞以挫释子。冀即其义负而挤之。于时法师知[炫-ㄙ+ㄥ]对帝抗酬。辞吐精壮。帝意宾不能制。即逞天威垂难辞。左右叱炫听制旨。炫安详应对。陈义益高。陪位大臣莫不动容钦叹。帝不能屈。明日诏下。遂兼道教罢之。
    (丙申) 齐改隆化(周兵陷并州。上走邺。传位太子恒)。
    (子酉) 周伐齐至邺。齐王纬走获之封为温国公幼主恒改承化(与后主俱走青州。周兵执之。国已)。
    右高齐五主二十八年宇文周并之。
    (十三 戊戌) 周武承光二年。灭北齐据邺都。用韦孝宽杨坚等眷东平高氏。召前修大德并赴殿下。帝登座序废立义。其略曰。六经儒教礼义忠孝。于世有宜。故须存立。且真佛无相遥敬表心。佛经广叹崇建浮图徒废民财。凡是经像皆毁灭之。一切僧尼并令还俗。朕意如此。诸大德谓理何如。于时沙门大统五百余人。咸以王威震赫决谏难从。关内已除。义非孤立。众各默然。下敕催答。并相顾无色。俯首垂泪。于时有沙门惠远者。姓王氏。乃昙始和上之门资也。声名光价。乃自惟曰。佛法之寄四众是依。岂以杜言谓能通理。遂排众出对曰。陛下统临大域得一居尊。随俗致词宪章三教。诏云。真佛无相诚如天旨。但耳目生灵赖闻经佛藉像表真。今若废之无以兴敬。帝曰。虚空真佛咸自知之。何假经像。远曰。汉明已前经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是佛。帝时无答。远曰。若不藉经教自知有法者。三皇以前未有文字。人应自知有五常等法。当时诸人何故但识其母不识其父同于禽兽。帝又无语。远曰。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则国家七庙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帝又不答。乃曰。佛经外国之法。此国不须。国家七庙上代所立。朕亦不以为是。将同废之。远曰。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仲尼所说出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又以七庙为非将亦废者。则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前存儒教其义安立。若是则三教同废。将何治国。帝曰。鲁邦之与秦晋封域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帝无以通。远曰。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义通行者。其震旦之与天竺国界虽殊。莫不同在阎浮四海之内轮王一化。何不遵佛经而令独废。帝又无答。远曰。退僧还家崇孝养者。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何必还家。帝曰。父母恩重交资色养。弃亲向疏未成至孝。远曰。若如是者陛下左右皆有二亲。何不放之乃使长假五年不见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归侍奉。远曰。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故目连乞食饷母。如来檐棺临葬。此理大通未可独废。帝又无答。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废灭佛法。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下拣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帝悖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远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趣阿鼻。何处有乐可得。帝屈无对。所图意盛更无所答。但云。僧等且还。有司录取论僧姓字。帝已行虐。师知时不济。隐居楚泽青莲山养道。造涅槃等疏。有掷笔凌空之验。武既怒佛道二宗俱被废灭。东川寺观凡四万余区。并赐王公。僧道三百万人悉充军民。财产并收入官。帝以为得志焉。伤哉。
    (十四) 法师静蔼者。闻诏下慨然曰。食周之粟而忘其事。谓之忠乎。即诣阙奉表求见。武帝许之。及引对极陈毁教祸福报应之事。指证明白。帝为改容。顾业已成。既行之诏不可返。因谢遣之。蔼退而泣曰。大教厄塞。吾何忍见之。遂遁入终南山。帝寻欲官之遣卫士求蔼。蔼闻徙入太一曰。卫士不获而返。蔼以法灭号泣七日夜声不绝。撰三宝录二十卷。假设主宾抑扬飞伏。广罗文义弘赞大乘。并录见闻事实藏诸岩洞。庶后代之再兴耳。寻告弟子曰。吾生无补于世。将事舍身。众号泣不许。因令侍者出山。蔼沥血书偈一篇。遂坐磐石留一内衣自条其肉布于石上。引肠胃挂于松枝。五脏皆外见。余筋肉手足头面呙拆都尽。以刀割心捧之而卒。侍者归山。犹见捧心而坐。余骸并无遗血。但见白乳傍流凝于石次。闻者靡不流涕。时年四十有五云。
    (丁酉) 周武承光三年。既克齐改元宣政。帝疠疾稍作。五月一日归长安延寿殿。疠甚。二十四日迁云阳宫。六月一日。殂子赟立于同州○唐吏部尚书唐临冥报记云。自言外祖为隋仆射封齐公。亲见文帝。问死还活者。初死见周武帝云。为我上闻大隋天子。昔日与我共食仓库。玉帛亦我储之。我今为灭佛法受大极苦愿帝为我助作功德也。帝以库藏不敢私费。乃化天下人各一钱。为追福忏罪也。
    (戊戌) 周宣帝赟(字干伯。武长子。即位未及年禅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骄佚淫湎。改元大成。又改大象。年三十二崩葬定陵。在位一年)。
    (十五) 释任道琳者。以学业淹博得近周武。议论二十余日。酬酢七十番。周武穷极精思不能屈。尝许以复教。会其崩不果。至是道琳伸请尤力。帝从之。
    (己亥) 周宣帝二月二十六日。诏曰。佛法弘大前古共崇。讵宜沉隐舍而不行。自今应王公下逮黎庶并宜修事。知朕意焉○四月二十六日。复诏曰。教义幽深神奇弘大。虽以广开化仪通其修事。而崇奉之徒勿须剪发以乖大道。宜视菩萨仪范权服冠缨。所司条为仪注。于是琳等妙选旧沙门懿行贞粹声望卓异者百二十人。入陟岵寺。仍旧住持。
    (庚子) 周静帝衍更名阐(宣之长子大象即位。隋公杨坚修政。十二月封为隋国公。罢入市税钱。复佛道二教。大定元年。孙位于隋。居于别宫。隋氏奉帝为介国公。服饰礼乐一如周制。上书不称表答不称诏。隋开皇元年五月帝年十九而崩葬之恭陵。在位一年○五月天元殂以天元皇后之父杨坚辅政。袭封隋国公也)。
    (辛丑) 周改大定(正月改元二月禅于隋)。
    右宇文周(五主共二十五年)。
    (十六) 隋高祖文皇帝名坚(小字那罗延。本弘农华阴人也。其先汉太尉杨震之后八世孙[筑/心]仕燕。北平太守元寿仕魏。武川司马惠[嘏-(巨-匚)+几]太原太守烈平原太守定远真隋国公忠生帝坚。相周封隋王。大定元年受周禅。八年废梁。九年平陈。天下一统克俭为良主。都于龙首山。故长安也。仁寿四年太子广弑之。寿六十四。葬之太陵。在位二十三年)。
    改年开皇。
    (壬寅) 上殂太子立○设无碍会舍身。
    (癸卯) 后主叔宝改元至德(字元秀。小字黄奴。宣之长子。即位荒淫酒色。祸乱非常。后与张丽华孔贵嫔逃入宫井。隋文废为长城公。至仁寿四年癸亥十一月壬子。终于洛阳。寿五十二岁。在位六年)。
    (甲辰) 隋初行甲子历。
    (丙午) 后梁琮(字温文。岿太子。宽仁大度。博学善射。即位改元广运。后其叔安平王嵓拥江陵。仕庶奔陈。琮时朝隋。隋乃废琮为莒国公。在位二年而梁绝矣)。
    (丁未) 改祯明。
    (己酉) 右陈五主三十三年(而隋并之)后梁三主三十四年(而隋并之)。
    (庚戌) 隋文帝开皇十年。
    (十七) 序曰。天命有隋膺斯五运。帝君荣祐宅此九州。所以诞育之初神光洞发。君临已后灵瑞竞臻。故使天兆龟文水浮五色。地开泉醴山响万年。云庆露甘珠明石变。聋闻瞽视哑语躄行。禽兽见非常之祥。草木呈难纪之瑞。是知昔闻七宝匪局金轮。今则神异四时遍知玉烛。往以赤若之岁黄屋驭宸。土制水行。兴废毁之佛日。火乘木运。启嘉号于开皇。高祖以周靖帝大定二年。黄龙降于旧第。卿云见于城闉。二月十三日。周以帝祚归禅在隋。景命既临服黄簪皂。废(周六)官依汉三省。佛日还曜法水潜通。其冬有周沙门赍西域梵经二百余部膺期而至。下敕所司访人翻译。开皇二年仲春之月便就宣传。季夏诏。以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凡城殿门县园寺。皆以大兴为额。三宝慈化自此而兴。万国仁风缘兹远大。伽蓝郁峙法宇交临。开士肩联信心踵接。及仁寿启号宝塔是兴。百有余州皆陈瑞应。于斯时也。四海静浪九州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寺宇向有五千。翻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经论垂五百卷。及炀帝嗣箓卜宅东都。仍于洛滨上林园置翻经馆。四事供养无乏于时。今叙一朝两代三十七年祖师顾儒高僧法匠十有五人。显大隋我教之隆盛焉。
    (十八 辛亥) 法师昙延。姿度环异身长九尺六寸。垂手过膝目光外射。才望与惠远相捋。述诸经义疏。议者谓标举纲目远不逮延。文句惬当延不逮远。齐太祖从之问道给月俸。会周使周弘正来聘。大臣举延接伴。弘正恃才气出人上。见延悠然意消。及还求延画像并所著疏论而归。帝益重之。进位昭玄上统。周武废教。延遁入太行山。及隋受禅。即日削发。以沙门谒见。文帝大悦下书复教。久之岁旱。有旨命延率众祈雨。雨不降。帝问故。对曰。事由一二。帝遣京尹苏成问一二之意。延曰。陛下躬万机之政。群臣致股肱之力。虽通治体然俱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识其意。敕有司择日于正殿设仪。命延授以八戒。群臣以次受讫。方炎威如焚而大雨沛然倾注。帝悦。自是延每入朝。必亲手奉御馔供之。临终以表辞帝托以外护。帝哭之哀甚。葬日百僚缟素送之。内史薛道衡文祭。略曰。往逢道丧玄纲落纽。栖心幽岩确乎不拔。高位厚禄不能回其虑。严威峻法不足惧其心。经行宴坐夷险莫二。戒德威仪始终如一。圣皇启运像法再兴。卓尔缁衣郁为称首。屈宸极之重。申师资之义。三宝由之弘护。二谛藉以宣扬。信足以追踪澄什超迈安远矣。
    (十九 壬子) 释尼智仙者。河东蒲坂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长通禅观。时言吉凶成败。事莫不奇验。居般若寺。会文帝生于寺。方季夏盛暑。乳母遽扇之。帝寒甚。几绝不能啼。左右大惊。尼就视之曰。儿天佛所祐。宜勿忧也。即举之呼曰。那罗延。因以为小字抱诣太祖。语曰。儿来处绝伦。俗家秽杂不宜留。请为养之。太祖遂割宅为小门通寺以鬼委仙视育。后皇妣来抱。忽见儿为龙惊堕于地。仙失声曰。奚为触损我儿。令晚得天下。及帝稍长。仙密告之曰。汝后大贵。当自东方来。佛法时灭赖汝而兴。及周武废教仙隐其家。内著法衣戒行弥笃。至是帝果自山东来入为天子。大兴释氏。仙前此而卒。帝对群臣称阿阇黎以为口实。又云。朕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定从道人中来。少时在寺长育。至今乐闻钟磬之声。
    (二十) 是年关辅旱。帝引民就食洛州。先是律师灵藏者。帝为布衣交。至是命藏陪驾。既而趣向藏者极盛。帝闻之手敕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有乐离俗者任师度之。藏由是度人前后数万。间有谮之者。帝曰。律师化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有异意则无殊。
    (二十一) 是年李士谦卒。士谦字约。少丧父。事母以孝闻。其族长伯玚每叹曰。此子吾家颜子也。善天文术数。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如此积三十年。雅好举止约以戒定。有谓其修阴德。士谦笑曰。夫阴德其犹耳鸣。唯己知之。人无得而知者。今吾所作仁者皆知。何阴德之有。最善玄言。客有疑佛报应之说。士谦喻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岂非休咎之征耶。佛曰。轮转五道无复穷已。而贾谊亦云。千变万化未始有极。至若鲧为黄熊。杜宇为鶗鴂。褒君为龙牛哀为虎。君子为鹄。小人为猿。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黄母为鼋。宣武为鳖。邓艾为牛。徐伯为鱼。羊祜前身李氏子。此皆佛家变异形报之验。客人曰。邢子才云。世有松柏化为樗栎。仆以为然。士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业。岂关木乎。又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难而去。
    论曰。北史史官蒋沈等。记李君之事。详悉如此。岂非心怀佛德尽已之诚不敢欺[言*末]后之来者欤。士谦以日月星方三教。然乍观似有优劣。至若照明世界运转生灵。则一德也。是三者阙一则安立不成。故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贤哉李君。吾见其深于性命之大原也。
    (二十二 癸丑) 二祖惠可大师。示寂于开皇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也。师虎牢人。少博极群书尤精玄理。及览佛经超然自得。遂出家依龙门香山宝静禅师得度具戒。年甫四十。忽一日定中神告曰。将证圣果无滞于此。须臾顿觉头痛如刺。欲行求治。空中有声曰。此换骨耳。非常痛也。因以告师。师视其顶。有五峰隆起。乃曰。神既助汝。可行求道。吾闻天竺达磨近至少林。宜往依之。师至少林投机授法。语载达磨章中。及少林归寂。师继阐玄化。尝至北齐遇一居士。不言姓氏。且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师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师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其心亦然。佛法无二也。师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授具戒毕乃告之曰。达磨大师来自天竺。以正法眼藏密授于吾。吾今付汝并达磨信依。汝当护持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曰师既预知。愿闻示诲。师曰。昔达磨传般若多罗谶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吾校年代正在汝身。当审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夙累。今要偿之。师于邺都随宜行化。经三十四年。乃晦迹混俗。或过屠门。或入酒肆。有怪而问之者。答曰。我自调心。非关汝事。最后于管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无上道。听者云集。有辩和法师者。于寺中讲涅槃经。学徒闻师说稍稍别去。和不胜愤。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侃惑其说。加师以非法。遂怡然委顺。年一百有七。识真者谓师偿债。葬磁州淦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
    (二十三 丁巳) 天台智者禅师。示寂于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师讳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颖川人。有晋迁都。寓居荆州华容县。梁散骑益阳公起第三子。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其光乃止。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卧必合掌。坐必面西。年长时口不妄啖。见像便礼。逢僧必敬。七岁喜往伽蓝。诸僧讶其情志。口授普门品。初启一遍即得。二亲遏绝不许更诵。志学之年仕梁。承圣属元年沦没。北度硖川依乎舅氏寻讨名师。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仍北度诣惠旷律师。北面横经具蒙指诲。又诣光州大苏山南岳禅师。受业心观。乃于北山行法华三昧。始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白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思为印可。尝令代讲。思躬执如意在座观听。语学徒曰。此吾徒之义儿。恨其定力少耳。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学成往辞思。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既入南岳。大师诣金陵绵历八周。语默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见一僧摇伸手臂挽师上山。以梦通告门人。咸曰。此天台山也。因挟道南征隐沦斯岩。陈少主降敕征入。前后七使师乃赴都。迎入太极殿之东堂讲智论。及金陵败覆。策杖荆湘。会大业在蕃任总淮海。承风佩德欲遵戒法。致书累请。师初陈寡德。次让名僧。后举同学。三辞不免。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杨州设千僧会。为王授戒。未几王入朝。师旋台岳。躬率禅门行光明忏。仍立誓曰。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从速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诫曰。宜各默然。吾将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大石像前。春秋六十七矣。弟子章安亲传戒法焉。
    (二十四 辛酉) 改仁寿。
    初文帝龙潜时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曰。檀越他日为普天慈父。此大觉遗灵。故留与供养。僧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帝登极后。尝与法师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之。或少或多。竟不能定。迁曰。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帝始作七宝箱贮之。至是海内大定。帝忆其事。是以岐州等三十州各建塔焉。
    是年六月十三日。诏曰。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众生津济庶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陆香一百二十片。分送舍利往前三十州建塔。每州僧三百六十人。为朕及皇太子后妃诸王内外官僚士庶忏悔。及于相州战场立寺七日行道。任人布施。限十文而止。所施之钱以供营塔。若少不充役。正下及用库物。别外州郡僧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石函。总管刺史下至县尉。自非军机停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务尽诚敬。副朕意焉。是日帝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座之桉。与诸沙门烧香礼拜。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乃取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薰陆为泥涂盖而印之。诸沙门各奉而行。初入州境。总管刺史夹道步引。四部大众威仪斋肃。共以宝盖幡幢华台像辇佛帐经舆香山香钵种种音乐。尽来供养围绕赞呗。依阿含经舍利入拘尸那城法。于是沙门对四部大众。作是唱言。至尊以菩萨大慈无边无际。哀愍众生切于骨髓。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又引经文种种方便。诃责之教。导之深至。恳恻涕零。及宣读忏悔文。至舍利将入函。沙门高奉宝瓶巡示大众。人人拭目谛视共睹光明。哀恋号泣声响震地。凡是安置之处。悉亦如之。帝于十月十五日午时。在大兴宫之大殿西面。执圭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百六十人。幡盖香花赞呗音乐。自大兴善寺来居殿堂。帝烧香礼拜降御东廊。亲率文武百僚素食斋戒。及舍利入塔讫。帝曰。尔佛法重兴。必有感应。其后处处表奏。皆如其言(见著作王邵舍利感应记)。
    (癸亥) 三年文中子王通。既冠慨然有济世之志。西游长安见帝。坐大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二道。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恢恢乎运天下于掌上。帝大悦曰。得生几晚。天不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时将有萧墙之忧。通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者。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如晦。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元龄。钜鹿魏征。太原王圭温彦博。颖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余往来受业者千余人。大业中累征不就。十三年疾病闻江都有变。泫然而兴曰。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遂卒。门人谥曰文中子。尝为中说以拟论语。其周公篇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或问佛。文中曰。圣人也。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又曰。观皇极谠议。三教于是乎一矣。通弟绩亦著书。号东皋子。
    (二十五) 文中子讲道于白午之磎。弟子捧书北面环堂成列。讲罢程生退省于松下。语及周易。薛收叹曰。不及伏羲氏乎。何辞之多也。俄而有负苓者。皤皤然委担而息曰。吾子何叹也。薛收曰。叟何为者而征吾叹。负苓者曰。丽朱者赤。附墨者黑。盖渐而得之也。今吾子所服者道。而犹叹。是六腑五脏不能受也。吾是以问。收曰。收闻之师。易者道之蕴也。伏羲画卦而文王系之。不逮省文矣。吾是以叹。负苓者曰。文王焉病。伏羲氏病甚者也。昔者伏羲氏之未画卦也。三才其不立乎。四序其不行乎。百物其不生乎。万象其不森乎。何营营乎而费画也。自伏羲氏泄道之密漏神之几。分张太和磔裂先气。使天下之智者诡道逆出。曰我善言象而识物情。阴阳相磨远近相取。作为刚柔同异之说。以骇人志。于是知者不知而大朴散矣。则伏羲氏始兆乱者。安得羸叹而嗟文王。负其苓而行。追而问之居与姓名。不答。文中子闻之曰。隐者也。
    石室论曰。宋司马文正公曰。文中子云。佛圣人也。审如文中子之言。则佛之心可见矣。弟今言禅者。好为隐语以相迷。大言以相胜。使学者伥伥然益入于迷妄。因广文子之意。作解禅颂六首。果如此言虽中国亦可行矣。不然则吾所不知也。其卒章曰。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噫文正公继孔孟荀杨为大贤者也。庸有不知佛哉。观其颂则文正公平生所为。皆佛菩萨之心也。特禅之一法。虽吾门亦标表以为教外别传。自非积三二十年息心绝虑。则莫能究其旨。谓之隐语大言。似是而实非也。何则东皋子犹以伏羲画卦泄道之密漏神之机分张太和磔裂元气使知者不知大朴散矣。矧不立文字之禅。直指人心。于语言形迹之表。讵可常程义理而求其言说耶。是不独文正公。文中子杨孟诸贤。未暇留神。吾徒传教大法师辈。固有不知而兴谤者。故先德云。千人万人中捞捷一个半个而已。夫岂易信也哉。
    (二十六) 阇那崛多。西天竺人也。帝时至长安大兴善寺。奉敕译法华等经。是年示灭。
    (二十七) 仁寿初。诏曰。皇帝敬问章洪山之南谷智舜禅师。冬月极寒味道安隐。勉勖苍生成就圣业。惟慈愿力。朕实嘉焉。今遣开府卢元寿。宣朕意起禅师赴阙。舜以疾辞不赴。初舜从稠禅师出家习定。或时觉有妄念。即以锥刺股。由是尘虑不入至不得已或出一言。不过戒定慧而已。如是十余年。稠奇之曰。汝于人事殆无心哉。而今而后可与言道矣。后辞入赞皇山。好事者奉米面供之。舜辞去一不受。或问故。舜曰。山居橡栗足以御饥。何烦于人其简易如此。见啖肉者必惨容戒之曰。六道殊形汝无不经。一切有命皆女父母。一切有生皆女曩形。而食其肉者。是食女父母。女心。
    (二十八 甲子 五五) 安忍哉。闻者悛革也(诏赏罚度支。并付太子广。上疾。杨素使张衡入侍。上暴崩。太子即位)。
    ○(时天下户口抄计八百九十万)。
    (乙丑) 炀帝广(小字阿[序-予+(樊-大+女)]。高祖次子。篡立于仁寿宫。初登有政治民。后幸洛阳营建东京。发河南人夫数百万。开通济渠而达淮泗龙舟凤舸。又至江都。民不堪命。而群盗蜂起。四海土崩。后为宇文弑之。寿五十九年)。
    (二十九) 冬炀帝有事于南郊。诏僧道并同俗拜。道流莫敢言。诸沙门例不奉诏。帝诘之曰。诏条久颁。卿等固不奉命何也。时法师明瞻者对曰。陛下若使准制罢道。则微躯敢不奉命。如知大法可崇。则法服之下僧无敬俗之礼。帝曰。何以致拜周武。瞻曰周武任威纵暴仁德不施。不足为有国者法。陛下圣政惟仁不枉非罪。是以贫道得尽忠言。帝默然而罢。有司以瞻抗对。将抵以罪。瞻曰。所坐者瞻也。愿不以非律加吾徒。帝壮其不挠而不问。凡敬主之议由此而绝焉。
    (三十 丙寅) 是岁三祖僧璨大师示寂。师或云徐州人。初以白衣谒二祖既授衣。属周武废教。往来司空山。积十余年人无识者。隋开皇十二年有沙弥道信。礼师曰。愿和尚大慈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授具戒已屡验以玄犍。知其缘熟乃付衣。说偈曰。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并付法衣曰。吾既得汝能事已毕。即优游江国。历罗浮诸山复还旧止。士民乐其归相率致供。师为四众说法已。于法会大树下俨立合掌而逝。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曰鉴智禅师。著信心铭一篇。其辞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缺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皆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功须臾反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迷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有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虚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如如体玄兀尔忘缘。万缘齐观。复归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皆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智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此。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三十一 丁卯) 始平令杨宏。率道士名儒。入智藏寺启曾义法莚。命法师惠净与道士余永通论议永通欲先立义。净曰。道流入寺。义有主宾汝安得先。于是净问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体一故混耶。体异故混耶。若体一故混则正混之时已自成一。是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且未混之时已自成二。然则二非一起矣。永通茫然不知所对。无言而罢。
    (乙亥) 炀帝穷奢极侈。乘龙舟锦帆沿汴而下入于杨州。天下诸侯反叛称帝王者各据一方。凡五十二处。太原唐公李渊起义兵而来救驾矣。
    (丙子) 唐师至江都。帝以手琢案曰。渠有奇相。渠得之矣。十一月唐师入京。遥尊为太上皇。立代王侑为帝。绍隋室也。
    (三十二) 恭帝侑(炀之孙。元德太子之子。十三即位。以唐公为相。进封唐王。次年五月禅位与唐。封为鄗固公。武德二年薨。寿十五。在位二年)。
    (丁丑) 改义宁(上在汀都淫虐日甚。宇文化及因思归之士夜入宫弑帝及宗室皆死)。
    (三十三) 神僧法喜者貌寝陋。年若四十许。岭表父老咸言。儿时见之。谈晋宋间事。历历可听。又自言。尝从东林远公游。语默不常。然皆为吉凶之兆。炀帝幸维杨。闻其有异召之。俄一日绕宫中遍索羊头。帝恶之以付廷尉。手足银铛禁卫严甚。喜日丐于市饮食自若。有司以闻。帝命按视封钥如故。及启户视之。唯见袈裟覆黄金骨。骨皆连锁。遽以白帝。敕长安王怛核实如状。诏以香泥树骨塑之。是夕喜以泥像起行。言笑如故。遂释其禁。未几示疾。命尝所善者。去其荐置身箦上。下以炽炭炙之数日。半身红烂即死。葬之香山寺侧。后数岁有自海南归者。见喜无恙其人发冢视之。唯空棺尔。计是时喜已三百余岁矣。及炀帝于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头之验云。
    石室论曰。唐牧之云。昔有相士。称文帝当有天下。后果篡夺得之。周末杨氏为八柱国。公侯相继久矣。一旦以男子偷窃位号。不三十年。老壮婴儿皆不得其死。彼知相法当曰此为杨氏祸。乃可谓善相者。牧之之论诚为警绝。然文帝削平天下混一海字。君临万国者二十四年。创置礼乐法度。多为唐所遵用。仁寿间天下户至八百七十万。以唐疆宇之广。历五朝至天宝末。才九百余万户。隋文开统而身及太平。固一代之英主也。惜其末年任一杨素而弗获其终。呜呼岂唯隋文而已哉。凡魏晋以来符石姚刘二萧陈高宇文杨氏十三朝。兴亡因果循环之验。皆毫末无差。吾教所以诞敷六合有大益于天下国家者。其言因果报应之事。与天道大合。有以助天为劝沮也。故鸿经广论深切著明。必欲人人自信。因即如是。果亦如之。莫可逭也。儒虽曰其事好还。然未伸劝沮之理。此所以牧之唯诋隋文而不远推累朝积习循环之弊。独唐家之兴则异于彼。故其运祚灵长。益足以为天下之至鉴右隋三主凡三十八年。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