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释家类>>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正文

卷第七十三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三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三
    即彼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四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静虑各二种。前三静虑各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后三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见第三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二第四静虑各二种。第三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见第四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二种。第四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三种。即彼若已离第四静虑染。以四静虑眼见五地色。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及五地分别意识多少。随相应知此中已离初静虑染等以欲界眼见诸色时。于彼色起眼识分别。准前易了故不复说。若诸异生生初静虑。未离初静虑染。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二种眼识。除染污。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欲界三种。初静虑二种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三种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欲界二种。初静虑三种。即彼已离初静虑染。未离第二静虑染。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眼识分别。广说如前。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二种眼识所起分别如前应知。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欲界三种前二静虑二种。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欲界及第二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欲界及初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三种。即彼已离第二静虑染。未离第三静虑染。以三地眼见四地色。或已离第三静虑染。未离第四静虑染。或已离第四静虑染。以四地眼见五地色。于彼色起眼识分别。准前应知。如说异生生初静虑。如是即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一一广说随相应知。
    已说异生。若诸圣者未离欲界染。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三种眼识此后于彼复起欲界三种分别。即彼若生欲界已离欲界染。未离初静虑染。以欲界眼见诸色时。于彼色起二种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初静虑二种。不退法者欲界初静虑各二种。即彼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初静虑二种。欲界若退法者三种。不退法者二种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初静虑三种。欲界唯善。即彼已离初静虑染。未离第二静虑染。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初静虑二种。不退法者欲界二种。初静虑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欲界唯善初静虑。若退法者三种。不退法者唯善。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前二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第二静虑各二种。初静虑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欲界唯善。第二静虑二种。初静虑若退法者三种。不退法者唯善。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欲界初静虑各唯善。第二静虑三种。即彼已离第二静虑染。未离第三静虑染以三地眼见四地色。或已离第三静虑染。未离第四静虑染。或已离第四静虑染。以四地眼见五地色。于彼色起眼识分别。随相应知。此中已离初静虑染等。以欲界眼见诸色时。于彼色起眼识分别。准前易了故不复说。
    已说圣者生欲界。即彼若生初静虑。未离初静虑染。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二种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初静虑二种分别。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三种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初静虑三种分别。即彼已离初静虑染。未离第二静虑染。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眼识分别。准前应知。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二种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前二静虑二种分别。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前二静虑各二种分别。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初静虑唯善。第二静虑三种即彼已离第二静虑染。未离第三静虑染。以初静虑眼见欲界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眼识分别准前应知。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初及第三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唯善。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前二静虑各唯善。第三静虑二种。即彼以第三静虑眼见欲界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初及第三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唯善。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前二静虑各唯善。第三静虑二种。见第三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前二静虑各唯善。第三静虑三种。即彼已离第三静虑染。未离第四静虑染。或已离第四静虑染。以四地眼见五地色时。于彼色起眼识分别。随相应知。如说圣者生初静虑。如是即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一一广说随相应知。
    此中眼识依自地眼。缘下地色容有二种。谓除染污。缘自地色容有三种。若依上地眼唯无覆无记。善染污眼识唯生自地容现在前。由此必定系属生故。善分别意识能缘一切自上下地。染污分别意识唯能缘自上地。无覆无记分别意识唯能缘自下地。善及染污分别意识生自下地容现在前。非生上地。无覆无记分别意识唯生自地容现在前。由此必定系属生故。眼识后起分别意识非唯一生。设经多生缘所见色亦得起故。问何缘生在后三静虑。而得现起初静虑眼识耶。譬喻者说。谁说生在后三静虑而能现起初静虑地眼等诸识。然后三静虑自有眼等识依自地根了自下境。若不尔者。云何生上作巧方便。引初静虑眼等诸识令现在前。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应作是说。后三静虑无眼等识。所以者何。无寻伺故。眼等五识恒与寻伺相应起故。问何缘生在后三静虑。不引欲界眼等诸识令现在前。而但引起初静虑识。有作是说。欲界劣故生在胜地。不欲引彼眼等诸识令现在前。有余师说。彼界别故。谓欲界系眼等诸识与上地根不同界系。初静虑识与上地根虽不同地。而界同故亦依彼起。或有说者。欲界眼等识非修果非通果故。依上地根不得现起。初静虑眼等识是修果是通果故。依上地根亦得现起。复有说者。欲界眼等识非定界非修地。非离染地故。依上地根不得现起。初静虑眼等识是定界是修地是离染地故。依上地根亦得现起。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后三静虑得起初静虑眼等诸识不起欲界。如说眼识依诸地根了诸地色。引意识中三种分别数有多少。耳等诸识准此应知。
    问诸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答若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有成就色界不成就眼界。谓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未得眼者。谓羯剌蓝等位及生盲者。得已失者。谓得眼已或腐烂。或被挑或虫食。或余缘坏。问诸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识界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眼界不成就眼识界。谓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眼识界不现在前。有成就眼识界不成就眼界。谓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有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识界。谓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或生初静虑。或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眼识界现在前。有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识界。谓生无色界。问诸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识界耶。答若成就眼识界。亦成就色界。有成就色界不成就眼识界。谓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眼识界不现在前。
    问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色界耶。答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界。有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色界。谓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问诸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识界耶。答应作四句。有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眼识界。谓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有不成就眼识界非不成就眼界。谓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眼识界不现在前。有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识界。谓生无色界。有非不成就眼界亦非不成就眼识界。谓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或生初静虑。或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眼识界现在前。问诸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识界耶。答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识界。有不成就眼识界非不成就色界。谓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眼识界不现在前。
    问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耶。答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眼界亦尔。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谓生欲界渐得眼界。问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耶。答应作四句。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谓无色界殁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或生欲界渐得眼界。有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谓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眼识界现在前。或从彼殁生欲界及初静虑。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谓无色界殁生欲界及初静虑。有眼界非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识界。谓除前相。问诸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耶。答应作四句。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谓无色界殁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有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谓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眼识界现在前。或从彼殁生欲界及初静虑。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谓无色界殁生欲界及初静虑。有色界非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识界。谓除前相。
    问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耶。答应作四句。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谓生欲界已得眼而失。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谓欲界无眼者殁生无色界。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谓欲界有眼者殁生无色界。或色界殁生无色界。有眼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色界。谓除前相。问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识界耶。答应作四句。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识界。谓生欲界已得眼而失。或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殁生无色界。有眼识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谓欲界无眼者殁生无色界。或欲界初静虑殁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或即住彼眼识界已现在前而断。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识界。谓欲界有眼者殁生无色界。或初静虑殁生无色界。有眼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眼识界。谓除前相。问诸色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识界耶。答应作四句。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识界。谓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殁生无色界。有眼识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谓欲界初静虑殁。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或即住彼眼识界已现在前而断。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识界。谓欲界初静虑殁生无色界。有色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眼识界。谓除前相。
    如眼界色界眼识界展转相对有十二论如是耳界声界耳识界展转相对。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展转相对。亦各应有十二论。如是则说同分对同分。若不同分对不同分。应作是说。眼界色界眼识界有五种三论。耳界声界耳识界有四种三论。鼻界香界鼻识界有三种三论。舌界味界舌识界有二种三论。身界触界身识界有一种三论。如是一一随相应知。
    十二处者。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合掌恭敬慰问佛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乔答摩尊。常为众说一切。云何一切。齐何施设此一切言。佛告生闻婆罗门曰。我说一切即十二处。所谓眼处乃至法处。如来齐此施设一切。若有沙门婆罗门等作如是说。我能舍佛所说一切。别更施设有一切言。彼但有语而无实义。若还问之便不能了。后自思审转生迷闷。所以者何。非彼境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其义。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不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斯论。问若作是说。言一切者谓十八界。或作是说。言一切者谓五蕴及无为。或作是说。言一切者谓四谛及虚空非择灭。或作是说。言一切者谓名与色。如是等说岂但有语而无实义答此中遮义不遮于文。但遮义施设。不遮文施设。佛意说言。一切法性皆摄入此十二处中。若有说言。我能施设别更有法。不摄在此十二处中。彼但有语而无实义。非佛意说十二处外无名色等差别法门。然佛所说十二处教最上胜妙非余法门。问何故此教最上胜妙。答此是处中说摄一切法故。十八界教虽摄一切法。而是广说难可受持。五蕴教非唯略说难可解了。而亦不能摄一切法。以蕴不摄三无为故。唯佛所说十二处教摄诸法尽。非广非略。是故说为最上胜妙。故作是言。若欲观察诸法性相。当依如是十二处教。若依如是十二处教观察诸法所有性相。便生十二尔焰智光。复现十二实义影像。如人莹拭十二明镜悬在诸方。若入其中便现十二自身影像。一一有情身中有十二处可得问若一身中有十二处。云何建立十二处耶。答以彼自性作用别故。谓十二处虽在一身。而十二种自性作用有差别故非互相杂。如一室内有十二人伎艺各别。虽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复次以二事故立十二处。一以所依。即眼等六。二以所缘。即色等六。复次以三事故立十二处。一以自性。二以所依。三以所缘。自性故者。谓立眼处乃至法处。所依故者。谓立眼处乃至意处。所缘故者。谓立色处乃至法处。如是名为诸处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处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处。处是何义。答生门义是处义生路义藏义仓义经义杀处义田义池义流义海义白义净义是处义应知。此中生门义是处义。者如城邑中出生诸物。由此长养诸有情身。如是所依及所缘内出生种种心心所法。由此长养染净相续。生路义是处义者。如道路中通生诸物。由此长养诸有情身。如是所依及所缘内通生种种心心所法。由此长养染净相续。藏义是处义者。如库藏中有金银等宝物积集。如是所依及所缘内有心心所诸法积集。仓义是处义者。如篅仓中有稻麦等诸谷积集。如是所依及所缘内有心心所诸法积集。经义是处义者。如织经上编布诸纬。如是所依及所缘上。遍布种种心心所法。杀处义是处义者。如战场中断百千头令堕于地。如是所依及所缘内有无量种心心所法。为无常灭之所灭坏。田义是处义者。如在田中有无量种苗稼生长。如是所依及所缘内生长种种心心所法。池义是处义者。如有问言。
    水从何池出  何处道不通
    何处摄世间  苦乐等皆尽
    世尊告曰。
    眼耳鼻舌身  意及诸余处
    此摄名及色  能令无有余
    水从此池出  此处道不通
    此处摄世间  苦乐等皆尽
    流义是处义者。如有问言。
    诸处将流泄  以何能制防
    若从彼已流  谁复能偃塞
    世尊告曰。
    诸处将流泄  正念能制防
    若从彼已流  净慧能偃塞
    海义是处义者。如世尊说。苾刍当知诸有情类以眼为海。现前诸色是彼涛波。于色涛波自制抑者能度眼海。得免洄澓逻刹裟等种种险难。乃至意法广说亦尔。白义是处义者。谓眼等处粗显明了。净义是处义者。谓眼等处贞实澄洁。是谓生门乃至净义。外论说此名勃路拏。如摩健地迦出家外道说。乔答摩说诸勃路拏。皆来入我咒术章句。勃路拏声含二种义。一根本义。二能作义。以十二处与心心所为根本故及能作动心心所故。已总说处立名所因。今当一一别说其相。问眼处云何。答诸眼于色已正当见及彼同分是名眼处。已见色等言如界中已释。乃至意处应知亦尔。问色处云何。答诸色为眼已正当见及彼同分是名色处。已所见等言如界中已释。乃至法处应知亦尔。问若十色处法处少分皆体是色。何故唯一名色处耶。答唯此一处色相粗显易见易了。故名色处余处不尔。故立别名。复次唯此一处是二眼境。谓肉天眼故名色处。余处不尔故立别名。复次唯此一处是三眼境。谓肉天圣慧眼故名色处。余处不尔故立别名复次唯此一处是二眼境。眼识所缘故名色处。是故尊者妙音说曰。若二眼境眼识所缘立色处名。余处不尔。复次若有粗细长短此彼方处可了立色处名。余处不尔故非色处。复次若形相大及可积聚易了知者立色处名。余处不尔故非色处。复次若可种植增长易了立色处名。余处不尔故非色处种植增长通内外分。外分种植谓下种时。增谓萌芽时。长谓茎叶花果时。内分种植谓羯刺蓝位。增谓頞部昙位。长谓闭尸键南钵罗奢佉等位复次若可施设为方隅性立色处名。余处不尔故非色处。唯于色处施设一切方隅自性。非余处故。复次若可施设逾缮那性立色处名。余处不尔故非色处。唯于色处施设一切逾缮那性。非余处故。复次若能覆盖诸余色法。如巾帽者立色处名。余处不尔故非色处。唯有色处能总覆盖诸余色法。非余处故。复次若处具有形色显色立色处名。余处不尔故非色处。复次若处具有二十种色或二十一立色处名。余处不尔故非色处。
    问何故名触处。为是可触故名触处。为体是触故名触处。为触所缘故名触处。设尔何失。三皆有过。所以者何。若是可触故名触处。极微展转既不相触。如何触处是可触耶。若体是触故名触处。大种造色非触自性。如何触处体是触耶。若触所缘故名触处。此亦是余心心所境。如何但说触所缘耶。答应作是说此是可触故名触处。问极微展转既不相触。如何触处是可触耶。答依世俗说不依胜义。谓世共说眼所受境名可见。耳所受境名可闻。鼻所受境名可嗅。舌所受境名可尝。身所受境名可触。意所受境名可知。是故可触故名触处。复次缘生身识故名触处。如契经说。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是胜义了别境心故。此所缘名为触处。复次此名触处亦名养处。由此长养诸余色法令增盛故。如能增喜名为喜处。此能长养故名养处。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极微展转互相触不。答互不相触。若相触者即应住至第二刹那。大德说曰。一切极微实不相触。但由无间假立触名。有作是说。极微展转实不相触亦非无间。但和合住彼此相近假立触名。
    问十二处体无非是法。何故唯一立法处名。答虽十二处体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处名亦无有失。有譬喻故。如十八界。体虽皆法。而但于一立法界名。又如十智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智名。又如七觉支。虽皆能择法。而但于一立择法觉支名。又如六随念。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随念名。又如四念住。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念住名。又如四证净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证净名。又如四无碍解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无碍解名。又如三宝三归虽体皆法。而但于一立法宝法归名。此亦如是虽十二处体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处名亦无有失。复次法处有一名。余处有二名。一名者谓共名。以十二处皆是法故。二名者谓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谓眼处等。欲令易了显不共名。法处更无不共名故但显共名。故名法处。复次生有为法生相。唯在此处摄故独名法处。复次四有为相是一切法印封幖帜。简别有为异无为故。彼相唯在此处摄故独名法处。复次名句文身诠表显示诸法性相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处摄故独名法处。复次如诸窗牖通风行故名风行处。法处亦尔。通生诸法故名法处。诸烦恼业及定慧等。能生一切有为法故。及能通证无为法故。复次达一切法皆空非我空解脱门。在此处摄故名法处。
    问能执诸法为我我所。萨迦耶见亦此处摄。如何此处不名我处。答萨迦耶见是虚妄执。不称诸法实相而解。是故此处不立我名。空解脱门证法实相是故此处依彼名法。复次择灭涅槃是常是善不变不易。生老病死所不能坏是胜义法。彼法唯在此处摄故独名法处。复次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安立诸法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缘愚于一切法不增不减如实解慧。唯此处摄故名法处。余处不尔故别立名。复次此摄多法故名法处。摄多法者。谓于此处有色非色法。相应不相应法。有所依无所依法。有所缘无所缘法。有行相无行相法。有警觉无警觉法。有为法无为法。余处不尔故别立名。复次此处对意故名法处。谓眼等处唯对色等。唯有意处对一切法故。对意者别得通名。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十二处中一名法处。
    别说诸处一一相已。今应复说诸处次第。问何故世尊先说内处后说外处。答以依六识所依所缘次第说故。问何故世尊于六内处先说眼处。乃至后说意处。于六外处先说色处。乃至后说法处。答随顺文词诠表相故。复次随顺说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复次随顺粗细次第法故。谓六内处眼处最粗。是故前说。乃至意处最细。是故后说六外处中色处最粗。是故前说。乃至法处最细是故后说。复次依定不定次第说故。六内处中前五定取现在境故前说。意处取境不决定故后说。谓以三世及无为法。或总或别为所取故。前五处中前四定取所造色故前说。身处取境不决定故后说。谓以能造及所造色。或总或别为所取故。前四处中于所取境远速明者前说。此相违者后说。依内六处前后次第说。外六处次第亦尔。复次依处上下次第说故。谓一身中眼处最上。耳处次下鼻处次下舌处次下身多在下。意无方处故最后说。依六内处前后次第说。六外处应知亦尔。复次依诸有情展转相遇礼仪次第故作是说。谓相遇时。先互相见。次与言论。次奉香花。次设饮食。次授细妙卧具等事。由此最后互相得意故。十二处次第如是。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