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类>> 遵义府志>> 正文

卷四

    遵义府志卷四
    山川
    遵义,山国也,举目四顾,类攒孴崄巇,无三里平。偶平处,则澜壑萦纡,随山曲直,名之不胜名也,书之不胜书也。兹取古之所载,今之所著,按县列之。其要者可以知险隘,其小者可以准里望。观某山之辽僻,则思奸宄之藏;观某水之湍洄,则思厉揭之苦。求治者固不贵跻攀楼台、雕刻鱼鸟、自诩为溪山增色也。
    遵义县
    犍山《华阳国志·蜀志》:鄨,故犍为地。鄨有犍山,见《保乾图》。
    不狼山  《汉书·地理志》;不狼山,鄨水所出。按:即《明统志》宣慰司北百里之大楼山,《陈志》《通志》之娄山,在城北九十里,一名大楼,峭壁插天,路通一线,为郡北第一险要者也。鄨水,即正安三江,源出桐梓、绥阳两县间,即在大楼东。“楼”、  “娄”、狼”,双声字。楼山东行至绥阳为朗山,朗山下又有卜老场。“朗”’狼”“卜老”“不狼”,皆双声字,可知遵、桐楼山与绥之朗山为《汉志》“不狼”无疑。而大楼最尊,故又当以大楼为主。大楼为遵、桐分界,明时杨氏于此设关拒守,《明史》所谓“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刘綎从间道攀藤毁栅入陷焉”者也。又有小楼山与大楼接,山西岩最高处镌四大字曰“□□□□”。小楼尽处为点灯山,相传刘綖曾营此,点灯以攻对面之水牛城。今城垒尚存。
    降珍山  《十道志》;唐贞观十七年,置播川镇,后因川中有降珍山,因以镇为珍州。
    高遥山  唐杨端入白锦时军处。见《潜溪集》。
    凤山  在城东一里,《孙志》形如风翥。《明统志》按:山中有打靛沟,入于湘水,沟中出蒲桃石。
    笔花峰  在城东二里,凤山行至此突而为峰,下瞰湘流,七曲回抱,烟岚四涌,诸山皆朝。下即府学。有井曰金莲,在教授署后。
    双荐山  在城东二里府学后。《陈志》按:即笔花峰左支山也,头玉双犀,觺觺竞秀,尾及于凤朝关。山下井泉凡五;一,白沙井,出上麓。一,小井,在中营沟,其下麓也。二井水皆甘冽,宜茶。一,小龙井,在小井东百余步龙神祠侧。一,中龙井,在小龙井东南百余步岩下,皆山之南麓。一,大龙井,在龙井沟,天成石狮伏其旁,山之东麓也。
    青玉案  在府学前,秀抱黉墙,近挹湘水。蕴珠井,自学右出,绕左,折入湘。
    锦屏山  在城西南,《孙志》茂林修竹,状如锦屏。《明统志》按:《通志》“西”作“东”,误。山为府治所据,巍峨矗立,气象端严。其上一称胜龙冈。左又称龙楼山,城绕麓至其颠。一水出东麓,流入西门,为西门沟,贯城出东右水门,入湘水。一水出中麓,为樱桃井,供樱桃街左右居人汲。俗名水井湾 府署、学政行署皆有井。又城南七十里亦有锦屏山。
    龙山  在城北,有寺,《孙志》郡之主山也。《明统志》按:今称大龙山,与府治山相属。有二井,一在山顶,一在山腹,皆曰跃龙井。二井相通,冬温夏凉。《陈志》按:《通志》谓龙山有三井,一在山足,皆相通。未知其审。沿溪下里许,有井出石罅中,曰北关井,甘冽,为品茶第一,然出低,流数寸即入湘,遇涨不可得也。
    小龙山  在城北二里,与大龙对岸峙。有庙,祀川主。左麓为鲤鱼田,田上小井常不涸,主者凿大之,二鲤飞出而井源竭,因名也。
    插旗山  在治西门外,形如树旗,体势雄杰。小溪出南麓,东流,经南门外,合易氏井水绕红花冈足行,至东右水门外,会西门沟水入湘。易氏井,《通志》称“甘美清洁”,《明统志》谓“泉味甘,四时不涸。古有易姓者居其侧”云。
    红花冈  在城东南一里,迤逦三平,下平俗呼白虎头,峻削临湘
    水,当日落未落,晚风摇江,踞石四顾,吴桥争渡,染桁收红,万室
    鳞鳞,夕岚无尽,究城郭之盛观,每徘徊而不忍去。其下石壁横罅,细泉落臼,虽旱不枯。形家谓宜冈脚即矶通桥,为郡治关锁,前知府赵遵律有志来就。去后,有建矼矶北者,形象又谓虎头增齿大不利,道光庚子,署知县杨书魁毁之。八寨同知刘宇昌为记。
    迥龙山  在城南一里强,肉阴而骨阳。骨者,石也,外著者也,其形硌硌角角,壁者,窟者,窐者,突者,脊而下迤者,脟而上累者,敧菑丕思,若隳而若飞者,靡不骈驳斑以合为此山。上千青天,下临沉渊,而其气一泄于树。其树直上数仞而不拔,横出数丈而不折,随其石之高下,楚楚莽莽,而柯茎棽离可数。每与高风相遭,则枝叶上下,若江之潮、海之涛。其中朝晖夕曛,若螺蚌摇光于方丈、员峤也。有伏泉息于踵,冽而清,其声泠泠,尝之则甘,使人忘机,唯智者别之。泉背承洞,平火参深蚴,川媚沙晴。杖瓢在口,时见一二人眠起欠伸,盖山癯乞友习静于此。洞侧石路垂线,陟者二分足在外,压后人顶。每值眴眯,蘽牵藤引,非甚保狡,莫敢问其径也。
    金钟山  在城南三里,形如覆钟,气势磅礴。县学在其麓。前有洗花井。
    湘山  在城东南二里,《孙志》上有大德护国寺。《明统志》山怪石垒坷,面湘一带,石尤苍瘦。古木千章,清阴夹径,幽风徐引,绿尘细霏,炎天坐卧其间,日影碎金,时闻乌语,入境双寂,恍然世外也。西南别径下,南转得鹤池。池旧名“响水洞”,前守赵遵律,擘窝“鹤池”二大字岩上以易名。洞高、广各丈余,揭少一七八丈许,石龟踞水中,下深莫测。更内,日光不到,无能究者。洞嵌石,色奇苍如古剑钅肃,甃其口,可供万家汲,余流入于湘。池东南二百步,有白云洞,在岩腰,距江五丈许,危蹬屈上,若登莲峰。洞广七八尺,深丈余,客鞠躬行。旧时,瀑布出洞唇。乾隆末,居民抑之出岩脚以灌田。余沥注江,裂练而下,漾藻泳苔,尚供小玩。沿湘东南行里许,为木龙溪,渡石矼达西岸。里许,有仙女洞,《通志》谓城东五里者也,今呼白马洞。
    桃源山  在湘山北,乔柯离立,蔚然苍润。山麓石囊幽通,南口矗石□(“门”字里面上 “向”下“木”),如莲花幢。中广丈许,高下多古刻。行数十武,出北口,天成圆窐,奇石罗络。《明统志》所谓“桃源洞,在元妙观右,仿佛武陵桃源,《通志》谓石壁镌有仙诗”者也。绕窐出洞背,为会仙亭,建自元大德二年,明永乐四年重修。(亦见《明统志》)国朝屡经补茸。乾隆间,郡检讨谭世曔题其额。嘉庆中,知府赵遵律重修,复即山颠建谪仙楼,商厂雄丽,目尽城郭。左为碑亭,置李白白田二诗,并一时记詠。右,因窳石成池,鱼藻其中。上置小桥,以通竹舫。竹舫者,缘山斜下为屋。问字轩、晓香阁、待月山房皆藏其中,其修若舟,故名竹舫。舫之外,古藤百尺,纠出树杪,缨绥四垂,花如香雪。绕南出,与登楼径会,左右梅、竹、枇杷、梧桐之属,纷青错白,四时皆佳。径下门榜曰:“马上闻莺处”。缘径下,折而南,当洞南口,为入山来径,有仙界坊。折北,至圆窐,前岸三间屋,反宇阿脊,是为船篷,皆遵律营治。“马上闻莺”者,昔人以太白曾流夜郎,《白集》中有《白田马上闻莺》诗,山畔适有白田坝,遂附会谓诗作于此。不知所谓白田,在令江南宝应。白半道放回,本集自叙甚明,无缘揽辔此白田也。又,乾隆己酉,知府刘诏升据《通志·古迹》有“太白马上闻莺处”,引太白诗:“春浮蚁绿醅初熟,暖入莺簧舌渐调”,云流夜郎时作,因刘碑洞口。考二语《白集》无之。见欧阳修《居士集》,则欧阳诗也。《类函》及《广事类赋》引“莺簧”句,皆云太白诗,盖承明人类书之误,《通志》末之察也。竹舷右有佛寺,木樨荫砌,钟呗震岩,亦颇幽涪。道光庚子,署知县杨书魁填洞口圆窐与前岸平,建上阁、侧廊,左廊址几逼洞额。大雨
    时至,石罅生鱼。而栋宇炫晃,气夺林岩。贵游裙屐,村郭夫娘,往来不绝。
    雷台山  在城东四里,形如覆釜,上庙祀雷祖。庙后有佛寺。寺前牡丹,百年物也。花时万朵嫣红,观者争席。
    空谷  在城东四里凤山之背,峭壁弯环,石皆欲落。石下出井,古萝盖之,散发卧其韩,顿生奇想。前有庙,祀真武。
    龙镇山  在城东十里,一名高岩山,有川主庙。《通志》按:龙镇、高岩乃二山,龙镇在高岩上里许,川主庙旧在龙镇上,建于唐时,后圮,移建高岩,《通志》因误谓一山也。龙镇右有洞名天神官,洞中水味绝甘,晨重晚轻,冬可面贵面,夏则沁骨,旱、涝不滑、溢。儵鲤出其中,生取置他水,则不能游泳,复置洞水,游泳如故。昔有水怪为人害,乾隆间有王道者伏之,怪乃已。道者死,葬洞侧。
    香风山  东二十里,上有石洞,石几俱出天成。《孙志》按;山
    上怒石峥嵘,高十条丈,有穿洞,叠石为桥。山足有洞,岩上篆“静怀深处”四字。俗呼静怀庄,又名空壳山。
    冠子山  北十余里。万历中,刘綖自楼山关进,营自石口,杨
    应龙自河渡突至,官军大挫。次日复战,贼败走,追奔至冠子山。《方舆要》
    玉屏山  在城东二十里,有寺。《陈志》按;山周数里,高数百丈。
    明僧语嵩得戒西山木皮庵,初建尖峰寺于尖峰,继建慈云寺于此山,今易称神山寺。建寺时,地荒僻,多蛇虎,语嵩往来,若甚帖服者。年过百岁,乃化。又《通志》,城南四十里亦有玉屏山。
    聚秀山  在城东四十里,一名水围山,林壑隐秀,望之蔚然。山麓有清乘桥,有大桂树,旁有仙女冢。桥岩右有太极洞。《陈志》按:《通志》“水围”作“水园”误。山高百余仞,秀出群峰,仁江自左而右围绕之。隔岸有大白石山与对峙。
    板角山  在城东九十里,极险。《孙志》按:俗名鹿山,相传上有吉地,人莫敢阡,阡辄风雨冥晦。右有通济桥,下确杨青、青龙二堰水绕其前。
    越宁峰  东四十里。相近又有十三峰。《通志》。
    滴水岩山  东南五十里,有石洞可容万人。《孙志》。
    水牛山  在治东八十里,周三里许,其阳田稜绕麓,林竹幽荫;阴则悬崖峰绝,冠柏钓萝,迥非人境。乐安江缘其尻来,分支出尾下,乃循右腹而唇,回为潭,深莫测,是曰“大回”。复循左腹周于尻与尾支,会为潭,是曰“小回”。山蹲水中,如水牛也。尾上有我山。
    子午山  在水牛山东一里,如堂、如防,窈然高秀。其前鬟照池,阴眉阳頞。一泉出頞下,绝甘冽。藻黹米溪自山北十里许,积涧成流
    经其下,缘山回转,入乐安江。
    三台山  在治东八十里,高四百六十余丈,势斗绝,递得小平者
    三,曰上、中、下台,故谓“三台”也。临上台颠,四面百余里皆在掌握。旧有川主庙,久圮。乾隆三十三年,里民黄某忽狂走负神牌之山颠,众因即址重建,甚响。庙有巨蜈蚣,祷者苦之,道光九年毙于雷。下台有文昌庙。自山半至顶无杂树,古柏千章,蔚入霄汉。对峙者为金鸡山。
    营平山  上平,可容万人,明时有总兵周某营此。山去三台里许。
    金华山  在城东百里,林木丰翳,山势翔耸若鸟翥。寺日金华,著翼上,创自明万历间,有碑。寺下龙洞,四时不涸,中横石如龙,长文余,鳞爪蜿动。又有石如牛眠。寺前里许,二石笋高可二十丈。右有天生桥。洞水遇大旱辄浑水泛溢。城南四十里亦有金华山。
    钟峰山  在城东南百里,山麓即三渡关。山腰石壁有“钟峰”二字,伪永历时所刻。上则古木槎枒,危岩崱屴。顶有钟峰寺,下有灵官阁。又有京观碑,字大尺许,相传明末周提督追马宝过此。左有大营坡、望军山。山麓有数井,冬温。春水溢,多尺鲤。
    云门囤在城东南百里,高百余丈,两山合顶如驾桥。其下乱石林立,乐安水绕,石缝中喷白蚴绿二百步,会湄水,当其触穹冲拥,云战雪哄,声闻数里,《通志》谓“乐安水,穿出袁门囤山”,此也。囤东西分湄、遵界。囤北半岩木槨,传二百年前有之,今犹如新。固南半岩有三尺道,道旁石若碑者,高丈,广三四尺,厚二三尺,拳石承之,甚固,人或登其上,不少动。圈下当涨退,可缘石左右跳,往来钓鱼,遵湄同箵,仰视囤顶,如藻井倒茄,披葩狎猎,盖合抱树也,俗呼为“倒生树”。东岩畔,虽睛日时洒白雨,溅珠散玑。其中绝风凉,外自三伏,恍然秋杪。
    真武岩  在城东九十里,高可百丈,以形似名。上有危石,自崩坠则乡中必有登科第者。岩北里许,有洞,口径四五尺许。洞中水若一日三涨,晴必雨,雨必晴,应不爽。涨时,水及葫芦堰口即止。又城北二十里,灵德山下溪旁泉,曰必三涨。又数里,六井沟有泉亦如之,皆名“三涨水”。
    兄弟山  在城东百里,两峰突起百丈,不与群山接。其顶正圆亦相似。
    大洞垭  在城东百里,俗名打桶垭。山横若屏,峭削百仞,路从山垭之折行。垭上数石笋,皆数十丈。下有□□溪贯踵,伏流十丈许,出为鱼泉河,下流入乐安江。山腰有洞,颇宽敞。
    狮子山  凡二:一在城东北四里,凤山背也。上有寺,临演武场。一在城东百三十里,形如蹲狮,有佛寺著口中,其首戴文昌阁。茅坡河经其下,上流三里许有白溪水入之,其水色白,日三涨,呜声如雷。河干有仙人洞,中石龙数十,蜿蜒起伏,各各生动。有潭,四时不竭。顶多石乳。洞绝深窈,入可数十里,莫能穷也。游人至洞中,辄先有男女足迹,若前导然,而不见人,故谓乏仙人洞。
    高栋山  在城东百一十里,石螺涌秀,双峙云表。中有三泉,流为瀑布,亦名“三涨水。”
    玉龙山  在城东四十里清乘桥畔,悬岩峭壁,俯瞰江流。上有佛寺。
    尖峰  在城东北三十里,秀削入云,周十余里。
    关门岩  在城东三十五里,两岩错峙,各高十余丈,仁江曲屈经其间,数里、至清乘桥也。一呼“关门石”。
    笔架山  在城东五十里,高百余丈,顶起三峰。山足有泉,鸣声彻二里,时作时止。旁有玉屏山。
    大字山  在城东四十五里,峭石耸立成“大’字。下有水萦纡,为大字沟。
    仙人山  在城东二十里,山颠石上有棋枰,有五尺许足迹二,一在山麓,《通志》“玉屏山相近有仙人山”,即此。静怀庄在其旁。又城南四十五里,亦有仙人山,上侧开一坪,一石高丈许,立如人,面目皆肖,呼“石仙人”,又呼“石和尚”。旧有屋宇之,求福者时至,以为灵也。又城南八十余里,有仙人岩,峻削出山顶,远近数十里皆见,云常护之,传有仙人现影云中。岩间有洞,具床桌,有犀牛足迹大径尺,或二尺,深五六寸,皆石成天然。有鳌鱼寺。
    尚书坡  在城东二十五里,坡陀郁秀,幽径宛通。粱家溪经其下,有杏花桥,罗其昌所建。
    牛星山  在城东七十五里,尖圆特耸,数十里内皆见之。
    金带顶  在城东南七十五里,高百余丈,亘五六里。悬岩下两河口水经之。
    禹门山  在城东七十里,巨峦深翠,林壑翼然。西面颓岩悬壁,古木修苍。乐安江经其下,回为深潭。中有巨鳖,出则波光皆金,树石晃漾。相传僧丈雪垂钓得此,解杖头金环贯诸颈,放之,至今犹存。又有巨鱼修丈许者二,时有见者。山右为石牛山,丈雪建蕉鹿塔其上。又右,为栀冈,上多薝葡。又右,为青山,古柏冠其颠。
    月眉山  在城东七十里,秀若初月。康熙二十年,张国珍建香云寺其上,董子策记之。
    飞云石笋  在城东百四十里水田头江中,屹立十余仞,周可半里。顶有永,悬流如线。有飞云庵,旧碑漫灭,莫究所始。
    望州山  在治南十里。《陈志》按:登此可望郡城。
    六宝山  在治南四十里。《陈志》
    南片宫山  在城南十五里。又,旁有三木山。又三十里,有天台山。《通志》按:南宫,以旧有庙祀南将军名。山东为长岭冈,横亘可十里。
    绸紫山  在城南六十里,峰峦稠密,蜿蟠数十里,南、北尽雷水,白泥两堰。颠有岚气,可占晴雨。旁有金竹、马鞍、插旗,茅盖诸山,皆其支分也。茅盖在城东南八十里,下有吼落洞,出泉可灌少田,遇久晴雨,中出声如雷,闻数十里,则雨、睛应之,居人以为验。“吼落”者,言洞吼则雨落也。
    常山  在城南五十里,与绸山接,首尾蟠屈若蛇。有坐云、方广二寺,有龙泉成溪。
    老营山  在城南百里,极雄峻险隘,横控东南,俗谓“马滚坡。”上,故垒存焉。有泉出其顶。
    捉龙山  在城南四十里,旧为川主显灵处。上有寺及将军赵赞祠。其下有大都堰。堰南里许,有鹿蹄堰。北里许,有军筑堰。东二里,有菖蒲堰、桶井堰,龙塘,皆可灌千亩日,余流入养马水。山东银屏山有通书坪,旧传交兵通书处,西山遗垒犹存。
    王林山  在城南五十里,林木森秀。
    九岭冈  在城南六十里,谚曰:“九岭冈,去声九个荡,九狮回头望。”
    尖峰岭在城南九十里,其东屏障逆水,中突三峰,秀挹百里,其西翠屏、挂榜、龙宝、香炉诸山,皆分支也。
    双照峰  在城南七十里,与绸山近,突起云表,二顶相差,形如猫,俗呼“猫山’。下有报国寺。北有小山,日灯笼。又东里许,有飞云庵。
    龙岩  在城南八十五里,削壁千寻,石色莹白。下右折里许有细鳞洞,产细鳞鱼。岩左里许,山下有明洞,敞洁,可容三千人。中有泉,出洞口,分十余道喷珠而下。洞对山有黑洞,中绝幽暗,亦有泉垂瀑布数十丈,会为渠,土人引以溉田,可数千亩。下流二里许,纳细鳞洞水,为高车水。又二里,合团溪水。又三十里,入于戏子滩。明洞上叠二洞,人迹罕至。
    石介峰  在城南五十里,秀拔若玉笋,四望皆同。
    笔峰  在城南九十里,尖秀可玩。邑主事李先立宅其下,有标记。
    俗名“尖坡”。
    斜岩  在城南百二十里,相近名“把岩”,怪石崾岩,古藤奇树,错亘乌江旁三四十里,接开州界。上有旋塘,宽数里,可耕。
    万丈林  在城南百里,高压南境。下有洞,日浑水三出,可灌田,
    名“三潮水”。
    白云山  在城西百六十里,即《通志》“城西南二百里”、《陈志》
    “治西百二十里”之“岩孔山”。袤数十里,东属遵义,西属黔西,郡城山脉自此来。山下石壁有洞,大径丈许,水涌出,名曰“大泉”,冬温夏凉。南流十里,入沙溪,经三涨水,东入乌江。《通志》谓“有石脉涌泉”即此。又谓“为乌江发源”,不足以当之也。山北十里为木来关,山南五里为岩门关,皆遵、黔分界。山东北下支岩为文峰山。山下石洞穿数十步,名曰“天门”,又曰“穿岩”。昔大道即经洞中,  “岩孔”之名亦以此。岩间奇石差峥,错以古柏。明总镇张辅周建穿岩寺其中。东南下支岩为天寿山,绝壁削成,石笋排拶。有玉皇阁,亦辅周所建,并捨田以备香火。山中有小池,不竭不溢,落叶池中,飞鸟衔去。山最高处,峭壁上似有数大字,人不能到,未从谛观。山上屋址,相传有仙人居焉。山下,大泉潴池,径数十丈,灌田数千亩。旧碑载:万历四十五年,镇守张辅周,参府中军高世用,奉调弹压水西,一营岩门南,一营其北。岩北千峰环耸,中通一道。名水源沟者尤为要隘。《明史》载:“洪武十五年城沙溪,以官兵一千,土兵二千戍之”,即在此。今旧址犹存。
    放牛山  在城西十五里,为府治镇山。二十里,有马坎山。《孙志》三十里,有天马山。《通志》按:二十、三十皆以距城言。《陈志》谓天马山在城西三里。
    团岩  在城西百六十里岩孔坝,突石圆削,周百丈许,乡人建塔其顶。
    元宝山  在城西四十里,上有溪水瀑布,《孙志》按:四十当作七十。山绵亘十余里,中起双峰,揽遵弄黔。有三井泉:东为牛角井,入浒羊溪,土中孕石往往如牛马;北为梅子井,皆瀑布成溪;南龙井,水清冽沁骨。皆入毛栗溪。
    大水田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下有天池,《孙志》可资灌溉。相近又有崆峒山。《通志》按:《通志》“三”作“四”,误。崆峒在马坎山东旁,今谓之“杨梅台”。大水田山,今谓之“紫金山”。上有寺,天池在其下,俗呼“大水堰”,周九里七分。绝山而堤,其东通二孔以蓄泄水,可灌田万亩。北石洞若覆半钟,曰“鹤呜洞”,壁上有颠仙题刻“西池之二源”。入池十余丈有小山,西南有“天池寺,”创自前明。傍为杨氏太平庄旧址。池中荷花白红参差,盖水竞长,夏日最可观。
    雷变山  在城西八十里,山麓有池,宽平数十丈,《通志》灌田万亩。《孙志》
    阳半山  在城西百里,亘三十余里。山下卓午始见日,故曰“阳
    半”。
    洪关山  在城西八十里,山下有温泉。《孙志》
    石笋山在城西百里,突出如笋,《孙志》高插云霄。《通志》按:今谓之“华表”。
    桐星山  在城西八十里,形如覆钟。
    碧云峰  在城西十里。《孙志》四峰并峙,中一峰迥出,色碧如云。
    碧泉在麓,其水澄碧。《明统志》按:峰上旧有亭,邑主事李先立有《碧
    云峰亭记》。又城北七十里板桥场侧,亦有碧云峰,足揽一方之盛。有寺,古藤最佳。
    老龙囤  在城西南七十里。《通志》
    砂冈山  在治西五十里。《陈志》按:砂冈去城实七十里,又名白牛山,或省“白”云“牛山”。相传山有石类牛,尝夜出食禾,为人击断足乃止,故得“牛”名。或谓山在雾雨中观之如白牛也。有寺曰圆诂,颇壮丽,顺治间僧天语建,乾隆间重建。万松垂阴,夜涛吟风,足以动荡心魂,湔涤凡想也。
    桃溪山  在治西五十里,有小石洞,杨酋巢此,今毁。《孙志》按:当即《通志》所谓“桃溪出处,城北六十里之上庄山”。实在城西北。
    堂台山  在城西百里,下有温泉,隆冬可浴。泉又名“热水”,平畴中凡三、四源,灌田,稻熟独早,惜出庳,不能多引溉。泉流入于黑水,土人云,溪涨时,水浑,溢数丈,此泉贯其中,清澈不淆。又城北二十里圆门观、王家寨亦有温泉二源,一不可着手,一可浴。    望军山凡三,传皆昔用兵时登以望军者也。并在城西。一,西四十五里,可望乐民城。一,西百里,出群山上,朗润严重,中起三顶。黑水绕其东,有虎跳石。南平畴为杨氏旧庄。西石壁悬若笔,又名“石笔”也。北有棺岩,峭石凌空,飞猿莫度。半壁洞口,置朱棺,远近皆见之,或出或入,莫测其由。有缒藤视者,见但空棺,或中有蛇虺,归多不利。一,西百六十里,可望沙溪废城。
    七连山  在城西北九十里,又名七尖山。阳秀而阴峭,帐揭襟披,
    峰连峦续,为“郡龙”后身。西水为带潮,南水为湖阳,东则大、小竹流二水,实乐闽河源也。孙陈二《志》及《通志》“雷变山”,疑即此山。旁有石牛山,山南蹲石若牛。其东有老鸦山,顶平出泉。
    虎囤山  在城酉百六十里,与白云,洪关南北接,横亘数十里,仁怀分界处也。
    马鬃岭  在城西百里,水分南北,路通仁怀,亦“郡龙”过
    处。
    宝峰  在城西南五十里,山拔起平原中,体皆石成,老树森错。去颠数十步,南向一洞,口高,阔二丈,稍入渐低。行三十步外,则平坦轩敞,高可三丈,阔五丈许。进十余步,复束而小,仅容一人入。斜下数十步,宏阔倍前。洞顶垂乳玲珑,若宝盖,若莲花,若璎珞,若牙签、贝叶,若飞鸟、游鳞,千奇万态,不可名状。递下,愈深窅。昔有人结伴秉烛,奥折下行,可里许,遇暗溪,深浅莫测,不敢波面返,卒莫得其究竟。山半,左右两小洞,皆可入,与上洞通,大抵山腹皆空也。上洞口庙祀川主,香火极盛。稍上,有观音堂。顶为玉皇阁,极高,可眺远山。麓庙祀关帝。石径藏万木中,盛夏不热。明高僧语嵩曾挂锡山上,结庵趺坐。未几,之山右恒泽院,又寓砂冈白牛寺。寻走滇,莫知所
    终。川主庙即其结庵处也。
    应灵峰  在城西南九十里,又名点灯山,有古刹。
    盖山峰  在城西六十里,孤起平畴中,春涨大至,白波环山,亦一奇境。上有寺,明万历四年罗廷荣建。下有泉,可灌千亩田。
    九子囤  在城西百二十里,自南而上,九峰层累。
    九仓林  在城西四十里,遥护郡城。
    拖木山  在城西南八十里,下临乌江,雄界西南境上。
    眠象山  在城北十五里。其相近者曰兰山,曰白鹿山。《通志》
    胜龙山  在城北五里,冠林带溪,大道侧丘壑之秀异者。上有胜龙庵碑。庵建自前明,址在山足。
    芝山  在城北五十里。《阵志》
    蟠龙山在城北。《孙志》龙岩山西,首尾蟠曲如龙形。《明统志》按:《方舆纪要》作“盘龙”。又,治北七十里,亦有此名。
    紫霞山  在城北三十里,《孙志》。上阳子修炼处。《陈志》按:上有明万历间邹志学为颠仙撰碑,云涵蟾子炼丹所。“涵蟾”岂即“上阳”乎?有颠仙石室。山后峭壁百仞,为舍身岩。岩半,人不能至处,有凿成石洞,约可卧人,传有异僧缒居此,后莫知所往,疑即飞霞、颠仙辈耳。嘉庆七、八年来,岩间夜常有木鱼声,伐石声,远见双灯隐约。旦视岩下,多新凿石屑。乡人以绳自上缒观,仅于石罅获一小木板,不知何怪也。至十四年,大水出岩穴中,坏民居,声、灯随水去,后遂无所闻见,岂蛟昼为孽耶?
    万年峰 在城北三十里紫霞后,山一名千岁峰。《陈志》
    龙岩山在城北四十里,《通志》冈峦盘曲,《方舆纪要》怪石蝇岩。《明统志》按:龙岩,今无此名。考海龙囤有杨应龙“示谕龙岩固严禁碑”,所言“龙岩”,即海龙囤也。其言“龙岩”称“先侯设险”,而自署“海龙囤骠骑将军”。则龙岩,旧名海龙,应龙改称耳。
    海龙囤  在城北四十里,居万山之颠,《通志》四面斗绝,后有仄径,仅容一线。杨应龙倚为天险,于屯前筑九关以拒官军。《方舆纪要》上有飞升岩,今建寺于上。《通志》按;孙、陈二《志》“四十”作“七
    十”。
    定军山  在城北四十里,《孙志》龙岩山东。《明统志》唐咸通中,杨端击南诏,驻军于此,因名。《方舆纪要》按。《孙志》仅言唐杨端驻军于此,《通志》沿之,“唐”下增“宣慰司”三字,非。
    永安山  在城北六十里,外高内平,有田二千余亩,有杨酋旧庄。《孙志》按:山与大楼接,蜿蜒数十里,中有永安溪,时见时伏。北有香炉岩,南有白马岩,西有常宇山,皆以形名。下为永安庄及废永安驿,遗址尚存。
    岩门山  在城北六十里,两山对峙如门。《孙志》
    太乙峰  在城北五里,《陈志》形如莲花,又名莲花山,峰乃花心也。
    伴云峰  在城北四十里,又名黄琮岩,一峰插天,悬岩如削。上有普贤,真武、川主寺庙,雷常绕其内。《陈志》按:峰拔起平原,自南观之,野竹上霄,孔屏霞举;北观则怪狮怒蹲,矫首欲动。峰顶石穴出泉,颇甘冽。腰有洞,内盘二石龙。下亦有洞,东西各里余,有印把山、印盒丘。《通志》“黄琮”作“黄钟”。
    藏玉丘  在城北十五里,前有莲花月池。《陈志》
    金藏山  在治北四十里。《陈志》按;北二甲有金藏寺。
    七星山  在治北三十里。《陈志》
    白云顶  在治北五十里,与龙岩连。《陈志》按:今称“白云台”,在金顶山后。左右水源,左湘江,右桃溪也。
    倒坐岩山  在治西北二十里,有石洞飞泉。《孙志》按:《通志》于  “滴水岩”下书此。“倒”作“列”,误。
    交机山  在城北三里,形若机。
    鹿鸣山  在城北十里,莲帐纷披,排接数里。中有五窝,外环二永。
    大堡山  在城北十里,下有龙塘,周五十余文,灌田盛夏不涸。塘旁有笔架石。
    兜鍪山  在城北十五里,顶似兜鍪,俗讹“东门山”。
    玉嘉山  在城北十五里,中起一峰,照人如玉。
    峦金山  在城北二十里,面起秀峰,腰如系带。
    横担山  在城北二十里,形若“一”字。下有古寺,名三根树。
    扎营台  在城北二十里,与横担接,而高几倍之。昔人扎营处。俗讹“架陵台”。
    茅衙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顶有桥曰天桥,逆酋杨应龙所建。下有茅衙寺。有城址,应龙小妻田雌凤所修。寺中旧有数碑,父老云罗县令椎坏。
    福来山  在城北三十里,上有莲华寺,下有石堡洞。
    九龙山  在城北四十里,又名金鼎山,削立万仞,可望大定城。云雾窈窕,常集其颠,必甚晴始彻。山分九支,中入郡,“郡龙”少祖山也。顶有佛寺,香火甚盛。寺下出泉,足供僧用。俗传,昔有僧苦行此上,汲水必下山,往返动二十里,一日,泉忽涌出,若神相之。泉可疗疾。此僧自制金桶,日坐其中,及寂,以桶自覆,命其徒守之九年乃开。其徒倦于守,三年即启,致不成佛,人因呼“金桶和尚”。寺为金桶寺,山为金桶山,语讹,又为“金鼎山”也。山中生峨嵋茶,味颇苦。有二石,大数十抱,名牛眼石,若误为野火所烧,主正安城火。明崇祯间,僧普济重建寺。国朝康熙间,僧嵩目增寺于山下,竹野继之。山有杨氏别墅在焉。(见唐廉记)下寺旧名“金瑞”,今称“九
    龙”。
    文心山  在城北三十里,又名牛青山,拔起众山历乱中。半山旁涌小山名马鞍山,上有万福庵,万竹裹之,浑忘炎夏。下产葡萄石,黑质白章,庵中布地及来径,皆是物也。骆玉固有记。
    台鼓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下有洞曰“鱼孔”,多鱼。泉流入桃溪。
    水脑山  在城西北六十里,南为栖凤坡,有水入乐闽。有四应桥。坡北水入桃溪。
    鹿固山  在城北七十里,又名鹿逐山,一峰特起,周望数百里。山旧多鹿,居人以鹿呜为瑞。
    香炉岩  在城北七十里,形似香炉。
    七宝山  在城北八十里,即小楼山东支,林峦深秀,环悠远屯,带仁江水。有古刹,建自明洪武元年。
    大神山  在城北六十里,下峻上平。后有平播时旧垒。前有寺,创自明万历间。下为小神山,庙祀黑神。
    飞梁山  在城北四十里,自鸡喉关下蟠结二十余里,余支则为鸡公山,形若鸡。
    四面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仁江绕其下,面面异状,皆呈妙观。
    七星山  在城北三十里,七顶蝉联如贯珠,为紫霞对峰。
    插旗峰  在城北六十里永安山旁,孤峰突起,上有大石穿眼,相传刘綖插旗处。
    观音峰  在城北三十里,与七星山近,又名点灯山,若大士趺坐。山半依洞建佛宇。
    栅栗冈  在城北五十里,相对有老虎山。
    血神台  在城北六十里,石柱层出。
    分水岭  在城北百里,峻岭横空,石壁峰绝,中通一径,遵、桐分界,亦要路也。岭北有木平林,岭南有苏箭棚。左右悬岩,盘腰鸟道,皆可通桐梓。
    师子冈  在城南四十里。冈下产石龟,形与龟无异,获者以水养之,其声如鸡雏,时吹泡如蟹眼,久之自易其处。
    缉麻山  在沙溪西。杨应龙叛,遣其子朝栋守沙溪缉麻山,防永宁、贵州之师。《方舆纪要》
    卿云洞  在城北十里。相近又有景仙洞。《通志》按 :《陈志》有“景星洞”,在城北十里,无“景仙”,《通志》误也。
    八音洞  在城东十五里。《陈志》按:今呼“麻汪洞”,实在城东南十五里之三涨水滨。石洞深入无际,值旱久,则闻钟鼓铙笛声辄自内出,铿锵如真,合节可听,深入愈明了,三日内必雨。若声止不雨,旱尤烈,必再闻始雨;雨久欲晴亦闻之,不知者以为村人婚嫁祭赛也。
    李村洞  在城西百三十里遵、仁界上,可容万人。底平,自成阡陌,又呼“千丘田”。两壁天成石龙二,一青一黄,头角生动,口出泉,灌田格中,四季不绝。
    云龙洞  在城西七十五里白腊坎旁,俗谓“回龙洞”,洞处曰石鱼岩,临溪环山,林岫参错。入洞一石柱大数围,其西若小屋。少进,则次洞,若干叶莲,若佛手,若杂花果悬缀左右。又进,则中洞,颇宏敞,斜曲而上,石柱或三,或四,或五,叩之铿锵作鸾凤音,经小孔微风不断。少出,则为四洞,若三门,旁门一启一闭,中石狮守之。门之外为五洞。复行,仰见日光,是其上口,攀绝壁可出。洞中人物象靡不具,皆石乳所成。但深黑,须烛乃可行也。
    龙鼻洞  在城东十里,洞二孔似鼻,中出水灌田,旱常不渴(涸)【当作竭】。上为老蛇岩,有一巨蛇,其蜕至长五丈。
    石佛洞  在城东十里,幽敞奇幻,中足销暑。
    三官洞  在城南三十里,中有潭,绕潭而前,有石人三,冠冕毕具,映水欲活。知府赵光荣题日“玉堂胜境”。
    佛殿孔  在城南三十里,曲折而进,中多怪石,不一其形。洞外有寺。
    湘江  在城东,《通志》亦曰穆家川,《四裔传》“迁遵义军于穆家
    川”是也。《方舆纪要》源出龙岩山麓,流经湘山,《明统志》南与桃溪水合,纡回五百里入乌江。《陈志》按;湘江自源至乌江才二百余里,《陈志》云五百里,而《通志》因之,误。
    九折河  治北二十里,入湘江。《孙志》按:《通志》“会川河在城
    北五里,又名九岊滩”,即此水。《通志》言其下流也。《陈志》““九折”作“九叠”。
    海龙塘  在治北三十里,出海龙囤,入会川河。《孙志》按;《陈志》“会川河,即九岊滩与新桥龙岩水合”,此塘亦龙岩水也。
    洪江  在城东四十里。《陈志》源出大楼山,合仁江入乌江。《明统志》
    仁江在城东南五十里。《陈志》源自永安驿山涧,下流合湘江入乌江。《明统志》
    乌江  在城南八十里。《通志》《明统志》宣慰司东南七十里。按:当云百里。源出水西闽地,绕播州南与湘、洪、仁三江台,经思南府转入涪江。《明统志》
    美蓉江  在城北二十里。又正安州亦有芙蓉江。《通志》
    金鼓潭  在城南四十里。出雷变山,合乐闽水入湘江。《陈志》按:潭即乐闽水,非有别流,《陈志》误。
    泮水河  在城西百四十里,流如半月。《陈志》按;泮水出洪关山南干河坝,流入沙溪。
    洋汪河  在治西六十里。《孙志》按:此水即湖江,今上流名湖阳水,下名洋汪水。
    乐闽水  在城西南四十里。源出雷变山,东流八十里,合湘江而入乌江。《通志》按:《明统志》“乐闽”作“落闽”,云源出水烟里,东流入乌江。今验此水,合渭水入乌江。《通志》云合湘江,误。
    乐安水  在城东七十里。源出绥阳之金竹里,南流为绿塘河,经乐安里穿出袁门囤山,与乌江合。《通志》《明统志》云:出筋竹平里山涧,转流入乌江,舟楫济此无险,得以乐安。
    湄潭水  在城东一百里。源出湄潭县,经三渡关外,流入乌江。《通志》经思南府达于黔江。《明统志》
    龙坪河  在府南四十里。
    黑水河  在城西七十里,出洪关,入偏岩。
    沙溪河  在城西一百里。源出岩孔山,流入乌江。并《通志》
    凤凰溪  在城东四十里,有石洞。《陈志》亦名长滩。《通志》
    桃溪  在城南十里。源出城北六十里上庄山,溪水汇流为罗家河,至坝竹水,会罗水。《通志》至县学前与湘江合,流入乌江。《陈志》
    龙马溪  在城北十五里。《通志》
    母猪塘  在治西北百二十里。出安罗,入桐梓。《孙志》
    八角井  在城北十里。
    双桂井  在城北十五里。并《陈志》
    龙泉  有二:一在府治北六十里,一在正安州西南六十里,俱深澄莫测,相传有龙居其中。《通志》按:《明统志》云:“龙泉,一在宣慰司北二十里,一在真州长官西南六十里”云云。二十、六十,里数乖异,正安城亦屡徙,未可以《通志》为据也。
    海风井  在城西南八里。井上多风,相传昔有异人指日:“此南海风也,遵义有此,可保永无劫难矣”。《通志》
    珍珠泉  在城东二十八里。方塘盛之,阔十许丈,水旱不涸,四时澄清,泉脉涌白沙,中累累数百珠,大小相贯,至水面乃散,甚可玩也。中产一目鱼,俗呼“独眼龙塘”。城南九十里,又有联珠井,水出如联珠。
    五珠井  在城南七十里。平地出泉,人经其上,则连喷五珠,清圆可玩。
    骡马井  在城南五十里。清凉沁髓,供千家饮,余亦灌田。
    受采井  在城酉九十里枫香坝。清泉半亩,冬温夏凉,尤宜染采。
    关刀井  在城北十里。旁有石若刀形。水可溉田。
    上龙塘  在城东七十里。漾不可测,旱潦不涸、溢。三面悬岩,阴气凛凛。相传昔有水怪曰“马鞑”,每人过,出,若张猩毡,即裹以入。间里许,有下龙塘,水灌百顷田。
    清潭井  在城南四十里。深丈余,味绝清甘。“清潭里”因以名。
    雷水堰  在城南七十里,周三四里,中有九井,灌田数千亩,余水入苗江。小山筑成,踞水心,旧有亭阁,今圮,犹古柏存焉。盛夏,红荷环山,甚可玩。旁有雷音寺及杨辉墓。堰即前明杨氏所筑。
    白泥堰  在城南四十里。周五六里,一望澄阔,多菱芡。灌田数千亩,余水入三岔河。
    八角堰  在城南六十里,又名八幅。灌田,余入构江。
    石家堰  在城南八十里,中有龙井。
    楼子堰  在城南八十里。并灌千亩田。
    大陂堰  在城南四十里,玻犀牛水以灌田。犀牛水者,水边有石如牛。
    双龙塘  在城南二十里。上有檬子井,共流成溪,灌田数千亩,入三涨水。
    火焰龙  在城南三十里。平地出水,汇渠灌田二千余亩,余流入深溪。
    龙坑  在城南二十余里大道右,周半里弱,深莫测,灌千顷田,余入桃溪。坑源伏流,距里许一小洞,道光十八年,旁居人某苫塞,水上出,坑骤落,大利己田,且鬻邻润,起讼百数,署知县杨书魁勘,去塞,坑复,乃已。
    清潭  在城南五十里,又名八角井。
    红井  在城南五十里,又名泻洋溪。遇旱则水赤。潭、井并灌千亩田,入三岔河。
    大寺河  在城南五十里,灌田千亩,入三岔河。
    西坪泉  在城东南九十里,周十余丈,灌田数百亩,余入于绿水。
    大寨塘  在城南百里,灌田千余亩。
    葡萄井  在城南七十里,灌田二千亩,余入高溪。
    苏池  在城西南三十里,池著山间,周三四里,灌田无多。
    螺蛳堰  在城南微西七十里,大道附近。堰有三,今各为名,一杨堰,一大堰,一南宫堰,皆可灌田。上有螺蛳水,泉出大石上穴中。相传元明间农人吴汉,性诚笃,事母至孝,过壮未娶,母没后,一日耕归,饭己先熟,汉潜伺之,则有女代炊,卒入,不知所住。他日耕毕,饭仍熟,如是三年,汉密窥得女来径,自石穴螺壳中出,因匿其壳,女不得去,遂留为夫妇,生子女焉。值旱,汉苦田干,女曰:  “还我壳,即能得水”。汉出示之,女化螺入穴而没。穴忽出泉,遂谓其泉日“螺蛳水”。其下堰亦呼螺蛳堰。今汉犹有后人。
    龙魁堰  在城西南六十里。凡二堰,唯一可灌田,余入乐闽河。
    龙坑口  在城西南七十里,下台玛瑙水,灌田数千亩,余入虾子河。
    青坑洞  在城西七十里。乐野坝石洞中水,旧穿山东流入池坪,多没田。僧南桂堤之入南洞,至宋氏坑出,可灌田数千亩,余入沙溪。
    茶园塘  在城西百一十里山冈上,涌泉成池,周三里,深不可测,引灌数里田,余入黑水。
    构阳溪  在城西二十五里。相近有四龙泉,一出老鹰台,一在罗家湾,其二在汪家山,皆可灌田,余入桃溪。
    牛蹄堰  在城北七里,陂九岊滩水以灌田,创自明代。当蒇工时,有乘青牛堤上过者,逐之,忽不见,石上蹄迹存焉,深寸许。
    千工堰  凡五:一在城北十里,一在北口里,一在永十甲,一在城南盩水,一在三岔河,皆陂以灌田者。
    官庄堰  在城北三十五里,陂天官殿水,分四十八濠,灌田千余亩。
    菱角堰  在城北三十里,周广数百步,相传杨氏筑以溉田者。中有三埠,曾建三星阁,今改为纯阳阁。有异莲,数年一花,花后,根叶俱不见。
    双仙堰  在城北六十里,二塘相间里许,呼“大仙”“小仙”。大仙广十余丈,小仙广丈余,皆可溉千亩田。小仙若涌浑水至。三日,必旱。下三里许,有陂,承余水,旱,则增筑之,辄大雨,皆不爽。余入仁江。
    白小堰  在城北二十里,刺巴水所经。
    芙蓉水  在城北八十里,汇小箐,鹿池诸水以溉田,仁江源也。
    米筛井  在城北四十里猿猴岩下,泉涌泛沙如筛米。冬温夏凉,愈旱愈溢,灌田数百亩,余入桃溪。其西十里亦有米筛井,入乐闽河。
    小板水  在城北二十里,灌田千亩,余入湘江。
    常舒堰  在城北七十里大板桥,可灌田千亩,余入仁江。
    官陂  在城东七十里,陂龙坪河水,灌田数千亩。其陡,一石凿成,高丈余,长六丈,水垂下如挂匹练。石多小窍,喷出累累若散珠,景绝可玩。相传杨氏先世所造。
    正安州
    大武山  在城内州署前,秀丽如云锦。《通志》
    凤举山  在城内学官后。《通志》形如飞凤,今名古凤山。《州志》
    覆钟山  在城内州署后。《通志》
    聚秀山  在城南一里。
    龙门山  在城南十里。
    文笔山  在城北五里,秀颖甲于群峰。
    会仙山  在城东北二十里,州治发脉于此。
    林溪坝  在城西十里,群峰环拱,地势宽敞。
    翠屏山  在城东南七十里。《旧志》东一里。井“通志》
    飞凤山  形如飞凤。
    石印山  州之元武有方石。并《孙志》《陈志》在州之前。
    豹子山  在旧州北八里,多产豹。虽睛亦常有雾。《通志》孙陈二《志》《方舆纪要》并云在城西八里。
    罗蒙山  在城南六十里。《唐志》有罗蒙县,因以名。《孙志》《方
    舆纪要》:罗蒙,唐遵义旧名也。《志》云,此山之高,远瞰罗蒙。
    虹转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方舆纪要》
    松山  有东西二山,离城六十里。《孙志》东松山在城东五里。《通志》按;《元丰九域志》南川县有松山,即此。《方舆纪要》:在州东南六十里,日东松山;在州西南六十里,日西松山。山多松,固名。
    罗支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明嘉靖中平寇于此。《通志》《孙志》在西百六十里。
    双凤山  在城西一百七十里。《通志》《孙志》在西二百四十里。
    举子山  在城东一百五十里,古真安州城东大鱼塘。《州志》汉时举一孝廉于此。《孙志》
    云顶山  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思二甲土溪场。袁治《旧记》:南宋理宗时,封山神于此。《州志》《孙志》在西一百五十里。《通志》在西南百里。
    起凤冈  有旧司遗址。《孙志》《陈志》冈作山。
    爵子冈  真安南界至此。
    仙女寨  传曾有仙女居于此。
    神卫坝  有神庙,每祷即应。《孙志》
    坪木山  在江十甲北路。
    矿子山  在德六甲南路三十里罗简台。
    罗雨山  在江一甲西路。并《州志》
    按:《孙志》载有狮子山,明月山、乐邦山、白狼山、金龙山、银杏台、银盏台、上下台,姚洪寨、金鸡箐、新开箐,黄泥箐、赤崖箐、滴水箐、亭子坝、东塘坝、巡检坝、莲子坝、百福田坝、花池坪、星宿坪、粟子坪、太守坪,柿坪、仙人洞、龙洞、仙女洞,今俱未详所在。
    贯珠溪  在城西南八十里,源出虹转山,下流屈曲合三江。《明统志》《通志》源出州西杉木门,流入州境落水孔。
    荚蓉江  在城南一百里,源出务川县,经州境入岷江。《通志》孙陈二《志》源出西夷,流入川黔。按:《明统志》荚蓉江在真州长官司南百里。出西南夷界,东流径思义寨,北流入黔西州畀。今验正安之水无入黔西者,必字误也。
    三江河  在旧城北五十里,源出羊毛坡,流注四川彭水县界入岷江。《通志》《方舆纪要》:三江,一名明溪,源出州西境羊毛坡,东南流,合于虎溪。州境诸溪悉合焉,下流注于荚蓉江。
    北溪  在旧城北。
    林溪  在城西南五里。
    卯溪  在城北山后。并《通志》
    虎溪  在城西南七十里。《通志》源出遵义北委家岭,经旧珍州下流于三江。《方舆纪要》
    思溪  在城西七十里。源出南川县牛角寨,流入三江。《通志》《方舆纪要》作“西溪”。
    淮溪河  源出务川。《孙志》
    桐梓县
    金鹅山  在城西一里。山下有井,井中尝见二鹅,羽色如金,故名。《通志》《孙志》治前一里。
    苍龙山  在治后半里。《孙志》《通志》《贾志》附虎峰下。
    天禄山  在城北三里。《通志》城南一里。
    金马山  在城前三里。
    石女山在城东十里,上有石如女立。
    七宝山在治东五里。
    牛星山  在城南五里,与县对峙。《通志》五里作半里。
    虎峰山  在城西半里,相近有苍龙山。《通志》在城北,《孙志》治左一里。
    凤呜山  在城北二里。《孙志》治南二里。
    魁崖山  在城东二里,山上有池。《通志》二里作半里。
    鼎山  在城东南十里,踞群山之颠,周围削壁,其形似鼎,《孙志》治左十里,《通志》在城南。
    玉屏山  在城西二里。
    九龙山  在城东九十里,相近有明月山。
    匹练山  在城东北百五十里。
    吊崖山  在城口九十里。
    三坡  在城北六十里,有“上天梯”。
    苗儿冈  在城北百三十里,一名尧龙山,有古庙。《通志》作猫儿山。《孙志》在东北。
    楚米坡  在城东二十里,平播时楚人挽米至此,故名。《孙志》即《统志》楚米坡。《陈志》《通志》并作楚米。
    扶欢山 在城北二百里,古扶欢县以此名。《孙志》在治西。
    松闭岭在治西三十里。
    万松坪  在城西十里。
    夜郎坝  在城西北七十里,有古夜郎城旧址。《通志》在城北。
    陈头簧  在城南四十里,上有古庙。《孙志》在治东。《陈志》陈作尘。
    龙罩台  在西四十里。以上并《贾志》,名皆《孙志》所载。
    小箐口  有元帝宫,知府孙敏政建,有赞。《孙志》夜郎小箐,在城北三十里。《通志》上有祖师观。《贾志》
    降真箐  在城北五十里。《贾志》《孙志》在治西。
    蟠龙山  在治西南六十里。《孙志》蟠龙洞,洞口宽敞,中甚幽邃,一石一级,皆有奇致。深壑中有一石龙,鳞甲宛然。《贾志》
    白崖  在治东北二十里。《孙志》
    明月山  在治东百里。同上,《通志》附 “九龙山”下。
    铜鼓原在城北五十里。《贾志》山形如盒,地有狮子头,极高大,口间石齿粲露。喉下一洞,流泉不息,内甚阔,有大池。由池边转过二层,有铜佛,左右列铜钟磬鼓,每自鸣,声应于外。道光元年,有人入拾铜镜,现存古迹山庙中。新纂
    桐梓原  在城北三十五里。《贾志》有《记》。
    三元坝  在城北九十里。《通志》初议依山置县,不果。《贾志》
    毛田坝  即建县处。《孙志》
    柜岩  在南平军东南一百里,峭崖壁立,有洞,不可扳援。其门有一柜,故名。《舆地纪胜》在宣慰司北三百里,高百丈,广半之。中有一石穴,穴前一柜,往来者悉见之。《明统志》《通志》入遵义县下,云:穴前有一石如柜,故名。《方舆纪要》云在桐梓县东北百里,引《旧志》岩在播州北三百里”。
    威猛山  在治东五十里。《邱志》
    青山  在治北四百余里,盘据三邑境,长数百里。《舆地纪胜》名“最高山”,在南平军东南九十里,高十五里。林箐深密,视众山若蚁蝼。同上
    寨子山  在城北二百里,三峰插天,中峰顶有一井。
    象鼻山  在城北二百五十里,形如象鼻。
    罗武山  在城东五十里,交绥阳界。
    楠木厂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交遵义界。刘綖征杨酋时,分道潜进,攻其后,经此。
    卧龙山  在城南四十里。
    车子山  在城南八十里。
    九显山  在城南四十里。
    凤凰山  在城南三十五里。
    双凤山  在城北四百里,地连三界,上有古刹。
    宝峰山  在城北四百里,上有古刹。
    峰岩  在城南十里。
    天字峰  在城西十里。
    石人山  在城北四百里。
    寨子顶  在城南五里,上有旧时营址。
    龙台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
    马鞍山  在城北四百里。
    顶箐  在城北四百里,邑山之最高者。
    白马山  在城北百里。
    平头山  在城北百二十里。
    送岚垇  在城西五十里。
    高石坎  在城西五十里,三级壁立,高入云际。交仁怀县界。
    猿岩  在城北百五十里。
    马桑坪在城东二十里,山顶平阔,可屯万人。
    大营山在城北三十里,有扎营旧址,近为盗薮。
    东山在城东北三里。
    寿国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
    爬头箐  在城西八十里。
    酒店垇  在城北六十里。
    插旗山  在扶欢坝,刘蜓平播时插旗于此。
    刘罗坪  在城北三百余里綦、桐交界,宽四十里,上住居民千余家。
    三界山  在城北四百里,与南川、正安接壤。山高广各十里许,上有古刹。
    顶头岩  在城北四百里狮溪口,形如纱帽。上有庙,极灵。采访据《四川艺文志》
    长冈岭  在城北四百里狮溪口,山长十余里,旁有小山十八,相向如罗汉。
    扒抓溪  在城北百二十里,山路最险。
    大罗山  在城北七十里。
    营盘山  在城西一里。
    观音岩  在城西四十里,生成佛相。
    金鸡山  在城南四十里。
    小金山  在城南三十里小水田。
    金凤山  在城南三十里,即穆家寺。
    金锭山  在城南三十里。
    大关山  在城南十里。
    柏香岩  在城北百四十里,上有古刹。
    柴山  在城北三百里。
    白云山  在城北四百里,上有古刹。
    娄子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
    烟秋碥  在城北百里。
    仙人山  在城南五十里,壁立危耸,踞芦里群山之上。顶有池,阔十丈余,泉涌于中,云烟聚散无常,卜晴雨极应,土人相传有仙灵往还云。
    金鱼山  在城南三十里,山高耸,田环其下,若浮水面。邑举人桂安基建阁于顶。登临之顷,目极无际。面东一山,尤耸拔秀削,月出正当其峰。
    手扒岩  距城□【从前后方位文可推,其当作“南”字】百里,两岸壁立,人迹不到,前难渡河经其下。乾隆间,郡守四十七率邑举人金曰琯,于岩半凿一径,通泸里南境盐路。
    篆山  在城南三十里,团圆挺秀,四面如一。
    仙家岩  在城南五里,俗呼“和尚岩”。岩下一洞,相传有夫妇入洞成仙云。
    伴月岩  在城南三十里。
    蔡虚洞  在城南三十里。
    葫芦洞  在治右五里,洞门高耸,平阔清幽,内分三层。石似龙
    盘,鳞爪宛然。顶石如盖,游人顿足,四壁响应。有如床者,岩液滴
    映,衾稠重叠;有如田者,阡陌分明,不溢不涸。造顶处深邃里许,明邑令万建侯镌洞口曰“天外赏”;明大学士王应熊书“北顾岩”三
    字。《邱志》
    石牛栏  在城北四十里,生成石牛,头角宛然。
    双龙洞  在城北五十里。洞口有石扉,石土地。入,有石犬;又入,有石钟鼓;又入,有石笋,高三丈许;极处有石观音,座下清泉流出,可治病。
    风洞  在娄里,风从洞出,夏凉冬暖。
    新崩洞  在夜郎溪,两畔石乳,融结万状。有石观音,极著灵异。
    石仓崖  在城北三百里木人台,其形如仓,相传昔曾出米。
    天生桥  有三:一在城北四百里;一在城北二百五十里;一在城东北三十里,
    石笋  有二;一在城北四百里,约高五十余丈;一在城北三百里,高出云表,不可寻丈计。
    石箱  在城北四百里狮溪口,碎石结成一茎,细而高,约六丈。上横一石,正方,长约丈余,广半之,其形如箱。
    天门洞在天桥。奇形怪状,为诸洞冠。惜门小。
    按:《孙志》载有青牛山,令狐岭、排栅坝,今俱未详所在。
    台令渡  在治前。
    黄龙溪  在治西一里。
    石龙门  在治南二里。
    溱溪水  在治东二里。并《孙志》
    官堂水  在城北十里,为诸水所经。《贾志》
    天桥水  在城东五里。《贾志》天桥在魁崖后,崖高百丈,阔十余丈许,水广三十余步,沿流其下。水所出及所入处,崖口圆如月痕,两旁屹立似柱,上悬石佛。水出洞门,如银虹雪浪。至春夏水涨,溪岸悉平,人由桥而渡。生成之巧,不假人工,故曰“天桥”。《邱志》
    小溪  离城百里,发源山瞥。下流至綦江县,名綦江河。
    南溪  在治南二十里。并《孙志》
    斋郎水  在治西六十里。《孙志》源出蒿技里楚米坡,经小溪里入泸州合江,会蜀江。古有苗斋郎者居此,因名。《明统志》至米粮渡会赤水河入大江。《贾志》
    蟠龙水  在治西八十里,流出县东楚米坡,流至米粮渡,会仁怀河入合江、大江。《孙志》《贾志》在西南六十里。
    七阵溪  在治东九十里。《贾志》治北。
    赵洋水  在治北九十里。《贾志》城西.
    罗坎河  在治东九十里。
    葫芦口  诸水所出。并《孙志》
    葫芦水  在城西五里,溱、南二溪水会此。
    清水溪  在城南二十五里。溪中有井,每日三潮。《通志》作清溪水。
    捞漉溪  《陈志》载,今不知何水。
    蒙渡河  在城北七十里。传汉唐蒙渡此,因名。并《贾志》,名皆《孙志》所载,
    母渡河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坡头河  在城北一百四十里。并《邱志》
    青龙溪  在城西半里。
    官渡  在城南三里。并《贾志》
    楚米溪  在城北二十里。
    羊等河  在城北百二十里。
    藻渡河  在治北百五十里。
    三溪  在治北二百六十里。
    二郎峡溪  在治北二百三十里。并《邱志》
    难渡河  在城南五十里,俗呼“狼渡”,溪深岸险。
    养马池  在城西四十五里。相传唐陈信洗马处。
    古池  在城南十里,四圈里许。
    浊水潭  在城西二十五里目公桥左。
    小水田  在城南三十里。
    珍珠泉  在城北二十五里龙洞。河水激石成珠,大如碗,从河底迸起。谚云“楚米龙泉浪滚珠”是也,今为人凿石,不复然矣。
    温塘  在城北四百里车坝。其水温,浴之能己疥。
    马跑井  在城北二百五十里寨子山顶,蓄水不多,遇旱祈雨,水辄溢出。
    铜锣井  在扶欢坝象鼻山下,崖上滴水入井作锣声。井中时现黄驘。井下一井,水贮器作胭脂色。旁有石笋,上戴一石如笠,以细承巨,人呼日“石斗笠”。
    绥阳县
    永山  在城东南二里。《通志》《孙志》治南二里,《县志》作东南三里。
    辰山  在城西十五里。《县志》《孙志》:治南四里《陈志》:西十里。
    按;即今天峰山。山右有洞名雪洞,洞水下流入白楮溪。白楮溪,即黄鱼桥下流也。
    金子山在城西十五里,相近有辰山、风坎山。《通志》《孙志》治十里,《县志》西十二里。
    风坎山  在城西十五里。《孙志》
    仙人山  在城西十六里,上有石坪(枰)遗迹,《通志》有仙人棋局。《陈志》《孙志》治北十里。《陈志》北二十里。
    波利山  在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香炉崖在城东十五里,《通志》形似香炉。《县志》《陈志》东五里,以上名皆《孙志》所载。
    天台山  在城西北二里,上有池,大可五亩,四时不涸。《县志》《陈志》西一里。
    狮子山  一在治西,一在郑场。《陈志》形似狮子。《县志》
    卧龙山  在郑场。上有卧龙山,《县志》有川主神祠。《陈志》
    西山  在城西北十里,与长干山相连。《县志》有亲云禅院。《陈志》
    左有万簧崖,积石万仞,山半云气终年不绝。其云,晴如自丝数缕萦崖上,将雨,则如旛如幢,直冲霄汉。休休题画诗云:  “西山来许画,天半出云根”,指此。
    达摩山  在治东五里。《陈志》《通志》二里。
    冠子山  在城南十二里,《通志》《县志》作二十里。形如高冠。《陈志》
    山下有泉,产油黄鱼,味甚美,钓之不食,潜以网捕之,时得一二,重十余斤,绝无随流入溪者。
    望京山  在城东七里。又东二里,有达摩山。《通志》《县志》作望景山。
    彭山  在城南三里。《通志》《县志》作盘山,云即彭山。
    拱辰山  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山势北向,故名。《通志》
    平术山  在城西南五里,有宋人冉蜡故居。《县志》
    扁桶山  在城西九里。《通志》
    笔架山  在城西十里。《县志》尖山之东,三峰秀立,中尤峻绝。下有龙洞,水四时不竭,广溉民田。
    石牛山在城西二十里,绵亘数里,常有积雪不消。《通志》寺外有石如牛。又朗里普乐场侧,亦有石如牛卧道左。
    朗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
    长干山  在城西北六里,一名白玉山,为县治来脉。并《县志》
    望霭山  在城北十里,《通志》密箐绵延。《县志》有洞名碧霄,悬石嶙峋,最为奇胜。《方舆纪要》周广可四五里,中有天生石床,盘盂等。相传昔有仙人栖此,故又名神仙洞。又,相近有燕子洞、《通志》羊海洞。《县志》
    何家山  北百五十里,山形高大,两峰插天。昔有何道者栖此,基址尚存。《县志》
    银子崖  在城西十八里,又西二里有朴老崖。《通志》《县志》:阳晋崖,在城南二里。即银子崖。
    肖家洞  在城西金子坝肖家沟,相传中有灵物。《通志》祈雨辄应。《县志》
    芦竹山  在城西十二里。
    马鞍山  在城西五里。
    桑木山  在城东北十五里。并《县志》
    分水岭  在城西北赵里,邑中至高至险之处。岭左水注牛渡河,岭右水注黄鱼江,皆入正安界。
    灯山  在鸭苑,高出众山,上有石台,相传杨逆于山下凿池放鸭,
    故名鸭苑。鸭苑之水,来自漏驾塘,可溉田。每大旱,乡人修沟取水,
    天必大雨。
    鸡冠山  在蟒水东,形如鸡,攒云欲活。岭上有跳珠泉,本无水,日出米三碗,有山人取以自供,嫌孔小,凿之,递变为水,潺潺激玉,委曲泻崖壁间。其右有漂水崖,其下多竹,其上多移。崖下一溪相绕,沙浅水清,颇具“天光云影”之妙。
    魁星岩  在水测溪,形如魁星,险怪可怖。
    风岩  在毛丫场,卧石欹叠欲崩。中产滑药,邑人以之造纸。两山相向,对面一洞,深不可测,中有女神,嘉庆初,有李姓女为所凭,能言人祸福,后女适人,怪始绝。自风岩下至白镜台、沙冈岭,两丫东西相向,俱名“斩龙丫”。右北折至马鬃岭,上多杜鹃花。又东,有磨子台,形似磨。
    五龙山  在风岩东,蜿蜒飞舞,云气莲蓬。山腹中多灵异之物。又,赵里亦有五龙山,最高峻,居民鲜少。山中冰雪非四、五月不化,亦非五、六月不可上。遥望,惟见莽莽白云而已。
    飞龙山  在旺八甲,曲盘离奇,握拳露爪,隐见莫测,望之若真龙焉。
    龙桥山  在金里,山形似桥,外石中空,捅脚河水经其下,合石粱滩,注旺草。山之东有双坑,二坑相间丈许,深不可测。上半里有土桥,其山皆土,中空如虹,跨桶脚河过,下接龙桥。又上八里许,山半一洞,日鸡公洞,洞中一石如鸡。
    大鹿山在旺里,山势巃嵸,恒多烈风雷雨。下有井曰白沙,冬温夏凉,可溉山口。
    宽调水山  去响水洞三十里,其山最高,居民茅屋,终年住云雾中。
    大雁山  在宽阔水东北二十里,下有一池,周围十余里,四山之水皆汇焉,名酿水。
    金钟山  在旺九甲,周广二百余里,高四十余里,一角入正安界。其磵壑流为九溪:一,蛇溪;一,李千溪;一,雁崖溪;一,南官溪;
    一,微子溪,属赵里;一,猛溪,属正安;一,黑溪;一,天花溪,属赵里;一,赤尾溪,属旺里。赤尾合诸溪流为磨坝河。山之西有沙洞,洞下一山突起,五峰秀立,名五峰顶。
    安家山  在城西一里,即岩孔洞。山中有灵物。洞深十余里,犀蹄鸟爪,时见洞内。
    六郎囤  在黄鱼江岸上,绝壁千仞,险峻难到,昔杨逆屯粮所也。嘉庆初,居人于此获一大砲,长五尺余,径二尺余,今存白氏庙中。    天仙孔在赵一甲,上有二洞。
    马脑山  在黄鱼江西,丛林密茂,绵亘不绝。
    尖山  在马脑山东,高入云天,障烟蔽景,必日将午,乡人始见阳光。其上产铜。其阴多茅,其阳多甜蕨。山下二泉对出,冬温夏凉,大旱不绝。
    山茶山  在五龙山北,有洞出水,冬夏不竭,可溉山田,流合渡头河。中多油鱼,碎鳞鱼。其北有倒流水,水出山腰,潺湲下注。水旁有崖名梯子崖,石级如梯。崖下又一崖名营坪,宽可数百亩,其上有田。
    金鸡山  在飞龙山东,下出二水,一名龙井,一名鱼泉,相间里许,其流皆注旺草。山下有鼓楼山,鼓楼右有金华山。山行二里许有台面崖,两崖壁立,相向有情,一溪从中流出。合面崖北有胭脂崖,髻鬟欹軃,眉黛低皴,婉娩可爱。胭脂崖畔为凉风洞,其水甘滑,夏冷冬温。由崖而上五里,有红花山。山腰一洞,宽数十亩。上有石笋,高十余丈,玲珑叠立,外石中空。
    彭家山  在旺里,山下有井曰蓑衣井。间一小山,一井曰双跳井,水注戴家河,入正安界。
    偏崖  在赵里,又名六角崖,今呼为“老石”。由老石行三十里,至中台。又五里,至响水洞,石壁横截,水从山顶下注涧中,其声澎湃,震荡数里。
    铁帽山  在分水岭旁,二峰矗矗,铁骨嶙峋,形如铁帽。右有地名黄木沟,沟有一大洞,深不可测。入洞二里余,忽分二岔,右小左大,大岔中又分十三岔。中出崖灰,乡人取以粪圈。中多钟乳怪右,击之铿然如乐音。
    龙头山  在赵六甲,气象峥嵘,一角凌空,烟云缭绕,有见首不见尾之妙,赵里诸山,以此为最。上产方竹,作笔管佳。
    石穗子山  在赵十甲,二石一高一卑,稜角古峭。山产木耳,紫草。又击此至马颈山,多杜鹃花。
    天生桥  在赤霞寺上。
    月亮崖  在赵八甲,产铅,旧有厂,乾隆间封禁。亦产白金。地与野茶坝相接,属遵义。
    陈家坡  在赵十甲枧坝场,崖上有石观音,甚灵异。侧一石碑,曰“明镜碑”,光彩照人。山下里许有洞,曰“鸡子洞”,出水或黄,或清,或如米汁。大旱,以鸡卵二三百枚置洞中,顷刻大雨即至。距二十余里有龙泉洞,昔有道入伏龙于此。里人某《龙泉洞记》云:洞中旧有龙,为居民害,有道士二人过其地,师谓其徒曰:此龙可擒也。徒曰:非天师不能。师曰:吾擒出时,汝可大呼我为天师。遂入洞,良久,双手擒龙一角,拽之出。其徒大骇,误呼“师父”,龙掉尾返洞,崖忽下坠,将洞封闭。师咬指行法,洒血石上,石忽裂缝,始得出,水即随涌出,至今如故,可溉田,下注遵义界达四面山。
    按;《孙志》载有马牙箐、赤崖,今并未详所在。
    乐烟溪  在治东十里。
    濛水  在治东五十里。并《孙志》
    安徽水  在县南八里,一名孤微水,东流入涪江。《方舆纪要》
    源溪  在治北十里。《孙志》乌江发源。《陈志》
    黄鱼溪  在治北二十里,入真安。《孙志》水出小峰坎山下,左,水自杉木箐来,合大河口,注毛丫,过旺草,入正安界。中多黄鱼,江以此得名。其西有盐井沟,产盐。其东有虎巷,邑民打虎处也。
    三朝水  在城北百余里。水自洞出,每至辰,午、酉刻三至不爽。相传中有灵物。《通志》 《孙志》作兰并水。
    台口河  在城北。源有二,一出黄鱼溪,一出羊崖。《县志》
    伞水河在城东南,台达溪、朗水流出遵义。《通志》名小乌江。《县志》以上名皆载《孙志》。
    达溪  在城东南。源出杨柳水,经达摩山西流与朗水合。《县志》
    清水坪  在治南十里,出佳鱼。《陈志》
    清水河  在城南。源出黑泽水,流入伞水。《县志》
    瀼溪  在治东五十里。《陈志》
    金子池  在城西金子坝,大可百亩。《通志》自开红荷。《县志》
    紫莲池  在城东一里。荒田数亩,于康熙壬子年自生紫莲,因名。
    《陈志》今为沙淤,居民已作田矣。
    白莲池  在螺水,约百亩,产白莲。《县志》
    小乌江  在城东北六十五里。源出椒溪,流入正安州,经南川界入涪江。
    渡头河  在城北,即合口河。下流至此浸大,过大滩,入正安
    州。
    石梁河  在城北,源出桶关,与渡头河台。并《通志》
    朗水  在城西,又螺水,源出朗山,《通志》合小溪源。《县志》
    浦浙水  在城东,一名大滩。源出湄潭山菁中,与渡头河合。
    厚水  在城东南,源出赵家里,经长滩入遵义。
    温泉  在城北旺草里。并《通志》
    儒溪  在大溪源。《县志》
    珠潮井  在城北,居民于此汲水。其流伏入城内小珠潮井,潜通龙王祠前小井。
    石潮井  在城西,即旧志之西井。源随城后山脉,伏流至石龙桥侧出,居民仰汲焉。余流入达摩溪,下注千工堰。
    官井  在城南门外,水味清甘,煮茶最佳。
    蟒水  在魁星岩北。其水流五里入黄鱼江。源处一山最高,山腰一洞,相传曾出巨蟒,长教十丈,时伤人。有铁匠潜烧铧,以鸡戏蟒出,急掷铧刺其喉,蟒负痛奔山下,就地翻滚,成巨荡二,蟒旋死,荡固名“蟒荡”。右北而东折,水边有二石鱼,长尺余,鳏鳏相向。初,能泛水为害,乡人凿其眼、鬣,害始息。好事者仍补凿处,乍过见之,俨如欲活,然不能为患矣。山上有祖师庙,神甚灵异。嘉庆初,曾于六月二十四日浴于山下塘,乡人见之,香火益盛。后建庙,伤其后山,神递不灵。
    牛肚河  在赵里黄村坝,水注正安界。其北日宽阔坝,山高土寒,耕稼至苦。其地产漆。有山曰仙女洞,土人谓数年前尝见仙女在洞中梳洗,有祷辄应。由北而南,地名棠村沟,二水交流,下注牛肚河。再上,曰马蹄溪、桐油溪,碧涧千寻,深不可测。右北曰反坪,曰钟冈,界接桐梓。其山产方竹、黄柏诸物。
    按:《孙志》载有思溪河、伯子河、真瓦溪,并未详所在。
    仁怀县
    舍月山  《志》云。在县南,山高耸,唐以此名县。
    罗为山  在废罗为县西百里,罗为水出焉。并《方舆纪要》
    翠幬山  在城东十五里,形势起自西南,迤逦回旋,由东转北,绵豆百余里,县治祖山也。《通志》环绕数十峰,势若朝拱。晨早,其顶有片云,是日即雨。新纂当夫惠风初宕,英云小点,岚光翠影,日披拂于几席之间。又名云幬幡山。《县志》
    夕阳山在城西里许,落照衔峰,半规隐树,景致绝佳。《通志》
    一名钟山。
    端山  在城北半里,端秀如垂绅正笏,立于玉屏山之下。《通志》为县治“来龙”,尊贵端严,故名。《县志》
    玉屏山  在城北二里许,势如屏障,县治坐山也。《通志》在城南二十里,与天马山相接。
    太公山  在城北四百里,壁立赤水岸侧,高特雄秀,形如钓者。
    太母山  与太公山对峙。二山并见《孙志》。
    天王池山  《孙志》:城东南三百里。按:今在赤水里,与仁怀厅毗连,天王池水源此。
    壁罗山  一在县东,一在生界,一在阳久溪。大山四面环绕,小山万余内聚,俗呼为“万马归槽”。《陈志》
    笔架山  在城东北十五里,四时青葱,为学官“文笔”。《通志》
    关门囤  在城南二十里,晓峤耸秀,平列一十七峰。《通志》仁邑
    要地,与桐梓娄关、绥阳桑木、正安龙洞关皆高出云表,一夫守之、千人坐废者。《县志》
    夜郎山  距城数十里。《县志》
    长滩箐  入赤水路数十里,嘉木之荫,鸟翩翻,兽马否騃,虽夏无
    暑,虽睛亦雨。有犀牛石、元武石,皆在箐中。箐在县北三百余里。
    蛇皮箐  前明川兵伐杨氏常经此。路仅容一人,险隘处也。
    包公菁  距长滩箐不远,深森茂树,时闻猿声。
    竹瓦寨  天启二年,衰簦与贼相距处。寨在城北三百里。
    亭子石  在城北三里,亭亭然,  “亭子坝”之名以此。曹达有《游记》。并《县志》
    书画崖  在城南五里,崖石壁立,黑白成章。《通志》
    大华山  在城东四十里,界遵义,俗名“大华尖”。高耸入云,巍峨特立,派衍数十里,为本县镇山,亦遵义西北护卫。
    点兵山  在城南二十里。高俯数百里而遥,横直数十余里,国初有将驻兵其上,故名。
    天马山  在城南二十里,二马交驰,山形如画。
    马前峰  在城北三百里,其高千仞,直入云霄,秀峭异常。
    玉笋山  在城南二十里,山形如笋,高耸入云。
    五星山  在城南十里,形如五星,联络不断。
    宝峰山  在城南二十里,上有宝峰寺,国初奇县治行署。古柏数千株,青葱蔽日,屏障百里。
    白牛山  距城十里,气象奔腾,宛若牛形。山中有洞,传昔有白牛自洞出,为害阡陌,里人因立寺镇之,其害遂绝。
    冷山  在城南百里,峥嵘耸峙。县之南惟此山为最高。烟云缭绕,四时不散,虽盛暑登之,亦觉寒气逼人。
    鹿鸣山  在城南四十里,数十尖峰,参差相接,树木丛盛,麋鹿群游。山中茸鹿鸣寺,为云白和尚结庐处。
    马鞍山  距城三十里,形如马鞍。
    谢家崖  距城四十里,层峦叠嶂,气象峥嵘,蜿蜒而下,联络数十里,生界之起脉山也。
    黑云崖  距城三百里,四面削立,其色如炭。有石壁可占阴睛,遥望轩朗即晴,有黑云出即雨。
    红崖  距城三百里,其色赤,与黑云崖对峙。
    刀鞘崖  距城十五里,危峰峭壁,形如刀鞘。
    天车山  距城五十里,形如车轮。
    狮子山  距城二十里,山巅有洞如口,下有小山如球,宛若狮形。
    卧云崖 距城十里。县令何雨建阁其上。
    斑鸠崖  距城十里,崚嶒挺拔,高数百仞,四时猿声不绝。中有洞出泉,泉声吼沸,即征水旱。
    石笋顶  距城十里,特立参天,其形如笋,风水家以为“文笔”。
    亮石岩  在仁怀县东北三百里温水场侧,山石皆有光,□若芙蓉。下有洞,侧身始可入。中广阔十余丈,石乳成罗汉、狮子、蛇、鸟形,上通圆穴,逗日光视之,皆逼真。
    手爬崖  在城北。《通志》悬崖天险,《孙志》崖腰线路有王县尹记。上凌千仞,下有重洲。人行,沙即流下,走迟则没及胫。距城十里。
    撰耳崖  距城四百里,其上平阔,田土几数百亩。由下而上,无路可通,登者以木梯相接,委婉而升。《孙志》“擦耳山”当即此。
    女儿崖  距城百七十里,在二郎滩。突兀临江,形如女子,衣髻宛然。
    怀阳洞  在城南二十里,高六七丈,深广如之。奇嵌怪石,蜜曲玲珑,琉囊贮秋,炎景在外。自更生界旧路,由遵往仁,道经洞中,停舆息担,顷刻思卧。中多旧刻,仁怀第一胜处也。
    挂榜崖  距城□十五星,嵯峨崱屴,其形如墙。俗传崖石崩坠,是年即有登贤书者。
    罗女洞  在城北三百里。洞在半崖,其崖壁立,无径可通,惟附葛攀藤可上,中宽敞如屋。崖下有巨塘,水深难测。传昔有罗姓女来往其间,有见其坐洞口栉发,因戏之,女怒,挪梳于石,跃入塘,其人归而疥。自此遂不见。
    罗为水  出罗为山,东流,经罗为县,南八胡江水,其下流注于乌江。《方舆纪要》
    赤水河  在城西十五里。源出毕节县之旧赤水卫,经新城,过旧城,下合岷江。平时舟楫,可抵旧城,上一百余里之猿猴滩。自猿猴滩以上,再加疏凿,可直抵新城。《通志》
    玉溪河  在城东北,一名鱼溪河。《通志》其下流十里许,有黄鱼洞。洞出泉,泉有鱼,色黄,故名。昔有渔人泛舟入,中宽敞无际,忽有巨鱼扑灭其火,遂迷不得出;闻鸟声,审其所向,见一线光,始得洞口。家人谓已死,方招魂于外,计入洞已七日矣。后遂无驶入者。新纂
    澶溪  在城东数十步,两岸石壁,高峙千仞。溪出地底,自东注西,与赤水河合。
    福泉  在城南门外,涌泉如珠,其味清冽,灌田百亩。
    鱼泉  在城南七里。其泉有二,俱在溪边。每春三月,出鱼如儵,味甚佳,过期即不复出。并《通志》
    温水  在城东北三百余里。
    温泉  在城西十五里,泉水常温,相传浴之可愈疾。《通志》山谷窈窕,可憩可浴,佳境也。《县志》
    犀牛水  中伏犀,当极旱,有时水溢,远近之田资焉。
    凿珠泉  在城内。县尹卢文起、教谕费大有、典史陈麒同辟。
    小溪  在城□□里。试旗枪者,此水特佳。将有携《茶经》、《茶
    史》就而治之者。
    青龙滩  自茅台放船至滩八十里,移时即至,是川,黔分界处。
    长沙觜  在县治极北,长二里许,可以驰骋。左右素产良马。并《县志》
    玉简山  土城之前,形如笏筒。
    双颖山  土城之后,形如双笔。并《陈志》以上非新纂者,并标本书。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