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情小说>> 金玉缘>> 正文

附录十九:乾隆四临水西庄


    --佐证《红楼梦》并非成书于乾隆年代
    乾隆四临水西庄……   隋邦森、隋海鹰 于 2005-02-01 发表在 学术研究
    天津水西庄位于南运河西岸今芥园一带。水西庄原是天津芦盐巨商查日乾与其子查为仁(康熙三十四年至乾隆十三年,即1695-1749年)营建的园林别墅,动工于雍正元年(1721年),兴盛于乾隆时期。当时水木清丽,风景幽雅,是文人雅士吟诗酬唱的佳境。由于园主人爱养名土,交接名流,水西庄曾经人文荟萃,盛极一时。
    乾隆十三年(1748)初春,天津北运河上驶来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当朝皇帝乾隆南巡,来天津巡幸并首次驻跸水西庄。此后乾隆在南巡过程中又先后三次驻跸水西庄。并以皇帝的名义,佐证了《红楼梦》乃顶级国宝,但并非成书于他的乾隆年代。
    水西庄是天津盐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的私人花园,距天津城仅三里,便于安全保卫,是皇帝理想的驻跸之处。
    乾隆皇帝能四次驻跸水西庄,首先是景色优雅,兼有人文胜迹。"运河明珠"水西庄的江南色彩浓烈,文化气息浓厚,景点命名考究,藕香榭、秋白斋、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等,充满诗情画意与红楼意境……园中江南植物茂盛,绣野簃中翠竹数亩,藕香榭中生长着"色香味美"的红菱,还有梧桐、桂花、梅花、芭蕉等。水西庄吸引大江南北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以至"名流宴咏,殆无虚日"。
    水西庄的饮食也极尽奢华,直追皇宫大内。据记载,水西庄"集各省之庖人,善一技者必罗致之,故查每宴客,庖丁之待诏者,达二百以上。……下箸万金,京中御膳房无其挥霍也。"水西庄制作菜肴以"鲜、嫩、名、贵"为特点,令人叹为观止。连乾隆皇帝也"自叹弗及"。
    水西庄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创建者是津门巨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金庸先生与津门查氏是本家,他香港寓所中悬挂的条幅,就是查为仁的遗墨。
    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四次驻跸水西庄,对于精美绝伦的饮食赞不绝口。据记载,有128道茶点和菜肴组成的"满汉全席",尚有河豚海蟹、蚬蛏鹿脯、黄芽春笋、青虾银鱼……用料讲究、烹制精美,既具有诗情画意,又有津沽特色,征服了号称"旅游皇帝"的乾隆及其皇后。还留下许多逸闻趣事,一次乾隆来到水西庄已值夏季,故意点菜"高丽银鱼",而高丽银鱼产在冬季,水西庄名厨灵机一动,用目鱼做原料,改刀加上黄瓜条挂糊过油炸后,味道如同"高丽银鱼",乾隆食后称绝。水西庄的美味如"花糕宴"、"紫蟹宴"、"白虾宴"、"百鱼宴"、"河豚宴"、"野鸭宴"、"紫芥宴"等也使南北文人墨客食之难忘,写下大量歌咏水西庄的诗篇。
    乾隆以"帝王之尊"多次驻跸盐商私家园林,还有社会原因。当时的"盐商"经济已经具有垄断性,积聚的巨额钱财甚至能左右地方和中央财政。康熙和雍正时代采取"高压"政策,强制盐商交出巨额钱财,加重了各种社会矛盾。乾隆皇帝与盐商代表人物直接对话,即盐商将巨额钱财自动交与朝廷,换来若干特权和保护,使两淮与天津盐商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
    第一次驻跸水西庄--为乾隆十三年(1748)初春,皇帝携带着孝贤皇后,农历二月初四离开通州,乘龙船由北京顺运河南下。乾隆乘坐的龙船名"安福舻",长八丈四尺,宽一丈六尺;孝贤皇后乘船名曰"翔凤艇",后面是一支庞大的宫廷船队。据《天津县新志》记载:"恩恤长芦盐商,诏免次年钱粮十分之三,赏赉军民七十、八十以上者。"为迎接乾隆这次巡幸,水西庄主人查日乾、查为仁父子自乾隆十二年(1747)就开始准备。据查礼《铜鼓书堂遗稿》所记:"天子将幸东鲁,天津为凤舻必经之地,相度地势,惟水西庄为宜……"这一年水西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园中园"小水西"。第一次驻跸水西庄适逢紫芥花盛开,因此乾隆亲笔为水西庄题名"芥园"。
    第二次驻跸水西庄--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乾隆东巡再次驻跸水西庄。据《天津县新志》记载:乾隆在水西庄主持论证了运河水利工程,"相度芥园运河形势,停止总督杨廷璋建减水坝之议。"这次驻跸水西庄,乾隆皇帝对于民间疾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前一年天津地区发生的重大水灾,除了减免赋税,赈抚灾民以外,更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政策。
    第三次驻跸水西庄--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主要目的仍是"阅视河工",对于海河和南北运河的水利工程十分关切。据《天津县新志》记载:"阅驻防兵;召试迎銮士子,赐顾堃等四人举人,杜兆荃内阁中书,张虎拜等十四人缎匹;谕缓征长芦盐商带征银两;诏免次年钱粮十分之三,赏赉军民七十、八十以上者,蠲免积逋;减军流以下罪。" 这次驻跸乾隆皇帝又留下御笔诗一首,有句云"汤扬止沸诚谓是,釜底抽薪竟得他",仍是以运河防治水灾为主要内容。
    第四次驻跸水西庄--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乾隆最后一次驻跸水西庄。据《天津县新志》记载:"恩恤长芦盐商,赐九老会诗及珍物;诏免本年钱粮十分之三,蠲免积欠地粮仓谷;广入学额五名,赏赉军民七十、八十以上者;减军流以下罪。" 这次驻跸时乾隆已经66岁高龄,他看到自己主持制定的天津运河水利工程,心中十分满意。此次乾隆也留下一首御笔诗,有句云"芥园减坝近城池,缉盗开门应戒为",大意是说前几年总督杨廷璋准备在芥园附近修建减水坝,皇帝不同意,认为距离天津城池太近,予以否定。
    乾隆在水西庄留下三首"御笔诗"。后人在水西庄立御制诗碑,并盖有"御碑亭",成为水西庄著名景观。碑刻的"策马过天津府城作",也是第四次巡幸天津时所做。此碑御笔诗拓片流传至今。
    据记载:南巡船队,一共400余只。"临幸天津,途中预备彩棚、戏台,并设有采莲船只等。"由于皇帝驻跸,使水西庄"声名大振",也使水西庄"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经济上元气大伤,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辉煌以后,一代名园水西庄逐步走向衰败。道光年后该园逐渐衰败,庚子之后被战火所毁,昔日楼台亭榭已荡然无存。
    《沽上题襟集八卷》为查为仁之三弟查学礼所辑,乾隆六年写刻本,六册。查学礼,字恂叔,一字俭堂,号铁桥,原名为礼,又名学礼,乾隆间以道员随征金川,专司督运,擢四川布政使,升湖南巡抚,未至任卒。工山水花鸟,俱极精致,尤善画梅。是书集水西庄宾主八人古今体诗六百十四首。卷三查为仁七十三首,附诗七首。卷八查学礼一百三首,附诗六首,集中地反映水西庄宾主早期的唱和活动。《水西庄秋日雨中(四首)》。
    其一
    西庄辟自信安湾,竹笕茅檐屋数间。
    习静不惊风雨骤,蓼汀深处钓翁闲。
    其二
    村居幽趣许谁同,不是诗人即画工。
    一抹林峦描未得,乱云如絮白濛濛。
    其三
    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
    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
    其四
    拂堤衰柳湿拖烟,涨溢长河浪拍天。
    独坐数帆台上望,群鸥飞过打鱼船。
    查为仁(1695-1749)一名成苏,字心榖,号莲坡,又号花海翁,乃查日乾之子,家豪于财,而性爱读书。清圣祖康熙五十年(1711)乡试第一,因被劾考试作弊下狱,数年后得释,遂绝意仕途。在天津筑水西庄于运河边,有数帆台、揽翠轩诛胜景,图书、名画、金石、彝鼎等收藏极多。乾隆皇帝即位后,广开鸿博科,大江南北来京名流甚多,其道经天津,多至水西庄相聚,致使查为仁有孔北海、郑南阳之誉。查为仁博学能文,曾自编其稿为《花影庵集》二卷、《无题诗》二卷、《是梦集》一卷、《抱瓮集》一卷、《竹邨花坞集》一卷、《山游集》一卷,及《押廉词》等,总名之为《蔗糖未定稿》;尚有《赏菊倡和诗》一卷、《花影庵杂记》二卷、《莲坡诗话》三卷,其妻金含英所著《芸书阁剩稿》编为外集。
    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的水旱码头和拱卫国都的门户,随着辽、金、元、明、清定都北京,南粮北运和海盐产销,给天津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昌盛。海内文人和历代文坛领袖纷至沓来。《天津卫志》上说:"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到过天津最杰出的文人首推《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射阳先生存稿》中,收有他对天津水乡风景的绘声绘色的描写:
    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春深水暖佳鱼味,海的风多健鹤翎;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
    明代小说《金瓶梅》作者王世贞也曾到过天津;他的《卫河》(即南运河)
    诗云:"河流曲曲转,十里还相唤",对天津河水潆洄的情景做了传神的写照。王世贞究竟是不是《金瓶梅》作者,疑之者说否,信之者说是,至今尚无定论。
    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学家谈迁,在明史《国榷》初稿被窃后曾经伤心大哭,又抱病到北京重新搜集、采写有关资料,他路经津门,到三岔河口登临观海寺。日记中留下对天津的印象:"镇城百货交集","城中不见井,俱外汲于河",并写下了《发天津》与《天津卫》等诗篇。
    清初,天津人龙震、张霪与大画家石涛友谊极深。石涛上人曾几度到过天津。
    康熙时有"江南三布衣"之称的朱彝尊(竹垞)、姜西溟(宸英)、严绳孙(荪友),留连沽上时都有诗篇留世。朱竹垞为城西铃铛阁所写的重修碑记被收为重要文献。赵执信(秋谷)、厉鹗(樊榭)、吴雯(莲洋)、洪升(昉思)与朱竹垞也先后到过天津。
    厉鹗住在水西庄。《绝妙好词笺》是厉鹗同水西庄主人查莲坡对宋代周密原书的笺注。这部作品被收入由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
    《长生殿传奇》作者洪升,舟过天津,其怀人诗编入《稗畦集》。他的《长生殿传奇》数易其稿,定稿以前曾经住在今河北区锦衣卫桥附近的张氏"问津园"。
    康熙朝历任两淮盐政的曹寅父子与李煦父子,也是水西庄查家的座上客。
    《红楼梦》后四十回编者高鹗的内兄张问陶(船山),在天津写过"二分烟月小扬州"的名句。后来"小扬州"竟成了天津的雅号。
    《研究水西庄引出大观园》
    天津水西庄学会理事刘尚恒先生关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就是水西庄的说法,曾经引起红学界的高度重视。
    刘尚恒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水西庄,认为水西庄的园林建筑、诗集书稿是留给后人的一个宝藏,甚至认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就是以水西庄为原型的。
    著名红学家邓云乡先生曾说:"大观园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问了二百多年了"。大观园应该有一所或几所清初园林花园作为原型。这个原型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规模宏大,"三里半大"的面积。二是以水面取胜、集景式的别墅型。三是与皇帝皇后等巡幸活动有关。四是这座私家园林还必须有可能使曹雪芹熟悉和体验的机会。
    关于大观园之谜,前人曾提出南京"随园"说、北京"恭王府"说、海淀"圆明园"说,清朝"皇宫"说。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还提出"藕香名榭在津门"的著名课题,韩吉辰也认为水西庄和大观园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难道"大观园"真的就在津门吗?是水西庄造就了《红楼梦》的大观园吗?
    《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在水西庄的观点在学术界虽有争议,但也有人响应。持此观点的学者从曹、查两家关系、《红楼梦》中生活素材来源、大观园与水西庄中景名的暗合、《红楼梦》诗词与水西庄中诗词的关系等诸多线索进行考证,成为红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
    有学者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曾经避难水西庄。雍正年间,在南方居住的查氏家族与当时的曹寅家、佟家、李煦家四大家族显赫一时,过往甚密。但在雍正初期,四家都被雍正抄了家。曹家被抄时曹雪芹尚幼,举家赴京时因吉凶难测,遂托付给水西庄查家,水西庄成了曹雪芹的临时"避难所"。曹雪芹生活在水西庄的日子里,那豪华生活和丰富藏书文物古玩,以及每日接触的人、发生的事成了《红楼梦》部分生活素材,这对创作《红楼梦》有一定的影响。而水西庄又确有"藕香榭"等著名景观。
    《红楼梦》中"大观园"有些轩馆、庭院,与水西庄景物名称相同或相近。水西庄中的"藕香榭"景色幽静,四面环水,菱藕香深,荷花盛开,游船荡桨,景色迷人。而且池中生产一种江南特产,名叫"红菱"。据《天津府志》记载,红菱原产江南,引种到水西庄,成为北方独特的美味特产,名声很大。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中少了史湘云,贾宝玉以送礼物为由向史湘云传递消息,袭人揭开小摄丝盒子,装的就是红菱、鸡头。第六十七回写袭人见李纨的丫头素云捧个洋漆盒子,素云说:"是我们奶奶给三姑娘送去的菱角鸡头"。韩吉辰认为,与三十七回对比,作者分明指出"红菱"是园内产,外头买的是"菱角"。大观园里的"红菱"与水西庄中的"红菱"都是珍贵的礼品。
    潇湘馆酷似水西庄的绣野籍,更令人惊奇。"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馆,居住着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在江北地区,翠竹很难成片生长,私家园林更难栽培。可是在津门水西庄,却有一处翠竹成林的景点,名叫绣野籍。《津门杂事诗》中:"惹烟笼月影檀栾,绣野籍前竹万竿"。诗自注:"津门少竹,水西庄绣野籍前后,栽竹数亩,蓊郁深翠,不减江南"。大观园与水西庄中,共有十余处名称相近或相同的地方,似乎提示曹雪芹的大观园是依托水西庄撰写的。
    大观园大约"三里半大",与水西庄的面积基本一样。《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从南方回到荣国府,恰逢兴建大观园。贾蓉说:"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而水西庄私家园林的面积恰恰是159亩,符合"三里半大"的规模。
    水西庄留下了两幅图画,著名画家朱岷的彩色"秋庄夜雨读书图",真实再现了水西庄的面貌,仿佛一个小圆明园,据说水西庄的设计者参加过北京圆明园的建造。此图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
    水西庄是康乾盛世的产物,至光绪年间,一代名园,荡然无存!只留下水西庄(芥园)这个地名。水西庄的文物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一对石狮,查氏诗词文稿,两幅图画,查氏家谱及祖像,以及一些日常用品。水西庄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内外,金庸(查良镛)先生在香港住所的客厅里,至今悬挂着查为仁的一幅对联条幅。
    水西庄学会名誉理事长周汝昌先生多次撰文,介绍水西庄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并为"水西庄研究专辑"题诗一首:"千年古戎镇燕垣,宋塞元屯明卫尊,谁识水西人物美,风流文采映津门。"红学家冯骥才、杨大辛、周骥良、张仲、郭凤歧、罗澍伟、郭鸿林等对水西庄的研究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查氏后人主动提供了"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口碑资料,这些都有力推动了水西庄与红楼梦关系的研究。
    水西庄的饮食对于天津菜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名菜比如"高丽目鱼条"流传下来,成为"津菜"的代表菜品之一。有学者认为曾在水西庄避难的曹雪芹,将水西庄优美景点和豪华生活都写入了书中。比如大观园潇湘馆中有大片竹林,还有鲜嫩的竹笋可以做菜,"寄语锦绷来岁脱,莫忘烧笋斗春盘。"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提出"藕香名榭在津门",红学家韩吉辰发现水西庄和大观园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难道"大观园"真的就在津门吗?
    雕梁画栋、水榭亭台,巧笑倩影的少女、多情风雅的公子……曹雪芹笔下的江南园林、皇家建筑、人情风物,数百年来一直为世人魂牵梦绕。或许,天津卫建成了号称直逼皇宫大内的"水西庄",之后才有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才有了一部旷世奇书《红楼梦》。
    周汝昌先生曾作《台城路·过水西庄吊津词人查莲坡先生故园》一词,勾画了上世纪40年代水西庄的凋零与作者心中的感慨:"茫茫何处寻诗酒?西庄市声喧乱。藤架正香,竹轩揽翠,华屋山丘都换。漫凭指点,叹豆叶瓜苗,是曾开宴。绿到河门,垂扬不见信安远。东南一派曼衍,沧波放眼,但云气三山,年华一箭。断瓦同销,斜阳耕废畎。"《水西庄兴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
    水西庄是查日乾于清雍正元年(1723)兴建,座落在城西芥园。图为清代名画家朱岷所绘《秋庄夜雨读书图》,写查日乾之子查礼在水西庄秋雨夜读情景。
    清代名画家朱岷所绘《秋庄夜雨读书图》,写查日乾之子查礼在水西庄秋雨夜读情景。有堂有亭有楼有台有桥有舟北国"江南大观园"园林文化精品。
    水西庄自然环境幽雅精致,"面向卫水,背枕郊野",凭河造景,巧夺天工。周汝昌先生说水西庄"不仅仅是花木亭台的风光,而且更蕴涵着巨大的历史文化的丘壑。"天津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秋庄夜雨读书图》、《水西庄修楔图》,绘出了二百多年前这一古园林的奇姿风韵,堪称园林文化的精品。其流风所被,影响兹深,骚人墨客,人才辈出,从而将"椎鲁不文"的天津从军卫鱼盐之乡推上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查家祖籍安徽,后其祖上移居浙江海宁,贩盐致富。明朝建都北京后,海宁查家的盐务拓展至京津一带,并在商务与仕途上兼有发展,客居宛平,成为京城豪富,后迁居天津,遂显赫一时。在清代著名的"维民所止"文字狱中,查家亦遭大祸,但案后仍营盐务,其富不减。
    查日乾、查为仁父子"贾而好儒",为当时文化名人。被收入《四库全书》的《绝妙好词笺》和编入《清诗话》中的《莲坡诗话》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均出自查氏之手。
    据考证,水西庄于雍正元年开始选址营造,查日乾的儿子查为仁在《蔗塘未定稿·抱瓮集》中云:"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南距孔道半里许。其间榆槐柽柳之蔚郁。暇时,侍家大人过此,乐其水树之胜,因构为小园,垒石为山,疏土为池,斧白木以为屋,周遭缭以短垣因地布置,不加丹垩,有堂有亭,有楼有台,有桥有舟,其间姹花女弱竹,延荣接姿,历春绵冬,颇宜觞咏。营建即成,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曰水西庄。"水西庄的面积为159.145亩。从现存各种史料记载及当时人们对水西庄的诗歌吟咏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私家园林,其规模在当时已属罕见。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将天津查氏的水西庄和"扬州马氏秋玉之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公干之小山堂"相提并论,并称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
    《先有水西庄后有大观园--还是先有大观园后有水西庄》水西庄兴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 查嗣庭"维民所止"文字狱与隆科多牵连案发生在雍正四年(1726年),说明水西庄的藕香榭、秋白斋、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等与《红楼梦》重名或雷同的别墅建筑与"红菱"故事在前,查嗣庭案件在后。红学家"确定"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雍正六年即便真在天津水西庄"避难",当时只有十三岁或更小。也在水西庄兴建之后。
    按新红学的观点,应当是"先有水西庄,后有大观园"了。
    但历史真相恰好相反--事实是"先有大观园,后有水西庄。"钦犯查嗣庭字润木,取意于庭树。查嗣庭案是雍正朝发生的一个著名的文字狱案。查嗣庭是康熙朝进士,后经隆科多荐举官至礼部侍郎。雍正继康熙称帝后,着手搞掉详知他上台内幕的隆科多。于是查嗣廷首当其冲地成了借口。雍正四年(1726年),查嗣廷以礼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省正考官, 出的试题是"维民所止" 。这句话出于《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意思说,国家广大的土地,都是百姓所居住的,含有爱护人民之意。那本来是一个很寻常的题目,但有人向雍正皇帝告发,说『维止』 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出这试题,用意是要杀皇帝的头 。雍正那时已即帝位,决定对他的"可能的敌人"采取行动,凭『拆字离合』的方法,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雍正对查嗣庭案的处分裁定是从减式区别处理:"查嗣庭着戮尸枭示。伊子查□改为应斩坚候。查嗣庭之胞兄查嗣 □,胞侄查基,俱免死,流三千里。案内拟给功臣之家为奴各犯,亦着流三千里。"尤其"查慎行年已老迈,且家居日久,南北相隔路远,查嗣庭所为恶乱之事,伊实无由得知,着将查慎行父子俱从宽免,释放回籍。" 查嗣庭被处死,但查家案后仍营盐务,其富未减。从雍正到乾隆年间,反而愈加兴旺了。 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礼部侍郎查嗣庭参与了《红楼梦》的集体创作活动,但"维民所止"隐射"雍正"两字去了头,却是《红楼梦》"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与"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的写法--看来雍正没有冤枉查嗣庭。
    李明鸟先生首先提出《风月宝鉴》作者是查嗣庭前辈查继佐的观点,是红学关于《红楼梦》作者问题的最大贡献。
    李明鸟先生证实,明朝查继佐,即查东山,出生于七月四日。查继佐的学生沈仲方撰的《查东山先生年谱》载:"先生生于万历(1601年)辛丑秋七月四日酉时,为神宗二十九年。"查继佐是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反清复明的志士,也是一个参加与孝庄争天下的须眉英雄。抗清失败后他终身不事清,心系前明,专修明史。并因康熙年间的明史大案啷铛入狱,与查嗣庭一样,卷入文字狱中。
    《红楼梦》中以谜语的形式多处多次点明查继佐的名字(如左尹)或字(如非人)和号(如东山),并特别点明"渔翁"巧合查继佐那个"钓叟"的别号。
    从《红楼梦》时代背景和所写内容看,查继佐是作者中历史学家与文学家集于一身的合适的人选。他处于明朝灭亡而汉族士子又"补天"无力的时代。查继佐参加过南明鲁监国的抗清斗争,授任兵部职方司郎中,正是一个无力"补天"的士子。
    《石头记》是部百科全书式的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其作者当是历史学家那样具有百科全书样知识的人,查继佐正具备这样的条件。他的《罪惟录》也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式的史书。
    查继佐写过《续西厢》等七种传奇,具有将历史故事大众化的能力。《红楼梦》特别推崇《西厢记》,恰与查氏写过《续西厢》成为呼应。
    查家所建的西水庄,其轩馆名称与《红楼梦》大观园相同和近似,提示建此庄的查家人可能是以《石头记》书稿中的轩馆名称给水西庄的轩馆命名的,因为只有此书稿的主人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红楼梦》作者中必然有历史学家,而查继佐先生正是修明史的历史学家。明亡后,他曾参加鲁王郑义兴义军,任兵部职方主事。兵败还乡家居,隐姓埋名为"左尹非人",在杭州开设敬修堂讲学写作,著述丰富,计有《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等史书。《红楼梦》中有"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的谶语--暗合"左尹非人"的隐号。查继佐避世而作"东山"之志,故有"东山"这个别号。《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在邀请入诗社帖上就以"直以东山之雅会"作为号召之言。秦可卿死后挽联中有"敬谨修斋,朝天叩佛"八个字,实际上暗隐着查继佐的"敬修"字和"兴斋"号--李明鸟先生认为"非人"、"东山"、"东山之雅会"、"敬修"、"兴斋"等等,出现于《红楼梦》中,证明贾宝玉就是查继佐的艺术化身,而《石头记》就是查继佐的自传。这是重蹈了胡适自传说的覆辙。上述字句,其实是《红楼梦》作者的自我隐射与对亡明的追悼之情,并非表明《红楼梦》为查家家世也。查家没有人在京城出过《秦可卿死封龙禁卫》那样轰动全国的大规模国葬,就是最好的反证。
    查继佐多才多艺,精通诗赋棋画,尤工戏曲,妙解音律,特建家庭戏班。查继佐所著杂剧、传奇知有七种:《续西厢》,是续王实甫北《西厢》;《三极思》,传奇,已佚;《非非想》,传奇,存;《眼前因》,传奇,已佚;《梅花织》,传奇;《鸣鸿度》,传奇,未见;《王缘》,传奇,为养生而作。查氏作词曲比其他文字要慎严得多。据前人记录说:"先生凡有著作,虽满座呶呼,应答不废,落笔自善,不减闭户时。若填词则点灯独坐,稿长五、六易,一字或竟日思及,鬼神与天通忽凑,先生批笔狂叫,家人不知何故,惊慌乱走。"可见查继佐深知戏剧及剧本创作手法。而《红楼梦》的排场真的很象戏剧。--李明鸟先生认为,此乃《红楼梦》查家家世说的佐证,其实,此乃查继佐为《红楼梦》作者之一的佐证也。
    "查"姓古称"柦"姓,是以地名为姓的周封列国之一,真实姓氏是姬姓,与周文王同一姓氏。《红楼梦》的贾府和贾宝玉的姓氏是贾。贾,古国名,姬姓,亡于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晋献公娶于贾,无子。"杜预注:"贾,姬姓国也"。
    "假作真时真亦假"--是说假的爱新觉罗福临当了皇帝(贾宝玉),看起来不是汉族正统皇帝,但实际上顺治皇帝是孔子的后裔,他与姬姓周文王的汉族皇室,一脉相连。而真的爱新觉罗后裔,例如"成宗义皇帝"多尔衮,反而成了假皇帝。
    贾宝玉与贾探春兄妹谈话,表示一尊重"孔子",二尊重"姬子"--因为贾宝玉顺治皇帝是孔子后代孔有德的儿子,而孔子崇尚周公旦,主张"克己复礼"。贾宝玉尊重"姬子"与尊重"孔子",是"克"满族的野蛮政策,恢"复"周朝的汉族礼仪也。
    死于康熙十五年的查继佐应当是朱本铉领导的真正的《风月宝鉴》的第一作者。他没有写完全本的《红楼梦》,只有初稿。这个隐历史于小说故事的初稿,难道不是《风月宝鉴》的初稿吗??
    《红楼梦》作者是有多人参与的写作班子。也就是说,《红楼梦》先有一个原稿,然后在原稿的基础上经过多人修改、越来越好、不断添加内容,不停地完美充实。
    第一回记述《红楼梦》一书的创作经过说,"石头"作《石头记》,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值得注意的是"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话在甲戌本是正文而非批语。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批语是"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的记载,说"有"而不说"作",提示这个《风月宝鉴》原就存有,源自"东鲁孔梅溪"之作。查继佐生于明神宗二十九年(1601年),卒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不可能写出平定三藩(潘三保)、收复台湾(薛宝琴归附荣国府)、签定尼布楚条约的事情(晴雯勇补俄罗斯孔雀裘),提示在他之后还有续作者。
    目前红学界提到的《红楼梦》作者,包括抗清十九年的"韩王朱本铉"(甄士隐、空空道人、情僧),李明鸟先生提到的查继佐,潘重现先生提到的吴梅村,《金玉缘》署名的明末清初大文豪袁于令,袁枚《随园诗话》提到的曹寅或子孙,土默热先生提到的《长生殿》作者洪升(吴玉峰),与洪升齐名的孔有德族人《桃花扇》作者孔尚仁(东鲁孔梅溪),隋邦森先生提出的养心殿太监吴禄(化名"悼红轩"曹雪芹--"身在曹营心在汉","雪芹"为"麻衣重孝"之意)。
    所有《红楼梦》的参与者都没有为自己或自己家族树碑立传的意思,他们都在为多民族的从战乱走向统一与强大的国家树碑立传。他们解决了从南宋以来困扰汉族知识界的正伪问题,华夷问题,多民族兄弟共生共荣问题,国家安宁(宁国府)与繁荣(荣国府)问题,彻底摆脱了大汉族主义与狭隘地方民族主义的桎梏,要在长城内外修建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大观园"。
    《红楼梦》比《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三部古典名著在历史观点上,有了质的飞跃,具备了名垂千古,呵护中华民族万年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不朽的水平。乾隆皇帝第三次驻跸天津水西庄,才在"藕香榭"上突然顿悟,彻底读懂了《红楼梦》这个顶级国宝,兴奋之余,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当时人物完全没有理解的御笔诗一首。
    "汤扬止沸诚谓是,釜底抽薪竟得他。"--决非说的是运河防治水灾的方法。
    "汤扬止沸诚谓是,釜底抽薪竟得他。"--化解矛盾搞好民族团结的最佳方案。
    乾隆借题发挥,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他"--千古绝唱《红楼梦》也。
    《红楼梦》为康乾盛世登上历史舞台,做好了最充分的舆论准备。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腾达,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美丽的回光返照。
    不是雍正元年兴建的"水西庄"造就了美轮美奂的《红楼梦》"大观园"。
    而是康熙时代"大观园"的曙光在天津"水西庄"投射了一个零散的倩影。
    2005年春节前夕于首都北京。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