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杂家类
>>
《智囊》翻译版
>>
捷智部第六
应卒卷十七
※ 应卒卷十七
【原文】
西江有水,遐不及汲。壶浆箪食,贵于拱璧。岂无永图,聊以纾急?集“应卒”。
【译文】
滔滔而逝的西江水,却遥远得不能解燃眉之急。一箪食一壶水,有时比璧玉还珍贵。人生难免有危难,正确的应变,才能化解突发的灾难。
644、张良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上在洛阳南宫,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偶语。以问留侯,对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诛皆仇怨。故相聚谋反耳。”上忧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数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乃封齿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齿且侯。吾属无患矣。”
[述评]
温公曰:“诸将所言,未必反也。果谋反,良亦何待问而后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耳!”
袁了凡曰:“子房为雍齿游说。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继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
由前言,良为忠谋;由后言,良为罪案。要之布衣称帝,自汉创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势必反。帝所虑亦止此一著,良乘机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诸将之浮议顿息,不可谓非奇谋也!若韩、彭菹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译文】
汉高祖刘邦即帝位后,大肆封赏了二十多位功臣。还未封赏的将领,为了争赏而争相表功。高祖住在洛阳南宫时,见将军们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于是召来张良(字子房,佐刘邦灭项羽,封留侯)询问,张良说:“陛下由平民取得天下,今已贵为天子。但所分封的对象都是旧友,而往日与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诛杀,将军们担心自身的安危福祸,所以聚在一起密谋造反。”
高祖感到非常不安,问张良有何对策。
张良说:“陛下生平最讨厌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谁?”
高祖答:“雍齿(汉初沛人,从高祖起兵,叛而复归)曾多次让我难堪,我一直想杀他,但因他功劳颇多,不忍心。”
张良说:“臣以为陛下首先就要封雍齿为侯,那么其他大臣就不会再心存疑虑了。”
于是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群臣高兴的说:“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冯评译文]
温公(司马光,字君实,著有《资治通鉴》)说:“将军们所谈论的未必是有关谋反的事;他们果真有造反的念头,张良也不会等到高祖询问才说。张良只因高祖初即帝位,便以个人的爱憎行赏论罪,造成诸臣不安,所以才忠言劝谏,改变高祖的作风。”
袁了凡说:“张良为雍齿游说,造成高祖对功臣的不信任,致使日后三大功臣遭到诛杀,未尝不是张良的一句话所种下的祸根。由前者看张良是忠臣,由后者看张良是祸首。我认为刘邦以平民称帝建立汉朝,所有的大臣都是当年并肩征战的伙伴,若人心不安必会谋反,高祖所忧虑的也在此。张良借高祖问话道破高祖心意,所以高祖能轻易接受张良的建议,平息群臣的疑虑,不能不说张良的计谋高明。至于说日后韩信等功臣的被杀,又岂是张良能事先预料的呢?”
645、孔子
【原文】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自将众趋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召问仲尼,仲尼曰:“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不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述评]
贾似道为相,临安失火,贾时方在葛岭,相距二十里,报者络绎,贾殊不顾,曰:“至太庙则报。”俄而报者曰:“火且至太庙。”贾从小肩舆,四力士以椎剑护,里许即易人,倏忽即至,下令肃然,不过曰:“焚太庙者斩殿帅。”于是帅率勇士一时救熄。贾虽权奸,而威令必行,其才亦自有快人处。
【译文】
鲁人放火烧积泽,偏偏天刮北风,火势向南蔓延,眼看国境将受到波及。哀公鼓励百姓参与救火,但百姓只愿意驱赶野兽,不愿救火,哀公请教孔子。孔子说:“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又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
哀公认为有理。
孔子又说:“事情紧急来不及行赏,再说凡是参与救火的人都有赏,那么国库的钱赏不到一千人就光了。事到如今,只好下令不救火者一律论罪。”于是哀公下令:“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战败降敌之罪;只驱赶野兽者,比照擅入禁区之罪。”命令还未遍及全国,积泽的大火已被扑灭。
[评译文]
宋朝贾似道(字师宪,度宗时权倾一时,后为郑虎臣所杀)为丞相时,临安大火,贾似道正在距临安二十里外的葛岭,不断有人到葛岭向贾似道报告临安大火的消息。贾似道说:“等火势蔓延到太庙时再说。”
不久,有使者报告说火势蔓延已快至太庙。贾似道乘坐小轿,由四名大力士用椎剑护卫,每行一里多路便更换轿夫,所以一会儿便来到太庙前。接着,贾似道命所有人员恭敬肃立,说道:“若太庙被焚,就斩殿帅问罪。”不久,大火便在殿帅率众奋勇扑救下熄灭。
贾似道虽是奸臣,但他令出必行,行事明快的作风,也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646、刘巴
【原文】
备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刘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评]
无官市则直百钱不能行。但要紧在平价,则民不扰,而从之如水矣。
【译文】
刘备攻打刘璋(三国蜀人,初为曹操振威将军,后降刘备)前,曾对士兵宣布:“只要获胜,府库中所有财物都归各位所有,孤王不取一物。”
战事结束后,兵士们果然纷纷放下武器直奔府库,造成刘备财政窘困,刘备为此烦恼不已。
刘巴(三国蜀人,字子初)说:“王不必为此事烦恼。先下令铸大钱直百钱,稳定物价,再设立官市,财政问题即可解决。”刘备接纳这建议,几个月后府库充盈。
[冯评译文]
不设立官市,那么光铸大钱也不能流通,真正的关键在于大钱的通行能稳定物价,安定民心,因此,其他的政令也能顺利的推展。
647、黄炳
【原文】
嘉熙间,峒丁反吉州。万安宰黄炳鸠兵守备。一日五更探报:“寇且至!”遣巡尉引兵迎敌,皆曰:“空腹奈何?”炳曰:“第速行,饭且至矣。”炳乃率吏辈携竹箩木桶,沿市民之门曰:“知县买饭。”时人家晨炊方熟,皆有热饭熟水,厚酬其值,负之以行,于是士卒皆饱餐,一战破寇。由此论功,擢守临川。
【译文】
宋理宗嘉熙年间,峒丁(峒蛮兵)在吉州造反。万安宰黄炳召集军队严密防守。
五更时分,巡逻兵前来报告峒丁即将发动攻击,黄炳命尉官带兵抵御,可是士兵尚未吃早饭,黄炳说:“你们只管前去御敌,早饭稍后一定送去。”
接着黄炳亲自率领手下带着木桶,竹筐,沿街敲民家门,说:“知县买饭。”这时正是百姓煮早饭的时候,所以各家都有热腾腾的米饭,黄炳付给他们比市价高出许多的价钱,满载米饭而去。
前去御敌的兵士都饱餐一顿,也因此打了一场胜仗,黄炳也因这次战功而擢升为临川太守。
648、赵从善 辛弃疾
【原文】
赵从善尹京日,宦寺欲窘之,敕办设醮红桌子三百只,内批限一日办集。从善命于酒坊茶肆取桌相类者三百,净洗,糊以白纸,用红漆涂之。
又两宫幸聚景园,夜过万松岭,立索火炬三千,从善命取诸瓦舍妓馆,不拘竹帘芦帘,实以脂,卷而绳之,系于夹道松树,左右照耀,比于白日。
高宗南渡,驻跸临安,草创行在。方造一殿,无瓦,而天雨,郡与漕司忧之。忽一吏白曰:“多差兵士,以钱镪分俵关厢铺店,赁借楼屋腰檐瓦若干,旬月新瓦到,如数赔还。”郡司从之,殿瓦咄嗟而办。
辛幼安在长沙,欲于后甫建楼赏中秋,时已八月初旬矣,吏曰:“他皆可办,唯瓦不及。”幼安命先于市上每家以钱一百,赁檐瓦二十片,限两日以瓦收钱,于是瓦不可胜用。
[评]
二事皆一时权宜,可为吏役之法。
【译文】
赵从善刚任命为京城百官长时,宫中宦官想让他难堪,就将皇帝下令设醮,道士设祭坛祈祷-所需的三百张红桌交给他筹办,并限令一日内要办齐。赵从善派人到京城中各酒楼、茶馆搜购式样相仿的桌子三百张,清洗干净后,桌面糊上白纸喷上红漆,圆满交差。
又有一次,皇帝及太后驾临聚景园,晚上将路过万松岭,需要三千支火把照路。赵从善立即派人到各妓院取来竹帘,涂上油脂卷起后用绳拴牢,绑在万松岭道路两边的松树上,点燃后如同白昼般明亮。
高宗南渡后以临安为都,想盖一座宫殿,但不仅欠缺瓦材。偏偏又逢大雨,郡守与漕司(漕运官)都烦恼不已。有一名小官建议道:“不如多派些士兵拿着钱,分别到城外的商家向他们借屋瓦,至于屋顶的漏空则用钱俵补,等一个月新瓦运到后再如数赔偿给他们。”郡守照这方法,果然解决了殿瓦的难题,
辛弃疾在长安时,想在后花园搭一座塔楼赏中秋月,这时已是农历八月初了,小官说:“塔楼在中秋前完工没有问题,只是塔顶瓦片可能运送不及,影响进度。”辛弃疾命人到街市宣布:“凡借瓦二十片给钱一百,愿意者限两日内携瓦片至郡守。”于是郡府前的瓦片堆积如山。
[评译]
两件事都是为一时权宜之计,但仍可做为具体办事人员参考。
649、周忱
【原文】
正统中,采绘宫殿,计用牛胶万余斤,遣官敕江南上供甚急。时巡抚周忱以议事赴京,遇诸途,敕使请公还治,公曰:“第行,自有处置。”至京,言“京库所贮牛皮,岁久朽腐,请出煎胶应用。俟归,市皮还库,以新易旧,两得便利。”王振欣然从之。
时边事紧急,工部移文,索造盔甲、腰刀数百万,其盔俱要水磨。公取所积余米,依数成造,且计水磨明盔非岁月不可,暂令摆锡,旬日而办。
【译文】
明英宗正统年间因缮修宫殿,预计需一万多斤牛胶,命人传令江南立即筹集。当时江南巡抚周忱因公进京,途中巧遇使臣,使臣请周忱立即返回江南,周忱却请使臣先行,他自有打算。周忱来到京城后,便求见王振(宦官首领,深受英宗宠信),说:“京城库房中所贮藏的牛皮已有多年,其中多半腐朽,不如清理出来煮炼牛胶,等下官回到江南,立刻买新牛皮归还库房。”就京库而言是以旧换新,就周忱而言是节省时间,圆满交差,双方相互得利,于是王振很高兴的答应周忱的请求。
有一次边境发生动乱,工部下达紧急命令,需打造数万具盔甲和腰刀,并注明头盔要用水磨打造,周忱认为用水磨打造耗费时日,因此下令选用锡材,不到十天,就完成工部所需的数量。
650、张恺
【原文】
张恺,鄞县人。宣德三年,以监生为江陵令。时征交趾大军过,总督日晡立取火炉及架数百,恺即命木工以方漆桌锯半脚,凿其中,以铁锅实之。已又取马槽千余,即取针工各户妇人,以棉布缝成槽,槽口缀以绳,用木桩张其四角,饲马食过便收卷,前路足用。遂以为法。
[述评]
后周文襄荐为工部主事,督运大得其力。嗟乎!此监生也,用人可以资格限乎?
【译文】
张恺是浙江鄞县人,在明宣宗宣德三年以监生(明朝学校有国学,凡入国学者称监生,可任命为官)任命为江陵县令。有一批出征交趾的军堆路过,总督日晡急催着要数百具火炉及架子。张恺于是命木工把方桌桌脚锯去一半,再把桌面中央挖空,中空部分刚好可放置铁锅,就轻易解决军士煮饭的炉灶问题。
后来又要马槽千余,张恺下令会针线的妇女把整匹棉布缝成槽状,槽口系上绳索,四边用木条架起,成为简便马槽,喂过马匹后,就可将槽架折叠后收起,便于行军使用。由于方便省时,所以一直沿用下来。
[述评译文]
后来周文襄(名忱)推荐张恺为工部主事,对漕运总督帮助甚多。唉!张恺虽是以监生任官,但表现不凡,不免让人感叹。人才的选拔怎能以资格来界定呢!
651、张彀
【原文】
张彀为同州观察判官,是时出兵备边州,征箭十万,限以雕雁羽为之,其价翔踊,不可得。彀曰:“矢,去物也,何羽不可?”节度使曰:“当须省报。”彀曰:“州距京师二千里,如民急何?一有责,下官任之。”一日之间,价减数倍,尚书省竟如所请。
【译文】
金朝时张彀(伯英)同州观察判官(察使僚属)。时边境军情紧急,向同州征收十万支箭,并且规定箭羽一定要用雕雁的羽毛,一时雁羽价格暴涨。彀认为:“射出去后就不能再回收,什么鸟的羽毛不可以?”节度使却认为若不按规定,恐怕有抗命之嫌,必须先向中书省报备。张彀说“同州距京师有二千里远,军情紧急已不及禀报,万一怪罪,下官一人承担。”
不用雁羽的消息传出后,一日之间价格下跌好几倍。后来尚书省竟也同意张彀的做法。
652、陶鲁
【原文】
陶鲁,字自立,郁林人,年二十,以父成无事,录补广东新会县丞。都御史韩公雍下令索犒军牛百头,限三日具。公令出如山,群僚皆不敢应,鲁逾列任之,三司及同官交责其妄,鲁曰:“不以相累。”乃榜城门云:“一牛酬五十金。”有人以一牛至,即与五十金。明日牛争集,鲁选取百头肥健者,平价与之,曰:“此韩公命也。”如期而献,公大称赏,檄鲁隶麾下,任以兵政。其破藤峡,多赖其力,累迁至方伯。
[评]
本商鞅徙木立信之术,兼赵清献增价平籴之智。
【译文】
明朝人陶鲁,字自立,郁林人。二十岁时因父死,递补广东新会县丞职位。
有一回,都御史韩雍下令手下官员三天内要备齐一百头牛犒赏军士。韩雍一向令出如山,官员们因没把握,没人敢答腔。只有陶鲁自告奋勇的愿意越级负责这个任务。三司(明朝时以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为三司)及行省各文武长官和他官员都交相责备陶鲁的鲁莽。陶鲁说:“绝不牵连各位。”
陶鲁在城门张贴告示说:“买牛,一头五十金。”有人牵一头牛来到县府,陶鲁立即给人五十金。第二天县民争相牵牛前来,陶鲁仔细挑选一百头健硕的牛只,按市价买下,并声明这是韩公所订的价钱。
由于韩雍深受百姓爱戴,百姓也就欣然接受,于是陶鲁如期交牛。韩雍对陶鲁的机智大加赞赏,于是正式辟召陶鲁为幕僚,掌理兵政。韩雍攻藤峡,陶鲁出力甚多,后官至布政使。
[评译]
陶鲁的做法,是借用商鞅搬木建立公信力的计谋,也兼采用赵清(明朝人,善用兵,官至北平都指挥使)用平粜法救荒济急的智慧。
653、守边老卒
【原文】
丁大用征岭南,京军乏食,掠得寇稻,以刀盔为杵舂。边鄙老卒笑其拙,教于高阜择净地,坎之如臼然,燃茅锻之,令坚实,乃置稻其中,伐木为杵以舂,甚便。
【译文】
丁大用征讨岭南时,因军粮短缺,只得抢夺蛮人的稻谷,士兵用刀为杵,以盔为臼来捣米。有位长年守边的老兵看到士兵们这样的捣米方式,笑他们愚笨,老兵教士兵选一块干净的土地,凿成臼的形状,然后烧茅草使土块更坚硬结实,谷子就可放在土臼中,只要砍根树干作杵就可以捣米。士兵照老兵的话去做,果然轻松无比。
654、韦丹
【原文】
韦丹任洪州,值毛鹤叛。仓卒无御敌之器,丹乃造蒺藜一千具,并于棒头以铁钉钉之如猬毛,车夫及防援官健各持一具,其棒疾成易办,用亦与刀剑不殊。
【译文】
韦丹在洪州时,碰到毛鹤人作乱。由于事出突然,州内没有足够御敌武器,韦丹命人砍蒺藜,削成棒状,并在棒头钉上许多铁钉,好像刺猬毛一样,车夫及守卫军人各一棒,由于制造简便,一千支的蒺藜棒很快就造好,而使用起来效果和刀剑不相上下。
655、李允则
【原文】
宋真宗时,李允则知沧州。虏围城,城中无炮石,乃凿冰为炮,虏解去。
近时陈规守安州,以泥为炮,城亦终不可下。
【译文】
宋真宗时,李允则(字垂范)治理沧州。有一次胡人围城,城内空有大炮,没有炮弹,李允则命人凿冰块为炮弹,结果击退胡人。
近时陈规(字元则)守安州时,用泥为炮,也守城成功。
656、太宗卒
【原文】
太宗以北兵渡淮,时无一苇之楫。有人于囊中取干猪脬十余,内气其中,环著腰间,泅水而南,径夺舟以济。
【译文】
宋太宗率北方兵渡淮河,找不到渡河的船只。有位士兵由背囊中取出十多节干猪脬,然后将灌满气的猪脬绑在腰间,向南边游去,夺取船只,全军得以安然渡河。
657、颜常道
【原文】
颜常道曰:“年河水围濮州,城窦失戒,夜发声如雷,须臾巷水没骭。士有献衣絮之法,其要,取绵絮胎,缚作团,大小不一,使善泅卒沿城扪漏穴便塞之,水势即弭,众工随兴,城堞无虞。
【译文】
颜常道说:“有一年河水暴涨,濮州被水围困,由于没有留意城墙上大大小小的孔洞,夜晚河水由孔洞中涌入,声如巨雷,一会儿功夫,城中巷道内的积水已达膝头。有人建议,不如用破衣堵洞的做法,取来大大小小不等的棉团,命善游泳的小兵,沿着城墙用手探索墙上的孔洞,塞入棉团,果然不久城内积水退去,工人们立即动工修补城墙。”
658、侯叔献
【原文】
熙宁中,睢阳界中发汴堤淤田。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人力不可制。时都水丞侯叔献莅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使人亟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众皆伏其机敏。
【译文】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睢阳一带筑汴堤来排水,想让低洼地能成为可耕的田地。未料汴河水位突然暴涨,堤防崩塌,一时之间无法抢修。当时都水臣侯叔献巡视灾情后,发现上游数十里外有一座废弃古城,命人掘开一部分堤防,引水入古城,于是下游的水量减少,工人才有办法靠近修堤。第二天古城积水已满,河水又开始往下窜流,但堤防已修复,于是将古城处掘开的堤防堵塞,使河水能沿着河道平稳的流,而城内的积水在短时间内也都消退,众人都对侯叔献的机智聪明佩服不已。
659、雷简夫
【原文】
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令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
【译文】
宋朝时陕西有一次山洪爆发,有一块巨石落下山涧当中,涧水四处流溢,造成灾害。但巨石太大,有如一幢房舍,人力根本无法搬动,州县深感困扰。当时的县令雷简夫命人在巨石的下方挖洞,洞的大小和巨石一般,再顺着水势将巨石堆入洞中,水患也就平息了。
660、陆光祖
【原文】
陆光祖初授浚县令。庚戌贺阑入塞。大司马赵锦议役三辅民筑垣以御,陆持不可,司马怒,以挠军兴劾之。陆屹不动,已复言于直指,谓必役本地民,莫若出钱与边民如雇役法。直指上其议,竟得请,三辅乃安。
【译文】
明朝庚戌年贺兰人入侵。大司马赵锦(字元朴)建议征调三辅百姓修筑城墙御敌,县令陆光祖,字与绳,当时刚上任,认为太过扰民,极力阻止。赵锦大为不满,以违抗军令的罪名弹劾陆光祖。陆光祖仍坚持本意,对直指使(官名)管大狱,说:“如果一定要征调三辅百姓,不如行雇役法出钱召募边境的人,既不扰民,又能筑城御敌。”直指使将光祖的建议呈奏皇帝,皇帝同意,三辅居民才得以免除劳役。
661、曹操
【原文】
魏武尝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
有一次曹操率兵行军,错过水源,兵士们口渴不愿再继续前进。曹操对兵士们说:“前面有一座大梅林,现在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一定结实累累,梅子酸中带甜,可以解渴。”兵士们听了这番话不由流口水,一时不觉口渴,终于能够坚持到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662、孙权
【原文】
濡须之战,孙权与曹操相持月余。权尝乘大船来观公军,公军弓弩乱发,箭著船旁,船偏重,权乃令回船,更一面以受箭,箭均船平。
【译文】
濡须(坞名,濡须水所经,故名)之战时,孙权与曹操相持一个多月。有一天,孙权乘大船窥伺曹营,曹营弓箭手一时万箭齐发,面向曹营的船身全插满了箭,造成倾斜,有翻船的危险,孙权立即下令调转船头,曹营弓箭手又是一阵箭雨,于是船身平衡,不再倾斜。
663、刘錡
【原文】
金主亮性多忌。刘錡在扬州,命尽焚城外居屋,用石灰尽白城壁,书曰:“完颜亮死于此。”亮见而恶之,遂居龟山,人众不可容,以是生变。
【译文】
金主完颜亮(即金废帝)个性多疑,好猜忌。刘錡(宋朝人,字公玉)命人将扬州城外的屋舍全部焚毁,城壁上涂上白色石灰,上面写着“完颜亮死于此”。完颜亮来到扬州,见了城墙上的字非常不舒服,于是屯兵龟山。由于龟山地窄,金兵人众,容纳不下,终于发生兵变。
664、韩琦
【原文】
英宗即位数日,挂服柩前,哀未发而疾暴作,大呼,左右皆走,大臣骇愕痴立,莫知所措。琦投杖,直趋至前,抱入帘,以授内人,曰:“须用心照管。”仍戒当时见者曰:“今日事唯众人见,外人未有知者。”复就位哭,处之若无事然。
【译文】
宋宣宗驾崩,尚未大殓,英宗便即帝位,一连数天穿着孝服立在灵前,突然发病,大叫一声,守灵大臣都惊吓得呆立原地,不知所措。
韩琦,字稚圭,立即上前把英宗抱入内室交给宫人,并嘱咐宫人要小心照应,走出内室对大臣们说:“今天所发生的事只有各位看到,千万不可张扬,以免惊扰人心。”说完回到灵前守灵,好像不曾有事故发生。
665、杨荣 金幼孜 杨寓
【原文】
榆木川之变,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命光禄官进膳如常仪,号令加肃,比入境,寂无觉者。
梓宫至开平,皇太子即遣皇太孙往迎,濒行,启曰:“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时行急,不及制。侍从杨士奇请以大行皇帝初授东宫图书权付皇太孙,归即纳上。皇太子从之,复谓士奇曰:“汝言虽出权宜,亦事几之会。昔大行临御,储位久虚,浮议喧腾。吾今就以付之,浮议何由兴也。”
【译文】
明成祖在榆木川突然驾崩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齐聚密商,认为全国军队多随成祖出京,榆木川离京师甚远,若成祖驾崩消息走漏,恐京师发生动乱,决定保密。
为处理遗体,两人命工部官搜取军中所有锡器,销熔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装置桶内,再密封桶口,而将承造的工匠杀之灭口。同时也命光禄官(官名,掌膳食)每天三餐照常进膳。军纪号令更加严明,直到入境,竟无人察觉成祖已驾崩。
成祖灵柩运到开平后,皇太子命皇太孙迎灵,临行前太孙启奏道:“奉旨迎灵,若无印识证明身份,恐难服众。”但启程在即,来不及制印识,侍从杨士奇(杨寓)请以先帝所授东宫印识交予皇太孙以明身份,等太孙回京再归还。
皇太子觉得可行,于是对杨士奇说:“借迎灵以东宫印确立太孙名位,你所说的固然是一时权宜之计,但想来也算是机缘凑巧。想从前,先皇对太子位悬虚不决,引起大臣们不同的意见,今天我以东宫印交付太孙,日后该不会为立太子而流言四起吧?”
666、邵溥
【原文】
靖康之变,金人尽欲得京城宗室。有献计者,谓宗正寺玉牒有籍可据。虏酋立命取牒,须臾持至南薰门亭子。会虏使以事暂还,此夜唯监交官物数人在焉,户部邵泽民[溥]其一也。遽索视之,每揭二三板,则掣取一板投火炉中,叹曰:“力不能遍及也。”通籍中被爇者十二三。俄顷虏使至,吏举籍授之。遂按籍以取。凡京城宗室获免者,皆泽民之力。
[述评]
昔裴谞为史思明所得,伪授御史中丞。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十百人。乃知随地肯作方便者,皆有益于国家,视死抄忠孝旧本子者,不知孰愈?
【译文】
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下,陷宋都,掳钦、徽二帝)后金人想虏尽京城中所有皇族。有人向金主献计,说宗正寺(掌宗室属籍)藏有皇室族谱,据谱搜捕一定万无一失。
金主立即派人前往宗正寺,不久族谱送至南薰门(宫殿门名),正巧守殿门北方官回乡探亲,因此这夜就只有几位监交官在。当时户部侍郎邵溥(宋朝人,字泽民)也在场,就索过宗谱检视,每看二,三页就撕去一页丢入火中,说:“可惜不可能全数救下。”最后整本族谱中被邵溥丢入火中的约有十分之二、三。不久金主使者来到宫门,小吏呈上宗谱,日后金主就照着宗谱所载拘捕皇亲。京城皇族躲过了这场劫难,全都要感谢邵傅。
[述评译文]
从前裴谞(唐朝人,字士明)被史思明(突厥人,曾自立为大燕皇帝)所俘。史思明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当时史思明残杀唐宗室,裴谞暗中救援,因此而保住一命的皇亲不下数十百人。虽身在异朝但却能心怀故国,甚至借己之便不忘救援者,和那些为尽忠而死的人比起来,不晓得哪种人的贡献大些?
667、盛度
【原文】
盛文肃在翰苑日,昭陵尝召入,面谕:“近日亢旱,祷而不应,朕当痛自咎责,诏求民间疾苦。卿只就此草诏,庶几可以商量,不欲进本往复也。”文肃奏曰:“臣体肥,不能伏地作字,乞赐一平面子。”上从之,逮传旨下有司而平面子至,则诏已成矣。上嘉其敏速,更不易一字。或曰:“文肃属文思迟,乞平面子,盖亦善用其短也。”[边批:反迟为疾,妙妙!]
【译文】
盛文肃(盛度)在翰林学院,有一次皇帝召他来,告诉他因久旱不雨,祈神降雨又未应验,必因自身有过失,想下诏书了解民间疾苦,借以反省检讨。皇帝要盛文肃立即起草诏书,若有词句不能定夺,也可当场商议,就不要上奏批复往返费时了。盛文肃奏道:“臣体肥不能伏地写字,乞请皇上赐臣一平面子(承物的桌几)。”皇帝于是传旨有司索取,等平面子送入宫,文肃的草诏已拟好。皇帝嘉许文肃才思敏捷,一字未改便作为正式诏书发下去。有人说文肃写文章一向需要时间思考,向皇帝乞赐平面子,或许在掩其短处。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5/01/07 0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