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瘡下總論吐瀉四十一凡痘疹吐瀉,有不必治者,有當速治者。如初熱時即見吐瀉,但欲其不甚而隨止者吉,蓋吐利中自有疏通之意,邪氣賴以宣泄,不必治也。其有吐利之甚者則不得不治。又有元氣本弱而見此證者,使不速為調補,必致脾氣困憊則痘出之後,虛證疊見而救無及矣。此痘前之吐利,其當治不必治,自有輕重之分也。若見點之後,則吐瀉大非所宜,速當察其寒熱虛實而調治之。
痘瘡吐瀉,雖曰多屬脾經,然亦有三焦五臟之辨。蓋病在上焦,但吐而不利;病在下焦,但利而不吐;病在中焦,則上吐下利。故在上焦者,當辨心肺之脾氣;在下焦者,當察肝腎之脾氣。此五臟之氣,各有相滋相制之機,設不明此,鮮不誤矣。
痘瘡吐瀉,大都中氣虛寒者,十居七八,然亦有邪實毒盛,及飲食過傷而為吐瀉者,此宜詳審脈證,自有可辨。若果有熱毒實邪,則不可誤認虛寒,輕用溫補,恐反助邪以致餘毒癰腫,或為潰爛難收等證。
嘔吐四十二痘瘡嘔吐,大都虛寒者多,實熱者少,但當以溫養脾胃為主。即或兼雜證者,亦必有實邪可據,方可因病而兼治之,故不得輕用寒涼及消耗等藥。
凡嘔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也,切不可妄用下藥,致犯下焦元氣,則必反甚而危矣。即或有大便不通者,亦當調補胃氣,從緩利導,但得脾胃氣和,則升降調而便自達,此不可不知也。
痘瘡別無風寒食滯,脹滿疼痛等證,而為嘔吐或乾嘔惡心者,必脾胃虛寒也,宜六味異功煎,五君子煎,參薑今之類主之,或溫胃飲,理中湯皆可酌用。
脾氣微寒微嘔而中焦不寒者,宜五味異功散。
胃口虛寒,嘔吐而兼有痛滯者,六味異功煎送神香散,或調中湯亦佳。 脾胃虛寒吐瀉并行者,溫胃飲,甚者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脾腎虛寒,命門不煖而為吐瀉者,必飲食不化,水穀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關煎或理陰煎不可。
凡寒氣犯胃,腹脹腹痛而為嘔吐者,神香散,益黃散,或加炮薑。若因飲水或食生冷瓜果而作嘔吐者,五苓散加炮薑。
飲食過傷,停滯胃口,胸膈脹滿而嘔吐者,宜和胃飲,或大和中飲,或神香散。
痰飲停蓄胸膈而脹滿嘔吐者,宜二陳湯,或橘皮湯加炮薑。
三焦火閉,煩熱壅滯胃口而為嘔吐者,此必陽明火證也,宜橘皮湯加黃連,甚者再加石膏,或用竹葉石膏湯。但此證甚少,勿以虛火作實火也。 程氏曰:凡痘瘡嘔吐之證,須辨冷熱。熱吐者,宜六君子湯加薑汁炒芩,連;冷吐者,宜六君子湯加丁香,藿香,白豆蔻。
痘瘡嘔吐不已,聲濁而長,或乾噦者,最是瘡家惡候。
泄瀉四十三痘瘡首尾皆忌泄瀉,而後為尤甚,惟初熱時,有隨泄而隨止者為吉。若自見黑點之後,以致收靨,毒氣俱已在表,俱要元氣內充,大便堅實,庶能托載收成,若略泄瀉,則中氣虛弱,變患百出矣。若初出之後而見泄瀉,則必難起難灌;既起之後而見泄瀉,一瀉則漿停,瀉止則漿滿;既灌之後而見泄瀉,則倒陷倒靨,內潰內敗等證,無所不至,此實性命所關,最可畏也。今多見妄藥誤治,敗人脾氣以致莫救者,猶云欲去其毒,瀉瀉無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瀉,只在辨其寒熱,熱者必濕滯之有餘,寒者必元陽之不足。但十瀉九虛而實熱者極少,故凡見泄瀉,嘔吐,腹痛而別無實熱等證者,無論痘前痘後,俱速宜溫救脾腎。此大要也。當詳察之,若失其真,誤治則死。
虛寒泄瀉,凡證無大熱,口不喜冷,脈不洪數,腹無熱脹,胸無煩躁,飲食減少而忽然自利者,則悉屬虛寒,切不可妄用寒涼之劑,再傷脾土,必致不救,宜溫胃飲,養中煎,五君子煎,或理中湯,四君子湯之類,隨宜用之。若腹有微滯微脹而為泄瀉者,宜六味異功煎,或五味異功散加砂仁。若泄瀉兼嘔兼痛而氣有不順者,宜養中煎加丁香,木香,或四君子湯合二仙散。若泄瀉而山根,唇口微見青色,或口鼻微寒,手足不熱,指尖微冷,瀉色淡黃,或兼青白,睡或露睛,此皆脾腎虛寒之證,非速救命門,終不見效,宜胃關煎,理陰煎主之,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亦可。若泄瀉勢甚,用溫脾之藥不效者,則必用胃關煎,或理陰煎之類主之。若久瀉滑脫不能止者,宜胃關煎,溫胃飲,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若胃本不虛,但以寒濕傷脾,或飲水而為泄瀉者,宜佐關煎,抑扶煎,或益黃散加豬苓,澤泄,或五苓散俱佳。
蓄熱泄瀉,本不多見而間亦有之,然必有熱證可據,方可用清利之藥。如脈見洪數,身有大熱,口有大渴,喜冷惡熱,煩躁多汗,或中滿氣粗,或痘色焮腫紅紫,或口鼻熱赤,小水澀痛之類,皆熱證也。且熱瀉者必暴而甚,寒泄者必徐而緩,皆可辨之。然治熱之法,當察火之微甚,勿使藥過於病,恐致傷脾,則必反為害。凡濕熱內蓄,小水不利,微熱不甚而為泄瀉者,宜五苓散,四苓散,或小分清飲之類,加木通主之。若濕熱稍甚,清濁不分而泄瀉者,宜四苓散加薑炒黃連,或合黃芩湯治之。若食多脈盛氣壯而泄瀉者,當從熱治,宜黃芩湯加黃連。若熱在下焦,小水赤澀而泄瀉者,宜大分青飲,或合益元散。若濕熱在脾,泄瀉內熱而兼腹痛者,宜香連丸。若頰赤身熱,頭痛咽疼,口瘡煩躁而泄瀉者,陽明火邆也,宜燙黃散。若濕熱在脾,瀉而兼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或《御藥》大半夏湯加黃芩。若內熱泄瀉而兼氣虛者,四君子湯加芍藥,黃連,木香。
發渴乃泄瀉之常候,蓋水泄於下,則津涸於上,故凡患泄瀉者,必多口乾口渴。但乾與渴不同,渴者欲飲,乾者不欲飲,渴屬陽而乾屬陰,此其辨也。然有渴欲飲水者,此火證也。有渴欲飲湯者,此非火也。有雖欲飲水而不能多者,有口雖欲涼而胸腹畏寒者,此皆非火證也。然則病渴者尚有陰陽之辨,而矧年但乾而不渴者,此實以水虧而然,若作火治,鮮不為害。故凡有久瀉津亡而作渴者,當審其非熱而不可不壯其水也。
程氏曰:泄瀉須分寒熱,寒者小便清,宜理中湯,或參苓白朮散。然白朮,茯苓非泄瀉發泡者不宜用,以其滲邾故也。按此說可見治痘者,即滲利亦忌,顧可妄為消伐以殘其氣血津液乎?
陳氏曰:凡瀉頻津耗則血氣不榮瘡雖起發亦難收靨。如身溫腹脹,氣促咬牙,煩躁譫妄者皆難治,緣穀食去多,津液枯竭,故多死也,速宜與十一味木香散,或十二味異功散。
萬氏曰:瘡未出而利者,邪併於裏,實也,宜從清毒。瘡已出而利者,邪達於表,裏虛也,宜治其虛。凡痘瘡所忌,惟內虛泄瀉,若溫之固之而不愈者,此不治之證。
寒戰咬牙四十四寒戰者,陽中之氣虛也,陽氣虛則陰乘之,陽不勝陰,故寒慄而戰也。咬牙者陰中之氣虛也,陰氣虛者腎元憊,骨氣消索,故切齒而鳴也。總之,虛在氣分,則無非陰盛陽虛之病耳,非大加溫補不可也。
《心鑑》云:七日前見寒戰者,表虛也;咬牙者,內虛也。七日後見寒戰者,氣虛極也;咬牙者,血虛極也。氣虛者,保元湯倍加肉桂以溫陽分。血虛者,保元湯加芎,歸以益陰分。余常用六氣煎,或六物煎加桂附治之,無不應手而止。其有獨寒戰,獨咬牙者,亦一體治之,或合二仙散用之亦妙。
有寒邪在表,身體大熱,脈緊數無汗,邪正相爭而為戰慄者,此即似瘧之類,但散其邪而戰自止,宜柴葛桂枝湯之類主之。
痘瘡灰白潰爛,泄瀉而寒戰洨牙者,此純陰無陽之證,宜九味異功煎,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亦可。
痘色乾紫黑陷,大小便不通,煩躁大渴而寒戰咬牙者,此純陽無陰,火極似水之證也,宜雙解散。
養漿結靨之時,有紅紫焮腫,大小便秘,煩渴喜水者,乃表裏俱熱之證,以瘡痛而振搖忍痛而咬牙也。此非寒戰咬牙之屬。如熱甚而便秘者,宜四順清涼飲加連翹,木通,金銀花之類主之。
筋惕肉?似戰者,以經絡血氣為瘡所耗,不能榮養肌肉,主持筋脈,故惕惕然肌肉自跳,??然肌肉自動,本非寒戰之證也,宜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陳氏曰:咬牙者,齒槁也,乃血氣不榮,不可妄作熱治。
寒戰咬牙而氣喘譫妄,悶亂足冷者,非倒陷即倒靨也,不治。
煩躁四十五煩者,擾擾而煩,躁者,煩劇而躁,合言之,則煩躁皆熱也,分言之則煩在陽分,躁在陰分,煩淺而躁深也。《難知集》曰:火入於肺,煩也。火入於腎,躁也。痘疹煩躁,大非所宜,若吐利厥逆,腹脹喘促,譫妄狂亂,昏不知人而煩躁者,謂之悶亂,乃不治之證。
痘瘡以安靜為貴,若忽然煩躁多哭,切須詳審其故。如別無逆證而忽然若此,是必瘡有痛而然,待膿成則痛止而煩亦止矣,不必治之。其或飲食寒熱偶有所因而致然者,但當隨證調理之,則無不即安者。
痘瘡煩躁兼喘者,火毒在肺也,宜人參白虎湯加梔子仁。
煩躁多驚者,火在心經也,宜導赤散加梔子,麥門冬,或七味安神丸。
痘毒未透,熱伏於內而煩躁者,宜六味消毒飲,或兼萬氏奪命丹。
熱甚於內而煩渴熱躁者,宜導赤散,或玄參地黃湯加木通,麥門冬,或萬氏牛黃清心丸,或四味消毒飲。
邪毒未解,熱甚於表而煩躁者,宜柴胡麥門冬散,或羌活湯。 痘瘡紅紫乾燥,壯熱口渴,譫妄者,退火丹,或萬氏牛萬清心丸,或用《良方》犀角地黃湯。
陰虛假熱,自利煩躁者,肝腎水虧也,輕則五陰煎,甚則九味異功煎,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吐利不食而煩躁者,脾氣虛也,輕則保元湯,溫胃飲,甚則九味異功煎,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瘡密膿成,營血虧耗,心煩不得眼者,宜三陰煎加麥門冬。如有微火者,宜酸棗仁湯。
晝則煩躁,夜則安靜。此陽邪盛於陽分也,宜人參白虎湯,或加梔子。如晝則安靜,夜則煩躁者,此陰中之陽虛也,宜三陰煎。如有火邪,亦可加梔子仁。
大便乾結不通而煩躁腹脹者,四順清涼飲,當歸丸,甚則承氣湯。若大便秘結,痘瘡陷伏而煩躁者,百祥丸或承氣湯。
喘急四十六喘與氣促不同,喘者氣粗而壅,壅而急,喘為肺邪有餘也;促者氣促而短,上下不相接續,促為肺腎不足也。此二者一實一虛,反如冰炭,若或誤治,無不死也,當詳辨之。
寒邪在肺作喘者,此外感之證,必欬嗽多痰,或鼻塞,或身有微熱,或胸滿不清,治當疏散肺邪,宜六安煎,或二陳湯加蘇葉主之。若寒邪外閉之甚者,仍宜加麻黃,北細辛之類。若兼氣血不足,而風寒在肺作喘者,惟金水六君煎為最。
痰因火動而為喘急者,當以清痰降火為主。若痰涎上壅者,先治其痰,宜抱龍丸,清膈煎之類主之。若火上刑肺,肺熱葉舉,大熱大喘者,宜人參石膏湯。若微熱作渴,肺燥液衰而喘者,宜人參麥門冬散。若夏月熱甚,火犯肺金而喘者,仲景竹葉石膏湯,或六味竹葉石膏湯。若火伏三焦,肺胃大腸俱熱,胸腹脹,大便秘結而喘者,前胡枳殼湯。 喘以氣虛者,人多不能知之。凡下瀉而上喘者,必虛喘也。凡小兒喘息,覺在鼻尖而氣不長者,必虛喘也,此實氣促,原非氣喘。若見此證,急須速補脾肺,或救腎陰,輕則參薑飲,六氣煎,甚則六味回陽飲。若下為泄瀉而上為喘促者,急用六味回陽飲,或九味異功煎,不可疑也。若大便不瀉,而或為多汗,或為腹膨,或見痰飲,狂躁,但以陰虛水虧,氣短似喘,而脈氣無神者,急宜貞元飲加人參煨薑之類主之。若治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劑而愈甚者,此必虛證也,速宜改用溫補如前諸法,猶有可救,遲則恐無及矣。
痘疹發喘,乃惡候也,若利止喘定者生,其有瀉利不止,或加脹滿,或為狂躁,或痘毒入肺,口張息肩,目閉足冷而喘甚者,皆不治之證。 聲音四十七痘瘡最要聲音清亮,若卒有失音者,凶兆也。先哲云:瘡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其病輕。瘡未出而聲先變者,氣病也,其病甚。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凡此失音之證,大為痘瘡所忌,然亦有吉有凶,須當詳辨治之。
風寒外襲皮毛,壅閉肺竅,或致欬嗽而偶為失音者,此惟外感之證,宜解散之,以加減參蘇飲,或六安煎加薄荷,桔梗主之。或待風寒解散,其聲自出,此固無足慮也。
火邪上炎,肺金受制,氣道壅閉而聲不出者,宜導赤散合甘桔湯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甘桔清金散。
上焦陽虛而聲音低小不出者,此心肺不足之病。蓋心主血,肺主氣,痘瘡稠密則血氣俱損,故聲不能出,宜六物煎加麥門冬,或導赤通氣散主之。
下焦陰虛而聲不出者,其病在肝腎。蓋腎為聲音之根,若證由肝腎而痘瘡稠密,則精血俱為耗竭,水虧則肺涸,故聲不能出,速當滋陰益水以救其本,宜大補元煎,五福飲,或十全大補湯之類,酌宜用之。
凡啼哭無聲而但見淚出,語言無聲而但見口動者,此皆毒氣歸腎而內敗也。或聲啞如破如梗者,此咽喉潰爛也,皆難治之證。
痘後餘毒失音,其證有二:一以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不淨也,宜甘桔清金散加天花粉。一以腎氣虛不能上達而聲不出者,宜治如前,或用四物湯加麥門冬,白茯苓。
驚搐四十八驚者,忽然驚惕而手足搐搦,口眼歪斜,每多忽作忽止,其證多由風熱。蓋心主火而惡熱,肝主風而善動,驚痘之火,內生於心,心移熱於肝,風火相搏,故發驚搐。然未出之先發驚搐者多吉,既出之後發驚搐者多凶。何也?蓋痘毒將散而谿谷開張,竅理疏解,因致牽引伸縮,得疏散達之氣,痘出而驚自止,則其內毒無留於此可見,故俗名驚痘,最為吉也。若既出之後,則中之伏火亦宜散矣,倘仍見驚搐,則是外毒已出而內毒猶然未盡,其毒盛莫測,乃可畏也。故凡發驚搐者,必隨發隨止者為吉,不必治也。若連發不已,此毒伏於心肝二臟,速宜隨證治之,不得誤以為吉證。
治驚搐之法,最當察其虛實,酌其微甚。如果有風熱實邪,庶可解毒清火,但得稍見清楚,便當培養心脾以防虛敗之患。若止見微邪,則但當以調和氣血為主。 驚搐證由風熱相搏,故治宜平肝利小便。蓋平肝則風去,利小便則熱除,風熱既平,驚自愈矣。若過用寒涼,則氣斂而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心脾陽氣虛寒則神怯而易為驚搐,六氣煎加棗仁,硃砂。
心脾血虛而驚搐者,七福飲,養心湯。
肝膽氣虛,多恐畏而驚搐者,茯神湯。
心血虛,睡中驚搐,或兼微痰者,《秘旨》安神丸。
心虛火盛,多熱躁而驚搐者,寧神湯,酸棗仁湯。
痘既出,其色紅紫而煩渴驚搐者,《良方》犀角地黃湯。若煩熱之甚而大便乾澀者,多由陽明之火,人參石膏湯加硃砂。
心火獨盛而煩熱驚搐者,硃安神丸,或七味安神丸。
心火盛,小水不利而驚搐者,導赤散加黃連,硃砂,或合硃砂益元散。
痰涎壅盛,氣急胸滿而驚搐者,抱龍丸,清膈煎,或梅花飲,琥珀散。此宜暫用以開痰涎,但得痰氣稍清,即當酌虛實以調理血氣。
肝膽實熱,大便秘結而煩躁驚搐者,瀉青丸,或七味龍膽瀉肝湯。 血熱見血而驚搐者,《局方》犀角地黃湯。若熱甚而大便秘結者,《拔萃》犀角地黃湯。
風寒外感,心脾陽虛而微熱不退,或欬嗽惡寒而驚搐者,惺惺散。若虛在陰分,汗不能出,身熱不退而驚搐者,柴歸飲。若外有風邪,內有熱邪,表裏俱熱而驚搐者,生犀散。
風寒外感,身熱無汗,但有表邪,別無虛證而驚搐者,敗毒散或蘇葛湯。寒邪閉甚者,紅棉散。然此皆表散之劑,若兼虛邪,不得單用此類。 昏睡四十九凡痘瘡將出未出而猝然昏睡者,其痘必重,當察其脈證虛實,預為治之。若痘後喜睡,此毒氣已解,元氣將復,故邪退而神安,乃否極泰來之象,不須服藥妄治。如見寂然氣虛,但以調元湯,保元湯,六物煎之類,察其寒熱,漸以調之,自然平復,不可妄行消耗,致傷其神,反必害矣。
腰痛五十經曰:腰者腎之府。又曰:太陽所至為腰痛。蓋足太陽之脈,夾脊絡腎,而痘瘡之毒,多出於腎,循足太陽膀胱散行諸經,乃邪之由裏傳表也。
如初見熱而腰即痛,或日以漸甚者,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而毒有不能達也,急宜解毒,以泄少陰之邪,以通太陽之經,務令邪氣不得深入,則痘雖稠密,亦可愈也。若不速治,則邪必日陷而表裏俱甚,營衛之脈不行,臟腑之氣皆絕,或為癢?,或為黑陷,終莫能救矣。 凡痘毒自陰傳陽,自裏傳外者為順,自上傳下,自外傳裏者為逆。若毒由太陽傳入少陰,則毒陷而不升,伏於骨髓之中,不能外達,所以腰痛。大凡瘡疹之毒,歸腎則死。故但見腰痛,急宜治療,若毒陷不起,即宜發散解毒,令其復出太陽而達乎陽道,斯無害也,宜人參敗毒散,或五積散主之。若腎氣虛陷,不能傳送外達者,必用理陰煎加細辛,官桂,杜仲,獨活之類主之。
治發熱便見腰痛者,以熱麻油按痛處揉之可止,仍急服前藥之類。如小水不利者,宜五苓散;如火毒內盛而小水不利者,宜四苓散加梔子,木通。
腹痛五十一治腹痛證當以可按拒按,及宜飽宜饑,辨其虛實,不得謂痛無補法,而悉行消伐也。又當因脈因證,辨其寒熱,不得妄用寒涼也。大都寒滯者十居八九,熱鬱者間或有之,若虛不知補而寒因寒用,則害莫甚矣。 初見發熱,痘瘡未出,別無寒滯食滯而腹滿腹痛者,此必起發不達,痘毒內攻而然,宜解表疏裏,以化毒湯加紫蘇,厚朴之類主之,或五積散加木香亦可。若大便不通,腹脹而作痛者,桂枝大黃湯酌宜用之。
寒氣犯胃,或食生冷而嘔惡吐瀉,腹無脹滿而但有疼痛者,溫胃飲,理中湯加肉桂,木香,或小建中湯,隨宜用之。若胃氣虛寒作痛而喜按者,黃耆建中湯。 寒犯中焦,氣滯作脹,而腹痛或泄瀉者,和胃飲,或抑扶煎加丁香,木香,或陳氏十一味木香散。
脾腎虛寒,下腹作痛,瀉利不止者,胃關煎。
誤飲冷水涼茶,寒濕留中,小水不利而腹痛者,五苓散或加木香,或用小建中湯。
飲食停滯,中滿作痛者,大,小和中飲,或保和丸加木香,砂仁。若大便不通而痛甚者,赤金豆或承氣湯利之。
發熱二,三日後,大便不通,燥糞留滯而腹痛者,當歸丸,或用豬膽導法。 濕熱下利,煩熱大渴,小水熱澀而腹痛者,大小分清飲,或黃芩湯加木香,青皮,砂仁。
火毒內攻,譫妄狂亂而煩熱腹痛者,退火丹,或硃砂益元散。
腹脹五十二痘瘡腹脹之證,其要有二:一以脾胃受傷,一以邪氣陷伏。蓋痘瘡將發,毒由內生,其證無不發熱或見微渴,此其常也。當此之時,只宜溫平和解,或兼托散,無抑遏,無窮追,無殘及元氣,惟貴輕揚善導,但令毒透肌表,則苗秀而實,無不善矣。設不知此,而見熱即退熱,見毒即攻毒,則未有妄用寒涼而不傷胃氣者,未有但知攻毒而不傷元氣者。胃氣傷則運行無力而脾寒,所以作脹,元氣傷則托送無力而毒陷,所以作脹。雖作脹之由,猶不止此,然惟此最多,而人多不能察也。諸未盡者,俱詳如左。
誤服涼藥或過食生冷而作脹者,其人必不能食,或大小便利,或腹中雷鳴,此皆脾胃中寒之證,速宜溫中以疏逐冷氣,冷氣散則脹自消矣,宜益黃散加薑製厚朴,或人參胃愛散加乾薑。若胃寒兼虛,瘡白神倦,或氣促發厥者,惟溫胃飲及陳氏十一味木香散俱為要藥。若寒在脾腎,下焦不化而作脹者,非理陰煎不可。
中氣本虛,或過用消伐,以致元氣無力,不能托送痘毒而陷伏作脹者,宜十宣散,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痘毒陷伏於裏者,必有熱證相雜,如煩躁乾渴,大小便秘而作脹者,此只宜溫平快氣兼托之劑,當用紫草飲子。
寒邪外閉肌腠,身熱無汗,或氣喘鼻塞,則痘毒不能外達而陷伏腹脹者,宜五積散,或加減參蘇飲。
飲食過傷,偶為停滯而腹脹者,此不過一時之滯,食去則脹消,宜大和中飲,或合二妙散,神香散。
腹脹而目閉,口中如爛肉臭,或大便泄瀉,或利膿血者,皆不治。
厥逆五十三厥逆者,四肢不溫,或甚至於冷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故常宜和煖,若至厥逆,則其陽虛可知。如指尖微寒者,亦陽氣衰也。足心冷者,乃陰邪勝也。其有瘡頭焦黑,煩渴悶頓,大便熱結而厥逆者,此陽毒內陷,火極似水,所謂熱深厥亦深也。又有瘡本灰白,大便不結而厥逆者,此元氣虛憊,陽衰而寒也。凡痘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若頭溫足冷者多不治,故厥逆為瘡家惡候。
痘疹十指微寒者,即宜五君子煎,六氣煎,或六物煎加薑,桂溫之,以防虛寒之變。 痘疹瀉利,氣虛而逆者,胃關煎,或陳氏十二味異功散。
痘瘡始出,手足便冷,或其人先有吐利,致傷脾胃,脾胃氣虛則為厥逆,宜六氣煎,六物煎加薑,桂主之,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
痘瘡起脹之時,手足厥逆,此陽氣欲絕之候,必其自利或嘔吐,脈見沉細微弱,或浮大而虛,速宜溫補元陽,輕則六氣煎加肉桂,甚則六味回陽飲,或九味異功煎。服藥後手足和煖者生,厥不止者死。
熱毒內甚而厥者,必有煩熱便秘,脹滿脈滑等證,宜四順清飲,或承氣湯。
痘後厥逆者,此其氣血已虛,脾胃已困,無怪其有厥也,宜保元湯或六氣煎,六物煎加附,桂之類主之。
發渴五十四痘疹發渴者,裏熱也。以火起於內,銷爍真陰,所以發渴。又其津液外泄,化為膿漿,則營氣虛耗,亦以致渴。此痘瘡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由火盛,然亦須察其虛實以為調理,切不可因其作渴,即以西瓜,梨,柿之類,輕以與之,恐脾肺受寒,致生他患也。外有乾渴,論在在泄瀉條中,所當參閱。
痘瘡氣血內耗,微熱微渴而喜湯者,宜七味白朮散,或五福飲加麥門冬,五味子。
脾肺多熱,渴而喜冷者,宜人參麥門冬散,或生脈散。 痘瘡多熱多躁,口燥咽乾,大渴引飲,喜冷能食,或大便乾結者,此熱在肺胃二經,宜人參白虎湯,甚者再加黃連。若痘後熱渴者,此餘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痘瘡自利不止,腎陰虧損而作渴者,病作少陰,速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
大便秘結,腹滿煩熱,內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順清涼飲。
痘瘡發熱時,便見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腎水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以葛根解毒湯。
程氏曰:痘瘡初發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竭,奚不作渴?由此觀之,可見治渴者,必不可不滋腎水。 薛氏曰:凡渴欲飲水者,當審其熱之虛實,若屬虛熱,雖欲水而不多飲,當用七味白朮散;若係實熱,索水喜飲者,當以犀角磨水服,其後亦無餘毒之患。
失血五十五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外溢則?血,血內溢則便血。瘡疹之火由內而發,毒不能達,則燔灼經絡而迫血妄行,血隨火動,從上而出,則為?為吐,從下而出,則為便為溺,陰陽俱傷,則上下俱出。凡痘疹失血,若從鼻出者,則有陽明外達之意,尚可望生,若從他處,則總屬陰分而火毒內陷,乃番為危證。
痘疹發熱見血者,多屬火證。若?血者,宜玄參地黃湯,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飲之。?止者生,不止者不治。溺血者,大分清飲,或八正散。大便秘而見血者,宜四順清涼飲。
痘瘡已出未出之間,凡諸血證,俱宜用犀角地黃湯三方酌宜治之最佳。血止後,可進調元湯加木通。
痘瘡十日之後,忽膿血大作,大便陡出者,此為胃爛不治。
發?五十六痘瘡發?亦與黑陷相類,雖一以外出,一以外入,形有不同,而邪氣留結,毒則一也。或發水?,或發血?,或赤或紫或黑,但見此證,十無一生。然亦有似?而實非者,不可不辨。或其人身上原有破傷,或瘡癤未痊,或雖痊而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則瘡瘢四圍痘必叢集,此物從其類之理也。因瘡作?,則其腐敗皮肉,氣色本異,宜與完膚有別,不得即認為紫黑?也。至若治?之法,先以鍼刺破,吮去惡血,後用胭脂汁塗法,又用百花膏敷之。此瘡極易作癢,起發之後,宜常用茵陳薰法薰之,勿令抓傷。若不慎之,則反覆灌爛,淹延不愈,變為疳蝕壞瘡,以致不治者多矣。
潰爛五十七痘瘡膿熟或微有潰爛者,亦常候也。惟於未成膿之先即有潰者,此名斑爛;有當靨不靨而身多破爛不收者,此名潰爛。良由未出之先,當發散而不發散,則熱毒內藏,必潰爛而兼喘促悶亂,或不當發散而誤發散,則表虛毒濫亦致遍身潰爛,此皆不善表之故也。又有陽毒內熾,火盛脈實,便結喜冷而失於清利,以致陽明蓄熱,肌肉潰爛者,此不善解毒之故也。故治此之法,表熱者仍宜清理火邪,表虛者即宜補養營衛。且脾主肌肉,尤宜調脾進食,務令大得,所以生肌解毒。但解毒不至於過冷,調養不至於太熱,必得中和,方為良法。 表虛不收者,必其衛氣不足,別無熱證,宜十全大補湯之類,或去肉桂,加防風,荊芥穗,多服自愈。
火盛胃熱潰爛者,宜大連翿飲之類;若大便秘者,以豬膽導之。
痘瘡或發表太過,或清解過當,以致表裏俱虛,陽氣不守,則內為泄瀉,外為潰爛,急當救裏,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
潰爛膿水淋漓者,以敗草散,或蕎麥散襯之。若斑爛作膿痛甚者,以天水散和百花膏敷之。
痘瘡衣以厚綿,圍以厚被,或向火偎抱,或任其飲酒,未七日而靨,日期未足,其收太急,以致自面至腰潰爛平?不作痂者,蓋此非正靨,乃倒靨也,急宜解去衣被,勿近火,勿飲酒。因立一方,用黃耆,白芷以排膿,防風,蟬退以疏表,青皮,桔梗以和中,牛蒡子,甘草以解毒。服後潰瘡復脹,則中外毒氣俱得無留,而漸可收矣。
多汗五十八痘疹自汗者,以陰中之火自裏及表,達於衛氣,故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津液流行,故多自汗,但得痘疹身常潮潤,實為美證。此乃陰陽氣和,血脈通暢,蓋熱隨汗減,毒隨汗散,邪不能留,則易出易解,雖見熱甚,而汗出之後身必清涼,此即毒之消散也,不必治之。然只宜微汗不宜大汗,若汗出過多,則陽氣泄而衛氣弱,恐致難救難靨,或為癢?寒戰之患,此則速宜固表以斂其汗也。又有汗出不止,其熱反甚者,此邪熱在表,陰為陽擾之患,速宜清火解毒,陽邪退而汗自斂也。若汗出如油,或髮潤如洗而喘不休者,此肺脫之證,不可治。
別無邪熱,但以衛氣虛,肌表不固而多汗者,調元湯倍加黃耆,或白朮散。 脾虛於中,衛虛於外,肌肉無主,別無他證而汗不斂者,人參建中湯。
心氣虛,神怯多驚而汗不固者,團參散。
或吐或瀉,氣脫於中,陽脫於外,而汗出不收,微者五福飲加炮薑,棗仁。甚至手足厥冷,或嘔惡不止而汗不收者,速宜人參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遲則恐致不救。
陰中火盛,或身有大熱而汗多不收者,當歸六黃湯。
睡中汗出不收者,以陽入陰中,而陰不能靜也,當歸六黃湯。 陽明熱盛,火邪燔灼肌肉,或身熱煩渴,或二便熱澀而汗不收者,人參白虎湯,或加黃連。
收靨痂脫之後,自汗不止者,此邪去而氣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或調止汗散,或以滑石粉撲之。
夾疹五十九痘瘡止宜單出,若與疹並出者,調之夾疹。蓋痘,疹之發,皆有時氣,而二者並見,其毒必甚。《心鑑》曰:夾疹者,即痘之兩感證也,大為不順之候。若痘本稀少而夾疹者,名為麻夾痘,其證則輕;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彼此相混,些碎莫辨,其證則凶。急宜以辛涼之劑解散為先,而托裏次之。但得疹毒漸消,痘見壘落者,乃為可治。若痘疹相雜,毒不少減者,必危無疑。 治夾疹之法,先當察痘之稀密,疹之微甚。若疹輕熱微者,但當以痘為主,痘獲吉而疹無慮也。若疹多熱甚者,即當急解疹毒,務令疹散而後痘可保也。
痘瘡初出,內有細密如蠶子者,即夾疹證也。若痘稀疹多者,宜但解疹毒為主。如表邪不解,外熱甚,內火不甚而夾疹者,宜疏邪飲,升麻葛根湯,荊防敗毒散,或十味羌活散。如表裏俱熱,毒盛而夾疹者,柴葛煎,解毒防風湯,或十三味羌活散。如內熱毒盛而夾疹者,六味消毒飲,或合黃連解毒湯。如陽明火盛,多熱多渴,或煩躁而夾疹者,白虎湯,化斑湯,或葛根麥門冬散。以上諸治如法,而疹散痘出者可治,然後隨證調理之。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難治。
痘疹俱多者,毒必大盛,雖治得其法,疹毒已解,亦必氣血重傷,終難為力。凡遇此者,惟當以保養脾胃,調和氣血為主,庶克有濟。
收靨後復出疹者,此餘毒解散之兆,不必治之。 夾斑六十痘疹夾斑與夾疹不同,蓋疹則細碎有形,斑則成片無形也。凡痘瘡初出,有片片紅腫如錦紋者,有紅暈與地皮相平而全無興起之意者,是皆夾斑證也。斑以熱毒鬱於血分,而浮於肌肉之間,乃足陽明胃經所主,或以寒邪陷入陽明,鬱而成熱者,亦致發斑,俱宜涼血解毒,但使斑退而痘見者吉,否則皮膚斑爛,瘡易搔癢,而皮嫩易破也。又有赤斑成塊,其肉浮腫結硬者,乃名丹瘤,其毒尤甚,瘡未成就,此必先潰,不可治也。
治斑之法,大抵斑在起發之前者多用表散,在灌膿之後者多用解利。如遍身通紅者,其治亦同。
痘出夾斑輕者,只以升麻葛根湯加膏,玄參,甚者宜人參白虎湯合六味消毒飲。
凡寒外感,表邪不解而夾斑者,宜荊防敗毒散,或加石膏,玄參。
斑色紫赤而大便秘結者,宜四順清飲利之。斑既已退,即宜用四君子之類以固其脾,庶可免其內陷。
程氏曰:凡治夾斑,急宜涼血解毒,以羌活散君酒炒芍藥,紫草,紅花,蟬退,木通,官桂,糯米,連進數服。斑退後,以保元湯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瀉。如痘中夾疹,治亦同此,如稍遲則恐變成黑斑,為難治矣。
痘瘡結痂之後而見斑者,此餘毒煎熬血分,必致潰爛,宜黃連解毒湯加當歸,芍藥,黃芩,石膏,甚則大連翹飲。若熱毒薰蒸於內,大便膿血臭穢而見斑者,此胃爛之證,不可治。
發斑潰爛者,以救苦減瘢散敷之。
晝夜啼哭六十一凡小兒出痘而晝夜啼哭者,當辨其虛實表裏而治之。其有未得出,或外未得散而啼哭者,此毒氣不解之使然也。有陽邪火盛,紅赤焮突而啼哭者,此痘盤疼痛使然也。有心腎本虛,邪熱乘陰而啼哭者,此或以神志不攝,或以煩熱不寧之使然也。有飲食不節,或偶停滯而啼哭者,此胃氣不和,腹痛腹脹之使然也。知此之由,而辨得其真,則內未出者表之托之,外未散者解之化之,火之盛者清其熱,神之虛者養其陰。若痘毒本微而無故啼哭者,多由飲食內傷,或二便秘結,此或去其停滯,或通其壅閉,務令表裏和暢,營衛通行,則神魂安泰,而痘無不善矣。或謂啼哭非痰即熱,而不究其本,則失之遠矣。
大小便閉六十二凡痘疹小便欲其清而長,大便欲其潤而實,則邪氣不伏,正氣不病。若小便利者,大便必實,雖二三日不更衣者無礙也。若小便小則病必進,小便秘則病必甚,以火盛故也。但初熱時,大便不宜太實,若二三日不行,宜微潤之,不然恐腸胃不通,則營衛不行,而瘡出轉密。惟起發之後,大便卻宜堅實,若太實而四五日不行,恐熱甚難靨,亦宜微利之。
痘疹小水不利而熱微者,宜導赤散;熱甚而小水不利者,宜八正散。 痘疹發熱時,大便秘結不行而內外俱熱,有不得不通以疏其毒者,輕則柴胡飲子,甚則三黃丸,再甚則承氣湯。
自起發後以至收靨,凡大便不行而火不盛,或虛弱不可通利者,只宜用豬膽導法,或以醬瓜一條如指許導之即出,切不可輕用利藥。 大小便俱不通而內熱甚者,八正散或通關散,酌宜用之。
熱內盛而痘瘡乾黑倒陷,煩躁便結者,百祥丸或承氣湯。然宜慎用,毋輕易也。
痘後餘熱不盡,內陷膀胱而小水不利者,導赤散或五苓散。大便不通者,四順清涼飲。
陳氏曰:凡痘瘡四五日不大便,用嫩豬脂一塊,以白水煮熟,切如豆粒與食之,令臟腑滋潤,亦使瘡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泄之藥,以致元氣內虛,多傷兒也。
薛氏曰:前證若因熱毒內蘊,宜用射干鼠粘子湯解之。或發熱作渴,或口舌生瘡,咽喉作痛,并宜用之。
目證六十三目雖肝之竅,而實五臟之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故其赤脈屬心,瞳子屬腎,白珠屬肺,黑珠屬肝,裹約屬脾。又太陽為上網,陽明為下網,少陰循外眥,太陽出內眥,此其部分各有所主,故可因證以察其本也。然痘瘡之病目而為障為翳者,多由火炎於內而熱以生風,風熱散於諸經,因多紅赤腫痛之患。故治此者,亦當察其所屬而因證以調之也。
戴眼證,凡痘瘡灌膿之後,或大汗大瀉之後,多有目睛上吊,或露白者,謂之戴眼。此精氣為膿血汗液所耗,乃太陽少陰真陰虧竭大虛之證。蓋太陽為上網,血枯則筋急,所以上吊也,速宜大補氣血,以六物煎,六氣煎,或全大補湯之類主之。其有以此為風熱而散之解之者,是皆速其死也。若七日以前見此者多不治,或無魂失志,不省人事者亦不治。
痘瘡目赤腫痛翳障等證,無不謂之風熱,故古方亦多用清火散風等劑。夫痘瘡之火由中生,目為肝竅,肝主風木而病在目,故云風熱,實以風生於火由內熱也。所以凡治目赤目痛者,不必治風,但治其火,火去則風自息矣。何也?蓋內生之風與外感之風不同,外感之風,升之散之則解散而去,內生之風而再加升散,則火愈熾而熱愈高矣。常見治目多難救而寒涼反以傷脾者,正以升降相雜,而用藥有不精耳。經曰:高者抑之,果何謂乎。今如古之治火眼,凡用洗肝散,及洗肝明目散,芍藥清肝散之類,總不如《良方》龍膽瀉肝湯,而《良方》瀉肝湯又不如加味龍膽瀉肝湯之為得宜也。
痘瘡眼中流淚赤痛,或多眼眵,此肝火之盛也,宜清解之,以加味龍膽瀉肝湯或抽薪飲,加木賊,蟬退之類主之;若大便結閉不通者,亦可少加大黃。
痘瘡入眼腫痛,或痘後生翳膜者,宜蒺藜散,蟬菊散,或通神散,外以秦皮散洗之。
痘瘡目痛,熱少風多而昏暗澀痛,眵淚羞明翳障者,宜密蒙花散,亦以秦皮散洗之。 痘後眼閉淚出不敢見明者,此內火不清而陽光爍之,故畏明也,宜洗肝明目散。
痘後眼皮風毒赤爛,或痛或癢,燥澀羞明多眵淚者,秦皮散洗之。
痘瘡靨後,精血俱耗,而眼澀羞明,光短倦開,或生翳障者,宜四物湯,甚者六物煎加木賊,蟬退,白蒺藜。
痘斑入眼,在白珠上者不必治,久當自去,惟在黑珠上宜治之,當清肝火。
凡病目熱者,最宜忌酒及椒,薑,牛,羊,雞,鵝,鴨一應熱物,并雞鵝鴨蛋皆不可用,以防連綿不愈之患。
痘瘡熱毒傷目,凡必用之藥,如生地,芍藥,麥門冬,山梔,玄參,草決明,連翹,黃芩,黃連,肝熱者龍膽草,陽明實熱者石膏,石斛,腎火盛者黃檗,知母,三陰俱熱者地骨皮,火浮不降者木通,澤瀉,翳障不去者木賊草,蟬退,白蒺藜,氣虛者人參,黃耆,血虛者當歸,熟地。但火炎於上者不宜升,陰虛於下者不宜泄,是皆治眼之大法。 痘瘡護眼法,宜錢氏黃檗膏為佳,從耳前眼皮上下顴面間,日塗三四次,可以護眼稀痘。
用點藥者,凡目中生痘,或食發物,或熱毒太盛,上蒸目竅,以致熱毒或生翳障,切不可妄用一切點藥。蓋其非毒即冷,必致寒熱相激,反以為害。惟余之金露散乃為相宜,可間用之以解熱毒之急。
徐氏曰:痘之毒氣自裏達表,故有目病,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熱,解毒不至寒,但得血活毒散,則自疾自愈。
痘癰痘毒六十四又痘母,見前怪痘形證痘發癰毒者,亦名痘母。經曰:痘前發母者凶,痘後發母者半吉半凶,大都毒發不透,必發癰疽,故蘊結於經絡之間。然其壅結也猶無足慮,而惟其不能消散,及治之不得其法,則乃為可慮。然散之之法,當知要領,其在虛實之辨而已。如痘癰之有大毒者,不得不為解毒,有大熱者,不可不為清火,俟火毒略清,便當調理脾氣。其有外雖見熱而內本不足者,則當專用托法,務令元氣完固,飲食不減,則毒無不化,何害之有?若不察根本強弱,而但知攻毒清火,則無不傷脾,多致飲食日減,營氣日削,膿血不化,毒日以陷,而痘變百出矣。所以痘瘡始末,皆當以脾氣為主,苟不知此,則未有中氣虛敗而痘能保全者。
痘癰初起,壅盛疼痛,元氣無損,飲食如常者,宜先用連翹歸尾煎,或仙方活命飲以解其毒,俟毒氣稍平,即當用四君,歸,耆之類,以補托元氣。
凡用托裏之劑,如癰毒內無大熱,亦無便閉煩渴等證,或素非強盛之質,或以陰毒深陷,形不焮突,不紅腫,不化膿,痛有不甚者,此其毒皆在內,俱速宜用托裏之藥,以六氣煎加金銀花,甘草節,防風,荊芥,白芷,川山甲,牛蒡子之類,如陽氣不足者,仍可加肉桂,附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亦可,或托裏消毒散俱可酌用。
凡內熱晡熱而飲食少思者,多屬脾胃不足,血氣虛弱,宜六氣煎或溫胃飲,加金銀花,白芷。若癰毒色白而作癢者,氣虛也,治同上。若根赤而作癢者,血虛血熱也,宜四物湯加丹皮,白芷。若腫而不潰者,血氣虛也,托裏消毒散或加肉桂。若潰而不收者,脾氣虛也,宜六氣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凡飲食如常而內外俱熱,癰毒腫痛,或煩渴,或大小便俱熱澀者,宜大連翹飲,或仙方活命飲,可間用之。若飲食如常,內熱作痛,或兼口舌生瘡者,宜間用射干鼠粘子湯。
痘毒發癰,有結硬實熱難解者,宜排毒散。
痘後發癰癤者,乃痘中未盡之毒,留於經絡肢節而為癰腫也,欲涼血解毒者,宜犀角地黃湯;欲清火利便解毒者,宜大連翹飲。
疳蝕瘡六十五陳氏曰:凡痘瘡已靨未愈之間,五臟未實,肌肉尚虛,血氣未復,被風邪所搏,則津液澀滯,遂成疳蝕,宜用雄黃散,綿繭散等藥治之。久而不愈,則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殺虫之劑,若毒發於外,元氣未傷者,用之多效,若元氣傷損,邪火上炎者,用大蕪荑湯,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若肝脾疳證,必用四味肥兒丸,及人參白尤散,更佐以九味蘆薈丸。
萬氏曰:凡痘後疳蝕瘡,至毒壅肌肉,內透筋骨,外連皮膚,時痛出血,日久不痊者,此毒在脾經,甚為惡候,乃不足之證也。內服十全大補湯,外用綿繭散貼之。疳蝕出血者,難治。
痘藥正品六十六人參,益元氣,生精血,復元神,補五臟。凡痘瘡表散,起脹,灌漿,收靨,始終皆賴之。
黃耆,固腠理,補元氣,內托陷下皆用之。
當歸,生血,養血,活血止血,痘瘡賴以調血,凡虛者能補,滯者能行。欲其升散,當佐以川芎,欲其斂附,當佐以芍藥。 熟地黃,痘疹之病,形質之病也,形質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靜之性,以至甘至厚之味,實精血形質中第一品純厚之藥。凡痘瘡起發灌漿收斂之用,以參耆配之,其功乃倍。且其得升,柴則能發散,得桂,附則能回陽,得參,耆則入氣分,得歸,芍則入血分。今見痘家,傷寒家多不用此,豈亦古人之未之及耶?抑不知四物湯為何物耶?
生地黃,涼血,行血,養血,治痘瘡血熱血燥,凡吐血?血,痘瘡紅紫,及解毒藥中皆宜用之。
芍藥,可升可降,能清能斂,治痘瘡血散不歸,賴以收之使附氣分。能瀉肝脾之火,故止腹之熱痛,亦能止汗。
川芎,能升能散,能引清氣上行頭角,以起頭面之痘;能佐參,耆以行陽分而解肌表之邪,此可為引導通行之使。但性多辛散,凡火在上而氣虛者當避之。
白朮,健脾利水,燥濕溫中,能補氣故能發痘,能固脾故能止瀉。
甘草,味甘平,得土氣之正,故能補中和中而兼達四臟,佐理陰陽。惟其甘和而潤,故能解剛暴之毒,瀉枯涸之火。
麥門冬,生津止渴,清肺滋陰,除煩熱,解燥毒。痘疹陰虛而多火者宜之。 糯米,善滋脾胃,益中氣,助血生漿,能制痘毒,不能內攻。
扁豆,健脾和中,養胃止嘔。
柴胡,發散熱邪,瀉肝膽之火,解肌開表,退往來寒熱。
升麻,升陽氣,達肌表,散風寒,善走陽明。
防風,散風熱,解表邪,舉陷氣,佐黃耆能托裏袪毒。
乾葛,解肌清熱,涼散表邪,故能止渴。 荊芥穗,解風熱,消瘡毒,利肌表,退腫清咽,亦散頭目之風邪。
白芷,散風邪,逐寒濕,止頭疼,除搔癢,化癰毒,善走陽明,故能起頭面之痘,亦托肌肉之膿。
麻黃,陰寒沉滯之邪,非此不能散,亦痘家之要藥,而人多畏之,由不能察也。
薄荷,散風熱,清頭目,能利咽喉,亦能解毒。 羌活,散肌表之毒風,利筋骨,走經絡,故能止周身之痛。
官桂,味甘辛,能養營解表,性溫熱,能煖血行經。凡痘瘡營衛不充而見寒滯者,必用此以導達血氣,且善行參,耆,熟地之功。
附子,脾腎虛寒,元陽大虧,凡泄瀉嘔吐不能止,寒戰厥逆不能除者,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生薑,辟惡氣,散寒氣,溫中氣,開脾胃,止嘔吐之要藥。若欲理中寒,止腹痛,則炮乾薑尤勝。
陳皮,和脾胃,達陰陽,開痰行氣,和胃消脹,可降可升。 山查,消食快胃,解利宿滯,開導六腑,無辛香之耗,故可為參,朮之導引。
木香,調諸氣,和胃行滯止瀉,除胸腹痛,亦能溫中。若氣虛煩熱者不宜輕用。
丁香,煖胃逐寒,順氣止嘔,且除腹痛寒滯者不可少也。 肉豆蔻,固腸溫中,行滯止瀉,中寒滑泄者最宜之。
茯苓,利水益脾去濕熱,故能止瀉除煩以通津液。 澤瀉,利水下行,能去濕熱以消腫,亦導諸藥以降火。
木通,大利小水,善泄心與小腸之火,能使痘瘡濕熱之毒從小便而出。凡內熱毒盛者宜之,若熱退中虛者不可概用。
桔梗,性味輕浮,能載藥上升,清火解毒,故治喉痺。 鼠粘子,性味清涼,能潤肺散氣,利咽退腫,欲解痘疹熱毒,此不可缺。
紫草,味苦性寒,能涼血活血,制熱邪,解痘毒,滑利大便。程氏曰:大抵凡下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其冷性,庶不損胃氣而致泄瀉,惟大熱便秘者不必糯米也。
蟬蛻,散風清熱疏邪氣,故能解痘瘡之毒風。
殭蠶,散風消痰解毒,尤利咽喉。 川山甲,性竄而利,善通經脈,直達病所。凡痘有毒盛而鬱遏不能出者,宜此達之,然必藉血氣諸藥為之主,而以此為佐引則可。
犀角,解心火及肝脾之火,凡痘中血熱吐?,及焦黑驚搐,煩躁不寧等證,皆可用之以解熱毒。
蜂蜜,益脾生津潤燥,可結痂亦可落痂。 朱砂,鎮心氣,除熱毒,墜痰涎,安驚悸,定神魂,凡心經痘毒,及痰火上壅有餘之證,皆宜用之。
琥珀,安神定志,利水鎮驚。
玄參,能解血中之熱,清游火,滋肝肺,除痘疹之熱毒。
黃連,解諸熱毒,瀉心肝大腸之火。
滑石,甘涼下降,利水道,清解六陽之煩熱。
石膏,清肅大寒,善降陽明之火,凡屬陽明實熱,而為頭痛目腫,口瘡咽痛,身熱煩渴,狂躁便結者,非此不能解。
連翹,清三焦浮游之火,解痘疹癰瘍之毒。
梔子,利小水,降脾肺膀胱之火,使從小便中出。
龍膽草,性寒而降,大清肝腎之火,上退眼目之赤痛,下清足膝之熱腫。
黃芩,性味輕浮,能清肺金大腸之火。
大黃,通壅滯,逐瘀血,退熱攻堅,非有大實證,則不可輕用。
痘家藥忌六十七人參,黃耆,皆補氣助陽之劑,凡痘色白陷者宜用之,若紅紫壯實者,用之則愈熱而毒愈熾,紅紫者轉為枯黑,反甚矣。
白朮能燥濕,專補氣分,亦能閉氣,多用則潤,氣不行,痘難成漿,助陽生火,亦難收斂。
茯苓,豬苓,澤瀉滲泄燥濕,能令水氣下行,多服則津液耗散,凡陰虛於下而精血不足者當避之。 川芎性升氣散,凡氣虛者不宜多用,火浮於上而頭痛浮腫者忌之。
生地性寒,腸胃虛寒者慎之。
升麻提氣上衝,凡下虛上實,氣壅煩躁者忌之。
柴胡清散而潤利,汗多者不宜用,脾泄者不宜多用。
紫草性寒利竅,多服成泄瀉,脾氣虛者忌之。 鼠粘子通肌滑竅,多服恐內損中氣,外致表虛。 蟬退能開肌竅,多服恐泄元氣以致表虛。 麻黃開竅,大泄肌表,妄用恐表虛氣脫。 乾葛,性涼解肌,多用恐致表虛。 枳殼,下氣寬腸,多用則損中氣。
山楂,散血解結,多則傷血陷氣。
砂仁,散氣動氣,氣虛者不宜用。
烏梅,酸斂,宜散宜行者不宜用。
川山甲,銳性有餘,補性不足,若任用攻毒而不以王道為之帥,則無異追窮寇而出孤注,能善其終者鮮矣。
人牙,性烈,發表太過,若妄用之,則內動中氣,外增潰爛。
訶子,龍骨,枯礬皆能阻塞肌竅,欲通利者避之。 大黃,耗削力雄,血氣中虛者不可輕用。 黃連,大苦大寒,原非厚腸之物,泄瀉無火者大忌之。 山梔,黃芩,黃檗,石膏,龍膽草,滑石,連翹,前胡,天花粉之類,皆大寒之物,非有實火熱毒者,不得妄行濫用。
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之類,性皆溫熱,凡煩熱,紫黑,便結,毒盛者,皆不可輕用。
瓜蔞仁開結陷氣滑腸,凡虛痰虛火及中氣不足,而為喘促脹滿,大便不實者,皆大忌之。 桑蟲,亦名桑蠶,不知創自何人,用以發痘,今俗醫以為奇品,競相傳用。余嘗遍考本草,痘疹諸書,皆所不載,及審其性質,不過為陰寒濕毒之蟲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發痘,惟其寒濕,所以最能敗脾。且發痘者,不從血氣而從毒藥,痘雖起而中則敗矣,此與揠苗者何異?矧以濕毒侵脾,弱稚何堪?故每見多服桑蟲者,毒發則唇膚俱裂,脾敗則泄瀉不止,前之既覆,後可鑒矣。其奈矇矇者,率猶長夜之不醒何?蓋其但見痘之死,總未知敗在蟲毒也。余欲呼之,用斯代柝,而并咎夫作俑者之可恨。
痘瘡下論列方六十八保元湯痘一。十全大補湯補二十。五福飲新補六。養中煎新熱四。
六味異功煎新熱七。調元湯痘二調中湯小三。五味異功散補四。七福飲新補七。
溫胃飲新熱五。三陰煎新補十一。胃關煎新熱九。六味回陽飲新熱二。理中湯熱一。
六氣煎新因二一。人參白朮散小七。四君子湯補一。四物湯補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五君子煎新熱六。貞元飲新補十九。黃耆建中湯補二七。
大補元煎新補一。胃愛散痘十九。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大和中飲新和七。 參薑飲新熱八。《秘旨》安神丸小七一。大分清飲新寒五。養心湯小五九。
九味異功煎新因二二。五陰煎新補十三。佐關煎新熱十。
七味白朮散小七理陰煎新熱三。六物煎新因二十。參苓白朮散補五四。 六君子湯補五。六味丸補百二十。人參建中湯補二六。小建中湯補二二。 生脈散補五六。人參麥門冬散痘二三。酸棗仁湯補八四。團參散小十。
七味安神丸小七二。小和中飲新和八。益黃散和十九。加減參蘇飲痘三四。
小分中飲新和十。升麻葛根湯痘二六。小柴胡湯散十九。茯神湯小六十。 柴胡麥門冬散痘二四。大連翹飲寒七八。抑扶煎新熱十一。解毒防風湯痘五六。
大蕪荑湯痘五六。柴葛煎新因十八。仙方活命飲外一。疏邪飲新因十六。
柴歸飲新因十五。荊防敗毒散痘三一。羌活散痘三八。二陳湯和一。 十三味羌活散痘三九。白虎湯寒二。惺惺散小二三。人參石膏湯寒三。
化毒湯痘五七。寧神湯小五七。柴葛桂枝湯痘三六。柴胡飲子痘四二。 止汗散小十一。葛根麥門冬散痘一四一。紫草飲子痘六七。蘇葛湯痘二七。
前胡枳殼散痘九四。肉豆寇丸小五六。五積散散三九。連翹歸尾煎新因三二。
敗毒散散三六。雙解散痘四一。十味羌活散痘三八。羌活湯痘四十。橘皮湯痘九二。
人參白虎湯寒三。化斑湯寒三。十宣散痘十四。黃連解毒湯寒一。和胃飲新和五。 葛根解毒湯痘五三。消毒散痘四七。清膈煎新寒九。四味消毒飲痘四八。 退火丹痘八四。生犀散小二八。玄參地黃湯痘八六。天水散寒百十二。 瀉黃散寒五七。導赤通氣散痘八八。神香散新和二十。射干鼠粘子湯痘七七。
四苓散和一八七。保和丸小三五。九味蘆薈丸小百十五。甘桔湯因一七五。
百祥丸痘九六。四順清涼飲攻二五。排毒散痘九八。六安煎新和二。
托裏消毒散痘六。抽薪飲新寒三。黃芩湯寒百五。六味消毒散痘四九。
益元散寒百十二。二妙散寒一三四。當歸六黃湯寒六五。導赤散寒一二二。 二仙散痘二十。五苓散和一八二。五德丸新熱十八。《御藥》大半夏湯和十一。
八正散寒百十五。抱龍丸小八五。甘桔清金散痘八九。承氣湯攻一。 萬氏奪命丹痘八二。赤金豆新攻二。琥珀散小八一。《良方》龍膽瀉肝湯寒六二。
香連丸寒百十三。瀉青丸寒一五一。七味龍膽瀉肝湯寒六三。洗膽散痘百七。
通神散痘百十二。芍藥清肝散寒六一。密蒙花散因三十。秦皮散痘百十一。
六味竹葉石膏湯寒六。胭脂塗法痘一二五。蕎麥散痘一二四。 《良方》犀角地黃湯寒八十。黃檗膏痘百十三。紅綿散痘七二。
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救苦減瘢散痘一二八。萬氏牛黃清心丸小九四。
桂枝大黃湯痘四三。三黃丸攻六八。梅花飲小八三。加味龍膽瀉肝湯寒六四。
當歸丸痘九五。通關散痘八五。洗肝明目散痘百六。蒺藜散痘百九。蟬菊散痘百十。
仲景竹葉石膏湯寒五。茵陳薰法痘百十九。雄黃散痘一三三。 《局方》犀角地黃湯寒七九。敗草散痘一二六。百花膏痘一二三。
《拔萃》犀角地黃湯寒八一。綿繭散痘一三四。金露散新因四四。
十二味異功散痘二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五終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