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普济方
>>
正文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歌诀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普济方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歌诀
太阳脉病证治法下 三十九证
震甲 结胸之病项且强。其形亦如柔痉状。邪结胸中俯仰难。陷胸丸子除凄怆。
震乙 头疼发热恶寒时。表未解而反下之。痞革□更心胸成硬痛。陷胸汤用最相宜。
震丙 结胸伤寒六七日。脉紧而沉心下坚。热实按之如石硬。陷胸汤剂更宜煎。
震丁 伤寒热结十余日。水在胸中胁下淤。头汗微微心有热。陷胸汤下悉能除。
震戊 汗出复下大便难。渴而舌燥又无眠。日晡潮热从心下。少腹坚来五六天。痛满连脐不可近。气虚腹内更相煎。陷胸汤剂须臾进。饵下能教重病痊。
震己 脉滑而浮热尚浅。按之心下痛难禁。治宜小陷胸汤主。此证名为小结胸。
震庚 宜汗反将冷水喷。劫之其热腹中传。肉上粟起或烦渴。文蛤五苓散可煎。热先在表旋归里。里实寒邪痞结胸。痛革□更心中无热证。陷胸三物有奇功。外无热时敛入里。陷胸治之犹未止。白散饮调与服之。结消热下病即已。
震辛 太少两阳并病时。头眩项强亦无期。心胸痞结非宜汗。当刺大椎肝肺兪。
震壬 妇人中风七八日。发热表邪还恶寒。经水适来传里候。脉迟胁满碍胸间。身凉谵语结胸状。邪热应知血室干。当刺期门泄肝气。更宜消息泻之安。
震癸 寒热中风发有时。经水适断竟违期。热入血室浑如疟。可与柴胡汤主之。
离甲 七日发热微恶寒。却教肢节更疼烦。虽疑心下犹存结。加桂柴胡和解安。
离乙 汗下曾经五六日。小便不利渴烦强。寒热往来胸胁满。柴胡桂枝乾姜汤。
离丙 头汗恶寒为在表。心胸革□更满里传推。明医好辨阴阳证。识用柴胡表里宜。
离丁 呕而发热小柴胡。妄下还防热结无。心下满时成硬痛。陷胸汤剂与之苏。
离戊 蒸蒸发热辨阴阳。不与柴胡可较量。但是满而不痛者。宜煎半夏泻心汤。
离己 执□水执□水汗出作有时。心中痞满更如斯。乾呕不寒表方解。十枣汤煎治里宜。
离庚 痞拘心下按之濡。脉在关浮热反虚。实热虚邪须辨识。大黄黄连泻心除。
离辛 心下痞而复恶寒。应从内热表虚看。泻心汤中加附子。因阳攻痞自能安。
离壬 下之成痞泻心汤。不解其人渴饮浆。口燥烦加溲不利。五苓之药效非常。
离癸 汗解之后胃不和。心胸痞革□更噫难磨。腹中下利雷鸣响。益胃泻心姜疗瘥。
兑甲 反下之人利数行。水谷不化腹中鸣。满胸痞革□更加乾呕。胃弱心烦痞转增。下之益甚非为热。胃中革□更是气虚膨。正宜甘草泻心疗。内补阴虚表亦清。
兑乙 心下革□更时利不止。理中复与证犹添。石脂余粮汤最妙。后利须从小便参。
兑丙 汗吐下后犹不解。噫气不除心下坚。痞硬而虚和胃气。旋复代赭石汤煎。
兑丁 下后不可桂枝汤。汗出而喘亦同方。麻杏甘膏偏主疗。除邪有法用之良。
兑戊 外证未除数下之。热而遂利里虚为。痞革□更表里俱不解。桂枝人参汤最宜。
兑己 汗下恶寒痞膈间。桂枝解表最宜先。大黄攻痞黄连佐。加入泻心汤内安。
兑庚 汗出伤寒热弗瘳。心中痞革□更里当求。呕而下利犹兼吐。须用柴胡大者投。
兑辛 项头不痛脉微浮。气上攻心痞革□更忧。当吐胸寒宜瓜蒂。能除喘息利咽喉。病人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腹。腹痛因引入阴筋。此名脏结邪相触。
兑壬 吐下之时表里烦。恶风燥热口舌乾。数升水饮犹然渴。白虎加参疗可安。
兑癸 伤寒大热若无多。口燥心烦渴奈何。背上恶寒犹有表。人参白虎自当和。
坎甲 脉浮发热身无汗。麻黄汤疗颇能除。渴而欲饮无他证。白虎五苓亦可祛。
坎乙 太少阳传项强时。心中痞革□更自难舒。慎无妄下详其证。当刺大椎肝肺愈。
坎丙 太阳少阳来合病。自利黄芩汤主之。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下治偏宜。
坎丁 伤寒有热在胸中。腹痛都缘邪气攻。呕吐黄连汤可用。阴阳升降始能通。
坎戊 伤寒八九日来深。风湿头烦痛怎禁。体重不能自转侧。桂枝附子饮宜斟。
坎己 大便革□更时小便利。渗津发汗两非宜。桂枝附子汤去桂。更加白术效尤奇。
坎庚 风湿相搏骨节烦。屈伸频掣苦艰酸。甘草附子汤煎下。固卫风邪即便宽。
坎辛 伤寒之脉浮而滑。表热热传在里寒。白虎汤煎除内外。益气散热自能安。
坎壬 伤寒脉结代而还。悸动心中不自宽。真气内虚邪更甚。炙甘草下便平安。
阳明脉病证治法 四十四证
木甲 不吐不下心烦忧。胃中郁热如蒸油。阴阳之气无偏胜。调胃承气汤可投。
木乙 汗后脉迟不恶寒。身重气短潮热还。大便已革□更腹中满。大承气饮下之宽。
木丙 恶寒多汗体微烧。外未解来热不潮。可与小承调胃气。通时腹满病须消。
木丁 不转失气未可攻。腹中燥粪热难容。大便革□更少饮水哕。小承气饮服之通。
木戊 伤寒不便十余日。日晡潮热发邪言。独语真如见鬼状。直睛更觉识人难。怵惕寻衣微带喘。脉弦者活涩归天。大承气下追其热。一服利时止后煎。
木己 阳明之病汗何多。津液焦枯外泄过。谵语汤用小承气。胃中燥革□更即能和。
木庚 阳明谵语热而潮。食反不能燥屎焦。便革□更有时能食者。亦宜逐结大承条。
木辛 燥屎难容在胃中。谵语汗出此为风。表虚里实证昏乱。承气汤方大者通。
木壬 三阳合病要分清。汗下还须仔细寻。腹满身重难转侧。不仁言□严语属阳明。微尘面垢少阳证。遗尿乃是太阳经。手足逆冷兼自汗。除非白虎保安寗。
木癸 二阳并病发潮热。手足汗流大便难。太阳证罢下之愈。承气汤宜大者飱。
火甲 脉浮而紧口中乾。腹满喘热不恶寒。发汗反教生谵语。烧针烦燥更无眠。下之又恐虚其胃。客气乘虚膈不宽。舌上胎生何法治。栀子豉汤吐后安。
火乙 渴欲饮水口舌乾。中焦客热燥烦添。人参白虎汤宜治。润燥除邪病始痊。
火丙 脉浮发热渴饮浆。小便不利客膀胱。猪苓汤利下焦热。用下之时必得康。
火丁 脉若浮来更带迟。里寒表热更何疑。下利清谷知寒甚。四逆汤温用却宜。
火戊 阳明下后外有热。手足温而不结胸。心下懊憹饥不食。好将栀子豉汤攻。
火己 病在阳明发热潮。大便溏泄小便调。胸胁革□更满邪犹在。服了柴胡病自消。
火庚 胁满而呕大便难。更看舌上白胎瘢。柴胡汤主通津液。胃气因和汗濈然。
火辛 脉弦浮大辨阴阳。短气不通胁满张。嗜卧鼻乾不得汗。一身面目悉皆黄。溲难潮热时加哕。耳后耳前肿刺芒。十日若教浮脉至。便当速用小柴汤。
火壬 脉但浮时无里证。表邪犹合用麻黄。不尿腹满犹加哕。关格之病入膏肓。
火癸 发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内竭不可攻。自欲大便犹有硬。土瓜猪胆蜜导通。
土甲 阳明病若得迟脉。汗出多而微恶寒。未解之时宜发汗。桂枝汤下表和安。
土乙 脉浮无汗属阳明。表实还教喘不停。发汗麻黄汤可用。热邪解散病安宁。
土丙 阳明头汗身无汗。剂颈而还渴饮浆。瘀热发黄溲不利。定当速饵茵陈汤。
土丁 喜忘阳明蓄血间。虽然屎革□更便非难。若教黑色邪传里。抵当速下自然痊。
土戊 阳明下后觉心烦。初革□更后溏仔细看。若果胃中有燥屎。大承气法下之安。
土己 日晡发热如疟状。审看内外更详之。脉实大承气汤下。脉浮发汗桂枝宜。
土庚 下后不便六七日。烦热腹满痛相缠。是知燥屎宿食故。可与大承汤剂煎。
土辛 小便不利大便难。微热时时喘不眠。宿食胃中犹燥结。大承气剂下之宽。
土壬 食谷不受呕更饶。茱萸汤剂始能调。服汤愈甚缘何故。当易别方理上焦。
土癸 恶寒汗出太阳经。渴而发热属阳明。渴如不止邪传里。津液调和用五苓。
金甲 趺阳脉涩更兼浮。脾约胃强津液留。大便难时小便数。麻仁润燥最相投。
金乙 三朝发汗犹不解。发热蒸蒸入胃间。调胃承气汤煎服。胃中邪热下之安。
金丙 伤寒腹胀热邪招。吐后缘知在上焦。此是热邪传入胃。调胃承气亦能消。
金丁 若吐若下若发汗。小便因数大便坚。微烦为热入里候。用小承气病即痊。
金戊 伤寒得病六七日。大便革□更时小便利。里实胸满可攻之。大承气汤为要剂。
金己 目不了了睛不和。微热便难实更多。此是内邪危恶证。大承气剂急消磨。
金庚 阳明发热汗尤多。津液将枯可奈何。入府之邪攻宜急。大承气剂下之瘥。
金辛 发汗不解腹满痛。邪传入脏急须攻。大承气剂下府热。润燥除邪有大功。
金壬 腹满不减实热坚。虽有稍减不足言。大满大实当除下。承气汤宜大者煎。
金癸 少阳合病与阳明。脉滑而数宿食症。少阳脉胜阳明负。下剂还宜用大承。
水甲 脉数下后为合热。六七日来大便难。喜饥消谷因瘀血。抵当汤下即能痊。
水乙 七八日后身色变。其色浑如橘子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便宜速服茵陈汤。
水丙 伤寒发热要消详。瘀在胃中身必黄。栀子檗皮汤可疗。除邪散热效非常。
水丁 伤寒发热瘀在里。表湿身黄甚法消。赤小豆汤除湿热。麻黄加入与连翘。
少阳脉病证治法 一证
纪甲 未经吐下脉沉紧。胁满往来寒热时。乾呕邪传半表里。柴胡汤剂正相宜。
太阴脉病证治法 三证
母甲 太阴之病脉浮时。发汗还当用桂枝。在表之邪随汗散。四肢烦痛颇相宜。
母乙 自利不渴太阴病。中焦寒在里当温。脏中须识因寒故。用药之时四逆纯。
母丙 误下因成腹痛时。桂枝加芍最相宜。若教大实当除下。桂枝大黄汤主之。
少阴脉病证治法 二十三证
天甲 少阴发热脉犹沉。其病应于表部寻。邪气未深微发汗。麻黄附子细辛斟。
天乙 少阴得病二三日。附子麻黄甘草汤。邪未深时无里证。和荣益卫散之良。
天丙 心烦之候更无眠。寒极须从变热看。黄连阿胶汤与服。扶阴散热便能安。
天丁 少阴得病口中和。其背恶寒问灸科。附子汤煎寒可散。阴消阳助起沉疴。
天戊 身体疼痛手足寒。浮沉细向脉中看。脉浮可汗沉寒甚。便与温经附子煎。
天己 病利频多血与脓。桃花汤用有神功。下焦不约里寒甚。扶气散寒益胃中。
天庚 少阴腹痛四五日。小便不通内结深。下利频频便脓血。桃花汤效莫沉吟。
天辛 少阴吐利病难任。手足寒邪厥冷侵。烦躁阳争将欲死。茱萸汤可散沉阴。
天壬 少阴下利咽喉痛。胸满心烦邪内传。可与猪肤汤散热。调阴益胃自能痊。
天癸 二三日病少阴传。咽痛时将甘草煎。不愈更寻何法治。选将桔梗妙汤痊。
人甲 少阴之病入咽中。言语声难疮在咙。苦酒煎汤频漱咽。解烦除热有神功。
人乙 病来相搏少阴中。咽痛寒邪客气冲。半夏汤煎频咽服。可将此法再旁通。
人丙 少阴主水自调和。寒不能禁下利多。惟有白通汤可用。散寒温里病当瘥。
人丁 乾呕而烦下利并。厥逆无脉要医明。白通汤内加猪胆。暴出脉死微续生。
人戊 真武汤煎制水气。少阴证治问元因。四肢沉重兼腹痛。小便不通自利频。呕加生姜除附子。下利去芍用姜辛。咳者却须收逆气。乾姜五味细辛温。有时小便还通利。便减茯苓恐渗津。
人己 手足厥逆利清谷。面赤身热不恶寒。阴盛格阳脉微绝。通脉四逆治之安。面时赤色加葱用。腹痛除葱用芍酸。咽痛去芍加桔梗。呕者生姜二两宽。便教利止脉不出。去梗加参亦霍然。
人庚 少阴四逆肢不温。有时泄下还腹痛。小便不通或咳悸。四逆散煎即可用。再加乾姜五味子。止咳下利主治共。悸者导气加桂枝。小便不利茯苓送。腹痛加附用补虚。薤白煮汤疗下重。
人辛 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乾呕更无眠。心烦口渴知其热。渗泄猪苓汤治痊。
人壬 少阴得病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邪未深时热已甚。大承气剂用之宜。
人癸 少阴自利色纯青。口燥咽乾蕴热蒸。心下邪盛犹自痛。大承气剂疗之平。
地甲 少阴之病六七日。腹满不便速下宜。壅甚阳明胜肾水。大承气剂效偏奇。
地乙 少阴之病脉沉沉。外证未形何处寻。四逆汤煎宜急疗。温中即可散邪阴。
地丙 欲吐不能手足寒。胸中实者吐之宽。膈间痰饮成乾呕。四逆汤温始得安。
厥阴脉病证治法 十九证
乾甲 蛔厥其人静复烦。此为胃弱脏中寒。蛔闻食臭时当吐。温脏乌梅圆下安。
乾乙 脉滑而厥可消详。有热之时在里藏。白虎汤煎除内热。手足厥逆灸之良。
乾丙 手足厥寒脉细微。除非四逆入当归。阳虚阴弱须生助。愿得良医辨病机。
乾丁 厥逆其人内久寒。散寒始得助阳还。当归四逆辛温味。加入姜萸病即安。
乾戊 大汗出时热不去。四肢拘急痛难当。恶寒下利厥而逆。散寒复阳四逆汤。
乾己 内外虽分汗下余。阳虚阴胜总无殊。因而厥冷无津液。四逆回阳病可除。
乾庚 胸中实结满而烦。厥冷虽饥不可餐。脉乍紧时邪内陷。须当瓜蒂吐之安。
乾辛 厥而心悸水犹停。入胃还教下利并。欲治厥时先治水。茯苓甘草剂偏灵。
乾壬 咽喉不利吐脓血。寸脉沉迟手足寒。麻黄升麻汤主治。里虚便泄治尤难。
乾癸 伤寒本自寒下者。复因吐下更增寒。寒格之时食即吐。芩连姜参等分煎。
坤甲 下利清谷内有寒。身热不解外增烦。汗出而厥阳虚甚。通脉四逆汤可餐。
坤乙 利无津液热伤气。气虚后重转难通。坚肾厚肠难散热。苦寒主治白头翁。
坤丙 下利腹满身疼痛。里有寒邪表未通。四逆汤煎利可止。身疼更与桂枝攻。
坤丁 下利而渴欲饮浆。有热在内要参详。白头翁汤服之愈。散郁凉中作主张。
坤戊 下利还将谵语并。就中燥粪辨分明。此为胃实肠虚证。良剂之中选小承。
坤己 下利之后却更烦。按而心下亦非坚。乘虚客热胸中满。栀子豉汤吐即安。
坤庚 呕而脉弱邪传里。里若虚时小便多。身热微微还见厥。急煎四逆救沉疴。
坤辛 乾呕之时吐沫涎。更兼头痛上攻煎。散寒温里茱萸剂。治得其方亦可痊。
坤壬 呕而发热用柴胡。此证多由胃气虚。怫郁诸经并表里。良医审视莫模糊。
霍乱脉病证治法 六证
霍甲 恶寒而利脉犹微。利止须知血已亏。四逆加参兼益血。临时消息可施为。
霍乙 头疼发热阴阳半。欲饮不饮辨机关。热重当煎五苓散。寒多急与理中圆。
霍丙 吐利止时内自和。身疼犹是表邪多。解外有法汗之愈。当用桂枝汤疗瘥。
霍丁 发热恶寒汗出时。上吐下利里虚为。四肢拘急厥而冷。四逆汤煎主治之。
霍戊 既吐且利小便利。脉微欲绝大汗渍。内寒外热利清谷。救之速投四逆剂。
霍己 吐下之余津液微。汗出而厥脉如丝。通脉四逆加猪胆。拘急不解好为之。
阴阳易劳复脉病证治法 六证
劳甲 阴阳差易病其人。少气强交体重身。热上冲胸头不举。阴中小腹急难容。拘挛膝胫难舒展。两眼生花亦闇瞢。余毒熏蒸详此证。烧裻散服有奇功。
劳乙 大病新瘥又复劳。枳实栀子豉汤熬。宿食还加大黄用。或解或下辨分毫。
劳丙 瘥后伤寒还发热。小柴胡可去其疴。脉浮汗解沉实下。消息合宜自安和。
劳丁 伤寒瘥后致脾虚。腰下重缘水气瘀。牡蛎泽泻散主治。利其小便病能除。
劳戊 喜唾应知胃上寒。犹疑瘥后有邪干。胃间津液须温润。咽下理中丸便宽。
劳己 伤寒解后气羸虚。气逆欲吐体不舒。竹叶石膏为主治。和调胃气病皆除。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1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