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政书类
>>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四库本
>>
正文
卷二百二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
经籍考【十五】
子
【臣】等谨按诸子之名昉於七畧至荀朂以兵书术数方技并入乙部而其类愈繁马端临通考依仿前志自儒家至杂艺术分二十有二门顾隂阳房中二类皆有目无书名家墨家纵横家即存书亦尠五朝续通考谨遵
钦定四库全书之例阙之余皆依类诠次惟谱録一门增马氏之所无兹所编辑亦分为一十八门首儒家次法家次杂家次小说家次农家谱録次天文推算五行占筮形法次兵家医家次类书次襍艺术至于道家?氏神仙别有专藏惟取其有资掌故者慎而録之附见于後犹四库全书例也夫六艺之支流沿为诸子掇其精要原可与经史相参我
国家文教诞敷尊崇正学先儒论说经
列圣之表章学者仰如星日奉为榘薙其他巵语铃书醇疵互见而小道可观有足以晰理致资考镜者咸着録云
子【儒家】
御定资政要览三卷
顺治十二年
世祖章皇帝御撰
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帝王为政贤哲修身莫不本於德而成於学如大匠以规矩而定方圆乐师以六律而正五音凡古人嘉言善行载于典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於今者也朕孜孜图治学于古训览四书五经通监等编得其梗概推之十三经二十一史及诸子之不悖于圣经者莫不藴涵事理成一家言但卷帙浩繁若以之教人恐未能一时尽解其义亦未能一时尽得其书因思夫记事宜提其要纂言当鈎其元乃采集诸书中之关於政事者为三十篇又虑其涣而无统於是每篇贯以大义联其文词于忠臣孝子贤人亷吏畧举事迹其贪奸不肖悖乱者亦载其内使法戒炯然加之训诂详其证据譬之萃衆白以为裘范六金而成鼎旨约而易明文简而易閲名曰资政要览观是书者熟思而体之可以为笃行之善人推类而广之可以为明理之君子毋徒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朕谆谆教谕之心庶乎其不虚矣
【臣】等谨按顺治十二年大学士吕宫等奉
命恭纂是书凡三十章曰君道曰臣道曰父道曰子道曰夫道曰妇道曰友道曰体仁曰宏义曰敦礼曰察微曰昭信曰知人曰厚生曰教化曰俭德曰迁善曰务学曰重农曰睦亲曰积善曰爱民曰慈幼曰养生曰惩忿曰窒慾曰履谦曰谨言曰慎行曰爱物每篇笺注皆出自
圣裁撷义理於六经寓劝惩於百史凡修身齐家之要反
复详明仰见我
世祖章皇帝大业初开
励精宵旰于以敦崇政本俾朝野咸知所激劝而共跻太
平者信天下万世所宜法守也
御制劝善要言一卷
世祖章皇帝御撰
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天道至善即以其善赋之下民故人之生无有不善其或有不善者皆因内蔽于私欲外染于汚习遂失其继善成性之本体而日远于天矣因人之存心行事不同是以
上天鉴察降以灾祥其降祥者固以显佑善人其不得已而降灾者亦以明戒下民使之改过而迁于善也从来报应昭昭不爽讵不可畏哉古人原天垂训以教天下正论嘉言不一而足但文之深者或不易通言之简者又不能尽朕恭承
天命抚育万方深念上之教世劝善为先人之立身为善最乐故取诸书之要者辑为一编名曰劝善要言语不欲文期于明理词不厌详期于晓衆欲使贤愚同喻小大共知读此书者当深思其义反之于心体之于身善者则益当加勉而进于淳良以求吉庆其或无知而误染于不善者尤当速改而归于无过以免灾戾庶几不负
上天好生之心而朕殷殷教化之意亦不虚矣凡我人民其敬勉之哉
圣谕广训一卷
世宗宪皇帝恭纂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记曰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此皆以敦本崇实之道为牖民觉世之模法莫良焉意莫厚焉我
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德洋恩普仁育万物义正万民六十年来宵衣旰食只期薄海内外兴仁讲让革薄从忠共成亲逊之风永享昇平之治故
特颁上谕十六条晓谕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自纲常名教之际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间本末精粗公私钜细凡民情之所习皆
睿虑之所周视尔编氓诚如赤子
圣有谟训明徵定保万世守之莫能易也朕缵承大统临御兆人以
圣祖之心为心以
圣祖之政为政夙夜黾勉率由旧章惟恐小民遵信奉行久而或怠用申诰诫以示提撕谨将
上谕十六条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旁徵远引往复周详意取显明语多直朴无非奉
先志以启後人使羣黎百姓家喻而户晓也愿尔兵民等仰体
圣祖正德厚生之至意勿视为条教号令之虚文共勉为谨身节用之庶人尽除夫浮薄嚣凌之陋习则风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朝廷德化乐观其成尔後嗣子孙并受其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理岂或爽哉
【臣】等谨按
圣谕十六条
圣祖仁皇帝钦颁盖体
天牖下民之意垂教万世我
世宗宪皇帝复钦承
至训每条推演广为一万余言详明剀切迄今直省郡县朔望宣读士民肃听者皆踊跃鼓舞蹈德咏仁宜乎累洽重熙亿万年共遵道路也
庭训格言一卷
世宗宪皇帝恭编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钦惟
皇考圣祖仁皇帝性秉生安道参化育临御悠久宇宙清宁六十载
圣德神功超越万古凡为史臣所记注黎献所睹闻者固已备编於
实録
宝训珍藏於金匮琅函矞矞皇皇盛矣大矣朕曩者偕诸昆弟侍奉
宫庭亲承
色笑每当视膳问安之暇
天顔怡悦倍切
恩勤提命谆详钜细毕举其大者如对越
天
祖之精诚侍养
两宫之纯孝主敬存诚之奥义任人敷政之宏猷慎刑重谷之深仁行师治河之上畧图书经史礼乐文章之渊博天象地舆历律步算之精深以及治内治外养性养身射御方药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示训遇事立言字字切於身心语语垂为模范盖由我
皇考质本生知而加以好学圣由天纵而益以多能举天地间万事万物之理融会贯通以其得之于心者宣为至教视听言动悉合经常饮食起居咸成矩度而
圣慈笃挚启廸周详涵育薰陶循循善诱朕四十年来祗聆默识夙夜凛遵仰荷缵承益图继述追思畴昔天伦之乐缅怀丁宁告戒之言既历历以在心尚洋洋其盈耳谨与诚亲王允祉等纪録各条萃会成编?名为
庭训格言於戏
圣谟弘远包涵无际以今所纪揆昔所闻仅存什一於千百阙畧甚多实深愧悚然而是编也文词精要意旨深长苟能引伸而扩充之则片语能涵衆议只字可括千言虽卷帙简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罔弗兼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传一以贯之矣爰奉秘集夀之琬琰以昭垂于亿万世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朂哉後嗣恪循
祖训念兹罔斁受益靡穷世世子孙尚其永久敬承哉谨序
【臣】等谨按是编凡二百四十有六则皆追述
圣祖仁皇帝天语盖我
世宗宪皇帝夙龄典学
至孝性成既于
龙楼问视之余亲承
温谕而真源默契
至德同符以古帝之心传为
圣人之家法故编摩
宝帙义藴宏宣垂诸万禩固与典谟训诰同如日月之经
天矣
御制日知荟说四卷
乾隆元年
皇上御撰
皇上御制序曰日知荟说者取予向日日课所为文删择编次合而録之爰定之以名也予禀承
庭训懋学书斋流连往复於六经四子之书求其义藴精微旁搜诸史通监考定得失区明法戒以至儒先绪论词苑菁华莫不遍览虽究心探索餍饫其中然考之古圣贤躬行实践之学盖恧焉而未逮自十有四岁学属文至于今又一纪矣其间日课诗论杂文未尝少辍积成卷帙瑕瑜各半践祚以来万几待理岂复得如曩时专志笃学日与良师友敬业乐羣於翰墨之场哉紬绎旧闻念兹弗?因取其精去其疵録其正弃其偏合二百六十则厘为四卷而举凡道德性命之旨学问政治之要经传之渊源古今之事迹莫不畧见梗概夫日知之说出自子夏继以无忘所能必所知者日新不失而赓续以极于高明乃为学问窽要若予向日所得尚非空言而无济实用则今班朝涖政之间岂不足自考其知行合一与否以发抒闻见逊敏敦修乎
【臣】等谨按帝王之学必根于传心之要义徵诸经世之宏谟我
皇上功崇时敏德懋日新紬绎旧闻发挥新得第一卷论帝王治化之要第二卷论天人性命之旨第三卷论礼乐法度之用第四卷论古今得失之迹臣等循环跪诵仰见
圣学高深经纶大备迄今累洽重熙
化成久道尤简册之所未闻盖
圣神文武之源早有以握其枢要耳
御定内则衍义十六卷
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御定
【臣】等谨按是编以礼记内则篇为本分八纲三十二子目首孝之道分子目二曰事舅姑事父母次敬之道分子目五曰事夫劝学佐忠赞亷重贤次教之道分子目三曰教子勉学训忠次礼之道分子目九曰敬祭祀肃家政定变守贞殉节端好尚崇俭约谨言慎仪次让之道分子目四曰崇谦退和妯娌睦宗族待外戚次慈之道分子目五曰逮下慈幼敦仁爱民宥过次勤之道分子目二曰女工饮食次学之道分子目二曰好学着书凡于经义皆详加演绎并援引史书以资考镜排纂既出自
圣裁审定复仰邀
慈鉴所以端人伦之始握风化之原者胥不外乎是矣御定孝经衍义一百卷
康熙十九年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叶方蔼等奉
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缅惟自昔圣王以孝治天下之义而知其推之有本操之有要也夫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极书言奉先思孝诗言孝思惟则明乎为天之经地之义人性所同然振古而不易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教人则乐而易从以之化民成俗则德施溥而不匮帝王奉此以宰世御物躬行为天下先其事始於寝门视膳之节而推之於配帝飨亲觐光扬烈諴万民而光四海皆斯义也孔子教孝之言散见于册籍而统会於孝经曾子以纯孝亲承斯训其词约其旨远条贯终始综括羣论言孝之义于斯为备自顔芝藏本出於汉初考注笺?代有其人如孔安国郑康成皇侃邢昺辈无虑百余家大约皆训诂章句辨论古今文同异而求其推广义藴达之于万事万物而皆莫出其范围者则尚未之备也
世祖章皇帝弘敷孝治懋昭人纪特命纂修孝经衍义未及成书朕缵承先志诏儒臣蒐讨编辑仿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体例徵引经史诸书以旁通其说窃以仲尼称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又曰教之所由生而後详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五孝此则一经之大旨亦犹大学之言明德新民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是故衍至德之义则仁义礼智信之说备矣衍要道之义则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备矣衍教所由生之义则礼乐政刑之属备矣衍五孝而皆以爱敬为本明贵贱之所同也由天子之敬亲推之则郊丘宗庙典礼之义备矣由天子之爱亲推之则仁民育物抚绥爱养之义备矣无非敬也无非爱也即无非孝也逓而至于诸侯之不骄不溢卿大夫之法服法言法行士庶人之忠顺事上谨身节用何一非爱敬之义推而极之通于神明贯乎天地夫宁有涯际乎哉书成凡一百卷镂板颁行并制序言冠于简端庶几嘉与海内共遵斯路家修子弟之职人奉亲长之训协气旁流休风四达以成一代敦厚鸿龎之治斯则朕继述
先烈尊经崇本之志也夫
【臣】等谨按是书仿真德秀大学衍义体例卷首衍经之序述经之旨二篇不入卷数次衍至德之义以五常分五子目次衍要道之义以五伦分五子目次衍教所由生之义以礼乐政刑分四子目次天子之孝以爱亲敬亲为纲爱亲分子目十二敬亲分子目十四次诸侯之孝分子目四次卿大夫之孝分子目五次士之孝分子目四次庶人之孝分子目三亦始于爱亲敬亲末二卷终之以大顺之徵体用赅而本末备而于帝王锡类推阐尤详迄今
孝治光昭万方向化所以扬至德之休而隆太和之象者
则皆是编有以潜孚而默化也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康熙五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御定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自冲龄至今六十年来未尝少辍经书唐虞三代以来圣贤相传授受言性而已宋儒始有性理之名使人知尽性之学不外循理也故敦好典籍於理道之言尤所加意临涖日久玩味愈深体之身心验之政事而确然知其不可易前明纂修性理大全一书颇谓广备矣但取者太繁相类者居多凡性理诸书之行世者不下数百朕实病其矛盾也爰命大学士李光地诠释进览授以意旨省其品目撮其体要既使诸儒之阐发不杂於支芜复使学者之披寻不苦于繁重至于图象律历性命理气之源前人所未畅发者朕亦时以己意折衷其间名曰性理精义颁示天下读是书者自有所知也已
【臣】等谨按性理之名昉于朱子门人陈淳撰性理字义及熊刚大性理全书迨明成祖命胡广等纂辑性理大全支离冗碎无复体裁我
圣祖仁皇帝特诏大学士李光地等刋正其书复亲加厘定裁汰谨严所取虽约而全书纲领已具按语出
自
圣裁发前人所未发至诸儒解说亦择而存之其有旧书见遗者并多采入尽性穷理之学斯为阐发无遗矣
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
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御定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唐虞夏商周圣贤迭作未尝不以文字为重文字之重莫过五经四书每览古今凡传於世者代不乏人秦汉以下文章议论无非因时制宜讽谏陈事绳愆纠缪补偏救弊之计耳若夫文辞之雄摛藻之丽古人已有定论予何敢言但不偏于刑名则偏于好尚不偏于杨墨则偏于释道不偏于词章则偏於怪诞皆不近于王道之纯予少时颇好读书只以广博华赡为事刚勇武备为用自康熙三十五年天山告警朕亲擐甲胄统数万子弟深入不毛沙碛乏水瀚海指挥如意破敌无存未十旬而凯旋可谓胜矣後有所悟而自问兵可穷乎武可黩乎秦皇汉武英君也因必欲
胜而无令闻或至不保者岂非好大喜功与乱同道之故耶所以宵旰孜孜思远者何以柔近者何以怀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王之道不可为反之身心求之经史手不释卷数十年来方得宋儒之实据虽汉之董子唐之韩子亦得天人之理未及孔孟之渊源至邵子而玩索河洛之理性命之微衍先天後天之数定先甲後甲之考虽书不尽传理亦显然矣周子阐无极而太极复着通书其所授受有自来矣如星辰系于天而各有其位不能掩也光风霁月之量又不知其何似二程之充养有道经天纬地之德聚百顺以事君亲前儒已诵之矣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絶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释大学则有次第由致知而平天下自明德而止于至善无不开发後人而教来者也五章补之于断简残篇之中而一旦豁然贯通之为要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此问中庸名篇之义则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未发已发之中本之於时中之中皆先贤所不能及也若语孟则逐篇讨论皆内圣外王之心传於世道人心之所关匪细如五经则因经取义理正言顺和平寛弘非後世浅见而轻议者同日而语也至于忠君爱国之诚动静语默之敬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於袵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於天下非此不能外内为一家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故不揣粗鄙无文而集各书中凡属朱子之一句一字命大学士熊赐履李光地素日留心于理学者彚而成书名之朱子全书以备乙夜勤学虽未能几於寡过亦自勉君亲之责者朕又思朱子之道五百年未有辨论是非凡有血气皆受其益朕一生所学者为治天下非书生坐观立论之易朕集朱子之书恐後世谓借朱子之书自为名者所以朕敬述而不作未敢自有议论往往见元明至于我朝注作讲解万不及朱子而各出己见每有驳杂反为有玷宋儒之本意况天下至大兆民至衆舆图甚远开地太广诸国外蕃风俗不同好尚各异防此失彼之患不可不思若以智谋要结人心如挟泰山而超北海也以中正仁义老成寛信似乎近之凡读是书者谅吾志不在虚词而在至理不在责人而在责已求之天道而尽人事存吾之顺没吾之宁未知何如也
【臣】等谨按朱子语録甲於南宋诸儒卷帙至为繁富咸淳中黎靖德删除重复编为一集尚得一百四十卷盖记载既非一手编次亦不在一时故或杂以芜词参以臆说即间有亲受师传确乎可据者亦因年岁之後先致异同之错出其意欲以尊朱子而不知於朱子之本旨早已背而驰矣我
圣祖仁皇帝万几之暇辨析精微
特命大学士熊赐履李光地等芟除榛楛采掇菁英以类排比分门一十有九盖熔金质纯琢玉瑕去不依违于朱子之书者乃所以表章朱子之学也已
御定执中成宪八卷
雍正六年
世宗宪皇帝御定
皇上御制序曰惟我
皇考法天行健一日万几宵旰不遑犹以其间
简命儒臣采録经史子集所载自古帝王元德显功訏谟大训以及名臣奏章先儒语类深切治道者次第进呈
皇考亲为删定命曰执中成宪始于雍正六年仲春成于
十三年仲夏未及刋布而我
皇考遽遐弃臣民予小子茕茕在疚未之前见也嗣统既月勉从诸臣请躬涖庶政始发而读之既卒业然後知
圣心圣学实与尧舜孔子同揆而汲汲于是编则专以启廸我後人示之标凖也间尝殚思大学一书窃见仲尼祖述尧舜之实义焉其所谓明德者即虞书所谓道心也所谓明明德者惧其为人心所蔽也所谓格物致知者严辨人心道心之界以尽万事万物之理即书所谓惟精也所谓正心诚意者力祛人心之杂以致道心之纯即书所谓惟一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止於至善者即书所谓允执厥中也然极乎执中之量则惟尧舜为无歉而中之散见于万事万物者则不惟三代圣王即秦汉以後仁厚英哲之君下及中主亦必有一事二事之合焉不独臯夔益契伊傅周召孔曾思孟即近代羣儒文士亦必有一话一言之合焉故中庸曰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盖中之理无事无物而不具亦无人而不知是即明德之根於性而不息者而惟舜能察之惟舜能执之惟舜能用之故善与人同合德於天地我
皇考编定是书自二帝三王之事古圣贤之言下逮羣儒文士之可节取者兼收而不遗用是道也
皇考之治天下无一事不审其则无一物能匿其情即书所谓惟精大学所谓物格而知至无一时之不敬无一念之不诚即书所谓惟一大学所谓心正而意诚故凡施於政教者或予或夺或寛或严或抑扬迟速之稍有不同而无不立乎大中可为民极即书所谓执中大学所谓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而明德新民皆止于至善也而所以立纲陈纪更化善治其大者皆断自
圣心而细者亦博采於衆议有其人不能皆入于善而一言之中必不废焉即中庸所谓好问好察执两用中也然我
皇考聪敏睿智夙具於
圣性而养成於
圣学者已数十年故
皇考之惟精乃不思而得
皇考之惟一乃不勉而中
皇考之执中而化成天下乃从容中道无为而成岂复有
资於是书所以
亲为删定者正恐在後之侗懵然无见于执中立极之道爰示之以成宪也岂惟予小子奉以终身惟日兢兢无敢踰越哉世世子孙苟能服膺勿失而溯其渊源则於尧舜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矣岂惟君人者舍是无以建其有极以消天下之偏陂反侧哉凡百有位果能是训是行则上之可辅理成化以着勲猷而下亦可以谨身而寡过於以谟明弼谐共臻喜起明良之盛无难矣
【臣】等谨按是书前四卷録历代帝王嘉言善政上溯帝尧下迄明孝宗後四卷则诸臣论说亦自唐虞以至有明皆有禆于治道者盖我
世宗宪皇帝夙夜单心阐明帝学
鉴观千古撰定鸿编所以
贻燕翼之谋而巩丕基之绪者是书实与谟典同功彼帝
范君鉴诸编乌足仰窥万一哉
御览经史讲义三十一卷
乾隆十四年协办大学士蒋溥等奉
敕编
【臣】等谨按讲义盛于南宋解经论史循文衍说皆经筵所陈也其更番奏御者谓之故事先引古书次列论断凡以阐明义理评论是非我
皇上御极之二十年
特诏翰林詹事六科十三道诸臣轮奏讲义或标举经文或节取史事皆下列先儒义疏阐明理藴辨析异同畧如宋人故事之例因
诏大学士蒋溥等编为此帙并以
睿论改定者恭録简端
钦定古今储贰金监六卷
乾隆四十八年奉
敕编
【臣】等谨按是书裒辑自周代以迄元明凡册立储贰义关鉴戒者备胪事实如宋之太弟明之太孙亦从附载以正史为据列案语于後卷端恭録
圣谕谓立储一事较封建井田之必不可行尤为过之
洞鉴古今垂为
成宪所由演庆於万年也
理学传心纂要八卷 岁寒居答问二卷 附録一卷
孙奇逢撰奇逢见经类
奇逢自述曰门宗分裂使人知反而求之事物之际晦翁之功也然晦翁殁而天下之实病不可不泄词章繁兴使人知反而求之心性之中阳明之功也然阳明殁而天下之虚病不可不补
【臣】等谨按奇逢渊源于姚江故推崇甚至然其讲学能参酌朱陆之间而持以笃实和平主于明体逹用纂要原书凡七卷门人漆士昌复删削其语録搀入之共为八卷答问二卷则与友人赠答之词奇逢以顾宪成当古今第十一人士昌又以奇逢当古今第十二人殆犹不免东林标榜之习潜室劄记二卷
刁包撰包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书乃包以平日所见随笔劄记中有云为盖世豪杰易为惬心圣贤难又云趋吉避凶盖言趋正避邪若认作趋福避祸便误王士祯尝称之然所言心性及格致诚敬多不出前人窠臼圣学入门书【无卷数】
陈瑚撰瑚字言夏号确庵太仓人前明崇祯壬午举人
藤隂劄记【无卷数】 学约续编十四卷 考正晚年定论二卷 明辨録二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承泽学约续编自记曰学约于二程同时不入尧夫考亭同时不入南轩东莱故是编亦不入月川枫山後渠泾野念庵泾阳少墟诸家
【臣】等谨按承泽学宗程朱自订其讲学之语一百余条为藤隂劄记大旨深诋姚江而旁涉史事又尝辑周程张朱之言为学约一编兹复取明薛瑄胡居仁罗钦顺高攀龙四家之语仿近思録之例订为一集以续之又以王守仁所作朱子晚年定论不足为据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等书详为考正至斥守仁为吾道莽懿惟事智术笼罩并无实学是则门户之见锢于中不顾其立说之已甚矣
紫阳通志録四卷
高世泰撰世泰见史类
【臣】等谨按徽州汪知默等辑其紫阳书院讲会之语名曰理学归一寄示世泰而孙承泽以学约续编魏裔介以知统翼録亦先後寄至世泰因并取刁包潜室劄记陈揆省心日记诸条合以授梓谓足通彼此应求之志名之曰通志云
学言三卷
白允谦撰允谦字子益阳城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改庶吉士入
国朝授秘书院检讨官至刑部尚书
此庵语録十卷
胡统虞撰统虞字孝绪武陵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入
国朝官至国子监祭酒
张界轩集八卷
张时为撰时为字景明余干人前明贡生
存性编二卷 存学编四卷 存治编一卷 存人编一卷
顔元撰元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人
【臣】等谨按四存编之说主於励实行济实用亦介然自成一家然于宋儒多所不满不自知其矫枉过正至存治编欲复井田封建之法尤为不逹时务又按元父戌殁辽东元尝跋涉险阻覔骨锦州奉以归葬世称其孝盖独行可嘉而讲学则不尽足法也
教民恒言一卷 致知格物解二卷 周程张朱正脉【无卷数】 论性书二卷 约言録二卷
魏裔介撰裔介见经类
裔介自序周程张朱正脉曰周海门所辑程门微旨王阳明所辑朱子晚年定论未足发蒙启迷於微旨取十之五於王阳明所辑则尽删之而取北海考正定论云
性图一卷
黄采撰采字亮公号复堂南城人
学案一卷
王甡撰甡字无量金坛人
续近思録二十八卷
郑光羲撰光羲字夕可无锡人
光羲自序畧曰不有朱子孔子之道不着不有高子朱子之道不着朱子依然一孔子高子依然一朱子朱子功不在孟子下高子功不在朱子下【臣】等谨按先儒辅翼後进在于申明圣贤绪论不务为标榜之习盖宗孔者莫如朱至即拟朱子於孔子恐朱子亦未能安也
朱子圣学考畧十卷
朱泽澐撰泽澐字止泉宝应人
广祀典议一卷
吴肃公撰肃公见经类
二程学案二卷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经类
【臣】等谨按宗羲之学本于姚江尝以二程造德各殊乃辑语録及先儒议论各为一卷其子百家又附以己意名之曰学案然瓣香所在究不能掩其畛域之见云
读书质疑二卷 欲从録十卷
王锬撰锬见史类
臆言四卷
朱显祖撰显祖见史类
日知録三十二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经类
炎武自记曰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
思辨録辑要三十五卷
陆世仪撰世仪字道成号桴亭太仓人江南通志列之儒林传中
世仪自述曰天下无讲学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讲学之人亦世道之衰嘉隆之间书院徧天下呼朋引类动辄千人附影逐声废时失事甚有借以行其私者此所谓处士横议也又曰今所当学者正不止六艺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皆切於用世不可不讲俗儒不知内圣外王之学徒高谈性命无补於世所以来迂拙之诮也
【臣】等谨按世仪辨诸儒之得失持论和平於制度仪象多所阐发盖有志於实用之学而不徒相尚以空言也
小学集解六卷
蒋永修撰永修见经类
【臣】等谨按古所称小学皆尔雅方言及六书训诂而已至朱子以小学对大学勒成一书多切于身心日用之言义类当属儒家顾马考不载而载孔丛子於儒家附家语及晦庵语类于论语今更定之而附识于此
儒宗理要二十九卷
张能鳞编能鳞见经类
理学辨一卷
王庭撰庭字言远嘉兴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
谭旭谋道续録曰王言远理学辨据其所言宋代直无完儒如程子性即理等说邵子道为太极等说张子鬼神二气良能等说一例讥弹而其辟朱子也尤甚又谓老子是易之坤道儒者是易之乾道和合三教全无义理其他支离散碎并取陆王之说者尤难缕述
常语笔存一卷
汤斌撰斌见史类
【臣】等谨按是编即汤子遗书中语録一卷乃其子溥及门人姚岳生等所追记者凡二十余条盖初出别行之本
理学要旨【无卷数】
耿介撰介见史类
溯流史学钞二十卷
张沐撰沐见经类
沐自述曰是编取水哉之义故名曰溯流
【臣】等谨按是编首敦临堂録次关中録次嵩高録次钧谈録次燕邸録次蜀中録次天中録共十八卷及杂论二卷皆其讲学之语实非史论而名之曰史学则未知其何所取也
下学堂劄记三卷 闲道録三卷
熊赐履撰赐履见史类
赐履自序劄记曰占毕之余偶有所测自戊戌迄甲子积若干卷昔河东薛氏仿横渠正蒙之义着正续读书録後余干之居业泰和之困知皆有为而作履不敏亦猥附於前人论着之意焉
朱子学归二十三卷
郑端编端见史类
端自序畧曰少读朱子近思録而求明儒高攀龙所编朱子节要数年不得及此书既成复得节要一册取以相质亦不至大相剌谬云
性理谱五卷
萧企昭撰企昭字文超汉阳人顺治丁酉副榜贡生
朱子语类纂十三卷
王钺撰钺见史类
【臣】等谨按钺有世德堂遗书此即其第五种盖摘録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中理气鬼神性理论学四门四门之外又各删存大畧而时以己说附之小学分节二卷
高熊徵撰熊徵字渭南岑溪人顺治庚子副榜贡生官至浙江都转盐运使
小学纂注六卷
高愈撰愈见经类
华学泉序曰小学有注旧矣然或沿袭他经之解而本义莫彰栉比字句之间而条理鲜贯愈本陈氏旧注而正其得失节其繁冗如周礼智仁圣义忠和易忠为中之类皆足正经文之误也
大儒粹语二十八卷
顾栋南编栋南字季任又字未余吴江人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8 0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