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别集类>> 镡津文集>> 正文

卷第六

    镡津文集卷第六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论原
    问兵
    客以论兵问。而叟愀然曰。何是问之相属也。叟野人也。安知兵乎。客曰。谓子其学兼儒。儒之道具于文武。兵也者武之效也。不知兵孰谓之道。曰道也者何真兵亦仁义而已矣。客不达且引去。叟介然谓席人曰。兵者刑也。发于仁而主于义也。发于仁。以仁而悯乱也。主于义。以义而止暴也。以义而止暴。故相正而不相乱。以仁而悯乱。故图生而不图杀。是故五帝之兵谓之正刑。三王之兵谓之义征。义征举而天下莫不怀也。正刑行而天下莫不顺也。炎帝之后不逞。而轩辕氏陈于涿鹿。兵未接而其人已服。共工氏封豕其民而颛帝伐之。亦未战而遂服。汤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纣为无道而武王征之。至于孟津不诰而诸侯会。纣有亿兆夷人。不用于商而用于周。周衰而兵道一变。所谓仁义者遂妄矣。乃发于暴而至于诈。强国以兵横。大国以兵骄。忿国以兵乱。贪国以兵侵。齐始胜于楚。而齐后负于晋。晋始胜齐。而晋复负于秦。迭兴迭亡。类乎博塞之为玩。夫兵逆事也。无已则君子用之。是故圣人尚德而不尚兵。所以明兵者不可专造天下也。谷梁子曰。被甲婴胄非所以兴国也。则以诛暴乱也。文中子曰。亡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仁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圣王无以尚可以仁义为。故曰仁义而已矣。孤虚诈力之兵而君子不与。吾其与乎。席人咨嗟曰。未之闻也。罗拜而罢。
    评让
    世所谓让者宜有轻重。而学者混一而论之。于礼无别则后世何以取法乎。若夫天子以其天下让诸侯。以其国让卿大夫。以爵位让士庶。以名利让。是皆有所以而让之者也。其所以让之得其正。则其礼可取也。所以让之不得其正则其礼何所取乎。夫让也有以时而让者。有以义而让者。有以名而让者。有以势而让者。有以苟而让者。以时让者仁。以义让者劝。以名让者矫。以势让者穷。以苟让者乱。鲁之隐公其苟让者也。汉之孝平其势让者也。吴季札曹子臧其名让者也。伯夷其义让者也。尧舜其时让者也。尧之时大同其时可让。故逊于贤而天下戴其仁也。故曰以时让者。仁禹之世浸异其时。不可让于人。故其子承之而天下亦戴其仁也。太伯伯夷以贤相推而其义可让也。让之足以劝百世。故曰以义让者劝。季札子臧当列国相争而父子交残。乃以让名奋所以矫激其时也。故曰以名让者矫。汉之孝平迫于强臣之势而其身穷因殆不能振。遂以其天下让。故曰以势让者穷。鲁之隐公不以正让非其人而苟去之卒至乎淫乱。故曰以苟让者乱。孟子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荀子曰。尧舜禅让(或作擅字。依荀子文也。此乃专擅意也。在理当作擅。与禅契)是不然也。天子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者。夫有谁与让矣。杨子曰。允哲尧擅舜之重。则不轻于由矣。韩子曰。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得所也。然四子皆不达乎圣贤之时也。其言孰为详乎。如尧非其时则岂肯以天下让于他人乎。使禹得尧之时而天下岂及其子乎。所谓尧舜禹其奋于万世之上者。正以其时而为之者也。尧舜禹其圣之时者也。呜呼后世者其人自私甚乎。禹之时也而传授者不能本。禹曰吾慕尧舜为之禅让。是亦妄矣。其知时乎。
    问霸
    问者曰。君子称王或不称霸。谓霸执权。谓王修信也。而霸孰谓无信邪。固疑其道也。幸吾子辩之。使桓文之事皆悉也。曰王尚德霸尚功夫王有权。王者以权而行德也。霸有权。霸者以权而取功也。取功故其权未必不私也。行德故其权未必不公也。故公者为权而私者为诈也。王有信诚信也。霸有信假信也。假信故愈久而愈渝。诚信故愈久而愈信。齐桓公方会诸侯。自北杏抵幽十一主盟而诸侯皆顺。其信存也。及城缘陵而诸侯皆散。其信渝也。晋文公其战克楚践土之盟。以功自高遂召天王。其章诈也。是故君子称之。称其当时之功也。不称者(或无者字)恶其诈且不诚也。诗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善罚之功也。子曰。管仲之器小哉。卑霸之道也。中古之霸。有异礼而无异道。后古之霸。有异道而无异礼。守职命而不擅征。不亦有异礼乎。信征伐而尚诈力。不亦有异道乎。故曰霸非古也。乱王政自桓文始也。今俗曰。霸道适变治者不可不用也。仲尼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其舍诸。噫致合天下之猖狂诡谲。传会于孙子吴起之说淫溺而不反者也。此诚愚者之言。乌足与知圣人之意邪。所谓适变者。盖君子因事而正之以义者也。岂曰以智诈而变正道者也。春秋之讥变古正以诸侯用私而变公者也。夫至道之世不显权。至德之世不怀功。怀功恐其人因功而竞利也。显权恐其人因权而生诈也。是故尧舜之化淳而文王之化让。汉氏曰。吾家杂以王霸而治天下。暂厚而终薄。少让而多诤。
    巽说
    易曰。巽以行权何谓也。曰君子乘大顺而举其事者也。时不顺虽尧舜未始为也。重巽顺之至也。阳得位而中正当位也。刚正以用巽用之当也。故君子为之也。乘其顺履其中效其用。其道莫不行也。其物莫不与也。然则时之顺必大权。然后帅其正也。权之作必大人。然后理其变也。权也者适变之谓也。夫大人其变也。公小人其变也。私权也者治乱安危之所系也。故权也不可以假人也。孔子曰。可与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盖慎之至也。至顺者大有为之时也。位中正者君之位也。刚正则用巽天下之大权也。唯天子居其位行其权。以顺其时也。用巽则以制其物也。用巽不可以示其民而使知之也。制莫之制则乱也。慎密则民不知其所以而奸不生也。故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九二曰。巽在床下。盖言卑而失其正也。不可以用巽也。用巽则物不与而且乱也。上九曰。巽在床下。丧其资斧其贞凶。盖言过其时则用断不可。是失其权也。九五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盖言慎其出号令也。故号令不可轻发而屡改也。是故用巽不宜在九二也。上九用巽固不可也(用或作则或无固字)九五其用巽者也。宜专乎号令者也。
    人文
    辩者曰。是世文隆天下其将成乎。其隆者文言也。而文言乌足以验乎天下成邪。何文其可验乎。曰必也人文也。易曰。观乎人文而天下化成。斯之谓也。曰何谓人文乎。曰文武王之道也。文武相济以贲人道。故曰人文也。文者德也。武者刑也。德以致大业。刑以扶盛德。德其至也。刑其次也。会文武者所以以文总之。故曰人文也。夫圣人以盛德教天下。而天下保其德也。示大刑所以约之也。既正则停刑而达德也。德也者待刑而辅之也。刑也者待德而忘之也(忘或司字)是故文武皆得则其政和而其民安。刑德皆敝则其政失而其民散。此君子所以见天下之成败也。吾观周文。文武至之也。宣其甚刑而平其德衰也。吾观汉文。高文仅至也。惠其减德武其多兵也。吾观唐文。文皇大正而小缪也。曰三代之道有质焉有文焉。曰文而亡质。王道其可尽乎。故曰质文者圣人之所以适变而救敝也。质文本正而末敝也。质如不敝何以文为。文如不正何以质为。故吾所谓文者。盖言文治之正也。孔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曰言文将无用乎。曰孰不用也。人文至焉。言文次焉。以言文而验其人。人其廋哉。以人文而验其世。世其廋哉。故人文者天下之道之所存也。言文者圣贤之志之所寓也。先天下而后圣贤者。圣贤发己矣。天下至公也。故公者至而己者次也。孰曰言文其无用乎。
    性德
    性生人者之自得者也。命生人者之得于天者也。德能正其生人者也。艺能资其生人者也。然性命有厚薄。而德艺有大小也。性命者生所虽得而未尝全得其厚薄者也。德艺者人所宜能而未必全能其大小者也。古之人厚其性而薄其命有也。而古人不惑。古之人达于艺而穷于德有也。而古人不乱。故曰圣贤无全德。君子无全能。有其内而无其外。圣贤之所以无全德也。能于德而不能于艺。君子之所以无全能也。德上也艺下也。君子修其上而正其下也。故其不必工于百工而尊于百工也。性内也命外也。圣贤正其性而任其命。故其穷之不忧。而通之不疑也伊尹古之贤人也。方耕于莘佃。佃之耕夫以其能尚之。而伊尹不敢与之校。吕望古之贤人也。方渔于棘津。津之渔人以其能尚之。而吕望不敢与之校。迨乎二子德显于商周也。而天下百姓由之正矣。孔子古之圣人也。方力聘之秋犹一旅人而不暇息也。方时命大谬而乱物物焉不失其道也。颜子子思原宪孟轲古之贤人也。穷于幽阎委巷乐然将终其身。而众子也不易其乐。夫德也者。总仁义忠孝之谓也。性也者。原道德思虑之谓也。仁义忠孝修而足以推于人矣。君子之学。学其正也。何必多乎。道德思虑明。而足以安其生矣。圣贤之尽。尽其生也。何必皆乎。是故圣贤之世。而占相卜祝者无所张其巧也。君子之前。而孙吴申商者无所夸其法也。夏人之学曰教。殷人之学曰序。周人之学曰庠。夫三代之学皆所以诏人而学于德也。德义者学之本也。文艺者学之末也。三代之盛其教天下所以学其本也。三代之敝其教天下所以学其末也。学末故天下皆伪也。学本故天下皆厚也。是故君子贵其敦本也。圣贤贵其尽理也。古人有言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哉。古人有言。乐天知命吾何忧乎。穷理尽性吾何疑乎。
    存心
    教人者正其所存。能教也。存心者省其所感。能存也。存心乎善则善类应之。存心乎恶则恶类应之。心其非定象也。在其所存者也。应之非定名也。在其所感者也。其所感苟存而应之。岂不速乎而感应之数未始跌也。吾尝验之。其人闻其为心始善而人鲜不爱之也。闻其为心始恶而人鲜不恶之也。虽喜怒未出其己而彼之爱恶已来。故存心者必慎其所以感之者也。而辩人者必观其所以应之者也。是以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故曰。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有人于此曰。人莫之知以恶心而欺人。迨恶积而祸至。孰曰心不可知乎。有人于此曰。心不可欺。以善心而待人。迨善积而福至。孰曰人可欺乎。故曰。祸福与善恶相交也。呜呼人无全信久矣哉。信其所心而不信其所感也。夫天地至远而诚感之通。性理至神而物感之灭。尧舜不家劝而天下厚。厚之感也。桀纣不人诱而天下伪。伪感之也。感应之谓其可忽乎。休征者所以应。其善政之所感也。咎征者所以应。其恶政之所感也。五福者善人所存。吉之验也。六极者恶人所存。凶之验也。天人相与未尝睽也。吁岂天为之。人实召之。夫政者示天下之同之者也。万民之所由也。政之善恶民所以而从之者也。故验之雨旸燠寒风。五者示天下之同之者也。人者一身之自也。人之善恶。身所以而振之者也。验之福极者。示一身之自之者也。方诸感月而水焉。阳燧感日而火焉。云从龙也。风从虎也。南人发歌而(此脱地名二字)草舞。铜山始崩而景阳钟响。此物之相感然也。人道以情感。故生生不穷。圣人以神感。故幽明一通。是故存心于贤而贤至。存心于不肖而不肖来。存心于亲则其子孝。存心于学则其徒劝。所谓出乎尔反乎尔者。斯言近之。
    福解
    世之曰福。专利而言之者也。吾之曰福。专道而言之者也。利道故而判福为两端焉。利福者尝多有也。道福者尝寡有也。多谓众人也。寡谓圣贤也。故曰圣贤之福圣贤之所得也。众人之福众人之所得也。圣贤所得而圣贤乐之。众人所得而众人欲之。欲之故天下竞利也。乐之故天下安性也。是故世之人。无乐之者。不为乐也。有欲之者。非为安也。得圣贤之得谓之重也。得众人之得谓之轻也。重所重所以率天下敦道也。轻所轻所以教天下薄利也。齐侯楚子其富贵天下不逮也。及其以之与侯相争相杀也。虽曰福之其实祸之。颜回原宪其贫贱天下之至也。及其乐道全德而后世慕其美名也。虽曰极之其实福之。今世俗视君子之乐然其身不振曰。福奚为圣贤邪。视高明之家恣势充欲曰。唯福也将跋意而图其富贵。是安福之谓乎。使天下之相率背道而趋利。斯言者之罪也。夫圣贤之福。福之本也。众人之福。福之末也。修本以来末者古人有之。舜其是也。以末而行本者古人有之。周公其是也。犹吾先圣人曰道为福基。可以修行也矣。故君子有道而无富贵曰时也。而君子不慊。有富贵而无道曰忝也。君子耻之。富贵而有道。君子广之也。后世舍圣贤而从众人。不亦轻本而重末乎。本末颠倒则天孰与厚也哉。
    评隐
    文王太伯其同道者哉。文王始之。事纣其隐德焉。泰伯终之。逊吴其隐名焉。君子之出处语默也。皆所以训也。文王太伯之同道同其作训也。故曰。世乱隐德世。治隐名。隐名者所以警其争名者也。隐德者所以远其害德者也。远害者圣人之时也。警争者圣人之化也。化以感人。其圣人之至德也。时以教人。其圣人之大义也。微大义则后世之君臣安得以其道全也。微至德则后世之昭穆安得以其礼序也。天地之道远也。其生可见而其所以生不可见也。圣贤之道亦远也。其为可见而其所以为不可见也。辩生曰。有许由者。轻天下而遁去。其义高而其事疑也。苟事诚而义博。亦可以愧其盗国者之心乎。曰若由者苟不为也。未若圣人之为不苟也。可为则为之也。不可为则不为之也。是故舜依乎中庸而隐也。可则行之否则已之舜哉至矣。不失其道也。一乡之贤隐。则其乡之礼可知也。一书之道隐。则其书之文可知也。故谓文。必工。文不工则失其道也。谓礼必修也。礼不修则失其贤也。是故一天下之治乱由贤人之隐见而所以章也。可不重乎。一贤人之动静将天下之教化而所以劝也。可不慎乎。吕望东海之隐。称隐也。伯夷西山之隐。愤隐也。颜回之隐。不须时不怨世。乐隐也。原宪之隐。不卑论以侪俗。骄隐也。四皓之隐。去以避乱。来以补政。达隐也。谷口郑子真修隐也。成都严君平和隐也。曼倩隐于朝玩隐也。子云隐于官苟隐也。孙思邈卢鸿一处不污道出不屈节。高隐也。张果之隐。诡隐也李泌者身朝而名野。接禄而尚君。假隐也。李(脱名)者身伏而达言。钓隐也。
    喻用
    水固胜火。而善固胜恶也。苟用之不得其道。虽水火善恶亦不可得其胜矣。水之制火。必于火之方然而水可胜矣。善之制恶。必于恶之未形而善可胜矣。及其恶至乎不可掩。而欲推善以救恶。火至乎不可熄。而欲激水以沃火。其势可胜之乎。君子小人者其善恶之所出者也。是故君子用则其政善。小人用则其政恶也。斯欲政善而专用小人。暨其恶炽至乎暴戾。上下欲君子而拯之也。是奚异乎激水而沃者邪。虽有彦圣之人如彼尧舜禹。吾知其无如之何也。故古之善用人者用君子必先而小人必后。君子先用。善得以而制恶也。小人后使。恶得以而迁善也。礼不容小人加乎君子。不使不肖高于其贤。所以隆善而沮恶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遇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标。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者。君子有志可以与守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者。君子有法可以与为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者。恶小人之加乎君子也。遇闵既多受侮不少者。疾小人之玩政也。静言思之寤辟有标者。怨不用君子也。虽小人之道不能。不加于盛德之家。虽君子之道不能。不沮于已破之国。用舍之政然也。一小人坏之于其前。虽百君子莫能修之于其后。一君子治之于其上。虽百小人莫能乱之于其下。邪正之势然也。越之渔者使其子渔于夷溪。鄙者专之。能者散之(散疑笔误宜作助兼)及鄙负其所使也。网则隳其纪纲而命能者治之。能者终不能也。
    物宜
    君子发身。以道不以财。庶人谋生。以力不以诈。大夫趋事。以义不以利。是三者正。然后天下可以观王道也。夫王道也者正宜也。小大之物正其宜则何有乎乱世也。夫道义固君子大夫之所宜也。利力固庶人之所宜也。曰君子而专财。曰大夫而专利。曰庶人而玩智诈。是丧其宜也矣。大夫处上犹衣也。庶人处下犹裳也。上宜衣而下宜裳必也。苟上而下之。下而上之。不亦倒且乱乎。道其何效哉。冉求尝为季氏宰。为季氏而聚敛。孔子恶之曰。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若求者以人而利之。尚不容于君子而如此也。矧以己而利之。孰可容乎。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亮乎安国家天下者。在义不在利也。
    善恶
    有形之恶小也。不形之恶大也。有名之善次也。无名之善至也。有名之善。教而后仁者也。无名之善。非教而仁者也。有形之恶杀人者也。不形之恶谗人者也。谗人之恶存其心。杀人之恶存其事。事可办而心不可见也。教者情也。非教者性也。情可移而性不可变也。玩邻人之子也好语诱之可以喜。恶语激之可以怒。及其趋于父母也。虽美恶之言而不能亲疏之也。其盗跖膳人肉而人皆能恶之。少正卯显于朝而众不能辨之。是故君子善善也。必审其名同。恶恶也。必辨其情异。夫赏罚者所以正善恶也。聪明不能尽其善恶。则不足与议赏罚也故察谗在微。诛谗在持。刑杀宜议。性善者宜任。情善者宜使。察谗不微则不能观其。心之所之也。诛谗不持则不能遏其大恶也。刑杀不议则不能究其诚也。任性善则安危不振也。使情善则威福不专也。善善得其宜也。则大贤尽其德而小贤尽其才也。恶恶得其所也。则谗人悛其心而杀人伏其罪也。孰有正善恶而治道不至乎哉。
    性情
    性贵乎静。故性变而不可太易。情患乎烦。故情发而不可太早。太早则伤和。太易则伤中。反中和则阴阳缪。损民寿而物多疵疠。是故圣人之隆治也。仁以厚人性。义以节人情。是所以阴阳和而遂生物者也。礼教二十而冠者。盖以其神盛而可以用思虑也。教三十而娶者。盖以其气充而可以胜配耦也。故古之君子观阴阳而所以知其性情之得失。观情性所以知圣人之道行否。然后以其得失究其本末相与人主起天下之病癖。虽伊尹匹夫之贱。而犹曰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若已推而纳诸沟中。尝五就桀五干汤而不沮。其以天下自任如此之勤也。今天下之民方髫髻未剪。而以利害相欺父母则悚之。唯其奸巧之不早也。仅童而男已室女已家。过之则淫奔。是不亦性变之太易乎。情发之太早乎。将不有所伤乎。欲世蹈中和。则何异乎适胡而南辕。其安能至之也。吾观阴阳缪则寒暑风雨庸有及时。百谷种植。未始不疾其人。则毙夭者世尝多有。而仁寿者寡焉。适见情性失之之效也。人失情性既如此也。而圣人之道行也。岂曰至乎。谟者尚曰。天下甚宁。是亦谀也。而嚚嚚不肯知其失操。其本为人主。起天下之病。则又奚贵其当时者。古语曰日中则[(雪-雨+((青-月)*(青-月)))/火]。操刀则害。言适用于当时也。若伊尹始穷贱之不暇。彼欲适用。岂当用邪。而伊尹为之。今乘适用之时。摄当用之柄。而不肯为之。不亦为伊尹愧乎。
    九流
    儒家者流其道尚备。老氏者流其道尚简。阴阳家者流其道尚时。墨家者流其道尚节。法家者流其道尚严。名家者流其道尚察。纵横家者流其道尚变。杂家者流其道尚通。农家者流其道尚足。然皆有所短长也。苟拂短而会长。亦足以资治道也。班固本其所出尊儒也。司马迁会其所归尊始也。尊始者其心弘也。尊儒者其心专也。固尝非马氏以其先。黄老为甚缪。是亦固不见其尊儒之至者也。若黄帝之道其在易矣。易也者万物之本。六艺之原也。其先之不亦宜乎。岂班氏之智亦有所不及乎。伯夷之所长者清。而所短者隘。柳下惠之所长者和。而所短者不恭。孟子尊二子之所长。则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迁之心抑亦与孟氏合矣。故君子善之。
    四端
    司马长卿杨子云。其人其文皆世之称也。及杨子为剧秦美新。长卿为封禅书也。封禅之言怪乎淫徒。加其夸大之心者也。美新之言苟言也。记曰。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贤而不默孰与默邪。是皆不宜为而为之也。晁错论五帝三王之道谐其极也。宜贤于管子仲晏子婴。及其请削诸侯之封。舌未卷而晁氏以赤其族。盖时未可言而言之也。东方朔枚乘其才俊坌涌飞书走檄不足其奋笔。然皆不能效一官就一政。盖徒才而不得其实能也。刘向刘歆皆汉室之贤儒暨治传也。父子各专师说而家自是非。盖得道而不得其极也。道而不极非道也。才而不效徒才也。发而不时逆理也。为而不宜失义也。是故事贵合宜。智贵识时。器贵适用。法贵折中。中也者道义之端也。用也者器效之端也。时也者动静之端也。宜也者事制之端也。四端者君子之道之至者也。善学者不得其端不尽也。善为者不得其端不举也。是故古之圣贤学道而有道。兴事而济事。存其端而已汉。世之二三子虽激昂而无所成其德。抑亦未得端而然也。
    镡津文集卷第六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