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儒家类
>>
朱子语类
>>
正文
朱子語類大全 語錄
池州所刊語錄四十三卷 續增張洽錄一卷 饒州所刊語續錄四十六卷 饒州所刊語後錄二十六卷 建甯新刊別錄二十卷
新附入
語類
蜀中所刊語類一百四十卷 徽州所刊語續類四十卷
池州刊朱子語錄後序
晦菴朱先生所與門人問答,門人退而私竊記之。先生沒,其書始出。記錄之語,未必盡得師傳之本旨,而更相傳寫,又多失其本真;甚或輒自刪改,雜亂訛舛,幾不可讀。李君道傳貫之自蜀來仕於朝,博求先生之遺書;與之游者亦樂為之搜訪,多得記錄者之初本。其後出守儀真,持庾節於池陽,又與潘時舉葉賀孫諸嘗從游於先生之門者互相讎校,重複者削之,訛謬者正之,有別錄者,有不必錄者,隨其所得為卷帙次第,凡三十有三家。繼此有得者,又將以附於後,特以備散失,廣其傳耳。
先生之著書多矣,教人求道入德之方備矣。師生函丈問,往復詰難,其辨愈詳,其義愈精,讀之竦然,如侍燕閒,承謦欬也!歷千載而如會一堂,合眾聞而悉歸一己,是書之傳,豈小補哉!貫之既以鋟諸木,以榦與聞次輯而俾述其意云。 嘉定乙亥十月朔旦,門人黃榦謹書。
饒州刊朱子語續錄後序
嘉定乙亥歲,仲兄文惠公持節江左,取所傳朱文公先生語錄鋟木池陽,凡三十有三家。其書盛行。性傳被命造朝,益加搜訪,由丙戌至今,得四十有一家,率多初本。去其重複,正其訛舛,第其歲月,刻之鄱陽學宮。復考池錄所餘,多可傳者,因取以附其末。合池錄與今錄,凡先生平生所與學者談經論事之語,十得其九;嗣有所得,尚續刊之。
池錄之行也,文肅黃公直卿既為之序,其後書與伯兄,乃殊不滿意,且謂不可以隨時應答之語易平生著述之書。性傳謂記者易差,自昔而然。河南遺書以李端伯師說為首,蓋端伯所記,伊川先生嘗稱其最得明道先生之旨故也。至論浩氣一條,所謂「以直養而無害」云者,伊川乃深不謂然。端伯猶爾,況於其他,直卿之云真是也。然嘗聞和靖先生稱伊川之語曰:「某在,何必觀此書?」而文公先生之言則曰:「伊川在,何必觀?伊川亡,則不可以不觀矣。」蓋亦在乎學者審之而已。
先生家禮成於乾道庚寅,通鑑綱目西銘解義成於壬辰,太極通書義成於癸巳,論孟註問詩集傳成於淳熙丁酉,易本義啟蒙成於乙巳、丙午之間,大學中庸章句或問成書雖久,至己酉乃始序而傳之,楚辭集註韓文考異成於慶元乙卯,禮書雖有綱目,脫藁者僅二十有三篇,其著書歲月次第可考也。家禮編成而逸,既歿而其書出,與晚歲之說不合,先生蓋未嘗為學者道也。語孟中庸大學四書,後多更定。今大學「誠意」章,蓋未易簀前一夕所改也。是四書者,覃思最久,訓釋最精,明道傳世,無復遺蘊。至其他書,蓋未及有所筆削,獨見於疑難答問之際,多所異同,而易書為甚。{日爰}淵所錄一編,與本義異者十之三四,大率多合先君文昭本傳之說。文昭謂乾坤之用,主於誠敬;坎離之用,主於誠明。世未有通其義者,而先生獨稱之,其不執一說,惟是之從如此。故愚謂語類與四書異者,當以書為正,而論難往復,書所未及者,當為助;與詩易諸書異者,在成書之前亦當以書為正,而在成書之後者,當以語為是。學者類而求之,斯得之矣。不特此也,先生平日論事甚眾,規恢其一也。至其暮年,乃謂言規恢於紹興之間者為正,言規恢於乾道以後者為邪。非語錄所載,後人安得而知之!是編也,真不為無益,而學者不可以不之讀也。先生又有別錄十卷,所譚者炎興以來大事。為其多省中語,未敢傳,而卯火亡之。今所存者,幸亦一二焉。 嘉熙戊戌月正元日,後學三嵎李性傳書。
饒州刊朱子語後錄後序
鄱陽所刊先師文公朱先生語錄,固欲續池錄所未備。然先師之言滿天下,二錄所收,亦豈能遽盡哉?
淳祐戊申,杭將詣江東,鄱陽洪叔魯芹以其外大父吏部楊公方手所錄寒泉語見示,既又於安仁湯叔遜次得其家藏包公揚所錄。二公在師門為前輩,所錄尚未編入,則所遺者亦多矣。既而東陽王元敬佖亦以所集刊本見寄,又得里中朋友所傳一二家,乃悉以次編入,為二十六卷。先師之緒言,雖未敢謂無復遺逸,然所會粹益富矣。
獨念先師又有親自刪定與先大父西山講論之語及性與天道之妙,名曰翁季錄者,久未得出以流行於世。豈斯文之顯晦固自有時乎!竊尤有感於此,故輒併識其拳拳之意云。 淳祐己酉中秋日,門人建安蔡杭書。
建安刊朱子語別錄後序
子朱子語錄行於世,尚矣。池錄三十有三家;鄱本續錄四十有二家,其三十四家,池本所未有也,再見者兩家,綠餘凡六家。又後錄二十三家,其二十家亦池本所未有也,再見者三家。合三錄為八十七家。及門之士,固有如謝先生在程門無錄者。其有錄可傳者既如此矣。
堅末學生晚,嘉定癸未、甲申間,侍先君子官長沙,帥西山真先生、倅宏齋李先生,常進之函丈。又侍長沙舒先生,列岳麓諸生。果齋李先生過潭,又獲侍講席焉。果齋,先君子畏友也,嘗介以登朱子之門。堅由是多見未行語錄,手抄盈篋,凡六十五家,今四十年矣。晚得池鄱本參考,刊者固已多。然黃士毅所錄,朱子親筆所改定者,已見於輔廣錄中,其所自錄及師言,則亦三錄所未有。若李壯祖張洽郭逍遙所錄,亦未有也。朅來閩中,重加會粹,以三錄所餘者二十九家及增入未刊者四家,自為別集,以附續綠後集之末。泰華高矣,滄海深矣,非有待增益也。獨念早所聞於父師者,罔敢失墜。今幸是錄所已行者如此,則其尚有所遺者,敢付之一筆刪去哉!亦並行之可也。
抑堅聞之,大易居行,先以學聚問辯;中庸篤行,先以學問思辯;程子以講明道義、論古今人物為格物致知之首,則學非問辯不明,審矣。朱子教人既有成書,又不能忘言者,為答問發也。天地之所以高厚,一物之所以然,其在成書引而不發者,語錄所不可無也。凡讀先生成書者,兼考乎語錄可也。若但涉獵乎語錄,而不玩味於成書,幾何而不為入耳出口之資!為己之學,蓋不然也。書於篇端,以諗同志,抑以自警焉! 咸淳初元嘉平之月,後學天台吳堅敬識。
朱子語類後序
黃士毅
右語類總成七十家,除李侯貫之已刊外,增多三十八家。或病諸家所記互有重複,乃類分而考之。蓋有一時之所同聞,退各抄錄,見有等差,則領其意者斯有詳略。或能盡得於言,而首尾該貫;或不能盡得於言,而語脈間斷;或就其中粗得一二言而止。今惟存一家之最詳者,而它皆附於下。至於一條之內無一字之不同者,必抄錄之際,嘗相參校,不則非其聞而得於傳錄,則亦惟存一家,而注與某人同爾。
既以類分,遂可繕寫,而略為義例,以為後先之次第。有太極然後有天地,有天地然後有人物,有人物然後有性命之名,而仁義禮智之理則人物所以為性命者也。所謂學者,求得夫此理而已。故以太極天地為始,乃及於人物性命之原,與夫古學之定序。次之以群經,所以明此理者也。次之以孔孟周程朱子,所以傳此理者也。乃繼之以斥異端,異端所以蔽此理,而斥之者,任道統之責也。然後自我朝及歷代君臣、法度、人物、議論,亦略具焉。此即理之行於天地設位之後,而著於治亂興衰者也。凡不可以類分者,則雜次之,而以作文終焉。蓋文以載道,理明意達,則辭自成文。後世理學不明,第以文辭為學,固有竭終身之力,精思巧製,以務名家者。然其學既非,其理不明,則其文雖工,其意多悖,故特次之於後,深明夫文為末,而理為本也。
然始焉妄易分類之意,惟欲考其重複。及今而觀之,則夫理一而名殊,問同而答異者,淺深詳略,一目在前,互相發明,思已過半。至於群經,則又足以起或問之所未及,校本義之所未定,補書說之所未成,而大學章句所謂高入虛空、卑流功利者,皆灼然知其所指而不為近似所陷溺矣,誠非小補者。故嘗謂孔孟之道至周程而復明,至朱子而大明。自今以後,雖斯道未能盛行於世,而誦遺書,私淑艾者,必不乏人,不至於千五百年之久絕而不續。反復斯編,抑自信云。
又
語類成編,積百四十卷。同志艱於傳錄,而眉山史廉叔願鋟於木。士毅之類次,雖犯不韙,而不復固辭者,庶幾無傳錄之艱也。
獨池本陳埴一家,惟論仁一條,按遺文,乃答埴書,不當取為類,故今不載。又輔廣所錄,以先生改本校之,則去其所改而反存其所勾者,合三十餘條,今亦惟據改本。
自首連數至「君子所貴乎道者三」而注云:「自此以前,皆先生親改。」亦傳聞之誤。當時雜改定者八十餘條耳。
或有一條析為三四條,如竇從周錄所見先生語之類,今則復其舊。或士毅所傳本多於刊本,如黃義剛者,悉類入而不去。文異者,則姑注一二條云:「一本作某字。」以上皆與池本異者。蓋池本雖黃侯直卿之所次輯,然李侯貫之惟據所傳以授直卿,而直卿亦據所授以加讎校,且有增改於已讎校之後者不與焉。故近聞之直卿,欲求元本刊改,而未能也。至於或出於追述,故得於傳聞,則文辭之間,不無差誤。凡此之類,讀者詳考四書及他記錄,而折衷其所疑可也。惟學類七卷,雖出於臆見,而實本先生教人之方,後學於此三復而得夫入道之門,則能總會是編,而體之於身矣。 己卯九月望日,門人莆田黃士毅謹識。
眉州刊朱子語類序
開禧中,予始識輔漢卿於都城。漢卿從朱文公最久,盡得公平生語言文字,每過予,相與熟復誦味,輒移晷弗去。予既補外,漢卿悉舉以相畀。嘉定元年,予留成都,度周卿請刻本以幸後學。予曰:「予非敢靳也,所為弗敢傳者,恐以誤後學耳。」周卿艴然曰:「奚至是!」予曰:「子知今之學者之病乎?凡千數百年不得其傳者,今諸儒先之講析既精,後學之粹類亦廣,而閩浙庸蜀之鋟刻者已遍於天下。若稍損貲用,則立可以充廚牣。凡茍有小惠纖能,涉其大指,則亦能以綴說緝文,或以語諸人,則亦若稍嘗從事焉者,奚必誦先聖書而後為學乎?亦取諸此而足矣。且張宣公以程子之意類聚孔孟言仁,而文公猶恐長學者欲速好徑之心,滋入耳出口之弊。脫是書之行,其無乃非公所云云者乎?吾甚懼焉!」周卿由是姑徐之。後數年,竟從予乞本刊諸青衣,彼不過予所藏十之二三耳。然予且謂周卿曰:「子其以此意著於篇端,俾學者毋襲是弊也。」其後李貴之刊於江東,則已十之六七。今史廉叔所得黃子洪類本,則公之說至是幾無復遺餘矣。廉叔將板行,以予有志於斯也,屬敘所以作。予為言嘗以告周卿者。廉叔曰:「然則已諸?」曰:「已之無傷。雖然,安於小成,甘於自棄者,氣質之偏,而無以矯之也。而秉彝好德之心誰獨無之!予前所憂,蓋為世之專事乎耳目口筆,茍以譁眾取寵而無志乎遠且大者也。儻不忍自薄其身,則無寧深體熟玩,以為求端用力之模準者乎!今未可概以是為疑而閟其傳。盍遂以此冠篇而併刻之,將聽學者之自擇焉。」
子洪名士毅,姑蘇人,嘗類文公集百五十卷,今藏之策府;又類注儀禮,未成書云。 嘉定十三年九月丁亥朔,臨卬魏了翁序。
徽州刊朱子語類後序
蔡杭
論語一書,乃聖門高第所集,以記夫子之嘉言善行,垂訓後世。朱子語類之編,其亦傚是意而為之者也。或曰:「語必以類相從,豈論語意歟?」曰:「學而一篇所記多務本之意,里仁七章所記皆為仁之方;若八佾之論禮樂,鄉黨之記言行,公冶長辨人物之賢否。微子載聖賢之出處,亦何嘗不以類哉!天下之理,『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非有以會而通之,則祇見其異耳。大傳曰:『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而伊川之誨學者亦必曰:『將聖賢言仁處類聚觀之。』然則語類之集,其有功於學者多矣!」
新安舊有紫陽書堂,而紫陽之書未備也。通守洪君勳、教授張君文虎相與謀以蜀本語類刊之,越二歲而書成。郡侯謝工部坐屬余為跋其梗概,予不得辭也。因僭為之說曰,理有可以類通,而非可以類止;是其然,必有所以然。學者因其類以究極朱子之全書,使此理融會通貫,不梏於一事一物而止,則無愧於吾夫子觸類而長之訓也。若夫憚煩勞,安簡佚,以為取足於此,則朱子固嘗以是為學者病矣,烏乎可!抑二君推廣私淑之意,亦賢矣哉! 淳祐壬子六月望日。
徽州刊朱子語續類後序
王 佖
文公朱先生語類一百三十八卷,壺山黃子洪取門人所錄語以類相從也。先是,池本饒本,人各為錄,間見錯出,讀者病焉。子洪既以類流傳,便於玩索,而微言精語,猶有所遺。佖每加訪求,得所未見。自是朋友知舊知其有心於纂輯,亦頗互出所有以見示,凡三十有餘家。既裒以為婺錄,而繼之者尚未艾也。佖幽居無事,蓋嘗潛心而觀之,審訂其複重,參繹其端緒,用子洪已定門目,粹為續類,凡四十卷。或謂前類不為少矣,又以續類附益之,不已多乎?竊謂學固戒於徒博,然亦不可以不博而徑約也。又況文公先生之道,高明廣大,致極無遺,學者正當盡博約之方,而後精微中庸之趣始可漸而求。佖每觀諸家所錄,以其問有淺深,故於教告亦有不同,其視文公先生之精蘊,不能得其全者尚多有之。必也,篤信好學,反復尋繹,能知所盡心焉,雖以前續之繁,固將無所厭斁。不然,則雖先生平日已著為定論之書,尚有所憚而不肯觀,而況於此乎哉!然則先生片言半語,苟有所傳,固不容有所忽而不究其所歸也。
新安魏史君,蓋鶴山先生之嗣也,近以紫陽所刊語類為寄,因以續類為請,而慨然欲併刊之,以全書院之傳布,其樂於闡明文公先生之遺訓蓋如此。遂舉以屬之,且竊識於後,庶幾乎與願學之士從事於詳說反約之功云爾。 淳祐壬子上冬。
朱子語錄姓氏
廖德明
字子晦,南劍人。
癸巳
以後所聞。
池錄
一。
饒錄
四十六。
輔廣
字漢卿,慶源人。居嘉興。
甲寅
以後所聞。
池錄
二。
余大雅
字正叔,上饒人。
戊戌
以後所聞。
池錄
三。
陳文蔚
字才卿,上饒人。
戊申
以後所聞。
池錄
四。
李閎祖
字守約,邵武人。
戊申
以後所聞。
池錄
五。
李方子
字公晦,邵武人。
戊申
以後所聞。
池錄
六。
葉賀孫
字味道,括蒼人,居永嘉。
辛亥
以後所聞。
池錄
七、八、九、十、十一。
潘時舉
字子善,天台人。
癸丑
以後所聞。
池錄
十二。
饒錄
四十六。
董銖
字叔重,鄱陽人。
丙辰
以後所聞。
池錄
十三。
饒錄
四十六。
竇從周
字文卿,丹陽人。
丙午
以後所聞。
池錄
十四。
金去偽
字敬直,樂平人。
乙未
所聞。
池錄
十五。
李季札
字季子,婺源人。
丙申乙卯
所聞。
池錄
十六。
萬人傑
字正淳,興國人。
庚子
以後所聞。
池錄
十七。
饒錄
四十六。
楊道夫
字仲愚,建甯人。
己酉
以後所聞。
池錄
十八、十九。
徐宇
字居父,永嘉人。
庚戌
以後所聞。
池錄
二十、廿一。
饒錄
四十六。
林恪
字叔恭,天台人。
癸丑
所聞。
池錄
廿二。
饒錄
四十六。
石洪慶
字子餘,臨漳人。
癸丑
所聞。
池錄
廿三。
徐容
字仁父,永嘉人。
辛亥
所聞。
池錄
廿四。
甘節
字吉父,臨川人。
癸丑
以後所聞。
池錄
廿五。
黃義剛
字毅然,臨川人。
癸丑
以後所聞。
池錄
廿六、廿七。
饒錄
四十六。
{日爰}淵
字亞夫,涪陵人。
癸丑
所聞。
池錄
廿八。
襲蓋卿
字夢錫,常寧人。
甲寅
所聞。
池錄
廿九。
廖謙
字益仲,衡陽人。
甲寅
所聞。
池錄
三十。
孫自修
字敬父,宣城人。
甲寅
所聞。
池錄
三一。
潘履孫
字坦翁,婺源人,居紹興。
甲寅
所聞。
池錄
三二。
湯泳
字叔永,丹陽人。
乙卯
所聞。
池錄
三三。
林夔孫
字子武,三山人。
丁巳
以後所聞。
池錄
三四。三五陳埴錄已削。
錢木之
字子山,晉陵人,寓永嘉。
丁巳
所聞。
池錄
三六。
曾祖道
字擇之,寧都人。
丁巳
所聞。
池錄
三七。
沈僩
字杜仲,永嘉人。
戊午
以後所聞。
池錄
三八、三九、四十、四一。
郭友仁
字德元山陽人,寓臨安。
戊午
所聞。
池錄
四二。
李儒用
字仲秉,岳陽人。
己未
所聞。
池錄
四三。
饒錄
三十。
黃榦
字直卿,三山人。
饒錄
一。
饒後錄
二。
何鎬
字叔京,邵武人。
乙未
以前所聞。
饒錄
二。
程端蒙
字正思,鄱陽人。
己亥
以後所聞。
饒錄
三。
周謨
字舜弼,南康人。
己亥
以後所聞。
饒錄
四五。
潘柄
字謙之,三山人。
癸卯
以後所聞。
饒錄
六。
魏椿
字元壽,建陽人。
戊申
五夫所聞。
饒錄
七。
饒後錄
二十四。
吳必大
字伯豐,興國人。
戊申、己酉
所聞。
饒錄
八。
黃{膋,月改田}
字子耕,豫章人。
戊申
所聞。
饒錄
九、十。
楊若海
字□□,道夫之子。
饒錄
十一。
楊驤
字子昂,道夫族中。
己酉、甲寅
所聞。
饒錄
十二。
陳淳
字安卿,臨漳人。
庚戌、己未
所聞。
饒錄
十三、十四。
童伯羽
字蜚卿,甌甯人。
庚戌
所聞。
饒錄
十五。
鄭可學
字子上,莆田人。
辛亥
所聞。
饒錄
十六。
滕璘
字德粹,新安人。
辛亥
所聞。
饒錄
十七。
王力行
字近思,同安人。
辛亥
所聞。
饒錄
十八。
游敬仲
字連叔,南劍人。
辛亥
所聞。
饒錄
十九。
不知何氏辛亥
同舍共聞。
饒錄
二十。
黃升卿辛亥
所聞。
饒錄
廿一。
周明作
字元興,建陽人。
壬子
以後所聞。
饒錄
廿二。
蔡{興心}錄
字行夫,平陽人。
壬子
所錄。
饒錄
廿三。
楊與立
字子權,浦城人,道夫從兄。
壬子
同劉、□、龔、栗、譚見。
饒錄
廿四。
鄭南升
字文相,潮州人。
癸丑
所聞。
饒錄
廿五。
歐陽謙之
字晞遜。
癸丑
所聞。
饒錄
廿六。
游倪
字和之,建甯人。
癸丑
所聞。
饒錄
廿七。
楊至
字至之,泉州人。
癸丑甲寅
所聞。
饒錄
廿八。
饒後錄
二十五。
潘植
字立之。
癸丑
所聞。
饒錄
廿九。
王過
字幼觀,鄱陽人。
甲寅
以後所聞。
饒錄
三十。
董拱壽
字仁叔,鄱陽人。
甲寅
所聞。
饒錄
三一。
林學蒙
字正卿,三山人。
甲寅
以後所聞。
饒錄
三二。
林賜
字聞一。
乙卯
以後所聞。
饒錄
三三。
胡泳
字伯量,南康人。
戊午
所聞。
饒錄
三四。
呂燾
字德昭,弟煥,字德遠,南康人。
己未
所聞。
饒錄
三六、三七。
不知何氏己未
同舍共錄。
饒錄
三九。
不知何氏饒錄
四十、四一、四二。
吳壽昌
字大年,邵武人。
丙午
同子浩錄。
饒錄
四三。
楊長孺
字伯子,廬陵人。
甲寅
記見。
饒錄
四四。
吳琮
字仲方,臨川人。
甲寅
記見。
饒錄
四五。已上三家,非柢本,覽者詳之。
楊方
字子直,汀州人。
庚寅
所聞。
饒後錄
一。間有可疑。
包揚
字顯道,建昌人。
癸卯、甲辰、乙巳
所聞。
饒後錄
三、四、五、六。間有疑誤。
劉炎
字潛夫,邵武人。
己酉、甲寅
以後所聞。
饒後錄
七。
劉子寰
字所父,建陽人。
己未
所聞。
饒後錄
八。
邵浩
字叔義,金華人。
丙午
所聞。
饒後錄
九。
劉砥
字履之,三山人。
庚戌
所聞。
饒後錄
十。
劉礪
字用之,三山人。
己未
所聞。
饒後錄
十一。
李煇
字晦父。
饒後錄
十二。
陳芝
字庭秀
壬子
所聞。
饒後錄
十三。
黃灝
字商伯,都昌人。
饒後錄
十四。
黃卓
字先之。
饒後錄
十五。
汪德輔
字長孺,鄱陽人。
壬子
所聞。
饒後錄
十六。
吳振
字伯起,□□□。
饒後錄
十七。
吳雉
字和中,建陽人。
饒後錄
十八。
鍾震
字春伯,潭州人。
甲寅
所聞。
饒後錄
十九。
林子蒙
□□□,□□□。
饒後錄
二十。
林學履
字安卿,永福人。
己未
所錄。
饒後錄
廿一。
蕭佐
字定夫,湘鄉人。
甲寅
所聞。
饒後錄
廿二。
舒高
□□□,□□□。
甲寅
所聞。
饒後錄
廿三。
李杞
字良仲,平江人。
甲寅
所聞。
饒後錄
廿六。
張洽
字元德,清江人。
丁未、癸丑
所聞。
附池錄後
黃士毅
字子洪,莆田人。
蜀類、徽續類
李壯祖
字處謙,邵武人。
蜀類
李公謹
名文子,字公謹,邵武人。
蜀類
一之 蜀類
枅 徽續類
郭逍遙 建別錄
十八。
不知何氏 建別錄
十九、二十。
朱子遺語之行於世也,盛矣!蓋本其舊者有三,而從以類者二,靖德嘗受讀而病其難也。昔朱子嘗次程子之書矣,著記錄者主名,而稍第其所聞歲月,且以「精擇審取」戒後之學者。李公道傳之刊池錄也,蓋用此法。黃公榦既序之矣,后乃不滿意,蓋亦懼夫讀者之不得其方也。二公之心,其亦韓子所謂「堯舜之利民也大,而禹之慮民也深」者乎!是以黃公不自出其所錄。其後李公性傳刊續錄於饒,以備池錄之所未,蔡公杭刊後錄,又益富矣。然饒錄最後三家,李公嘗附致其疑,而其四十二卷元題「文說」者,以靖德考之,疑包公揚所錄。蓋公之子尚書恢,嘗刻公所輯文說一編,視此卷雖略,而饒後錄所刊包公錄中,往往有此卷中語,是知此為公所錄亡疑。獨所載胡子知言一章,謂書為溺心志之大阱者,最為疑忌後學,使不知者謂為先生語,是當削去亡疑,而李公不能察也。語錄之難讀如此,黃公之慮豈為過哉?
語之從類,黃子洪士毅始為之,史廉叔公說刻之蜀,近歲徽州又刻之;王公佖為續類,徽州又刻之。昔張宣公類洙泗言仁,祖程子意也,而朱子以滋學者入耳出口之弊疑之。魏公了翁援是為學者慮,當矣。蔡公乃曰,論語諸篇,記亦以類,則議者亦莫能破也。然三錄、二類,凡五書者,並行而錯出,不相統壹。蓋蜀類增多池錄三十餘家,饒錄增多蜀類八九家,而蜀類續類又有池饒三錄所無者。王公謂蜀類作於池饒各為錄之後者,蓋失之。而今池錄中語尚多蜀類所未收,則不可曉已。豈池錄嘗再增定邪?抑子洪猶有遺邪?
子洪所定門目頗精詳,為力厪矣。廉叔刻之,不復讎校,故文字甚差脫,或至不可讀。徽本附以饒錄續類,又增前類所未入,亦為有功。惜其雜亂重複,讀者尤以為病。而饒後錄新增數家,王公或未之見,未及收也。靖德忘其晚陋,輒合五書而參校之,因子洪門目以續類附焉,饒後錄入焉,遺者收之,誤者正之,考其同異,而削其複者一千一百五十餘條,越數歲編成,可繕寫。顧文字浩博,猶不敢謂亡舛誤,覽者幸哀其劬而正之!其或一二字可疑,則元錄之訛,無別本可訂定,固不得輒改也。諸公序語,列之篇端,合而考之。黃公謂:「歷千載而如會一堂,合眾聞而悉歸一己」,所以志學者之幸。李公謂語錄與諸書異者,當以歲月先後求之,亦確論也。獨論記者易差,而謂李端伯猶爾,則不然。蓋以「至大至剛以直」為句者,乃伊川之說,端伯不誤也。讀書之難,豈獨語錄!朱子嘗言論語後十篇不及前,「六言六蔽」不似聖人法語,是孔門所記猶可疑也,而況後之書乎!讀者誠能服膺乎「精擇審取」之訓,以為讀語類之法,而又以「滋入耳出口之弊」云者為讀語類之戒,則庶乎可與共學矣! 景定癸亥秋八月戊申朔,後學導江黎靖德書。
李公性傳敘饒錄,謂先生有別錄,多談炎興大事,未敢傳而亡於火,猶幸存一二。頃嘗問諸其家,則所云存者亦不存矣,甚可惜也!因讀蔡公所刻包公錄已四卷,其一卷既與元題「文說」者相出入,而他三卷所言,大抵多炎興間事,疑即李公昔藏而今亡者。但略無互見於諸家之所錄,則與其子樞密所跋文說謂「公所錄多且詳,與世所傳大概無異,故藏而不出」云者不相似。樞密又謂公所錄已亡於建安之火,不復存,而湯氏乃有藏本,是皆不能使人亡疑焉者。
靖德來盱江,樞密甫下世,恨不及質之也!近歲吳公堅在建安,又刊別錄二冊,蓋收池饒三錄所遺,而亦多已見他錄者,併參校而附益之,粗為定編。靖德適行郡事,因輒刻之郡齋,與學者共之。 咸淳庚午正月辛亥,靖德再書。
考訂
池僥三錄最號精善,然猶不免誤字。其可知者已輒改,某詳則姑仍之,覽者擇焉可也。
黃子洪云,池本陳埴錄乃答埴書,不當取為錄。今觀廖德明錄中猶有答符舜功書一條,饒本周謨錄有答謨書數條。又,程端蒙錄論「知言養氣」處,全寫或問二段;徽續類載呂燾錄孟子三條,乃全寫集注。今皆削。
諸家所記,重複者既以類聚,乃易見。蓋池錄饒錄有自複出者,饒錄有已見池錄者,饒後錄有饒錄已見者,
如揚錄與不知何氏錄重複者甚多。
蜀類自有複見者,徽續類尤多前類所已見者,又自有複出者,建別錄又多諸書所已見者,刪去之餘,十存二三耳。
蜀類與池饒錄文異者,從其文義之長。
蜀類條目精詳,然猶有誤入類者,徽續類之誤尤多,今悉刊正。
徽類雖翻蜀本,已增入饒錄九家,然亦有差誤,今刊正。
徽類續類會粹當無遺矣,然池錄中猶有十餘條未入,饒錄中遺者尤多,今增入。
諸錄中語有可疑者,輒削之。
建別錄第十九卷不知何氏錄中有「師〈共阝〉」字,乃趙恭父也。二十卷中有「礪曰」字,乃劉用之也。此二卷,或二人所錄。
朱子語類門目 理氣
太極陰陽,凡形於法象者二卷。
鬼神
其別有三:在天之鬼神,陰陽造化是也;在人之鬼神,人死為鬼是也;祭祀之鬼神,神示、祖考是也。三者雖異,其所以為鬼神者則同。知其異,又知其同,斯可以語鬼神之道矣,故合為一卷。
性理
「論性不論氣不備」,故先總論人物之性,而繼以氣稟之性為一卷。古人之學必先明夫名義,故為學也易,而求之不差。後世名義不明,故為學也難,蓋有終身昧焉而不察者,又安能反而體之於身哉!故以性情心意等之命名者為一卷,仁義禮智等之命名者為一卷。共三卷。
學
先之以小學為一卷。總論為學之方為一卷。次論知行為一卷。次專論讀書之法為二卷,乃致知之一端也。次則及夫持守為一卷。又次則終以行事為一卷。共七卷。朱子教人之序如此,因敢次第之,即大學致知而后誠意、正心、修身,誠意、正心、修身而后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也。從上聖賢相承定法,不容變易。如近世之逞虛言而不實踐,乃學者之罪,正原於知之未致,非教之失也,茍或懲此別立一法,後致知而先行事,則其始雖若有近效,而其終之弊必至廢書而流於異端。不然,所見不充,規模狹隘,不過於循默自守而已,所謂經綸大經則無矣,非理學之用也。
大學五卷 論語三十二卷 孟子十一卷 中庸三卷 易
易類悉本卦爻次第。上、下繫,說、序、雜、卦,亦本古注分章。
今從本義。
惟綱領三卷,則略為義例。氣數雖並行,然有氣而後有數,故先陰陽,而數始次之。物受形於氣數,故圖書次之。易本圖書而畫,故伏羲六十四卦次之。而原易之作,則本教天下之占,故卜筮次之。而所以教天下之占者,則假奇偶之體以象吉凶,故象次之。此伏羲之易,朱子所謂本義也,此則為二卷。易始無辭,更文王周公孔子而辭始備,故三聖易次之。越千有餘年,至程子而始演易之理,邵子而始明易之數,又至朱子而始推易之占,故繼以三子之易。然後總論夫讀易之方,與夫卦爻等義可以類推而通者,而復終之以人事,以明易為人事用也。凡後世之言易者,其得失略次於後,使學者有考焉,此則為一卷。上經四卷,下經二卷,上、下繫三卷,說、序、雜卦一卷。
書二卷 詩二卷 孝經一卷 春秋一卷 禮八卷 樂一卷 孔孟周程張邵朱子
自孔子及顏曾弟子,至孟子,繼以周程張子,用附為一卷。周程,所以上繼孔孟也。然後分周子之書為一卷,程子之書為三卷。凡繫入近思者,皆依卷次第,別為二卷。其非入近思者,以類而從,別為一卷,文集附焉。張子之書為二卷,亦別入近思者。邵子之書為一卷。程子門人為一卷。楊氏尹氏門人為一卷。羅氏胡氏門人為一卷。朱子自論學工夫為一卷,論注書為一卷,
已上諸經存者不入。
外任一卷,內任一卷,論治道一卷,論取士一卷,論兵刑一卷,論民財一卷,論官一卷,訓門人九卷。
呂伯恭一卷 陳葉一卷 陸氏一卷 老氏一卷 釋氏一卷 本朝七卷 歷代三卷 戰國漢唐諸子一卷 雜類一卷 作文二卷
朱子語類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2/22 0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