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古今医统大全
>>
正文
卷之三十七 疟证门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疟。(,老也,夏热已甚,秋阳复收,两热相攻,故为疟。)又曰∶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礼记·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
疟论篇帝曰∶夫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又云∶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间,与卫气并居。
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则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小寒,藏于脉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瘅,热极为之也。)帝曰∶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岐伯曰∶经言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盛,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病之发也,如火之热,不可当也。故曰∶方其盛时必毁;因事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于阳,阳未并于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至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疟有一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邪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或渴或不渴。
帝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
(治以青皮汤、白虎汤之类是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巢氏病源》云∶此病生于岭南,带山岚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温毒之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巢氏云∶凡疟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痰疟者,谓患人胸膈先有停痰结实,因成疟疾,即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也。
严氏云∶《内经》谓疟生于风,又夏伤于暑,此四时之气也。或乘凉饮冷,当风卧湿,饥饱失时,致脾胃不和,痰积中脘,遂成此疾,所谓无痰不成疟。一日一发者易治,间日一发或二三日一发者难愈。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巢氏曰∶心病为疟者,令人心烦。其病欲饮清水,多寒少热。若人本来心性和雅,而急卒反于常伦;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必死,祸虽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声之候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肝病为疟者,令人色苍苍然,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若人本来少于悲恚,忽尔嗔怒,出言反常,乍宽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祸必至矣。此肝病声之证也。
其人若虚,则为风寒所伤;若实,则为热气所损。阳则泻之,阴则补之。
肺病为疟,乍来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善惊,如有所见。此肺疟证也。若人本来语声雄,忽尔不亮,拖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于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未病,势当不久。此则肺病声之候也。察观疾,表里相应,根据源审治,乃不失也。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腹中痛,肠中鸣,鸣已汗出。若其人本来少于喜怒,而忽反常,喜无度,正言鼻笑,不答于人。此是脾病声之候也。不盈句月,病必至也。
肾病为疟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而宛转,大便涩,自掉不定,手足寒。若人本来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嗔怒,反于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是其候也。见人未言而前开口笑,还闭口不声,举手闸极腹。此肾病声之证。虚实表里,浮沉清浊,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陈无择云∶夫疟备三因,外则感四气,内则动七情,饮食肌饱,房室劳逸,皆能致之。经所谓夏伤暑,秋疟者,此则因时而叙耳,不可专以此论。
外所因证有寒疟,有温疟,有瘅疟,并同《素问》。有湿疟者,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自汗善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水。有牝疟者,寒多不热,但惨振栗,病以时作。此则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也。
五种疟疾以外感风寒暑湿,与卫气相并而成。除瘅疟独热,温疟先热,牝疟无热外,诸疟皆先寒后热。
内所因证,病者以蓄怒伤肝,气郁所致,名曰肝疟。以喜伤心,心气耗散所致,名曰心疟。
以思伤脾,气郁涎结所致,名曰脾疟。以忧伤肺,肺气凝痰所致,名曰肺疟。以失志伤肾所致,名曰肾疟。所致之证同《素问》。此五种疟疾,以感气不和,郁洁痰饮所致。
不内外因,有疫疟者,一岁之间,长幼相似。有鬼疟者,梦寐不祥,多生恐怖。有瘴疟者,乍热乍寒,乍有乍无,南方多病。有胃疟者,饮食饥饱,伤胃而成,世谓食疟。有劳疟者,经年不瘥,前后复发,微劳不任。亦有数年不瘥,结成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疟母。以上证,各有方以治之。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机要》云∶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疟。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重者远而缓。疟者,久疟也。是知夏伤暑,气闭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为疟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其证各殊也。在太阳经,谓之寒疟,治多汗之;在阳明,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谓之风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则不分三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发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远而缓,为疟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子和云∶《内经》既以夏伤于暑而为疟,何世医皆以脾寒治之,用姜附雄黄之类?复有指为食疟,此又非也。岂知《内经》之论则不然,皆夏伤于暑,遇秋风寒而后发也。邪热浅则连日,邪热深则间日。并入于里则寒,并入于表则热。若此论,则了不相干于脾也。治平之时,其民夷静,虽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药,以热治热,亦能取效;扰攘之时,其民劳苦,内火与外火俱动,以热攻热,转为泻血吐血疮疡呕吐之疾,岂与夷静之人同治哉?予尝用张长沙汗吐下三法愈疟病极多,大忌错作脾寒治之。
《玉机微义》云∶疟无脾寒及鬼食,皆是得之于暑,又谓治平与扰攘之时治疟不同,皆确论也。然食疟则世亦有之者。予观其用药,以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五苓散、桂苓甘露饮之类,则调之也。甚者咸欲承气、大柴胡汤下之。更不愈,以常山散吐之。悉是寒药降火之剂,盖以疟从火之化也。又有谓治荛贫贱之人与富贵膏粱不同之论,固是,仍用温脾散辰砂劫药,贫贱之人岂与治平时人同欤?贫贱者脾胃虚寒,其可用劫剂欤?此上恐非出于子和之笔也。
学人审之。
或问∶俗以疟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天地之间,唯昊楚闽广人患此至多,为阳气之所盛处。其地卑湿,长夏之时,人多患疟霍乱泻痢,伤湿热也。本暑盛阳极,人伏阴在内,脾困体倦,腠理开发。或因纳凉于水阁木阴,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于肌肉之间,经所谓遇夏气凄沧之小寒迫之是也。或劳役饥饱内伤,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属脾,发则多恶寒战栗,乃谓之脾寒尔。实由风寒湿暑之邪郁于腠理,夏时毛窍疏通而不为病,至秋气收敛之际,表邪不能发越,故进退不已,往来寒热,病势如凌虐人之状,所以名疟,即四时之伤寒,故十二经皆能为病。
古方治法多兼于里,内伤取效,脾胃和而精气疏通,阴阳和解,诸邪悉散。此实非脾病也。
但病气随经升降,其发早晏日次不等,《内经》具病例已详。后世以发表解肌温经散寒等法,亦未尝执于燥脾劫剂也。又曰∶既疟本夏伤暑为病,世有不服药饵,或人与符咒厌之亦止,何也?曰∶此夏时天地气交,百物生发,湿热熏蒸,诸虫吐毒之际,人因暑热汗出,神气虚散,感得时行不正之气为病,故与厌之亦止,若移精变气之谓也。然古人称疟不得为脾寒者,正恐人专于温脾之说,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机气宜之要故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病机
丹溪曰∶疟有暑有风有湿有痰有食积,久而发者为老疟,不已者为疟母。风暑之疟,多因夏月在风凉处歇,遂闭汗不能得泄,暑舍于内,故大法当汗之。疟而恶饮食者,必自饮食上得之,当用青皮汤之类是也。三日一发者,受病一年;间日一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者,受病一月;连发二日住一日者,气血俱病,俗名脾寒,乃因名而速其实也。苟因饮食而得之,未必是寒,况其他乎?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脉候
《要略》曰∶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而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宜温,弦紧者宜发汗针灸,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肺经》曰∶疟脉自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疟脉弦大者吐之,不愈须再吐之。凡弦而大者为疟脉。若虚濡而数者非疟也,乃阴虚证耳。每日午后恶寒发热,至晓亦得微汗而解。此皆似疟而非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疟疾多因风寒暑湿而得之,乃天之邪气所伤,当以汗解。故仲景河间悉用发表之药,但以寒热多少,分经络而治。
傅氏云∶疟系外邪,当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养胃化痰发汗,邪气得出,自然和也。
疟无汗,要有汗,发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要无汗,扶正气为主,带散。(无汗,以升麻、葛根、川芎、苍术、柴胡之属;有汗,以当归、芍药、参、、黄柏之属调之。)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凡疟数作之后,发散和解了,便宜截之。久则中气虚弱,邪愈深而难治。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疟疾多起于暑热风湿,未经发散,遽用常山、乌梅、丹、砒劫剂,轻者必重,重者必危。
夫三日一作者,阴经受病也,作于子午卯酉,少阴疟也;作于寅申巳亥,厥阴疟也;作于辰戌丑未日,太阴疟也。疟得于暑,当汗而解。或因取凉太过,汗郁成痰。其初感也,弱者即病胃;气强者伏而不动。至于再感,复因内伤,其病乃作,宜其难瘥。
夫感暑与风皆外邪也,非汗多不解。若已经误用劫剂,胃气重伤,似难速愈,必先与参术等补剂加减以取汗,得汗而虚,又行补养。下体属阴,最难得汗,补药力到,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又有感病极深,邪气必自脏传至腑,其发无时。若发于午之后、寅之前者,血受病也,为难愈,须渐渐趱早,方是佳兆。治此疾者,春夏为易,秋冬为难。大忌饱食,以汗之难易为优劣也。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疟疾有三阴三阳之异。盖伤于阳者近而暴,伤在阴者远而深;在气则发之早,在血则发之晏;浅则日作,深则间之。此虽分在阴在阳,是乃浅深之谓,皆当从汗而发也。《机要》谓在三阳经,其汗下和解同伤寒治。外邪解而内未已者,以早晚分气血,而用大柴胡汤、大承气、桃仁承气下之。《两广撮生》论暑毒瘴疟,每用疏转之剂取下根源。其有先伤暑后发疟涉年余者,度其腹中有癖,水磨沉香下解毒雄黄丸,黑血如泥泻下极臭,由是遂愈。因知诸疟皆有积,在治法之外,又当随轻重而利导之。实者加子和舟车丸、浚川散、隐君滚痰丸之类;虚者养正丹、木香槟榔丸之类。可见常山于疟作效,为能消痰破癖,上可吐涎而下可利水故也。久疟胸中郁郁,欲吐而不能吐,当以藜芦散、雄黄散吐之。此为暴病而气实者设也。丹溪论邪气深入阴分血分而成久疟者,必当用升发药,自脏而出之于腑,然后自表作汗而解。若用下药,则邪气愈陷下而难出也。又久疟之人正气虚者,不可用劫药损其胃气,劫之数次不愈者,病若不变,必待春来阳气上升,疟气随升发之气而出方已。遇此者当以补之。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然,热止汗出,难已。刺委中,(足膝后横纹中央是穴。)出血三合。虚者勿刺,宜大调中汤加羌活、柴胡、桂枝。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宜刺足阳明跗上冲阳穴,(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宜大调中汤加桂枝、石膏、黄芩、芍药。
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中惕惕然,热多汗出甚。
宜刺足少阳侠溪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是穴。)大调中汤加柴胡、黄芩、芍药、人参。
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公孙,(公孙为太阴络在足大指本节后同身寸一寸,刺灸。)药宜大调中汤加桂枝、芍药、甘草、人参。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取大溪,(此少阴络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刺三分,灸三壮。)药宜大调中汤加知母、黄芩。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药宜大调中汤加川芎、当归、玄胡、苦楝,脉沉微加附子。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法
风疟自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疼,转而为疟。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可与解散,如川芎、白芷、青皮、柴胡、紫苏、细辛、槟榔之类。
温疟一证,亦先热后寒,此为伤寒坏病,与风疟大略相同。热多寒少,小柴胡汤;热少寒多,小柴胡加桂。
夫寒疟自感寒而得,无汗恶寒,挛痛面惨,转而为疟。寒,阴气也,故先寒后热。可与发散寒邪,生料五积散、增桂养胃汤,或良姜、官桂、草果之类,甚则姜附汤、附子理中汤。
暑疟为暑胜热多得之,一名瘅疟,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里实不泄,烦渴且呕,肌肉消烁,合用小柴胡汤、香薷饮。呕者,缩脾饮(方见暑门。)加生姜温服下消暑丸。热多燥甚者,少与竹叶汤,常山、柴胡于暑证最便。当暑盛时作者,人参白虎汤之类。
湿疟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身体痛重,肢节烦疼,呕逆胀满,合用五苓散、除湿汤加苍术、茯苓之属。寒多者加姜、桂。
牝疟为久受阴湿,阴盛阳虚,不能制阴,所以寒多不热,气虚而泄,凄怆振振,柴湖桂姜汤,减半黄芩,加以半夏。
食疟一名胃疟,饮食无节,饥饱有伤致然也。凡食啖生冷咸酸、鱼盐肥腻,中脘生痰,皆为食疟。其状苦饥而不能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青皮、陈皮、草果、半夏、砂仁、白豆蔻作剂,或煎四兽汤下红丸子之属。
瘴疟乃山岚瘴气蒸毒所致,自岭以南地方苦炎,燥湿不常,人多患瘴疟。其状血乘上焦,病若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燥狂妄,亦有哑而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此为实热所致,而尤甚于暑疟者也。治之须用凉膈散疏通大府,小柴胡加大黄,或木香丸、观音丸之类。
劳疟则前数证经久不瘥,真气以耗,邪气犹存,或药暂止,小劳来复。法当调养气血,十全大补汤之属。有热者,止以八珍汤。
疟母,此为前证弥年越岁,经汗吐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有症癖,成块不移。
此证未可直攻,急作乌头七枣汤以扶其里,候其内气已完,继已经效驱疟丹,或消癖丸下之愈。
鬼疟,世俗之谓也,乃邪入阴分,夜间发作,故名鬼。但凡午后及夜作者,用四物汤加黄柏、酒炒知母、红花、升麻,提起阳分,方可截之。《医林集要》云∶疟在阴经而夜发者,桃仁承气汤下之再截。
治疟有汗要无汗,须扶正气;(以小柴胡桂枝汤或白虎桂枝汤亦可。)无汗要有汗,须散邪带补,桂枝汤加黄知母石膏汤,或人参柴胡饮子。
热多寒少,目痛多汗肺大者,以大柴胡汤微利之。余邪未尽,以白芷石膏三物汤以尽其邪。
治疟总套,初得病势方炽,二三发间,未宜遽截,不论寒热多少,且用清脾饮或草果饮,或二陈汤加草果五七分,或平胃散加草果、柴胡各五分,又或养胃汤加川芎、草果各五分。热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服后寒仍多者,养胃汤加附子、桂枝各五分。独寒者尤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五分。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
渴甚者,以五苓散,白虎汤入辰砂少许。独热无寒,亦与小柴胡汤。热虽极,不甚渴者,本方加桂,或以柴胡桂姜汤,候可截则截之。
《杂着》云∶邪从外入者,宜发散之,又须分别阴分阳分而用药。邪疟及新疟发热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疟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绵延不休。
久疟不愈,寒多热少,咳嗽痰涎,用四兽饮,二服以后,参、术、草果截之。《医林集要》云∶久疟不已,宜服七宝饮。
久疟不得汗,以二陈汤倍加苍、白术,少加槟榔。
久疟以二陈汤加川芎、苍术、白术、柴胡、葛根,一补一发药也。
久疟欲吐不吐者,宜探而吐之,或用藜芦末水调服,以吐为度。甚者发寒热,头痛如破,渴而饮水多汗,可以参、、芩、连、栀子、川芎、苍术、白术之类治之。
疟大渴大热,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黄连、黄柏、知母、栀子、麦门冬、天花粉。
疟母治法,以丸药消导之,醋炙鳖甲为君,三棱、莪术、香附、海粉、青皮、桃仁、红花、神曲、麦芽,随证加减,丸醋汤下。
疟因劳役忧思而作,汗多食少倦甚者,补中益气汤。
小柴胡汤加常山,截疟神效。
疟疾能食而痰伏者,小胃丹下之;不能者,必从饮食上得之,以食治,清脾汤之类。
疟疾既久,脾胃虚寒,及老弱不食,可用理中汤加青皮、草果、半夏、茯苓。久而不已,姜附汤。
妇人久疟,用小柴胡合四物汤服之。
小儿疟疾有痞块,生地、芍药各一钱,陈皮、川芎、炒黄芩、半夏各一钱、甘草三分加姜煎,调醋炙鳖甲末效。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治案
一男子疟,胁下有肥气,腹中作痛,形如覆杯,病已三载,两手脉沉伏而有力。以三花神佑丸五六十丸下之五六行,以凉水止之,盖冷主收敛故也。一二日服白虎汤,五七日后以常山散吐出冷痰涎水,又以柴胡汤和之,间服妙功丸磨积愈。
《正传》有二男子皆年四五十,各得疟三年,俱发于寅申巳亥日。一人昼发,发于巳而退于申;一人夜发,发于亥而退于寅。昼发者,乃阴中之阳病,宜补气解表,与小柴胡倍柴胡、人参,加白术、川芎、葛根、陈皮、青皮、苍术。夜发者为阴中之阴病,宜补血疏肝,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青皮。各与干帖,加姜枣煎,于未发前二时每日一帖,服至八帖,同日得大汗而愈。
丹溪治一人,因劳役发嗽得疟,又服发散药,变为发热,舌短语言不正,痰吼有声,脉洪实似滑。先用独参汤加竹沥二蛤壳一,服后吐胶痰,舌本正,后用黄人参汤服半月愈。
一人性急好酒色,味浓,适多忧怒,患久疟,忽大热下臭积,大孔痛陷下,此大虚,脉弦大而浮。以瓦磨如钱圆烧红,童便淬,急取以纸裹于痛处,恐外寒乘而入也,以参、归、陈皮煎服,淡味半月安。
一妇病疟,三日一发,食少,经不行已三月,脉无。时冬寒,议作虚寒治。疑误,再诊,见其梳洗言动如常,知果误也。经不行,非无血,为痰所凝。脉无,非血气衰,则积痰生热,结伏其脉而不见耳,当作实热治。与三花丸,旬日后食进,脉出带微弦。谓胃气既全,虽不药,疟当自愈而经行也。令淡滋味,果应。
一妇身材小,味浓,疲疟月余,间日发于申酉。头与身痛,寒多喜极热辣,脉伏面惨晦,作实热治之,以十枣汤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饭半月,大汗愈。
一妇人久痢,因哭子变疟,一日五六作,汗如雨不止,脉微数,疲甚,无邪可治,阴虚阳散,死在旦夕。且服四兽等热剂,遂用参术二两、白芍药一两、黄半两、炙甘草二钱,作四大剂服之而愈。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济生》)
清脾饮
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
青皮浓朴(姜制)白术黄芩草果柴胡茯苓半夏甘草(炙。各等分)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仲景)
小柴胡二陈汤
治热痰作疟,用此和解。(方见伤寒门。)(《活人》)
白虎加桂枝汤
治疟但热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桂枝甘草(炙)粳米(各一钱)石膏(五钱)上咀,水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
(《局方》)
参苏饮
治疟初作,用此散解。(方见风寒门。)(《局方》)
二陈汤
治食痰作疟。(方见痰门。)(《局方》)
五苓散
治疟疾小水不利,用此分理阴阳。(方见湿门。)
草果饮
治诸疟通用。
草果白芷良姜青皮川芎紫苏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加姜煎,亦治寒疟。
(《拔萃》)
桂枝黄芩汤
治疟,服药寒热转甚者,此三阳合病也。
桂枝黄芩(一钱)人参柴胡(钱半)石膏知母(各一钱)半夏甘草(各五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七分服。
(《御药》)
柴胡栝姜根汤
治一切疟疾,往来寒热,烦渴引饮。
柴胡(二钱)天花粉黄芩人参甘草(炙。各一钱)上姜五片、枣二枚、水盏半煎八分,通口服。
(《简易》)
七宝饮
治一切疟疾,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不问鬼疟食疟。
常山浓朴(姜制)青皮陈皮甘草(炙)槟榔草果(各一钱)上咀,作一服,于未发隔夜,水一盏、酒一盏共煎一盏,去渣露一宿,再将渣煎另放,亦露一宿,来日当发之晨,荡温,面东先服,头服少顷,再服药渣,大有神效。
(《和剂》)
人参养胃汤
治疟疾寒多热少者,必须先服此药。
人参浓朴(制)陈皮(各一钱半)苍术(二钱)茯苓半夏(制)草果藿香甘草(炙。各一钱)上咀,作一服,姜三片、枣二枚煎,不拘时服。
(《济生》)
万安散
治一切疟病之初,以其气壮,进此药以取效。气虚胃弱及妊妇不宜服之。
苍术浓朴(姜炒)陈皮槟榔常山(酒浸)甘草(炙。各钱半)上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渣露一宿,临发早温服,忌热物。
驱疟饮
治诸疟久疟不愈者。
草果青皮陈皮人参茯苓半夏(制)浓朴苍术(炒)槟榔白术甘草(各一两)良姜(五钱)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枣二枚、乌梅一个,煎八分,食远服。
白术散
治邪气留于经络,与卫气相并,日发疟疾,寒热交作者,初受风寒者尤宜。
麻黄白术茯苓桂心(各七分)陈皮青皮桔梗白芷甘草(炙)半夏(制)紫苏乌梅肉(各六分)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老疟饮
治久疟结成瘕,癖在胸胁,诸药不愈者。
苍术(制)草果桔梗青皮陈皮良姜(各七分)白芷茯苓半夏(制)枳壳(炒)甘草(炙)桂心干姜(炮)紫苏川芎(各五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入盐少许煎八分,食前服。
(徐氏)
正气散
退寒疟,正胃气,进饮食,脾胃虚怯者用之尤宜。
藿香草果(各二两)半夏(制)陈皮浓朴砂仁甘草(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匕,生姜枣子煎,俟疟未发前和渣服。
(《辨疑》)
柴葛二陈汤
治一切疟,伤暑湿劳食等证。
柴胡干葛白术陈皮半夏(制)黄芩(寒阴疟即除之)苍术(制)川芎甘草(各五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服。干葛、川芎、苍术乃发散外邪之药,久疟者及发散过者除之。不思饮食,加山楂、麦芽、枳实各五分。痰盛加贝母、知母。寒痰停饮加草果仁。阳分汗多,加人参、黄去葛根。阴分,加酒芍药、川当归、川芎、生地黄各八分,或用升麻以提之。久疟微邪潮热,加四君子汤去祛邪之药。欲截,加常山、槟榔、青皮、贝母各一钱。
(《杂着》)
二术柴葛汤
治诸疟必用之剂。
白术苍术柴胡葛根陈皮(各七分)甘草(五分)若一日一发及午前发者,邪在阳分,加枯芩、茯苓、半夏(各一钱)。热甚头痛,加川芎、软石膏(各一钱)。口渴,加石膏、知母、麦门冬(各一钱)。
若间日或三日发,午后或夜发者,邪在阴分,加川芎、当归、酒炒芍药、熟地黄、酒炒知母(各一钱)、酒黄、酒红花(各四分)提。在阳分可截之。
若间一日连发二日,或日夜各发者,气血俱病,加人参、黄、白茯苓(各一钱)以补气,川芎、地黄、归、芍以补血。
若阳疟多汗,用黄、人参、白术以敛之。无汗用柴胡、苍术、白术、黄芩、葛根以发之。
若阴疟多汗,用当归、白芍、熟地、黄、黄柏以敛之。无汗用柴胡、苍术、川芎、红花、升麻以发之。
胃气弱,饮食少,或服截药伤脾胃而食少者,加人参、酒芍药、大麦芽(各一钱)。
伤食痞闷或有食积者,加神曲、麦芽、枳实(各一钱)、黄连(五分)。
痰盛,加姜、半夏、南星、枳实(炒。各一钱),黄连、黄芩(各六分)。
若欲截之,加槟榔、常山、青皮、黄芩(各一钱)、乌梅肉(三个)。
日久虚疟,寒热不多,或无寒而但微热者,邪气已无,只用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柴胡、黄芩、黄、陈皮以滋补气血。
(《活人》)
柴苓汤
治疟热多寒少,口燥心烦少睡。(方见伤寒门。)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机要》)
桂枝羌活汤
治疟处暑以前发,头项痛,脉浮恶风无汗。
桂枝羌活防风甘草(各一钱)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如吐,加半夏曲。
麻黄羌活汤
治前证,恶风无汗。
麻黄羌活防风甘草(各一钱)煎如前式。
白芷汤
治疟热多寒少,身头痛,脉长。先以大柴胡汤下之,微利为度,后微热不尽者,当服白芷汤以尽其邪。
白芷(一钱)知母(二钱)石膏(四钱)上为粗未,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桂枝芍药汤
治疟疾寒热大作,不论先后。此太阳阳明合病也,谓之大争,寒热作则必战。经曰∶热战而动也。
发热则必泄汗。经曰∶汗出不愈,知内热也。阳盛阴虚之证,内实外虚,不治热久而传阴经也。此汤主之。
桂(一钱)黄石膏芍药知母(各三钱)上咀,水盏半煎服。
(《局方》)
香薷饮
治伤暑发疟。
香薷(二钱)浓朴扁豆(炒。各一钱)上咀,水盏半、乌梅一个煎八分,临时入姜汁一匙温服。
五物香薷饮、香薷缩脾饮
并治暑疟。(方见暑门。)(《直指》)
地龙丸
治瘴疟诸疟,大热烦躁。
生地龙(二条,研细)上入姜汁、薄荷汁、生蜜各少许,新汲水调下。热炽,加脑子少许。
(《良方》)
茵陈汤
治瘅疟发作有时,但热不寒,头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肠秘热,小便黄赤宜服此。
茵陈蒿山栀子柴胡黄芩桔梗牡丹皮贝母荆芥穗升麻半夏羌活杏仁(去皮尖)独活麻黄(去根节。各五钱)细辛(一分)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一沸,急泻出,临发热头痛,去渣热服不拘时。
但此疟止发热并初发时先壮热者可服。热多寒少,食后服此药。
(《良方》)
大青饮
治瘅疟积热痰盛,寒少热多,烦躁引饮。
大青(一两,茎叶紫者是,不紫即是远志,不可用也。如无真者,以青黛代之)大黄(醋炒)赤芍药常山(炒)龙胆草(去土)甘草(炙,各三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气盛热多宜服,若得利成热稍退则止。人素有虚痰,年四十以上者不可服之。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良方》)
半夏散
治痰疟,发作有时,热多寒少,头痛,额角并胸前肌肉动。
食才入口,即吐出,面色带赤,宜服此。
半夏(泡七次为末,姜汁和调作饼晒干)藿香羌活芎(各一分)牵牛(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白汤调下。
(《和剂》)
胜金丸
治一切疟,寒热不一,呕哕头痛,烦渴喘息,胸膈停痰。
鸡心槟榔(一两,日干)川常山(四两,酒浸蒸焙干)上为末,水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于未发前半日冷酒下便睡,不得吃热汤饮,次日又用冷酒下二十丸,仍不得吃热饮食,又次日饮食无拘。
(《子和》)
常山饮
治疟疾膈上有痰涎,宜吐以取效。若用砒霜之类发吐,纵疟已,脾胃受伤,须用无毒之药吐痰为佳。
常山(二两,少煮晒干)上咀,每服一两,水煎空心服。
(《机要》)
藜芦散
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痰结也。当以此吐之则已。
大藜芦(为末)每服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机要》)
雄黄散
治疟如前。
雄黄瓜蒂赤小豆(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三因》)
红丸子
专治食疟。
蓬术三棱(各二两,醋煮伏时)胡椒(一两)青皮(三两,炒)陈魏(一分,醋化)上为细末,另用苍术末同阿魏醋米糊为丸,梧桐子大,炒土朱为衣。每服五十丸,二陈汤四兽饮皆可下。
(《局方》)
二陈汤
加妙仁、青皮、豆蔻。专治食疟。(方见前。)(《直指》)
四兽汤
治食疟诸疟,和胃消痰。
半夏人参茯苓白术橘红草果生姜乌梅大枣(各等分)甘草(炙,减半)上咀,以盐少许腌食顷,湿纸浓裹慢火煨香熟。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温服。
(《澹寮》)
露姜饮
治脾胃痰疟,发为寒热。
生姜(四两)上和皮捣汁一碗,夜露至晓,空心冷服。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良方》)
芎归鳖甲饮
治劳疟表里俱虚,真元未复,病虽暂止,小劳又发。
川芎当归鳖甲(醋炙)茯苓青皮陈皮半夏(制)芍药(各等分)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乌梅一个,煎一盏,食远服。热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
(《良方》)
鳖甲煮散
治劳疟。
鳖甲(去裙醋炙)黄牛膝(酒洗)天灵盖(酥炙)菟丝子(制)续断(各五分)羌活柴胡赤茯苓生地黄木香陈皮(去白)芎山茱萸独活藿香(各三分)麝香(另研,一分)上末,作一服,水盏半、盐少许煎七分,空心和渣服。或炼蜜和丸,每服五十丸,盐汤空心下。
(《良方》)
乌梅丸
治劳疟,瘴鬼等疟悉皆治之。
乌梅肉(微炒)肉苁蓉(酒浸一宿割去皱皮炙干)鳖(去裙醋炙黄)桃仁(汤泡去皮尖及双仁,麦麸炒黄色。
各三两)香豉(一合)麝香(半钱)常山川升麻人参甘草(炙)知母桂心(各三钱)上为末,入麝香研匀,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未发前空心温酒下三十丸,至发时又下三十丸,每日服之,以瘥为度。
(《良方》)
露星饮
治久疟成劳。
白茯苓槟榔常山秦艽柴胡黄芩半夏官桂白术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钱,水酒各半盏煎,露一宿,次早温服。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良方》)
沃雪汤
治山岚瘴疟。
苍术(炒)甘草(盐浸炙。各三两)防风(细切)白芍药浓朴干葛(各四两)朴硝(两半,研)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一盏,不拘时热服。服毕少时,以姜葱作羹或作粥,吃了避风坐卧,身体润即愈。两滓又合煎服。
(《良方》)
香椿散
治瘴气恶心,四肢疼痛,口吐酸水,不思饮食,憎寒壮热发过引饮。二广八闽多山岚烟雾蛇虺蛊毒之气,当七八月之间,芒华发时,此时瘴疾大作,谓之黄芒瘴,又谓黄茅瘴。人因虚怯,又因伤饥伤饱,或冲烟雾,或涉溪涧,遂得此疾,谓之黑脚瘴、虾蟆瘴、哑瘴,其名不一,并皆治之。
香嫩椿叶(三两,酒浸炒)南壁土(向日者)甘草(炙)陈芽茶(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四钱,用酒调下。如患久者,更入甘遂、柴胡各半两,空心临卧服。
(《良方》)
保安汤
治山岚瘴疟,寒热久不瘥。
常山(半两)青蒿知母(各一两)桃仁(去皮尖研,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盏半、生姜半分,煎至七分,不拘时热服(《良方》)
预固丸
治岭南诸疟。
丹砂雄黄(各一两,并研细水飞过令干)鬼臼(半两,为末)阿魏(一分,用酒半升熬成膏入药)上再研令匀,以阿魏膏和丸,如鸡头子大,绯绢袋贮十丸。常执手中频嗅,虽瘴气中行不得惹。遇瘴病者,井花水嚼下三丸瘥。
(《良方》)
破块丸
治瘴疾结成气块,腹中不能消散,服之效。
荜茇大黄(各一两,俱生用)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冷酒下,日三服。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简易》)
定斋草果饮
快脾治疟。
草果仁苍术(制)浓朴(制)陈皮半夏曲甘草(炙)乌梅(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温服。寒甚者加姜附,热加柴胡,瘴疟加槟榔。
(《宝鉴》)
交加饮子
治痰瘴气虚寒疟。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个,一个煨,一个生用)浓朴(二寸,半生半制)大甘草(二寸,半生半炙)生姜(二块,一生一煨)上等分水煎,发日空心服,未愈再服。
(《济生》)
七枣汤
治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疟,发作无时,寒多热少。
附子(一枚炮,以盐水浸再炮,如此七次,去皮脐)上咀,水一盏,枣七枚、姜七片,煎八分,当发日空心温服。
(《济生》)
果附汤
治气虚疟疾,寒多热少,或只单寒。
草果仁附子(炮制。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服。
(《澹寮》)
分利顺元散
治体虚之人患疟,寒多不可用截药。
川乌附子(各一两)南星(二两)木香(五钱,锉,临时入)除木香,以三味一半生,一半炮,和咀,每服四钱,枣七枚、姜十片、水一盏煎七分,发前一日及当发日早晨连进一二服。半生半熟,所以能利解阴阳也。
(《辨疑》)
桂附二陈汤
治寒疟但寒少热多,腰足冷。
附子(炮制)半夏(制)陈皮白茯苓肉桂炙甘草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辨疑》)
二十四味断疟饮
治久疟。
常山(酒炒)草果槟榔知母(酒炒)陈皮青皮川芎枳壳柴胡黄芩荆芥白芷人参紫苏苍术白术半夏良姜茯苓桂葛根甘草杏仁乌梅(各等分)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发日早服。
鳖甲乌梅丸
治久疟不愈。
鳖(醋炙,一个)川常山(二两,酒炒褐色)乌梅肉(五钱)人参(七钱)知母贝母槟榔(各两半)青皮陈皮(各一两,去白)草果仁(八钱)上为细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下,忌猪羊鸡半月。
浸酒药
治久疟服诸药不效者。
常山(炒)苍术(制。各一两)草果青皮陈皮贝母甘草(各五钱)鳖甲(炙,一个)乌梅肉(微炒)人参(各四钱)上咀,用老酒半镞入瓶中浸药。每晨服一二杯,忌怒劳冷食。
(《济生》)
鳖甲饮子
治疟疾久不愈,胁下痞满,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草果仁鳖甲(醋炙)黄白术白芍药浓朴(制)槟榔橘红川芎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乌梅一个,煎服。
(《直指》)
消癖丸
治疟母停结癖,腹胁坚痛。
芫花(炒)朱砂(细研,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浓煎枣汤下。去癖须用芫花、大戟下之,下后即与养胃汤。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良方》)
神效手把丸
治鬼疟。
猢孙头骨虎头骨猫头骨砒霜常山朱砂(细研)乳香(另研)麝香白芥子阿魏(各一分)蜈蚣(一枚)上为细末,碾令匀,取五月五日午时,炼蜜和捣五百杵,丸如皂角子大。以绯绢裹一丸,男左女右,臂上系之。发时于净室内焚香恭诚解下,男左女右手把之,时时就鼻嗅之,五度效。
鬼疟神效丸
砒霜朱砂乳香(各半两)麝香阿魏安息香绿豆粉猢孙头骨上各为末,和研匀,蒸饼丸,梧桐子大。发前男左女右手把一丸便卧,一伏时便瘥。
万安丸
治鬼疟。
虎头骨(酒炙,三两)藜芦(六两)雄黄鬼臼天雄(制)芜荑(炒)皂角(酥炙去皮丝。各一两)上为细末,入别研雄黄末匀,炼蜜和丸,弹子大。令患人头上戴一丸立止,或于房内烧之避邪。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宣明》)
疟神丹
治诸般疟疾。
白砒(一两)雄黄(一钱)上以五月五日用粽子尖左右研三千下,日未出不令鸡犬见妇人知。丸如梧桐子大,发前一日面东冷水下一丸。
(《发明》)
斩鬼丹
人信(五钱,用明矾五钱盖罐内火,微有黑烟出,取起放土地上冷)雄黄(三钱,明亮者)上共研匀极细,五月五日五家粽角为丸,如小豆大,未发前面东凉水下三丸,嚼破吞之妙。小儿一丸,以吐为效。
(秘方)
鬼哭丹
治诸疟疾。
绿豆(一两)信石(明者,三钱)上碾极细,以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发日早五更以新汲水朝东吞下。忌湿面生冷荤腥。
(《玉机》)
一剪金
治疟圣药。
信石黑豆雄黄(各等分)上以石臼捣为末,用细绢子捻药一捻于中裹如豆大,用丝扎定剪切。每服一丸,星宿全时用汲水吞下,勿令人知。
(《宣明》)
辟邪丹
治瘴疟鬼疟食疟。
绿豆(四十九粒)雄黑豆(四十九粒)朱砂(二钱,另研)白砒(另研,二钱)上为末同研匀,滴水丸,黄丹为衣。每服一粒,取桃枝研汁调井花水向日吞下。
(《集成》)
常山饮
截诸疟。
常山槟榔乌梅草果知母甘草(炙)穿山甲(炮)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一盏,露一宿,临发日前二时温服。
(秘方)
四神饮
常山(二钱)槟榔柴胡贝母(各一钱)上咀,水二盏煎,加黑豆二七粒。临发前二时空腹服之。
(《选要》)
驱疟丹
治久疟诸疟如神。
常山末草果末菖蒲末绿豆粉(各一两)信石(醋煮,二钱半)上用稀面糊搜和,分作一百二十饼,每以一饼用茶清浸露一宿,临发日五更冷服。痰饮在上即吐,痰饮在下即泻。小儿用一角,根据前法服。忌猪羊鱼鸡面。
(《和剂》)
克效饼子
治一切疟疾,发作有时,先觉有时,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脊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吐,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或寒热相半,或但热而不寒,或但寒而不热,或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发后五六日再发,皆治。
甘草(炙)绿豆末荷叶(炮。各五钱)定粉(研)龙脑(研)麝香(研。各半钱)金箔(二十五片,为衣)信石(醋煮,两半)朱砂(飞,一两)上为细末,炼蜜搜和,每两作二十饼捻扁,以金箔为衣。每服一饼,新汲水磨化。日发者,未发前服之;间日发者,不发夜服;隔数日发者,前一日夜服;连日发者,侵晨服。
(《百选》)
碧霞丹
治久疟不愈。
东方甲乙木巴豆(取肉去油)南方丙丁火官桂(去粗皮)中央戊己土硫黄(去土石)西方庚辛金白矾(另研)北方壬癸水青黛(另研。各等分)上于五月初一日修治了,用纸各包,以盘盛根据前方位排定,勿令猫犬妇人见之,安顿神前,至端日午时用五家粽角尖和前药令匀,丸如梧桐子大,令患人以绵裹一丸塞在鼻中,男左女右,于未发前一日安之,约度寻常发过少许方除。
(《发明》)
煮药豆法
治久疟疟母痞块者,不宜用消痞丸散等破气并热药,只宜制豆法,食尽二升,自然消愈。
大黑豆(二升)常山(半斤)枳实(四两)血竭(五钱,另研)上用水一斗先锉常山枳实,煮十余沸,入豆,候熟去二味,再入血竭末,用武火熬尽汁,取出晒干,每日食之一二合后,可灸章门二穴,其痞自消。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一方∶
用独蒜十二个煨熟,桃仁一百个去皮尖烂捣入黄丹,丸如豆大。每服三丸,当发日清晨温酒一盏面东吞下。
一方∶
用桃仁一味不犯水,入黄丹研丸,五月五日合服。
一方∶
截疟神效,常山末二钱、乌梅肉四个,研烂酒调,临发日服。
一方∶
治五般疟疾,用夜明砂一钱,冷茶调下。
一方∶
用何首乌为末,酒调下三钱,临发日先服。
一方∶
治老疟痰疟,用雄黄、瓜蒂、赤小豆等分为末。每服半钱,调用温水下,以吐为度。
一方∶
不问新久疟,用常山一两锉碎,以好酒浸一宿,瓦器煮干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半盏去滓停冷,五更服之,不吐不泻效。
一方∶
用隔年全历日端午日午时烧灰,糊丸,如豆大。发日早以无根水送下一丸。
一方∶
治疟神效,用蒜不拘多少,研极烂和黄丹少许,以聚为度,丸如芡实大,候干。
每服一丸,新汲水面东吞下。
《子母秘录》∶
用百草霜、黄丹等分细研,每服二钱,于发日空心米饮调服,不过两服愈。
一方∶
治鬼疟进退不定,用猢孙头骨一枚烧灰为末,空心酒调一钱,临发温服。
一方∶
治久患痨疟瘴疟,用鳖甲三两,酥炙令黄,去裙为末,临发时酒调下三钱。
一方∶
用驴脂和乌梅肉为丸,未发先服三十丸即止。
《医方大成》∶
用狗蝇一个去头翅,以蜡圆一丸,当发日冷酒吞下。
[卷之三十七\疟证门] 药方
大椎
(第一骨节尽处,灸三壮立愈。)
三椎
(骨节,灸亦可愈。)
间使
(二穴,在手掌后二指,两筋中间是穴,可灸。)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2/25 0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