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古今医统大全
>>
正文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卷之八十九 幼幼汇集(中)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盖小儿脏腑怯弱,乳食过度则伤脾胃,贵乎调理得中,无有太过不及。否则脾胃受伤,面恍无色,口中凉气,不思乳食,呕吐肌瘦,虚弱,腹中作痛,则当补脾益胃。凡人以胃气为本,惟治病亦然。胃气有虚有实,虚则有呕吐不食之证,实则有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泻之,欲得其平则可矣。平胃散、观音散、益黄散之剂皆壮胃之要药,可对证而调治之。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关脉弦数为食积,温热伤脾;沉微者为冷,不思饮食。未满三岁,看虎口脉纹。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脾胃虚寒或腹痛不食,理中汤主之;有伤食腹胀而或痛,以消食丸导之;有热者,仁斋保和丸之属。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脾胃门(第一)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疼痛,口苦无味,呕哕恶心,噫气吐酸,面色痿黄,体弱肌瘦,肚腹泄泻,并服之。
浓朴(去皮,姜炒)陈皮(去白。各三两)苍术(五两,浸二日)甘草(一两,炙)上为末,每服二钱,姜二片、枣二枚,水煎。空心,入盐少许调服。常服,快气暖胃,化宿食,消痰。
快膈消食丸
宽中快膈,消乳食,正颜色。
砂仁橘红三棱(煨)莪术神曲(炒)麦(炒。各半两)香附子(一两,炒)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十丸。
温脾汤
治脾胃不和,腹胁虚胀,不进乳食,困倦无力。
诃子(炮)人参(七钱半)木香桔梗(各半两)茯苓藿香(洗)陈皮黄甘草(各二钱半)白术(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煎。
四君子汤
调理脾胃,进乳食,止泄泻。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二钱,姜、枣煎,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
和中汤
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浓朴白术干姜甘草(各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二片,水八分煎,乳食前温服。
(仁斋)
保和丸
治小儿食伤发热,欲成疳证。常服,益脾胃,食则不伤。
白术(五两)茯苓半夏(制)山楂神曲(炒。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二两)苍术(制)枳实(炒)香附子(制)浓朴(制)黄芩(酒炒)黄连(酒炒。
各一两)上为细末,姜汁打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汤下。
加减观音散
调理脾胃,常服,正颜色,消饮食。
白术(炒)人参扁豆(炒)茯苓麦芽(炒)黄(炙)甘草山药神曲(炒)香附子(炒)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米饮下。
调中散
治脾胃不和。
人参茯苓木香白术甘草(炙)干姜(煨)藿香(洗)香附子砂仁丁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汤下。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疳证门
(第二)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疳证门
丹溪曰∶小儿脏腑娇嫩,饱则易伤。乳哺、饮食,一或失常,不为疳者鲜矣。皆因饮食不调,肥甘无节而作也。或婴幼乳缺,粥饭太早,耗伤形气,则疳之根延及岁月,五疳病成。钱氏曰∶疳皆脾胃耗伤,亡津液之所作也。故小儿脏腑柔脆,有疾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凡有可下,置量大小、虚实而下之,则不致为疳也。但见目涩或生白膜,唇赤身黄,喜冷地,爱食泥土,泻痢无常,肚腹胀满,耳鼻生疮,头发作穗,脚弱项小,极瘦,饮水,甚至丁奚哺露,有曰无辜,至于疳证,皆其候。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疳证有五脏寒热之不同
曾氏曰∶小儿疳证有五∶心、肝、脾、肺、肾是也。冷热者,初病尚肥,为热疳;久病渐瘦,为冷疳。心疳者,切牙舒舌,舌上生疮,爱饮凉水,唇红面赤,喜卧地上是也。肝疳者,目多眵泪,在脸多青,或目睛微黄,泄泻清水如苔色是也。脾疳者,爱吃泥土冷物,饮食无度,身面俱黄,发稀作穗,头大项小,腹胀脚软,间或酿泻肌瘦,夜热,不思乳食是也。肺疳者,鼻下黑烂,口有腥气,或作喘嗽,右腮光白是也。肾疳者,两耳内外生疮,脚如鹤膝,头缝不合,或不能行,牙齿生迟,其缝臭烂,传为走马牙疳之类是也。热疳多在外鼻下臭烂,头上有疮绕耳,不结痂是也。冷疳多在内,目肿,腹胀,痢色无常,或泻清沫,削瘦是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疳证有五脏寒热之不同
《启蒙》曰∶小儿单细为疳劳。虎口脉纹色青白色为疳。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疳证有五脏寒热之不同
凡疳证以加味肥儿丸、黄连肥儿丸主之,通神丸、蚵皮丸之类。热疳以木香丸。外疳耳鼻多生疮者,烂香散。心疳以茯苓丸、钱氏安神丸。肝疳以生地黄汤、天麻丸。脾疳以钱氏益黄散。肺疳以清肺饮、化丸、钱氏阿胶散。肾疳以地黄丸。各以类而求之,不可妄意投药,稍有差殊,卒致不救。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疳证有五脏寒热之不同
诸疳通用方
加味肥儿丸
治诸疳身黄肚大,痞块,泄泻,瘦弱。
胡黄连(半两)川黄连木香槟榔三棱莪术(煨)青皮陈皮神曲(炒)麦芽(炒。各一两)使君子(去壳浸去皮)香附子(制)芦荟(各半两)上为末,以神曲、麦芽面打糊为丸,绿豆大。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如小儿无热,去胡黄连,泄泻加肉豆蔻、人参、茯苓。
大芦荟丸
治疳杀虫,和胃止泻。
芦荟黄连胡黄连木香槟榔芜荑雷丸(白者佳,赤者毒)青皮(各半两)藿香(少许另研)上为末,用猪胆汁丸,麻仁大。每服十余丸,米饮下。
五疳保童丸
治小儿一切疳证,无不保安。
蟾头(一枚,炙令黄色)白鳝头(炙焦黄)龙胆草芦荟(各二钱)黄连胡黄连五倍子苦楝根皮夜明砂天将子(各五钱)麝香(五分)青皮(五钱)熊胆(一全)雄黄(二钱)青黛(三钱)上为细末,糯米饭丸,麻子大。一岁儿二十丸,米饮下,不拘时,日进三服。
五疳消食丸
治小儿五疳八痢,肚大青筋,疗痨疳,走马牙疳,唇烂口臭。此药中和,大能进食长肌。
使君子(去皮壳)芜荑黄连橘皮麦芽龙胆草(各等分)上为细末,粟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通神丸
治小儿冷热疳。
川黄连胡黄连(各二钱)芜荑使君子木香(各一钱)丁香(五分)肉豆蔻(一钱)大虾蟆(酥炙为末)上为末,饭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肥儿丸
治诸疳多因少乳,吃食太早,或因病久,胃虚脾弱生虫日渐黄瘦,肚大青筋,不能行立,发竖发热,口臭牙疳。
川黄连(姜炒)神曲(炒)麦芽(炒。各半两)槟榔(二枚)木香(二钱)肉豆蔻使君子(煨。各半两)上为末,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心疳剂
茯神丸
治小儿心疳热。
茯神茯苓远志(姜炒)黄连(炒)琥珀(各三钱)钩藤虾蟆(。各二钱)菖蒲(一钱)芦荟(五分)麝香(二分半)上为极细末,粟米煮糊丸,如黍米大。薄荷煎汤下一、二十丸。
安神丸
治小儿心疳惊热。(方见惊门。)
龙胆丸
治小儿心疳,颊赤面黄,鼻干心燥,口内生疮,惊悸。
龙胆草赤茯苓川黄连胡黄连朱砂(二钱)麝香(一字)上为极细末,蒸饼泡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食远白汤下。
肝疳剂
天麻丸
治小儿肝疳、风疳、疳眼。
青黛黄连天麻五灵脂川芎夜明砂芦荟(各一钱)龙胆草防风蝉蜕(去足。
各钱半)全蝎(二枚焙)麝香(少许)上为末,猪胆汁浸糕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
生熟地黄汤
治前证。
生干地黄熟地黄川芎赤茯苓枳壳杏仁黄连半夏曲天麻地骨皮甘草(炙。各二钱半)当归(二钱)上咀每服二钱,姜三片、黑豆十五粒,水煎临卧服。
脾疳剂
灵脂丸
治小儿脾疳、食疳。
五灵脂((水飞)砂仁白豆蔻仁麦芽莪术青皮使君子陈皮(去白)虾蟆(炙焦)上为细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
捉疳丸
治小儿脾胃受疳,面黄腹胀,多睡如醉,吃生米、酒、土。
丁香木香(各半两)黄连芜荑(去皮炒)蚌粉神曲(炒)三棱(煨)青皮(各二钱)上为细末,猪胆汁煮糊丸,黍米大。食远米饮下。
肺疳剂
清肺汤
治肺疳,咳嗽多喘,揉鼻咬甲,寒热腹胀。
桑白皮紫苏前胡黄芩当归天门冬连翘防风赤茯苓桔梗生地黄甘草(各二钱)上咀,每服二钱,水煎服。
化丸
治前证。
芜荑芦荟青黛白芷梢川芎胡黄连川黄连虾蟆(。各一钱)上为细末,猪胆汁浸,米糕丸,黍米大。杏仁煎汤,临卧服。
肾疳剂
地黄丸
治小儿肾疳。
熟地黄(四钱半)赤茯苓山茱萸肉(焙干)牡丹皮山药(炒。各三钱)使君子(略煨)当归川芎川楝子(焙。各二钱)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蛔疳
下虫丸
治小儿蛔疳诸虫。
新白苦楝根皮(酒浸炒)绿色贯众木香桃仁(泡去皮尖)芜荑尖槟榔鹤虱(炒。各二钱)轻粉(五分)干虾蟆(炙焦二钱)使君子肉(微炒,五十枚)上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
香蔻丸
治小儿疳泻。
黄连(三钱炒)肉豆蔻木香诃子(煨)茯苓砂仁(各一钱)上为细末,粳米饭为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姜汤下。
痨疳
痨疳者,潮热往来,五心烦热,盗汗骨蒸,咳嗽憔悴,或泻而渴,腹硬如石,面色如熏,此皆不治之证。
黄汤
治痨疳。
黄人参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黄虾蟆(炙去足)鳖甲(炙焦。各钱半)茯苓陈皮半夏曲柴胡使君子(煨。各一钱)上咀,姜三片、枣一枚煎,作三次,食前服。
至圣丸
治冷疳,时时泄泻,虚汗不止。
木香丁香(各一钱)浓朴(制,三钱)使君子(二十枚,炮)肉豆蔻(一钱)陈皮(三钱)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食前米饮下。
蒸鸡丸
治痨疳,骨蒸潮热,面黄肌瘦,日夜啼哭,多渴少食。
黄连柴胡使君子丹参秦艽知母芜荑(各一两)鹤虱(半两)上为末,以黄雄鸡一只,重一斤者,以火麻子之五、七日,去毛令净,于肋上开一孔,去肚杂净,拭干,入前药于中,以线缝之。用黑豆铺甑底二寸浓,安鸡于豆上,又以豆盖之,蒸之,自早至晚,候冷,取鸡肉和药烂捣如泥,如硬,入酒糊和之,丸如绿豆大。每一岁儿服二十丸,米饮下,二岁三十丸。忌食猪肉、黄鸡肉。
鳖血煎
治小儿痨疳。
川黄连胡黄连(各二两)柴胡川芎(各半两)芜荑(三钱)使君子(煨二十枚)人参(三钱)上用鳖血一杯,吴茱萸半两拌和二连,腌一宿,次早炒干,只用二连和前药为末,粟米糊丸黍米大,米饮下十丸。
无辜疳
无辜疳者,脑后及项结核如弹,按之活动,软而不痛,久则肢体痈疮,便利脓血,壮热黄瘦,头露骨高是也。一云儿衣夜露天空之下,无辜鸟羽所染,儿着此衣,感其恶气,遂成无辜疳证。此其说之不近理者,君子审之。
蚵丸
(一名粪蛆丸,一名五谷精)治小儿无辜诸疳,一服退热,一服止渴,一服住泻。
蟾蜍(一枚,则癞虾蟆。六月多在沟渠园地上,不跳不鸣,腹大,身如癞皮。投于尿桶中,取大粪蛆一杓投入,虾蟆食蛆,蛆食虾蟆,久久,蛆食之尽。然后,以布袋或密囊盛蛆于急流水中漂一日,取起铺大石板上,于日中晒死,干燥为末,入麝少许饭和)上捣为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此方累有活幼之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丁奚哺露
(第三)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丁奚哺露
丁奚哺露者,皆因脾胃久虚,不能克化水谷,以荣气血,故肌肉消瘦,肾气不足,渐致肉枯骨露。亦有胎中受病于母,手足极细,项小骨高,腹大脐突,或生谷瘕,是为丁奚。
若往来蒸热,颅囟分开,吐乳吐虫,烦渴呕哕,是为哺露。此盖疳证之极而因其形以名之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丁奚哺露
十全丹
治小儿丁奚哺露。
青皮陈皮莪术(炮)川芎五灵脂白豆蔻槟榔芦荟木香使君子虾蟆(各二钱。炙)上为末,猪胆汁浸膏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
大芦荟丸
治前证。(方见疳门。)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
(第四)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
呕者,有声也。吐者,吐出乳食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乳母无知,但欲速得儿长,更无时度,或儿睡着而强乳,自此受病之源,渐至日深,遂成呕吐。甚者,宜渐断乳。先令乳母服调气之剂,儿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盖吐乳呕乳证有数般,有冷吐,有热吐,当辨审之。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不能消化,满而则溢,此非病也,当服消乳丸。
热吐则头额温或有黄涎,五心热,小便赤少或唇干而烦渴,多是暑月伤暑成此证。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儿服香薷汤、五苓散。冷吐则清涎夹乳吐出,小便清而多。由乳母当风取凉解脱,致令风冷之气入乳,令乳变败。儿饮之则冷气入胃,故呕吐也。乳母宜捏去旧宿乳,服理中汤快气助胃之剂,次用酿乳法,茯苓半夏汤、加减观音散快胃之药。又有风痰吐者,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久必生风,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风化痰之剂。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
寸口脉沉迟冷吐,脉浮洪数者热吐,脉微细不语者难治。小儿乳后便呕吐,更兼脉乱无忧虑。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
小儿呕吐,难以概举。有冷吐、热吐、积吐、伤乳吐。朱奉议以半夏、生姜为主,亦有食滞心肺之分,为邪食不得下而反出者。郑氏云∶但吐不泻为逆吐,而有痰发惊者危,治之当断乳,但与稀粥食。伤乳吐者,哺乳后即吐,此因乳食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也。譬如小器盛物,满则溢,更当节乳。小儿吐乳身热,而吐乳成片,是胃热,积热恐生风。吐乳不化,夹清水,是胃冷,必面青唇白者是也。食生冷或伤宿乳,不纳而出,宜温胃,去风寒,除宿冷,宜理中汤、定吐饮。如诸药不效者,以参香饮治。冷吐者,冬月多有感冒风寒,由乳母感受寒气,承寒便乳儿,冷气入儿胃中,呕吐喜热,恶寒,四肢凄清,寒吐必夹清涎吐出,以温中药,服丁香丸、藿香正气散加丁香、四君子汤加丁香、橘红、干姜、炮生姜、枣去核同煎,食前服。寒极者,理中汤加附子,炮去皮、尖、脐,量虚实治之。热吐者,面赤唇红,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黄,遍体热甚,或因暑气在胃,或食热物,精神不快而多烦躁,此热吐也。
宜去桂五苓散及香薷饮治之。又热吐即似惊吐,有黄涎夹乳食成片,头额温,五心热,小便赤少,或干呕无物,夏、秋间多有此,五苓、二陈治之。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呕吐门
白豆蔻散
治小儿脾胃不和,憎寒壮热,腹呕吐热,不纳乳食。
枇杷叶白豆蔻陈皮(去白)黄(各半两炙)木瓜人参甘草(各二钱半。炙)川芎(一钱)上咀,每服一钱,姜、枣煎服,量儿大小加减。
平胃散
治吐逆频并手足心热,不进乳食。(方见脾胃门。)加藿香,名正气散。(通治呕吐。)
人参散
调中和气,止呕逆,遂除烦渴,昏困多睡,乳食减少及伤寒时气,胃气不顺,吐利止后燥渴不解。
干姜(二两)人参白茯苓(各一两)木香甘草(炙二钱半)藿香(二钱半)上咀,每服一钱,水一盏煎服。
定吐紫金核
治男女小儿一切吐,神效。
半夏(制)人参白术木香丁香藿香(各二钱半)上为末,姜汁糊丸,李核大,外用沉香、朱砂各一钱,研末为衣,阴干。每用一丸,以胶枣一枚去核入药在内,湿纸包煨熟嚼服,与米饭压之。食乳者,擂碎米汤加姜汤调服。
灵砂白丸子
治小儿吐乳不止,恐成脾风。
灵砂(一粒)青州白丸子(五粒,方见风门)上用研末,姜汤米饮下,吐久虚甚者对停用。
益黄散
治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泄利,不思乳食,呕吐不止,困乏懒,心胁膨胀,颜色青黄,恹恹不醒。
丁香(半两)橘红(二两)甘草(炙)诃子(炮去核)青皮(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七分煎五分,食前服。量大小加减神效。
消乳丸
温中快膈,止呕,消乳食。脉沉者,伤食不化故也。
香附子(一两)砂仁陈皮甘草(炙。各半两)神曲(炒)麦芽(炒。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丸,黍米大,七岁儿丸绿豆大。食后姜汤吞下二、三十丸,可与消食丸参看,方见脾胃。
丁香散
治胃虚气逆,呕吐不定,精神不安,羸困霍乱。
人参(五分)丁香藿香(各二钱半。洗)上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许,热服。
半夏散
治小儿胃虚呕吐,水谷不化。
半夏(一两泡七次)陈糯米上咀,姜五片,枣一枚同煎。
香薷散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风冷之所伤,致令真气相干,肠胃虚弱,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吐利,发热头疼,或呕、或泻、或转筋拘急及寒暑。
香薷(一两)浓朴(制)扁豆(各半两。炒)上咀,每服二钱,姜煎。一方加黄连治泻痢;一方加芎芷香苏散治霍乱吐泻、暑月感冒伤暑之证。
竹茹汤
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干葛(七钱半)半夏(半两泡)甘草(一钱)每服三钱,水一盏,竹茹一块、姜五片煎。一方加茯苓。
丁莲散
治吐乳伤食。
丁香莲肉(去心)枇杷叶(各等分。姜汁涂炙熟)上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益胃散
快膈益脾,止呕进食。
木香丁香藿香(洗)陈皮砂仁白豆蔻茯苓甘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用生姜、枣汤下。
茯苓半夏汤
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
半夏(制,两半)茯苓(三两)上为咀,每服三钱,姜三片煎。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
(第五)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
泄泻乃脾胃颛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又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概可施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治本,则泻皆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他证,良医莫救。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
脉弦者,食积泻;脉微小,虚寒泻。小儿泄泻,微缓者生,洪大急数者危。初生及未满三岁看虎口脉纹。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
小儿泄泻证非一端,有冷泻,有热泻,有伤食泻,有风泻,有惊泻,当详辨其证而治之。
冷泻者,脾胃受冷,肚痛,谷不化,小便清,大便黄白或如糟粕,手足厥冷,当服理中汤、益黄散、人参藿香等散。
热泻者,大便黄赤,小便赤少,口渴烦躁。医者不明,但用豆蔻、诃子等服之,如水浇石,用钱氏白术散去木香、五苓散去桂服之。热甚者,四逆散、黄连丸、调中汤去大黄加黄连、枳壳治之,如挟热而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呕加半夏。又挟热泻痢而小便闭涩赤甚者,加减四顺清凉饮服之。
伤食泻者,由乳食过饱,坐卧风冷之所,伤食油腻之物遂成食泻,宜先服紫霜丸,取下其积,不可便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进食丸、感应丸、紫霜丸。量虚实先取其积尽,次以加减益黄散、异功散、四君子汤调理之。
惊泻者,由慢惊病后,或吐胃虚,或气弱因惊,眼白如淡墨,大便青黄,此泻宜至圣保命丹、钩藤饮主之。或乳随粪下,消乳热,进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燥狂热,此泻尤难治,朱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饮子,服后与温惊朱君散、睡惊太乙丹等药治之。大要散风邪,消积滞,开胃进食,养脾之药。惟伤食泄泻者必恶食,发热,心腹胀痛,下酸臭,先以疏利其食,服消积丸、鹤顶丹微疏导,不可峻取,后消食药治之。
食积泄泻者,积聚停饮,痞膈中满,胁肋疼痛,夜热昼凉,口吐酸水,呕逆注泻,脉实者,先利而后补,服消积丸、鹤顶丹,下后服消导药,虚者先补而后下。
伤风泄泻者,脾脏虚怯也。当初若脾实者,先解风热,服藿香散。风热已退,微热者,参术散、褐丸子。脾虚者,服醒脾散、实脾散。
假令春月间多有伤风、咳嗽、泄泻者,表里俱虚,服藿香正气散,倍加茯苓去皮、白术、生姜、枣去核同煎。痰嗽发热微泻者,服人参羌活散,加半夏曲同煎,后服加味四君子汤、参术散止泻治之。
夏月伤暑泄泻者,其证面垢,烦躁作渴,饮水浆,头热,呕吐泄泻,服丁香丸,定吐紫金核先定吐,后用参术散。发热,渴不止者,参术散加天水散,滚白汤调。
秋月痰嗽泄泻者,六和汤。
冬月感寒泄泻者,助胃膏、益黄散加肉豆蔻、生姜、枣去核煎服。寒极者附子理中汤。
吐泻,脾胃俱虚,欲作慢惊,服乌蝎四君子汤,生姜、枣去核煎服,或实脾散、全蝎观音散治之。
中湿泄泻者,着冷肠鸣,肚腹痛,手足寒,服理中汤、大养脾丸、藿香正气散,腹痛加桂、干姜,伏暑加藿香,寒暑同用。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泄泻门
藿香散
治小儿脾胃不调,作泻青黄黑白,乳食不消,粪中有如鸡子清,兼泻如水,其证腹痛微热。
陈皮藿香(洗)枳壳(炒)浓朴(制)甘草(各等分)上为末,紫苏汤调下,或米汤下亦可。如黄白色,木瓜汤下。如泻止,枣汤下,大能和胃进食。
香橘饼
治积泻、冷泻、伤食泄泻。
木香青皮(炒)陈皮(各二钱半)浓朴神曲(炒)麦芽(炒。各半两)上为末,炼蜜丸饼,或米汤下。
调中散
治伤食泻。先用紫霜丸取积,然后服此补之。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良医明妙理,何虑疾难瘳。
人参茯苓白术干姜砂仁木香丁香甘草(炙)藿香(洗)香附子(炒。
各等分)上为末,姜、枣煎汤。肚腹痛白汤下,大小以意加减服。
钱氏白术散
治泄泻并吐泻,止渴。
人参茯苓白术藿香干姜(炮。各三钱)甘草(炙一钱)木香(五分)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同煎。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泄泻不止及大病后以此养胃。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白扁豆山药砂仁莲肉薏苡仁桔梗(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五分,枣汤、米汤下。
六神汤
治脾虚吐泻,不进饮食。
黄(炙)扁豆(炒)人参白术茯苓粉草(炙。各等分)加藿香亦可上锉,每服二钱,姜、枣煎,或作末,姜枣汤调服。
胃苓汤
治泄泻,脾胃不和,伤食泻。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浓朴陈皮甘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姜、灯芯、陈米煎汤调服。
人参安胃散
出东垣方,治暑热伤乳,损其脾胃,吐泻久,恐成慢风。
人参(二钱)黄(四钱)生甘草炙甘草(各一钱)芍药(二钱)茯苓陈皮黄连(各二钱)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食前温服。
全蝎观音散
治吐泻,截风定志,恐变成慢惊。
黄(炙)人参(各二钱半)木香甘草(炙)莲肉(去心)扁豆(一钱)茯苓白芷全蝎羌活(各一钱)防风天麻(各一钱)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服或煎服亦可。
朱君散
治虚弱,惊悸,吐泻后有此证并粪青者,宜服四君子汤加辰砂、麝香末,用灯芯钩藤汤调下。
豆蔻饼
(方见痘疹门。)
益黄散
(方见吐门。)
消食丸
(方见脾胃。)
黄芩汤
(方见痢门。)
定命散
(方见惊门。)
紫霜丸
(方见变蒸。)
至圣丸
(方见胎门。)
生姜泻心汤
(方见痢门。)
调中汤
(方见痢门。)
理中汤
(方见吐泻。)以上十方皆治吐,泄泻,可对证用。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
(第六)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
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后水谷分其清浊,传变得宜则无吐泻之患。凡小儿上吐不止,下泻不住,皆因内外伤侵,兼以调护失常,乳食不节,遂使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成。有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冷热之分,须要详审。
伤风吐泻,身温,乍寒乍热,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完谷不消,时咳嗽,更五脏兼见证,宜先服钩藤散,后用益黄散、香朴散主之。及有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皆为胃虚热渴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后服发散止渴,多服白术散、钩藤散。吐泻身凉,吐沫青白色,闷乱不渴,气肿露睛,当补脾,宜加减四君子汤、藿香散、银白散主之。夏月伤暑吐泻,手足厥冷者,理中汤、藿香正气散、五顺散、车前子散、不换金正气散可选而用之。如吐泻之证有风搐欲成慢候,可看慢脾方论治之。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
《内经》云∶脉浮者霍乱。刘宗浓云∶霍乱脉来浮洪者可治;微而迟,气少不语者难治。
《脉诀》云∶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
钱仲阳云∶夏至后十日吐泻,身壮热,此热也。盖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大暑节后吐泻,身温以热,脏腑中六分热,四分冷也。呕吐,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立秋后七日吐泻,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睡,闷乱,哽气,长出气,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秋分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水,当以补脾,益黄散主之。
郑氏云∶小儿吐泻,因外伤风冷,内伤乳食,或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以乳饲之。气逆于上则停滞胸膈,致令呕吐;气逆于下则伤脾胃,致令泄泻;上下气逆,吐泻俱作。凡小儿只吐不泻者逆,其吐必有痰,发惊者,十无一生。若只泻不吐,或吐泻俱发者,日久不退,亦变阴痫,治之当暂断其乳,轻者周时,重者三日,宜频与稀粥,服药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儿藉乳为命,不肯暂断。然乳固不可断也,殊不知因乳所伤得之者,若再以所伤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而暴吐泻者,脾胃俱虚,参术散加姜、枣去核煎服,以正胃气。大法吐泻伤冷者,理中汤;伤热者,五苓散。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霍乱吐泻门
理中汤
治脾胃不和,心腹攻痛,痰逆,恶心呕吐,心下虚烦,痞满,膈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冷并治。
人参白术干姜(煨。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煎。腹痛加人参,渴加白术,寒加姜、附,吐多去白术,加生姜,泻多仍用术,悸者加茯苓,四肢厥冷,下利转筋,可加附子。为末,炼蜜丸名理中丸,治厥冷脏寒,吐长虫,或胃中虚冷,先服理中丸。
五苓散
治伤暑,霍乱吐泻,身热口渴。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一钱)官桂(三分)上水一盏、姜三片、灯芯十茎煎五分服。
藿香正气散
治霍乱吐泻,反胃呕逆,恶心,腹冷痛,脏腑虚鸣,山岚瘴气,疟疾,遍身虚肿,小儿疳伤及治伤寒头疼壮热。止喘咳,五劳七伤,八般风痰,并宜服之。
大腹皮(洗)白芷紫苏茯苓(各半两)半夏(泡七次)白术陈皮浓朴(姜汁炒)桔梗(各一两)藿香(两半洗)甘草(炙一两)上咀,每服二钱,姜三片,枣一枚同煎。
不换金正气散
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脏虚寒。
浓朴藿香陈皮半夏(泡)苍术甘草(各等分)姜、枣水煎服。
藿香散
治时气吐泻,退热。
藿香浓朴(炒)半夏(泡)白术干葛甘草(炙。各等分)水、姜煎服。
银白散
治小儿吐泻,壮胃,治粪青。
扁豆(炒)糯米(各一两)藿香(洗)丁香白术甘草(炙。各一钱)上末,紫苏汤下。
加减四君子汤
治小儿吐泻不止,调胃进食。
扁豆(炒)藿香甘草黄(炙)人参茯苓白术(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入盐点服,或用水煎亦可。
缩脾饮
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
砂仁乌梅肉草果(炮去皮)甘草(炙。各半两)干姜白扁豆(炒。各三钱)每服二钱,白水煎服。
参香散
治伏热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人参白术香薷半夏(泡)陈皮茯苓扁豆(炒)水、姜煎服。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第七)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小儿痢疾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饮食过伤、停滞不能克化;又为乳母恣食生冷、热毒、浓味以传之;又为风寒、温热之邪以干之,故有此疾。有里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热,无所发散,客搏肌肤之中,发于外则为疟,发于内则为痢,内外俱发则为疟痢。凡痢久则令肿满,下焦偏冷,上焦热结,则为上实下虚。若脾胃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噤口之证。又有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长幼相似,是疫毒痢也。当先推其岁运,以平其外;察郁结,以调其内,审其所伤,别其虚实、冷热以治之。条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内经》曰∶肠下血,身热则死,寒则生。肠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仲景云∶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治痢大法与大人同,惟剂轻重耳。赤痢积热窘迫者,宜通之,次用黄连解毒自止,如不止,用香连丸、地榆散之属。秋后痢疾多因夏伤暑,宜调中五苓,黄连、枳壳。或下如豆汁,如瘀血,宜胃风汤。噤口不能食,宜石莲、香橘之属。
治痢,生姜助胃为阳,茶叶助胃为阴。平调阴阳,蜜治痢,生姜作片,好茶各一钱半,蜜水煎服。虫毒痢,阿胶、黄各二钱,用水同煎服。痢疾不能饮食,邪气、疫毒不能发泄,传入脏腑,肠胃折叠以噤口,九死一生。脾虚胃弱,有热气关闭胸中。噤口服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枳壳、粳米一撮同煎,食前服。心气通,胃脘开,便能食。
痢疾不治证
小儿下痢如尘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肛门如竹筒不敛者死,下血如败血不收者死。
凡小儿赤白大下而不禁,小水无,腹疼,发热,唇红,舌胎,气促,心烦,狂躁不安,面色变易如妆,饮食全不进,谷道倾陷者,并不治。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痢疾门
小香连丸
治小儿冷热腹痛,痢下水谷。
木香诃子肉(各一两)黄连(吴茱萸炒赤色,四两)上为末,饭丸绿豆大。米饮下十丸至三十丸,顿服之。
地榆散
治小儿赤痢因大肠停积热毒得之,或点滴鲜红。
地榆诃子肉甘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米汤调下。一方加黄连、枳壳、芍药。
胃风汤
治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痢如豆汁,瘀血日夜无度。
人参白术白茯苓川芎当归芍药桂(少许)上为粗未,每服三钱,入粟米数粒同煎,食前服。
百一选方
治小儿噤口痢。
石莲肉去壳留心,研为末。每服五分,陈米饮调下。此是毒瓦斯上冲心腹,借此以通心气,便觉思食。
香脯
治小儿刮肠下痢,噤口不食,闭口合眼至重者。
精猪肉(一两,批薄片)腻粉上将猪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铺腻粉匀成脯。每以少许与吃,如未知吃,且放鼻边,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食之神效。
小连丸
治小儿赤白痢,脾胃虚弱,糟粕不聚,腹胀不食,时作阵痛,烦渴身热。
黄连(三两)干姜(炮一钱)当归阿胶(炒。各两半)上为末,阿胶膏丸,小豆大。三岁三十丸,食前米汤化服。
养脏汤
治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绞痛,脱肛坠下,并治之。(方见大人痢门。)
参香散
治婴儿脏腑气虚怯,冷热不调,积在脏腑,作成痢疾。或下鲜血,或如豆汁、鱼脑、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杂,或成五色,里急后重,日夜频并,脐腹绞痛,甚不可忍,及噤口、疳蛊、时瘟诸痢,无问新久。
人参白扁豆(炒去皮)木香(各四钱)肉豆蔻(制)茯苓(八钱)陈皮(去白)罂粟壳(去筋蒂,炙。各二两四钱)上为极细末,用米饮调化,食前服。
豆蔻香连丸
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之气客于肠间,下赤白痢,肠内疼痛,日夜频并,不饮乳食。
黄连(炒,七钱半)肉豆蔻(二枚,面包煨)丁香(二钱半)木香诃子(炮。各半两)上未,粟米糊丸,黍米大。三岁服十丸,米饮下。
乌梅散
治下痢后津液减少,脏腑虚燥,烦渴引饮,及治诸病后烦渴引饮无度。
乌梅肉(半两,微炒)茯苓木瓜(各一两)上为粗未,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一片同煎。
桃花丸
治下痢赤白多,并泄泻青水。
赤石脂干姜(各等分)上未,糊丸,如麻子大。空心服二、三十丸,米饮下。
茅花汤
治吐血下血,鼻衄不止,兼治血痢、黑痢。
上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一盏,分二服。无花,以根代之。
宽肠枳壳散
顺气止痢。
甘草(六钱,炙)枳壳(二两四钱,炒)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下。
黄连解毒汤、生姜汤、黄芩汤、调中汤
(以上四方俱治痢)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第八)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热二因∶夫因于寒者,面白唇青,或泻痢清白,以热绵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于热者,面赤唇红,得暖啼甚即是热也。一周之外,能吃饮食,则有伤食腹痛,或泻、或不泻,口渴而臭,面黄身热,即是积痛。久而不愈,必至成疳。除此三因之外,则如《内经·举痛论篇》云∶五脏卒痛,寒邪客经,其机不可不察也。若《类萃》、《小儿》等方概言寒邪而不及热与积,是则以管窥豹,未见其全斑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小儿脾胃脉弦,食积痛;脉迟微,为寒痛;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实大者死。腹痛脉大而长者死。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腹痛乃邪正交攻,相击而作也。挟热痛者,以面赤或壮热,四肢烦,手心热见之;挟冷者,以面色青白见之,冷甚则变证,唇口黑,爪甲青矣。热证黄芩芍药汤、四顺清凉饮;冷证理中汤、指迷七气汤加桂,煎调苏合丸。钱氏云∶小儿积痛,面黄,目白无精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当用消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和胃。凡虫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虫散主之。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腹痛门
理中汤
治小儿受寒腹痛。
人参白术炙甘草炮干姜上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五分,热服。
七气汤
治七气伤脾,结聚,大腹痛,不能乳食。
半夏(制一两)人参(二钱)甘草(炙)桂心(各一钱)上咀,每服二钱,姜、枣煎,食前服。
指迷七气汤
治阴阳不升降,气滞作痛。
青皮陈皮桔梗莪术(炮)肉桂藿香益智仁香附子(制)半夏(制)甘草(各等分)每服二钱,姜、枣煎。
桔梗枳壳汤
治诸气痞闷,心腹疼痛。
桔梗枳壳(各等分)甘草(减半)每服二钱,姜煎服。
芍药甘草汤
治热腹痛,小便不通,及治痘疹肚痛。
芍药(一钱)甘草(五分)白水煎。加黄芩,名黄芩芍药汤。
四顺清凉饮
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不宁,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顺,脾胃不调,或湿吐连滞,欲成伏热,或壮热不饮,欲发惊痫。又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疡,目赤咽痛,余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
芍药当归甘草大黄(各等分)上咀,三岁儿服一钱,水半盏煎服。胃风邪加去节麻黄;中风体强,目上视加独活。
平胃保和汤
即平胃加山楂、麦芽。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第九)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活幼心书》云∶小儿所患之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痛,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哕噫气,吞酸,大便腥臭,此为沉积所伤。但凡小儿有积,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好困恶食,小便如浆,大便或秘、或溏,啼哭夜烦,便利无禁,粪白而酸,此皆积证也。然有乳积、有食积、有气积,要当明辨。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叫啼未已,以乳与儿,停滞不化,是为乳积;肚硬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沫,此因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为气积;有时时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小儿医者,亦惟因其重轻虚实而治之可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脉诀》云∶小儿脉沉缓为伤食;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二倍为伤食。宿食不消即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虎口脉纹黄色为脾家有积。《脉经》云∶小儿脉沉者为乳不消。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小儿诸疾,皆由乳食无度,过于饱伤,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积。初得之时,不问乳积、食积、气积,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其惊积,以辰砂膏或青龙丸,量轻重而疏导之,仍以调气和胃取愈。大抵小儿肚腹或热、或胀、或坚硬,皆由内实,法当疏利之。故东垣云∶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食,其次莫若消导,丁香烂饭丸、枳术丸之类主之。稍重则攻化,三棱消积丸、木香见丸之类主之。尤重,或吐、或下,瓜蒂散、备急丸之类主之,以平为期,不可太过。盖脾已伤,又以药伤,鲜有生者。盖青皮一味,治小儿积病,虽不可无,亦不可过,多损真气,大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
五珍丸
治小儿食积。
青皮(炒黄)干姜(炮存性)五灵脂莪术(各一两)上为末,和匀,称药末一两,肥巴豆去油,称一钱研拌,和粳米饭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饥时米饮下。
丁香烂饮丸
治小儿饮食所伤。
丁香皮甘草(炙。各一钱)砂仁益智仁(炒)甘松(各二钱)丁香三棱(炮)木香莪术(炮。各一钱)香附子(半两)上未,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白汤下。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硬,心腹胀痛。
丁皮益智仁(各三钱)陈皮青皮(各半两)茴香(炒,半两)炒曲广术(炮)三棱(炮。各七钱)巴豆(糯米炒,去米,五钱)上未,醋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温姜汤下,食前,量虚实加减服。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刺痛,口苦无味,呕哕恶心,噫气吐酸,面色痿黄,体弱肌瘦,肚腹泄泻并服之。(方见脾胃门。)
快膈消食丸
宽中消宿食。
砂仁橘红三棱(煨)蓬莪术神曲(炒)麦芽(炒。各半两)香附子(一两,炒)上未,面糊丸,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十丸。
藿香散
治小儿脏腑不调,作泻青黑黄白,乳食不消,粪中有如鸡子清,兼泻如水,其证腹痛微热。
陈皮藿香(洗)枳壳(炒)浓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上未,紫苏汤调下或米汤下亦可;如黄白色,木瓜汤下;如泻止,用枣汤下,大能和胃进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第十)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仁斋云∶痞者,塞也。结者,实也。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腰胁之内,于是荣卫不得流行,脏腑不得宣通,腹满而致痞结,势使然耳。此实热之证也,或发为壮热是也。癖者,血膜包水,癖侧于胁旁,时时作痛。惟癖为能发潮热,为能生寒热,故疟脉家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后结癖,寒热之起。小儿脏腑和平,荣卫调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乳哺失调,三焦关膈,以致水浆停滞肠胃,不得宣行,冷热相搏,于是结聚而成癖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脉诀》云∶小儿脉伏结为物聚。钱氏云∶小儿脉沉细为癖积。《脉经》云∶脉来细而附骨来者积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钱氏曰∶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当渐用白饼子下之。小儿病癖由乳母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则令儿不食,致脾胃虚而发热,故引饮过多,即涤荡肠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传化水谷,其脉沉细,益不食,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而成疳矣。轻者,用仁斋木香丸,重用取癖丸,痞结甚者,用圣思甘露散主之。
罗谦甫云∶一小儿病癖积在左胁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发热肌瘦,咳嗽自汗,日晡尤甚,牙疳口臭恶,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病甚危笃。太医刘仲安先生治之,约百日可愈,先与沉香海金沙丸一服,下秽物两三行,次日合塌气丸服之,十日,复以沉香海金砂丸利之,又令服塌气丸。如此五换,服至月余,其癖减半,及百日良愈。近年多有此疾,愈之者多,录之以救将来之病者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痞癖门
木香槟榔丸
疏导三焦,宽利胸膈,破痰逐饮,快气消食。
郁李仁(去皮)皂角(去皮炙)半夏(泡)枳壳青皮杏仁(去皮尖炒)木香槟榔(各二钱)上为末,另将皂角四两,用水一腕,熬成膏,入炼熟蜜少许丸,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姜汤下。
下积丸
治食伤积,心腹胀满,气粗壮热,或泻或呕。
丁香砂仁(各二十粒)使君子(五枚)乌梅巴豆霜(各三个)上末,橘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陈皮汤下。
化铁丹
治食积肚硬带热渴泻,脾胃不和,宿食不化。
乌梅肉(八个)巴豆(十六粒,去油膜)青皮(去穣)陈皮(各半两。去白)上未,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或淡姜汤下。
三棱莪术丸
治积滞、痞块、乳癖。
莪术(一两,用巴豆三十粒同炒,去巴豆)川楝子茴香三棱(酒浸一宿)枳壳(各半两)木香(三钱)丁皮(半两)青皮(半两)上未,醋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丸,淡姜汤下。
异香散
取积后调理脾胃。
莲肉(二两)莪术(煨)益智仁三棱(煨)甘草(各半两)青皮(去穣)陈皮(各二钱)浓朴(一两)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入盐少许,煎,食前服。
挨癖丸
治乳癖谷症,腹中块痛。
代赭石(醋淬碎,细乳)青皮木香莪术五灵脂北大黄(各三钱)巴豆(去油尽,一钱)上末,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后姜汤下。
三棱煎丸
治小儿饮食过度,痞闷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也。此药专治妇人血积、血块尤验。
广术(黑角者佳)三棱(二味湿纸包煨香,为末。各一两)大黄(半斤,为末)上大黄银器内,以好醋浸,令平满,慢火熬可,以二味为丸,如梧桐子大,或绿豆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温水下。量虚实加减。
青礞石丸
治小儿奶癖。
硫黄(三钱)青礞石五灵脂锅底黑(各钱半)白丁香(一钱)上为末,米饭丸,绿豆大。捻作饼子。每服二十饼,温水送下。
鳖甲猪肚丸
治小儿癖积发热。
柴胡(一两)黄连鳖甲(九肋者佳,醋炙黄色。各七钱)枳实木香青皮(各半两)上入干青蒿七钱,同为末,以fs猪肚一个,去油,盛药蒸熟,同捣和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煎人参汤送下,食后服。
木香丸
治吐乳、泻乳,其气腥臭。由啼叫不已,以乳与儿,停滞不化,是为乳积。肚硬、热,吐泻,由饮食无度,过饱即睡,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沫,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是为气积。疟后肚内结块,腹中有癖。
木香苍术砂仁青皮辰砂(另研)代赭石丁香巴豆霜(各钱)上末,面糊丸,麻子大,风干。每服二、三丸,随所伤物下。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第十一)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丹溪云∶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胃与脾合为水谷之海,因脾虚而不能传化,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也。其状,自目胞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嗽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凹,举手即满是也。古方有十种论证∶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下虚上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秘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诸家只知治湿多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利水之药,往往多死。殊不知脾极虚损,虽劫目前,水气复来,束手待毙。大都小儿尤是饮食伤脾,不能行水而作胀肿。只用实脾为主,佐之分证治而得之矣。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脉经》云∶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水病胀闭,其脉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实者生,虚者死。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水肿不治证
凡水肿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并皆不治。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
分气饮
治小儿肿胀作喘,气短而急,四肢浮肿。
桔梗(炒)赤茯苓陈皮桑白皮大腹皮(洗)枳壳(炒)半夏(泡)甘草(炙)真苏子(微炒)紫苏(各二钱)草果(一钱,煨去壳)加木通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
温脾散
治小儿脾不和,虚胀不乳食,憎寒壮热,困倦无力。
诃子肉(炮)人参(各七钱半)甘草(二钱半,炙)白术木香茯苓藿香(泡)陈皮黄桔梗(各半两)上未,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两半)木香(二钱半)滑石(六两)槟榔(三钱)茯苓(一两)猪苓白术泽泻肉桂(各半两)甘草(一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
实脾散
治小儿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姜炒)白术木瓜木香干姜(炮。各一两)草果仁大腹皮附子白茯苓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姜、枣水煎服。
疏凿饮子
治水气通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不利。(方见大人门。)
加味五皮饮
治小儿四肢肿满,阳水、阴水皆可服之。
茯苓皮(咀,一钱,内加姜黄一钱)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木瓜(各五分)上作一服,水煎。一方用陈皮、桑白皮,无五加皮。
消肿丸
治小儿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木通白术黑牵牛(炒)通脱木茯苓茯神半夏陈皮(各一两)木香瞿麦穗丁香(各半两)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麦门冬、灯芯汤下。
退肿塌气散
治惊木、积水。用饮过多,停积于脾,故四肢浮肿。
萝卜子赤小豆(炒)陈皮(各半两)木香(一钱)甘草(三钱)上咀,姜、枣煎,三岁儿每服二钱。
匀气散
治脾肺气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炙)桔梗(炒)赤茯苓甘草(各半两)陈皮(七钱)藿香(三钱)木通(二两)上咀,每服二钱,姜、灯芯煎服。
三棱丸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呕恶心,全不入食。
三棱(炮)木香神曲(炒)陈皮半夏(制。各一两)丁香桂心(各半两)上为末,面糊丸,粟米大。乳食后姜汤下二十丸。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
(第十二)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
蛔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长五、六寸者,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肥甘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行束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贯肠心者即死。论其脉,腹中痛,其脉发当沉弱而弦,今反脉大即是蛔虫也。此痛因食物太早受甜,怕痛时便高声啼叫,只看人中上鼻头、唇口一时黑色即是。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
此证当服使君子丸、槟榔散、化虫丸,取下便无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前后烦,此五脏寒,乌梅丸主之。其蛔虫穿者,用薏苡根煎服即安。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蛔虫门
使君子丸
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胀,时或疼痛,不进乳食,渐至羸瘦。
浓朴陈皮(各一两)使君子肉(一两,汤泡去黑皮)甘草川芎(各二钱半)加芍药上未,炼蜜丸,芡实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米饮下。
化虫丸
治小儿虫咬心痛,来去不定,不思乳食。
鹤虱槟榔胡粉苦楝根(各半两)明矾(三钱五分,半生半枯)上末,面糊丸,绿豆大。三岁服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二滴吞下。食前如有小虫,皆化为水,大虫自利下,初服甚效。
乌梅丸
治蛔虫上入其膈,故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咽闻食臭,服此当自吐蛔,又治久痢。
乌梅(二十三枚)干姜(两二钱,炮)黄连(二两)川椒当归(各半两)细辛附子(炮去皮脐)人参桂枝黄(各七钱)上为末,用酒浸乌梅肉一宿,去核,蒸饭杵成泥,和药匀丸如麻子大。食后服十丸,日三服,忌生冷物。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第十三)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听从其令也。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始伤肺气,终动脾湿,故咳而又嗽也。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肃,及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久则动脾湿而为痰也。大法与大人同。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脉经》曰∶关上脉微为嗽,脉浮缓者为伤风,脉紧者肺寒咳嗽。脉浮软者生,弦急者死。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钱氏曰∶嗽者,肺盛微寒。八、九月,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证面赤身热、痰盛,法当以葶苈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伤风嗽也。风从背脊第三椎肺俞入也,以麻黄汤汗之。有热证,面赤,便水,涎热,咽喉秘者,甘桔汤治之。若五、七日之间。其身热,痰盛,涕唾稠粘者,以褊银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者,有不饮水者,其身则热,以泻白散泻之。若伤寒咳嗽五、七日无热证而但嗽者,亦葶苈丸主之,后用化痰药。而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主之。痰盛者,先实脾,后以褊银丸下之,涎退则补肺为上法,有嗽而吐水或清绿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饼子下之;有嗽而痰咳脓血者,乃肺热,食后服甘桔汤,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胶散补之,咳而痰实,不甚喘而面赤,时饮水者,褊银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减。
伤风发热咳嗽者,宜先发散其表,人参羌活散加麻黄,或金沸草散加桑白皮、惺惺散、参苏饮皆是发散之药,热不除,解肌汤主之。假如表散风邪,无别证微嗽者,服抱龙丸、泻白散平肺之剂;痰涎壅盛,玉饼子、金星丸;下痰热,泻白散加人参或辰砂半夏丸、抱龙丸尤良。下后热不退,作惊风之状,宜以薄荷散服。
感寒发热咳嗽者,服惺惺散加麻黄表散寒邪。微嗽,杏仁膏、人参半夏丸;痰嗽,半夏茯苓汤。
久嗽曾经解利,肺气虚寒宜补肺,服补肺阿胶散、润肺散。肺中风,肺受寒久不已,灸肺俞穴三壮,服百部丸,陈皮、罂粟壳、桑根白皮煎汤研化,食后服。
小儿初生百日内咳嗽,肺叶脆弱,最为难治。平常冷热邪入肺中,无能得出,又不堪吐利,必明病源,消解风寒,化痰顺气,益肺生津,胃开气壮,嗽即渐减,不可强攻。
冷嗽则鼻流清涕,面白痰薄,日轻夜重,或微有邪热。热嗽则面微红,鼻干热,痰稠,脉浮数。胃热不因风寒而得,以儿啼便乳,壅结心肺不散,即嗽而逆,以玉饼子下。
钱氏治嗽之法,先实脾,脾母得实,肺则和平。
小儿咳嗽者,腠理受风邪感激,脸红喘促,辨虚实,若见唇缩胸前陷,鼻枯干黑,皆为不治。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参苏饮
治婴儿感冒风寒,发热头疼,咳嗽痰涎,并宜服之。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曲茯苓陈皮枳壳桔梗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钱,姜、枣煎服。
华盖散金沸草散甘桔汤泻白散
(以上方并见大人泻门。)
阿胶散
治小儿久嗽无津液。
阿胶(半两,炒)鼠粘子(一钱,炒)马兜铃(半两)甘草(炙,一钱)杏仁(去皮尖,七粒)糯米(一两)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咀二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后服。
葶苈丸
治乳食伤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盛喘促。
甜葶苈(炒)黑豆(炒)杏仁(去皮尖,炒另研)汉防己(各一两)上为末,入杏膏蒸陈枣肉,和捣成剂,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乳食后或临卧服,量儿加减。
杏苏饮
治婴儿痰气咳嗽不止。
杏仁(去皮尖炒黄)苏子(炒)陈皮赤茯苓桑白皮(炒)大腹皮半夏曲甘草(炙。各一钱)上咀,姜一片同煎,食远服。
七宝散
治婴儿清前,散热化痰,定喘止嗽。
大黄(面包煨)栀子仁赤茯芩黄芩赤芍药(炒)滑石甘草(炙。各一钱)上为极细末,用桑皮煎汤,喘急,气满,不睡,磨刀水澄清,温暖服。
白饼子
治腹中有癖,但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半夏南星(各制,一钱)轻粉(五分)巴豆(二十四粒,去皮,水一升煎,水尽为度)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糊丸,绿豆大,捏作饼子。三岁以上五饼子,以下三饼子。
葱白煎汤,临卧服。
褊银丸
治风涎泻,上焦实热及乳食不消,腹胀痰喘等疾。
巴豆(去皮心油)水银(各半两)好墨(八钱,火烧醋淬)麝香(五分,研)黑铅(二钱半,同水银结成砂子)将巴豆、黑铅研匀,和入砂子、麝香,陈米糊丸,绿豆大,捻褊。一岁一丸,以岁以上五、六丸,薄荷汤放冷送下,不可多用,量虚实增减,食后服。
百部丸
治小儿肺寒,壅嗽微喘。
百部麻黄(各三钱)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水略煮)上和匀,炼蜜丸,皂角子大。温水下二、三丸。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咳嗽门
小儿咳嗽不瘥,灸肺俞穴。(在背上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疟。盖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重者,远而为。者,久疟也。
是知夏伤暑,气闭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为疟也。良由乳母抱时解脱,不避风寒;又因触冒暑温,致令邪气客于皮肤,积于脏腑,阴阳偏胜,邪正相攻,而作往来寒热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先寒而后热者,阳不足也;先热而后寒者,阴不足也;寒多而热少者,阴胜阳也;热多而寒少者,阳胜阴也;寒热相半,阴阳交攻也;寒热相间,阴阳乍离也。大抵小儿皆自饮食上得之者为多,须用先与消导,然后随其得病所由而调理之,斯为良法。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要略》云∶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弦迟者温之,弦紧者可发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数风热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明医杂着》云∶疟是风暑之邪,有一日一发,有二日一发,有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日与夜各发,有汗无汗,有上半日发或下半日发,有发于夜者。治法,邪从外入宜发散之,然以扶胃气为本,又须分别阳分、阴分而用药。邪疟及暂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若过服截药,致伤脾胃则必绵延不休。凡热多寒少,无汗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汤;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汤;小便赤,热多寒少者,小柴胡汤;寒多热少者,清脾养胃汤;久未止者,鬼哭散止之。热多汗出为泻,腹痛者,大柴胡下之;久疟不愈,肠下结块者,木香丸、鳖甲饮子调之;甚则以神丸消之;烦渴者五苓。有小儿疟疾用药退热太早,变作浮肿,外肾肿大,或食伤于脾胃。浮肿者,脾之外应也,宜大腹皮汤、草果饮之类。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清脾饮
治瘅疟,肺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饮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
青皮(炒)浓朴(炒)白术草果(煨)柴胡茯苓半夏(泡)黄芩甘草(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姜三片煎,食前服。
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兼治瘅疟,最有神效。
半夏(泡)茯苓人参白术草果(炮)陈皮(各半两)甘草(二钱半)上咀,每服三钱,乌梅、姜、枣各一枚煎服。
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温中快膈,能辟山岚瘴气,寒疟,脾胃虚寒,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浓朴(炒)苍术半夏(泡)藿香(洗)草果(炮)茯苓人参(各半两)甘草(二钱半)陈皮(七钱半)上咀,每服三钱,枣一枚,乌梅一个煎,热服。
白虎加桂枝汤
治小儿疟病。
石膏知母甘草桂枝上水一盏,粳米一撮煎服。
草果饮
治疟寒多热少,或遍身浮肿。
浓朴(炒)青皮(炒)草果(炮)藿香(洗)半夏(泡)甘草丁皮神曲(炒)良姜(炒。各等分)上未,每服三钱,姜,枣煎。
大腹皮汤
治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积于脾胃宜服。
枳壳苍术(各二两)甘草(二钱)大腹皮槟榔三棱(炮)莪术(各一钱)上咀,每服三钱,姜皮、萝卜子、椒目同煎服。
参苓汤
治小儿疟后面赤黄,泄泻不止,乳食不消。此乃胃气虚弱,故脾虚则泄,胃虚则吐,宜服之。
丁香诃子(炮,二钱)青皮陈皮白术茯苓人参肉豆蔻(煨。各三钱)甘草(炙,二钱)上未,每服二钱,陈米一勺、姜一片同煎。
麻黄根汤
治小儿疟疾盗汗,寒热进退。
麻黄根知母槟榔三棱(炮)莪术(炮。各一钱半)半夏(三钱)白芷贝母(五分)常山甘草(各一钱)上咀,每服三钱,姜二片、小麦十五粒煎。
常山饮
治一切疟疾。
知母贝母半夏(泡)甘草茯苓常山人参草果(煨)浓朴(制。各等分)上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枣煎,空心服。
鬼哭散
止疟疾入不愈者。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鳖甲甘草上咀,每服二钱,用桃、柳枝各七寸同煎,临发时服,略吐出涎不妨,只用常山、甘草、茯苓煎服亦效。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疟疾门(第十四)
小儿疟疾,灸大椎、百会各随年壮。(百会穴在发际上五寸。)小儿久疟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名内庭穴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第十五)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钱氏曰∶凡小儿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皆强,大小便涩,一身皆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着物皆如黄染,此黄胆也。二证多病于大病后。又有一证,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疸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疽也。经云∶诸疸皆属于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者兼白,胃怯,胃不和也。丹溪云∶不必分五,同是温热,如曲相似,此理甚明。《全婴方论》云∶夫发黄者,皆由寒湿之气蕴结于脾胃,蒸发而成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热壅,必发黄。巢氏曰∶小儿百日、半岁,非伤寒疸病,而身微黄者,亦是脾胃热,不可灸,火灸之则热甚。此是将息过度所为。微薄其衣,欲与除热丸散投之自歇。不得妄与汤剂及灸,为害不浅浅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脉经》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凡欲黄,寸口无脉,鼻气冷,并不可治。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罗谦甫云∶一小儿季夏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溃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热,加以湿令而蒸热,薄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遂乘心,湿热相合,而成此病。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胜则皮肤如溃橘之黄,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是也。
[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 黄胆门
茵陈汤
治小儿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此为瘀热在里,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痛者并主之。
山茵陈栀子仁川大黄(各等分)右咀,水煎,加减服。日进三服,小盒饭和,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痛,黄随小便中去也。
加减泻黄散
此药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
黄连茵陈(各五分)黄黄芩茯苓山栀(各三分)泽泻(二分)上咀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食后热服。一服减半,五日再服愈。
栀子柏皮汤
治小儿身黄发热。
栀子仁(十枚)甘草(炙一两)黄(二两)上咀,水一盏,煎六分,加减服。
犀角散
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一两)茵陈栝蒌根升麻龙胆草生地黄(各半两)寒水石(四钱)上咀,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尽黄,栝蒌汁和蜜服之神效。
茯苓渗湿汤
治小儿黄胆,寒热呕吐,渴欲饮水,身面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饮食。
白茯苓(五分)泽泻(三分)茵陈(六分)猪苓(二钱)黄芩黄连栀子防己白术苍术陈皮青皮枳壳(各钱)上咀,水一小盏煎六分,徐徐温服。
丹溪一方
治小儿吐泻,黄胆。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黄连甘草白术茯苓(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汤调服。伤乳者,麦芽汤调;时气,用紫苏汤;发热者,薄荷汤、茵陈五苓散,沸汤调服。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2/25 0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