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家类>> 老子校释>> 正文

七十六章

    七十六章
    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
    严可均曰:「人生之」,本作「人之生也」,高翿作「民之生也」。「其死」,各本作「其死也」。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均无两「也」字,下二句同。敦煌辛本「坚」作「刚」。
    谦之案:诸河、王本、傅本均有两「也」字。范本同,但「坚强」作「刚强」。说苑敬慎篇亦引「坚」作「刚」,下同。此盖真类与阳类通假,易系「刚柔相摩」,音义引作「坚柔」,即其例证。又文选座右铭引无「之」字,遂州、严亦无二「也」字。此章以人生之肌肤柔软而活动,可以屈伸,以示柔弱之可贵,则作「人生」二字是也。
    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严可均曰:「生之」,御注作「生也」,本作「之生也」。「其死」,各本作「其死也」。
    武内义雄曰:敦本「生之柔毳」,景本同敦本,但「毳」作「脆」。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辛诸本均作「生之」,敦煌庚本无「也」字「枯」字。
    谦之案:御注作「生也」,罗校误。庆阳、磻溪、楼正同。严、彭、傅、赵、无「万物」二字。遂州本「脆」作「毳」,盖即「脆」之或体。又文选庐陵王墓下作诗注引庄子逸文:「其生也柔脆者,死者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作「故曰」。
    蒋锡昌曰:淮南原道训作「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文子道原篇作「柔弱者生之干,坚强者死之徒」。说苑敬慎篇作「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列子黄帝篇作「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御览木部作「柔弱生之徒,刚强死之徒」。皆「坚强」句在「柔弱」句下,疑老子古本如此。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谦之案:「木则共」,御注、景福、邢玄、磻溪、楼正、高翿、柰卷、河上、王羲之、顾、范、彭、敦煌庚、辛诸本均同。诸王本作「兵」,道藏王本作「共」;经训堂傅本作「兵」,道藏傅本作「共」。「共」字未详。本成疏曰:「譬树木分,故枝条共压其上;亦犹梁栋宏壮,故椽瓦共压其上也。」知成所见本亦作「共」,故缴绕穿凿其辞。丁仲佑曰:「集韵『共』为『拱』之省文。谷梁僖三十三年传『子之木已拱矣』,注:『拱,合抱也。』又公羊传注:『拱,可以手对抱。』」说虽可通,但以较「木则兵」,所谓直木先伐,犹觉后义胜也。黄茂材曰:「列子载老聃之言曰:『兵则灭,木则折。』列子之书,大抵祖述老子之意,且其世相去不远。『木则折』,其文为顺。今作『共』,又读为『拱』,其说不通,当以列子之书为正。」谦之案:黄说是也。灭、折为韵。「折」,篆文作○,说文在艹部。陈柱曰:「古文『折』或有作○者,以『兵』字篆文作○,形极近。」高亨亦谓「古『折』亦作○,上『斤』下『艹』,与『兵』形似,故讹为『兵』耳」。
    俞樾曰:案「木则兵」,于义难通,河上公本作「木则共」,更无义矣。老子原文作「木则折」,因「折」字阙坏,止存右旁之「斤」,又涉上句「兵则不胜」,而误为「兵」耳,「共」字则又「兵」字之误也。列子黄帝篇引老聃曰「兵则灭,木则折」,即此章之文,可据以订正。
    易顺鼎曰:俞氏平议据列子引老子作「兵则灭,木则折」是矣。鼎又按文子道原篇作「兵即灭,木即折」,淮南原道训亦作「兵则灭,木则折」,皆与列子相同。王注「木则兵」,云「物所加也」,四字疑非原本。
    奚侗曰:「折」以残缺误为「兵」,复以形似误为「共」耳。兹据列子黄帝篇、文子道原篇、淮南原道训引改。但文子、淮南于「木强则折」下,有「革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皆韵语,或老子原本有之,而今捝去。
    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严可均曰:各本作「强大处下」,无「故」字。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作「故坚强居下」,庚本作「故强大处下」。
    谦之案:遂州、彭上「处」作「居」,范作「取」,高本汉二「处」并作「居」。严「柔」作「小」。「坚强处下」,彭、傅、赵同此石。盖即草木为喻,以明根干坚强处下,枝叶柔弱处上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邓廷桢同。奚侗:灭、折韵。陈柱增徒、徒韵。又高本汉:胜、兵韵,下、上韵。谦之案:胜、兵、下、上皆非韵,高说误。
    武内义雄曰:「兵强则灭,本强则折」,列子黄帝篇引老聃语。老子第七十六章亦载此语,文不同。灭、折韵。
    右景龙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五十七字,傅本五十九字,范本五十八字。河上题「戒强第七十六」,王本题「七十六章」,范本题「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