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统道藏太玄部>>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正文

卷之二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二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常应常静解
    夫天体本静,应之以日月云霞。地体本静,应之以江河万物。四序本静,应之以春夏秋冬。人心本静,应之以喜怒哀乐。凡有一静,则有一应。静者,主也。应者,宾也。静者,君也。应者,臣也。静为内体,应为外用。是以圣人之心,常不易而应乎万物之情,常不动应乎万物之变。虽与万物接应,而此心未始逐万物而迁动也,故能为万物之主焉。虽日应万机,曾不损乎毫厘,太上执此以御三才万物也。常应常静,圣人之至德乎,天地之真心乎。学者之日用紧要,切不可放过也。
    解谷神不死章
    无极为太极之谷,太极为天地之谷,天地为万物之谷,人心为众理之谷。谷者,纳物而不盈,呼声而能应,象乎人心也。神者,天地间之至理,人心中之至妙。此神知觉虚灵,与心相应,犹谷之应乎声也。三才有休否,此神元歇灭,故曰不死也。是谓玄牝。玄者,天地之始象。牝者,至静之真体。三才未立,四象未生,是道已具。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此也。曰太极,曰性命,曰铅汞,曰水火,无非玄牝异名之妙也。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牝一窍,乾坤之根蒂也。众道由此而出,三才由此而生。或以口鼻呼吸往来清浊为说,是亦道也,但不得谷神之妙矣。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者,无终之义也。谓谷之有神,不断不灭,劫火洞燃而不坏,二仪变易以常存。人能用之,不急於勤,不荒于怠,故可与道相为无穷也。
    性宗命宗同体说
    世谓禅学为性宗。禅者,梵曰禅那,此翻曰静虑。以清心澄神、静念息虑为本,以忘形去累、止欲离贪为宗,在身为戒,在心为定,在性为慧,禅宗以戒、定、慧为第一义。命者太极混沌中元命之命也。以无为自然、妙有清虚为本,以专气致柔、抱元守一为宗。在肾曰精,在身曰气,在心曰神,命宗以精、气、神为第一义。戒、定、慧,即精、气、神也。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养神。非戒则不能生定,非定则不能生慧。戒不立则精丧亡,定不全则气流散,慧不生则神凋竭。故戒定慧依精气神而立,精气神依戒定慧以全。三教圣贤,不能去此六字而成道者。今之学释者则曰:本来无一物,何用精气神也。学道者则曰:吾有精气神存,何待戒定慧为。此皆不明根本,妄自分别,所以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悲夫!
    解金刚经一合相理分
    夫有合相之者,天地万万物也。无相之合者,如来性理也。万万之合,莫逃乎身命。阴阳性理之合,不越乎真空妙有。分云一合相理者。相者,事物也。理者,性理也。凡貌象炁质之物,宥于天地之间者,莫不合乎数,当乎理也。至于蜎飞蠕动之属,有情无想之类,孰能逃乎一合之相矣。故如来说法,必自有相而至于无相。谓一切众生,必固相而后显理也。非相财真空之理无所明,非理则妙有之机何所发。故以相明乎理,以理合乎相,欲使众生即色即空,即心即佛也。经云:如来如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显名世界。解云:此言天地一合相,世界若此其大也。盖太极未形时,即无此世界,大块既判后,是名世界也。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解云:元始之际,本无一合之形,今实有世界,不过一合相也。盖天与地合,日与月合,阴与阳合,男与女合,其余不言,可知是名一合相。解云:如来真性,本无名相,不过假权就实,借有明无,随顺世间,名一合相也。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解云:然此一合,乃真空与妙有合也,众生与佛性合也。老子谓神形俱妙,此也。千圣不传,故曰不可说也。但凡夫之贪着其事解,凡夫不明佛性,但与世界尘劳烦恼为合,贪求无厌,着相不解,事事执迷,不能省悟,使一灵真性流浪生死,出入韬回,皆贪着其事也。诸经之解为为不同如来之旨,遂成讹舛。经中明白,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见得形炁之合明矣。又破曰即非一合相,此性理之合明矣。谨解半章,发明后学云耳。
    解老子贵生章
    经: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解:生犹日之出也,死犹日之没也。庄子云:死生如夜旦,此也。十有三者,乃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胞、胎、养,此十二事,兼吾之身共十三也。凡万物始而复终之道,阴阳往而复反之理,人物盛衰死生之数,在坤卦为复,在乾卦为姤,阴阳消长,寒暑推迁,造化相为无穷者,此也。凡有生之徒,必循此而生,又循此而死。今生动至於死亡之地,其盛衰存亡之迹,亦不能逃此十三徒之数,有能逃此数者,其惟圣人乎。释氏之生老病死亦本於此。其所谓韬回者,此三三徒欤?
    经:一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解:万物无生,故得无死,既有生则必有死,有死则必有生,此天地间必然之理也。今不能兔乎十三徒之患者,为万物生生之情不已也。既厚於有生,何得免乎死也。老君恐世人不明出生入死之理,故设问曰夫何,故又自答曰以其求生生之道甚厚,不能至於无死之地,所以未免乎十三徒之生死。今欲不与此徒为伍者,则当出五行生死之外可也。
    经: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解:既厚於有生,则当其摄卫养生之术,顺其生旺兴衰之数,明其死生出入之机。修其身,养其气,固其精,存其神,黜聪明,屏嗜欲。使七情不扰於内,六尘不扰於外。不奔走於名利之场,故陆行不避乎虎兕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不徇身欲,不为祸先,故入军不待避乎甲兵也。故善摄其生,必洗心藏密,忘物忘形。使乎六欲之兕虎无所投措其爪角,三毒之甲兵无所容顿其锋刃。神形俱妙,与道合真。故曰无死地也。又曰圣人能外形骸,不与十三徒为侣,故物不能为之害,世不能为之患。老君曰:吾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何患之有。以其无身,故能无死地也。诸家解义各以九窍四肢,七情六欲,或言水六火七,或言六根、四大、三毒为十三,似与经旨不相侔合。今特解此,发明后学。
    若婴儿之未孩
    婴儿者,未出胞胎也。出乎胞胎,谓之孩也。婴儿在母腹中,惟抱一团和气。喜怒哀乐之情未发,见闻知觉之性未萌也。出母之胎,便有喜怒哀乐之情,见闻知觉之心,故不足以况於道也。古人曰:温养子珠,保养太和。又曰:圣胎道胎,胎仙胎息,未尝言出胞胎也。三教圣贤泏养之术,孰能越此。老子抱元守一,专炁致柔。释氏之宴寂,颜子之坐忘,止是婴儿。
    二极中说
    无极,无中之中也。太极,至中之中也。寂然不动,元炁总禽之首也。不可得以状之,即无偏倚流伏、过踰不及之患,是为乾元之始,万物之根也。极名虽异,而中不异也。三才万物不能须臾者,离此中也。至于喜、怒、衰、乐之未发,此中者,在儒谓之精一,又谓存神;在老谓之抱元,又曰守一;在释谓之禅定,又曰寂观。是皆人心固有之中也。以我固有之中,合乎二极本然之中,则天地物我同乎一体。物我既同一元,中寂故不见有起灭,不见有流滞,不见有去来,不见有偏倚。若然者,故可齐万物,一生死,立於至中之中也。
    坐忘说
    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得而有此道也。故古人立止观二法,对治散昏二病。止者,止其散,即散归於定。观者,观其昏,即昏复於慧。非定力不能止其散,非返照不能明其昏。古之上士莫不由此而求之,所以颜回惰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伺於大通。子棋隐几而坐,丧乎吾我。明道坐如泥塑人。许君曰:静定栖神,无生杂想。广成子曰:毋视毋听,抱神以静。西王母曰:无劳汝形,毋摇汝精,灵山六载,少室九年,又有胁不至席,身不离座,身心不动,入乎大寂。释门若此者甚众,不过止散而照昏也。不假坐养,圣胎何以克成,定慧大事明了,任意逍遥。事若未明,不宜废坐。虽然冥顽兀坐,又谓鬼窟黑山,外静内动,名曰坐驰。若此谓之坐忘,又不可也。
    降伏其心说
    人心最老最险,易於动摇。瞬息之间,遍历万物。其贪也,犹虎狼鹰鹞。其毒也,犹蝮蝎蚖蛇。纵之则万骑奔风,放之则群猴掷树。其中物也,如戈矛剑戟。其用谋也,如罗网钩锥。享千钟利禄,不以为足。居九层楼阁,不以为荣。万物皆可测其情,惟人心不可得而测也。今以何者而降伏之?必也先之以知足,继之以毒,抑其纵,敛其放。散其戈戟,去其网罛。忘其富贵,一其驰散。静其念虑,割其恩怨。喜怒哀乐,寝而不发。颠倒梦想,默而远离。六欲不兴,七情不缪。世间一切理事境界,并不挂怀,若月停止水,云散太虚,无为自然,如如不动。若此可为降伏也。犹外敌之降於中国,群臣之伏太君。然后安危保险,弃甲揩兵,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此心天下之太平也。
    仰山禅房座右铭
    阴云消散
    则般若
    慈救众生  迷则无明悟慧月流空
    慈悲           十二时中
    悲於一切  行住坐卧总是真如
    心常如一
    堤防众欲
    戒
    禁欲百非
    恵济贫穷        五阴廓落
    布施             五蕴皆空便为菩薩
    广施阴德        一性圆明
    佛道者心
    佛即是心即心定佛
    大图智镜    反观自心      贪爱若灭        谅不由他
    慧     无贪  
    耳等真空    照彼昏昧      烦恼自无        道不远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之在我
    昼夜孜孜      识尘清静
    精进       六根清净即同如来
    善念不退      清身独露
    安心止散
    定
    静虑澄神
    日用中间
    知觉见闻无非妙用
    能忍其辱      头头贝足
    忍辱
    福德日生      尘劳不碍
    塞则烦通则菩萨
    觉性现前
    即此身心为佛法,休从外象推寻。明之无古亦无今。大圆平等智,即是本来心。戒定慧根须决定,贪嗔烦恼无侵。六尘五蕴总邪阴。若人如是会,大地变黄金。
    惟此法门为最直,明心见性为先。如来一大事因缘。了明真的意,即便是金仙。布施慈悲兼忍辱,无贪精准常然。运情平等倘无偏。此心如不昧,腊月火中莲。
    知觉见闻皆妙用,住行坐卧如如。朝昏百刻莫虚拘。物情如不着,此即是工夫。无我无人无住相,真然委鉴玄虚。圆明具足了无余。竿头须进〔步〕,午夜月轮孤。
    仰山丹房座左铭
    阴阳停合
    和而不流即是沐
    调息渐香                        熏蒸四肢
    鼻
    魄守在肺                        调理中合
    绵绵若存即是火候
    总归无念
    知雄守雌
    炁
    元炁常存
    含光隐景               都摄六根
    眼      五炁朝元即是采药
    魂守在肝                总归无念
    负阴抱阳
    玄牝之门    含真抱一    停思息虑  娘生之身即是丹炉
    神    脾              尽在吾身
    天在之根    元神自居      意守在脾                       烹炼汞铅
    日用之心即是金翩
    不离方寸
    绝音止聪              戢精炁神
    耳       三花结叶即是丹头
    精存在贤              融成一片
    知白守黑
    精
    元精不散
    十二时中
    时时不怠即是工夫
    薄味寡言                     心常如一
    口
    神守在心                     毫发思念
    圆而无漏即是固济
    不扰灵台
    但把心为汞鼎,〔此身〕#1便作铅炉。汞铅二味结玄珠。一粒大#2如黍米。 意马才奔汞失,心猿微动铅枯。若能过住十三徒,生死何干吾事。
    魂魄精神意识,色身香味为徒。都将一炁贯玄珠。收入中华国土。
    玄圃净夷精彻,心田平治荒芜。大丹烦赫耀冰壶。独露堂堂谁侣。
    精乃生神之本,炁为养命之根。三般结就合乾坤。斗柄周天轮转。
    子夜起从海角,午初流下昆仑。金乌玉兔两停轮。昭一见皆空五蕴。
    真道不传
    天下之术可传,道不可传也。术可说,道不可说也。老君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无文,何言可说。道本空寂,何物可传。必须自得於心,然后引师之说,证我悟处。言行符合,即师度我也。师者,华表也。众人不由其道,非华表之咎,师能印其是非,不能同使之得道也。《金刚经》云:若言如来度众生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言众生之性,本自圆成,我惟启悟之也,使人明理自度。若言我能度者,我即着世间之名相也。老君亦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亦未曾言能度之。近之学者趋奇慕怪,谓彼能出神,此能通圣,或见地狱,或游天堂,或言神与之交,或言鬼报之梦。惑人以祸福,诈人以吉凶。休粮为观夜行为之定。饮酒啖肉为之养精,曲背垂头为之坐圜。妄想为之禅,颠倒为之佛。数气息为之命,认识神为之性。至有裸形、赤体、服炁、采阴阳、弄胞元、秽荒淫、触邪僻,言有不可问者,为之秘密。曲躬稽首,称为弟子。不可胜言。善知识,不该奇怪者,见之不敬,语之不爱,指瑕斥庛,喧传毁谤。悲夫!世之宜假不宜真乎。道有可传,皆为之术。心有可取,亦谓之妄。不从自得,而从外求者,非曰真道。故曰术可传也。
    人直畜说
    人之生也。其形必直。畜之生也,其形必横。直者,肖天地之形为形也。横者,反天地之形为形也。肖天地为形者,奉行天地之情性也。反天地为形者,供奉人道之享用也。羽毛鳞介之属,莫不为横其身焉。横其身者,横其性。狼虎鹰枭蚖蛇蛟□,天地间凶狞贪嗔之类是也。人则直首方足,厚背宽腹,佩服於道德,串带於仁义,所以贵居万物之上也。然直其身,直其道也。故能以直用心,以直治民,以直事君,三才之中,直者王也。三字中直落也孔子曰:人之生也直。凡直其身心者,人类也。横其身心者,畜类也。世之不横其身心者鲜矣。
    接木说
    花木之树极多,其色不可眼,其味不可口者,皆为常木。虽然,亦有博接之道也。当其芽蘖之始萌,良工剪去其常梢,博之以嘉梗,周之以草,按固之以泥涂,然后条风吹之,膏泽润之,则新条发於旧梢之上。向之酸涩者,易为甘美。常木易为奇葩,色可以眼,味可以口,众人莫不悦其美,而尝其实也。由此观之,谓人性不可改者,非也。当其意之初萌,能剪其恶念,易之以嘉谋,护之以忍草,固之以信土,吹之以和风,沐之以智雨,则善谋由是而生,恶念由是而止也。向之邪佞者,易为中正。妄伪者,易为诚信。开智慧花,结真实果。众人莫不服其能,嘉其志也。谓性不可改,恶不可回者,非人之徒欤。余观接木,遂得伐恶迁善之理,故作接木说耳。
    三身同根图
    道分三身之用
    理合一真之元
    三身同根说
    道生一,一偶二,名之曰乾,三才由是而始也。古人设象必体乾元。道有玉清、上清、太清,佛有法身、报身、化身,释迦有文殊、普贤,弥陀有观音,势至。此太极函三之义也。三者,乾元也。乾属金,故道曰:金丹、金鼎、金公。佛曰:金刚、金仙、金相。凡曰金者,皆象乾也。姑指一佛言之,诸理不言,可喻也。弥陀有观音衣白,势至衣青。青,东方夕个也。白,西方之色也。青属木,表慈仁教育众生之象也。白属金,表智慧觉悟众生之象也。佛处於中,必空手而高下之,表德合天地而无为也。二士各有所执,表行化之义也。立必莲花,表清净无染也。指必执中,表执中有道也。衣必红纯,阳之象也。相必金坚,刚之象也。足必跣,离尘之象也。余者不言,可知也。夫道体空寂,本无形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而佛与道以区区之相示人,在理岂不谬哉。鸣呼!去圣逾远,源流益别。苟不以相,后世何以韶将来也。此古人不得已而为之。诚哉,睹假形而思古道,亦启信之一端矣。虽然,立象设教未免乎假,而圣人之心未始不同焉。象外真体,故未易言也。合则万殊一本,散则一本万殊。悟则一身兼三,迷故三身不一。
    金刚经三心不可得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夫三心者,用之於前为过去,用之於今为现在,用之於后为未来。又前念已灭为过去,今念方生为现在,后念未发为未来。此三世之时有不同,然一理之谅无以异。圣人之心,万古一定。逾上古而不老,在即今而不憎,处未来而不灭。不为事物之所变,不为今昔之所迁。用之以治天下,教人徧育万物揆四时,虽发之於情;形之於事,未尝所取也。视其始,寂然不动。观之今,廓矣无为。觇之终,邈哉罔极。化之於群生,群生莫知其德。用之於天下,天下不赏其功。过去不取於名,现在不取於相,未来不取於法。故曰不可得也。
    六对之图
    六对义
    智慧对愚痴者,悟则愚痴成智慧,迷则智慧成愚痴。佛性对众生者,迷则佛性成众生,悟则众生成佛性。烦恼对菩提者,悟则烦恼成菩提,迷则菩提成烦恼。喜乐对嗔怒者,悟则嗔怒成喜乐,迷则喜乐成慎怒。利欲对仁义者,悟则利欲成仁义,迷则仁义成利欲。虚妄对真实者,悟则虚妄成真实,迷则真实成虚妄。已上诸对之义,往还为体用,互换成始终,至圣至诚,至顽至愚,莫不同具。是六者之对也,犹水之与汤,本同而用二,汤冷复水,水热复汤,两者相入,无能分别,独冷热有不同矣。今夫汤即水为之,犹愚痴即智慧之有也。今夫水即汤为之,犹佛性即众生之有也。汤之不离乎水,水之不离乎汤,犹六者之不离乎对也。故愚痴生则灭智慧,众生迷则灭佛性,虚妄生则灭真实,嗔怒生则灭喜乐,烦恼生则灭菩提,利欲生则灭仁义。如汤生则灭水性,水生则灭汤性也。虽互为生灭,而本未始不同焉。嗔怒、喜乐非有两种性也。非嗔怒,去喜乐,复生也。两者直是一条道理。譬如一条棒,一头是嗔怒,一头是喜乐,由人手拈来拈去使也。犹水热便是汤,汤冷复成水,如上六对,义同是如此。若离众生求佛性,离愚痴求智慧,离烦恼求菩提,元有是处。
    或问金丹性命类
    或问:丹经譬喻,千篇万论,弟子初真,不能穷究直截处,乞一言。答云:五气不谬,五情不思,五味不贪,不欲不染,六根清净,方寸澄彻,便是真丹。此法第一直截矣。
    问二真丹烹炼,其法云何?答曰:彻世事,静打坐,青龙降,白虎伏,朱雀灭,玄武死,勾陈守,五兵不试,八表平安,丹法如此。
    问:如此人人见成也?答云:虽然如是,亦要到得这般田地,可谓现成。未默斯要,又不可言现成也。
    问:铅真铅,汞真汞,水真水,火真火,为是有贤之物,为是万言譬喻?答云:夫道不从外求,外求非为大道。言真铅汞者,乃天地之根元也。真水火者,乃阴阳之本祖也。汞铅在人为性命,水火在人精神,非世间有贤之物也。古人不欲直泄,故万言於物,使人远取近求,以象外阴阳,合身中之神炁也。除本命元神外,其余鼎器药物、龙虎龟蛇,及世间有象者,无非譬喻。
    问:世传置坛靖,立炉鼎,法象阴阳,煅炼世药,丹成服之,长生上升,果有是否?答云:还丹以身为炉,心为鼎,以无念为方,集虚为药,炼之以神火,济之以性水,混合於片时之间,便得服食之妙。久久如此,克定成仙。夫炼世凡药,损财耗力。上世帝王英杰,多为方士诳惑,万万无一成就。
    问:名山洞府,丹药炉灶,尚有存者,然则古人皆非乎?答云:至人置炉立鼎,外炼凡药,内炼心丹,法昼夜时刻,行文武抽添,假外炉火之功,制内心情之动。内心不怠,外火无差,内心若懈,外功已失。外守炉鼎,内运坎离,内丹者就,外药亦成,服之岂不飞升也。今人知炼外药,不明内丹,六根不清,三毒不灭,定慧不生,妄想不除,坎离不交,汞铅不结,虽有外药,仙道未梦见哉。
    问:既知药物,须明火候。请问药物如何结?火候如何用?答云:精气神交感,心意识不动,为之结丹。坎离默运,十二时中,无杂思想,是为火候。如时刻不着工夫,则火候差失,如时刻精神耗动,则大药无功。或知药不知火候,徒无益耳。
    问:修炼之时,须依节候合卦炁,按时刻否?答云:真火无候,大药无方。古人立节候卦炁者,不过使人明彼阴阳,识彼象数,验彼时刻,然后刘而行之,使此精此炁、此神此心,合乎天机,应乎卦象,不相背戾也。如天道时刻差失,则阴阳错谬,风雨失节。如人心时刻妄动,则火候差失,丹道不成。要时时刻刻与造化同功,五行合度。所以立卦象时刻,
    为人心之准的也。
    问:文武抽添,进退火符,可得闻乎?答云:火符至妙,千圣不传。今略而言之,不过调和金火也。金即铅,火即汞;铅即黑,汞即神;神即性,炁即命。性命融会,金火和光,丹道成矣。火太武则燥,太文则滥,要之不燥於武,不滥於文。后则抽之,前则舔之;首则进之,尾则退之。
    使之绵绵若存,温温得中。譬理琴也,弦紧则绝,弦缓不鸣,不紧不缓,应指而声。火候莫不若此。
    问:十月成胎后,还更进火否?答云:譬之金矿,一炼成金,不再入矿,坚明精粹,不变其性,谓之金刚不壤身也。到此之时,大安大歇,虽不进火,亦不退火。含光默默,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问:圣胎圆成便是了当否?答云:十月胎圆,即是打成一片。如要了当,打破一片,升入无形,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问:伯阳《参同契》、《龙虎古经》准易而作,文古意密,莫究归旨,外此别简易之道否?答云:神仙恐世人得之容易,失之亦易,故借易象以明之。谓人肖天地为形,易准天地之道,能明彼易,则天地之道在吾心矣。甚简易者,性命也。性者,太极之真无。命者,无极之妙有。儒之五车,释之三藏,丹书百千,莫能越此。
    问:除性命外更有玄旨否?答云:心也。心者,神之府,精之君,气之帅也。心止则神止,心一则精一,心定则气定。心动则百虑皆生,心静则万缘俱息。大则两仪充塞,敛则四象调和。攒簇五行,会同八卦,融会铅汞水火,归安精神魂魄,成仙作佛,为师为儒,莫不由心所以造也。
    问:金丹之道,性命二者何先?答云:从性宗入者,性为主,命为应。从命宗入者,命为主,性为应。性不可无命,无命谓之乾慧。命不可无性,无性谓之枯阳。此两者同出而异别,不可执乎一也。
    问:人以形气精神性命为本,未审始终极於何地也?答云:太极混而为炁,炁之一者曰精,精之妙者曰神,神之妙者曰性,炁降於人是为命。在人则气为形主,气足则精足,精足则神明,神朋则性极。性始也,命终也,极於斯矣。
    问:但能抱元守一,其余卦象阴阳,特譬喻也。何待穷奇,徒烦於心耳?答云:神仙之道,非劣识者之所能也。明不到太极之始,天地之根,识不到卦象气数、坎离铅汞等事,非通理之士也。若但抱元不变,守一不通,朦然不知道之所在,岂为玄妙也哉。神仙之道,非固执者之所能成,非不学者之所能至耳。
    问: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牝非形质之物乎?答云:玄牝即先天道之祖也。三才万物由此生也,众理万法由此归也。在物为性命,在药曰铅汞,在人曰精神,在卦曰坎离,在易曰太极,在释曰本来,在道曰玄关。一窍玄功妙理,非言可尽,人能得之,可与天地齐年也。非有形质之属耳。
    问:烹炼服饵既不可恃,孰为可恃者?答云:铅自已铅,汞自已汞,精自已精,神自已神,鼎器自已,药物自已,龙虎自已,坎离应系。譬喻并作自己受用,始与大丹相应。始弃家中珍宝,寻世上丹砂,犹蒸砂作饭,握叶为金,徒费精神也。
    问:平叔曰休妻谩遣阴阳隔,绝粒徒教肠胃空。然则金丹固不必碍妻室饮茹名利乎?答云:神仙以世人但言休妻绝粒便是大道,更不寻求自己本命元神也。若能在俗而无俗,居尘不染尘,固不待忘恩弃义,绝粒休妻,卓然矫异而后为道也。若执认古人诗句,以不碍妻室饮茹名利而学仙者,又地狱中人也。
    问:古人必遇人而后成道,亦有不遇而成者乎?答云:未悟必须遇人,悟后即自为心师也。庄子曰:使道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子孙。大槩用自心自悟,若外求於人,徒无益耳。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二竟
    #1此身:二字原缺,据音律及文义拟补。后文金丹问答有云:『还丹以身为炉,必为鼎』。可为佐证。
    #2原本『大』字下衍『明』字,删。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