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续藏经-中国撰述-史传部>>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正文

卷第十七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忍辱学
    佛之法。诚未易以进修也。然而欲以进修者。则必摄其念。於事物之可好可恶。可喜可惧。可憎可慕。可怜可怒。而不动。则外之为辱者遣矣。持其志。於情欲之能骄能逸。能蔽能惑。能慢能昵。能矜能愎。而不生。则内之为忍者得矣。辱以念摄。忍以志持。内无所出。以挠其身。外无所入。以撄其心。佛法之进修易矣。摄念持志二科。寔学忍辱者之指归。系之其下。尤宜哉。
    摄念科
    晋帛远
    字法祖。姓万氏。河内人。父威达。以文章知名。州县辟皆不就。远才俊绝人。既出家。日诵几万言。方等经论。世间坟典。研味贯穿。皆知其要。尝译唯达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经。造精舍於长安讲解。禀受其义者。常千人。河间王颙镇关中。敬仰以为师友。每宿西府讲道时。俊又毕集。能言之士。多下之。
    远以方事争战。欲遁去。会张辅为秦州刺史。镇陇上。载与俱。辅以远有盛名。欲缝掖之。以为己僚佐。远不答。辅由是怨之。有管蕃者。论议尝屈於远。以是谗毁。无所不至。远至洴。谓弟子曰。更数日。我对当至。便分长物作别。翌日诣辅。语忤其意。收付史。一众惊问。远曰此宿负。非今事也。乃呼佛发愿。尽此报已。当为辅善知识。无使其受杀人之罪。遂遭鞭而死。辅旋悔。
    远道化关陇。羌晋奉之如神。闻者为流涕。羌以精骑五千。欲迎远西归。中途闻遭横逆。咸愤。欲为报雠。辅遣军御陇上。羌逆击之。会辅帐下督富整斩辅。羌遂解去。分远骨石。各建塔焉。
    弟法祚。少有令誉。以博士征不就。年二十五出家。化被关陇。梁州刺史张光。尤敬事之。每说令返服。光以祚将惩其兄之见杀於辅也。必从己言。然祚终无意。曰有死而已。光竟害之。时春秋五十有七。光字景武。江夏人。后为武都王杨难敌所围。发愤死。
    晋康法朗
    中山人。少弃家。有律学。诵经见双林鹿苑事。流涕曰。吾已不及见圣师。独不能瞻拜遗迹乎。结伴四人。西渡流沙。凡三日。道绝行踪。草木芜没。迷所往。中有故寺败屋两间。而比丘二人。各居其一。或诵经或卧病。虽相比。不相料理。而卧病者。屎尿纵横。臭秽莫可近。朗谓其徒曰。出家以法为亲。不见则已。见之。其可弃去乎。为留六日。洗浣。明日忽满室香气错莫。谓朗曰。邻房我和尚也。已得无学。可往见之。朗至再拜。乞教。其人曰。君等欵诚契圣。皆当入道。但功业小未熟耳。然何必远游。於事无益。唯自力行道。使不失时可也。朗因复游诸国。研究经论。后还真丹。聚徒授法。不知其终。
    弟子令韶。生雁门吕氏。少喜猎。感悟出家。学善禅数。每入定。或数日不起。移柳泉山凿穴以坐。刻木为朗像。朝夕事之如生。世慕其行云。
    晋道宝者
    琅琊人。丞相王导之弟也。少弃家。亲旧泣留之。宝笑不答。将落发乃咏曰。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源。竟以道学知名。
    晋于法兰
    高阳人。不甘处俗。十五即弃家入道。以精严自持。风骨颀然。三河化其德。性嗜山水。坐禅岩石中。大雪。群虎依止不去。山祇亦时求授教。尤爱石城。遂定居之。今元华寺也。思游五天。至交州象林寺殁。
    晋竺法崇
    不知何许人。性敏慧。有律学。尤长於法华。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好女子。来求授戒。舍所居为寺。以奉之。后还剡之葛岘山。茅茨涧饮。学者凑焉。鲁国孔淳之。每盘游信宿不去。神思颀豁。叹曰。[纟*丐]想尘外三十年矣。恨相得之晚。注法华义四卷。殁於山中。
    晋法和
    荣阳人。少与安公同学。相厚善。其为人恭让。议论纯正。能解疑释惑。石氏之祸。避地西蜀。闻襄阳陷。入关中住阳平寺。后於金舆容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曰。此山高耸。游望者多。一从物化。竟测何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因与安公详定新经辞义。顷之赴姚绪蒲坂讲席。寻语弟子曰。俗网烦恼非一。乃正容服。绕佛拜起。还室以袈裟蒙首而化。寿八十。
    晋昙邕
    生杨氏。关中人。少仕伪秦。为卫将军。长八尺。雄武能立事。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寇。为晋所败。归长安。师事安公。安化。又事慧远。倒志经论。多所通解。且屡为远入关。致书罗什。专对不辱。流辈忌之。远以微罪遣邕。邕识其意。无忤容。独结庐於山之西南居焉。山神来乞戒。邕如法授之。神施以外国匕箸。精巧特异。及远亡。奔赴号恸如礼。后殁於荆州竹林寺。
    宋法成者
    凉人也。少为沙门。辟谷食松肪。讲习禅律。游广汉。尝诵宝积经。才至半。忽疾作。急使侍者读徧。乃化。或见空中有绀马负棺而去。
    宋慧果
    豫州人。宋初游京师。止瓦棺寺。诵法华十地等经。登圊罢。有鬼至前曰。我前生此寺维那也。以过失。报堕圊中。法师以诵持盛德。能令苦趣解脱。愿济拔。我有钱三千。埋柿树下。可取以作功德费。果以其言告众取之。造法华一部。设会以忏。后梦。鬼以生胜处来谢。然视其状貌。则与前日殊不类。
    宋僧隐
    出李氏。秦州陇西人也。八岁弃家。十二为沙门。通十诵。诵维摩法华。从西凉玄高法师。究明禅慧。而深晓律要。复西游巴蜀。还止江陵琵琶寺。且咨业於慧彻。声被荆楚。时山阳王刘休佑为州将。张岱为长史。皆禀戒法。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税驾问道。及病。问日早晚。曰已中。乃索水盥漱。泊然而化 有沙门道房者。生张氏。广汉五城人。有律学。殁寿一百二十岁。
    又释道荣者。不知何许人。有律学。住问心寺讲授。殁寿八十三。
    宋昙斌
    出苏氏。南阳人也。年十余。师事道袆。为沙门。听十诵律於吴郡僧业。听涅盘经於建邺静林。听泥洹胜鬘於吴兴法瑶。听华严杂心於南林法业。大通群义。学者追随。还止樊邓间讲授。孝建之初。移新安。讲小品十地。陈郡袁粲。令望当时。乃躬垂候之。劝令入觐。斌辞以方外之人。岂可尔也。并申顿悟渐悟之旨。时心竞之徒。纷然致难。斌既辞惬理诣。终不屈。粲益高之。殁寿六十七。
    宋慧亮者
    出董氏。东阿人。师事慧静。有高名。能讲法华涅盘大小品。过江止何园寺。学徒云委。颜延之张绪叹曰。安汰玉振於前。斌亮金声於后。微言妙论。将绝复兴。此岂易得哉。元徽中殁。寿六十三。着通玄论。
    宋僧镜者
    生焦氏。陇西人。客吴中。有孝行。轻财好施。母亡。太守赙赠。不受。负土为坟。庐于傍。莳松栢。三年乃为沙门。住吴县华山寺。入关寻师授法。东海徐湛之。请为一门之师。后返姑苏。适上虞谢灵运。尤致欵素。与游嶀嵊。元徽中。诏至都。止定林下寺。频建法会。注法华维摩义疏毗昙玄论。殁寿六十七。同时有释昙隆。亦以高行名世。
    宋超进
    生颛顼氏。长安人。有志节。解大小乘经。年少为沙门。名闻关中。西羌赫连孛孛犯长安。避止东都。久之游吴。会稽太守孟顗。迎居山阴灵嘉寺。太始初。被诏至都下。讲大法鼓大涅盘等经。道俗常千人。以嗜披读。致双瞽。犹俾弟子。唱涅盘经日一过。元徽中殁。寿九十四。时有昙机道凭者。皆以讲学知名。
    宋法瑶
    生杨氏。河东人。少好学。能求师於万里之外。元嘉中。过江住吴兴武康小山寺。迹不涉人间者。十有九年。太明六年。诏郡以礼致京师。与道猷同止新安寺。讲顿渐二悟义。降跸临筵。百辟陪从。九年着涅盘法华大品胜鬘等疏。元徽中殁。寿七十六。
    齐僧宗
    生严氏。雍州冯翊人。九岁师事瑗公得度。受道於斌济二师。善大涅盘胜鬘维摩诸经。每上讲。难者莫能折。性超放。忽绳墨。有所思即诣。不间墙壁。人以是非之。文惠太子。起恶念。忽梦有苦之者。於是革意谢焉。魏主致书。请开讲。齐世祖不许。以平生信施。造太昌寺。寺成而殁。寿五十九。
    梁僧林
    吴人。大同中。游蜀至潼州。居豆圌山神祠中。山西北。去城百四十里。神尤灵异。民所祭谒。林每禅默。一日有巨蟒。蟠屈绳床前。举首俯仰。如揖让状。林为受三归已。即去。自尔稍加构辟安帖。卒无他。
    蜀山多猿。独此山之北。涪水之阳。素无有。及林居之。俄两猿不知何许来。栖托久不去。岁月淹迈。孚乳既繁。数盈百十。偶林出山。则群送至龙门口。又伫望其回。物情之感慕如此。未几宿留赤水。岩而旧居屋宇尽倾摧。归因露坐丛薄中。虎踞前。视林若有所待。林为说法乃去。竟卒于潼。
    梁尚圆
    姓陈氏。广汉洛人。平生以祝术。利益生物。时武陵王纪。宫中美人女子。皆为鬼所崇。或歌或哭。纷纭不能宁谧。鬼忽现形。王令善射者射之。鬼即接取其箭。还掷射者。辄皆中伤。如是久之莫止。乃诣圆持祝宫中。初至则见龙蛇狼虎。哮吼驰骤。出没隐显。变怪杂前。圆安坐告曰。汝小家鬼耳。何敢妄入王宫。汝谓能有所变耶。苟能使我身变者。乃可谓变。然变自身。虽至万种。秪是小鬼。非鬼之大者也。汝令且住。听我一言。诸鬼则合掌而立。圆因唱曰。南无佛陀。诸鬼一时皆失所在。武帝闻之。大加赏遇。后终於所住之冶城。寿八十一。
    梁道珍
    未详何许人。初於庐山。习弥陀观。尝於定中。见人乘舟。行大海中。曰欲之阿弥陀佛国。珍因求载。其人曰。未作净土业。岂可得哉。当时意谓。营治浴室。念阿弥陀经。为净土业也。出定如所意作之。绵历岁月。忽有白银台。降於其房之山池上。人莫知之也。独记其事於经函底。及卒之夕。半山如列数千炬。望者以为异。后又偶获经函底所记故迹。始复审其往生之验。
    又法归禅师。襄阳汉阴人。久习禅业。尝於定中有神人。请游庐山。然庐山者。平生未尝识者也。及出定乃造焉。则树石寺塔。宛如定中所见。遂结宇以住。即今之峰顶寺是也。甘露峰亦此山之别峰。昔慧景禅师方示灭。手握两指。虽伸之复屈。论者以为此证二果之验。且山之草木。皆被甘露。峰因以名。三德一时。至今为山中盛事。兹并记之。
    魏道辨
    范阳田氏。母梦僧着衲持锡入腹。而生。幼多神异。稍长以病聋聩。谢世缘。从剃落。经律奥义。不学而知。尤长於部析邪正。开释封滞。尝对孝文帝。弘宣大教。称旨。初住北台。后随南迁。誉蔼河洛。时有大法尊王经八十卷。号为佛所说。辨一读而识其伪。趣焚之。且欲尽注藏典。以辟余非。或见异征遂寝。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大乘义章。小乘义章。申玄照等。行世。弟子二人昙永亡名也。永负才傲俗。潜遁自守。辨每杖之。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齐慧嵩
    高昌人。少出家。聪悟敏捷。玩杂心。为本国所归向。兄以文学。为国博士。每劝返初服。嵩辄掉头去。因以易林秘隐义从质辨。嵩故未尝读。即为部。析。无所碍滞。兄心异之。然犹未信佛法之渊博也。於是嵩以毗昙一偈。使释其意。构思两月。徒尔纷纭。而其说益谬。嵩当其愤悱。而略启其端。则泠然神悟。遂大归敬。嵩之出处。自尔莫或沮矣。
    魏季嵩尚吾教。其王使嵩并弟入朝。时高氏为相。礼待殊厚。智游论师。世称宗匠。嵩乃从之。以听毗昙成实。领牒文旨。听者忘倦。俊声播於早年。勍敌伏於晚岁。学高望远。本国请还。嵩不听。再征如之。其王憾焉。夷嵩三族。嵩谓其徒曰。经不云乎。三界无常。诸有非乐。况复三途八苦。由来所经。何足怪哉。
    俄高齐革命。天保初。宣帝在御。上统尤以职位见重。而嵩每以学识凌之。诏徙於徐州。为长年僧统。河南江表。率遵其化。隋志念论师。寔祖承之。已而卒。
    齐道纪
    姓何氏。乡里则未闻也。学专成实。尤盛门徒。天保中。每於秋孟。邺都起讲。一日纪引众。南出邺城。有旧门徒。引众入。正复相值。略不退避。纪呵之。彼则对曰。法鼓竞鸣。利建斯在。荣声所向。师资焉有。纪默不答。竟趋去至城外。乃悉谢遣其门徒曰。吾讲已三十载矣。所成就者。不知其几何人哉。且依解立行。古之遗训也。今有解而无行。抑亦奈何。往不可追。来犹可及。吾兹掩关。以思吾过。因扫一房。广读经论。取寺塔幡灯之由。经像归戒之本。着金藏论一帙七卷。七日一过。为士女开阐。而使之归信。且劝奉持八戒。行法社斋。不许屠杀。数年之间。环邺之境。皆遵其教。故世共称之。何隐论师。而尊事焉。
    纪尤以扫塔事母为急务。曰经中以为扫僧地。如阎浮提大。不若扫佛地。如一掌小。言智田胜也。母与登地菩萨齐等。故其事母。则衣食起居。必身亲之。不许人助。曰母吾形骸之本。形骸之累。吾累也。而何敢累人。所居无复厮役。苟有所往。则装檐为两头。其一头则塔像经书。其一头则老母扫帚而已。或问。畴昔门徒争道。还知憾否。曰殆承其力。而有今日。复奚所憾。
    周卫元嵩
    益州成都人。少事亡名法师出家。聪颕不群。尝侍法师夜坐。忽喟曰。世徒贵耳而贱目。又恶能有贤不肖之辨哉。亡名曰。汝欲务名声邪。则阳为狂惑。以骇流俗。可也。嵩心然之。遂逢场作戏。触物摛咏。如是二十余年。四方之人。识不识。莫不以元嵩诚天下之士。已而亡名入关。徙居野安。制天女怨。心风弄。以鼓琴。尝谓其兄曰。蜀土匾小。不足以展胸次。将必游京师。与豪杰抗。何如。兄以为不可。元嵩即谢去。既至京师。念终无以动上者。乃疏废佛法事以进。会道士张宾。与相表里。於是上纳其说。而废教不疑。
    隋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苏云。至冥府。见阎罗王。问曰。卿父曾作何官。曰臣父在周。为司令上士。王曰。若然则追卿误矣。可速放使还。然卿识周武帝否。答曰。臣尝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阶陛。甚识之。王曰。汝可一往看武帝。有吏寻引至一处。门窗椽瓦。皆铁为之。於铁窗中。窥见帝身。铁色极瘦。且着铁枷锁。祈泣曰。大家何因苦困乃尔。答曰。苦困有甚於此时者。汝特未见耳。祈曰。何罪致此苦困哉。答曰。汝岂不知邪。我以信卫元嵩。癈佛教故耳。祈曰。大家何不注引元嵩。答曰。我每注引之。然曹司以为虽三界搜求。无见者。若果见。则我得脱矣。复何所论。卿还语世人。为元嵩。作福。早来相救。苟终不至。解脱无期。由是推之。则元嵩之於佛法。正亦倒行逆施。以激扬之欤。
    梁法懔
    姓严氏。枝江人。年十五。从剃染於玉泉山寺。陪众味道。积有年所。禅燕之暇。仍诵法华维摩及大论钞等。衣不缯纩。食不菑畬。粪扫分卫。坐不睡眠。其游历则庐峰台岭衡罗恒岱。参玄访赜。靡事观览。岱岳之役道徐。遇县令问公验文状。懔指所负函云。此是已。出之则法华经也。令以为绐己。怒甚。懔徐曰。此固诸佛出世之迹。而贫道之所修而行者。谓之行文。不亦可乎。令愈怒。拘而系之。懔禅坐诵经。七日不辍。令感恶梦。乃使释之。未几卒。年六十二。
    梁法忍
    江陵人。依天皇寺落发受具。日诵法华维摩再过。久之以喧愦。徙居覆舟岩下。三十余年。头陀精苦。观理明静。一定七日。粮粒常盈。苟或不继。饮水啖果而已。龛室仅容膝。冱冬炎夏。未尝出户。衣无葛絮。而破衲阅寒暑。无何一象自至。未几示疾。终於岩之北窟焉。春秋六十七。
    陈智远
    姓王族。本太原。寓居陕服童子依荆州长沙寺禅坊。沙门法京隶业。既落发禀戒。厉操敦行。负帙杨辇造建邺龙光僧绰。以进慧学。踰纪三藏克通。梁建安侯萧正立。造普明寺。请居之。时禅师慧湛。方以定学。匡领徒属。遂谘询其秘要焉。乃历名山。养志弘道。后复遇沙门道会於龙盘。而开决其妙。则四威仪中不离正受。住开善寺。毕志泉石。寂默自怡。至老无竞於世。以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终。寿七十七。葬独龙山。沙门慧暠树碑。五兵尚书萧济铭。
    陈慧峰
    不知何许人。住江都之栖霞寺。听诠公三论。深悟其旨。众所推美焉。诠每叹曰。峰之达解思力。吾不及也。以吾年老。且复相依。峰游心禅观。身范律仪。摄念松林。日惟一食。裳衣疎弊。雅有风致。时人歆艳之。晚年偏以十诵。善诱学者。听禀之徒尤多。或讥之。以素习大乘。而又讲律。岂其理然哉。峰曰。非汝所知也。佛法亦何有大小之间乎。天嘉中卒。春秋六十。临终谓弟子智琨曰。吾所去处。汝恶能测。其悬远哉。及殓。犹屈一指。伸之不可。识者以为证初果云。
    隋慧暅
    其先汝南周氏。后避地江左。今为义兴阳羡人。祖韶。齐殿中将军。父覆。梁长水校尉。暅幼通六经大义。年十八。乃喟然叹曰。服膺周孔。以仁义为先。归心黄老。以虚无为贵。然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乃域内之累。非世外之道也。既而梦塔五层。华丽峻特。礼拜祈愿。升陟其巅。俄坐相轮上。不胜其乐。於是依朱方竹林寺诩法师出家。受十戒。寻届都。住甘露鼓寺。进具。受静众峰师十诵律。学龙光绰师成实论。自绰师迁化。更采毗昙八犍度於余师。盖欲悉餐隽永。尽掇菁华也。又研覃成实於龙光大僧正舒法师。及舒殁。以统绪见托。而受其遗嘱焉。
    会梁祚告终。京寺残荡。陈祖历试朱方。乃杖锡南旋。尤承钦挹。既而侯公嗣牧此州。虚心归命。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复出都。止白马寺。涅盘成实。经论迭讲。学者重跰。不惮千里。法筵之盛。莫之尚。
    天嘉二年。沙门宝持等。二百七十人。请於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宣帝诏徙东安。后主在东宫。屡命义集。而素仰材辨。及御宸极。简注斯甚。至德元年。诏为京邑大僧都。四年升大僧正。天下混一。仍归开导朱方。开皇九年七月十日。卒于中寺。寿七十五。其月二十八日。窆锺山。
    方陈氏之盛。每岁夏中庙祀。必诏暅於乐游苑。发涅盘大品。以严冥福。而凤节龙旗。翠旌孔盖。映蔽神座。或於食后。少假寐。輙梦。朱衣人谓之曰。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性好猎。一日庖饔发光。忠忧惧。夜梦人曰。子无忧惧。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树碑墓上。菩萨戒弟子。着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隋法性
    兖人。少习禅学。孤游海上。虽以分卫。时入聚落。然於声名势利之地。一迹未尝践也。文帝东巡。搜访岩穴。因诏入京。住胜光寺。仁寿置塔。又送舍利于州之普乐寺焉。大禅定者。帝於末年。特为性造也。后果终於此寺。
    隋宝积
    姓朱。冀之条人。出家访道。其志有可敬者。齐亡教废。遁居泰山。以养素。开皇十四年。文帝东巡。获上谒。帝甚悦。诏住京之胜光寺。智论摄大乘论。连环讲贯。未尝已。姿性宽恕。人迫忤之。不恤也。或有毁之者。輙脱衣遗之曰。卿能见吾过。而不为吾掩。真吾师友也。仁寿初。诏送舍利塔於华山思觉寺。其瑞应别有传。
    隋道璨
    恒州人。姓氏则未闻也。慧学素以摄论华严十地论。为指南。能发深疑伏旨於讲辨之际。志尚幽静。诚不乐为阙辇游者。后住净光。势不得已耳。仁寿起塔。诏送舍利於许州。后不知所终。
    隋智教
    雍州人。始习教观。昼讲夜禅。未尝少怠。后厌谭说。专事燕默。则其趋向。有非世俗所能窥者。仁寿起塔于秦州之永宁寺。舍利所至。官民道俗相庆。瑞应纷然。见者信焉。
    隋僧范
    冀人也。学兼大小乘。而於静业尤所笃志。造诣深远。流辈莫不屈服。住胜光寺。山林之士。承其誉麕至。平居无所教诫。其嬉笑慢骂。使人动有悟入。噫异矣。诏葬舍利於州之觉观寺。塔存至今。
    隋昙观
    莒产也。七岁出家。淹贯经忏。及进具。学成实。义理无所底滞。后攻禅观。尤有得於十六特胜法。且持诵诸明。获神验。誉彻天阍。征住京师大兴善寺。供事隆缛。每入内廷。备顾问。所获赐赉。一归之常住。无所受。三衣一钵萧如也。仁寿置塔。葬舍利于州之定林寺。诏观规画。故塔成而民不劳。呜呼观之於教门如此。亦可谓强有力者矣。
    隋静凝
    汴人也。时迁禅师。方以空寂之学名世。凝因师事之。则其得於闻见者。岂复可以求之文字语言间邪。然终日块坐如愚。或有以经旨论义问者。则不思而答。妙出意表。仁寿置塔於州之流沟寺。归乡之荣。送舍利焉。不尤愈於衣锦而昼行乎。
    隋玄景
    沧州之石氏子。幼聪敏。读书过目。輙能引用其义无所遗。仅五载。备究经史子集。年十八。举秀才。为和王府省事。时和禅师讲大品维摩於邺都。景偶从门侧立听。鉴领超拔。遂投和受学。和以定业参问繁广。不如先以慧法接之。故授以大乘秘奥之极。年二十七。因与妻子决曰。自临泽以南。吾所游也。名涅盘境。临漳以北。是生死分。一听汝辈所如往也。苟非证圣。吾不重涉。竟依和公剃落。晨宵思择。统解玄微。会周氏废教。逃遁岩谷。而以禅学陶冶内外。开皇初。讲导如法。每鼓则千人屯赴。供施罕疋。所以景之服饰华美。时时脱换。以生物善。苟才经着。即以予人。其感利之殷如此。卧疾既三日。谓侍者玄觉曰。吾平生进修。盖欲见弥勒佛。往生内院耳。云何乃作夜摩天主。又曰。宾客极多。事须看视。或问宾客为谁。则曰向有天众。来邀迎耳。已而异香满室。忽举手谢曰。吾去矣。当生生世世。为善知识也。遂终。大业二年六月云。
    弟子禀景素愿。奉全身葬于紫陌河中。三日而地涌大坟。水疏两派环绕之。世传以为异。
    玄觉纯讲大乘。尤邃於文殊般若。住京师庄严寺。
    隋昙迁
    博陵饶阳王氏子也。姿性俊朗。年十三。父母俾从舅氏权会受学。备善经史。而於易老庄。尤究心焉。然佛典幽极。非妙悟深证。莫可窥测。於是哀恳二亲。以祈出家。年二十一。遂依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剃落。初诵胜鬘。辄了其义。乃复问法纲要於昙遵法师。当有齐教门之盛。宫禁营治福利。众所奔竞。迁因遁避林虑山。黄华谷净国寺。蔬素覃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方寻唯识。感心热之疾。而悉略去医药。专事忏祷。夜梦月入怀取而擘食之。香脆清凉。如冰片。觉而所苦顿愈。余味经旬。流齿颊间。易名月德。其谓此欤。每授戒。则对其人唱曰。於我月德前。三说求授菩萨戒。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见。遽南造金陵。道路屡遭攘夺。达寿阳。谓其属曰。吾辈为群盗所窘如此。皆宿业也。今兹值遇怨结深矣。苟非解免。来报莫穷。乃於曲水寺。估鬻行季。以作佛事。冀於他生为善知识。既济江。住扬都道场寺。扫衣乞食。摄念而已。时慧晓智璀。学兼内外。弘畅定宗。陈朝之领袖也。又有高丽智晃。善萨婆多部。迁亦综理唯识。并一见倾盖。或欲以迁之名行。闻于上者。立谢绝。独与国子博士张机。发庄易义。机为尽礼。
    偶诣桂州刺史蒋君家。获大乘摄论。诚为全珠。乐不自胜。将事开演。而闻隋历聿新。盛隆释运。未几陈亡。区宇混一。故迁奉持摄论。北返彭城。会檀越舍宅创慕圣寺。而摄论之流通於北。寔此其始也。兼以楞伽起信如实等论。轮环披析。则其指趣愈益白矣。总管谷城公万绪。引僚佐伸弟子礼。上柱国宋公贺若弼。镇维扬。遣长史张坥。具疏邀之。迁往应。则宋公鉏骄刬慢。悉使妻子受归戒。
    开皇七年秋诏曰。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护持正法。利益无边。诚释氏之栋梁。即僧伦之龙象也。深愿巡历所在。趋风餐德。限以朝务。实怀虚想。当即来仪。以沃劳望。弟子之内。间解法相。能转梵音。并将入京。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且道法初兴。触途草创。弘奖建立。终藉通人。京邑之间。近远所凑。宣扬法事。为利殊广。想振锡拂衣。勿辞劳也。寻望见师。不复多及。
    时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阳镇宝。汲郡洪遵同。被诏至。则偕谒帝。於大兴殿接遇优渥。诏於大兴善寺安置。谘询问遗。冠盖相望。而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业者千数。虽慧远以老成自居。犹处轮下。横经禀义。自是摄论一灯。传者盛矣。盖真谛悬记。有所谓大国大根性人能弘之。噫信矣。
    十年春。驾幸晋阳。诏迁从。夜复同榻行在所。察其地多私度僧尼。上悉欲拘检以从公度。间语迁。迁恐致骚动。对曰。此皆周武废教之时。逃窜岩谷。及陛下恩宥。或失际会而然者。惟陛下怜之。上默然久之。诏凡出家。虽私度不复问。寻诏京师。建胜光寺。起迁主之。并其徒六十余人。相与俱。仍诏皇子蜀王秀。为檀越。其供养之丰。施予之饶。兹不暇述。而或以迁过於沈痼声利。乃着巳是非论。文多不载。
    十三年春。驾搜于岐从之。诏蜀王纵骑逐走兽。兽入故窑中。故窑中无所见。徒见残坏佛像堆积而已。王即具以闻。迁进曰。灵仪圣相。厄於前朝。陛下严饰。不为不多。而其遗余尚尔充徧。贫道触目增恸。莫之奈何。上怅然曰。弟子垂拱岩廊。而使尊像蒙冒霜露。朕之咎也。今日之事。殆天所以启朕也。如师之说。情实摧割。诏诸有旧像。仰所在官司。送置近寺。俾率土之内。口施一文。以完美焉。
    十四年。驾幸岱宗柴祭。迁有奏请。复岱寺之废者。及无贯逃僧。皆俾安堵。故诏河南王。以朗公寺。为泰岳神通道场。齐王。以静默寺。为神宝道场。华阳王。以灵岩寺。为宝山道场。诸王悉奉诏。以檀越从事。且诏天下寺。自一僧已上。听给额私度附贯。
    仁寿初。上出天竺沙门。於龙潜时。所授大觉真身舍利若干。诏迁相与枚计之。以定其数。虽彼此专意。至再三。辄增减不能当。上问其故。迁曰。如来法身。过於数量。上悟。由是先诏天下三十道。起塔。分遣大德。安置舍利。而迁始以蜀王故。将之梁益中。以道险。非老人所宜。遂请易岐。乃於凤泉寺。东北二十里而塔焉。函石四段。光润如玉。倐忽变化双树状。枝叶宛转。鸟兽龙象。异色相宣。上闻而悦之。二年春。益诏以舍利。分五十余州起塔。四年又诏三十州。至是合一百余州。起塔如前指。其感应祥瑞。语具各传。皆自迁发之也。
    献后之丧。创禅定寺。荐冥福。堂盘万础。塔耸七层。工费殚极。观者以为侈。诏曰。自稠师之灭。禅门不开。今所立寺。既名禅定。宜於海内。召禅师百二十人。各许侍者二人自随。庶嗣前尘。尚光末运。并委迁禅师具名以闻。有司以礼迎致者。仍诏迁主其寺。
    大兴善寺像。有光景。上问迁。迁辨答祥允。上不能诘。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以风瘘疾作。禅坐而卒於胜光寺。春秋六十六。葬於终南之北麓云。
    迁美容仪。器宇恢雅。谈吐应对合机要。疎财慕义。薄於奉己。而厚於恤物。能自慕圣。至禅定。所获施予。不可胜纪。而随以尽。其所济多矣。停柩之际。忽有一白犬。号叫柩侧。而亦莫察其所从来者。既葬乃失所在。且其将终也。或梦禅定佛殿倾者。俄而沙门专诚。梦净土严丽。於既卒之后。呜呼其亦伟矣。着摄论疏十卷。楞伽起信惟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明等章。华严明难品玄解等。二十余卷。
    隋净辨
    齐之韦氏子。少为书生。非其志也。乃从迁禅师。受大乘学。息缘静处。泊如也。或有诟詈毁訾于外者。终不顾问之。则曰。此予少年刎颈交也。第念久要之义厚矣。一旦忘之。岂人情哉。
    仁寿置塔。送舍利葬于衡州岳寺。岳寺即陈思禅师所建大明寺也。胜迹尤多。辨因合集前后所见闻者。为感应传一部十卷。行於世。
    隋道判
    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三岁丧亲。十五年。始知读书。十九年投外兄落染。既具戒。即誓结朋西游。以观灵迹。齐乾明初。二十一人。出邺行迈。才臻周塞。夜为逻卒所得。执见武帝而释之。仍令於大乘寺安置。即周之保定二年也。明年上表。乞如所志。许之且给国书资粮诸物度石碛千五百里四顾绝无水草。饥行七夕。至高昌国。盖突厥附庸也。益西抵可寒所。可寒怪其非类。将杀之。而未也。徒增防卫。而禁其饮食。势必使之饿死尔。会周使者谏。以为此佛弟子也。所在之处。羊马且繁盛。可寒喜。勑日给四羊充食。判等纵之。而蔬茹如故。未几。遣骑乘。送还长安。住乾宗寺。留五年。遇静霭法师。慧业冲邃。事之又五年。大法寻废。与霭等二十六人。逃难岩居太白山中。不忌讲授。依承霭德。始终一十五年。逮霭舍身。护法风烈遐被。判有力焉。天元嗣历。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判预其数。住陟岵寺。隋开佛法。改大兴善寺。诏摄僧务。开皇初。结庵终南交谷东领池。七年示微疾。诏度支侍郎李世思。将天竺医工。就庵视疾。遂改庵龙池寺。大将军云定兴。为檀越。侍郎独孤机。别筑斋宇於宅之后园。请时栖息。薛国公及其夫人。风奉训诰。间或至山。咨承疑义。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卒于山寺。寿八十四。
    隋罗云
    姓刑氏。南郡松滋人。出家隶上明东寺。时扬都道朗。於兴皇盛业四论。因钻仰焉。年十六。与其徒。论常无常义。而辞色和祥。宾主允畅。众咸嘉尚。朗乃以所服帔赏之。闻誉由尔益进。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於是以三论奥旨。未被荆南。乡里之念。有不能免。而栖禅寺陟禅师者。定慧兼修。注心利益。又力助之。方当六合混一之初。玄侣竞臻。郁成盛席。总管。宜阳公王世积。诏使舍人萧子宝。尤加敬慕。居龙泉寺。余五十年。常坐不卧。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诏邀至。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妄用内典。云命门人。慧成道胜。往折之。坐定道士曰。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成曰。脱珍御服。着毙垢衣。习近穷迷。将开渐化。又俞讳成呼先生。成谓。如是则请去先字。仍依姓。呼之俞生。可乎。道士惭。云轮下众盈五百。皆成胜类也。
    神山云所生地。一夏安居。养母其上。始开四经三论於上明东寺。其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云兄道颙亦隶寺出家。尝造重阁於安公驴庙之北。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自襄阳檀溪。一夕返上明。捡校东西两寺。及四层塔。驴庙即系驴处也。
    云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而云其季者。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寿七十五。弟子椿诜澄憩等。荆南经朱粲寇扰。寺多残毁。独龙泉完美至今。
    隋法智
    出家居天台山。每谓人曰。经言。犯一吉罗。即堕地狱一中劫。又言。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灭八十一劫生死重罪。是两者吾将安所信哉。佛无妄语。吾其念佛乎。乃於国清寺。兜率台上。精勤课持。积昼夜。傲寒暑。不变常度。一日忽徧辞诸所往来者。且戒亲戚。为设斋。顷之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时夜方半。近远皆谓天晓。於是智遂无疾而终。
    隋德山
    姓山氏。年方壮。忽弃妻子。入益州之天勑山。不剪须发。而务息缘静念为日用。其相状澹泊。如得定者。尝游竹林龙池。开悟道俗。其说曰。佛法尚清简。而黜烦乱。故政烦则国乱心烦则意乱水清则鱼石可见。神清则想倒可识。学清简者。犹恐烦乱。而况一向汩没於烦乱哉。后徙马鞍山。地产毒蛇。螫人必死。然山往来。未尝有所害。虽僮侍朝夕行。亦无遇之者。或尝践之。而被其螫山洗以水即愈。及还天勑夏坐树下。或为虎逐。趋避山床下。虎蹲以待。不肯去。山因解衣。卧虎前曰。床下佛。子。肉味岂胜贫道邪。虎竟去。一日其俗氏所生子来省。山曰。汝何来。子泣曰。久别。生死不相知。故一来耳。山曰。汝急去。各自觅活。再来当与杖也。间数年复来。山遽取杖将捶之。子辄执其杖。不使捶。且泣且言曰。阇黎意以为遇儿。如他人在他人可捶耶。山大笑。年九十终。旭上者。亦益州草堂寺僧也。出家业禅诵。炉香缾水。终日燕默。而四众敬慕之。土俗每岁。以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士女驰骋游遨。诸僧治具接待忙遽。惟旭则晏然如故。终年九十八。
    隋法显
    宁氏。雍之扶风人。出家事法开为师。开於元魏之季。住京兆之王寺。沈默寡欲无累於世。其禅定之趣。人莫能测。显既久於咨承。则其所得可知矣。仁寿以日岩寺主。诏送舍利。置塔於泷州药王寺。反终年且八十矣。
    隋明璨
    生莒之沂水韦氏。家世儒素。幼习经史。年未志学即出家。逮具戒。则弱冠矣。然於住持。则论之成实。经之涅盘。讲演不少置。周废教。虽遁林泽。而明侣相从。未尝忘所敷演。开皇初。名闻遐被。诏住京之大兴善寺。仁寿初。诏送舍利。葬蒋州之栖霞。即今之摄山寺也。然尝於江表。获故梵经百余卷。念欲翻译入藏。而乏赀费。故汲汲焉。走悬箔不少怠。其弘法之志伽此。卒於唐初。
    隋僧盖
    恒州人。始业涅盘於汾洛。后计以慧浮戒。滞专攻定学。乃杖策京师。徧访禅侣。大兴善寺者。阛阓之地也。而盖处之。终日燕默。有山深林密之想。於是论者举高之。仁寿二年。诏送舍利塔於沧州。四年又送舍利塔於沂州。后不知所终。
    隋道顺
    具州人。学释涅盘。尤有悲拔慈予志。尝以自劾系狱中。诸囚化其讲解。而善良者不胜既吏以无罪见收。非法也。因强之使去。开皇初。入京住玄法寺。诏送舍利于宋州。置塔之际。瑞应极多。
    唐法应
    会稽王氏子也。蚤年颕悟。出家事沙门昙崇。究研禅业。崇公化洽周朝。从者如市。而应为称首。既而遁迹终南。饭衣松萝。以避废教之祸。用心空寂。弥厉。屡感鸷兽驯狎。为授归戒。崇公深加印可。於是委其徒五百人於应听教戒。隋开皇十二年。诏天下。妙选三学之尤者。唱导五众。而崇於禅学。得二十五人。使远行化。而独推应京师宝塔寺。领三百众。受上供养。自是声闻益。播武德初。卒於清禅寺。春秋八十。
    唐绍阇黎
    姓蒲氏。梓州玄武人。其未出家时。尝山行见子母虎。於涧中取虾。虾细不复可得。纵得亦莫足以止饥。绍意以为业缘所迫。其苦如此。乃叹曰。吾身先后。等一死耳。不如捐以济其饿。为有益於物也。乃裸卧虎前。虎辄避去。无所损伤。
    既剃落受具戒。尤谨操行。大业初。汝州境。多虎暴。道路非三五十人群聚。不敢行。绍闻之。因至其地。苫覆久坐。以待噬。虎远引。境遂安静。年百九岁而终。其将终也。谓弟子曰。吾欲露尸。以施诸虫鸟。然生且嫌我。而况死乎。必樊之无遗尽。弟子不忍用其言。而用其志。委尸月余。凡异类卒莫侵败。竟收之以葬。
    唐保恭
    姓崔氏。青州人。晋永嘉南渡。居建邺。父超道。本州刺史。恭年十一。炅法师使诵观音经。初夜一时即能覆诵。遂许出家。会炅逝去。顷之梦。两蛇从炅足出。入恭足。而觉。自尔神志异常日。即依开善彻法师。听成实论。而彻以义疏。使习复之。其文如蝇头。一领八纸。曾无遗忘。同学五百。莫不推伏。既受具。禀定业於慧晓禅师。又问成实疑沮於高昌嵩公。因从究地持十地。不逾年。大义洞明。而前疑冰释。乃约地持以制行。而专讲法华。陈至德初。摄山慧布归自北邺。相邀造栖霞寺。以弘禅宗。布亡诱掖加谨。隋仁寿末。献后崩。诏入京。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齐王暕。乞授戒。施衣五百领。皆分散无所畜。国初避地蓝田之悟真寺。武德二年。诏仍旧僧任。改禅定。为大庄严寺。且举十大德统摄。当时犹顾望。未遽应。诏高祖使趣起恭而诸公稍进。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於大庄严寺。寿八十。葬于京郊之西南。秘书监萧德言铭。其碑。
    初恭尝山行。直过虎所踞地。无少惧色。杨玄感之乱。或诬恭预其谋。方升座竖义。而兵刃突入捕逮。众惊骇欲散。恭徐曰。自省无他。俟讲罢。当就辨也。其度量如此。
    唐法祥
    同州人。童稚出家。冠年登具。逮周废教。即于禄以自活。而诵礼不辍。僚佐嘉。其诚其使长将上名台省。显擢之。固辞。隋兴。重剃染。住大兴国寺。性高爽。不事幽蔽。所居房。悉使洞开前后门。坐卧一床。当风而处。寒暑不易。余三十年。道俗问讯。非俟其诵经终卷。不敢。辄尔虽问。亦不加答。尝染伤寒。或劝之药疗。弗受。又患痢。劝者如之。乃曰痢者水也。我能治之。便啖乾饭。武德七年。久病起坐。微有声曰。佛像佛像。侍者回视之。则见西壁尊仪。光明宛具。又闻香乐。少时卒。葬城东隅。
    唐僧定
    丹阳人。始学成实。讨索劳剧。遂感风疠。因叹以为形既癈於世矣。盍亦归心禅寂乎。居锺山。日啜粳米白粥一杯。常坐不卧。以待殂殒。阅数年。所苦悉瘥。支体面目。一时光洁。须发并生。而眉特秀异。长可寸许。室中虎迹成蹊。略无詟忤。或想虑乍浮。则通夕游步。不间榛莽。犷兽鸷禽。见等同类。隋初诏住京师新道场。不赴。既而又诏。授上归戒。亦辞不赴。尝伤寒剧甚。而悉屏饮食。危坐如故。至三日。弟子保恭恐其殆。请稍以饮食自持。亟挥去。徐曰。以法为药。顾不可欤。满七日所苦顿痊。大业之季。徙居终南太和寺。盗夜入其室。定坐不为动。盗曰。岂闻世有奴贼乎。定曰。吾郎贼且不惧。况奴贼哉。盗剥其衣。即脱予。无吝色。将挽取其所坐毡。定辄不肯。曰吾一冬惟赖此尔。乡欲持去。宁杀我。盗相视而止。武德七年六月。以微疾坐逝。寿八十余。
    唐满意
    史未详其姓氏。乡里武德之季。邺都法砺律师。方作疏解。昙无德律。意遂抠衣从之。见闻既博。造诣亦深。於是致徒讲导者。余三十载。而观音大亮。越州昙一。出其门矣。
    唐慧暠
    陆安人。幼入道门。即怀远量。希崇大品。情阻未申。时苞山明法师继绪兴皇。世称郢匠。因从之谘禀焉。年方有立。遂为众弘演。自尔受业分镫。不可胜纪。然以为楚服既殷。岷邦未洽。隋大业间。泝江而上。道于成都。大张法席。或徙梓绵随方开导。俦侣之繁。愈於前日。稍有谤其以异术惑众者。语闻。武德初。诏穷治。事虽不实。而暠亦南归矣。仍厌乡里嚣烦。寻屏迹西山之阴。阅五载。陶练中观。未几。道俗思慕。造山迎致。贞观七年。卒於乡里之方等寺。寿八十有七。
    暠行己严洁。日止一粲。随得輙啖。不限朝中。不待营丐。
    其体羸瘁。若不胜衣者。在蜀时。门人道勤。患其不任。阴告外。辨厚供。供至。暠怪其异常。诘知其由。即斥勤出。不共住。曰邪命之食。恶可御也。故平居凡檀越送供丰美。悉命入僧如律。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