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续藏经-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 正文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

续藏经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
    宋 处谦述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并序)
    永嘉沙门释 处谦 述
    圣人之教或广或略存诸众典原其化意尽归於法华者大藏群经根此也然圣人出世本以己证导诸群缘盖物机情别未可一之於道由是权之於前本之於后使循其迹而归之源至於斯经也毕矣文云虽设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特令揆昔昭然可见也吾祖亲承斯旨九旬敷唱允叶圣心洎荆溪记之尚患十妙文繁观道难通於是撮乎妙旨十门点示意深言远文而虽迂旧解不详各固所是繁於异论杂乎粹旨余不揆疎昧深所惜哉故特遵先范去诸异同专取文旨再为注解目为显妙且符记主之意也文云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根於此者不其然欤若夫分文对相辨正舛讹存此旧解此不复云。
    时皇宋熙宁四年冬十一月既望日於钱塘净住方丈东轩序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解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他。
    因等法相玄义备矣。
    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
    直申一理经旨在兹原夫圣人为一施三群情粗别至此而复情祑理妙一代融通百界成佛出世大意妙尽於此。
    故凡诸义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
    待对教味一代相形权巧调引俾机识妙苟能了妙即了是开岂容别求。
    意在开教悉入醍醐。
    了妙开粗待对教味一切成绝绝尚无状岂复滞粗判而即开绝无过此四十余年未畅厥旨今经一启圣意独彰妙教醍醐心佛众生一而矣。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仍且略点寄在诸说。
    上开妙解已一代融通今示用解观心全心即名妙观非此观心教将何设行依何行故曰观心乃教行枢机也教既纯圆纯妙行必诸妄惑除依教立行此之谓也故记主云阴等十境唯在三教旧云对偏则无圆常教有且夫相对妙教粗顶在昔岂绝待圆融反却在妄心也正名此名不正行将安寄。
    或存或没非部正意。
    行门虽要部非正谈故存没互出止观专论则行相方备。
    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或辨十观列名而已。
    观即是心能所无二理绝观圆义复何阴今约观大义唯斯三种或用托事依观见理从行附法二种亦然义虽开三种观唯一本文观心虽则非正三相备有故此列示矧以五祖亲承有在了一代之教意宗法华为根本述本之要唯教与观记主得意深叶祖承教观之设唯斯数句断尽化源根乎本要释或失措教观从设。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咸妙为辨诠内始末自化。
    上已总叙此下别陈总别相显圣旨弥彰然本文广谈境智及以自化为解首显能诠教也能诠之妙权别为总一部咸然何法是妙乃以境智始末自他示其妙相。
    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无不尽。
    出世大意为妙而兴今既谈妙罄乎佛旨佛旨者何众生性是依性谈教岂复别途教观一致诸法实相遮那体徧经文如是因果俱妙始绝绝粗一化功毕意尽於此。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
    十妙大纲唯佛究了初心若达与佛何殊众生开佛知见在兹禀斯教者必也如然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此其证也。
    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
    若了十妙即此了心是观大体用此造境无不真实世间相常观与经合文义相符。
    若解迹妙本妙非遥应知但是离合异耳因果义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既达迹妙岂与本殊离合虽异妙理元同引证分明宜加识信。
    况体宗用祇是自他因果法故况复教相祇是分别前之四章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
    上了释名本迹咸等了四章与名无别总三为名体等何异举一例诸不俟终目。
    若晓斯旨则教有归。
    经言虽设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佛乘者何妙而已矣。
    一期纵横。
    期犹代也一代即纵横也时纵教横约显谈法华之前纵横白固未知所归来至今经显谈归本群情惊骇妙教一兴大事发明次文见矣。
    不出一念三千世间即空假中。
    直申妙旨显示佛乘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在此而已夫一念心起必对一境心不并虑逐境而生生灭交迁未曾暂舍权乘众教虽复断之不能除根情境犹存与教共住纵横既存妙性莫彰今点一念与三千同其同如何一念是理三千世间即空假中妙符念性念根即除真尚永绝岂复存妄真妄俱宿不二门开诸法实相入佛境界三无差别一性咸同含生本具非造所成妙法堂奥上根直入即登初住纵横之相一切归源一门归然诸门皆尔此唯得意功忌存情或封执语言而谓了达其犹缘木求鱼应无得理。
    理境乃至利益咸尔。
    境理既然下九由此十法皆妙皆成佛乘今经题目立此妙名。
    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
    则者连上辞也则知止观十乘行此自行因果起教一章用此化他能所方见两部文名义成一致。
    则彼此昭着法华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
    照明着显以行成教以教辅行功不唐捐者教行斯在如此所诠故云可识。
    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
    欲教成行非门不入教既妙矣举教而行岂复异途故下文云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
    就今经谈设化之意施则全实成权开则权全是实权实不二妙在化源以此为门入乎佛乘如指诸掌。
    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
    宫啬不得其门不见宗庙之美至道不得其门不睹妙法堂奥不二为门岂容情见门立不见谁之过与。
    一一门下以六即捡之。
    门既成妙入者作佛故一一门捡以六即显佛高下不生功滥门之功也。
    本文已广引诚证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
    一理直了不难异途经旨在目岂虚言哉。
    一者色心不二门二者内外不二门三者修性不二门四者因果不二门五者染净不二门六者依正不二门七者自他不二门八者三业不二门九者权实不二门十者受润不二门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第二第三从智行立名第四从位法立名第五第六第七从感应神通立名第八第九从说法立名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
    十妙对门多少不同皆从义便虽则各从於义不忘本数咸立十也。
    一色心不二门者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有总别二意总在一念别分色心。
    色心一门从境妙立境有七科法相甚广今以色心然而摄之摄之之相下文可见分色心者不二成二妄之境也其体一者二即不二妙之门也故以总别断尽十门二不二相使粗妙昭着门旨不壅是知境妙不二之门在乎一念色心体一得此之门宝乘即乘道场而至此一既尔下之九门触类而达达不俟再思。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
    此十如境分色心也下之六境分对色心各从於义在文其详。
    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实及无谛准此可见。
    如此分对七科法相既成二皆情境也真如随缘成於九界佛性斯隐不二门闭今示此境俾晓情相为下不二入门之本然真中一实皆理境也何情之有法虽属理分对在情但破其情一时归性次文可见矣。
    既知别已摄别入总。
    既知别已结上也摄别入总起后也。
    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
    此释总相也上既已示别相了别为总乃直示云一切诸法无非心性等此即摄别入总了总即性故使七科咸成不二即此是门达乎佛乘佛必三身点示三相彰一妙体心性中也无性空也三千假也故云夫三谛者天然性德今用此为门上根一观直入初住或内外凡三谛妙理始终如此一部经旨初后咸然此门若了至下不难也。
    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
    此博释上为二异名上分色心即是心性之一变为色心之二妄无别妄全真成妄亦名事造亦名迷用全水为波其例恒然故此示之。
    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於此。
    此重释上了妄成真也上既全真作妄全即了妄全真三障即三德波是水种一切皆成故非色非心而下封三谛显矣宛转相成良由於此。
    故知但识一念徧见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
    若如此识一念之心全三德性自他生佛即此念是学者若然佛从谁有耶。
    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未到今经三法成差差即不差妙名益显也。
    二内外不二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内外分境唯约所观妄境成二非谓不二却分内外文云迷谓内外悟唯一心然内外之相此三法分咸诸文随诸法相立内外者来至今经咸成不二皆可入理名理为门。
    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托彼依正立外色心今达此境空假中妙此境即绝唯是一性空假中相亦须无状卓然妙性与谁对待立外依正耶。
    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色心宛然同真清净顺妙空蕴无复众生净秽国土依正俱泯色心外相一切空净。
    而帝纲依正终自炳然。
    蕴而即立妙假斯成说虽前后圆融一时直申一理门门如此。
    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
    一念若存内外成隔剎那无亡色心相一体圆性全乎三千空假中是。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徧。
    妄念既除外即同内诸佛与性一尚不立曷分二焉一切咸徧岂作意乎。
    谁云内外色心己他此则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妙旨一贯以彼成此复何爽哉。
    三修性不二门者性德祇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
    圆融三谛之谓性一一常乐之谓德性德至理即界如念念方绝迹以此为门修性不二始终若此。
    性虽本尔藉智起修。
    上已明性此论兴修无别修解性之心即名为修下观行去尽立修名名同义别顺善明达不可雷同。
    由修照性由性发修。
    同体照发更互相成不害修性天然妙理。
    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然。
    全性成修则性无所移全修成性则修常宛尔修性名分体常不二。
    修有二种顺修逆修。
    修有二种须拣顺逆方免混滥。
    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迷。
    以了为行岂行异性以为修与性天隔。
    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
    迷了性同逆顺事别。
    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
    岂可迷了二修使同谓迷心是了斯为大错故特示之。
    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须分照性之心示为明了。
    见性修心二修但泯。
    见性无性岂复立修若不了性修何由泯。
    又晓顺修对性有离有合。
    置逆论顺理必妙融离合之相顺理而成。
    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
    修性体圆各具三者离之状也修性分对共为三者合之相也离合同时未尝少间性修体一不曾暂别妙性之文不思议旨自然而然安以情见而分别之故终曰离合一相颇得波水之况下文备矣。
    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祇是三。
    能发所发虽各论三而有九数九祇是三离即是合不二之状显矣。
    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离合虽一分对从义义虽分对不违妙理性虽缘了对修无功合而说一修虽有性欲显其能故唯论二虽此分对体常自一。
    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波水之喻亲而可鉴性与一乘既如波水二修之事理亦如然以喻得解请详斯旨。
    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
    修若无性如木无根佛若无本从何而成生本是妙病不能求求而即得速岂过此。
    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
    达无修性至洞朗者文虽在此意实通前上论修性岂是未达而分别耶是知正谈性修实无取舍分别咸亡法界常朗妙不二相始终一实言虽前后不可情迷若此明了方可论道。
    此由内外不二门成四因果不二门者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盘。
    因果不二亦祇全指一念具足三轨妙理是知不指三轨念无由破念既不破因果永殊了念即理因果俱均若达此者十门咸成故色心门云总在一念别分色心亦可例云总在一念别分因果因果诸门兼同不可情滞。
    因果无殊始终理一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此由理一乃至斯疑因若已具住因即足何故立果改因受果因德何在。
    但由迷因各自谓实若了迷性实唯住因。
    迷执谓实因果乃殊了性住因与果何爽。
    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
    既若住因圆人何故复立果称故此解云但久研此因因显名果无别果也。
    祗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
    辨之则毫发不差亡之则始终而一本末如此方得六处皆名即佛。
    因果既泯理性自亡祇由亡智亲疎致使迷成厚薄。
    即惑成智智力浅深由迷厚薄薄厚约迷智常圆足。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
    惑岂非一厚薄分三理同事异岂非厚薄浅深之义欤。
    故如梦勤加空名惑绝。
    行虽如梦不可暂亡惑虽空名非行不绝勤加深薄相修而成盖由契理皆如幻也。
    幻因既满镜像果圆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
    空名之惑镜像之果义虽是同迷悟虚实情性相隔。
    像实故称理本有空虚故迷转成性。
    像现称理全性具以无穷空虚本无随智光而轮转。
    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晓果从因因方克果。
    非实相之因无以成圆极之果形端影直心也始然。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剎那心起百界同作无明一念附根三千咸称常乐经云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但在心垢净取证如反掌心念若存如掌不反。
    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金碑云而此三千性是中道不当有无有无自尔苟能见全上作无明之念俱为至明之体用不二理亦由斯上四节文皆云三千方见一而无二。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此上四门摄自行因果同一念心圆观可了向下六门摄化他相准意可知。
    五染净不二门者。
    染净之相法岂然乎但由物机迷悟之耳故下文云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此之谓欤迷情若除净相自彰。
    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
    若知无始无明全法性是了今无明岂不然乎今无明在法性何夫病在不知无明得便或能了达全法界迷为我智体故染净对机不羞毫末自尔而成。
    法性之与无明徧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徧应众缘号之为净。
    染净同体感应任缘故群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群生机应相对方得如声答响者也。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
    以喻化之若了湿性清净何殊浊即同清感焉异应道交之义识可见矣。
    而浊成本有。
    物机无始未曾离合。
    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
    波理既通体用咸一安得不然。
    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起不离剎那。
    此举法体合上二水显性无殊剎那见性缘起咸同。
    剎那性常缘起理一。
    见性体一犹波理通合初后中可例知。
    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剎那即性分乎净秽方见百界含心三千自己。
    别则六秽四净通则十通净秽。
    六秽四净直约十界分十通净秽互就百界弁虽此通别与剎那性平等无殊指归妙境出自法华言显於斯。
    故知剎那染体悉净三千未显验仍迷故相似位成六根徧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以悟显迷迷若未了由剎那在剎那见性染体方净性净若何净三千性若了斯旨方合本经知法常无性也。
    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真迹垂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成何所成成性百界应何所应应机彼群百界是己感他岂缘其心净则佛土净。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
    初心理观遮照同时空中三千剎那具足。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皆云终日是显同时。
    不动此念徧应无方随感而施净秽斯泯。
    念全三千何动之有普应群机无心即徧应随感施净秽何局。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亡转虽曰空中妙假纤尘不易。
    空中自亡。
    染净即观得名为了病者去药亡一切俱荡妙性之体法尔如然。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非上因果莫成此用承蹑相由未尝少间。
    六依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遮那非徧徧生之局群生非局局彼之徧局徧局殊体自纯一果证无证证彼局性以果验因显因本有徧非因有证复何从。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遮那极证依正妙融妙融之相全由性具之徧不出三千三千依正全三谛理理实何在在迷剎那剎那性显依正宛然能所俱绝。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摄但众生在理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三即俱有意亦不同理即全迷名字观行解行论有有虽不同俱皆未显但遮那妙体依妙常融虽复俱融不可混同顺此区别。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徧而徧众生理性非局而局始终不改大小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已见上注)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剎一切剎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狡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
    三谛妙境空假中观契性应变安局方所尘身至细非法体而何兴尘剎虽微非理土而何有应本如此修成乃彰所以一多相入身剎重重符空假中之妙观合无差别之果理法华大教不二之门成则称性妙矣。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若非三千摄境不徧不空假中境不是性故须三千咸空假中方见诸法实相因佛体性生心均一绝待妙融俱成佛道乃得一摄一切一切摄一是以法华大事纯显斯旨振古少如独 今家解由妙旨并以三千而为指南可谓尽开权显实之旨极三无差别之理经题妙法叙之妙名不可思议法则略举界如具摄三千妙叹於法法祇是妙故记释妙境云三千即空性了因等其文分明上文又云不出一念三千世间即空假中及斯点示节节如此学者不见览执三千有无相攻违祖背宗及成法怨为之柰何。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众圣净用既曰由生具故得初心观已一念随位彰显方乃染净依正融摄相成。
    七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一性自他本自常存本既我心自他岂别才有感即应未始毫差非修成而方尔实一本之天然。
    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
    理性三德示其性体三谛三千显其圆具一一圆具三千性体方得果证称性施为以自益他岂有二别。
    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趣物。
    三谛既其一心自他岂应有异莫以情见逐语分张违不二旨。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三千而摄物机十界而统应化语辞之异感应咸均转现不离一念土互不出寂光岂非全性全同理性以此鉴照自他之相岂存而乎门门合於题旨。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徧欣赴不差不然岂能如镜现像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
    生理同佛而感佛证齐生而应才欣即赴如影随形或谓不然镜像之喻经论所陈为何法设耶镜有现像之理犹佛三千理满形有生像之性喻生三千理感感应道交欣赴不差法喻相符如函合盖焉不信哉。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未通若与镜隔则容有是理无有形对而不像者。
    若一机兴感应而不赴则应体有穷形事不通若与镜隔容有是理既其形对无不像者反此乃知应无不徧法无不通然今家所明感应不差由生理与应体一不同诸论黎耶熏变彼权此实辅行弁之矣。
    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
    镜未现像由尘所遮理未趣应为惑所覆磨尘虽假於功现像全由於内名字观行虽常感应见思当存显应未彰须藉功成应方内启然今家所谈感交互成三十六句有何一法而非应耶但显应妙能在功成耳。
    以喻观法。
    观字平声。
    大旨可知应知理虽自他具足必藉缘了为利他功。
    缘了无功性何由发性德缘了发性利他功莫大矣。
    复由缘了与性一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应无方所。
    性虽备足未契同凡顺性缘了而合性者方能普应施设万端分证之位雅斯符旨。
    此由依正不二门成八三业不二门者於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
    三密一际岂可分张对机事别故此异陈了应同法一体无殊不二之门允斯而成。
    心轮鉴机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在身分於真应在法分於权实。
    身分真应法开权实在昔施权身法未合故此离合明来至今经即三而一身法俱融次文明矣。
    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应无垂世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垂世施权虽属为机而於理性妙体常融今经谈性权实正轨一体平等三业身法岂违不二。
    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色心一如不谋而化常冥至极称物施为。
    冥极施为不动此念徧应无方无记化他出生何尽。
    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
    百界三业既居一念妙岂过此非开显至教曷此宜扬。
    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徧赴为果。
    不谈百界俱空假中未见成佛称性之相。
    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作化斯之谓欤。
    应色言音咸皆百界同生念性至果显发以斯应用岂有穷乎。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方乃名为三无差别。
    三密相海妙性遮那并指下凡心色本具乃合经文三无差别是知无差妙旨须符念性色心不二妙境可观故本文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记至云结束开意以诸法中有妙理故方可论开点示众生本有觉藏心佛众生无差别既云诸法岂非九界色心耶有安乐性岂非遮那妙境耶今依妙解直示斯旨令成初心圆观体相用此观察见遮那性与果无别故辅行云心造一切三无差别文理分明此旨焉可别生穿凿耶。
    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
    实不可二故唯一也权不可一故言九也此直示其相若圆互具百界常然名虽百界一性无差群情隔碍权实乃乖若依今经显斯至理同一佛乘空假中妙所以调达悟此而受记龙女了此而作佛并由大慧契合法界权实正轨。
    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
    分别若生此旨全失任运之然唯在绝念。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
    双非之理不异权实权实之应全双非是。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三业理同权实冥合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性具权实与性无殊故其熏发全性而兴。
    无始熏习或实或权权实由熏理常平等。
    性虽本具不熏无发熏何所熏还熏一性合性熏发在昔犹昧於今犹明群生佛种从因缘起师教为缘全表理性立修发名不禀妙教发性无从纵有发生乃成权隔六道三乘沈迷可复。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若无本因熏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
    成习若异三草二木能为事殊能润教两权乘亦别至今经开成一地而受润俱同理归一致故依今经无一善根不性佛道低头举手童子戏沙并在斯典照然可鉴。
    性虽无殊必藉幻发幻机幻感幻应幻赴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机感应赴皆如幻者修全在性理必如幻虽即如幻感应益彰故使物机应契佥同寂光无非法显。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物机应契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文理分明解不合旨徒目云云无由显发如水至冷饮者方知此须明解执言奚为。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受益之权了斯经旨达己心地三千妙性与佛果证妙性岂殊方合四微同体皆一地之所生三草二木感一雨之所润实纤尘而无爽何一法而非真普使一切感成佛道岂虚也哉故复经云无有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大哉至教润物成功也如此。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本文为解妙字不设十相妙无始终不语三千性体不圆既圆且妙方乃因果自他咸同一本十门交通一一相入岂是作意理自当然。
    如境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异而异假立浅深设位简滥三法祇是证彼三理。
    自行因果五章已立一妙无殊化他全此始末分明镜智行位一而无爽不二之门昭然在目。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三法既是一念三千既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大式妙解开佛知见苟不如此出世妙旨其何以宣然虽至叹不离一念若依今经而了念者则一部妙旨皎然自心十方佛体全我本性诚堪信矣摩诃止观一念三千而为妙境直指介尔全三千性而立佛乘明不思议文理显然也噫世之轮扁贱艺妙尚子不能传况出世至道岂易了之然上所言盖筌罤也苟不体道如阙鱼免焉妄执滞耶故大意云若欲修习并须口决今此亦尔若欲解乎妙旨非口决而难通苟无妙解其何以行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言在此焉不信哉。
    首题既尔揽别为总符文可知。
    释题是总释文是别总别相贯妙旨一如也。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终)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