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藏经-论藏-经疏部>> 大乘入楞伽经注>> 正文

卷第九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九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愚分别有为空无常刹那分别刹那义如河灯种子 诸有为法犹如幻梦。愚夫妄计而起常见。佛为说空无常刹那。以不了故。复计无常作刹那想如河灯也。
    一切法不生寂静无所作诸事性皆离是我刹那义 以一切法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非无生则不流转。契无生者方见刹那。故净名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生无间即灭不为凡愚说是间相续法诸趣分别起 言诸生法即是无生寂灭之相。愚人不信故。不得为愚人说。是间若计定有刹那相续法者。则有六趣妄想生。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未能了色时中间何所住 明妄心识从彼无明生也。若妄心未生。未能分别色时。中间则无法。夫何所住耶。
    无间相续灭而有别心起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言无间相续前念灭已。后念续生。若不住色时。无有所缘。则无生也。
    若缘彼心起其因则虚妄因妄体不成云何刹那灭 后念以从前念灭处起故不是如实因生。因既虚妄。体不成立。则名无生。故不得言刹那灭坏。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及以光音宫世间不坏事 对凡夫妄计一切法刹那故。说此正受等法。为非刹那。
    如来圆满智及比丘证得诸法性常住云何见刹那 如来正智满足。及诸比丘证得八地诸法实性。云何见刹那非刹那也。
    干城幻等色何故非刹那大种无实性云何说能造 不了诸法如幻梦等。取于种种差别形相。刹那不住。何言非耶。大种虚妄无实自性。故不得说为能作者。此偈应在六度章前。恐翻译误。
    变化品第十五
    因佛应化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故大慧于此略举十则。以请会通。是故法华经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如上章言。声闻缘觉执著涅槃。希求自乐。修六度不得佛。何故不定种性中云。住三昧乐声闻。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与诸菩萨等无差别 五种性中既有三乘所乘不一。入灭正受中。何故复言六地菩萨与声闻缘觉同入灭尽三昧。求那译本有此与诸菩萨等无差别八字。此下既有答文。恐但脱落。
    何故复说无般涅槃法众生得成佛道 刹那章言。七识非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七识者。是一切众生识也。故问无般涅槃法众生。云何得成佛道。
    又何故说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 佛言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何故佛四平等中有语平等也。
    又言如来常在于定无觉无观 恒河沙章谓佛不起一念分别。何得善知根性为众生说法。
    又言佛事皆是化作 既言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即是化佛化作佛事。何故余经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又言诸识刹那变坏 刹那章中佛说诸识刹那不住。何故上言知依诸业摄受生死。
    又言金刚神常随卫护 恒沙章言如来最胜。超诸世间。非喻所及。即是不可见相。何须金刚力士守护。
    又言前际不可知而说有般涅槃 恒沙章中生死本际不可知。何故复言有众生般涅槃。斯则有终时可知。如有终。则有本际也。
    又现有魔及以魔业(至)云何不离如是诸过 恒沙偈言。悉离一切过。何故如来而有此诸过也。谓佛初成道。第六天魔兴四兵。持苦具。诣树下娆如来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谤于佛。孙陀利女外道杀以谤佛。又佛曾乞食周遍不得。空钵而还。等即等余不能备举者如食于马麦。头背俱痛。调达申越。阇王逆害。刺伤足设火坑毒饭等事。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至)授声闻记是秘密说 为声闻证无余涅槃。自谓是佛。故佛方便与授记莂。言住三昧乐声闻。毕竟当得如来之身。自令觉非是佛。进向大乘无余涅槃。初心菩萨乐声闻法者。亦令舍是心进修大行。及变化佛与化声闻记。法性如来无有是事。此皆方便秘密所说此答第一问。
    大慧佛与二乘无差别者(至)意识舍离是时初断 惑智二障。亦名烦恼所知二障。成唯识云。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言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惑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亦名惑障。言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障于智用。于所知境无颠倒性。而不能了。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亦名智障。如是二障。分别起者。即见所断。任运起者。即修所断。二乘但能断烦恼障。解脱生死处与佛不异。故言佛与二乘而无差别。非是智障断处不异。此答第二问也 然上四卷中。约本末相依以明二障。此约二执以明二障。故文少异。
    藏识习灭法障解脱方得永净 明七转识诸法障碍藏识习气等。是一切众生妄体。虚假无常。非涅槃因。不能成道。若七识灭。于一切法障中得解脱藏识习灭究竟清净。即是妄想灭。名为涅槃。名成佛道。此答第三问。
    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语(至)先具如是诸文字故 言依本然常住之法。如来密意故作是说。虽有语平等。但言语生灭无有自性。此答第四问。
    大慧如来正知无有妄念不待思虑然后说法 如来悲智常现前故。不待思虑得为众生而演说法。此答第五问。
    如来久已断四种习离二种死除二种障 佛言四住烦恼无明习气断。故名真佛。化佛者。方便现形以化众生。非真佛也。此答第六问。
    大慧意及意识眼识等七(至)凡愚不知妄著于空 言七种识妄想习气为因。是刹那无常性。离善无漏。非流转法。不能往来六道。如来藏常故。能持生死流转。是涅槃苦乐之因。愚夫不觉妄计言空。此答第七问。
    大慧变化如来金刚力士(至)自证圣智所行之境 化佛方便随众生相现。同人法故。假于守护。真实如来离一切根量。即是不可见相。不假守护。是一切化佛随人善根生。不从实业生。非是真佛。然依真起化。亦不离真佛。如陶家轮等。众事和合而有所作。化佛亦尔。众生轮转众相具足。还说自共相法。不说真佛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此答第八问。
    复次大慧诸凡愚人(至)此分别即得解脱 言凡夫见此身灭。不见未来生。故起断见。不觉藏识念念流注。故起常见。自心妄分别想是其生死本际。是故本际不可得也。灭妄分别名为解脱。此答第九问。
    四种习断离一切过 化佛随众生所宜。方便示现种种过恶。真实如来四住烦恼及无明习气悉断。无如是过。此答第十问。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三乘及非乘无有佛涅槃悉授如来记说离众过恶 言非乘者。无般涅槃法众生也。
    成就究竟智及无余涅槃诱进怯劣人依此密意说 欲彼成就究竟种智。断所知障。证佛无余大般涅槃。诱怯劣者故隐覆说。
    诸佛所得智演说如是道唯此更非余故彼无涅槃 如来证智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更无余法。而彼声闻计所得涅槃。自谓是佛者。非真涅槃也。以上三偈并颂第一问答。略该余问答。
    欲色有诸见如是四种习意识所从生藏意在其中 三界生死见思无明。悉是众生心意意识展转为因。熏习发现。此颂第十问答也。
    见意识眼等无常故断灭迷意藏起常邪智谓涅槃 此颂第九问答如文可知。
    断食肉品第十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食不食肉功德过失 如来在鬼王宫中说法。诸夜叉等念食时欲至。非肉不食。欲令诸鬼生慈心故。请如来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即是会上一切诸佛心。佛心者慈悲是也。
    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至)究竟当成无上正觉 世间众生生死轮转。怨结相连。堕诸恶趣受大苦恼。皆由食肉更相杀害。增长烦恼。不得出离。能舍肉味。求于法味。慈心相向。清净明了。如实修行。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路迦耶等(至)而许自他俱食肉耶 大慧举邪况正。以明食肉之过。谓诸外道尚有遮禁。况复如来世间救护。而许自他而食肉耶。路迦耶者。未见译文。
    善哉世尊具大慈悲(至)闻已奉行广为他说 叹佛世尊具大慈悲。拔苦与乐。愿为解说。我等奉行。亦令一切永不食肉。
    尔时大慧菩萨重说颂言菩萨摩诃萨志求无上觉(至)为我具开演 葱等五辛臭恶不净。生啖生嗔。熟食发淫。酒乱静性。损众善生诸恶。是故辛酒俱障善业。
    尔时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说其少分 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自下如来为之略说。
    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为修慈行不应食肉 梵音。旃陀罗。此谓杀人畜者。
    大慧夫食肉者身体臭秽(至)若言许食此人谤我 如来常说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余食者尚然。况于弟子而听食肉。
    大慧净美食者(至)非诸恶习虎狼性者心所爱重 言佛唯许食习圣人所应食者。余皆不听。
    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生(至)我许声闻食如是肉 言世无有肉不是杀生而可食者。以是义故。佛许声闻食如是肉耶。言不听许也。
    大慧未来之世有愚痴人(至)凡是肉者一切悉断 明有说言佛毗尼中听食肉者。悉是谤如来也。昔于余经说遮十种。许三种者。以众生恶习既久。而其情欲不可辄去。是渐禁绝。就其情而制之。令其修习。今于此会一切种一切时。开遮方便一切悉断。是谓最后清净明诲。言遮十种者人蛇象马龙狐猪狗师子猕猴也。许三种者。不见不闻不疑也。谓肉有二者。他杀。自死。见闻疑者所谓他杀。不见闻疑者所谓自死。或云许五种。谓不见闻疑外。加鸟残自死共成五种。虽云三五不同。俱不出自死肉之一义也。
    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至)况食血肉不净之食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谓食以资益诸根大种心心所法。能生喜乐。相续执持。总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虽遍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此对有情饮食血肉。是故且言不食段食。于义四种悉应断故下言法身非杂食者。谓超情识是四俱无。
    大慧声闻缘觉及诸菩萨(至)作是说者无有是处 三乘圣人皆以法喜禅悦为食也。如来法身无杂食者。如智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则烦恼尔炎。现行种习悉已断故。种智圆明无缘悲心。观于众生如一子想。岂许弟子而食子肉。复自食子肉耶。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悉曾为亲属众秽所成长恐怖诸含生是故不应食 此一行偈。于上诸因缘中。略颂其三也。
    一切肉与葱韭蒜及诸酒(至)于中大惊怖 自下诸偈多示其过。悉令远离。少颂长行。言当离麻油者。外国风俗捣麻使生虫合压之。规多汁益肥。如何可食。及孔隙诸床多有虫聚。皆不可坐卧。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至)生死不解脱 放逸者。大随烦恼中之一也。饮酒食肉心多放逸。诸恶觉观等悉随生长。是故生死轮转。不得舍离。
    为利杀众生以财取诸肉(至)食者我诃责 既无想教求。则三净肉非有。凡诸肉者皆杀命而得。如何可食。
    更互相食啖死堕恶兽中(至)斯皆食肉报 旃茶罗。即旃陀罗也。
    食已无惭愧生生常颠狂(至)我皆制断肉 象胁。大云。涅槃。央掘摩。皆经名也。
    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以其恶习故愚者妄分别 佛先所说见闻疑杀不许食者。已是悉断。然恶习愚夫不知教意。妄起分别谓听食肉。
    如贪障解脱肉等亦复然(至)知量而行乞 言凡食净食。尚如服药想。如食子肉想。何况食肉。是故比丘少欲知足。而行乞食。以断贪爱食肉背解脱及违圣表相令众生生怖是故不应食 背正解者由无慈慧。亏利自他。及违圣人护生仪表。
    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师子及虎狼应共同游止 既心无害物。假使猛兽如虎狼师子者。而常驯伏。
    若于酒肉等一切皆不食必生贤圣中丰财具智慧 此一偈明不食果报。谓必生贤圣诸佛会中。丰足法财具佛种智。
    陀罗尼品第十七
    尔时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即说咒曰。
    怛侄他(一)睹吒睹吒(至)莎诃(三十六)
    天台于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皆以四悉檀翻名释义。陀罗尼。此翻总持。总持恶不起。善不失(其一)又翻能遮。能持。能持善。能遮恶(其二其三)此能遮边恶。能持中善(其四)众经开遮不同。或专用治病。如那达居士。或专护法。如此文。或专用灭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灭罪护经。如请观音。或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则非治病。非灭罪。非护经。若通方者亦应兼。若论别者幸须依经。勿乖教也 次释义云。诸师或说咒者是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故能降伏一切鬼魅(其一)或云咒者。如军中之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治罪。若不顺咒者头破七分。若顺咒者则无过失(其二)或云咒者。密默治恶。恶自休息。譬如微贱。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嗔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说之。其人语主。若当嗔时说偈。偈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事。何劳复作嗔。说是偈时默然嗔歇。后不复嗔。是主及一切人。但闻斯偈皆不知意。咒亦如是。密默遮恶余无识者(其三)或云咒者是诸佛密语。如王索先陀婆。一切群下无有能识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咒亦如是。只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其四)为此义故。皆存本音。译人不翻意在此也。恶世弘经喜多恼难。以咒护之使道流通也 今此楞伽经。如来所说陀罗尼亦专护法使道流通 或又云凡咒文自古不翻有五意。一是诸佛秘密语法。唯佛能知。二是总持门。含多义故。三或是鬼神名。呼之敕以守护修行人故。四或是诸佛秘密印。如王印信所往无不遵奉。五不思议力所加持故。受持密诵。灭罪生福。此与天台意。同异可知。
    大慧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即说咒曰。
    怛侄他(一至)莎诃(十三)
    大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一切文句悉已具足 夜叉此云捷疾鬼。亦云苦活。罗刹此云可畏。亦云食人鬼。此二部是北方毗沙门天王之所领者。
    偈颂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罗中诸广义故而说颂言诸法不坚固皆由分别生以分别即空所分别非有 言一切法皆非坚实者。谓从分别想念而生也。若能了悟分别识空。则知诸法本来寂灭。若生若灭俱是分别。分别若亡法非生灭。金刚三昧经亦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
    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众波浪 此又言九识者。即密严经以第九为纯净识也。诸经论中复指真如为第九识。皆名异体同。谓真一俗八二合说也。然此真如即识实性。非是依他别有体故。亦非体类别有九识。但是第八具分赖耶开。而为二。以有漏分为染。无漏分为净。通七转识。故言九识。如下偈云。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能取所取(离染分也)我说为真如(即净分也)此开之者。即偈颂五对义中长合偈离也。又此缘起诸识应以四句辨之。一以识实性(今名第九识亦名真如)唯不生灭。如水湿性。二七转识皆生灭。如众波浪三第八阿赖耶识亦生灭。亦不生灭。如海含动静。故前偈云。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四无明倒执非生灭。非不生灭。如起浪猛风。非水非浪。故前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今此品经凡六百六十有六偈。重颂经中诸广义也。如下偈云涅槃有六诸色有八。诸蕴及佛各二十四。此类名数颇多。前诸品内并无文者。即五对义中长无偈有也。其中要义未见经论及章疏解释者不敢臆说。并俟来哲。余四对中所未释者亦尔。
    习气常增长盘根坚固依(至)转依即解脱 转依之义前已略释。识论又云。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复数修习无分别智。乃至舍彼二粗重故(二障种子名二粗重)便能证得广大转依。依谓依他。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人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谓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故云及离智所知转依即解脱。
    得如幻三昧超过于十地(至)众圣之所行 问既唯一性无有二者。何故此经及诸修多罗说有三性。该摄一切。答应知三性。虽随相分(平音)各具二义。本末相收唯一性故。妄计二义者。一情有。二理无缘起二义者。一似有。二无性。圆成二义者。一不变。二随缘。由圆成中不变。缘起无性。妄计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无有异也。故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由圆成中随缘。缘起似有。妄计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有二也。故云我唯说一性。自性无有二。问既不坏三性而说一性。如何此经及诸修多罗。又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答应知如来密意说故。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则相无性(谓妄计性体相俱无)。次无自然性(依他缘起非自然故)。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是圆成性)此言三性三无性。不是依圆体亦无。但无计执之妄情。是故皆言无自性。是知究竟指归。唯一实性。故。次偈云此诸法性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故智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能了此三性三无性义。即于此经及余修多罗。说一切法性非性理如破竹焉)。
    如四大不调变吐见萤光(至)不生亦不灭 愚夫所见随妄缘故。谓有生灭。故圆觉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如实观者。了妄即真故。不生不灭。故前经云。即说此妄名为真如也 然不生灭义。三性不同。谓妄计性。无体可生可灭依他起性。即生不生。即灭不灭。圆成实性。自体本有不待新生。尽未来际究竟常住。永不断灭。若以三性相对各约自相论者。即妄计之法妄生妄灭。圆成真心不生不灭。依他有二。谓相同妄计。似生似灭。性同圆成。不生不灭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以依他缘起。无别自性。全同圆成。能悟此旨。诸大乘经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究竟常住等。皆无余蕴也。
    常行无分别远离心心法(至)是则名为识 梵阿赖耶。此云藏识。谓第八根本识。而能含藏积集世出世间诸法种故。故云藏识说名心。然此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由是三义得藏识名若是菩萨至第八地。及二乘无学人但有能所二藏。无执藏故。故此本识通有三位。及七种名。如别章说 焚音末那。此云染污意。谓第七传送识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故云思量以为意。又标意名。为简心(第八)识(前六)积集了别劣余识故。标心识名应知亦尔 前六转识。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谓于六境了别名识。然此随境立大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了一切境。但可随根立名。而无相滥 亦云心积集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各分二种积集二者。一集行相。二集种子。初通诸识。后唯第八。思量二者。一无间意。二现思量。初通诸识。后唯第七。了别二者。一细。二粗。细通诸识。粗唯前六。故华严云。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知觉 若依小乘教。但说有六识。义分心意识。于阿赖耶唯得其名。若大乘权教。于阿赖耶但得一分生灭之义。而于真性未能融通。即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此经如实说故。谓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论云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恒常不变。是谓真妄和合。非异非同。能成一心二谛之门。不堕断常有无之见。
    心常为无说意具二种行(至)迷惑见毛轮 此言恶习熏于心。所现种种相。又云无明熏于心。所现诸众生。则知有情众生。无情器界。皆由无明熏习而有。故智觉云。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为身。分外四大为境。若离熏习之缘。决定无法可得。言熏习者。通有二种。一习熏。谓熏心体成染净识等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故起信论云。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衣服。初非香臭。随以物熏则有彼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起念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乃至广说。
    愚夫亦如是妄取诸境界(至)无境但是心 问既无境但是心。邪见外境者。应一切时一切处皆见有色。或皆不见。何故于有色时处。眼则见色。余无色时处。则不见耶。答如人梦中。所见境界诸物。虽一切是无。从于虚妄梦想心起。然亦不如见有物处。见无物处。或先见后不见。或初不见后见。非处处皆见。亦非一期长见。故识论云。于有色处。眼则见色。余无色处。不见色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彼梦中。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处。不见有色。心识变起一切诸法。无而见有。亦复如是。问若尔。何故多人同处同时。皆同于有处见有。无处见无。有时见有无时见无耶。答譬如百千饿鬼。同依业力。皆于无脓血猛火等处。同时而见。岂清河流水实有猛火耶。故云无境但是心识。
    如理正观察能所取皆灭(至)常住于无念 圣人内证常住无念者。谓真心无念佛教所宗。故起信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是故学者。虽明悟修行期圆种智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销除。功行自然精进于解则见诸相非相于行则名无修。而修障习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迷惑因相应执世间为实(至)众生眼识生 此段末一偈。如来顺小乘机说。众生眼识具根境等五种缘时。从藏识生。然八识皆藉缘方生。举一例诸故。但言眼识。若约大乘义。于八识中眼识一种藉九缘生。谓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七染净。八分别。九种子。耳识唯藉八缘而起。九中除明。鼻舌身三。各藉七缘识方得转。八中除空。第六意识依五缘生。七中除染净及分别。第七识四缘生。五中除根本。或三缘生。以根与境并属第八。第八识四缘生。五中除根本。以第七识即所依根故若加等无间缘。即如次十九八六四五诸缘而生。如有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增一。故唯识偈云依止根本识诸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取者能所取名事俱无有(至)我说是唯心 问十二有支因缘。是一切众生流转三世因果法。何得言无。唯是一心耶。答本来无故。只由一念无明风。鼓动真如海。遂成十二缘起。作流转之根由若了之为佛智海之波澜昧之作生死河之漩洑。故华严云不了第一义。号曰为无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业之众苦。了无明之实性。成涅槃之妙心。若迷为惑业。则成三道。一无明爱聚三支。是烦恼道。二行有二支是业道。三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七支。是苦道。若悟为三因佛性。一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是正因佛性。二无明爱取。是了因佛性三行有是缘因佛性。如是等义。唯是一心。随迷悟缘。派成多种。虽成多种。不离一心(如华严第六地有十种逆顺观十二因缘皆不离唯心故)故大集经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但随一境一念起处。无不具足。(非独如常以三世论)且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于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耳闻声。意知法。于一念中一一如是。一日一夜凡起几念。几念织几十二因缘。成六趣无穷之生死。是知生死无体。全是如来藏第一义心。迷悟升沉了不可得。故起信云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岂非唯一心乎。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九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