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藏经-论藏-论集部>> 释摩诃衍论>> 正文

卷第四

    释摩诃衍论卷第四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
    已说广说性净本觉门。次说根本无明住地门。
    本曰。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论曰。则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异说相应契当门。二者随次别释散说门。初门云何。颂曰。
    牟尼大觉尊  一代圣说中
    总有六种说  谓明闇俱非
    空及与具足  如是六无明
    随义立异名  克体无差别
    论曰。凡集牟尼尊一代中种种异说。总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明无明。二者闇无明。三者俱是无明。四者俱非无明。五者空无明。六者具足无明。是名为六。如是六种随义立名。据体无别。明无明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究竟无余无  通达显了明
    以此因缘故  言总意别明
    论曰。究竟无余故名为无。通达显了故名为明。所谓圆满般若之日周遍法界。无一一法而非明故。是故当知如是无明言总意别光明实智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舍利弗则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今所说一切契经中。一一字字一一句句。尽摄一切无量所诠。而为钝根之众生故。以种种言说而谈论耳。若如世尊说。当应有过失。何以故。如无明字唯表黑品。不能表示般若智明。乃至无常字唯表生灭之相。不能诠表无为当住真实理焉。如何世尊作如是说。于是世尊告舍利弗言。我今所说实无过失。何以故。如无明字。不可得言唯表黑品。汝智慧之力狭劣小见小闻故。作如是疑。而此无明字尽摄一切般若智明。具足圆满无所阙失。所谓究竟义故。周遍义故圆满义故。平等义故。无余义故。说言为无。通达义故。显了义故。观照义故。现前义故。无碍义故。说言为明。乃至广说故。闇无明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一切般若明  隐覆令不生
    譬如闇中具  无有殊胜事
    论曰。根本无明。能覆一切总持慧明碍令不生。譬如暗中庄严具虽有胜妙相。而为闇障故。彼殊胜事不得出现。是故名为暗之无明。圆满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切众生具足三智。由颠倒故不知不觉故。俱是无明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唯一种无明  或明或暗俱
    譬如一暗色  二人各异见
    论曰。一种无明或明或闇。譬如一色二人异见。此义云何。谓如迦罗鸠奢那。及人同分极闇夜分中。同在一处见此暗色。若迦罗鸠奢那唯见清净光明之色。若人同分唯见一向黑暗之色。俱是无明亦复如是。唯一无明。或智慧明或黑法暗具二事故。甚深密严契经中作如是说。根本无明于幻人中能作幻质。于德人中能作德质。不可取一非一故。俱非无明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从无始已来  无有言说依
    远离了别转  远离远离故
    论曰。言俱非者无言依故。离心转故。是故名为俱非无明。八胜天子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光明自在华宝妙轮天子。即承佛神力白佛言。世尊无明有耶。答曰非也。问曰无耶。答曰。非也。问曰亦有亦无耶。答曰非也问曰非有非无耶。答曰非也。问曰非是耶。答曰非也。问曰何故如是耶。答曰以无可明之事故。是故说言无始无明故。空无明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体用则空  譬如兔角无
    如是道理了  是故说言明
    论曰。空无明者。体用俱空。故名为无。如是道理明了现前。故名为明。譬如兔角本来无体。一切人众皆悉现知。无始契经中作如是说。根本无明无所有事。遍计所执性故。具足无明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染净一切法  通出生增长
    以此因缘故  建立具足名
    论曰。言具足者。根本无明能生一切染净诸法。令增长故立具足名。佛性解脱契经中作如是说。从无明种出觉知树从觉知树出功德智慧华。从两轮华结法身解脱果。乃至广说故。如是六种根本无明。于论文中明了说故。安立配属且略而已。且暗无明名字差别其相云何。契经异说其数几有。颂曰。
    总有十种名  契经异说故
    见一处住地  或报恩无尽
    或无始有终  或无等等生
    或生得观满  智碍及不觉
    觉了与子藏  如是十种名
    随义用差别  唯一暗无明
    论曰。凡集一代种种契经总有十种。云何为十。一者见一处住地。二者报恩无尽住地。三者无始有终住地。四者无等等生住地。五者生得住地。六者观满住地。七者智碍住地。八者不觉住地。九者觉了住地。十者子藏住地是名为十。如是十名唯是一体。随义用别。应审观察。见一处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圆满般若慧  现见一法界
    无明体顿断  故名见一处
    论曰。金刚心还智慧未满福德微少。不达一心中实处故。根本无明犹未出离。而率万行到果位时。始觉般若分明显了。本有功德具足圆满。现见一中法界之心安立住处。根本无明顿断无余。是故名为见一处惑。光严童子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有惑。一切声闻辟支佛。及十地菩萨所不能断。谓见一处无明住地。如是住地证一法界。清净觉者乃所能断故。报恩无尽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量一切佛  报无明之恩
    尽未来无穷  故名恩无尽
    论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报无明恩。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所以者何。一切觉者以无明作无为因。具足庄严法身果故。本来清净契经中作如是说。文殊师利则白佛言。世尊无量劫中不惜身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圆满行因庄严性海。喜乐自在德用无碍。何因缘故作如是言。我有多恩尽未来际不能尽报。佛言我由无明。以之为质成正觉道。是故我说有极重恩。于尘劫中报恩不尽。以此义故。无明住地亦名报恩无尽住地故。无始有终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却过去无际  进未来有尽
    以此因缘故  名无始有终
    论曰。根本无明若却过去无其本际。名为无始。若进未来必有间断。名为有终。般若波罗蜜中作如是说。始觉净智有始无终。无明住地无始有终。故无等等生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过恒上烦恼  无前后一时
    具足出生故  名无等等生
    论曰。根本无明有胜力故。过于恒沙诸上烦恼。无有前后一时俱生。是故名为无等等生。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天魔波旬于大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无等等出生大力住地。亦复如是。粗细前后无有前后。一时生长故。生得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生谓三种生  得谓立成就
    无明彼成立  故名为生得
    论曰。所言生者。所谓即是三种生相。所言得者。即有二义。云何为二。一者建立义。二者成就义。根本无明能善成立彼三种相。是故名为生得住地。十种妄想契经中作如是说。据子子转生得住地。非据自体名为生得故。观满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根本无明体  金刚还不尽
    当待果满位  故名为观满
    论曰。根本无明金刚心还犹存不尽。当待满位永断无余。是故名为观满住地。无上菩提契经中作如是说。根本无明待究竟道。名为观满。诸戏论识随位渐除。名为观分故。智碍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碍一切种智  逆世间通达
    相违过极重  故名为智碍
    论曰。根本无明漠冥极暗。一切种智显了极明。如是明暗相违过失。极重深故。是故名为智碍住地。甚深因缘契经中作如是说。染烦恼碍与正体智。相违过极建立为障。般若慧碍与后得智。相违过重建立为障。乃至广说故。不觉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从无始已来  备三身菩提
    圆四德涅盘  不能觉不觉
    论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具足三身圆满四德。自性清净远离系缚。而由无明不知不觉。是故名为不觉住地。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般若无知。诸戏论识即是知无。根本无明即是不觉。所以者何不觉觉故。乃至广说故。觉了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十地非境界  凡小亦非境
    唯大觉者了  故名为觉了
    论曰。根本无明十地菩萨未能尽知。何况凡小能善知之。唯大觉者穷了无余。是故名为觉了住地。宝积契经中作如是说。唯佛境界非余能知。觉了无明故。子藏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明藏大海  摄持上烦恼
    譬如种持子  故名为子藏
    论曰。无始无明摄持烦恼令得住止。譬如诸种持隐显子。是故名为子藏住地。本业契经中作如是说。子子种藏譬如天网故。何因缘故皆名住地。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明力大故  住持诸染法
    如地持四担  故名为住地
    论曰。根本无明其力最大。能善住持一切染法。譬如大地有胜力故持四重担。故名为住地。云何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是名为四。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乃至广说故。
    已说异说相应契当门。次说随次别释散说门。所言不觉义者者。总标本末一切不觉。自此已下作释略示。于是初释根本不觉。次释分离眷属不觉。本广末略。应审观察。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者。即是显示根本不觉之起因缘。根本不觉何因缘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谓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当有何义。谓违逆义故。云何三法。一者实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一法。是名为三。实知一法者。谓一切觉即能达智。真如一法者。谓平等理即所达境。一心一法者。谓一法界即所依体。于此三法皆违逆故无明得起。是故说言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彼三种法皆守一中终不舍离。故通名为一。自此已下眷属略示。而有其念者。即是显示分离无明。谓本已立一切眷属皆得有故。自此已下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归德成幻力无力门。二者攀妄显真力无力门。归德成幻门者。一切无明。若克其本无自体相。依止本觉而得成立。譬如迷道路人依道路故迷。若离道路无迷乱事故。如本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即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即无不觉故。攀妄显真门者。法身般若不能自显。当待不觉然后方乃赞扬名义具足现前。譬如勇猛丈夫伏诸军众。然后方乃得高胜位故。如本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故。
    已说根本无明住地门。次说眷属无明住地门。此决择中自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显示微细眷属门。二者显示粗重眷属门。初门云何。
    本曰。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第一门言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即是显示末相承赖本体之气力故而得成立。复彼本体为受末相之枝养故而得止住。譬如父子互相为因得成立故。是故说言相应不离。若如是说。八地已上诸菩萨等。应断无明同妙觉耶。是事不尔。虽断粗相。微细三相犹未断故。自此已下释第二门。此三相中第一业相。能见所见无有差别。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由精动隐流之义故名为业。如是动流只由不觉。若觉不动动即有苦。所以者何。业相之初果不离无明之初因故。如本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故。第二转相。以业相念为所依故。转作能缘流成了相。若无业相动念之分位。当无了别转相之见分。依此动作彼转名为转相。如本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即无见故。第三现相以了别转为所依故。戏论境界具足现前。所缘相分圆满安布。若离了别见识之分位。即无所缘境界之尘相。依此见分现彼相分。譬如依明镜故现诸色像名为现相。如本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故。如是三相虽名字别是示本识。前决择中已广说故。此中三相初能及所同体无别。中唯能见则无所见。后能与所具足圆满。根本无明复有何别。此何所疑。无明自体不明了故。所谓若言心体无动。就此时故名无明者。此事即不然。所以者何。三者分言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故。若言动是业识分位非无明者。此事亦不尔。所以者何。校量分言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故。动起二文皆就业识作如是说。非彼无明。所以者何。能动能起根本无明。随动随起即是业识。以此义故无相违过。若尔根本无明自体。如何能动心体能起诸念。此处难了。十地非境三贤不量。唯佛穷了不可妄说。然依经说假言强称但曰不觉。得有因缘次决择中自当显说。业相细念能所未分。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何因缘故立动名字释业相耶此事亦复不可妄说。唯依经说作如是言。业相本识。无能了作无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义故。名为键摩而已。若有众生须种种辞绮语此处。咄哉终日不堪了说。
    已说显示微细眷属门。次说显示粗重眷属门。
    本曰。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论曰。如是六相皆意识地非余识法。所以者何。大本经中如是说故。此决择分当释何经。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依此经文作解释故。起六相文。今此经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彼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七种转识现识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种粗重相故。如经。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黄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宝珂等珠出现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著和合种种诸善美乐具。能起身识。甘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如经。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如是。如经。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外来不从中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变作波浪。如经。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圆满无所阙失。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无有二相。无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无相。皆以无相故无相亦无相。如经。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此楞伽经凡明几识。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略说门。二者广说门。如是二门中三本各异说。云何异说。谓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识。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四种识。广说有七种识。云何为四。谓业识转识现识分别事识。如是三经直是真说。当应归依。何等楞伽。因缘楞伽沙罗楞伽。盘尸多楞伽等此四种经。即是伪假说故不可归依。今当依彼十万六千嗢拖南颂大本楞伽。三经异相安立会释。如其次第应审观察。初契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粗分意识。细分即末那故。何故此经意识细分末那陀识。三细之中业识转识。且略不示。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举两显三备数门。二者率上达下备数门。初门云何。谓举粗强显细劣故。此义云何。于三细中粗是现识。于七识中强是意识。举粗现识显细业转。唯言现识。举强意识示劣末那。唯言意识。是故言略而义圆耳。是名举两显三备数门。后门云何。谓浑前后满名字故。此义云何。经上文言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第一转相。即是三细所摄转识。第二业相。即是三细所摄业识。第三真相。即是意识细分所摄之末那识。率此经文及于下文。圆满名字义理具足。是名率上达下备数门。此契经中八种识者。阿梨耶末那意识及五识身。是名为八。何故成八。一意识中分七种故。中契经中第一了别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二分别事识。直是意识。义如前说。同说末那。彼初经中名言真相。此中经中智相识者。异名同义。末那位中始有慧数。分别于尘名智相识。如是智识所缘境中。作真实之相解。而转故名真相。此中八识比前可知。后契经中四种识法。文相明故且略不说。言七识者。末那意识总为一故。粗细虽别唯一识故。法界法轮契经中作如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境界时中。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识当是能依。彼末那识当是所依。能依所依。不能一种。何故今说一体无别。经意别故无相违过。谓彼经中立别种故。今此经中立同种故。以何文故。分明现知分别事识。不依末那而得生起。楞伽经中明了说故。彼契经中云何说耶。谓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了别事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有差别迭共为因。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为因。由此文故明知意识。唯以现相阿梨耶识为内所依。生起动转不依末那。复次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妙严菩萨则白佛言。粗相意识细相意识。以何为因以何为缘。相续而转。佛言如是粗细意识。以现镜识而为其因。以六尘境而为其缘。相续而转故。以此义故。第七末那缘六尘境。为所缘转义已成立。何以故。经伽他中作如是说。境界风所动七识波浪转故。复次若有众生。经现识者即是末那。是故意识以之为因。咄哉此言不可指南。
    已说经本。次释论文。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者。即是初门。此文为明何义。谓为显示彼一意识六种粗相。现镜识中六尘境界以为起缘。现镜识体以为依因。得长相续具足转故。若尔何故。唯言以境界为缘。不说以彼本识为因。义相显故且略而已。其理非无。若尔现识即应末那。为彼意识亲所依故。犹如意根。解释此义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遮意。二者许意。遮者遮别种故。许者许阿梨耶末那故。如是疑难至大末那决择分中其理自显。自此已下释第二门。此六相中。第一二相即是法执。第二二相即是人执。第三二相即是业因果报别相。复次初二地上所断。中二三贤所断。后二十信所离。复次初二则是细相。后有四相则是粗相。复次初一则是细相。后有五种即是粗相。复次初五则是细相。后一粗相。复次六相皆是粗相。复次六相皆无细相亦无粗相。如其次第应审思惟。
    已说显示粗重眷属门。次说显示无明有决疑门。
    本曰。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直示得有门。二者释相决疑门。初门云何。颂曰。
    譬如见树木  当知有种子
    见诸上烦恼  知无明亦尔
    论曰。譬如有人见林树等决定当知有其种子。见诸烦恼知无明有义亦如是。如本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后门云何。谓有众生作如是疑。无明唯一染法无量。岂一无明生诸烦恼。起不信心。若决彼疑应作是言。譬如种子唯一出生无量无边华果枝叶等一切类。根本无明亦复如是。唯一无明能生一切无量无边烦恼染法。以何得知一切烦恼皆无明生者。由彼诸染法皆不觉相故。若须是言彼疑便决。如本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从上已来本上无明略释已焉。自此已下总蕴一切染净诸法。更作同异之二种门。表示造论真实本意。其相云何。
    本曰。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盘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言异相者。譬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论曰。即此文中故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同相门。二者异相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同相门。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一真如无余法故。当真如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异相门。为欲显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别。义用不同故。当生灭门。如是二门依何契经所建立耶。谓文殊师利答第一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问文殊。汝久远来恒无休息。普遍游行十方刹中见何殊事。文殊答曰。我久远来不见余事。唯见微尘。又佛问言。汝百年中居于轮家。不见种种瓦器相耶。文殊对曰。我唯见尘不见瓦器。又佛问言。汝实不见地水火风山川林树等种种相耶。文殊对曰。我实不见如是等相。唯见微尘。如是如是世尊问诘文殊答曰。至一百数佛问文殊见微尘耶。文殊对曰。我久远来不见微尘。尔时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觉一相。能觉一相即无相法。文殊师利。汝一仁者非如是觉。依一相门。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盘菩提之法。乃至以智相无可见故。马鸣菩萨依彼经文立同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异相门者。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身子。汝见此土作何心见。身子答曰。我见此土。山川林树沙砾土石日月宫殿舍宅等种种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别不同。佛言汝智慧力下劣狭少。心有高下见如是异。唯汝一人非如是见。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乃至诸法亦复如是。真妄互熏染净相待。功德过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别。随凡夫心所立名相。有而不实皆幻化法。乃至广说。依此文故。寻义之述立异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此二门中所存初门。应审思惟。从上已来释本分中是心生灭字句已焉。自此已下直释因缘。
    本曰。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谓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摄义显宗生解门。二者随文散说决疑门。初门云何。此中因缘有其二重。云何为二。一者不相应生灭因缘。二者相应生灭因缘。初重因缘其相云何。颂曰。
    彼根本无明  是随缘本觉
    各因缘具足  为三不相应
    正作因缘故  细生灭因缘
    更作意观察  应审其义理
    论曰。根本无明随缘本觉。各各因缘二义具足。能为三种不相应染。正作因缘。是故说言微细生灭之因缘门。具足形相散说门中其理自明。次重因缘其相云何。颂曰。
    现镜识自体  六尘境界相
    为三种相应  能作因缘故
    论曰。现镜识体六尘境界。如其次第。为彼三种相应染法能作因缘。是故说言粗重生灭之因缘门。现识体中又有缘义。应审思惟。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云何为二。一者本遍因缘。二者末遍因缘。言本遍者。举根本无明及本觉心。望于六粗相。有因缘义故。言末遍者举业转相望于三相应。有因缘义故。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云何为二。一者上下因缘。二者下上因缘。言上下者。无明为始果报为终。下下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言下上者。果报为始无明为终。上上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复次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刹那不住。无因无缘故。复次因缘之法空而无主。其实自性不可得故。复次不可得法。不可得亦不可得故。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已说摄义显宗生解门。次说随文散说决疑门。此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门。二者广释门。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者。即是初门。此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所依能依之差别故。云何所依。谓本觉心。云何能依。谓即众生。言众生者。当何法耶。谓意意识。何故意及意识名为众生。意及意识一切众染合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别自体。唯依心为体。是故说言依心而转。
    已说总标门。次说广释门。此中二品。先说末那转。后说意识转。文相可见。此义云何者。总问二转。自此已下作释散说。此意转门依何契经所建立耶。谓显了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显了契经中作如是说种种心识虽有无量。唯末那转无有余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识具足十一义无所不作故。彼契经中十一义名略不别说。是故论者。具举十一种之别名分明显示。云何名为十一种名。一者根本无明。二者业相。三者转相。四者现相。五者智相。六者相续相。七者业识。八者转识。九者现识。十者智识。十一者相续识。是名十一。如本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广说乃至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故。本地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末那识具十二转者。所依本觉以为一故。相识两字何差别故。更加其数别建立耶。甚大别故。云何差别。谓一切诸眷属染法。皆悉各各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神解义。二者暗钝义。神解义者。据从本觉流转边故。暗钝义者。据从无明流转边故。依初门故建立识名。依后门故建立相名。二门差别应如是知。何故如是。所言识者。解了义故顺于本觉。所言相者。背本义故顺于无明。是故常住佛性契经中作如是说。以何得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答曰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当知有佛性。何以故。佛名觉者。能善照达一切法故。众生身中有此觉者故。是故一切众生。得有了别识耳故。以何义故名为意耶。谓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根义。二者身义。言根义者。能生义故。言身义者。依止义故。以何义故。根本无明随染本觉各具因缘。互相望故。此义云何。谓举本觉及与无明望于三识。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同举彼二望于三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所以者何。以由亲为因由疏为缘故。何故上言分别智相及相续相意识细分。今此文中末那识摄。为欲成立末那意识。唯是一体无二别故。若尔何故略去粗分不以为意。约实皆意。而理尽故且略而已。是故经言无所不作。然别建立意识转者。为欲建立能依所依之法门故。举此决择三相末那应广通达。复次为欲显示阿梨耶识非定阿梨耶。末那非定末那。意识非定意识。以无定故。藏识末那。末那藏识。意识藏识。藏识意识。亦皆藏识。皆是末那。皆是意识。亦复皆非。如是无定故。皆是无常。无常故非真实。非真实故皆是幻化。以幻化故自性空无。自性空故决定寂灭。寂灭故寂灭亦寂灭故。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乃至上文言。佛言见则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复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见故。
    已说随文散说决疑门。次说相续业用差别门。
    本曰。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就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论曰。此相续识即有三义。云何为三。一者摄前不失义。二者感果成就义。三者妄虑遍缘义。初义云何。此相续识而能发起润业烦恼。住持过去无明所起。一切种种善不善业。而能令作成果力用故。如本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中义云何。此相续识又能发起润生烦恼。而能令使已成辨业。决定果报安立属当故。如本复能成就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后义云何。此相续识攀缘转广分别更强。缘已知境发乐不乐之心。对现前境增爱不爱之心。缘未知境不了妄计故。如本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故。如是此识连续生死令不断绝。是故名为相续识焉。
    已说相续业用差别门。次说唯心回转诸法门。
    本曰。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论曰。此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心回转无余法故。所以者何。随心有无诸差别法有无有故。诸法唯心此心有耶。如是心法亦不可得故。若尔唯是心义。云何成立。此亦心故。以何现知。经文明故。云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故。复次由心不可得之句故。成立大空之义。由无心之心量句故。成立幻差别之义。复次由大空之义故。诸法得成。由幻差别之义故。空理得显。复次由相观故无定二事。无二事故不成一事。无一事故不成亦不成。如其次第应审观察。
    已说广大末那转相门。次说分别事识转相门。
    本曰。复次言意识者。即是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四门。云何为四。一者拣择假者同分门。二者生起粗重转相门。三者建立名字差别门。四者显示安立所依门。拣择假者门者。举三种凡夫拣地上圣故。云何三凡。一者无根盲聋凡夫。二者毛头难角凡夫。三者金刚不变凡夫。是名为三。如本依诸凡夫故。生起粗重门者。若据邪定聚诸众生。常兴戏论分别之识。取著一切种种境界。转转深厚无有边际。无有始终。常恒增长无断绝故。如本取著转深故。若据不定聚诸众生。虽觉灭相定是不善起不作意。而人空智未现前故。缘诸境界及身分等。计我我所坚执不舍故。如本计我我所故。若据三贤位诸众生。虽已成就人空般若觉异相梦。而真法空智犹未现前故。起种种著坚执法实。随事思虑不能通达平等正理故。如本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故。建立名字门者。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所依微细名字。二者所依粗现名字。三者随顺境界名字。是名为三。初名云何。此识依彼微细末那。以为止根而得安立故名意识。如本名为意识故。中名云何。此识依彼眼等五根。以为止根分别五尘。是故亦名为分离识。如本亦名分离识故。后名云何。此识今缘事之境界。而转分别未以如理为自境界。是故名为分别事识。如本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故。显示所依门者。见修二惑熏于本识。由此熏力粗分意识建立。增长相续恒转得住持故。如本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故。
    从上已来生灭因缘决择已焉。自此已下显示因缘殊胜不可思议之相。
    本曰。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知尽。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地尽得入如来地能离故。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界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论曰。即此文中故有五门。云何为五。一者举人显示殊胜门。二者显示染缘决疑门。三者举障示治配当门。四者显应不应差别门。五者立二碍别障用门。是名为五。第一门中即有三人。云何为三。一者分满俱绝人。邪定凡夫一切二乘。愚痴深故。智慧劣故。如本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故。二者有分无满人。五十位人始觉般若未圆满故。如本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知尽故。三者有满无分人。佛果位中大圆镜智遍现前故。如本唯佛穷了故。是名为三。
    已说举人显示殊胜门。次说显示染缘决疑门。此中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常无常门。二者无常常门。言常无常门者。自相本觉之心从无始来。决定常住体性不变。无非无常时。无非变化处故。如本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故。言无常常门者。此本觉心从无始来。常恒无常常恒变异。无非常住时。无非不变处故。如本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故。是故此义唯佛能知者。总结殊胜。自此已下更以二句释上二句。文相可见。
    已说显示染缘决疑门。次说举障示治配当门。即此门中自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随转对治分位门。二者根本对治分位门。随转对治门者。六种随相如其次第。发心为初妙觉为后。随应离故。如本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广说乃至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地尽得入如来地能离故故。根本对治门者。大力无明极喜为初妙觉为后。随应离故。如本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极喜地中根本随相对治形相当如何别。谓后得智之所断者名为无明。及正体智之所断者名为随相。应如是知。如说极喜上一切地亦复如是。
    已说举障示治配当门。次说显应不应差别门。云何名为相应义耶。言相应义者。所谓心品及念法异。云何心品。所谓本觉随染之心。云何念法。所谓直依无明生长妄法。以何义故名为相应。谓相与力故。如是二法何故名异。本各别故。如本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故。念法之依染。心品之依净。如是二法各各差别。犹如水火而何故言成相应义。知相缘相合契同故。云何名为知相契同。心品念法不相舍离。和会转故。云何名为缘相契同。如是二品所缘同故。如本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故。大本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三种相同。异故成同。若同不同故。若尔何故部宗契经中作如是说。三种粗染二义故转。云何二转。一者相违转。二者随顺转。乃至广说。逆上顺下作如是说。无别意趣。不相应义相应相违。应审观察。
    已说显应不应差别门。次说立二碍别障用门。彼烦恼碍多散动性。是真如智直寂静性。如是相违故立为障。如本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彼智慧碍漠溟之性。是作业智聪明之性。如是相违故立为障。如本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下显示其因缘。应审思择。二障二碍复有何别。立二障门据一向断。立二碍门据断不断。应如是知。应如是观。从上已来因缘殊胜决择分已焉。
    释摩诃衍论卷第四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