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藏经-论藏-诸宗部>> 宗镜录>> 正文

卷第九十九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制论释经。傍申佛意。或法身大士。垂迹阐助化之门。或得旨高人。依教弘法施之道。乃至义疏章钞。铭诀赞序等。与宗镜相应者。皆当引证。是以众生言论。悉法界之所流。外道经书。尽诸佛之所说。
    大智度论云。论法入佛心中。唯一寂灭。一三昧门。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又颂云。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
    毗婆沙论云。善觉长者。为那伽。说四韦陀典曰。若人心生而不起。若人心起而不灭。心起而起。心灭而灭。又云。若离初发心。则不成无上道。所以云。一切功德。皆在初心。
    大乘摄论云。问。何以故。此识取此识为境。答。无有法能取余法。虽不能取。此识。变生。显现如尘。譬如依面见面。谓我见影。此影显现。相似异面。
    显扬论云。由所依所缘力而得建立。由所依力者。谓立眼识。乃至意识。由所缘力者。谓立色识。乃至法识。青识黄识。乃至苦识乐识。
    发菩提心论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虽如是观心心数法生灭散坏。而常不舍聚集善根助菩提法。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云。如契经等法。如理作意。发三摩地。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观此影像。不异定心。依此影像。舍外境想。唯定观察。自想影像。尔时菩萨。了知诸法唯自心故。内住其心。知一切种。所取境界。皆无所有。所取无故。一切能取亦非真实。故次了知。能取非有。次复于内。舍离所得二种自性。证无所得。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说偈云。菩萨依静定。观心所现影。舍离外尘想。唯定观自想。如是内安心。知所取非有。次观能取空。后触二无得。依者。谓转依。舍离一切粗重。得清净转依。故十二门论偈云。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释曰。故知万法。从心所生。皆无自性。所依之心尚空。能依之法何有。
    入大乘论云。若离众生。则无有得菩提道者。从众生界。出生一切诸佛菩提。如尊者龙树所说偈云。不从虚空有。亦非地种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故知从心证道。不假他缘。能成无师自然之智。
    俱舍论云。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佛地论云。现见虚空。虽与种种色相相应。而无诸色种种相故。如烟雾等共相应故。有时见空有种种相。由虚妄分别力故。但见烟等有种种相。非见虚空。以虚空性。不可见故。乃至心净法界。离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别所起为境。然诸法教。亦不唐捐。是证法界展转因故。如见字书。解所说义。由此法教。是诸如来大悲所流。能展转说。离言说义。如以众彩。彩画虚空。甚为希有。若以言说。说离言义。复过于彼。
    般若论云。须菩提言。如来无所说。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谓佛所说。但是传述古佛之教。非自制作。释曰。故知此法。过去佛已说。今佛现说。未来佛当说。所以一佛说时。十方佛同证。乃至智慧刹土。真俗等法。凡圣等性。皆同无二。以唯共一心故。终无异旨。如华严经佛不思议品。一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无二行自在法。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言辞。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心念。令其意满。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现觉一切诸法。演说其义。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能具足去来今世。诸佛智慧。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刹那。即一刹那。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刹。入一佛刹。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语。即一佛语。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众生。体性平等。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决定无二。是为十。又信心铭云。要急相应。唯言不二。可成坚信。永断纤疑。则宗镜之文。传光不朽矣。
    广百论云。觉慧等诸心心法。非随实有诸法转变。但随串习成熟种子。及心所现众缘势力。变生种种境界差别。外道等。随其自心。变生种种诸法性相。若法性相是实有者。岂可如是随心转变。诸有智者。不应许彼所执现在实法有生。以必不从去来二世。更无第三可从生故。灭必随生。生既非有。灭亦定无。乃至三世行。皆相待立。如长短等。何有实性。又颂云。眼中无色识。识中无色眼。色内二俱无。何能令见色。依他起性。即是心心法。从缘起时。变似种种相名等尘。应知有心心法。但无心外所执诸尘。云何定知。诸法唯识故。佛告善现。无毛端量实物可依。
    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紫微之表。用在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观无所。寄号空空。唯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显朗照。物理玄通。森罗宝印。万像真宗。乃至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隐寂无物。圆应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物无根。妙用常存。眴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谓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故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任用森罗。其名曰圣。
    释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心量。无心外法。以无心外法故。岂一心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
    宝生论偈云。微笑降伏大魔军。明智觉了除众欲。于此大乘能善住。深识爱原唯自心。
    宝性论偈云。如空遍一切。而空无分别。自性无垢心。亦遍无分别。
    金刚三昧论云。一切心相。本来无本。本无本处。空寂无生。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无相之心。无心无我。一切法相。亦复如是者。一切心相。种子为本。求此本种。永无所得。若是现在。则与果俱。无本末异。如牛两角。若已过去。则无作因。无体性故。犹如兔角。如是道理。本来法尔。故言本来无本。又生灭心生。必依本处。本处既无。则不得生。当知心相本来无生。故言空寂无生。所入空寂。即是一心。一切所依。名之为地。故言即入空寂之心地。
    分别功德论云。有论沙门。行诸禅观。或在冢间。或在树下。时在冢间。观于死尸。夜见饿鬼打一死尸。沙门问曰。何以打此死尸耶。答曰。此死尸困我如是。是以打之。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尸。当复何益也。于须臾顷。复有一天。以天曼陀罗华。散一臭尸。沙门问曰。何为散华此臭尸耶。答曰。由我此尸。得生天上。此尸即是我之善友。故来散华。报往昔恩。道人答曰。何以不散华汝心中。乃散臭尸。夫为善恶之本。皆心所为。乃舍本求末耶。
    思益论云。不见一切诸法。是菩提相。不证一法。而证诸法。是故说为应正遍知。
    金刚论云。教中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释曰。此有二解。一若迷心为境。如日烁眼光。入室不见自物。如被外境所换。不见自心。亦复如是。二若以悟境是心。则万法如星宿。一心如日光。心光遍烁时。无法可披露。
    法性论云。盖闻之先觉曰。体空入寂。莫先于见法。寻法穷原。莫妙于得性。得性则照本。照本则达自然。达自然见缘起。见缘起斯见法也。将穷其原。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唯心法乎。心法者。神明之营魄。精识之丹誉。其运转也。弥纶于万行。其感物也。会通于群数。统极而言。则无不在矣。
    显性论云。一念见性者。见性是凡圣之本体。普遍一切。而不为一切之所倾动。在染不染。而能辩染。在净不净。而能辩净。其性不在一切法。而能遍一切法。若观一法。即不见性。若不观一法。亦不见性。其性不在观。不在不观。于一众生身中见心性时。一切众生悉皆见。于一微尘中。见心性时。一切微尘悉皆见。以性遍凡圣善恶故。凡处彻圣处。圣处彻凡处。善恶相彻。本性自尔。以一切法。并不得取。并不可舍。性相自尔。自性净故。终日说不得一说。终日闻不得一闻。终日见不得一见。终日知不得一知。并非凡圣之所安立。是故经云。若我出世及不出世。此法常然。
    显宗论云。我此禅门一乘妙旨。以无念为宗。无住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念想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能见。真如无念。念者即念真如。实相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常求无念。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西天诸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
    显正论云。问。欲显何义。名为显正。答。欲显明一切众生本原清净无生心体。即是诸佛之正性也。所以者何。一切万法。心为其本。然其心性。都无所依。体自圆融。不碍万法。虽应现万法。而性自常真。无住无依。不可取舍。
    胜天王经云。清净心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虚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当知此心。即是最胜清净第一义谛。一切诸佛证知所归。问曰。定以何法为心体。答曰。不应求心之定体。何以故。心非所缘。无无相故。亦云非能所。绝相待故。体不可染。性常净故。非合非散。自性离故。不碍缘起。性虚融故。不可说示。名字空故。诸法虚净。缘相离故。灵照不竭。用无尽故。果报不同。作业异故。因果宛然。不断绝故。亦非真实。业性如幻故。又不断绝。现施为故。亦不可取。毕竟空故。诸法平等。一相如故。境智无差。离分别故。万法即空。性无生故。是以一切分别。不离自心。一切诸境。不离名相。若了万法。不了自心。分别无由能绝。乃至楞伽经云。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彼心者。即取相所得心也。一乘者。即离相清净无生心也。此心悉能包含运载一切诸法。故名一乘。
    法苑珠林云。夫拥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扬其汤者。未若扑其火。何者。源出于水。源未杜而水不穷。火沸于汤。火未扑而汤讵息。故有杜源之客。不拥流而自干。扑火之人。不扬汤而自止。故知心为源。境为流。不察本心源。但随诸法转。意如火。事如汤。不制自意地。唯从境界流。斯皆失本迷。源随流徇末。若能顿明意地。直了心源。不求脱于诸尘。不系缚于一法。可谓究末遇本。寻流得源矣。遂乃无功而自办。无作而自成。显此一心。万法如镜。
    归心论云。夫论心性者。若别说。一一生佛。皆以法界为身。一一摩耶胎内。亦如是。广狭皆等。不相妨碍。若总说。一一生佛。同在胎内。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互隐互显。互存互夺。重重互现。皆不思议法界。说时不增。不说时不减。性海如是。岂可言尽不尽耶。
    六妙门云。此为大根人善识法要。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原。所谓众生心也。一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得心原。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顿教五位门云。第一识心者。语是心。见是心。闻是心。觉是心。知是心。此是第一悟。一一能知。如许多心。皆是一心。一心能遍一切处。第一知身。同无情。身不知痛痒。好恶。一切皆是心。不干身事。心能作人畜。心能作鱼鸟。第三破四大身。身即是空。空即是无生。空无内外中间。离一切相。第四破五阴。色阴若有。四阴不虚。色阴若无。四阴何有。第五见性成佛。湛然常住。
    十住经序云。以灵照故。统名一心。以所缘故。总号一法。若夫名随数变。则浩然无际。统以心法。则未始非二。
    十二门论序云。论之者。欲以穷其心原。尽其至理也。若一理之不尽。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一原之不穷。则众途扶疏。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忧也。
    般若灯论序云。始夫万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虽动而恒寂。物非有故。虽起而无生。是以圣人说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则物物性空。知心无心。则心心体寂。达观之士。得其会归。而忘其所寄。于是分别戏论。不待遣而自除。无得观门。弗假修而已入。荡荡焉。不出不在。无住无依者也。
    华严论云。犹如大海有清净德。而能影现七金山等。众生心海。影现六道四生。分明显现山河大地。色空明闇等。
    缘生论云。元是一心。积为三界。凡则迷而起妄。圣则悟以通真。
    陀罗尼三昧法门偈云。是法法中高。犹如须弥山。是法法中海。众源所共归。是法法中明。犹如星中月。是法法中灯。能破无边闇。是法法中地。荷载遍十方。是法法中母。出生诸佛种。
    法华演秘云。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炉。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若开权显实一切唯心者。亦先融为本。事事无碍也。重重交映。如地狱苦报。身各自遍。难思妙事。本自如此。佛佛自觉。众生不知。今解。此知。即众生心是佛智也。即事玄妙。入心成观。
    法华玄赞疏云。如经中说。一时者。即是唯识时。说听二徒心识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听者心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是。不相应行蕴法界法处所摄。此言一时。一则不定约刹那。二则不定约相续。三则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四则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谈。说听事讫。总名为一时。不定约刹那等者。听法之徒。根器或钝。说时虽短。听解时长。或说者时长。听者亦久。于一刹那。犹未能解。故非刹那。亦不定约相续者。犹能说者得陀罗尼。说一字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字时。一切能解。故非相续。由于一会听者。根机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长劫。或促多劫为短念。亦不定故。总约说听究竟名时。亦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长短暄寒。近远昼夜。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诸天等。无此四时及八时等。经拟上地诸方流通。若说四时等。流行不遍故。亦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者。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各不同故。释曰。上所说不定约刹那时。及相续时。与四时六时八时十二时等。及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名为一时者。以长短不定。前后无凭。但说唯心之一时。可为定量。无诸过失。事理相当。既亡去取之情。又绝断常之见。不唯一时作唯识解。实乃万义皆归一心。则称可教宗。深谐秘旨。能开正见。永灭群疑。所以经云。一切诸法。以实际为定量。又云。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故知但说大无过。夫言大乘者。即是一心之乘。乘是运载义。若论运载。岂越心耶。又夫不识心人。若听法看经。但随名相。不得经旨。如僧崖云。今闻经语。句句与心相应。又释法聪。因听慧敏法师说法。得自于心。荡然无累。乃至见一切境。亦复如是。若不观心。尽随物转。是故大乘入道安心法云。若以有是为是。有所不是。若以无是为是。则无所不是。一智慧门。入百千智慧门。见柱作柱解。得柱相。不作柱解。观心是柱法。无柱相。是故见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复如是。故华严经颂云。世间一切法。但以为心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又古人云。六道群蒙。自此门出。历千劫而不返。一切痛哉。是知因心得道。如出必由户。何所疑乎。
    百法钞云。大乘一切。皆是心所变。故离心之外。更无有法。即万般造作。皆不离心。千种起言。岂超心外。
    法界观序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令一切众生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而证法界也。乃至故佛身一毛端。则遍一切含一切也。世界尔。众生尔。尘尘尔。念念尔。法法尔。无有一法定有自体而独立者。
    提婆传云。提婆菩萨。博识渊览。才辩绝伦。诞名天竺。为诸国所推。所愧以为所不尽者。唯以人不信用其言为忧。其国中有大天。神验。黄金像之。坐身二丈。号曰大自在天。人有求愿。能令现世如意。提婆诣庙求入拜见。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人有见者。既不敢正视。又令人退后失守百日。汝但诣门求愿。何须见耶。提婆言。若神必能如汝所说。乃从令我见之。若不如是。岂是吾之所欲见耶。时人奇其志气。伏其明正。随入庙者。数千万人。提婆既入。天像挺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问。天神则神矣。何其小也。当以精灵感人。智德伏物。而假黄金以目。多动玻璃以荧惑。非所望也。即便登梯。凿出其眼。时诸观者。咸有疑意。大自在天。何为一。小婆罗门所困。将无名过其实。理屈其词耶。提婆晓众人言。神明远大。故以近事试我。我得其心。故登金聚。出玻璃。令汝等知神不假质。精不托形。吾既不慢。神亦不辱也。言已而出。即以其夜求诸供备。明日清旦。敬祠天神。提婆先名既重。加以智参。神契。其所发言。声之所及。无不响应。一夜之中。供具精馔。有物必备。大自在天。贯一肉形。数高四丈。左眼枯没。而来在坐。历观供馔。叹未曾有。嘉其德力。能有所致。而告之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以心供。人以质馈。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诬我者人。汝所供馔。尽善尽美矣。唯无我之所须。能以见与。真上施也。提婆言。神鉴我心。惟命是从。神言。我所乏者左眼。能与我者。便可出之。提婆言。敬如天命。即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力故。出而随生。索之不已。从旦终朝。出眼数万。天神赞曰。善哉摩纳。真上施也。欲求何愿。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禀明于心。不假外也。唯恨悠悠童蒙。不知信受我言。神赐我愿。必当令我言不虚设。唯此为请。他无所须。神言。必如所难。于是而退。诣寺。受出家法。剃发法服。周游扬化。于天竺大国之都。四衢道中。敷高座。作三论言。一切诸圣中。佛圣最第一。一切诸法中。佛法正第一。一切救世众。佛僧为第一。八方诸论士。有能坏此语者。我当斩首以谢其屈。所以者何。立理不明。是为愚痴。愚痴之头。非我所须。斩以谢屈。甚不惜也。八方论士。既闻此言。亦各来集。而立誓言。我等不如。亦当斩首。愚痴之头。亦所不惜。提婆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要不如者。当剃汝须发。以为弟子。不斩首也。立此要已。各撰名理。建无方论。而与酬酢。智浅情近者。一言便屈。智深情远者。极至二日。则辞理俱匮。即皆下发。如是日日。王家送衣钵。终竟三月。度十余万人。释曰。禀明于心。不假外者。审如斯语。何往不从。故能德动明神。凿大自在天之眼。化谐人意。度十万外道之心。可谓救世良医。度人妙术。不得斯旨。悲愿何成。自利利他。理穷于此。
    天台无量寿佛疏云。就一字说者。释论云。所行如所说。所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佛即是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上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况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释云。若不归一心解。安获无限功德。以无量功德。即一心具足。若离心。所见皆不圆满。悉成邪倒。设具行门。皆成分限。
    起信疏云。夫真心寥廓。绝言像于筌罤。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缘而起灭。虽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原。静鉴虚凝。未尝乖于业果。故使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分。不舍缘而即真。凡圣一致。其犹波无异水之动。故即水以辩于波。水无异动之湿。故即波以明于水。是则动静交彻。真俗双融。生死涅槃。夷齐同贯。
    安乐集云。问。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答。如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构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将师子乳一渧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
    宝藏论注云。实此非彼。实彼非此。鸟迹空文。奇特现矣者。破彼此也。诸法如幻。比鸟迹空文。皆从心生。奇特现矣。又云。光超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者。万物不能自立。人为作名。皆自心起。转变天地。了一切唯心。则万法无累其神明。即所向自由。即自在纵横。
    天台涅槃疏云。烦恼与身一时者。除彼所计之一时。若是所解言一时者。此是前后而一时。一时而前后。只于一时义中。说有前后。即烦恼为前。身属于后。何以故。因果无二。色心体一。三道三德。一念无乖。五阴五脱。刹那理等。贵在破执。执已。了性同空。空无前后。如炷与明一时有。要因炷有明。烦恼与身亦然。故知前后一心。一心前后。如是解者。有何差别。只恐心外取法。而自异耳。
    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云。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
    唯识序云。离心之境克湮。即识之尘斯在。带数之名攸显。唯识之称兆彰。故得一心之旨。永传而不穷。八识之灯。恒然而无尽。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