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藏经-续藏-古逸部>> 盂兰盆经赞述>> 正文

盂兰盆经赞述

  盂兰盆经赞述
    唐 慧净撰
    盂兰盆经赞述
    自他之□□□□□□□□□□□□□畅八辨而动□□□□□声而流□□□□□□□□□□□□言经从教主为名故称佛说盂□□□□□□□□□□□异流上出才连皮骨命似倒悬既□□□发起□□称曰盂兰盆者。即成食之器。甘□百味□□□方此无加香积名餐悉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曰盆也。经者能诠之教。梵语云修多罗。新翻云素呾揽。此云为经。亦名为綖。经有五义。略据二途。一曰涌泉。即住而无竭。二称绳墨。即契定正邪。诠定无改故名为经。依佛地论。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应知此中宣说兰盆拔苦孝行饶益有情。依所诠义故名为经。如缘起经集宝论等故名为经。
    此经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目连大叫下明圣教所说分。三目连白佛言下明依教奉行分。明教起所因所缘故。释教起因缘分。正显圣教所说法门品类差别故。云圣教所说分。显彼时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分。若依旧解。名序正流通。与新经论三分不异。初教起分中。一明证信分。二明发起分。证信分中。闻者出能闻人。只是传法之人。即阿难是。如是者出所闻法。表经可信。闻者如来圆音才振。众即翘心专注。耳识采揽。故名为闻。余经具道我闻。今此经略去我字。故但言闻。依佛地论。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听受。废别就总故说我闻。又如来悲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依众生自善力起。就佛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又闻者善根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故名佛说。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曰我闻。
    经曰如是者 述曰。下出所闻法。如者称理之言。是者简非之称。若如不即理以之为非。如即理如故云为是。亦可是信相也。信即内心决定为习。道之某相。乃发言即可劝物同趣。所以口心决定即为信相。信相既入道之始。如是亦经序之初。依佛地论。如是之言信可审定。谓如是法。我昔曾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言定无有异。又云。如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谓。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此以今譬古。二依教海。谓。告时众汝等当听。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次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谓。结集之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具此四义故曰我闻。上来证信分讫 经曰一时者 述曰。下明发起分有四句。一明起教时。二明起教主。三明起教处所。四明起教人。一时者起教时。谓。说者法义天真朗然启悟。听者即翘心注想文句无倒。斯即法泽降流之日。德侣蒙赖之辰故曰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时异。云何言一。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领能说能持一切法门。或能听者得许耳根一刹那领得一字时。拾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或相会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故名一时。
    经曰佛者 述曰。第二明起教主。如来迥弃嚣尘独超臣庭。圆智之犹明镜。悲愿之似摩尼。彼我之化天戏。自他之利不息故名为佛。依佛地论佛者是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闻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
    经曰在舍卫国耆树给孤独园者 述曰。此第三明起教处所也。舍卫国者此云名物国。以彼国中积有余物多有异珍。既名振遐邦声流远国。即为名也。祇树者即祇陀也。此云战胜。即太子名也。给孤独者。此云须达即是国臣之号。若依今日三藏法师新经及论 云室罗伐誓多林给孤独园。良以旧来三藏不善方音。遂置讹谬若身梵本。应言室罗伐悉底国。略去悉底也。唐云名闻国。上古之时有兄弟二人居时习仙而获仙证。而此仙人名闻第一。为国之宝。后时于此安国立堵。即以二仙之名为国城之称。或曰多闻国。此国多有聪明学问。能造论记。九十六种外道师弟此中最多。又十六大国。而此国中见有四德。普胜余方。一财物德。二欲尘德。三法德。谓施戒修四解脱德。谓出世果故曰多闻。誓多者旧云祇陀。语讹也。此云战胜。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振而得胜故云战胜。林者国树之总名也。园本誓多所有须达布金买之地。得安金园属须达。树妨布价。林归誓多。给孤独者即须达也。唐言善兴。即国之大臣也。富财丰德。恒以财物给孤济穷。时人所重。故云给孤独也。真谛三藏云。须达多为过去鸠留村驮佛时。已于此地起精舍供养。尔时地广四十里。佛及人寿四万岁须达尔时名毗沙长者。以金板布地。宝衣覆之。而为供养。俱那含牟尼佛时。佛及人寿三万岁。须达尔时名大家主长者。以银布地而为供养。尔时此地广三十里。迦叶波佛。佛及人寿二万岁。须达尔时名大幡相长者。以七宝布地。地广二十里。今第七释迦牟尼佛。佛及人寿百岁。地广十里。以金饼布地。周满其中。皆厚五寸。买园奉佛。后弥勒佛出世时。佛及人寿八万岁。地广四十里。以七宝布地。须达尔时名让佉。出家修道获罗汉果。
    经曰大目健连始得六通者 述曰。此第四明起教人也。有二。初德。二述孝。大目健连者。据起教之人。但如来对人起说不同。或因孝行兴起。谓大方便报恩经等。彼经中阿难问佛。佛法之中破有孝养父母者不。如来即引须阇太子慈孝因缘。引彼经文出报恩经第一卷中。或因恶逆起说。谓观无量寿经等。彼经明阇王杀父害母造二逆罪故。如来为说净土之行。今此经者。盖由目连兴起也。然目连即二行第一。所以对之。一神足第一。谓以天眼通访觅其母。二慈孝第一。谓得果已念报父母乳餔之恩。如似孔子说孝行。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行孝。然别对曾子以说其孝。以曾子有敦孝之性。所以对之。今此亦尔。然一切佛弟子皆当行孝。然别对目连为起说之由。言目连者。目连是姓。字俱律陀。以祠俱律陀树神故即以为名。以彼国人贵其姓故。从姓为名。故曰目连。始得六通者。叹其德明。目连超间究定。游神七觉道。除三漏果获六通。通现创成。故云始得。问。何故目连先不度母。得通果遂方救母耶。答。未获果时烦恼未尽。即有障碍不能拔苦。是故经云。若有自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复言。辟如不解浮人能救溺者相共俱得故。须具德方救母苦。
    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 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云乳哺者。依智度论云。乳哺三年。诸母养育。渐次长大。三年之内。在母怀抱。推于去漯以爱子故向变为乳而养育之。依阿含经阎浮提儿生堕地。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东弗婆提儿堕已乃至三岁。饮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儿生堕地已乃至三岁。饮乳八百八十斛。北郁单越儿生已坐苞陌头。行人授指啛指旨便成大人。彼土无乳故亦云乳哺之内也。
    经曰即以道眼观视世界者 述曰。此明孝事也。孝事有五。一追访。二得见。三痛苦。四往救。五无益。目连即以天眼伸窥三界。傍观六趣。尽其神力追觅其母也。
    经曰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者 述曰。此第二得见。目连率已通力竖朗三界。横照十方。追访既周。显然得见。既魂此道受苦难论。不见饮食等者。明见正报。饮食资养其身。即肤包充洁。既绝内资养。唯有皮骨违形。
    经曰目连悲哀者 述曰。此痛苦也。哀哉父母爱育劬劳一旦永摧。说论恶道。目连虽不灭姓痛彻心肝。悲涕横流。哀声动地。故云悲哀也。
    经曰即钵盛饭往饷其母者 述曰。往救也。母既皮骨连立。绝食已经多年。子即感结良染。遂将食往救也。
    经曰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揣食食未入口变成火灰者 述曰。此无益也。明目连难复持食往救无益于母。左手障饭者悭也。右手揣食者明于贪也。其母才兴悭吝则掩握纵横钵内香餐速而变化也。
    经曰目连大叫悲渧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者 述曰。上来明起教因缘分。此即明圣教所说分。先目连申请。后如来酬答。此申请也。目连果获六通转变自在。虽有回天动地之力。电速星趣之功。然不能施香饭于炬口。灭炎火于手中。斯即独救无方。终希报答所以高声悲泣。更请救方。驰还白佛。大叫哀号恻怆响振神祇。故云大叫。悲涕等者。情酸扪泪名曰悲咦。饮噎吞声故云[口*弟]泣。睹母剧苦骤返无赊。故云驰还白佛也。
    经曰佛言汝母罪根深结者 述曰。下明如来酬请也。就中有八。第一斥母罪深也。母之造罪。如随愿往生中具说。但悭为漂善之本灭恶趣之因称曰罪根。泛流不绝相续受生故云深结。此显业力虽[非/米]如大山叹物。
    经曰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者 述曰。第二子独无救也。目连持食注饷粪得口腹充盈。欲显苦报难除。非汝一人能救也。
    经曰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摩外道道士四天神王亦不能奈何者 述曰。显投邪无力。此为除疑。疑云。一人证圣力少不能救者。天魔外道邪众甚多。应能救苦故。今释云魔邪等类亦不能救。汝虽大叫动于天地。悲泣感于神祇。率邪魔之儅。集外道之众。总八部以同心并神功为一力。共拔汝母亦不能奈何。
    经曰当须十方众僧之力乃得解脱者 述曰。此第四依贞获利。自恣羯磨。理通十方。和合成僧。不简凡圣。神如匡海。洞泽无方。威若地炎。生福无尽。所以能除贪贼见苦。随三生天自在应时解脱也。
    经曰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者 述曰。此第五许说。救方如来何故须许说者。良以目连既位动寒泉。啼伤陇树。驰还具告。实可哀哉。所以许说于前救之于后也。
    经曰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时者 述曰。第六品真劝。修文有二节。一教供胜田。二教受供之仪。前中有五句。一标时。二修意。三示法。四美田。五障益。此标时也。十方显境搀。僧众简邪儅。十五序良时。自恣标舍行。然则三时获果必藉良晨。人处为缘还资清众。故德侣晏坐之末。竟岁发露之时。离缚则逆流爱河。流伦则救令速出也。
    经曰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述曰。明修意也。当为七世父母者酬远恩也。则七生父母。现在者益近恩也。则亲生父母。然亲累七世障覆载之难违恩及幽众显含育之罔极。所以目连小志唯请近亲。大圣慈宽爱及七世也。
    经曰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卧众具尽施甘美贮在盆中者 述曰。此第三示法也。具饭百味五果者。昼所献之肴。汲灌盆器穷俎食之神器。香油锭烛拟去暗以留光。床卧众具则止疲以息虑。然则盆由圣制事藉功成。所以安汲灌于龙门。记燎于雷室。秦饶则皎之于前。赵玉亦佩之于后。神凤上踊飞盖下垂翻瑛。八珍盆罗百味檀那既就福应时。聪庶拔擢于知恩。亦祐利于群品也。
    经曰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者 述曰。第四美田也。具赞三德。此即定德也。当此之日即举灭罪之良晨。一切圣众乃标证理之明。良匠或在山间禅定。处岩薮以练心。或得四道果克无内而取灭此定得也。
    经曰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者 述曰。智德也。或树下经行者头陀自利之背。即依问以专修。或六通自在者获果利他之儅。即起通而益物也。
    经曰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士权现比丘在大众中者 述曰。次明戒也。南句初列三人。则有戒之者。次障三戒。出持犯之仪。此列三人也。声闻则别脱之戒。缘觉则定随律仪。菩萨则道共之戒。通即人人具之。别乃各守戒也。
    经曰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者 述曰。此明三戒。出持犯之仪。此别脱戒也。皆同一心者。显无散乱之失。受钵和罗饭者障无违争之愆。具清净戒者。即皎若明珠。夫以信施难消。如毛绳断骨故。律功一心受食。经制具戒方消故。称名免难尚劝一心为福利。生圆须同意也。
    经曰圣众之道者 述曰。定随戒也。然则智依定起。非净戒无以现前。圣托道生终假人以显其旨也。
    经曰其德汪洋者 述曰。道随戒也。汪洋者。盛貌之威仪也。然行则褭王观亲取严形以降魔 坐若就盘见不动而惮法故。门外睹沙门之像深嗟五欲之怨。城中逢马宿之客。闻之帝而获初果。斯则威仪之益也。
    经曰其有此等自恣僧者 述曰。第五显益也。文有二句。一显大悲拔苦力。二显大慈与乐力。其有供养等者。显大悲力。其有供养自恣者。标良田之美也。现在等者。出所救之重恩。恩有三品。一上恩。即现在父母亲生育故。二中恩者。七世父母枝引不绝远资润故。三下恩。六亲眷属。谓亲戚兄弟助力成故。即大论云。离别常八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妻子难。离别妻子易。离别父母难。此证三品亲也。出三涂等者。正显大悲力也。夫以积恶招殃灾及二世。修善置福度及浚混。今言出者。此等应堕三涂。但为圣力所资。业果消灭。既应堕不堕。即说不堕为出也。
    经曰若父母在世福乐百年等者 述曰。大慈与乐力也。福乐百年即现在乐。入天花光即后世乐。旦阎浮上寿命极一百年。天内报宫光花影发也。
    经曰佛敕十方众僧当为施主家咒愿者 述曰。自下明受供之仪也。二句先教受食行。后示受食仪。先咒愿者。生口业善行。禅定意者生意业善。后受食者生身业善也。夫以愿如御者。即有悬标之力。行类牛车。近有灭恶之功。故先遣发愿。后行禅也。
    经曰光安在佛塔前者 述曰。示受食仪也。然三宝次第虽有三阶。就应化门宜先供佛。何者。且塔安舍利即神变无穷。多宝灵龛乃会身分坐。故使药王烧百福之辟。信相□古土之骸。合既圣体嶷然。宁不设盆先献也。
    经曰时目连泣声除灭等者 述曰。第七孝子领悟也。如来德泽。洪流神会。义无不喜。倒悬雪苦。目连于是止悲。大众则舞齐欢。目连则宿除哭泣也。
    经曰目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等者 述曰。第八慈母蒙益也。且一人之福似掬土而遏江河。今既大众之威。若岚风类于业岭也。
    经曰目连复白下 第三流通分。反有三句。一启清。二蒙赞。三正答。夫孝之大也即通于神明。岂可独敞于当时。而不垂光于来业。所以目连启请。务属于兹也。文二句。一领即坐之益。贺三宝之威。二为未戊传芳。即咨疑审定。
    经曰佛言等者 述曰。蒙赞也。如来既降迹投机惠云乘布。但使来人有苦即法泽弥流。以彼同得宜故云大善 然佛犹未说类即申疑故。云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经曰若善男子等者 述曰。第三答也。有其五节。一教献供。二教发愿。三教常修。四教奉持。五教承命。此初也。极哉父母恩同天地。从使血流滂沛未足酬恩。所以道门信类贵徒贱品。但当献供即答横恩。圆有多句。一标行孝人名。二示献供时节。文相可解。
    经曰乞愿便现在父母等者 述曰。教发愿也。当愿父母近年之命弗穷。资身之具恒逸。既去解支之庸。即留倚乐之安。七世尊灵长辞百苦。永去千弥寒泉。于此晨归天灵。于即曰感兹福乘亦愿无穷。此即教献供也。
    经曰是佛弟子修孝顺等者 述曰。三劝常修也。若劝慈行即念念追思。若济其亲即年年设供斯即孝尽于始终。亦行极于事亲也。然则财于老时无用措时为子孙故。盆于孝者。无施子宜午月恒献故。
    经曰若一切佛弟子奉持是经法者 述曰。第四教奉持也。奉者信也持者念也。言信即遣拨正邪。言念则深妄教之失。所以勖其信念史教流通矣。
    经曰目连比丘及四辈弟子奉行者 述曰。第五承命也。如来降兹法雨泽润含生。散坐将终传芳即席。但目连等咸受命顶戴奉行。既荷载圣恩。理怀欢喜也。
    盆经赞述卷一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