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乾隆藏-此土著述>> 宗镜录>> 正文

卷第九十七

    宗镜录卷第九十七
    夫佛教已明。须陈祖意。达佛乘者。皆与了义相应。如法华经云。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第一毗婆尸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由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第二尸弃佛偈云。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第三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第四拘留孙佛偈云。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第五拘那舍牟尼佛偈云。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第六迦叶佛偈云。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第七释迦牟尼佛偈云。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即自然见如是。诸法无非自化生。幻化无生无所畏。复告摩诃迦叶。吾有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付嘱于汝。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西天第一祖摩诃迦叶传法偈云。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第二祖阿难传法偈云。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第三祖商那和修传法偈云。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法偈云。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第五祖提多迦。亦名香众。初投优波鞠多出家。尊者问曰。为心出家耶。身出家耶。香众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而求利益。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香众曰。夫出家者无我之故。无我之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既是常故。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尔。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明朗。依佛法中。度恒沙众。付法偈云。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
    第六祖弥遮迦付法偈云。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第七祖婆须蜜付法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第八祖佛陀难提付法偈云。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是。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问佛陀难提尊者偈云。父母非我亲。谁为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难。因兹悟道。付法偈云。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第十祖胁尊者传法偈云。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实法。无行亦无止。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时胁尊者。于一树下。以手指树下地告大众曰。此地若变为金色。当有圣者而入此会。言当未久。须臾之顷。以为金色。尊者举手。而见一人当会前立。尊者曰。汝从何来。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何处所住。夜奢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夜奢曰。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诸佛。夜奢曰。诸佛亦非。尔时夜奢说偈赞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又传法偈云。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第十二祖马鸣。尊者传法偈云。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弃。
    第十三祖毗罗尊者传法偈云。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第十四祖龙树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国人多修福业。不会佛理。唯行小辩。不具大智。及问佛性。而云。布施。我求福业。非解佛性。汝会佛性。为我说之。师曰。汝欲学道。先除我慢。生恭敬心方得佛性。众曰。佛性大小。师曰。非汝所知。非说大小。若说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彼众曰。我欲弃小辩归于大海。龙树即为说法。对大众而现异相。身如月轮。当于座上。唯闻说法。不睹其形。彼众有一长者。名曰提婆。谓诸众曰。识此瑞不。彼众曰。非其大圣。谁能识也。尔时提婆。心根宿净。亦见其相。默然契会。乃告众曰。师现佛性之义。非师身者。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也。语未讫。师即现本身。座上说偈曰。身现满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辩非声色。又传法偈云。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传法偈云。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第十六祖罗睺罗尊者传法偈云。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第十七祖僧迦难提尊者传法偈云。心地本无生。因种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初第十七祖僧迦难提。因至其舍。忽见一子。手执铜镜而至师所。尊者曰。子几岁耶。子曰。我当百岁。是时尊者见答百岁。覆问曰。汝当无知。看甚幼小。答吾百岁。非其理也。子曰。我不会理。正当百岁。尊者曰。子善机耶。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时尊者敬之深知是圣。又征问曰。汝执此镜。意况如何。尔时童子。以偈答曰。诸佛大圆镜。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俱相似。父母见子奇异。遂舍出家。尊者即领游化。至一古寺。而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于彼殿上。有铜铃被风摇响。尊者问曰。彼风鸣耶。彼铃鸣耶。彼铜鸣耶。子曰。我心鸣耳。非风铜铃。尊者曰。非风铜铃我心谁耳。子曰。二俱寂静。非三昧耶。尊者曰。善哉真比丘。善会诸佛理。善说诸法要。善识真实义。又告曰。我今将此法眼藏。付嘱于汝。汝受吾偈。当行化之。偈曰。心地本无生。因种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伽耶舍多。后付鸠摩罗多传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传法偈云。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第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偈云。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第二十一婆修槃头尊者传法偈云。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第二十二祖摩挐罗付鹤勒尊者。传法偈后。即从座起。踊身虚空。作十八变讫。却归本座。以手指地。化为一泉。而说偈言。心地清净泉。龙润于一切。从地而涌出。遍满十方济。又传法偈云。心逐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第二十三祖鹤勒尊者付法已竟。即从座起。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已。却归本座。寂然灭度。尔时大众。欲分舍利。各自起塔。临阇维讫。欲分舍利。尔时尊者。现身说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又传法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云。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第二十五祖婆舍多尊者传法偈云。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传法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传法偈云。心地生诸种。因事复因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西天波罗提尊者。化异见王。现神通力。乘云至王殿前。尔时大王。问乘云者曰。汝为是邪。汝为是正。波罗提尊者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大王。若正。我无邪正。王又问曰。何者是佛。波罗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不。波罗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波罗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见。波罗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识。王曰。师既所见云有作用。当于我处而有之不。波罗提曰。王若作用。现前总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之。几处出现。师曰。若出用时。当有其八。卓立云端。以偈告曰。在胎曰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辩气。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脚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不出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此土初祖菩提达磨多罗。南天竺国王第三之子。常好理论。心念众生。而不识佛。又自叹曰。世有形法。而易了之。唯佛心法。难有会者。尔时般若多罗尊者。至于其国。王赐一宝珠。其珠光明。璨然殊妙。尊者见已。用珠试曰。此宝珠者。有大光明。能照于物。更有好珠。能胜此不。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得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得为上。于诸明中。心明第一其此珠者。所有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智辩于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法宝以明俗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既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异之。因出家悟道。遂行化此土。宝志识是传佛心印观音圣人。师述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问。云何自心现。
    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者。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原。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是法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则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传法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可大师云。凡夫谓古异今。谓今异古。复离四大。更有法身。解时。即今五阴心。是圆净涅槃。此心具足万行。正称大宗。传法偈云。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能生。
    第三祖璨大师传法偈云。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种尽无生。
    第四祖道信大师云。夫欲识心定者。正坐时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理尽归心。心既清净。净即本性。内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无动心。名自性定。又示融大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原。一切定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并在汝心。传法偈云。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第五祖弘忍大师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承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无形色。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又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无别行。传法偈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第六祖慧能大师云。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心外更无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万种法。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无有诸相。汝莫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无一无可取舍。行住坐卧。皆一直心。即是净土。依吾语者。决定菩提。传法偈云。心地舍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让大师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达心地。所作无碍。汝今此心。即是佛故。达磨西来。唯传一心之法。三界唯心。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随时。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马大师问曰。如何用意合禅定无相三昧。师曰。汝若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如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马大师又问曰。和尚云。见道。道非色故。云何能睹。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马大师曰。有成坏不。师曰。若契此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汝受吾教。听吾偈言。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萠。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吉州思和尚云。即今语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实相法身佛。经云。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随世界应处立名。如随色摩尼珠。触青即青。触黄即黄。宝本色。如指不自触。刀不自割。镜不自照。随像所现之处。各各不同。得名优劣不同。此心与虚空齐寿。若入三昧门。无不是三昧。若入无相门。总是无相。随立之处。尽得宗门。语言啼笑。屈伸俯仰。各从性海所发。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实相佛家用。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心想生。亦云。法性家焰。又云。法性功勋。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诸念若生。随念得果。应物而现。谓之如来。随应而去。故无所求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得。自是得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闻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故云独一无伴。迷时迷于悟。悟时悟于迷。迷还自迷。悟还自悟。无有一法不从心生。无有一法不从心灭。是以迷悟总在一心。故云一尘含法界。非心非佛者。真为本性过诸数量。非圣无辩。辩所不能言。无佛可作。无道可修。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即见自心具足多闻。故草木有佛性者。皆是一心。饭食作佛事。衣服作佛事。故。
    嵩山安和尚。昔让和尚与坦然禅师。在荆州玉泉听律。二人共相谓言。我闻禅宗。最上佛乘。何必局此小宗。而失大理。遂乃云游。博问先知。至嵩山宗和尚处。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旨。师云。何不问自。家意旨。问他别人意旨。作什么。问。如何是坦然意旨。师云。汝须密作用。问。如何是密作用。伏请指示。师举视之。二人当时大悟。
    崛多三藏。师因行至太原。定襄县。历村。见秀大师弟子。结草为庵。独坐。观心。师问。作什么。对云。看静。师曰。看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无对。问。此理如何。乞师指示。师曰。何不自看。何不自静。师见根性迟回。乃曰。汝师是谁。对云。秀和尚。师曰。汝师只教此法。为当别有意旨。云。只教某看静。师曰。西天下劣外道所习之法。此土以为禅宗。也。大误人。其僧问三藏。师是谁。师曰。六祖。又云。正法难闻。汝何不往彼中。其僧闻师示训。便往曹溪。礼见六祖具陈上事。祖曰。诚如崛多所言。汝何不自看。何不自静。教谁静汝。言下大悟。
    智策和尚。游行北地。遇见五祖下智隍禅师。二十年修定。师问。在此间作什么。隍云。入定。师云。入定者。为有心入也。为无心入也。若有心入者。即一切有情悉皆有心。亦合得定。若言无心入者。一切无情。亦合得定。隍曰。吾正入定之时。不见有有无之心。师曰。若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不应更有出入。隍无对。却问。汝师是谁。云六祖。问。汝师以何法为禅定。师曰。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此说。未息疑心。遂振锡南行。直往曹溪礼见六祖。祖乃亦如上说。隍于言下大悟。
    南岳思大和尚云。若言学者。先须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时尽通。闻说净不生净念。即是本自净。闻说空。不取空。譬如鸟飞于空。若住于空。必有堕落之患。无住。是本自性体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离定无别慧。离慧无别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即定之时无有定。即慧之时无有慧。何以故。性自如故。如灯光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即灯是光。即光是灯。离灯无别光。离光无别灯。即灯是光体。即光是灯用。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
    牛头融大师绝观论问云。何者是心。答。六根所观。并悉是心。问。心若为。答。心寂灭。问。何者为体。答。心为体。问。何者为宗。答。心为宗。问。何者为本。答。心为本。问。若为是定慧双游。云。心性寂灭为定。常解寂灭为慧。问。何者是智。云境起解是智。何者是境。云。自身心性为境。问。何者是舒。云。照用为舒。何者为卷。云。心寂灭。无去来为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问。何者是法界。云。边表不可得。名为法界。
    法照禅师云。经云。三阿僧祇百千名号。皆是如来异名。即真心之别称也。又经云。万法不出一心。此义是也。夫缚从心缚。解从心解。缚解从心。不关余事。出要之术。唯有观心。乃至若举一心门。一切唯一心。若一法非心。则是心外有。谁能在心外。别制一条者。
    梵禅师云。若知一切法皆是法。即得解脱。眼是法。色是法。经云。不见法。还与法作系缚。亦不见法。还与法作解脱。
    藏禅师云。于一切法无所得者。即心是道。眼不得一切色。耳不得一切声。
    缘禅师云。譬如家中有大石。寻常坐卧。或作佛像。心作佛解。畏罪不敢坐。皆是意识笔头画作。自忙自怕。石中实无罪福。
    安禅师云。直心是道。何以故。直念直用。更不观空。亦不求方便。经云。直视不见。直念不思。直受不行。直说不烦。
    觉禅师云。若悟心无所属。即得道迹。眼见一切色。眼不属一切色。是自性解脱。经云。一切法不相属故。心与一切法。各不相知。
    圆寂尼云。一切法唯心无对。即自性解脱。经云。一切法不与眼作对。何以故。法不见法。法不知法。
    尧禅师云。了心识性。自体恒真。所缘念处。无非佛法。
    朗禅师云。凡有所见。皆自心现。道似何物。而欲修之。烦恼似何物。而欲断之。
    稠禅师云。一切外缘。名无定相。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自心不心。谁嫌是非。能所俱无。即诸相恒寂。
    慧慈禅师云。夫法性者。大道也。法是法身。性是觉性。即众生自然性也。是以金刚般若。如大火聚。三昧焰焰诸累莫入。故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慧满禅师云。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常赍四卷楞伽经。以为心要。随说随行。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