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乾隆藏-大乘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正文

卷第十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十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五
    复次一切菩提分法无有差别。皆由五门而得建立。谓所缘故自体故助伴故修习故修果故。如初四念住有五门。所余菩提分法亦尔。
    四念住所缘境者。谓身受心法。复有四事。谓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何故唯建立此为所缘境。由颠倒觉愚痴凡夫多分计我。依止有根身。受用苦乐等。取了境为相。由贪等染污。由信等清净。是故最初为正观察真实事相。是故建立此四种事为所缘境。
    念住自体者。谓慧及念。由佛经中有于身等循观言故。及有念住言故。如其次第。
    念住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彼者彼念慧二法。
    念住修习者。谓于内身等修循身等观。如于内于外于内外亦尔。内身者。谓于此身中所有内色处。由自身中眼耳鼻舌身根内处所摄故。堕有情数故名内。外身者。谓外所有外色处。由外色声香味触等外处所摄故。非有情数故名外。内外身者。谓内处相应所有外处根所依止。由己身中眼等五处相应根所依住所有色等外处堕有情数故。外处所摄故名内外。又于他身中所有内色处。约处建立约身建立说名内外。云何于身修循身观。谓以分别影像身与本质身平等。循观于身境循观身相似性故。名于身循身观。由循观察分别影像身门。审谛观察本质身故。内受者。谓因内身所生受。缘眼等处为境界故。依自身生故名内。外受者。谓因外身所生受。缘色等处为境界故。依他身生故名外。内外受者。谓因内外身所生受。缘自身中外处为境故。缘他身中内处为境故名内外。如受心法亦尔。如于身修循身观。如是于受等修循受等观如其所应。
    又修习者。谓欲勤策励勇猛不息正念正知及不放逸。修习差别故。欲修习者。谓为对治不作意随烦恼。勤修习者。谓为对治懈怠随烦恼。策修习者。谓为对治沉掉随烦恼。励修习者。谓为对治心下劣性随烦恼。心下劣性者。谓于胜品所证功德。由自轻蔑门心生怯弱性。勇猛修习者。谓为对治疏漏疲倦随烦恼。疏漏疲倦者。谓能引蚊虻等处所生逼恼。不息修习者。谓为对治得少善法生知足喜随烦恼。由得少善生知足喜故。止息所余胜进善品。正念修习者。谓为对治忘失尊教随烦恼。正知修习者。谓为对治毁犯追悔随烦恼。毁犯追悔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知而行。先越学处后生悔恼。不放逸修习者。谓为对治舍诸善轭随烦恼。舍善轭者。由放逸过失故。于所造修胜进善品。舍勤方便不能究竟。念住修果者。谓断四颠倒趣入四谛身等离系。是名修果断。四颠倒者。谓四念住随其次第能断净乐常我四种颠倒。修不净观故。了知诸受皆是苦故。通达诸识依缘差别念念变异故。观察染净唯有诸法无作用者故。又此四种如其次第趣入四谛。亦名修果。由身念住趣入苦谛。所有色身皆行苦相。粗重所显故。是故修观行时能治此轻安。于身差别生故。由受念住趣入集谛。以乐等诸受是和合爱等所依处故。由心念住趣入灭谛。观离我识当无所有惧我断门生涅槃怖永远离故。由法念住趣入道谛。为断所治法为修能治法故。又此四种如其次第能证得身受心法离系果。由此修习渐能远离身等粗重故。四正断所缘境者。谓已生未生所治能治法。初正断缘已生所治法为境。为断已生恶不善法。乐欲生故。第二正断缘未生所治法为境。第三正断缘未生能治法为境。第四正断缘已生能治法为境。如经所说。应广配释。
    正断自体者。谓精进。
    正断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正断修习者。如经说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此中诸句显修正勤及所依止。所依止者。谓欲乐欲。为先发精进故。正勤者。谓策励等。于止举舍相作意等中。若由止等相作意。不顾恋所缘境。纯修习对治。尔时名策励。为欲损减沉没掉举发起正勤。所以者何。若沉没随烦恼生时。为损减彼故。以净妙等作意策练其心。若掉举随烦恼生时。即以内证略摄门制持其心。尔时名为发起正勤。即为显此损减沉掉善巧方便。故次说言策心持心。
    正断修果者。谓尽弃舍一切所治。于能对治若得若增。是名修果。初二正断尽舍一切所治。如其所应。断舍一切已生未生恶不善法故。第三正断得能对治。能生未生诸善法故。第四正断增能对治。已生善法令增广故。
    四神足所缘境者。谓已成满定所作事。此复云何。由已成满三摩地力。发起种种神变等事。是所缘境。
    神足自体者。谓三摩地。
    神足助伴者。谓欲勤心观及彼相应心心法等。欲三摩地者。谓由殷重方便证心一境性。殷重方便者。谓由猛利乐欲猛利恭敬方便得三摩地。勤三摩地者。谓由无间方便触心一境性。勤者。谓常精进无时暂间。心三摩地者。谓由先修定力触心一境性。所以者何。由于前生数修定力。令彼种子功能增长。由种子力令心任运于三摩地随顺转变。由此速证心一境性。观三摩地者。谓由闻他教法内自简择触心一境性。又欲三摩地者。谓由生欲触心一境性。勤三摩地者。谓由策励发起正勤触心一境性。心三摩地者。谓由持心触心一境性。观三摩地者。谓由策心触心一境性。为显发生神足因性故。引修正断中生欲策励等诸句持心策心。是此次第。心三摩地者。由持心故得定持心。于内寂静略摄速证定故。观三摩地者。由策心故得定。依法观门策练其心速得定故。
    神足修习者。谓数修习八种断行。何等为八。谓欲精进信安正念正知思舍。如是八种略摄为四。谓加行摄受继属对治。加行者。谓欲精进信。欲为精进依。信为欲因。所以者何。由欲求故。为得此义发勤精进。如是欲求不离信受。有体等故。摄受者。谓安。由此轻安摄益身心故。继属者。谓正念正知。由不忘所缘安心一境故。若有放逸生如实了知故。随其次第。对治者。谓思舍。策心持心二加行力。已生沉掉能远离故。又能引发离随烦恼止等相故。
    复次欲勤心观修有二种。谓并因缘聚散远离。修不劣不散彼二所依随顺修。此中显示欲等。能远离聚散及因缘等二种修义。聚因缘者。谓远离毗钵舍那故由懈怠门所生沉没散因缘者。谓远离不净想故。由掉动门所生高举。聚者。谓由惛沉睡眠门于内踧踖。散者。谓由随顺净妙相门于外驰散。不劣随顺修者。谓依观察相观察诸法。不散随顺修者。谓依不净想观察发毛等事。彼二所依随顺修者。谓修光明想。依如是次第。薄伽梵说。我之欲乐无有下劣亦无高举。于内不聚于外不散。有前后想及上下想。开发其心远离缠缚。与光明俱自修其心。当令我心无诸闇蔽。神足修果者。谓已善修治三摩地故。随所欲证所通达法。即能随心通达变现。又于别别处所法中。证得堪能自在作用。如所愿乐能办种种神通等事。又能引发胜品功德。
    五根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由谛现观方便所摄作此行故。
    五根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
    五根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五根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起不忘失行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简择行修习。五根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由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见道故。又能修治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即现此身已入顺决择分位故。
    如五根五力亦尔。差别者。由此能损减所对治障不可屈伏故名为力。谓五力所缘境等与根相似。然果有差别。所以者何。如说果者。谓能损减不信等障故。胜过于前虽与五根所缘境界自体等相似。然不可屈伏义有差别故。别立力分。
    七觉支所缘境者。谓四圣谛如实性。如实性者。即是胜义清净所缘故。
    觉支自体者。谓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如是七法是觉支自体。念者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者是自体支。是觉自相故。精进者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者是利益支。由此势力身调适故。安定舍者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此不染污。故体是不染污故。如其次第由安故不染污。由此能除粗重过故。依定故不染污。依止于定得转依故。舍是不染污体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
    觉支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觉支修习者。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念觉支。如念觉支乃至舍觉支亦尔。如是四句随其次第显示缘四谛境修习觉支。所以者何。若缘苦体为恼苦时。于苦境界必求远离故。名依止远离。若缘爱相苦集为苦集时。于此境界必求离欲故。名依止离欲。若缘苦灭为苦灭时。于此境界必求作证故。名依止寂灭。弃舍者。谓趣苦灭行。由此势力弃舍苦故。是故若缘此境时。于此境界必求修习故名回向弃舍。
    觉支修果者。谓见道所断烦恼永断。由七觉支是见道自体故。
    八圣道支所缘境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故。
    道支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体。正见者。是分别支。如先所证真实简择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发语言故。正语正业正命者。是令他信支。如其次第。令他于证理者决定信有见戒正命清净性故。所以者何。由正语故随自所证。善能问答论议决择。由此了知有见清净。由正业故往来进止正行具足。由此了知有戒清净。由正命故如法乞求佛所听许衣钵资具。由此了知有命清净。正精进者。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者。是净随烦恼障支。由此不忘失正止举相等。永不容受沉掉等随烦恼故。正定者。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
    道支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法等。
    道支修习者。如觉支说。谓依止远离依止无欲依止寂灭。回向弃舍修习正见。乃至广说。如是诸句义如前所说道理应随顺知。
    道支修果者。谓分别诲示他。令他信烦恼障净随烦恼障净最胜功德障净故。
    四正行者。谓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初谓钝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二谓利根未得根本静虑。第三谓钝根已得根本静虑。第四谓利根已得根本静虑。苦正行者。谓依未至及无色地。如其次第。奢摩他毗钵舍那微劣故。乐正行者。谓依静虑双道转故。迟通者。谓钝根依苦乐二地。速通者。谓利根依苦乐二地。
    四法迹者。谓无贪无嗔正念正定。无贪无嗔能令增上戒学清净。不因贪恚门毁犯学处故。正念能令增上心学清净。由于所缘无有忘失持心令定故。正定能令增上慧学清净。由定心者能如实遍知故。
    奢摩他者。谓于内摄心令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如是九行令心安住。是奢摩他。令住者摄外攀缘内离散乱。最初系心故。等住者。最初系缚粗动心已。即于所缘相续系念。微细渐略故。安住者。或时失念于外驰散。寻复敛摄故。近住者。从初已来为令其心于外不散。亲近念住故。调顺者。从先已来于散乱因色等法中。起过患想增上力故。调伏其心令不流散故。寂静者。于扰动心散乱恶觉随烦恼中深见过患。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最极寂静者。或时失念散乱觉等率尔现行。即便制伏令不更起故。专注一趣者。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胜三摩地故。平等摄持者。善修习故。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故。毗钵舍那者。谓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普遍寻思周审观察。为欲对治粗重相结故。为欲制伏诸颠倒故。令无倒心善安住故。此中诸句依正行所缘境说。或依善巧所缘境说。或依净烦恼所缘境说。简择诸法者。尽所有故。最极简择者。如所有故。普遍寻思者。由有分别作意俱行慧建立诸法相故。周审观察者。委具推求故。
    又依奢摩他毗钵舍那立四种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非毗钵舍那。此类依奢摩他进修毗钵舍那。或有一类。已得毗钵舍那非奢摩他。此类依毗钵舍那进修奢摩他。或有一类。不得奢摩他亦非毗钵舍那。此类专心制伏沉掉双修二道。或有一类。已得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此类奢摩他毗钵舍那二道和合平等双转。此中依于止观说四种道。初已得止故宴坐住心。乃至平等摄持。未得观故还复宴坐。依三摩地简择诸法。乃至周审观察。第二与此相违。第三二俱未得双进修习。云何修习。谓听闻法由受持门进修正观。以此为先进修于止。第四已得二种相应俱转。
    三根者。谓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欲知根者。谓于方便道及于见道十五心刹那中所有诸根。此中显示顺决择分所摄方便道。及见道十五刹那所有诸根。是未知欲知根体。言诸根者。谓意根信等五根。由未至等地所依差别故。如其所应有乐喜忧舍根随一。忧根者。谓方便道时顺决择分后。于上解脱希求欲证愁戚所摄。如是十根先未知真。为欲得知修习转故。名未知欲知根。已知根者。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已上。于一切有学道中所有诸根。是已知根体。所以者何。即前十根从第十六见道心刹那。乃至金刚喻定。于如是有学道中。未有所应知境。曾所不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者。谓于无学道所有诸根。言诸根者。即前所说九根除忧根。于无学道中说名具知根。具知者。谓阿罗汉等此所有根名具知根。无学身中无有忧根所应学无故。
    复次依止修道分别修义。谓依初静虑地现修道时。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如依初静虑地修欲界善如是依一切上地现修道时。皆能修习下界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当知此中所说义者。谓依止上地现前修习道时。下界下地所有善根。虽不现前亦皆修习。何以故。于彼得自在故。自在者。谓转增胜现行自在故。
    究竟道者。谓依金刚喻定一切粗重永已息故。一切系得永已断故。永证一切离系得故。从此次第无间转依。证得尽智及无生智十无学法何等为十。所谓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如是等法名究竟道。
    云何名一切粗重。略说有二十四种。谓一切遍行戏论粗重。领受粗重。烦恼粗重。业粗重。异熟粗重。烦恼障粗重业障粗重。异熟障粗重。盖粗重。寻思粗重。饮食粗重。交会粗重。梦粗重。病粗重。老粗重。死粗重。劳倦粗重。坚固粗重。粗粗重。中粗重。细粗重。烦恼障粗重。定障粗重。所知障粗重。如是二十四种略摄一切粗重。
    一切遍行戏论粗重者。谓执眼等诸法习气无始时来依附阿赖耶识相续不断。即此名为戏论习气。从此习气眼等诸法。及名言执数数生起。领受粗重者。谓有漏诸受习气。烦恼粗重者。谓烦恼随眠。业粗重者。谓有漏业习气。异熟粗重者。谓异熟无堪能性。烦恼障粗重者。谓猛利长时烦恼性。业障粗重者。谓能障道无间等业障性。异熟障粗重者。谓与谛现观相违。地狱等自体得。盖粗重者。谓能障碍善品方便盛贪欲等性。寻思粗重者。谓能障碍欣乐出家欲寻思等性。饮食粗重者。谓极多少食于方便行无堪任性。交会粗重者。谓两两形交身心疲损性。梦粗重者。谓睡眠所发身惛劣性。病粗重者。谓诸界互违所发不安隐性。老粗重者。谓大种衰变所起不随转性。死粗重者。谓临命终时诸根乱性。劳倦粗重者。谓远行等所作支体顿弊性。坚固粗重者。谓无涅槃法者。如其所应。所有戏论粗重等性。粗中细粗重者。谓欲色无色所有粗重。如其次第。烦恼障粗重者。谓声闻独觉菩提所治。定障粗重者。谓九次第定所发功德所治。所知障粗重者。谓一切智性所治如是随其所应。一切粗重永已息故。名究竟道。如说如是行者。心解脱圆满。慧解脱圆满。身粗重永息。由成就念为因故。于最初门善调善护善防善覆极善修治。谓于眼所识色乃至于意所识法亦尔。
    系得者。谓于粗重积集。假立系得性。
    离系得者。谓于粗重离散。假立离系得性。金刚喻定者。谓居修道最后断结道位所有三摩地。此复略有二种。谓方便道摄无间道摄。方便道摄者。谓从此已去不为一切障所碍而能破一切障。无间道摄者。谓从此无间尽智无生智生。又此三摩地无间坚固一味遍满。云何此金刚喻定名无间。谓此相续流非世间行所间缺故。坚固者。非一切障所坏。能坏一切障。极坚猛故。一味者。无分别性纯一味故。遍满者。缘一切所知法共相真如为境故。为显此义薄伽梵说。如大石山无缺无隙无穴一段。极善圆满十方猛风所不动转。无间转依者。谓已证得无学道者所有三种转依。何等为三。谓心转依道转依粗重转依。心转依者。谓已得无学道证得法性心自性清净。永离一切客尘随烦恼故。名为转依。即是真如转依义。道转依者。谓昔世间道于现观时转成出世说名有学。余有所作故。若永除一切所治。永离三界欲时。此道自体究竟圆满。立为转依。粗重转依者。谓阿赖耶识一切烦恼随眠永远离故。名为转依。
    尽智者。谓由因尽所得智。或缘尽为境。所以者何。由有尽故而起此智。名为尽智。或缘尽为境故名尽智。此义意言。于此位中由永断集令无有余。所得智名尽智。或缘因尽为境故名尽智。
    无生智者。谓由果断所得智。或缘果不生为境。所以者何。由有无生故所得智名无生智。或缘无生为境名无生智。此义意言。由有当来一切苦果毕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虽缘余谛为境亦名无生智。或缘苦谛无生为境。故名无生智。
    又十无学法。当知依止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说。何以故。无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无学戒蕴。无学正念正定。是无学定蕴。无学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无学慧蕴。无学正解脱。是无学解脱蕴。无学正智。是无学解脱智见蕴。
    复次道谛有四行相。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何故名道相。因此寻求真实义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是诸圣者证真义路。是故名道。何故名如相。以能对治诸烦恼故。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何故名行相。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觉悟真实道理。于无常等法起常等颠倒。善能修治此颠倒心。令离颠倒觉真实义。是故名行。何故名出相。趣真常迹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究竟常迹。是故名出。问于诸谛中有十六行。皆通世间及出世间。世出世行有何差别。答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别故。有障无障性差别故。有分别无分别性差别故。所以者何。于诸谛中无常苦等十六世间行于所知境界。不通达真如性故。烦恼所随眠故。依名言门起戏论故。如其次第。不善悟入有障碍有分别。出世间行与此相违。善悟入无障碍无分别。由此道理世出世行互有差别。云何出世行无有分别。而善悟入。所知境界由彼诸行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如无常行于无常义。余行于余义。随其所应亦如是。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