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乾隆藏-大乘论>>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正文

卷第七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第七
    问曰。说无明因缘以为初因缘。若如是者。十二因缘则为有始。何以故。以无明前更不说有余因缘故。于诸世间有为法中。以彼无明为最初故。答曰。以生烦恼业迭共因缘故。此义云何。从生生烦恼。从烦恼生业。从业生生。如是无始轮生以是义故。世间无始。问曰。自在天等所作。此明何义。从自在天及微尘等而生世间。以是义故。世间有始。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常法不能生世间故。不见一法从自在天微尘等生。见从无常因缘中生。以不见从常法中生。见从无常因缘中生。而汝法中自在天等皆悉是常。以是义故。自在天等不能生法。又以现见异异因中生种种果。何以故。以见象马牛羊驴驼至人天等。有差别故。以是故。非自在等作。问曰。非从因缘生一切法。何以故。以见棘刺及孔雀等异异不同故。知不从无明因缘有世间生。此明何义。以无因缘有世间生。何以故。我见棘刺及孔雀等。非从因缘而有差别。如是世间非无明生。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我以现见果从因生非无因生。犹如种子地水时熟和合生芽。非离此等种种因缘而有芽生。若离于因无因而有万物生者。此义不然。何以故。见异异法于异异法。以比智知世间亦尔。未曾见有离因无因而有法生。以是义故。从因生果。是故世间一切诸法非无因生。又有过咎。若尔不应生种种果。从种种因生种种果。不离种种因生种种果。而汝说果无因而有。若如是者。万物应等世间不应生种种果。以我现见从。种种因生种种果以是义故。非无因生。又复有答。若一切物无因生者。应一物中一切法生。不尔便应一切物中一一各有一切物生。而此义不然。以是义故。非无因果。又复有答应无变异。此义云何。若一切物不从因生应不变异犹如虚空。而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变异故。云何变异。先无后有已有还无异生异灭。无因法中不见如是果法转变。是故诸法从因而生。非无因生。又复有过一切所作诸业空故。此明何义。若无因生一切物者。诸所作业空无利益。而实不见有如此事。以是故非无因有果。
    问曰。我见从智生智。此明何义。现见外物有为法中种子为因非过去因。如是现见内有为法。因赤白等和合而生。非过去因。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以现在智从过去智而得生故。此明何义。以见智生从于过去智因而有。非无智生。若智不从前智生者。应从土块木石等生。亦非从于异相续生。何以故。若异相续生于智者。父母亦应能生儿智。以是故。我知彼胎等诸众生智从相续生。此明何义。以胎等智前更有智。彼胎等智不离先智相续而生。是故知有过去世因问曰。此义不然。何以故。如从攒燧人功牛粪众缘和合。先无有火而能生火。智亦如是。先无有智因缘和合而能生智。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以见余法比智知故。此明何义。以见何等法中生法彼法相似。能生于法。非无相似异生中见。如见从稻生稻。虽不见稻而见从稻还生于稻。是故种稻。火亦如是。以见从于攒燧牛粪等中生火。虽不见火而从攒燧等中求火。如是以见从智生智。虽不见智而知智从过去智生。是以汝说如先无火而能生火。先无有智而能生智。说一切物唯从现在因生。不从过去因生者。是义不然。以是义故。从烦恼业生世间法。此云何知。以圣人论世间人说此义云何以离烦恼一切圣人诸佛如来。及佛弟子声闻人等。彼如是说从烦恼业因而生世间。作如是言。若人着贪身作恶行口作恶行意作恶行。彼人依于恶行因缘。此身坏已生恶道中。一切诸论亦如是。说从业有生。是故经言。从明入明从闇入闇。世间之人亦如是说。从业有生作如是言。以畏一切不乐生处。远离一切种种恶行。以求一切可乐生处。修行一切种种善行。以是义故。依诸圣人依一切论依世间人。我如是知从业因故而生世间。非无因生。
    问曰。因念不住何能生果。此以何义。诸烦恼业刹那不住。以烦恼业刹那即灭。是故非从诸业烦恼而生世间。答曰。我见因灭而能生果。此以何义。以见因灭依彼灭因而能生果。如于摩多隆伽果中见有酢味。而于彼子芽茎枝叶及华等中悉皆不见。而依彼子芽茎枝等相续。后时于果中见。而彼摩多隆伽果中所有酢味非即彼因亦非异因。如是见外因果和合生。如是法如是比智知。因灭已依彼灭因有世间生。非无因生亦非异因。问曰。若非无因非颠倒因生于世间。而依业烦恼有世间者。此云何知。答曰。不知生过为作业行。此明何义。诸世间人不知生过。彼人则着五欲境界一切种种无利益事。为生世间一切种种无利益事。是故修行为得世间果报。作业非为除断烦恼作业。此以何义。一切世间愚痴凡夫无智慧故。不能观察。以无明闇智于无量百千种种苦恼中见有功德生。求未来世受乐果故。行功德行修戒施等诸功德行。又复有人心颠倒故。着现在世五欲境界见未来世无有福德。是故修行无福德行杀生等业。又复有人。着三昧乐爱禅见禅慢禅疑禅增上禅等。修行一切诸通等行。是故于彼三界中生不断不绝从生复起一切烦恼。从烦恼故起一切业。如是世间无始以来不断不绝。
    问曰。若从一切烦恼而生世间行者。如来于此修多罗中何故唯说从于无明而生世间。答曰。虽说无明摄得贪等一切烦恼。此明何义。虽说无明而摄贪等一切诸过。此云何知。以愚痴人起于贪等。以无智故起于贪等一切烦恼非无过起。如经中说。无明因缘起于贪过起于嗔过起于闇过。是故说彼无明根本摄得其余烦恼诸过。犹如世间王来王去诸臣兵众亦来亦去。
    问曰。以何义故。过去分中唯说无明而不说爱。未来分中而但说爱不说无明。答曰。大境界故。此明何义。以无明遍一切境界爱不如是。此以何义。以彼无明遍一切处爱不遍故。又以缘于有为无为。此以何义。以彼无明缘有为法及无为法。爱不如是唯缘有为。又以缘于同不同地。此以何义。以无明缘同不同地。爱不如是唯缘同地。又以一切烦恼相应。此以何义。以彼无明一切烦恼皆共相应。爱不如是。唯愚人起非智者起。又一切苦不断绝因。此以何义。以无明于一切苦聚以为根本。以是义故。于初分中唯说无明。依彼第二烦恼门中唯示现爱。是故于彼未来分中唯说于爱不说无明。
    问曰。以何义故。过去世中所摄诸业随何烦恼能与作因。彼诸烦恼以无明名说。现在世中所摄诸业随何烦恼能与作因。彼诸烦恼以爱取名说。答曰。以非现见以现见故。此以何义。过去世中所有烦恼。以是远故不可现见。是故彼中烦恼差别不可示现。以彼闇相不可得说。是故皆以无明名说。现在世生所摄烦恼可现见故。彼诸烦恼差别可说。可得示现此是爱取此是欲取此是见取如是等。是故现在所有烦恼以爱取名说。
    问曰。此说是妙说。以因烦恼业有世间生死。非自在天微尘等故。而无明等十二有支其义云何。答曰。不如实知三世中事名为无明。无明转起取后有因。福业罪业不动业等是名为行。依行因有生分染意是名为识。为彼识住名为名色。彼清净识之所依止名为六入。根识境界三事和合。对意地法是名为触。依触而生爱不爱。二颠倒念受是名为受。见着受等集乐名爱。依止于爱求有断有。取我依止乐诸烦恼随顺烦恼是名为取。取能转起取后生因身口意业。是名为有。依止行有取后世身是名为生。依止生身增长熟变是名为老。先得身坏是名为死。远离不离爱不爱事求供养等从意地生。焚烧自心是名为忧。依怀忧心说爱功德。内心愁缚种种悲言名为啼哭。依色识身共意相应。非爱乐受是名为苦。唯意识身意地相应是名为愁。于爱不爱二种境界。或有求有或不求有求资生故受种种苦。其心逼恼是名为极。
    问曰。无明缘行云何名行。答曰。依止容受伴侣观起随顺共生名为行义。问曰。应释因缘名云何名因缘。答曰。能成就果是名为因。依此法故能显彼法。因此法故能生彼法。是名为缘。问曰。何故但说无明缘行。而不说言无明因行。答曰。为摄一切诸因缘故。若说无明因于行者。但摄因因缘不摄因缘。是故不说无明因行。以四因缘无明等共能因缘行。是故唯依因缘名说。以能摄取四因缘故。问曰。行亦能作无明因缘。若如是者。何故但说无明缘行。而不说言行缘无明。答曰。以有二义定不定故。此以何义。以无明因定缘于行。而非业行定缘无明。何以知之。以阿罗汉虽复有业而无无明。是故非业定缘无明。是故不说行缘无明。又依无明因缘有业。以是义故依彼无明因缘有业。若如是者。唯依无明因缘有业。不应远离无明有业。而实远离无明有业。是故说依无明缘行。不说依行缘于无明。问曰。以何义故已受果业。以行名说。未受果业以有名说。答曰。未受果业但有有为分。是故说有。以毕竟有故。以未来世毕竟得果。业体虽灭而毕竟有。以必能与未来世果。是故名有。以有名说。已受果业已受有为分。是故说行以得受果。是故名有以有名说。又复有义。何故名有。以依此法能生名有。此以何义。随何等业能毕竟生未来世果。以有名说。随何等业非是毕竟未来世有。如鸯瞿离魔罗等业未曾有故以行名说。是故经中行缘业果以识名说非生名说。何以故。以彼行业非是毕竟生有支故。此以何义。以现身中受果报业。彼业行缘能生识支而不能生彼生支故。又以见有力无力故此以何义。何故名行能办事故。过去世生所作诸业见彼有力以能成果。是故彼业以行名说。现在世生所作诸业未见彼力以未成果彼业果报在未来故。是故彼业不得名行以有名说。
    问曰。以何义故名为不动。答曰。异地不能与果报故。名为不动。此以何义。如欲界业于异地中能与果报。随以何等善根业道应生人中。即彼善业依愿求心。乃至生于他化自在。如如来依功德生修多罗说。又随何等恶不善业应生地狱。受果报者即依彼业人中受苦。如如来依盐喻经说。色无色业不得如是。此以何义。初禅地业不生二禅。二禅地业不生初禅。如是余地皆亦如是。应知。是故佛说色无色业名为不动。又诸盖障所不能动故名不动如密室灯。
    问曰。行以名色二因缘识而重说者。此有何胜。答曰。初托胎识行为因缘以彼能作种子义故。已种种子名色为因缘以能和合成就事故。以二因缘住持成就依止。能取境界观故。又行因缘而业得名。是故经中说诸业因为能生因。名色因缘而爱得名。是故经中说彼爱缘为能生缘。以二因缘于境界中依境界住。又行因缘初生心得名。名色因缘已生。六入未成就六入得名。又行因缘依一门行。此以何义。彼行因缘唯意门行。名色因缘依二门行。此以何义。名色依于身根意根二门而行。以二因缘依六门行。又行因缘唯恶道中以依罪业能摄住故。如经中说。彼诸众生于恶道中乃至恶业未尽不死。业尽乃死。如是等名色因缘人及天道欲色界中以彼处有名色二事。无色界中无二因缘。
    问曰。如来于彼城喻经中。大因缘等修多罗中说。依名色因缘于识。何故于此修多罗中而说依识因缘名色。答曰。名色因缘依识而有。此以何义。以实有识。名色与识迭共相因。而依识有有名色有如依所依。是故有依。此以何义。如王及臣迭共相依而王为胜。以王去时臣亦随去。此亦如是。识与名色迭共相依。而识为胜。是故依识而有名色。若识因缘不托母胎。诸心数法则不得有。以识托胎诸心数法皆亦随从。又因根本心成歌罗逻。以赤白等和合则能成歌罗逻。为成众生。彼处识心为根本因。如大因缘法门中说。佛告阿难若彼识心不托母胎。彼歌罗逻及名色等亦不成就。是故识为诸苦种子。为欲示现根本义故。是故唯说识缘名色。不说名色因缘于识。
    问曰。有人说言。十二因缘有于时节。彼人依识因缘名色义则不成。何以故。无因缘故。此以何义。为识灭已然后能作名色因缘。为识不灭能作因缘。若识灭已作名色因缘。此义不成。何以故。以灭种子不能与芽作生因缘故。
    又复有过。中间断绝众生体故。若识不灭能与名色作因缘者。一众生身于一念中。并有二识。以是义故。识不能作名色因缘。答曰。相续不断不绝。因缘如灯焰体相续不断。此以何义。如焰相续不断不绝。而能有用。非先焰灭而后焰生。若先焰灭从焰生者。是则灭已后时更生。又复有过。后焰生时无因而生又复有过。若无因生则应常生。又亦非是先生焰住后余焰生。若先焰住后焰生者。先焰便应第二念住。而佛法中无如是义。又复有过。先生之焰无因而生。又复有过。焰应增长。又复有过。应多焰生。又亦非即先焰住时更生余焰。何以故。不容受故。此以何义。随先生焰。以何等处何等因缘。即彼生处即彼因缘即先生焰即时俱谢。是故得容余焰余因缘。又复有过。前灯焰灭后灯焰生。不从无火因缘而生。此义不然。何以灯炷焰。前后次第不断不绝相续而生。如是识名色等。次第生灭能成因果应知。以是义故。依识因缘能生名色。因果义成。问曰。名色因缘有六入者。以何等因。答曰。以彼因故。何以故。以色清净因缘五入。以名清净因缘意入故。说名色因缘六入。
    问曰。若以名色缘六入者。此义不成。何以故。以虽有彼而无彼故。此以何义。歌罗逻等时虽有名色无六入等。以是义故。此义不成。又复所以此义不成。以众生有盲聋等故。此以何义。若名色能作六入因者。则不应有盲聋众生。一切悉应具足诸根。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不离彼有成犹如云雨。此以何义。如汝天雨若先有云后时雨者。非离云雨亦有。有云而无有雨。如是六入若有名色有六入者。非离名色复有名色而无六入。
    问曰。以何义故。有彼名色而无六入。答曰。以诸因缘不具足故。此以何义。犹如眼识如实有眼。以诸因缘不具足故不成眼识。又复犹如实有种子。以诸因缘不和合故不能成芽。此亦如是。歌罗逻等时中因缘不具足故。眼等诸入亦不具足。
    问曰。彼诸因缘云何具足。答曰。以烦恼业名色和合淳熟故成。
    问曰。云何得知烦恼亦是六入因缘。答曰。以阿罗汉不复生故。此以何义。以阿罗汉虽复有业而无烦恼。是故不生。以不生故无有六入。是故得知。烦恼亦是六入远因业。亦是彼六入因缘。何以故。以成盲等故。是故虽复实有烦恼随种类生。具六种业有盲聋等。是故知业亦六入因。又以十二入有种种故。此以何义。以入种种迭共不同。但一众生一身体中种种不同。何况种种众生身中诸业不同。家力色命皆悉不同。如是等以诸众生家力色等一切差别此皆依业。以是义故。彼业亦是六入因缘。名色亦是六入因缘。以彼六入依种子故。此以何义。以虽复有烦恼业等。名色种子生于六入。不离名色能生六入。如不离子而能生芽。是故得知近因名色生于六入。亦依彼业生于六入。何以故。以虽有彼而无彼故。此以何义。以虽复有烦恼业等。而彼名色不具成就。如歌罗逻等时中。无眼等入而依彼故。成就六入。如始结子终能成果。是故得知烦恼业等名色淳熟而能作彼六入因缘。
    问曰。汝说因缘犹不具足。何以故。是中不说外因缘故。此以何义。唯除声入名色等缘共六入生。若如是者。但说六入因缘不具足说名色因缘。此是过失。答曰。彼不须说。何以故。以二处见故。此以何义。以彼外入二处见故。以依众生摄依非众生摄。此以何义。此中但依众生次第说。彼十二因缘而不依彼非众生说十二因缘。是故但依众生所摄入说。不依非众生说。以是义故。此中但依众生所摄内因缘说。而非依彼外因缘说。
    问曰。若尔不应说于名色。此以何义。若如是者。名色有支中不应说名色。以色二处见故。答曰。实如所难。虽然若于彼处不说名色。但言以名缘六入者。如是不说五种色入。彼六入中色亦清净。非但名色入清净。此以何义。应说可见色等入缘。是故彼处亦说色名。以是故。说识因缘名名缘意入如是等。如是三时无有分别。是故如来于此中说。是名正说。
    问曰。何故不说外入因缘。答曰。说眼等者。是即成说。此以何义。此修多罗中具足成就说众生体。此复何义。随何等处眼等诸入彼处必有色等外入。何以故。以不远离色等境界有眼识等。以是义故。说眼等入则已摄得外色等入。是故不别说外入等。又以依内入得名字故。此以何义。依内入故得众生名非依外入。以是义故。唯说内入不说外入。
    问曰。何故名触。答曰。对到名触。问曰。此以何义。答曰。于念境界中识相对法故。以眼识等于彼色等诸境界中彼此相对。是名为触。复有触者近对和合到一处等名异义。一又和合生意地法故名为触。
    问曰。说触因缘犹不满足。以三种法和合因缘而生触故。此以何义。以有三法和合生触。佛如是说。此中唯说六入因缘而生于触。是故此中不具足说生触因缘。此是过咎。答曰。以说内因缘摄得外故如彼鼓声。此以何义。如人鼓桴和合生声唯说鼓声。如是三法和合生触。虽依内说而摄得外。是故无过。又不同义如种子芽。此以何义。如虽有时及地水等和合能作生芽因缘而说种子名为胜因。子能生芽是芽胜因。此是稻芽此是麦芽不说共因。触亦如是有不同义虽有三法和合故。生唯说内入不说共因。又以胜因故。此以何义。虽有三事和合生触。以依根能生而说内因。以彼胜故以依根故诸识能生。以盲聋等无识等故。以色等法识境界故。是故依根三法和合能生彼法。虽三法生而根是胜是故如来唯说胜法如说六入。又虽说六入而摄得三法和合成触。以说入名即说六识。以彼相随以说眼等入即摄色等入。何以故。不离色等入有眼等入。以是义故。如说六入此亦如是。
    问曰。六入缘触此是何因。答曰。以盲等人无眼等触余者有故。此以何义。以有眼等根有眼等触。离眼等根无眼等触。如盲等人唯有意识。此亦如是六入缘触。
    问曰。依触缘受此是何因。答曰。以乐受等境界和合有乐受等。此以何义。如人患热依热逼恼。求于雪冷摩尼珠等及以荫凉。又如有人依寒逼恼。求火求衣求温水等一切暖触。
    问曰。触缘受者。此义不然。何以故。共触生故。此以何义。触共受生。以是义故触缘受者此义不成。如两角共生右角不作左角因缘。左角不作右角因缘此亦如是。是故应依余因缘生非触因缘。又若共生而触能作受因缘者。以何义故。受不能与触为因缘。以受触生相应因故。答曰。虽复共生而一是因一非是因。此以何义。有二种法。虽复共生而有一法能作彼因。非第二法作彼法因。如明与焰虽复共生。焰是明因明非焰因。又如日与光二法共生。而日能与光明作因。光明不能与日作因。又如芽共生芽作影因影非芽因触亦如是。虽共受生触为受因受非触因。是疑已断。复有异义我此法中非触共生次第因缘。此以何义。我此法中非受与触一时俱生云何而生。依过去时即与后时受法作因次第缘生。此云何知以说一因。此以何义。以说依触因缘生受。不说依受因缘生触。此以何义。若此二法共俱生者。应说迭因。以是义故。说次第缘不说一时。
    问曰。依受缘爱此是何因。答曰。以受为因欲取乐故。而生于爱。
    问曰。若如是者苦不应生。答曰。以求离故。问曰。求乐受者见乐故求。不应求苦以不用故。答曰。虽不求苦而亦有爱。以不欲得彼苦受故。求欲离苦彼即是爱。是故苦受亦爱因缘。又乐受者欲爱因缘。苦受远离有爱因缘。此以何义。如人有苦依苦逼恼。不知无力为杀害身。以不求苦以不求乐而爱因缘。又依无明盲故取苦。如彼渴人闇夜饮于粪和合水。此亦如是。问曰。色等境界皆是爱缘。何故但说受为爱缘。答曰。为乐受故求彼色等。此以何义。乐受之生必有伴侣。以是义故。于色等法皆生爱心。受为胜因非色香等。是故但说受为爱因不说色等。
    问曰。取有何义。答曰。取近染着皆名为取。求于有支及资生等一切染着。以得染着不相舍离名之为取。此有四种。何者为四。欲取见取戒取我取。又欲取者贪于五欲境界功德。戒取触者。谓以持戒取三种见。见取身见及以我见。又执着我名为我取。彼人着我为我求乐。是故求彼五欲境界求诸天乐。或取欲见诸天苦行如是等法是名见取。若已求得五欲境界贪着彼法是名欲取。着未来世欲境界因不能远离五欲境界。如是持戒是名戒取。又着己身随顺二边是名见取。此义云何。若堕断边即便坚着五欲境界是名欲取。若堕常边贪着五欲为胜生处。如是持戒是名戒取。问曰。爱缘取者此是何因。答曰。不足爱故更求增长。如饮碱水转增长渴。又依爱故有四种取。此以何义。依爱缘故求于现在五欲境界。如经中说依爱因缘求于诸欲是名欲取。又依爱故求未来世五欲境界。为彼爱故起于持戒是名戒取。以彼但求五欲境界。若以求得五欲境界。不欲舍离求诸天故。好日祭祀是我所欲。如是着我名为我取。是名依爱因缘于取。问曰。以何等爱缘何等取。答曰。欲爱欲取有爱能取戒取我取离有支。爱能取见取。又复众生我爱见取生爱戒取受爱欲取。于一切取贪着见取。又四取中欲取戒取二取是爱余二以为无明根本。
    问曰。有义云何。答曰。此能生故。依此能生此能勤修依此法故能生余法。是故名有。
    问曰。依有缘生此是何因。答曰。依业有生如向前说。依行有识此中亦尔应具足说。
    问曰。烦恼亦是生支因缘。如经中说爱因能生。何故唯说有因缘生不说取缘。答曰。依胜生因故如是说。此以何义。此中唯说生法胜因。云何为胜。此是地狱此是人此是天。如是等此种种身业为近因而非烦恼。彼种种因复有已生。同类生中各有差别。谓家力色长寿短寿有病无病受用资生一切差别。此中亦尔业种种。故知是近因非烦恼也。是以说有因缘有生非取因缘。
    问曰。若有能作生因缘者。何以故。说有因缘生。而不说生因缘于有。答曰。以有定不定故。此以何义。以有有支必有生支。有生支者不必有有。犹如依彼第二谛故必有初谛。而不必因有初谛故有第二谛。若不尔者毕竟无有解脱因缘。是故说依有支因缘必有生支非生缘有。
    问曰。老者何义。答曰。消皱力减名之为老。有人说言。所谓老者以变异故。此义不成。何以故。以不住故。以有为行刹那不住。若有为行念念不住者。云何而言变异名老。又复有过。法若变者便应第二刹那中住。法若第二刹那住者非佛法义。又复有过。言变异者舍于实体。若即前法有变异者。彼法便应即舍本体。又若彼法不变异者。则不得言有变有异。若法不舍彼本体者。亦不得言变异名老。是故不得言有转变名为老也。先说老相彼是老义。
    问曰。心心数法云何知老。答曰。以见心法依止法异。所谓诸根四大损减思惟念薄忘失。所有诸法门等闻声不了见境界难见。如是等知心有老。问曰。死有何义。答曰。死者舍命终亡谢灭。异世去等是名为死。如是此死及先说老此二合故名老死支。又复有言。根四大等后时损减微细难别。是名为老破坏名死如柯渐尽。又四大破坏是名为老散尽名死。如朽故车破坏散尽。又于五阴随顺灭故是名为老灭名为死如故舍坏。
    问曰。生缘老死此有何义。答曰。坏彼法故得有此法。若无彼法亦无此法。此以何义。如初作瓶后时朽故。又先作瓶后时破坏。此亦如是有众生生后有老死。非是不生是故说依生缘老死。问曰。若生念中即时死者。彼中云何生缘老死。答曰。命灭。此以何义。彼处有命损现前命五阴灭故是名为老。犹如彼雨有云故雨。无云无雨。亦有有云而无有雨彼处亦尔。
    问曰。何故有为三相法中一处唯说生为生支。一处说老以为老支。答曰。随顺义故法欲生时生能随顺。法欲灭时老支随顺。又老死支随顺坏法。生支与彼老死相违。老死二法迭共随顺。言随顺者随顺破坏故名为老。死亦如是。是故老死合为一支。生者别支。
    问曰。何故不说忧等为支。答曰。不遍一切诸众生故。此以何义。忧等诸法不遍三界。以是义故不说为支。
    问曰。无明灭则行灭者有何次第。答曰。如来次第说。无明等十二因缘能生于有。以诸众生不能识知十二因缘堕断见故。如来次第说无明灭余亦皆灭。以诸众生不能见知无明因缘堕常见故。又如先说云何世间有以不见知十二因缘堕于无边。以是义故如来说。云何世间灭。以不见知何等法故堕于有边。以是义故。如来次说。如如来迦旃延经中说。又已说身见集谛道谛。未说身见苦谛灭谛是故欲说。又已说染谛未说净谛。又已说缚谛未说解脱谛。今欲说故是故说言无明灭行亦灭如是等。
    问曰。此诸因缘有于几种。答曰。略说四种。何者为四。一者有时十二因缘。二者刹那。三者次第。四者不断绝。时者到时名因缘时。此以何义。无明时者。谓过去时。生烦恼者是无明时。言行时者。过去时业是名行时。言识时者。谓托生心共眷属生是名识时。名色时者。未和合成即歌罗逻安浮陀枇尼坚支等。如是时中未生眼等五情诸根。六入未满彼时生体是名名色时。六入时者。以生眼等诸根满足。六入诸根未能有力。作彼心心数法依止。是名六入时。言触时者。随何等时诸根于彼心心数法能作依止。而不能作分别苦乐。亦不能作好恶诸事。未有胜行是名触时。言受时者。谓受苦乐分别苦乐。摄好恶事爱食非爱欲。资生等未有取力是名受时。言爱时者。爱欲资生行非分别有无是名爱时。言取时者。知有无分别求如是起是名取时。言有时者。求于此世未来世中五欲境界。追求推觅为未来生起种种业是名有时。言生时者。此生已退即次后生所托生处是名生时。老死时者。自此以后破坏诸根名老死时。言刹那者。名色等支名为刹那。以一念中具足一切十二有支。此义云何如人依止贪心杀生。彼处所有迷愚痴等名为无明。彼处所有相应思心是名为行。彼处所有相应意法是名为识。彼处所有共识生法相等。四大及依四大所生四尘如是等法名为名色。彼处所有依入作业而非离入名为六入。彼处所有相应对法是名为触。彼处所有相应觉者是名为受。彼处所有相应贪心是名为爱。彼处所有不舍爱心是名为取。彼处所有身口意业是名为有。彼处所有如是等法所起之法是名为生。彼处所有诸法变异是名为老。彼处所有诸法散灭是名为死。有次第者无始义故。此以何义。以彼因果不断绝故。以是义故不知其始。不断绝者。以彼因因不断绝故。此以何义远来义故。又复非但十二有支能生因缘。以彼一切有为诸法名为因缘。
    问曰。深心等法有何次第。答曰。以成就一切胜功德故。以一切法中不失菩提心以为根本故。此以何义。于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功德中。说彼深心以为根本。以诸菩萨成就深心。以为不失菩提心因。如深心诸行亦尔。自然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修行。是以如来为欲示现如实修行次第义故。说深心后次说行心。
    又以菩萨成就深心成就行心。然后于他利益修行。为欲示现如是胜义。说修行后次说成就舍心。又以菩萨持戒布施等如实修行相回向胜法。依如是义示现修行助菩萨道。是故次说成就回向。又从持戒乃至回向非定善根。次欲示现胜三昧法。欲令众生住慈悲等诸善根中。以是义故。说回向后次说成就大慈悲等。已置定法妙乐善根为欲离彼贪着心故。说慈悲后次说方便。以有方便故有智慧明见诸法。以是义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是故如来说方便后次说成就般若波罗蜜。
    又复略说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示现成就助道功德。究竟成就般若波罗蜜者。示现成就助道智慧。
    又成就深心乃至方便示现成就菩提功德道。究竟成就般若波罗蜜示现成就菩提智慧道。
    又成就深心乃至回向。示现成就戒身。慈悲二法示现成就定身。方便般若示现成就慧身。
    又成就深心即是示现成就直心。自余七句示现成就修行。
    又成就深心成就行心示现戒家。成就舍心成就回向。示现施家。成就大慈成就大悲。示现灭家。成就方便成就般若波罗蜜。示现智家。如是有碍无碍等一切诸法。诸余一切修多罗中广说应知。此修多罗依诸菩萨摩诃萨学戒义说。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八万四千无量无边诸法门等。皆应类知。
    此经旧为六卷。开元录作五卷。子注或七卷。或十卷。据此今开初卷为二总为七卷。即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是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