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杂家类
>>
宋元学案
>>
正文
第006卷 卷六 士劉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士劉諸儒學案(全祖望補本)
士劉諸儒學案表
士建中 趙狩(別見《泰山學案》。)
(私淑)李縕(別見《泰山學案》)
劉顏 (子)庠
(附師高弁。) 曹起(附見《泰山學案》。)
(并泰山同調。)張洞(別見《泰山學案》。)
王開祖
丁昌期 (子)寬夫
(子)廉夫
(子)志夫
吳師仁 (弟)師禮
楊適 王說(見下《鄞江家學》。)
杜醇
王致 (從子)說 (子)珩 (孫)勳 (曾孫)正已
(從子)該 (子)瓘
周師厚 (子)鍔(見上《西湖門人》。)
(子)銖
史簡 (子)韶(見上《西湖門人》。)
豐稷(別見《范呂諸儒學案》。)
袁轂(見下《西湖門人》。)
汪洙 (子)思溫 (孫)大猷(別見《龜山學案》。)
姚孳
俞偉
陳攄
樓郁 (子)常 (玄孫)鑰(別見《丘劉諸儒學案》。)
(并安定同調。) 豐稷(別見《范呂諸儒學案》。)
袁轂 (子)灼 (玄孫)燮(別為《絜齋學案》。)
羅適(別見《安定學案》。)
周鍔
史詔 (孫)浩(別見《橫浦學案》。)(曾孫)彌忠
(曾孫)彌鞏
(曾孫)彌林(並見《慈湖學案》。)
舒亶
章望之
黃晞
(並古靈同調。)
侯可 (孫)仲良(別見《劉李諸儒學案》。)
申顏
(並關學之先。)
宇文之邵
(蜀學之先。)
----
士劉諸儒學案
祖望謹案:慶曆之際,學統四起。齊、魯則有士建中、劉顏夾輔泰山而興。浙東則有明州楊、杜五子,永嘉之儒志、經行二子,浙西則有杭之吳存仁,皆與安定湖學相應。閩中又有章望之、黃晞,亦古靈一輩人也。關中之申、侯二子,實開橫渠之先。蜀有宇文止止,實開范正獻公之先。篳路藍縷,用啟山林,皆序錄者所不當遺。述《士劉諸儒學案》。(梓材案:是卷《學案》亦謝山所特立。吳存仁當作師仁。)
◆泰山同調
評事士熙道先生建中
士建中,字熙道,鄆州人也。(雲濠案:謝山《劄記》云:「大名府魏縣人也。」)孫泰山講學,先生同時而起,泰山之所推重者,先生為第一,而石徂徠其次也。泰山贈徂徠詩曰:「攘臂欲為萬丈戈,力與熙道攻浮■。」又嘗薦之范文正公。而徂徠高視一切,其所服膺,自泰山外,惟先生。其集中《與蔡副樞書》,薦之尤力。先生所著述,如《道論》以言帝王之道,《原福》以究禍福之本,《原鬼》以明鬼神之理,《隨時解》以著守正背邪、遺近趨遠之說,皆醇儒之言也。其後以進士授評事,宰魏。不知其官爵所止。(雲濠案:《劄記》云校書郎。)
祖望謹案:先生嘗以泰山五十未娶,謀為之買田宅以置室,其古道可想。至于箴規徂徠,謂其未抵中道,尤切當其弊。是真伊洛以前躬行君子,而世無傳者。祖望葺《學案》,聊為之補傳,使不至泯泯焉。
主簿劉子望先生顏(附師高弁。)
劉顏,字子望,彭城人也。少孤,好古,學不專章句,師事高侍御弁。舉進士第,以試祕書省校書郎知龍興縣,坐事免。久之,授徐州文學。居鄉里,教授數十百人。採漢、唐奏議為《輔弼名對》,馮元、劉筠、錢易、蔡齊上其書,除任城主簿。歲饑,發大姓所積粟,活數千人。李文定迪知州、青州,皆辟為從事。卒。著《儒術通要》、《經濟樞言》復數十篇。石徂徠見其書,歎曰:「恨不在弟子之列!」子庠。(參史傳。)
◆安定同調
進士王儒志先生開祖
王開祖,字景山,永嘉人也。學者稱為儒志先生。皇祐進士,不仁,杜門著書,從學常數百人。復以薦召試賢良方正,未赴而卒。先生見道最早,所著有《儒志編》,言:「《復》者,性之宅;《妄》者,誠之原。」又言:「學者離性而言情,奚情之不惡﹖」又曰:「使孔子用于當時,則《六經》之道反不如今之著。」又言:「由孟子以來,道學不明。今將述堯、舜之道,論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開皇極之門。吾畏天者也,豈得已哉!」其言如此。是時伊洛未出,安定、泰山、徂徠、古靈諸公甫起,而先生之言實遙與相應。永嘉後來問學之盛,蓋始基之。惜其得年僅三十有二,未見其止,為何惜也。
儒志編
形容不欺芻木,幽晦不欺鬼神,言而不欺童昏,動而不欺愚懵。
凝目于鼻,游心于帶,是制心者也,非治心者也。坐則見其存于室,行則見其立于輿,是治心者也,非養心者也 。
中夜息于幽室之中,吾心之清明者還矣。孝弟忠信,生乎此時。
舜與周公坐以待旦,急吾行而不忘也。
心動則氣窒,心外慮則氣昏耗。
情本于性則正,離于性則邪。
君子之道始于《復》,成于《泰》,極于《夬》。小人之道始于《姤》,成于《否》,極于《剝》。
君子之德,莫不原于誠。誠,則物之來也如鑑。
君子有天下之私,小人有一身之公。
膠柱不能求五音之和,方輪不能致千里之遠。拘庸庸之論者無通變之略,持規規之見者無過人之功。
燭,秉之者莫若隨之者見之明矣。奕,為之者不若睹之者之詳也。人之智,長于人,短于己。求人之是非易,求己之是非難。李翱曰:「凡慮己事則不明,斷他人事則必明。」己私而他人公也。言不行則言隱,知不行則知隱。
道之充者須時以用之,物之者須澤以養之。須時者養人,須澤者養于人,此君子、小人之分也。
丁經行先生昌期(附子寬夫、廉夫、志夫。)
丁昌期者,永嘉人也。學者稱為經行先生。永嘉師道之立,始于儒志先生王氏;繼之者為塘奧先生林氏,安定、古靈之再傳也;而先生參之。其家世以篤行稱,至先生,尤明經術,嘗築醉經堂以講學。三子:寬夫,鄉貢進士,廉夫,舉八行;志夫,進士。兄弟好古清修,自相師友,各以所得質于其父,不為苟同,曰:「此理天下所共,不可為家庭有阿私也。」尤斥去浮屠之說,喪祭無不本古禮云。
宮教吳先生師仁
吳師仁,字坦求,錢塘人。陳古靈為郡守,以遺逸薦于朝。元祐初,召為太學正,遷博士。後充吳王宮教授,卒。先生履行醇正,器識高遠,嘗肄業太學,名聞縉紳。應舉不第,退居田里,甘貧守道。每授學者以誠明義理之學,而不為異端之說,士習為之嚮風。(參《兩浙名賢錄》。)
(梓材謹案:謝山《學案序錄》稿底及刊本並作「杭之吳存仁」。閱簡策,古靈時杭之鄉先生止有名師仁者,「存仁」之存當由筆誤。)
助教楊大隱先生適
楊適,字安道,慈溪人。隱居大隱山。為人醇厚介特,議論辯博平正。人有善則稱之,不善如未之聞。為學要行乎己,惟恐為人所知。毀譽榮辱不以動其心,人莫得而親疏。蓋自比仲元、叔度之流。鄉人嚴憚之,相語不以名氏,而尊之曰大隱先生。衣食纔自給,非義之餽一介不取。躬耕養親,族之貧者分賑之。鄰盜其稼,人告之,先生愀然曰:「彼窮厄而求其生爾。勿治也!」盜聞之慚悔,其後無敢侮者。善言治道,究歷代治亂之原。孫威敏公沔自諫官出案浙東、西刑獄,欲見先生,先生不肯見。先生之越時,范文正公守越,聞之,就見焉,輿致府中,澹焉無求,公益賢之。先生治經不守章句,黜浮屠、老子之說,歌詩卓越超邁,容儀甚偉,衣冠儼如。始友錢塘林逋,後與同郡王致、杜醇結交,後進莫不師之。退處四十年,德行益高,名聞京師。仁宗 詔求遺逸,太守鮑柯以名聞,賜以粟帛。太守錢公輔又薦之,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州遺從事致詔書袍笏,輿從迎之,先生辭不受,遁去。年七十有六。遺令篆石壙前曰「宋隱人之墓」。熙寧二年,滎陽張峋為文表之。(參《四明文獻集》。)
學師杜石臺先生醇
杜醇者,越之隱君子也。居慈溪。學以為己,隱約不求人知。孝友稱于鄉里,耕桑釣牧以養其親。經明行修,學者以為模楷。慶曆中,鄞始建學,縣令王文公安石請先生為之師,其書曰:「天之有斯道,固將公之。我先得之,而不推餘于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願先生留聽而賜臨之,安石與有聞焉。」先生引孟子、柳宗元之說以辭。再書強起之曰:「孟子謂好為人師者,謂無諸中而為有之者,豈先生謂哉!彼宗元惡知道!韓退之毋為師,其孰能為師﹖天下士將惡乎師哉﹖」先生始就焉。慈溪令林肇立學,又起先生為師,亦固辭,王文公作《師說》以勉之。二邑文風之盛,自先生始。先生談《詩書》不倦,為詩質而清,當時謂學行宜為人師者也。(同上。)
謝山《慶曆五先生書院記》曰:夷攷五先生,皆隱約草廬,不求聞達。而一時牧守來浙者,如范文正公、孫威敏公,皆摳衣請見,惟恐失之。最親近者,則王文公。乃若陳、賈二相,非能推賢下士者也,而亦知以五先生為重。文公新 法之行,大隱、石臺、鄞江已逝,西湖、桃源尚存,而不肯一出,以就功名之會。年望彌高,陶成倍廣,數十年以後,吾鄉遂稱鄒、魯丘樊,縕褐化為紳纓,其功為何如哉!
處士王鄞江先生致
王致,字君一,鄞縣人。與同郡楊、杜二先生為友,俱以道義化鄉里,諸生子弟師尊之,稱三人皆為先生。嘗與牧守言政事,王文公安石復書曰:「無事于職,而愛民之心乃至于此,可以為仁矣」年七十,樂道安貧,妻收遺秉,子拾墮樵,浩然無悶,鄉人莫不高其行。(參《四明文獻集》。)
謝山《辯鄞江墓誌》曰:鄞江先生極為荊公所重,其墓誌係荊公作,然不載于集中,惟舊志引其語,曰「四明立言之士,自先生始」而已。至聞泉作《鄞縣志》,始盡錄其全文。予疑其蔓,不類荊公文體。及觀其所記門下弟子,自豐稷、袁轂、周師厚諸人外,又稱遊學者有張機、張邵、張郯、張祁。攷郯、祁皆邵之弟。邵係徽宗宣和三年進士。建炎初,假禮部使金,補其弟祁為明州觀察推官,遂家焉。邵于紹興十三年歸自金,二十五年卒于廣德。而鄞江先生卒于至和二年。邵兄弟能遊學其門,最少亦不下弱冠,而自至和以及宣和,凡六十七年始登第,又八年始使金,留十四年乃歸,又十二年始卒,抑何其長年也﹖以豐尚書之輩行,相去幾三世,而謂其同門,不亦謬乎!或曰:「桃源先生為鄞江之猶子,邵兄弟或嘗經受業,而誤以為鄞江。」此于時代尚不甚遠,然即如此說,而誌文之出于依託可知也。
(梓材謹案:《鄞江墓誌》云:「上聞其德行,召拜校書郎,命至則先生不起。」謝山以此誌為依託荊公之作。惟荊公《文集》弔先生詩作《悼王處士》,故第以「處士」標之。)
正議樓西湖先生郁
樓郁,字子文,自奉化徙鄞,卜居城南。志操高厲,學以窮理為先,為鄉人所尊。處窮約,屢空自樂。慶曆中,詔郡縣立學,延致鄉里有文學、行義者為之師。先生掌教縣庠者數年,又教授郡學,前後三十餘年。學行篤美,信于士友,一時英俊皆在席下。門人之知名者,清敏豐公稷、光祿袁公轂、天台羅公適也。登進士第,調廬江主簿。自以祿不及親,絕仕進意,以大理評事終于家。有《遺集》三十卷,贈正議大夫。子孫皆踵世科。五世孫鑰,德行文章,為時名臣,仕至參知政事。(參《四明文獻集》。)
謝山《五先生書院記》曰:五先生之著述不傳于今,故其微言亦闕。雖然,排奸詆奄,讜論廩廩,豐清敏之勁節也;急流勇退,蕖月蘋風,周銀青之孤標也;再世蘭芽,陔南弗替,史冀公父子之純孝也;嬰兒樂育,以姓為字,陳將樂、俞順昌之深仁也;殺虎之威,同于驅鱷,姚夔州之異政也;于公治獄,民自不冤,袁光祿之神明也;一編《麟經》,以紹絕學,汪正奉之豐滀也;金橘不知,蕭然詩葉,望春先生之清貧也。即以有負門牆如舒信道者,其人不足稱,而文辭終屬甬上名筆。則五先生之淵源可知矣!
◆古靈同調
光祿章表民先生望之
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少孤,喜問學,志氣宏放,為文辯博,長于議論。初由伯父郇公蔭,為祕書省校書郎,監杭州茶庫。逾年,辭疾去。舉賢良方正,郇公在相位,以嫌之,乃上書論時政,凡萬餘言,不報。丁母憂,毀瘠過制。服除,浮游江、淮間,犯艱苦,汲汲以營衣食,不自悔。人勸之仕,不應也。其兄拱之知晉江縣,忤其郡守,守怒,誣以贓,貶。先生號泣力訴于朝,時守方貴顯,事久不得直。先生訴不已,章十餘上,起獄數年,朝廷為再劾,卒脫兄冤,復官如初。先生遂不復仕。覃恩遷太常太祝、大理評事。翰林學士歐陽修,韓絳,知制誥吳奎、劉敞、范鎮同薦其才,宰相欲稍用之,除僉書建康軍節度判官,不赴。又除知烏程縣,趣令受命,固辭,遂以光祿寺丞致仕,卒。先生喜議論。宗孟子言性善,排荀卿、楊雄、韓愈、李翱之說,著《救性﹚七篇。歐陽修論魏、梁為正統,先生以為非,著《明統》三篇。江南李盱江著《禮論》,謂仁、義、智、信、樂、刑、政皆出于禮,先生訂其說,著《禮論》一篇,其議論多有過人者。嘗北游齊趙,南汛湖湘,西至汧隴,東極吳會,山水勝處,無所不歷。有歌詩、雜文數百篇,集為三十卷。
助教黃聱隅先生晞
黃晞,字景微,建安人。少通經,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之遊。自號聱隅子,著《欷歔瑣微論》十卷,以為「聱隅」者,物之名;「欷歔」者,歎聲;「瑣微」者,述辭也。石徂徠在太學,遣諸生以禮聘召,先生走匿鄰家不出。樞密使韓魏公琦表薦之,以為太學助教致仕,受命一夕卒。關學之先
殿丞侯華陰先生可
申先生顏(合傳。)
侯可,字無可,其先太原人,從華陰。少倜儻不羈,以氣節自喜。既壯,盡易前好,篤志為學,祁寒酷暑,未嘗廢業,博物強記,于《禮》之制度,樂之形聲,《詩》之比興,《易》之象數,天文、地理、陰陽、氣運、醫算之學,無所不究。自陜而西多宗其學,先生亦以樂育為己任,主華學之教者幾二十年。再試不遇,遂棄其業。孫威敏公征儂智高,請先生參其軍事,奏凱敘功,知巴州化成縣。巴俗尚巫而輕醫,先生誨以義理,巴人化之。娶婦多責財于女氏,至有老弗能嫁者,先生為定昏禮,又為減官輸絲帛之賦。調耀州華原簿,痛抑富民之兼并者,誅姦胥。以大理評事簽書儀州判官。韓忠獻公鎮長安,與先生謀渭源之地。至其境,以朝廷恩德諭其酋豪,翌日詣軍門輸士,不費一矢,因城熟羊以撫之。嘗以數十騎行邊,猝與敵遇,乃分其騎為四,令高其旗幟,旋山徐行。敵以為有大兵而誘之也,避去。以忠獻薦,遷殿中丞、知涇陽縣。議復鄭白水利,得請,而讒者搆之,罷官去,不竟其施。以元豐己未卒。有申顏先生者,君子也,非法不言,非禮不履,關中之人無老幼,見之,坐者必起。與先生為莫逆,顧皆貧。先生之未仕也,嘗與易衣互出,謀食以養兩家,有無均之。申顏先生嘗曰:「吾不可一日失侯無可。」或問之,曰:「無可能攻吾之過耳!」申顏先生病,先生徒步千里,為之求醫,未至而死,其目不瞑。或曰:「是待侯先生而瞑乎!」未歛,先生馳至,撫之而瞑。申顏先生嘗欲葬其先世而未能,及死,無子,先生傾所有,不足,賣衣以益之,卒成其志。天寒,先生父子尚單衣,忽有饋白金者。謂其子曰:「申顏先生之妹將嫁,速以資之!」其好義如此。其卒也,戒其子勿用浮屠。先生之女兄適程氏,明道、伊川二先生之母也。故明道志先生之墓。先生之孫,是為荊門先生仲良。
祖望謹案:呂舍人本中曰:「關學未興,申顏先生蓋亦安定、泰山之儔,未幾而張氏兄弟大之。」然則申顏先生之有功關中,亦已多矣。而先生為之死生之友,觀其所學,非腐儒之無用者,而《宋史》僅著之《義士傳》中,予故特表而出之。蜀學之先
中允宇文止止先生之邵
字文之邵,字公南,綿竹人。舉進士,為文州曲水令。神宗即位求言,疏言:「公卿大夫,民之表,宜先以節義廉恥風導之。凡所建置,必與大臣共議以廣其善,號令威福則專制之。」疏奏不報,喟然曰:「吾不可仕矣!」遂致仕,以太子中允歸。時年未四十,自強于學,不易其志,日與交友為經史琴酒之樂。退居十五年而卒。司馬溫公曰:「吾聞志不行,顧祿位如錙銖;道不同,視富貴如土芥。今于之邵見之矣!」范蜀公亦曰:「之邵位下而言高,學富而行篤,少我二十一歲而先我掛冠,使吾慊然!」其為兩賢所推尚如此。(參史傳。)
◆士氏門人
趙先生狩(別見《泰山學案》。)
◆士氏私淑
縣尉李先生縕(別《泰山學案》。)
◆劉氏家學
知州劉先生庠
劉庠,字希道,子望之子也。八歲能詩,蔡齊妻以子。第進士,為高密廣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先生上書論時事,除監察御史裏行。神宗立,遷殿中侍御史,為右司諫,言:「中國御戎之策,守信為上。」除集賢殿修撰、河東轉運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真定,又為河東都轉運,召知開封。先生不肯屈事王荊公。荊公欲見之,戒典謁者曰:「今日客至勿納,惟劉尹來,即告我。」或語先生:「盍往見之!」先生曰:「見之何所言﹖自彼執政,未嘗一事合人情。脫問青苗、免役,將何辭以對﹖」竟不往。奏論新法,又與蔡確爭廷參禮,遂以龍圖閣直學士,歷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參史傳。)
◆劉氏門人
縣令曹先生起(附見《泰山學案》。)
進士張先生洞(別見《泰山學案》。)
◆吳氏家學
直閣吳先生師禮
吳師禮,字安仲,錢塘人,師仁弟。太學上舍賜第,歷官右司員外郎。工翰墨,徽宗常訪以字學,對曰:「陛下御極之初,當志其大者。臣不敢以末伎對。」終直祕閣、知宿州。遊太學時,其兄為正,守《春秋》學。他學官有惡之者,條其疑問諸生,先生悉以兄說對。學官怒,鳴鼓坐堂上,眾質之,先生引據《三傳》,意氣自如。江公望時在旁,心竊喜,後遂定交。(參史傳。)
◆楊氏門人
銀青王桃源先生說(見下《鄞江家學》。)
◆鄞江家學
銀青王桃源先生說(附子珩。)
王說,字應求,鄞縣人。鄞江先生之從子也。受學鄞江,與弟該皆著名,教授鄉里三十餘年。熙寧中,以特恩補州長史。無田以食,無麻桑以衣,怡然自得。子孫世其學。子珩,字彥楚,大觀三年進士,官宗正少卿。(參《四明文獻集》。)
(雲濠謹案:宋景濂《守齋類稿序》云:「昔在宋時,桃源王應求亦鄞人,同季父致招樓郁、楊適、杜醇諸公,因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講貫經史,倡為有用之學,學者宗之。應求所著唯在立言,他則未暇及,故有《五經發源》五十卷,奏議、書疏、詩文二百十一篇。薦者列其事,召為明州長史,應求辭。及其既沒,敕建桃源書院,贈銀青光祿大夫,賜紫金魚袋。」)
(梓材謹案:謝山《宋神宗桃源書院御筆記》云:「五先生之倡道,其三皆以布衣終身,即仕者亦不達,而先生獨邀宸奎之賜,固異數也。」又案:王一辰《甬上三補耆舊詩》于先生傳云:「師仲父鄞江先生及楊先生適,友杜先生醇、樓先生郁。」是先生又為大隱門人。
縣令王望春先生該(附子瓘。)
王該,字蘊之,桃源先生之弟,學者稱為望春先生。登慶曆六年進士。王荊公宰鄞時,與之友善,以詩章相唱酬。與兄齊聲。令鄧城,官舍旁有嘉木,葉長可尺許,每得一詩,取葉書之。既卒,歸橐蕭然,惟脫葉甚富。子瓘,字元圭,元豐進士,喜藏書,以文稱。(參寶慶《四明志》。)
提舉王先生勳(附子正己。)
王勳,字上達,桃源先生之孫也。政和八年進士。提舉廣南市舶,一錢之利皆歸有司,家人不識舶貨之名。及卒,賈胡率錢二百萬緡為賻,子正己卻之曰:「吾父以廉直聞。雖貧,猶能負喪以歸。」不媿廉叔度也。清白之傳,實桃源家訓。正己終太府卿。(參《四明文獻集》。)
◆鄞江門人
運判周先生師厚
周師厚,字敦夫,鄞縣人,從王鄞江遊。皇祐五年進士,仕至朝散郎、荊湖南路轉運判官。時役法方行,先生言四方風俗不同,復有勞逸輕重,不宜概賦,朝議是之。章惇聞溪峒蠻擾辰、沅二州,議輸常平粟以備邊,先生持不可,曰:「溪獠靜擾無常,常平歲入有程,當使邊卒廣屯田為便。」從其議。(參延祐《四明志》。)
冀公史先生簡
史簡,鄞縣人。以後人貴,封冀公。為鄞江高弟。事母最孝,最開越公之先。或謂其作吏用杖者,謬。越公為西湖高弟,再世與豐清敏同門。參《鮚埼亭外編》自注。
清敏豐相之先生稷(別見《范呂諸儒學案》。)
朝奉袁公濟先生轂(見下《西湖門人》。)
正奉汪先生洙(附子思溫。)
汪洙,字德溫,鄞縣人。父元吉為縣從事,為范文正公所知;王荊公宰鄞,以廉平吏薦于轉運使孫威敏沔。先生以《春秋》教授于鄉,鄉人稱之為汪先生。子思溫,以上舍為雄州教授,調餘姚令,築堤浚湖,民信愛之。欽宗以諸王就傳,擇除贊讀。(參《鄞縣志》。)
(梓材謹案:謝山《五先生書院記》自注云:「汪正奉《春秋》實與孫明復齊名,容齋稱其『豐滀不施』,而近志妄謂其官閣學。」)
知州姚先生孳
姚孳,字舜徒,以字行,慈溪人。幼開爽穎悟,學如夙植。熙寧九年進士,為桃源宰,訊民疾苦而振雪之。郡將怙威凌僚吏,屬邑患苦,先生毅然爭論,郡將為之少戢。鄰郡有訴不平,必丐于部使者,願付先生決之。捐貲修孔子廟,督課諸士,翕然向方。鄉有虎,先生以文禱諸社,越三日,虎仆祠旁。奏績為天下第一,除提舉成都府路常平等事。陛辭,神宗諭以「卿任桃源,有愛民之心」。先生退謁丞相,論蜀道利疚,乞以義倉之儲,置吏立法,收養鰥寡老幼,死給衣裳,官為殮葬;歲薦饑,間有遺兒,請顧嫗乳之。丞相為奏行焉。丁艱未赴。服除,改湖南,神宗復諭以「居養安,濟漏澤,為朕施實德于民。卿向有言,故復命卿」。後由江東副曹除直龍圖閣、知夔州,興學勸農,有古循吏風。卒之日,夔民罷市聚哭。訃聞桃源,民乃即先生祠,爭出貲薦奠焉。(參《寧波府志》。)
縣令俞先生偉
俞偉,字仲寬,鄞縣人。元祐初,宰南劍之順昌。閩人生子多者皆不舉,建、劍尤甚。先生作《戒殺子》文,召父老列坐廡下,以俸置醪醴,親酌,使歸勸鄉人,活者以千計,生子多以「俞」為字。朝廷為立法,行一路。先生被差他郡,還邑,有小兒數百迎于郊。部使者聞于朝,降詔獎諭,進秩。再任且去,出粟以賑其蓐臥而病者。(參延祐《四明志》。)
縣令陳先生攄
陳攄,字君益、鄞縣人。紹聖間,宰南劍之將樂,敦崇學校,獎進士類,政尚愷悌。先是,邑民家舉一子,富室不過二子,餘悉棄之。先生至,諭以天性,申以令甲,犯者窮治,自茲民無不舉子,男「陳」其名,女「陳」其氏。後卒于官,邑人思慕,祠而祀之。遇旱禱雨,輒應。鄰境淫雨亢陽,乞靈祠下,咸遂所祈。部使者以其有功于民,乃請于朝,錫廟額曰「旌福」。(參寶慶《四明志》。)
◆西湖家學
知軍樓先生常
樓常,正議子。治平進士,知興化軍。(參《鄞縣志》。)
◆西湖門人
清敏豐相之先生稷(別見《範呂諸儒學案》。)
朝奉袁公濟先生轂(附子灼。)
袁轂,字容直,一字公濟,鄞縣人。嘗一試于開封,兩試于鄉,皆第一。嘉祐六年登第。博貫群書,擅名詞藻。歷知邵武軍、通判杭州。其為開封舉首也,蘇文忠實為之亞。及貳郡,而文忠為守,相得益驩,唱酬篇什甚富。移知處州,終朝奉大夫。子灼,字子烈,元祐進士,為光祿丞、軍器少監,出知婺州。有武臣曹宗者,時相蔡京黨,為害鄉曲。子烈械之獄,死焉,坐是貶秩。起知隨州。宣和末,召為倉部郎。面對,力勸帝清心省事,安不忘危。言甚切直,黜知泗州。終朝議大夫。(參寶慶《四明志》。)
提刑羅赤城先生適(別見《安定學案》。)
銀青周鄞江先生鍔
周鍔,字廉彥,鄞縣人,師厚子。元豐二年進士,初仕為桐城尉,慨然曰:「學優則仕。吾昔所治,科舉耳。」遂益究治六籍、諸子、百氏之說,悉著論其本旨。當官桐城,辭不赴,乃遊潁昌,訪其舅范忠宣純仁。過洛,見文潞公、司馬溫公,咸器重之。在京師,上書言徐禧永樂之失,國子祭酒豐相之。給事中范淳夫交薦之。後知南雄,以言邊事忤時相,入黨籍,即退休于家。(參延祐《四明志》。)
謝山《書鄉先生宋中大夫家傳後》曰:大夫預名元祐黨人之一。大夫之舅氏范丞相忠宣公純仁、右丞純禮、待制純粹,及大夫初娶婦翁胡右丞宗愈、再娶婦翁王學士覿中、表兄弟范開封正平,九族之中,登錮籍者七人。又讀陳忠肅公瓘《與兄書》云:「章氏議卻不成;農師極惓惓,亦不敢就。自到官,尤覺中饋不可無人,瑞奴等零丁益可憐,不免議同年周戶曹之妹。其家清貧,其人年長。貧則不驕,長則諳事。舉家好善,故就之。」戶曹即大夫也。嗟乎!即忠肅之書,可以見大夫一門之賢;而其得力于范文正公、胡文恭公之典型者,亦豈少哉!文正為賈東明蕃,以不附新法忤荊公。而忠宣之出,司馬侍郎忠潔公朴,溫公群從,握節死于金者也。大夫胡氏之私,則僚鄧考功。忠臣亦在黨禁,可謂同岑之盛矣!
越公史八行先生詔
史詔,字升之,鄞縣人,父冀公簡、母葉氏夫人遺腹子也。頎秀豐下,少有立志。嘗與豐清敏、舒中丞受業于鄉先生樓郁,以孝行聞,遇大比輒引避。嘗曰:「無母氏之節,已無史氏矣。誓終身母子不相離。」或曰:「辟薦,所以榮母也。」先生曰:「朝廷設科,思得其用,敢竊為己榮邪﹖設與計偕,則初志爽矣。況亡親欺君,士君子所不為也。」大觀二年,詔舉八行,鄉人以先生應命,遂與母避于縣東大田山。郡守所往,迫使就道,誓不起。鄉人稱為「八行先生」。(參《寧波府志》。)
中丞舒嬾堂亶
舒亶,字信道,鄞縣人,號嬾堂。官至中丞。為樓正議高弟,本屬正學。特以附麗荊公,遂為呂、蔡一流,力與東坡為難,良可惜也。
◆周氏家學(鄞江再傳。)
銀青周鄞江先生鍔(見上《西湖門人》。)
進士周先生銖
周銖,師厚次子,鄞江鍔之弟。崇寧二年進士。兄弟偕隱,鄉人慕之。(參延祐《四明志》。)
◆史氏家學
越公史八行先生詔(見上《西湖門人》。)
◆侯氏家學
侯荊門先生仲良(別見《劉李諸儒學案》。)
◆汪氏家學(鄞江三傳。)
莊靖汪適齋先生大猷(別見《龜山學案》。)
◆八行家學
忠定史真隱先生浩(別見《橫浦學案》。)
文靖史自齋先生彌忠
華文史獨善先生彌鞏
史和旨先生彌林(並見《慈湖學案》。)
◆西湖續傳
宣獻樓攻媿先生鑰(別見《丘劉諸儒學案》。)
◆袁氏續傳
正獻袁絜齋先生燮(別為《絜齋學案》。)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2/01 1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