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杂家类
>>
宋元学案
>>
正文
第027卷 卷二十七 和靖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和靖學案(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修定)
和靖學案表
尹焞 呂和問 李繒 (子)季札(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材從子。) 呂廣問
(伊川門人。) 呂本中(別為《紫微學案》。)
(安定、濂溪、涑 呂稽中
水、百源再傳。) 呂堅中
呂弸中 (子)大器
(子)大倫
(子)大猷
(子)大同(並見《紫微學案》。)
馮忠恕
祁寬
王時敏
劉芮(別見《元城學案》。)
徐度 林憲
陸景端 林光朝(別為《艾軒學案》。)
虞仲琳
高材 (子)公亮(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高選
韓元吉 (子)淲(別見《清江學案》。)
邢純
程暐
蔡迨 (子)武子
蔡仍
徐正夫
黃循聖
沈晦
□伯充
羅靖
羅竦
(並二呂講友。)
滕愷
(節夫學侶。)
(私淑)高閌(別見《龜山學案》。)
蘇?(別見《呂范諸儒學案》。)
張繹
馮理(並見《劉李諸儒學案》。)
王蘋(別為《震澤學案》。)
(並和靖講友。)
和靖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和靖尹肅公于洛學最為晚出,而守其師說最醇。五峰以為程氏後起之龍象,東發以為不失其師傳者,良非過矣。述《和靖學案》。(梓材案:是卷黃氏本有作《和靖學案語略》,今移于和靖傳後。)
◆伊川門人(胡、邵再傳。)
肅公尹和靖先生焞
尹焞,字彥明,一字德充。祖源字子漸,與弟洙並有名,世為洛人。叔材亦以學行顯,遊于司馬溫公、邵康節之門。(梓材案:此下原有「溫公入相,材以遺逸薦為學官,康節所謂洛中三賢之一也」二十三字,以已為材立傳于《涑水學案》,節之)。先生既家世耆宿,少聞長者之教。年二十,為舉子,因蘇季明以見伊川。紹聖元年,發策有「元祐邪黨」之問。先生曰:「噫,尚可以干祿乎哉!」不對而出,告伊川曰:「焞不復應進士舉矣!」伊川曰:「子有母在。」先生歸告其母陳,母曰:「吾知汝以善為養,不知汝以祿養。」伊川聞之曰:「賢哉母也!」大觀元年,諫官范致虛攻其為程頤羽翼。靖康元年,五十五歲,种師道薦其學行可備講說,召至京師,賜號和靖處士,放還。明年,金師陷洛,闔門被害。先生死復甦、轉徙長安山谷中。劉豫僭號,以禮聘先生,不至,夜渡渭水,流離至蜀。張公浚宣撫川、陜,館之。張公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此孟子至論。」先生曰:「不然,好善優于天下,乃為至爾。」蓋規張公之自是也。紹興五年,侍講范公沖舉先生自代,高宗謂侍臣曰:「昔召程頤,自布衣除崇政殿說書。焞可依例,令宣撫司津遣赴行在所。」先生累辭不得,設祭于伊川,乃上道。其辭有曰:「有補于時,則未也;不辱其門,則有之。」至九江,諫官陳公輔有疏攻程學,先生止不進,上奏曰:「焞師程頤垂二十年,學之既專,自信甚篤。使焞濫列經筵,其所敷繹,不過聞于師者。舍其所學,是欺君父。」時張公入相,上章復薦,詔江州津遣入見,力辭。高宗曰:「知卿從學程頤,待卿講學,不敢有他也。」加祕書郎。八年,除祕書少監。每當赴講前一日,必沐浴更衣,置所講書于案上,朝服再拜,齋于燕室。學者問之,先生曰:「吾言得入,則天下蒙其利;不能,則反之。欲以所言感悟人主,安得不敬!」一日,高宗問先生曰:「紂亦是君,孟子何故謂之一夫﹖」先生曰:「此非孟子之言。武王誓師云:『獨夫紂,洪惟作威。』」高宗又曰:「君視臣如土芥,則臣亦便可視君如寇讎乎﹖」先生曰:「此亦非孟子之言,《書》云:『撫我則后,虐我則讎。』」高宗謂丞相趙鼎曰:「朕嘗以此問張九成,九成曰:『才不為君,便是獨夫。』不如尹焞之明白也。」解《論語》以進,高宗又謂趙鼎曰:「尹焞日間所行,全是一部《論語》。」鼎曰:「陛下可謂知人矣!」高宗又問先生:「卿之粹厚,何以臻此﹖」先生曰:「臣但一生不敢作過。」高宗笑而然之。高宗好看黃山谷詩,先生曰:「此人詩有何好處﹖陛下看他何用!」未幾求去,高宗語參知政事劉大中曰:「焞學問淵源,足為後學矜式。班列中得老成人,亦是朝廷氣象。」以直徽猷閣主管萬壽觀,仍侍經筵。除試大理少卿,權禮部侍郎。秦檜獨相,力主和議,先生上疏言其不可,又遺書于檜,檜大怒。既除徽猷閣待制,先生言:「職在勸講,蔑有發明,當去一。貪戀寵榮,遂移素守,當去二。不量分守,言及國事,識見迂陋,當去三。以病乞去,更獲超遷,當去四。國典《禮經》,七十致仕,當去五。」疏上,提舉江州太平觀,尋遷一官致仕。十二年十一月五日,卒于會稽,年七十二。疾革,門人稱遺表,先生曰:「某一部《孟子解》,便是遺表。」伊川嘗言:「尹彥明他時必有用于世。」又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程門學者,龜山與先生最後死。先生窮居講論,不肯少自貶屈;拱手斂足,即醉後未嘗別移一處。在平江累年,所用止有一扇,用畢置架上。凡百嚴整有常。一僧見之曰:「吾不知儒家所謂周、孔如何,恐亦只如此也!」先生在經筵,每自不安曰:「只講兩行書,如何做得致君澤民事業!」故急急求去。然則先生之用于世者,固未盡也。所著有《論語》、《孟子解》。(雲濠案:陳直齋《書錄解題》稱先生著有《孟子解》而無《論語解》。其門人王時敏別編所著為《和靖集》八卷。)
百家謹案:和靖在程門,天資最魯,而用志最專。嘗自云:「某不逮張思叔。如凡請問未達,三四請益,尚未有得處,久之乃得。如思叔則先生纔說,便點頭會意,往往造妙。然某雖愚鈍,他日持守,思叔恐不及某。」伊川然之。朱子云:「和靖直是十分鈍底,被他只就一箇敬字做工夫,終做得成。」又云:「和靖不觀他書,只是持守得好。他《語錄》中說持守涵養處,分外親切。可知學不在多,只在功專志一。」林拙齋《紀問》紀:「尹和靖先生家居,終日竦然。家人問饑渴飲食,然後唯阿應之,不爾不言。」可想見其專功靜度矣。其後林拙齋之後有東萊,陸子正之後有艾軒,皆名世大儒也。
和靖說
學者切不可以富貴為大事!富貴儻來之物,纔役心于此,則不可為學矣。
「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此孟子說心,非說性也。
某一日侍坐于伊川,請曰:「某看曾子三省,誠而已。」伊川曰:「不意賢看到此糬n處。﹛@ 孟子說三樂處,極好玩味。一歸之天,二歸之己,三歸之人。王天下則果在外也。
《鄉黨》一篇,門人弟子寫出一箇聖人之德容,學者當潛心焉。
《中庸》自「仲尼祖述」而下,至「無聲無臭,至矣」,言孔子之大。《鄉黨》一篇,自始至終言孔子之小;子思曰:「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
(梓材謹案:此與《鄉黨》云云,本作一條,今畫為二條。)
某昔在涪陵千佛寺居,扁坐處曰三畏齋。至此,復取舊額扁坐榻之前,聊以自警。後因看人編《伊川師說》,說「三畏」處曰:「畏天命,不負所畀付;畏大人,亦以自畏;畏聖人之言,以自進德也。」某不覺愧于中者累日。蓋平日以是名齋,自謂有深得。且如「畏聖人之言」,只是謂道之所在而已,又何嘗推得到此。乃知伊川凡語言必推用于己。自此,亦當少戒輕為人解釋聖言也。畏大人時,且如端莊而坐,亦所以自畏也。
某昔在伊川席下,有學者來問:「六十四卦,以某觀之,皆不須得,只《乾》、《坤》足矣。」伊川曰:「要去誰分上使﹖」其人曰:「聖人分上使。」伊川曰:「聖人分上,一字也不須得。」
讀聖人之書,須是有所自得。且如《論》、《孟》,從少知是孔子、孟子之書,不敢說爾非真知也。要如不知有孔、孟而知為孔、孟之說,乃所謂真知爾。
(梓材謹案:原本《和靖師說》二十四條,今別標《和靖文集》者一條,移為《附錄》者五條,移為《祁氏師說》者二條,移為《王氏師說》者八條。)
和靖文集
程先生《遣書》,雖以講說而傳,亦以誦解而陋。況其所論所趨,不無差誤,豈惟無益,害又甚焉。《進論語序》。
慈溪黃氏曰:程門之傳,惟先生最得其正,其餘率染異論。先生此語,蓋有為而發。
宗羲案:和靖只就敬字上做工夫,故能有所成就。晦庵謂其只明得一半,蓋以伊川「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和靖用得敬一半,闕卻致知一半也。愚以謂知之未致,仍是敬之未盡處也。以《識仁篇》論之,防檢似用敬,窮索似致知,然曰「心苟不懈,何防之有」,則防檢者是敬之用,而不可恃防檢以為敬也。曰「存久自明,安用窮索」,則致知之功即在敬內,又可知也。今粗視敬為防檢,未有轉身處,故不得不以窮理幫助之,工夫如何守約﹖若和靖地位,謂其未到充實則可,于師門血脈,固絕無走作也。
附錄
先生因蘇■見伊川,自後半年,亦得《大學》、《西銘》看。
伊川教人,專以「敬直內」為本,先生獨能力行之。先生言。「伊川先生教,只是專令用『敬以直內』。若用此理,則百事不敢輕為,不敢妄為,不愧屋漏矣。習之既久,自然有所得也。往年伊川先生自涪陵歸,焞日日見之。一日讀《易》,至『敬以直內』處,因問:『不習不利時,則更無睹,當更無計較也邪﹖』伊川深以為然,且曰:『不易見得如此。且更涵養,不要輕說。』」
明道嘗曰:「天下事,只是感與應爾!」先生初聞之,以問伊川,伊川曰:「此事甚大,當自識之。」先生曰:「綏之斯來,動之斯和,是亦感與應乎﹖」曰:「然。」
嘗請益于伊川先生曰:「某謂動靜一理。」伊川曰:「試喻之。」適聞鐘聲,某曰:「譬如鐘未撞時,聲固在也。」伊川喜曰:「且更涵養!」
論動靜之際,聞寺寺叩鐘,和靖曰:「說著靜,便多一箇靜字,說動亦然。」伊川頷之。和靖每曰:「動靜只是一理。陰陽、死生亦然。」
伊川與和靖論義命,和靖曰:「命為中人以下說。若聖人,只有一箇義。」伊川曰:
「何謂也﹖」和靖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奚以命為!」伊川大賞之。
溫州鮑若雨與鄉人十輩從伊川,伊川遺之見和靖。次日,伊川曰:「諸人謂子靳學,不以教渠,果否﹖」先生曰:「某以諸公來先生之門受學,某豈敢輒為他說。萬一有差,便是他一生。」伊川頷之。
初奔蜀,止于涪,涪為伊川讀《易》之地,闢三畏齋以居,邦人不識其面。
先生嘗言:「學者,所以學為人也。」又語人曰:「放教虛閒,自然能見道。」
先生在從班時,朝士迎天竺觀音于郊外,先生與往。有問:「何以迎觀音也﹖」先生曰:「眾人皆迎,某安敢違眾。」又問曰:「然則拜乎﹖」曰:「固將拜也。」問者曰:「不得已而拜之與﹖抑誠拜也﹖」曰:「彼亦賢者也。見賢,斯誠敬而拜之矣。」
邢叔端一日歸,謂先生曰:「府中諸公謂先生官已四品,雖小衫,自當用紅帶。」先生笑曰:「某已致仕,自是無官,何有此為!皂帶不足,又要紅:紅不足,又要兼金。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心一而已,移來移去,至于熱中,則無不為矣!」
李泰發曰:和靖之學,真所謂絜靜精微。(補。)
朱子曰:和靖日看《光明經》一部,有問之,曰:「母命不敢違。」如此便是平日缺卻「諭父母于道」一節,便致得如此。
黃東發曰:和靖雖亦以母命誦佛書,而絕口未嘗談禪,斯道之「碩果不食」者也。
祖望謹案:慈溪黃氏極尊先生,謂其能守師門之說而不變也。獨其論先生之辭官,則曰:「天生人才,分量各殊,如先生者,實德有餘。歷死生患難不變,惟兢兢然保其身于無過,使當承平,羽儀天朝,表厲風俗,可矣。南渡何時﹖忠臣勇將廢置不用,坐觀中原之傾覆。一時大臣,方且連年趣迫,強致先生,以文太平。建武投戈講藝之實,恐不其然。然是豈先生之所樂聞哉!故其《第十五辭免狀》有曰:『方今國步尚艱,中原未復,進退人才,當明緩急。宜先俊傑,以濟艱難。白首書生,何益事功!』鳴呼!此先生痛心之言,豈尋常辭免之云,讀之令人太息!」是黃氏頗以先生之短于經世為惜也。予則謂不然。先生之才,未必肆應,然使高宗果用先生為相,必不斥趙忠、張忠獻、李莊及韓、劉諸驍將而殺鄂王矣,則于恢復何難之有!朱了之論龜山,與黃氏之論先生大略相同。夫欽宗何嘗能用龜山!若能用之,則龜山便能用李忠定、种忠憲,而于攘復何難之有!惟其用之不固,而但欲置之朝列,希太平之自致,是則可為太息者也。
◆和靖講友
博士蘇先生■(別見《呂范諸儒學案》。)
張思叔先生繹
馮東先生理(並見《劉李諸儒學案》。)
著作王福清先生蘋(別為《震澤學案》。)
◆和靖門人(胡、邵三傳。)
呂節夫先生和問
呂和問,字節夫,文靖公夷從曾孫。弟廣問仁夫主婺源簿,奉先生以俱,又有維揚羅靖仲恭、竦叔恭亦來客焉,于是李仲參父子得從之遊,而滕戶曹愷南夫亦受學焉。(參《朱子文集》。)
知州呂仁夫先生廣問
呂廣問,字仁夫,和問之弟,南渡始家寧國之太平。先生自少雋拔能文,年二十即貢太學。登宣和七年進士第,授宣州士曹掾。屢辟主管機宜文字。尋罷,屏居黃山之隅,怡然若無意于世者。以流寓恩監西京中嶽廟。選主德安,招輯流亡,建學舍以教其子弟。官至權禮部侍郎,除集賢殿修撰,知池州、徽州。先生少時家貧,兄弟奉親至孝,聚族數百指,無間言。賓客過之,疏食菜羹,講論道義,終日不厭。(參《南甲乙稿》。)
文清呂東萊先生本中(別為《紫微學案》。)
呂稽中,字德元,本中兄弟行也。張公浚宣撫川、陜,辟為計議官。尹和靖入蜀,先生是依,和靖謂之曰:「吾老矣!此事當屬之子。」學者來問,和靖以屬之先生,曰:「不殊于吾。」和靖卒,為誌其墓。
縣令呂景實先生堅中
呂堅中,字景實,本中兄弟行也。其官祁陽令,胡致堂為作學宮記,稱其服勤和靖左右有年,今試之政事。先生與馮忠恕、祁寬同記和靖語。
駕部呂仁武先生弸中
呂弸中,(梓材案:弸中原作朋中,誤。)字仁武,東萊郡侯第三子。累官駕部員外郎。嘗從其兄遊于和靖之門。東萊之大父也。
知軍馮先生忠恕
馮忠恕,字貫道,汝陽人也。其父東處士理與和靖同學于洛,至必同處。靖康初,和靖被召赴闕,先生從之遊。紹興中,先生為黔州節度判官,和靖寓涪,遂畢所學。後知梁山軍。
隱君祁先生寬
祁寬,字居之,均州人。雲濠案:均州一作均陽。南渡後寓廬山,隱居不仕。和靖作《論語解》,稱先生與王、呂諸公與有力焉。王樞密庶與之善。
祁氏師說
先生曰:「初見伊川時,教某看敬字。某請益,伊川曰:『主一則是敬。』當時雖領此語,然不若近時看得更親切。」寬問:「如何是主一,願先生善諭。」先生言:「敬有甚形影,只收斂身心便是主一。且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時,其心收斂,更不著得毫髮事,非主一而何﹖」又曰:「昔有趙承議從伊川學,其人性不甚利,伊川亦令看敬字,趙請益,伊川曰:『整衣冠、齊容貌而已。』趙舉示先生,先生于趙言下有箇省覺處。
(梓材謹案:此段前後統載《伊川學案》。百家案云:「此條為祁居之所記,內稱『先生』,則尹和靖也。」今併歸于此。)
先生嘗書數句說《易》曰:「《易》之道如日星,但患于理未精,失于機會,則暗于理者也。聖人復生,恐不易吾之言。」寬問之,先生曰:「吾看『《易》逆數也』,故有是說。正在未到《泰》之上六,便要知《泰》之將極;未到《否》之上九,便要知《否》之欲傾也。」
隱君王先生時敏
王時敏,字德修,上饒人。有《師說》三卷,記和靖之語。和靖卒,先生為之立後。其教人云:「學者要識一媿字與恥字。」一日問難紛然,先生曰:「不必多問,但去行取。且如理會『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只管說如此是『精』,如此是『一』,臨了『中』卻不見。」朱子嘗以書問和靖之學于先生。
王氏師說
先生每與時敏講書,必具衣冠,或深衣。講畢則曰:「盡誠及物者我也,識之者其在子乎!」或引呂與叔《中庸》後曰:「諸君有意,今日之講,猶有望焉。無意,則不肖自為嘵嘵無益,不幾于侮聖言者乎﹖」
先生曰:「學者不可無師友。師道嚴,須是友。觀《易》《兌卦》,全說朋友。公且看樊遲問仁,孔子告以『愛人』;問知,告以『知人』。孔子竭始終言之,當時樊遲無所進,故又告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遲復無所進。及退而見子夏,且以舜、湯之事言之,然後釋然不復問。朋友之得,可謂多矣!」因言:「某昔從伊川問不切,只是不答。若要切切偲偲,是朋友。」
時敏欲學讀《孟子》,問曰:「《孟子》不知誰解得好﹖」先生曰:「無出趙氏。公且看趙氏注。」因曰:「某被旨解《孟子》,《孟子》逐段自說分明,今更不復解,但與逐段作一說,提其要而已。」
時敏因侍坐,語及《孟子》,先生曰:「近來看得如何﹖」對曰:「數日看得『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先生大聲曰:「如斯而已矣!」既而曰:「盡得此,便是聖人。」
先生謂時敏曰:「賢在此,飲食恐粗糲。」時敏起謝曰:「時敏田家子,本無食祿分。今來分先生祿食,大段僭越,豈問其粗糲。」先生大笑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今士大夫好事治飲食,所謂『養其小體為小人』。因目其左右云。」
有新第人來見先生,退,先生為時敏講《論語》第七篇。呂憲又送改官文字邢叔端,舉家甚喜。先生曰:「人心固不足。秀才望得解,得解望及第;綠衫望緋衫,緋衫望紫衫。何時是已!此所謂『小人長戚戚』。」因曰:「前輩各別。歐陽公及第後,棄其所業,與伯祖師魯習古文。近來如謝顯道、楊中立,皆因及第後來歸伊川。」時敏歸語呂丈,呂曰:「先生長者,說話有益。某祖父侍講在家,亦有新第人來見,是親戚,不欲言其名,久之曰:『某待將《三經新義》編成門類,以便學者。』侍講曰:『公更待應舉邪﹖』其人大慚。」
呂紫微書問釋氏「輪迥」之說,先生謂時敏曰:「居仁泥于生死輪迥,某已作書喻之,引潮以喻輪迥。賢他日見渠,作某拜意,問渠,今世既做了中書舍人,後世更要做宰相,輪迥之說,佛家之愛便宜也。」未幾呂再書至云:「既無輪迥,人何苦為善而不為惡﹖」先生笑曰:「只這裏便是私心!《經》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生天地中,其本甚善,幾曾教你為惡,作賤他來!得之太虛,還之太虛,我在何處!」
先生愛潔淨,地有污穢,必去之,嘗說;「某只有這些克不去。」時敏問:「孔子告顏子克己復禮」,若非禮之視聽言動,亦須如此克邪﹖」先生曰:「是也。」因言伊川亦如此,一領黃衲道服,至破亦潔淨,嘗曰:「衣不欲異,欲其潔;食不欲異,欲其精。」
(雲濠謹案:諸條所謂「先生」,皆謂和靖。蓋德修與韓尚書元吉同師和靖。尚書子淲著《澗泉日記》,謂德修云:「先公友也,從呂居仁學。居仁薦之尹和靖。」《江西通志》云:「嘗從東萊呂氏遊。」謂大東萊爾。《儒林宗派》以為小東萊門人,誤矣。)
提刑劉順寧先生芮(別見《元城學案》。)
侍郎徐惇立先生度
徐度,字惇立,睢陽人,太宰處仁子也。太宰在政府,晚譽不終,先生獨刻意為學。嘗問和靖曰:「某有意于學,而未知所以為問。」和靖曰:「果有此意,歸而求之,有餘師。」又嘗以蘇氏「戰栗」之說為問,和靖怫然曰:「訓經而欲新奇,則亦何所不至矣。」先生官至吏部侍郎,寓居吳興之弁山,嘗與汪文定公諫上光堯尊號,長于典故之學。
(雲濠謹案:先生嘗著《卻掃編》三卷,陸放翁《劍南集》有是書跋語。)
(梓材謹案:先生又有《國記》五十八卷,陳直齋曰:「其書詳明,頗得中,而不大行于世。鄞學有魏邸舊書,傳得之。」是吾鄞藏書之最先者。)
監稅陸子正先生景端
陸景端,字子正,本海寧人,其後居吳。父韶之任察官,以風流文釆為時所宗。先生學于和靖,學問精深,造履清白。橫浦極稱之,其任監稅時,嘗以書託之常中丞同曰:「謂稅場體例多貪饕,此郎乃能孤立其間。中丞試引之座末,問以利害,當知其所存矣。先生官位所至,無可攷。晚年以和靖之學傳林艾軒,見于《宋史》艾軒傳,而失載其名。予讀施彥執《北窗炙輠》乃得之,因并得其說經之言二條,亟喜而傳之。(補。)
(梓材謹案:謝山于《艾軒學案序錄》言陸氏亦從信伯遊,是先生亦震澤門人。)
附錄
施氏《北窗炙輠》曰:子正謂予曰:「孟子論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伊川則以『至大至剛以直』為句,其下止曰『養而無害』。介甫則以『至大至剛』為句。以伊川為句,止能形容浩然之氣,于直字毫無功用。以介甫為句,直字方有力。」予深喜其說。
又曰:子正論《易》曰:「『習坎,有孚惟心亨』,未得其說。偶一日間晝臥,乃聞隔壁兩腳夫當渡江,其一曰:『錢塘江甚險,汝託得此心否﹖』某乃撫度而起曰:『此「有孚惟心亨」說也。』舊說君子雖處險而其心常亨,其實不然。」甚與予合。
教授虞先生仲琳
高國任先生材(合傳。)
節推高德舉先生選(合傳。)
虞仲琳,餘姚人,為永嘉教授。和靖云:「虞君鄉論甚美,于此道信之極篤,每相見,多言及此。同邑高材字國任、高選字德舉,皆登和靖之門。
(梓材謹案:《孫燭湖集》有云:「吾鄉有古君子,曰高國任,及登和靖尹公、思齋高公之門。」思齋當作息齋,傳寫之■爾。)
(雲濠謹案:高先生選與弟邁皆紹興間登第。先生官武當軍節推。)
尚書韓南先生元吉
韓元吉,字咎,開封人,少師維之玄孫。學于和靖而友朱子,東萊其也。徙居上饒,前有水,自號南翁。累官守建州,大興學校。召為吏部尚書、龍圖學士、穎川郡公。符離之役,南以長書上魏公,言不可輕舉,略云:「和固下策,然今日之和與前日之和異。至于決戰,夫豈易言。今舊兵憊而未蘇,新兵弱而未練,所恃者一二大將,其權謀智略,素不外見,有前敗于尉橋矣,有近衄于順昌矣,況渡淮而北,千里而攻人哉!非韓信、樂毅不可也。若是則守且有餘,然彼復來攻,何得不戰﹖戰而勝也,江、淮可守;戰而不勝,其誰守之﹖故愚願朝廷以和為擬議之策,以守為自強之計,以戰為後日之圖。自亮賊之沒,彼嘗先遺使于我,今又一再遺我書矣。其信其詐,固未可知,而在我亦當以信與詐之間待之。」魏公不聽。所著有《南集》。其輯《河南師說》,以和靖居卷首。
(雲濠案:先生著《南澗甲乙稿》二十二卷)。子淲,別見《清江學案》。(補。)
(梓材謹案:先生子澗泉《日記》云:「張子韶在道山時,先公得遊其門。」是先生嘗從橫浦遊矣。)
安撫邢先生純
邢純,字叔端,和靖也。為浙東安撫官時,和靖依之,因卒于會稽。
縣令程先生暐
程暐,(梓材案:先生乃伊川之孫)。和靖也。為桐廬令,和靖嘗依之。縣令蔡先生迨(附子武子。)
蔡迨,字肩吾,許昌人,文忠公齊之孫,流落川蜀。韓南澗典銓日,以文卷相訪,南奇之,既薦之,又作《鼎說》以送之。議論從容,有故家典則。為桂陽令以卒。其子武子,亦俊爽好文。(參《日記》。)
蔡先生仍
徐先生正夫(合傳。)
黃先生循聖(合傳。)
蔡仍與蔡迨為二蔡,及徐正夫、黃循聖,不可攷。或曰:皆從和靖于虎丘。(補。)
直閣沈先生晦
沈晦,字元用,錢塘人,翰林學士遘之孫。宣和間進士,廷對第一,除校書郎,遷著作佐郎。金人攻汴京,借給事中從肅王樞出質斡離不軍。金人再攻也,與之俱南。京城陷,張邦昌偽立,請金人歸馮澥等,因得還,真為給事中。高宗即位,歷知信州、明州、處州,移守婺州。又知宣州、建康、鎮江,兩浙西路安撫使。尋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起為廣西經略,兼知靜江府。進徽猷閣直學士,召赴行在,除知衢州,改潭州。提舉太平興國宮,卒。蓋其膽氣過人,不能盡循法度,然其當官才具亦不可掩云。(參史傳。)
附錄
朱子曰:熹記頃年汪端明說:「沈元用問尹和靖:『伊川《易傳》何處最切要﹖』尹云:『「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此是最切要處。』」後舉問李先生,先生曰:「尹說固好,然須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處,方始說得此話。若學者未曾子細理會,便與他如此說,豈不誤他!」余聞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無實,全不濟事,自此讀書益加詳細。
(梓材謹案:朱子此語,則知元用之于和靖,固在答問之列,故為補其傳云。)
□先生伯充
伯充,佚其氏,嘗問學道緊要于和靖,和靖曰:「只要閑邪存誠。」他日又問,亦曰「閑邪存誠」而已。
他日又問,和靖正色責之曰:「公要許多言語做甚!只待要資談柄。若只恁做將去,自然有所入。」
附錄
林拙齋《紀問》曰:伯充嘗作小詩,道其欲學問之意,貼壁間。舍人見之,曰:「莫只做說話了!」
◆二呂講友
教授羅仲恭先生靖
羅叔恭先生竦(合傳。)
羅靖,字仲恭,其弟竦,字叔恭,故開封人也,徙居江都。私淑程氏之學。南渡初,東萊呂和問、廣問兄弟以和靖弟子講學婺源,先生兄弟適往從焉,淵源相合,以河、洛微言共相發明,婺源人呼為「四先生」。仲恭嘗官教授。予讀周少隱《太隱倉稊米集》,與二羅倡和詩極多,且備述其避兵、遇賊、被毀諸事。李似之《竹谿集》亦有與二羅往還詩。然究之莫知先生所以私淑程氏者,自何人也。而攷之志乘,竟無有及之者。向非朱子之文,則先生兄弟泯然矣。(補。)
◆節夫學侶
司戶滕溪堂先生愷
滕愷,字南夫,婺源人。幼穎悟好學。邑簿呂廣問兄和問,尹和靖高弟也,客于此,先生與為師友。紹興五年進士,調信州司戶參軍。以漕檄差考南康軍,假道歸,迎母就養,卒于道。朱子稱其才智傑然,遠過流輩,甚惜之。(參《姓譜》。)
◆和靖私淑
憲敏高息齋先生閌(別見《龜山學案》。)
◆節夫門人(胡、邵四傳。)
隱君李鍾山先生繒
李繒,字參仲,婺源人。絕意科舉,築室鍾山。朱子嘗與程洵過之,講論極稱其文,卒表其墓。著有《論語》、《西銘解》。子季札,從朱子學。(參《江南通志》。)
◆仁武家學
倉部呂先生大器
奉議呂先生大倫
呂先生大猷
呂先生大同(並見《紫微學案》。)
◆惇立門人
林雪巢先生憲
林憲,字景思,魯人也。初寓吳興,後寓臨海。從徐惇立遊。工詩,學韋蘇州。尤延之、楊廷秀嘗極稱之。所著《雪巢小集》二卷。先生貧甚,于賀氏,顧辭田不受,則有得于和靖之教者矣。(補。)
◆子正門人
文節林艾軒先生光朝(別為《艾軒學案》。)
◆國任家學
高先生公亮(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南家學
庶官韓泉先生淲(別見《清江學案》。)
◆南門人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鍾山家學(胡、邵五傳。)
李先生季札(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2/01 1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