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杂家类
>>
宋元学案
>>
正文
第072卷 卷七十二 二江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二江諸儒學案 (全祖望補本)
二江諸儒學案表
宇文紹節 程公說
程公碩
程公許
陳概
(附兄栗)
楊知章 (子)子謨
李修己 (子)義山 澎汯
張仕佺
范仲黼 蘇在鎔
張鈞
師遇
范子長 高載
范子該 魏了翁(別為《鶴山學案》。)
(范氏所傳。)
范大冶
(范氏續傳。)
宋德之 高崇(別見《鶴山學案》。)
(並南軒門人。)
(五峰、劉氏、王氏、紫巖再傳。)
(龜山、和靖、譙氏、武夷、得全三傳。)
(二程、元城、子文四傳。)
虞剛簡 (從子)(別見《鶴山學案》。)
(曾孫)汲(別見《草廬學案》。)
程遇孫
(附兄壬孫。)
薛紱
鄧諫從
張方
(並南軒私淑。)
黃裳 楊泰之
(平甫講友。) (父虞仲。)
二江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宣公居長沙之二水,而蜀中反疏。然自宇文挺臣、范文叔、陳平甫傳之入蜀,二江之講舍不下長沙。黃兼山、楊浩齋、程滄洲砥柱岷、峨,蜀學之盛,終出于宣公之緒。述《二江諸儒學案》。(梓材案:蜀中之為張學者,謝山盡入是卷,其有本非蜀人,而相與講學蜀中者,亦附焉。)
◆南軒門人(胡、劉再傳。)
忠惠宇文顧齋先生紹節
宇文紹節,字挺臣,成都人。祖虛中,簽書樞密院事。父師瑗,顯謨閣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無子,孝宗愍之,命先生以族子為之後,補官仕州縣。既第進士,累遷寶謨閣待制,知廬州。時韓侂冑方議用兵,先生至郡,議修築古城,創造砦柵,專為固圉計。淮西運判鄧友龍譖于侂冑,謂先生但為城守,徒耗財力,無益于事。侂冑以書讓之,先生復書謂:「公有復讎之志,而無復讎之略;有開邊之害,而無開邊之利。」侂冑得書不樂,乃以李爽代之。召為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以寶文閣待制知鎮江府。吳曦據蜀,趣先生赴闕,任以西討之事。先生至,謂大臣曰:「今進攻,則瞿唐一關,彼必固守;若駐軍荊南,徒損威望。聞隨軍轉運安丙者,素懷忠義,若授以密旨,必能討賊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親,以帛書達上意,丙卒誅曦。權兵部尚書,未幾,除華文閣學士、湖北京西宣撫使、知江陵府。統制官高悅在戍所,肆為殺掠,遠近苦之。先生召寘帳前,收其部曲。俄有訴悅縱所部為寇者,先生杖殺之,兵民皆歡。陞寶文閣學士,試吏部尚書,尋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安丙宣撫四川,或言丙有異志,語聞,廷臣欲易丙。先生曰:「方誅曦初,安丙一搖足,全蜀非國家有,顧不以此時為利,今乃有他邪﹖吾願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訪,先生審而後言,皆周悉事情。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訃聞,上嗟悼,為改日朝享,進資政殿學士致仕,又贈七官為少師,非常典也。諡曰忠惠。(參史傳。)
進士陳平甫先生概(附兄栗。)
陳概,字平甫,普城人也。乾道進士,對策慷慨,魏艮齋讀而奇之,告以「君鄉有張敬夫者,醇儒也」,先生遂以書問學,與兄栗同刻志于聖賢之道。予讀《南軒集答平甫書》及所作《潔白堂記》,蓋友朋之列。其時蜀士除宇文樞密外,尚未有從南軒遊者,平甫請益最先。自是范文叔、范季才始負笈從之,則皆平甫倡導之功也,而《宋史》竟以平甫為南軒門人,或者請益既久,遂執弟子之禮乎﹖平甫之官爵,無從攷見,而兼山黃氏之源流實由此出。淳熙、嘉定而後,蜀士宵續燈、雨聚笠以從事于南軒之書,湖、湘間反不如也。然則平甫之功大矣。平甫嘗言于南軒,欲自漢、唐以來諸儒之嘉言懿行萃為一編,以明道統,又欲訪周、程、張子之後人而周卹之,惜其著述之無所傳也。(修。)
楊雲山先生知章
楊知章,潼川人,號雲山老人。累舉不仕,而得張宣公之學于廣漢。歸而喜以授其子,曰:「欲造聖門,當從此入,造深養熟,內外合一,治己治人之道,備于此矣。」
知州李先生修己
李修己,字思永,豐城人也。乾道進士,參興國軍事。陸復齋為教授,盡告以躬行之說,謂「當息其已學,求所未學」,遂知聖賢源流。已而得見朱子,學益進。先生故與彭止堂為同年相善,因介紹之,從南軒遊。兩令寧鄉、衡陽,皆有聲,當路多薦之。將召,以哭趙忠定公,忤宰相,通判成都府。二江范月舟者,南軒高弟也。方聚同志講學,先生與上下其議論。時蜀中後進盛從事于南軒之教,而先生與延平張仕佺子真參焉。尋知成州。韓侂冑聞其名,使人諷其附己,先生笑而不答,竟不得召。先生居官,一介不取,而友愛任卹,不計有無,故歿無私蓄。有《李成州集》十卷。子義山。
通判張先生仕佺
張仕佺,字子真,延平人,南軒高弟。
(雲濠謹案:朱子為先生父左司維墓志云:「公字振綱,一字仲欽,■浦人。紹興八年進士,官至左司郎中,屢與權幸忤,致仕卒。子士佺,通判融州,從張敬夫,宦學有聞,驗其操執器能,信其有似公者。」據此,則先生之學問淵源可攷矣。)
知州范月舟先生仲黼
范仲黼,字文叔,成都人,正獻公祖禹之後也。仕至通直郎,為國子博士,兼皇姪許國公府教授。初南軒雖蜀產,而居湖、湘,其學未甚通于蜀。先生始從南軒學,杜門十年,不汲汲于進取。鶴山謂其「剖析精微,羅絡隱遁,直接五峰之傳。」晦翁、東萊皆推敬之。後以著作郎知彭州,學者稱為月舟先生。晚年講學二江之上,南軒之教遂大行于蜀中。其時二江有九先生之目,謂范蓀、范子長、范子該與先生皆成都人,薛紱、鄧諫從皆漢嘉人,虞剛簡、程遇孫仁壽人,宋德之唐安人。或亦有未及事南軒者,皆從先生私淑得之,而南昌李修己、延平張仕佺亦同講習其間。(修。)
(梓材謹案:此傳與陳先生平甫傳,梨洲原本在《南軒學案》,自謝山修改,以入是卷。)
知州范雙流先生子長
范先生子該(合傳。)
范子長,字少才,成都人也,二江先生從子。與其弟子該,字少約,同遊南軒之門。以進士官太學,有要人慕而候之,先生避焉。鶴山魏文靖公嘗序其事,所云「閉干木之門,或謂迫斯可見,卻陽貨之餽,乃復拜以其亡」是也。嘉泰末,北闕門鴟尾及省部相次災,先是赤眚為沴,太陰犯權星,天子避殿求言,先生與李仲衍、趙全道、魏鶴山皆上疏極陳韓侂冑之惡,以為爵及輿隸,權移主上,請退之。侂冑大怒,諸公相繼罷官。吳曦告變,上頗思諸正人言,有詔召蜀中三人,時侂冑尚未死,先生與鶴山皆謝不赴,惟李季允至。已而更化,又召蜀中三人,先生亦與鶴山豫焉,史彌遠忌之。先生至京,不得入對,以吏部郎知瀘州。瀘為夷境,酋長楊粲請開白錦堡,為錦州前帥許奕持之,未得寢而奕去,先生力言其不可,乃置平泉寨以鎮之,夷人不敢妄動,瀘以大治。然卒不得入朝,以殿撰知崇寧。鶴山之初志學也,由先生兄弟及薛符溪以得門尸,及入中原,始友李敬子、輔潛庵。今語學派者,莫知淵源所自出,而蜀中之為南軒高弟者,皆泯然無傳。文獻不足,可勝嘆哉!少約與陳同甫善。
范蓀,字季才,成都人也。乾、淳以後,南軒之學盛于蜀中,范文叔為之魁,而范少才、少約與先生並稱嫡傳,時人謂之四范。仁壽虞提刑剛簡,嘗請先生講學滄江書院。鶴山魏文靖公初為考索記問之學,先生以斂華就實語之,故鶴山之稱先生有曰:「學本誠一,論不籧篨,自浩氣養心以求道腴,不茹剛吐柔而求聲利,了翁敢不勉希前輩,益勵後圖,或可代諸老先生之對,庶不貽吾黨小子之羞者也。」太府李蘩薦士于朝,曰黃公裳、李公舜臣與先生。由太府寺簿晉大理寺丞,累官宗正寺丞,知邛州。
知州宋彭山先生德之
宋德之,字正仲,唐安人也。慶元二年,外省第一,為山南道掌書記。召除國子正,遷武學博士,與諸生論八陳本乎八卦,皆動物也,奇正之變,往來而不窮,知此然後可以致勝。遷樞密院編修。嘉泰末,平原已有開邊之說,而外人未之知也,會赤眚見,太陰犯權星,未浹旬而北門鴟尾災,延及省部,天子下詔,求言于士,多指平原之橫,以及時政諸弊而已。先生謂:「離為火,為日,為甲冑;坎為水,為月,為盜,為隱伏。故火失其性,赤氣見,濫炎起,則憂在戎兵之事;水失其性,太陰失度犯權,則憂在隱伏之盜。」因陳七事,且曰:「人火小變不足慮,天象變,臣竊危之。」是歲,沿邊帥守始盡用武臣,吳曦既久在蜀,皇甫斌在襄陽,郭倪、李爽在兩淮,先生又進言:「敵未動而輕變祖宗之舊制,命武臣帥邊,以自貽患。晉叛 將、唐藩鎮之禍將起。」又言「蜀帥權重,宜及今防微。」侂冑惡之。先生請外,有留之者,遷太常丞。次年,出知閬州。吳曦變作,託傷足以避事。曦誅,始赴閬,而楊后用事,侂冑殛,邊事大壞,無不如先生之言者。擢本路提刑。安沂公丙素有不快于先生,以不俟代者至,輒用觀察使印事,劾先生傲視君命,詔降一官,歷湖南、湖北提刑,入為兵部郎。時中朝頗疑沂公,史彌遠以問先生,對曰:「蜀無安丙,朝廷已無蜀。夫人有大功,不敢以私嫌毀之。」執政不悅。未幾,罷官,沂公嘆曰:「嗟乎!丙不知正仲,正仲知丙;丙負正仲,正仲不負丙。」乃遣人請昏,先生謝之,論者益服其公。已而起知眉州卒。先生學于南軒之門,少與范文叔輩講道,故其風節凜然,而所養極粹,惜乎未竟其用云。
◆南軒私淑
提刑虞滄江先生剛簡
虞剛簡,字仲易,一字子韶,仁壽人,忠肅公允文孫也。為趙文定公雄。文定子昱,志士也,好讀周、程、張、邵、呂、謝、楊、尹之書,先生因知學統所在,潛心體認。以郊恩任官,再舉禮部,歷仕知華陽縣。二江范教授仲黼者,南軒先生高弟也,方會文講學,以明湖、湘之緒,先生因是得和齊斟酌,盡聞胡文定公父子以至南軒所討論于嶽麓者,而致精焉。喟然嘆曰:「洙泗之學,堯、舜以來之學也,伊洛之學,洙泗之學也,而乃以為一家之言乎!」凡再知永康軍,招諸生講學,境為大治。以安撫使黃疇若薦,召赴都堂,不果,奉祠。未幾,起用,未上,遭劾罷。嘉定十一年,詔知簡州。金人犯邊,制置使董居誼辟為參議官。先生經濟之略,得之家傳,至是固辭不行。或曰:「將王事何﹖」先生黽勉從之。請收人才,厚軍犒,以結士心,抽還忠義人之配內郡者,以紓邊人之憤,又請緩科三路饟夫之直,皆得施行。大散關陷,東路帥李貴遯去,天水一帶皆被兵,西路帥莫肯行,先生慨然請往,次魚關,遂自移金平,督師前進,人心恟恟,先生謂曰:「我師既出,敵必不能越大安。」已而大安果以勦敵聞。會居誼召還,先生亦抵簡。利州潰卒作亂,由果、閬以趨簡,大書其幟曰「破簡入西川」。時先生至任甫五日,驚奔相屬。閣學劉文節公方家居,貽書相約效死。先生阻江固守,賊知有備,去之,而張威歸軍過城下,賑其匱乏,軍士大喜。劉文節上言剛簡保守一城,遮蔽西川,遂有夔州提刑之命,兼提舉常平,俄改利州。先生召軍帥劉昌祖謀曰:「必復皁郊、湫池,然後敵氣可奪,雖圖秦、鞏可也。」昌祖曰:「諾。」遣人焚湫池之糧,遂復之。先生曰:「未也。」時樞府慮生事,每以越境為戒,昌祖猶豫不敢行。先生督之如南谷,遣其親將進屯皁郊,于是階、鳳、成、和之民皆荷戈赴之,得兵三十萬,軍聲動天地。內薄乘障,斃其大將郭贇,敵之也。先生得皁郊之捷,正欲擣秦州,有以密劄勒昌祖還者,忠義人大憤,散而為盜,皁郊復受兵。先生夜出撫定士民,復募軍擣鞏,之青野原以牽制之,敵師始退。于是先生請集保甲之民以為守禦,三年之間,圍集三十九萬二千餘人,自是閬、蜀有備。又請修屯田之利,而墾田百餘萬,邊儲以足。魏文靖公除工部侍郎,舉以自代,不報。先生與制置使鄭損不相得 。損,小人也。先生乃上歸休之請,五上報可。既歸,而損竟誣劾先生罷祠。先生罷之三年,而損棄階、成五州,先生猶貽書諸司,力言不可,其始終憂國如此。是年卒。所著有《易傳》、《論語解》、《詩說》。尤致精者《易》,本邵子之學,參以周、程諸書及漢上朱氏說論,著十有六年,不以示人。卜居成都之合江。范季才繁,(梓材案:「蘩」當作「蓀」,即華陽先生。謝山稿有《華陽別傳》,云:「滄江先生虞剛簡亦師事之。」)亦南軒高弟也,為題曰滄江書院。學者稱為滄江先生。長沙吳制使德天曰:「湖中親炙胡、張者多,而得其學如此者鮮矣。」魏文靖公稱其學,以為「由博致約,浩然獨得」云。先生以故相之孫,著效危疆,顧未嘗得登朝,一展其抱負,君子于是知宋之終于不競也。先生論學之大旨曰:「《乾》之九二,龍德而正中,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而《坤》之六二,言敬以直內,然則《中庸》誠敬,是乃天地自然之則,古今至實之理,帝王所以扶世之極,聖賢所以明德新民,未有不由之者。」楊伯昌聞之嘆服,張亨泉先生方亦同學《易》于滄江。
漕使程先生遇孫(附兄壬孫。)
程遇孫,字叔達,仁壽人也。累官太常寺丞、潼川漕使。少年雄于文,已而折節為南軒之學。范文叔居二江,所謂九先生者,先生其一也。先生有兄壬孫,官至雅州簽判,亦躬行君子,與先生最友愛。及卒于官,貽書以玉環為訣。先生每見玉環,則嗚咽流涕,其至性如此。
祕書薛符谿先生紱
通判鄧先生諫從(合傳。)
薛紱,字仲章,龍游人也。于書無所不讀,嘗見朱子所注《楚詞》,于黃棘之柱策,以為策杖黃塵荊棘之間,笑曰:「楚王初盟秦于黃棘,再盟于武關而被執,故原其禍始耳。」其知黎州,州為群蠻所居,而能興起其民,築玉淵書院以講學,學者稱為符谿先生,二江講學九子之一也。史彌遠既死,鶴山魏文靖公嘗以後進禮上之書曰:「如執事者,在今寡儔,嘗欲一拜下風,因循不果。起家為吏,益遠聲華,聖學不講,士棄其德性之知,以怵于見聞之陋,其酣身利祿者,固無足言也。稍知自好者,亦以纂詞緝句為學問之極功,俗流世敗,莫知正救,乃至養枕席,臥制四海,舉朝薦紳之士,奔走後先,莫以為非。今天去積年之疾,是治亂安危之幾也,或為地節之親政,或為天寶之踵亂,皆未可知也。而朝會無白首大儒可備顧問,則天下事誠未可知也。某欲乞身以去,卒酬讀書之願,未知見日,臨紙悄然。」鶴山又題其則堂詩云:「卓哉符谿老,吾道資禦捍。萬殊錯標中,獨識一理貫。反躬事省察,憤世興寤嘆。揭堂闡斯則,絕識陋秦、漢。」以進士由成都教授召為祕書郎。廷對,極言韓侂冑之奸,坐劾去。所著有《則書》十卷,皆談《易》理,鶴山自以為不及。同時有鄧諫從者,字元卿,亦漢嘉人,亦豫二江九子之一。嘗通判黎州。見于《周益公集》。不知其後官階所至。
提刑張亨泉先生方
張方,字義立,資中人也。二江范氏、滄江虞氏講明南軒之學,先生與焉。以慶元進士官簡州教授,為諸生痛陳佛、老之妄,使不惑于趨向。其于時學徇名失實、好高忘本之弊,尤痛切入膏肓。歷知邛州、眉州、果州,遷直祕閣、四川制置使參議官。充利、夔、成都路提刑,刻去墨吏數人。又開新渠,以殺三江之怒,疏條急務六事,皆直陳時政之失。又疏言大本大剛,大勢大務,聞者悚栗。改帥漢中,以兵復天漢、武休、虎頭之險,蠲錢三十萬緡,米二千斛,給田以卹死之家。進尚書兵部郎,以母老乞歸養,用郊恩官其弟。鶴山魏文靖公極重之,學者稱為亨泉先生。有《亨泉稿》一百卷。予讀鶴山祭先生文,則先生以母喪哀毀不起者。
◆平甫講友
忠文黃兼山先生裳
黃裳,字文叔,普城人。少穎異,能屬文。第進士。調閬州新井尉,未赴,罹外艱。邑子從受業,先生語以經義,又為之講解。其後學益詣,悉焚其稿。服闋,授巴州通江尉,三年杜門,潛究經傳,出入古今,默而精思,或達旦不寐,人與語,若無聞然。于是剖微析幽,宏深四達,文譽日甚。總領趙公公說聞其名,俾諸子從之遊。光宗即位,制帥留公正薦五士,公為之首。進對,謂「中興規模與守城不同」,因論大利害,凡數千言,上極異之。除大學博士,進祕書郎。遷嘉王府翊善,每勸講,必援古證今。嘗作八圖以獻,曰太極圖,曰三才正性,曰天文,曰地理,曰王霸學術,曰九流學術,曰帝王紹運,而終之以百官文武。每曰:「為學之道,當體之于身,本之于心,總宜以心為嚴師。于心有一毫不安者,皆所不可為也。」紹熙二年二月,雷雪交作,先生上封事,語特切深,擢起居舍人。未幾,瘡發于背,少瘥,即奏「人君納諫,不可執以己私,因私心而生勝心,因勝心而生忿心,是以臺諫不得其職而去」。上頷之。先生見王向學日益,因作渾天儀、輿地圖,勉以進學如天之運行不息。居數月,除中書舍人,尋除給事中,進侍講,貴近一限以法。後值侍臣進用不當,繳論甚切,遷兵部侍郎,先生不受命,乞去,改除顯謨閣待制,仍為翊善。太上見嘉王學問殊進,謂先生曰:「此皆卿力也。」先生曰:「臣伎止此。朱熹四十年學問,陛下宜收召,使備寮屬。」且言蜀士楊輔、劉光祖相繼在選,可充學官,上嘉納焉。時上以憂疑成疾,不過重華宮,先生苦諫。及壽皇不豫,復抗聲切諫,隨以號泣,宮門閉,掩涕而出。自是先生瘡復作,連章請外,不報,乃移疾關外。聞壽皇遺詔,亟入臨,瘡遂大作。寧宗即位,不能朝,再除給事中,改禮部尚書兼侍講。入謝奏曰:「孔子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所謂有始有卒者,由其持心之一也。」反覆告誡,一主此意。蓋先生絕筆之作也。先生三歲病瘡,以國事積憂,遂至不起,年四十九,贈資政殿學士,諡忠文。先生為人,簡易端純。每講讀,隨事納忠,氣平而辭切,事該而理盡。與人言,傾盡底蘊。恥一書不讀,一物不知。所為文,明白條達,有《王府講義》及《兼山集》。(雲濠案:《宋志》稱《兼山集》四十卷。)論天人之理,性命之源,皆足發明伊洛之旨。嘗與其鄉人陳平甫兄弟講學。平甫,南軒高弟也,師友淵源蓋有自來云。(參《樓攻媿集》。)
(雲濠謹案:宋黃先生裳有二。一字冕仲,南平人。元豐五年進士第一,累官禮部尚書。所著有《演山集》六十卷。)
◆宇文門人(胡、劉三傳。)
教授程克齋先生公說
程公說,字伯剛,眉山人。積學苦志,以《春秋》經傳倣司馬遷書為年表、世譜、歷法、天文、五行、地理、禮樂、征伐、官制諸書,自周、魯而下,及諸小國夷狄,皆彙次之,時有所論發明,成一家之學。卒年三十七。(參《直齋書錄解題》。)
謝山《程氏春秋分記序》曰:「南軒先生講學湘中,蜀人多從之,而范文叔、宇文正甫最著。眉人程克齋兄弟並遊于宇文之門,而克齋之學最醇。所著《春秋分記》九十卷,《左氏始終》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又纂輯諸儒說為《春秋精義》,未成而卒。別有《詩古文詞》二十卷、《語錄》二卷、《士訓》一卷、《程氏大宗譜》十二卷,弗盡傳也。獨《分記》則其弟滄洲閣學上之祕府,行于世。克齋官邛州教授,方為此書,未卒業,聞吳曦以蜀叛,毀車馬,棄衣冠,抱經逃歸,奉其父入山。時其次弟仲遜亦掌教益昌,誓不屈賊。而克齋悒悒尤甚,遂病,病中急就其所著,幸得成編而卒,年尚未四十也。
掌教程先生公碩
程公碩,字仲遜。兄弟三人,皆以科第進。先生嘗掌教益昌。(同上。)
龍學程滄洲先生公許
程公許,字季與,一字希穎,克齋先生之弟。由進士積官至權刑部尚書。生平沖澹寡欲,人不得干以私。與故相史嵩之不合,鄭清之尤忌之,所建多格不行。其知袁州時,新周茂叔祠,葺南軒書院,聘宿儒胡安之為諸生講說。及婺州召還,疏請復京學類申之法,以養士氣。清之嗾言者劾之,出知隆興,未拜命而卒,贈龍圖閣學士、宣奉大夫。所著有《塵缶集》、(雲濠案:《四庫書目》《滄洲塵缶編》十四卷。)《內外制》、《奏議》、《奉常擬諡》、《掖垣繳奏》、《金革講義》、《進故事》行世。(參史傳。)
◆楊氏家學
祕閣楊浩齋先生子謨
楊子謨,字伯昌、潼川人也。其父雲山老人,得張宣公之學,以授先生。先生朝夕究圖,凝然一室,往往踰月不出戶,自是默識聖賢下學上達之序,動靜語默不違乎誠。淳熙七年省試,胡文靖公晉臣得其文,以為有格君氣象,列優等。入對,孝宗發策問之。曰:「帝王躬行之道,莫大于學。學者,政事之本也。欲極乎學之用,不可不求其要。何謂要﹖行之以至誠,要之以不息是也。《大學》之道,自正心誠意以至乎平天下,中庸之道,自尊賢以至于來遠人,皆不外乎至誠之一言。臣不知陛下之躬行,誠與﹖未與﹖試以天人之應,而卜陛下之誠,而知容有未至也。」又曰:「臣聞之道路,謂陛下左右近習之人,雖無顯然害治之,而諂諛欺矯,實繁有徒。故凡速于求售者,率造宦寺之門,珠玉錦繡,以充苞苴,絡繹于道,而陛下有所不知,此非細患也。」孝宗嘉其直,擢置甲科第八,累官通判成都府。吏部侍郎李壁舉以自代,權發遣黎州,適有吳曦之亂,誓以死守。移書方請討賊,願以義勇為前驅,無應之者。而曦所遣逆黨至成都,分遣其將至黎,先生以計遣之。使又至,先生與之文移,遷延以待其變。而曦已誅,以薦召入對。首論「權臣誤國,叛將干紀,願鑒遄往之已事,開維新之令圖。」其二論「皇太子既正儲宮之統,宜使親正人,授正學。王者之學,果何學也﹖《大學》之所謂正心,《中庸》之所謂慎獨是也,惟輔導得人,而後有所受。」其三「乞招填黎州土軍,分番上寨,給緡糶粟,以備緩急」。除吏部郎,因轉對,請于淮上、荊、襄、關表、漢中空閒之地,招募軍民雜耕,以省運餉,節濫賜,捐內帑,以充糴緡,以收末楮。嚴責州郡實常平之儲,歸廣惠倉,以備凶歉。罷軍興一切科斂之法,復師旅饑荒之地,以紓民力。又曰:「民之困苦極矣!易失者人心,難諶者天意。修人事以符天意,其要在養民。」除軍器監,復兼侍左郎官,上言:「學術,國家之壽脈,公論,天下之元氣,所以扶持皇極,主張國是者,必歸諸此。更化以來,眾正之路方啟,而群枉之門漸開,善類雖進,而忠鯁之士有相繼引去者矣,姦黨雖斥,而夤緣勢要有拂拭敘用者矣。君子小人猶薰蕕不可同器,今顧欲調停參用之,幾何不為國家之禍!」寧宗蹙額頷首者久之,而小人側目矣。先生知不容,請補外,除太理少卿。有坐偽告者,事連中官,先生移文內省索贓,小人忿恨。除直華文閣提刑成都,再兼知嘉定府,皆有善政。尋請老,進直徽猷閣奉祠。起知隆州,不赴。臥家十年,召赴行在,屯田郎度正貽書強起之,力辭,詔晉祕閣修撰致仕。先生自奉祠,講學于雲山書院,與諸生敷陳《論》、《孟》、《學》、《庸》大義。平生不輕著述,欲使人精體實踐以造于得。其遺文有《浩齋退稿》四十卷。
◆李氏家學
中正李後林先生義山
李義山,字伯高,豐城人,知成州修己之子。嘉定十三年進士,授大宗正兼金部。輪對,言「為善不可有疑心,去惡不可有悔心」,并陳「進善不能無疑者三,去惡不能無悔者三」,由是罷出知吉州。後以湖南提舉攝帥漕。楚俗尚鬼,有妖覡譚法祖假禍福惑人,先生曰:「此張角、孫恩之漸也。」斬法祖,燬其祠。歷階至中正大夫。所著有《後林遺■》、《思過錄》。(參《江西通志》。)
(梓材謹案:《萬姓通譜》以先生為嘉魚人,且言其師事朱仲晦、張敬夫。《儒林宗派》因之,以列于朱、張之門。梨洲《學案》原本,亦存其名于南軒門人。攷先生為嘉定庚辰進士。魏鶴山誌其母蔣恭人墓言:「先生逾冠擢乙科。」當生于慶元閒,而朱子即卒于慶元庚申,南軒先生卒于淳熙庚子,其不及事朱、張明矣。故為易著于南軒再傳云。)
◆月舟門人
常幹蘇先生在鎔
蘇在鎔,字和父,郫人。受學范文叔之門,淹貫諸書。晚而斂華就實,以主敬教學者,其精神氣貌,能使隋者肅,譁者默,毋敢慢焉。以進士官魏城縣丞。縣民仇其長官,鼓眾入城,將為亂。先生聞變,挺身出諭之,民為散去。長官得免死,顧反以是忌之,先生即引去。其後為潼川常平司幹,以白冤獄忤上官,遂請致仕。剛決不撓,不媿其師友之教者也。退居七年,益講學。臨終,以《五峰遺書》授其子曰:「此吾從范先生得之,手自讎校,汝可細觀,當自得之。」題詩而逝。(補。)
提刑張先生鈞
張均,字子和,江源人也。少厲名行,一時鉅人元夫率從請益。孫巖老松壽,蜀名儒也,尤器之。受業范文叔之門。光宗初政,以布衣上書,論「國家大恥,列聖深仇,踰六十年而未復」,其言沈痛。又言:「古有四禍,中宮、外戚、閽寺、明黨,而夷狄不與焉」。紹熙四年大對,首言「舉朝克己,而後可以論一人進德之機」,末謂「皇子萬世攸繫,豈可以世俗學者之事責之」。有司第為舉首,尋置乙科,主西鄉簿,調為隆州教授。已而知什邡縣,大書堂上曰:「奉公如上帝,克己如勍敵,愛民如赤子,防吏如餒狼。」境內稱治。通判瀘州,吳曦之亂,守川陸以待王師。開禧三年,以李參政雁湖薦,召對。先生奏曰:「陛下初即位,劉光祖嘗以五箴進讀,至思箴,陛下作而曰:『當從原頭上理會。』大哉王言!天下國家之大本也。乃陛下所謂原者,皆為一權臣所湮,而使天地人之憤,塞乎天地之內,抑鬱不得申,以兆其變。因祀隱喪,而禮樂之原湮;以臣掩君,而忠孝之原湮;殺賢進姦,而威福之原湮;廢經反常,而學術之原湮;相恐以權,相招以利,而命義之原湮;主竊于前,僕貨于後,而爵賞之原湮。湮法度之原,而本朝美意盡廢;湮廉恥之原,而人才良心盡壞。陛下即其所湮者,以為規模之要,其序有六:一者體乾而總萬化之目,二者法祖以還舊制之良,三者用禮樂之實以破曩日之餘氛,四者修仁義之實以淪曩日之乖氣,五者救活生靈以補權臣之掊戮,六者振厲士夫以補權臣之斲喪,則原之湮者徹,何物驕敵,能勝陛下澄源進德之功哉。」其二曰:「今日之最急者,莫如活百姓。蜀中自紹興末年以來,一塵不警,百姓歲輸贍軍近二千萬緡。洎權臣忽開邊,于大饑之後,用度繁興,內郡廩庾取之無鏹粒之積,調夫繁夥,倍于常賦,激賞奇零,既減又復,陛下赤子,或死于餒,或死于兵,可謂已極。若非陛下以愛肌膚之心愛百姓,以畏夷狄之心畏百姓,使此念充塞彌滿,以起天地悔禍之心,則國家豈不岌岌。然今亦不過取之天,取之人,取之地,以為吾用而已。取之天者,欲使實德散為雨暘,雨暘結為百穀。取之人者,當散權臣之家貲,以拯百姓之窮困。取之地者,欲舉鄭剛中營田之法,為蜀民除對糴之害。推之荊、襄,以及南、淮,無不可行。」其三曰:「天地之間,惟忠義二字,以之經天文,使三光不失其序,以之緯地理,使岳瀆不失其宗,以之立人極,使彝倫不失其道。惟陛下力行君師之職于一身,以起忠孝之心于天下,苟欲更化,莫此為切。不然,何以謂之化也。」除太常寺簿,遷國子監丞。以旱求直言,上書謂;「陛下當求之一己,不可求之天地。」因條更化之說一,更弊之說六。遷太常丞。嘉定三年輪對,言:「仰視俯察,以見天心未復,近釆遠取,而見民情不寧,泝大計所自,而貨源欲窮,聽四方動息,而寇憂難置,皆人所難受者。」除祕書丞兼兵部郎,以君臣父子夫婦之大倫為上精言之,然皆不能用也。先生乃請外,除潼川提刑,力行常平,以甦民困,已而罷為運判,尋奉祠卒。
孝子師先生遇
師遇,字厚卿,成都人也,二江先生范文叔之。有篤行,紹定元年被貢,以母疾不就。嘗禱于上下神祇曰:「苟造物許一齒名于進士籍,則貤祿吾母,俾壽且寧,不願仕也。」已而母卒,踰三年,成進士。以前誓不欲仕,親黨強之,乃受官。歸而得疾,嘆曰:「是蓋食言,以干天怒也。」遂致仕。生平守南軒之教,至為醇固。
◆雙流門人
縣令高先生載(別見《鶴山學案》。)
◆范氏所傳
文靖魏鶴山先生了翁(別為《鶴山學案》。)
◆宋氏門人
知州高先生崇(別見《鶴山學案》。)
◆虞氏家學
虞先生(別見《鶴山學案》。)
◆黃氏門人
大理楊克齋先生泰之(父虞仲。)
楊泰之,字叔正,青神人也,祕閣修撰虞仲子。世有家學,少受業于黃兼山,藏書數萬卷,手自校,臥不設榻者幾十年。以躬行自矢,舉世聲利,無足動心。初以郊恩補官,已而奏名類省試。吳曦叛,先生方攝成都教授,安撫使楊輔集議,先生昌言:「今日之事,當計順逆,不當計禍福。正名討罪,曷為不克。不然,願與閣下死此以報國。」輔不能用,先生致其事而去。曦誅,其事上聞,詔起為羅江丞。吳獵諭蜀,先生上書曰:「吳曦為亂,而士大大不從,必不敢發。既亂而有抗之者,必猶有所憚。夫亂者,曦之為也,亂所以成,則士大夫之為也。」于是安丙薦諸朝曰:「蜀中名儒楊虞仲之子,當逆臣之變,勉有位者無動;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見危致命。」詔赴都堂,以親老辭,特授知廣安軍。丁艱。免喪,知富順監,三日即告寮吏士民,其勤攻吾之闕,發■粟以濟民。知普州。蠲賦二萬,減省浮用以輸邊,又二萬,賑貧半之。安丙再薦之,召赴行在,而先生固辭。知果州,減浮費以蘇民困,如普州時,一切禮饋,貯之庫,以賑貧。寶慶二年,再召入對。首請「法天行健,奮發英斷,總攬威權,無牽于私意,奪于邪說,以救蠱敝」。次謂「本朝德澤,邇來斲喪無餘,民無常心,何恃為國」。次論「陛下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言路益梗,士氣益消」。上奇之,除工部郎中。時真、魏諸公方相次去國,人方縮舌,而先生自遠方來,首及之,言事者稍吐氣。已而又輪對,言:「三十年閒,士大夫之說有三,為安靜,為用中,為更化。安靜則苟偷也,用中則模稜也,更化則紕政尚多,何更之有!」又謂:「兵端作于開禧之初,民力未困,故常心未失。今民力已窮,常心喪矣。」識者以為篤論。遷軍器監,入對,謂:「去歲風雨為暴,水潦潰溢,此陰盛陽微之徵。而臺臣諉曰霅川水患之慘,桀之餘烈也。嗚呼,尚忍言哉!」又言:「疫氣僨作,盜賊肆行,淮、楚之間,狐狸跳梁,徵狀日異,不可謂細故也。願進君子,退小人,一掃賄賂貪墨之習,而為禮義廉恥之歸。」上首肯之,除大理少卿。先生遂申前說,謂:「巴陵追降之命,重于違群臣,而輕于絕友愛。不思天倫之至痛,乃曰:『不當立後,以貽他日憂,』何示人之不廣乎﹖」又曰:「今日不言,後必有言之者。與其追恤于後,固不若舉行于今也。」初,先生三被召,再申命,四辭不得,乃至。甫三月,即求歸,未得。是日,詔以直寶謨閣、知重慶府。先生遺書宰相,謂:「呂夷簡末年,孫沔上書,謂『天下將有土崩瓦解之勢,是張禹不獨生于漢,李林甫且復見于今』。」又引其先相國越王事勉之,聞者為之變色。先生嘗以宰相生辰壽之詩,有云:「潭潭仗台鼎,既閱二十年。治效何悠悠,民瘼殊未痊。近甸饑餒接,三垂烽火連。人意苦不紓,生理絕可憐。」先生之得罪于權相者非一,而獨免于禍,則亦幸也。其治重慶,豈弟如普、果二州時。期年乞歸,先生時已病,道卒。所著有《克齋集》百卷、《大易要言》二十卷、《論語解》三十卷、《老子解》二卷、《雜著》五卷、《類集經史》百餘卷。南軒私淑之傳,以先生為第一。《宋史》列之《儒林》,而不知其源流所自,且于其大節,亦尚未詳,為可惜也。
◆伯高門人(胡、劉四傳。)
彭先生汯
彭汯,清江人,忠肅孫。李義山即忠肅長子欽,而先生又為義山。
◆范氏續傳
縣丞范先生大冶
范大冶者,成都人也。幼時常及從學滄江書塾。官崇仁丞。宋亡,不仕。與學者語,舉書傳,常連卷數千百言,不遺一字。天文、地理、律曆、姓氏、職官,一問輒數千百言不止。虞集猶及見之,當是華陽之後人也。
◆虞氏續傳
編修虞井齋先生汲(別見《草盧學案》。)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2/01 12: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