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总集类
>>
辽海丛书
>>
第一集 渤海國記(近人)黃維翰 纂輯
●渤海國記上篇
崇仁黃維翰申甫纂輯
國統
種族
禮俗
○國統
渤海者肅慎之苗裔也肅慎唐虞舊國北齊初猶與中國通後乃更稱靺鞨 【 肅慎朝貢中國訖于北齊天保五年癸 【 癸:申】 未 【 未:戌】 靺鞨朝貢中國始于北齊河清二年甲 【 甲:癸】 戌 【 戌:未】 均見冊府元龜 案癸 【 癸:甲】 未 【 未:戌】 甲 【 甲:癸】 戌 【 戌:未】 相距凡九年】 或曰肅慎靺鞨實一國音轉之訛也 【 滿洲源流考】 靺鞨部落凡數十據有肅慎舊疆隋唐之際復席卷那河南北地粟末在那河南最強有勝兵數千數與高麗戰爭後乃臣屬之唐高宗總章初夷高麗為郡縣粟末內附唐有高麗粟末土地人民而不能綏靖之也閱三十年而粟末勃興據高麗故地而王號其國曰渤海唐因授之其傳國世次猶可考也
震國公舍利乞乞仲象 【 舊唐書無新唐書有】 姓大氏本粟末靺鞨 【 王溥五代會要舍利官乞乞仲象名 震鈞渤海國志舍利姓至祚榮始稱大氏 補注寬按震鈞遜政後冠姓更名唐晏】 唐滅高麗仲象內屬徙家營州武后萬歲通天年契丹降酋松漠都督李盡忠與其妻兄歸誠州刺史孫萬榮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唐師北討仲象乃與靺鞨首領乞四比羽率高麗餘眾東走分王高麗故地武后封仲象為振國公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俱赦其罪比羽不受命盡忠萬榮相繼死唐遣左玉鈐衞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擊斬乞四比羽是時仲象已卒子祚榮代領其眾 【 徙營州封振國公二事舊書繫之大祚榮今從新書 振國新書作震國今從冊府元龜及舊書分王高麗故地從五代會要 李楷固東討新書未繫年舊書繫之李盡忠死之下案盡忠死于萬歲通天年之十月孫萬榮破冀州瀛州明年三月萬榮又敗清邊道總管王孝傑十七萬眾于東峽石進陷趙州六月萬榮為其奴所殺萬榮未死時幽營道不通楷固之兵無緣引而東且楷固契丹將也萬榮死來降狄仁傑請赦而用之新書契丹傳久視元年左玉鈐衞將軍李楷固討契丹破之則其擊斬乞四比羽及為大祚榮所敗亦當在久視元年決非萬歲通天及神功聖曆紀元時事故繫于盡忠萬榮相繼死之後而仍不敢繫年志慎也】
論曰渤海以粟末部建國粟末為靺鞨七部之一其先則肅慎也與高麗之出于夫餘者源異而流自別五帝子孫有降居大荒東北經者矣羅泌路史大庭氏之後有大氏粟末倘其苗裔歟李盡忠之陷營州也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當預其謀武后赦之且爵以上公欲離其交也豪俠所居之國輒為世輕重與夫羈旅他邦錄錄無所短長者異矣
渤海太祖高王大祚榮 【 太祖之稱從海圓黃義敦朝鮮歷史】 驍勇善將兵頗知書契乞四比羽既死祚榮引殘痍遁去唐將李楷固窮追度天門嶺以迫祚榮祚榮因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楷固大敗脫身而還時突厥驟強數寇唐奚及契丹咸附之武后以渤海道遠未能討 【 五代會要聖曆中稱臣朝貢新舊書未載故不取】 上距仲象東去營州僅五歲也王之六年唐中宗復辟遣侍御史張行岌來招慰令遣子入侍會契丹突厥寇邊使不達 【 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一作招慰靺鞨渤海郡王大祚榮疑是時高王已自稱渤海王也】 先是唐于靺鞨地嘗置渤海都督十四年二月唐先天二年二月也玄宗遣郎將崔訢冊王為渤海郡王授左驍衞員外大將軍以所統州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 【 五代會要唐中宗號渤海都曰忽汗州封渤海郡王疑中宗實有是命使未達故玄宗補加冊命】 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朝貢不絕是年遣王子入朝二十年卒時唐開元七年三月丁酉也 【 舊書玄宗紀】 六月丁卯唐遣左監門率上柱國吳思謙攝鴻臚卿持節充使弔祭贈王特進賜物五百段 【 冊府元龜 案高王卒于開元七年三月丁酉至六月丁卯而唐遣使冊立弔祭相距四月為日九十有餘凡後王冊立于五月以前者其嗣立均疑在前一年】 國人諡曰高王 【 新書 凡諡均據新書新書無者則注所出】 子武藝嗣自高王以降世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皆有唐詔冊其諡則國人為之非唐命
渤海武王大武藝初封桂婁郡王既嗣位唐賜典冊襲王併所領如其父又加左金吾衞大將軍 【 唐會要日本史均有此官不審何年月所加 冊府元龜卷九百六十七又有九姓燕然都督一官燕然唐屬朔方郡今不取】 改年仁安 【 新書】 渤海新君嗣位改年自武藝始元年遣生徒六人入唐太學肄業 【 玉海】 八月唐冊王嫡男大都利行為桂婁郡王 【 舊書】 九月唐遣左驍衞郎將攝郎中張越來告討奚及契丹以背恩義也六年使弟大昌勃價朝于唐七年使嫡男大都利行朝均留宿衞八年唐封大昌勃價襄平縣開國男遣歸國並降書勞王賜綵練百匹 【 冊府元龜】 是年遣寧遠將軍郎將高仁義聘於日本 【 日本史】 九年四月大都利行卒唐以其喪來歸十年使弟大胡雅大琳相繼入朝唐留宿衞十一年使弟大郎雅入唐賀正五月又遣使獻海豹皮五貂鼠皮三馬瑙杯一馬三十一匹十二年兩遣使朝 【 冊府元龜】 先是唐置軍府于黑水靺鞨王怒黑水請唐官而不先告也使母弟大門藝將兵擊之門藝諫不聽懼禍奔唐王請門藝于唐使歸即戮不獲乃與唐絕語具人物篇十三年九月大將張文休浮海攻唐登州萊州殺唐登州刺史韋俊 【 冊府元龜作開元二十一年今從新舊書】 進至馬都山唐將烏承玼窒要路塹以大石亙四百里師不得進乃還 【 新書烏承玼傳繫其事于武藝刺客入東都之下無攻登萊文韓愈烏氏廟碑渤海擾海上為得其實詞從新書敘次則從韓文】 唐命左領軍將軍葛福順 【 舊書本紀作蓋福順今從通鑑】 援登州明年又遣大門藝發幽州兵太常卿金思蘭發新羅兵分道擊我屬山阻寒凍雪深丈餘士卒死者過半各引退 【 舊書未繫年今從唐會要】
十七年遣弟大蕃及李盡彥先後入朝唐主 【 玄宗】 敕曰卿于昆季之間自相忿鬩門藝窮而歸我安得不容然處之西陲為卿之故亦云不失頗謂得所何則卿地雖海曲常習華風至如兄友弟悌豈待訓習骨肉情深自所不忍門藝縱有過惡亦合容其改修卿遂請取東歸擬肆屠戮朕教天下以孝友豈復忍聞此事誠惜卿名行豈保護逃亡卿不知國恩遂爾背德所恃者遠非能有他朕比年含容優恤中土所未命將事亦時有卿能悔過輸誠轉禍為福言則似順意尚執迷請殺門藝然後歸國是何言也觀卿表狀亦有忠誠可熟思之不容易爾今使內使往宣諭朕意一一並具口述使人李盡彥朕亦親有處分皆所知之秋冷卿及衙門首領百姓平安好並遣崔尋挹同往書指不多及集賢院學士張九齡之詞也 【 張曲江集】 十八年八月使大首領多蒙固朝送還沒蕃唐人又嘗請縛送突厥使者以示忠誠唐主俱報之以書書具朝貢中國篇是年薨時唐開元二十五年也 【 武王卒年舊書玄宗紀作開元二十六年渤海傳作二十五年冊府元龜作二十年通鑑作二十六年八月辛巳今從舊書渤海傳】 諡武王葬西京 【 震鈞渤海國志光緒中有人于興京發地得磚乃渤海王大武藝墓磚余曾得其拓本係陽文隸書有渤海大興某年字武王蓋葬西京也】 王好用兵斥大土宇東北諸夷具臣之子欽茂嗣
渤海文王大欽茂嗣位唐遣內侍段守簡如渤海冊王為渤海郡王仍嗣其父為左驍衞大將軍 【 一作左金吾大將軍】 忽汗州都督 【 舊書】 敕曰念卿亡父素勵誠節與善無徵奄至殂謝興言求往軫念良深卿是長男當襲父位宜全忠孝以繼前蹤今故遣使持節冊命兼申弔祭冊命文曰於戲王者宅中守在海外必立藩長以寧遐荒咨爾故渤海郡王嫡子大欽茂代承緒業早聞才幹昔在爾考忠于國家爰逮爾躬當茲負荷豈惟立嫡亦乃擇賢休問可嘉寵章宜及是用命爾為渤海郡王爾往欽哉永為藩屏長保忠信效節本朝作範殊俗可不美歟 【 唐玄宗文集】 王拜命大赦境內改年大興遣使隨唐冊命使入朝貢貂鼠皮千張乾文魚百口 【 冊府元龜 事在開元二十六年閏八月】 又遣使赴唐寫唐禮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 【 唐會要 事在開元二十六年六月】 自是數遣諸生入唐就學並通好新羅 【 朝鮮歷史】 日本入唐大使平羣廣成自登州來假道歸國王遣若忽州 【 疑】 都督忠武將軍胥要德雲麾將軍已珍蒙等護行且聘焉修舊好也二年遣優福子入唐謝恩唐授王特進太子詹事 【 唐會要作天寶中故係于此】 日本使大伴犬養來報聘尋遣內雄等來學 【 日本史作學問音聲】 三年唐以平盧節度使領押渤海黑水兩蕃使 【 新書方鎮表】
十八年徙都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 【 新書作天寶末故係於此】 唐安祿山以范陽叛十九年平盧留後徐歸道遣果毅都尉行柳城縣兼四府經略判官張元澗來乞師王疑有姦留元澗不遣已而歸道鴆殺節度使劉正臣于北平叛附祿山安東都護王玄志討歸道斬之唐授玄志平盧節度使
二十一年玄志遣將軍王進義來乞師且告國事始知肅宗還西京迎太上皇于蜀因遣使朝于唐 【 日本史唐傳 王玄志見舊書侯希逸傳 劉正臣見新舊書劉悟傳正臣悟之大父也舊書不言正臣之死新書言襲范陽不克死合日本史觀之則正臣忠于唐不附于祿山者也】 日本使小野田守來聘二十二年遣輔國將軍木底州刺史兵署少正楊承慶答之二十三年遣楊芳度入唐賀正並送日本使高元度于唐迎入唐大使藤原清河歸國 【 日本史】 二十五年唐以渤海為國冊王為渤海國王進檢校太尉 【 唐會要大歷中累拜司空太尉新書則繫于進封國之下今從之】 二十八年唐以淄青節度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 新書方鎮表 案平盧軍本治營州自上元二年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引兵保青州因號淄青平盧節度安史之亂平盧道不通渤海朝貢皆道青州與新羅同故改置領蕃使凡蕃使至青州以聞敕許入京乃遣官領以行】 三十五年遣青綬大夫壹萬福聘于日本三十六年閏十一月質唐王子盜修龍袞事覺辭曰慕中華文物唐代宗矜而捨之 【 冊府元龜卷四十一】 三十九年遣獻可大夫司賓少令開國男史都蒙賀日本王登基並弔王妃之喪 【 日本史 日本光仁帝即位七年矣渤海兩遣使通好至此乃賀登極理不可曉日本廢后井上內親王以先一年卒王妃之喪疑指廢后言】 四十年正月獻日本舞女十一人及方物于唐 【 舊書】 四十二年正月唐德宗即位閏五月詔罷我國及新羅歲貢鷹鷂既至者所在放之 【 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八】 四十九年東南徙都東京 【 新書貞元時朝鮮上世史貞元二年】 五十四年遣使大常靖朝又遣王子大貞翰入宿衞五十七年王子大清允朝王事唐謹頻遣使朝獻或閒歲一往或歲二三往 【 舊書】 是年三月四日薨 【 新書敘欽茂事至貞元時徙東京止舊書敘至貞元十年正月王子大清允來朝止卒之月日俱未詳今從日本史大嵩璘遺日皇書】 時唐德宗貞元十年也諡曰文王王偃武修文國境太平人民謳歌之 【 朝鮮歷史】 嫡子宏臨早死族弟元義立 【 新書】
論曰渤海建國高王荒之武王疆之疑至文王欽茂始康之也先時朝于唐者有拂涅越喜鐵利靺鞨諸稱欽茂之世無之則府州之制立也先時朝于唐者稱首領或稱大首領欽茂之世則稱使或署官則秩官之制立也王者之制莫大于體國經野設官分職欽茂享國歷年多能法諸夏以新其國國人諡之曰文其以此夫渤海王大元義 【 舊書冊府元龜均無新書有】 以文王欽茂族弟繼立猜虐國人弒之推文王之孫華璵為王 【 新書元羲 【 羲:義】 立一歲被弒朝鮮歷史渤海王統表作國人廢之不言立一歲】 渤海成王大華璵 【 舊書冊府元龜均無新書有】 文王欽茂之孫父宏臨早死既嗣位復還都上京改年中興數月薨諡曰成王弟嵩璘嗣 【 新書華璵在位久暫無文今從朝鮮歷史渤海王統表】
論曰文王喪嫡子諸孫華璵嵩璘具在元義以族弟主國何歟文王薨于甲戌歲三月唐以乙亥歲二月冊嵩璘為王嵩璘嗣立之歲即文王薨之歲乃中間有元義華璵二代華璵復徙上京又何其多故而舉嬴也且嵩璘貽日皇書既稱緩告而未質言之可疑滋甚故存元義華璵之名而刊其年以俟後之君子考正焉
渤海康王大嵩璘文王欽茂孫也 【 嵩璘新書作嵩隣舊書德宗紀作嵩本傳作嵩璘今從舊書本傳暨冊府元龜日本史作欽茂孫舊書作欽茂子新書作欽茂少子日本史嵩璘啟稱文王為祖大行大王自稱孤孫文義甚明故從之】 既嗣立改元正曆元年乙亥二月乙卯唐遣內常侍殷志瞻冊王為渤海郡王左驍衞大將軍忽汗州都督 【 舊書德宗紀 玉海引唐實錄作貞元十一年二月乙丑冊命案乙卯在二月中旬乙丑在二月下旬新書作右驍衞大將軍】 遣廷諫大夫工部郎中呂定琳聘于日本告喪告即位也凡國王之喪嗣王遣使告哀告嗣位于天子及鄰國禮也王以祖欽茂唐寶應初進封渤海國王而已所授仍為郡王遣使敘理四年三月唐冊命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進封渤海國王 【 案欽茂開元中襲父位為郡王寶應元年進封國王及嵩璘襲位但授郡王將軍而已嵩璘遣使敘理重在郡王國王之別再加冊命者進之為國王也而新舊書與唐會要均作進封渤海郡王仍為郡王不得言進封今從冊府元龜】 日本遣使來聘並敕能登國建客院禮接渤海使 【 日本史】 十一年五月唐加王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徒 【 加金紫光祿大夫從舊書本傳加撿校司徒從舊書順宗紀及冊府元龜】 明年十月進王檢校太尉 【 舊書】 王承文王之後文弱不自振謹職貢于中國亦善事日本十三 【 三:四】 年薨時唐憲宗元和三年也 【 按冊府元龜繼襲門元和四年嵩璘卒封冊門又云元和四年正月以嵩璘男元瑜為渤海國王與舊書同今從其同者故作薨于元和三年】 諡康王子元瑜嗣
渤海定王大元瑜嗣立改年永德元年正月唐遣中官元文正為弔祭冊立使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依前渤海國王 【 唐會要元瑜冊命在元和元年今從舊書及冊府元龜】 秋七月日本使林東人來使高才南朝于唐二年又使王子大延真朝四年薨時元和七年也諡定王弟言義立
渤海僖王大言義定王長弟也定王薨權知國務改年朱雀元年正月庚午唐遣內侍李重旻冊為渤海國王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領忽汗州都督 【 舊書憲宗紀】 使王子朝二年使高進禮朝進金銀佛像各一 【 高進禮以元和九年正月至唐當為客歲所遺故係于王之二年】 三年再朝四年薨時元和十一年也 【 新書有言義弟明忠一代故係言義之薨于是年】 諡僖王弟明忠嗣
渤海簡王大明忠 【 舊書冊府元龜均無新書有】 改年太始立一歲薨 【 朝鮮歷史立半年卒今從新書】 諡簡王從父仁秀知國務 【 新書】
渤海宣王大仁秀高王祚榮弟野勃之四世孫也明忠薨以權知國務嗣立遣使李繼常等朝于唐且告哀 【 舊書 渤海告哀于唐始此前後各王無文史略之】 蕃王卒遣使告哀天子天子遣使弔祭而冊立其嗣王禮也改年建興元年戊戌五月辛丑唐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 冊府元龜冊命在元和十三年四月今從舊書憲宗紀作十三年五月】 二年使李承英聘于日本 【 日本史】 三年閏正月唐加王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七月唐分淄青齊登萊五州為平盧軍以平盧節度仍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 舊書穆宗紀及薛嵩傳】 六年遣大聰叡五十人入唐備宿衞王在位朝貢于唐者十聘日本者六自康王大嵩璘以來狃于文治國勢衰弱王南畧新羅北討海北諸國開拓境宇號稱中興 【 唐書仁秀討伐海北蕭國開大境宇遼史地理志唐元和中渤海大仁秀南定新羅北畧諸部開置郡縣黃義敦朝鮮歷史大仁秀南畧新羅邊境北滅越喜虞婁鐵利率賓拂涅諸國又踰黑水埽平海北諸部國勢中興今約三書文意為之】 十三年 【 庚戌】 薨時唐文宗太和四年也 【 新書】 諡宣王孫彝震嗣
渤海王大彝震宣王大仁秀孫也父德新蚤死宣王薨王以權知國務嗣位改年咸和渤海新君未踰年改年自彝震始也 【 新書彝震立改年咸和明年加冊命】 二年正月己丑唐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 舊書】 王改建宮闕擬唐制 【 遼史地理志】 三年遣王子大明俊朝唐唐使內養王宗禹歸國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 【 舊書文宗紀 案王宗禹當即冊命使也】 四年正月同中書右平章事高寶英朝唐謝冊命並遣學生入學先遣學生事業稍成請准遞乘歸本國唐帝從之 【 冊府元龜】 尋遣王子大昌輝等朝于唐 【 年無考】 文宗與王書曰敕渤海王大彝震王子大昌輝等自省表陳賀並進奉事具悉卿代襲忠貞器資仁厚遵禮義而封部仁樂持法度而渤海晏寧遠慕華風聿修誠節梯航萬里任土之貢獻俱來夙夜一心朝天之禮儀克備龍庭必會鯷域何遙言念嘉猷豈忘寤歎勉弘教義常奉恩榮今因王子大昌輝等回國賜卿及信物至宜領之妃及副王長史平章事各有賜物具如別錄 【 封敖集】 十一年遣使如唐貢火玉三斗及松風石尋又貢馬瑙樻紫瓷盆皆珍物也具物產篇 【 火玉松風石武宗會昌元年貢貢馬瑙樻紫瓷盆亦武宗時事新舊書冊府元龜皆逸之今從蘇鶚杜陽雜編惟原文火玉松風石俱夫餘國所貢並注云夫餘見漢東夷傳夫餘是時寔屬渤海也故改作渤海】 二十八年 【 丁丑】 薨時唐玄 【 玄:宣】 宗大中十一年也諡無攷弟虔晃嗣立
渤海王大虔晃 【 冊府元龜無舊書本傳無宣宗紀有新書本傳有】 以王彝震弟權知國務嗣立改年未詳元年二月唐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 【 舊書宣宗紀】 王于咸通中三朝獻 【 新書有咸通中三朝獻之文不言虔晃也】 又再通使日本十二年卒 【 朝鮮史年表】 時懿宗咸通十年也諡無攷
渤海景王大玄錫 【 舊書冊府元龜無新書日本史朝鮮歷史有 景王諡從朝鮮歷史年表】 繼王虔晃嗣立疑虔晃孫也 【 日本史玄錫啟有繼先祖遺烈語】 改年未詳 【 朝鮮 史年表元年庚寅】 二年遣政堂省左允楊成規聘于日本四年入唐賀平徐州使崔宗佐自日本放還 【 日本史 案通鑑唐龐勛據徐州叛咸通十年己丑八月平之渤海賀使癸巳歲漂至日本上距平徐州四年矣】 十三年 【 壬寅】 遣文籍院少監裴頲聘于日本頲高才有風儀日皇禮敬之異于他使具人物篇二十二年新羅弓裔叛略北原東部十餘郡縣自是渤海東南邊事日棘王之所以固其圉者史無明文也卒年未詳諡景王 【 朝鮮史年表在位三十一年庚申則為唐昭宗光化三年也】
渤海哀王大諲譔 【 新舊書均無冊府元龜五代會要遼史日本史有】 繼大瑋瑎嗣王未審瑋瑎親疏屬改年未詳梁太祖開平元年始見 【 冊府元龜】 朝鮮史年表謂嗣立于唐昭宗改元天復之歲則是元年太歲辛酉也王庸闇統御失宜不能理其國初嗣位遣使如新羅修好 【 五代會要】 契丹夷離厪轄底挈其二子來奔尋復亡去 【 遼史】 于時阿保機為契丹大迭烈府夷離厪專征討數侵我西南邊 【 遼史天祚紀太祖攻東京力戰二十餘年乃得之王寂遼東行部志契丹與渤海血戰數十年乃滅其國大諲譔嗣位時即被兵故繫于此】 四年新羅弓裔稱帝五年弓裔攻我南鄙邊將尹諠以□巖城附之王怒使將軍達姑狄盛兵攻新羅登州大敗喪其師邊將高子羅復叛 【 朝鮮歷史】 自是失鴨淥江以南地七年阿保機稱帝陷我鐵利府及東平寨 【 遼史食貨志作神冊初以長城之役證之為阿保機稱帝初年事也故繫于此】 改東平寨曰鎮東軍 【 遼史地理志】 四月唐朱溫建國號曰梁改元開平八年契丹築長城于鎮東海口 【 遼史太祖紀】 王遣使聘于梁十八年遣使聘于契丹契丹陷我顯德東平二府改顯德為遼陽府東平為遼州 【 遼史地理志太祖伐渤海先破東平府本紀神冊三年幸遼陽故城故均繫于是年】
十九年契丹修遼陽府以逼我二十三年十月晉王李存勗滅梁建國號曰唐二十四年遣王子大禹謨王姪大元讓相繼聘于唐襲殺契丹遼州刺史張秀實二十五年契丹攻我遼東無功而還二十六年閏十二月契丹主阿保機大舉入寇圍我扶餘府城二十七年 【 丁亥】 正月二日庚申扶餘城陷守將死之王使老相赴援途遇契丹安端蕭阿古只先鋒騎兵敗績上京被圍明日契丹主駐軍城南王素服稾索牽牛率僚屬三百人出降阿保機優禮釋之尋遣近侍康末怛十三人入城索兵器為邏卒所戕阿保機復攻城城陷王請罪馬前阿保機以兵衞王及族屬以出更渤海為東丹國忽汗城曰天福城冊其長子倍為人皇王鎮之渤海諸府州有拒命者次第平定秋七月遂遷王族于臨潢築城居之賜王名曰烏魯古王之妃曰阿里只 【 遼史太祖紀】 烏魯古阿里只者阿保機與后述律氏受王降時所乘二馬名也因以為王夫婦名 【 遼史語解】 卒年無考諡哀王 【 朝鮮史年表】
論曰渤海世次新舊唐書冊府元龜異文大瑋瑎一世惟見唐會要他書俱闕自乞乞仲象迄大諲譔蓋傳十有六世矣唐代諸蕃莫強于突厥回鶻吐蕃歷年久遠莫過于契丹然世次湮滅多內亂分崩離析渤海國于忽汗海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未聞有冒頓五單于纂弒爭立已事雖夷狄也吾欲進之于中國矣
○種族
渤海以粟末靺鞨部建國而兼有朝鮮濊貊沃沮夫餘高麗弁韓挹婁鐵利拂涅越喜汨咄安居骨諸國部種族
粟末部與挹婁鐵利拂涅越喜汨咄安居骨俱為靺鞨諸部之一其先同出于肅慎氏
朝鮮前王箕子殷人傳四十餘世 【 三國魏志濊傳】 後王衞滿燕人其人民有真番朝鮮蠻夷及燕齊亡人 【 漢書朝鮮傳】 趙亡人 【 三國魏志濊傳】
濊貊人民為周初海東諸夷之一 【 周書肅慎之命傳原文作貌釋文作貊】 或曰北方豸種 【 說文】 而自謂與句驪同種 【 後漢書濊傳】
沃沮人民言語飲食居處衣服有似句驪 【 後漢書東沃沮傳】 疑亦句驪同種夫餘人民為周初海東諸夷之一 【 周書肅慎之命傳】 其後雜有濊貊人建國于其地故也有高麗人地相接故也
高麗人民為周初海東諸夷之一 【 周書肅慎之命傳】 朱蒙建國以後多中國人有被俘者 【 後漢書高句驪傳連歲寇鈔驅略小民動以千數】 有來奔者 【 北史燕王馮弘擁其城內士女入于高麗 隋書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麗】 有流入者 【 北史北齊文宣帝使崔柳使于高麗求魏末流人柳以五千戶反命】 亦有肅慎扶餘宇文契丹種人 【 朝鮮史西川王十一年拔肅慎檀城遷六百餘家于夫餘南烏川降部落六七所以為附庸 又文咨明王三年夫餘王及妻孥以國來降 魏書宇文傳逸豆歸奔高麗 北史契丹傳以萬家寄於高麗】 弁韓東漢以後為百濟國雜有新羅高麗倭等亦有中國人 【 北史】
漢元朔三年濊君南閩等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 【 後漢書濊傳】 疑合朝鮮沃沮言濊貊無此眾也三國時夫餘戶八萬高句驪三萬東沃沮五千濊二萬北魏時高麗人戶參倍于前 【 北史高麗傳】 隋時粟末部勝兵數千伯咄部勝兵七千安居骨部拂涅部勝兵並不過三千 【 隋書靺鞨傳】 唐初高麗戶六十九萬百濟戶七十六萬 【 新唐書】 渤海建國夫餘沃沮濊貊人戶宜盡屬之高麗百濟戶來屬數不可考舊唐書渤海編戶十餘萬勝兵數萬新書同五代會要渤海勝兵丁戶四十餘萬遼史渤海兵數十萬
渤海王姓大氏世君之國故大氏多顯官 【 案羅泌路史大庭氏之後有大氏晉書慕容廆傳宇文屈雲別帥大素延攻廆于棘城冊府元龜晉懷帝封鮮卑別帥大飄滑大屠瓮兄弟為親晉王北史大沮渠蒙遜傳匈奴有沮渠官蒙遜之先為此職羌之酋豪曰大故以官為氏以大寇之大氏之見于舊記多矣渤海大氏出自中國出自宇文鮮卑或羌抑託始于乞乞仲象父子俱不可考五代會要曰大舍利乞乞仲象者舍利官名大為氏則與北史書大沮渠蒙遜同義大氏世為渤海王故大氏貴于他族如大常靖大素賢等不勝書也震鈞渤海國志仲象本姓舍利至祚榮始稱大氏舍利女真語泉水也大者女真語尊長之稱讀為平聲索倫語則為都一音之轉今滿洲姓有赫舍里氏或為大氏之族乎 案赫舍里氏金史為紇石烈氏】 大諲譔子光顯奔高麗改姓王氏詳人物諸王子篇
右姓六 【 松漠紀聞】 曰高氏高句驪王國姓也 【 有入唐使同平章事高寶英等震志高氏為遼東望族滿洲漢軍皆有之其初則出于渤海或曰高麗王朱蒙後也入滿洲為高佳氏滿洲姓凡曰佳者其義同家蓋譯音也】 張氏 【 大將張文休 震志滿洲有章佳氏】 楊氏 【 入唐使楊芳度楊吉福等震志滿洲有楊佳氏】 竇氏烏氏 【 震志滿洲有烏札氏】 渤海亡遺民皆據地自立通宋而拒契丹定安烏惹二國王皆烏姓也詳遺民篇李氏 【 入唐使李盡彥李繼常等震志滿洲有李佳氏】
庶姓著見者有任氏 【 武王武藝舅任雅相震志滿洲有任佳氏】 賀氏 【 入唐使賀祚慶入日本使政堂省左允賀福延震志滿洲有赫佳氏】 王氏 【 入日本使政堂左允王新福】 公氏 【 入唐使公伯計震志滿洲有恭佳氏】 周氏 【 入日本副使周元伯】 裴氏 【 入日本使文籍院少監裴頲入唐使守和部少卿裴璆震志滿洲有培佳氏】 呂氏 【 入日本使工部郎中呂定琳】 辛氏 【 入唐使辛文德】 申氏 【 將軍申德後奔高麗震志滿洲有申佳氏】 茆氏 【 入唐使茆壽貞】 崔氏 【 入唐使崔宗佐殿中少令崔禮光震志滿洲有崔佳氏】 馬氏 【 入唐使馬文軌震志滿洲有馬佳氏與費莫氏同族】 蔥氏 【 入唐使蔥勿雅】 己氏 【 入日本使雲麾將軍己珍蒙】 慕氏 【 入日本使護 【 護:輔】 國大將軍慕施蒙】 史氏 【 入日本使司賓少令開國男史都蒙】 劉氏 【 入唐學生劉寶俊】 朱氏 【 入唐學生朱承朝】 茹氏 【 入唐使都督茹富仇】 吳氏 【 工部尚書吳興後奔高麗】 趙氏 【 入唐學生趙孝明】 徐氏 【 徐昂以治天曆名】 平氏 【 入後唐使平憲】 列氏 【 入後唐使列周義】 文氏 【 入後唐使文成角震志滿洲有文扎氏】 梁氏 【 渤海人梁福為金太祖詔諭其鄉人】 夏氏 【 太保夏行美】 又有衞氏疑朝鮮王族 【 史記朝鮮王滿燕人衞姓 渤海有鐵州刺史衞鈞】 金氏朴氏疑新羅王族 【 大原利武朝鮮史表新羅國朴氏十王金氏十八王唐書新羅傳其王亦金姓也 渤海有檢校開國男朴漁奔高麗】 燕氏解氏木氏則百濟大姓 【 北史百濟八大姓燕氏解氏木氏渤海燕頗以黃龍府叛遼又有入唐學生解楚卿入唐使木智蒙 震志滿洲有穆佳氏】 合之王族右姓凡四十姓
奴婢無姓者則從其主 【 松漠紀聞】
論曰渤海起靺鞨靺鞨諸部各有長舊時未能統一也益之以朝鮮夫餘高麗濊貊沃沮諸國遺民言語不相通也飲食衣服居處不同俗也剛柔殊其性而燥濕險夷異其地也欲以政刑道齊之雖盛王有所不能漢置蒼海真番諸郡尋即廢徙唐置安東都護于 【 于:府】 府 【 府:于】 平壤十餘年而徙之遼東有司不能理民亦不受理也故唐以後邊外州郡例羈縻之渤海所屬國部種族眾矣其長駕遠馭之略因俗適時之道必有大過人者不然何以內外維繫根蟠枝互歷二百餘年而不之解也渤海雖亡而遼金元明之世其人與族恒見于載籍而優視之與外史之稱秦人漢人唐人相耦惜乎僅以材武見也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雖材武者無以違之矣
○禮俗
國人謂王曰可毒夫面對曰聖主牋表稱基下父曰老王母曰太妃妻曰貴妃長子曰副王諸子曰王子 【 案新書無面對二字冊府元龜可毒夫作可毒大五代會要作可毒失而俱有面對二字有者是惟夫大失三字未審應作何字】
王之命為教上書于唐有奏有表狀致日本國書曰啟中臺省致日本太政官書曰牒渤海諸王皆右文初建國即有文字書契文王嗣位遣使入唐寫唐禮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 【 冊府元龜】 渤海王數遣諸生詣京師習識古今制度 【 玉海】 遂為海東盛國 【 舊唐書】
武王文王及大彝震大虔晃大玄錫俱遣諸生肄業唐太學 【 朝鮮歷史】 史不悉書武王所遣生六人開元三年二月抵京師 【 玉海】 大彝震所遣生咸和四年歸國者三人李居正朱承朝高壽海同年隨謝冊命使至者三人解楚卿趙孝明劉寶俊 【 舊唐書】 咸和八年隨王子大明俊詣唐學生十六人唐敕青州觀察使放六人到上都餘人勒回本國 【 唐會要】 大光晟大元謙 【 光晟咸和四年朝于唐後唐嘗以元謙試國子監丞朝鮮歷史作光晨元兼無姓當指二人言也】 高元固等號為碩學徐昂治天曆傳授日本宣明曆大簡之以畫名 【 朝鮮歷史】 裴頲及其子璆以詞章名 【 日本史】
渤海王出入有乘輿羽衞遼時猶存謂之渤海仗天顯四年太宗幸遼陽府人皇王備乘輿羽衞以迎乾亨五年聖宗東巡東京留守具儀衞迎車駕此故渤海儀衞也 【 遼史】
渤海有文字禮樂 【 金史太祖紀】 文王時己珍蒙聘于日本日皇御中閤門己珍蒙奏本國樂女真建國有雅樂有散樂有渤海樂有本國舊音泰和初有司奏太常工人數少以渤海漢人教坊及大興府樂人兼習以備用 【 金史樂志】
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宛轉號曰踏鎚 【 王曾上封事】
國都有毬馬之會大諲譔初年契丹夷離廑轄底挈其二子迭里特朔括來奔轄底黠而辨偽為失明後因會與二子各奪良馬亡歸 【 遼史轄底傳】
渤海既亡契丹遷忽汗州遺民于東京以擊毬為禁蕭孝忠為東京留守疏言東京重鎮無從禽之地若非毬馬何以習武天子以四海為家何分彼此宜弛其禁遼主從之 【 遼史蕭孝忠傳】
民知稼穡地苦寒不宜水田 【 日本史】
所居屋皆就山牆開門 【 王曾上封事】
男子多謀略驍勇出他國右諺曰三人渤海當一虎 【 契丹國志】
婦人皆悍姤大抵與他姓相結為十姊妹迭幾察其夫不容側室及他遊聞則必謀寘毒死其所愛一夫有所犯妻不覺則羣聚而詬之爭以忌疾相誇故契丹女真諸國皆有女倡而其良人皆有小婦侍婢唯渤海無之 【 松漠紀聞】
男女婚娶多不以禮必先攘竊以奔至金世宗詔禁絕之犯者以姦論 【 金史世宗紀】
婦女拜而不跪自武后時始 【 王應麟玉海引張建章渤海記】
俗信佛唐開元四年渤海王子朝請入寺禮拜唐許之渤海使之如日本者亦嘗敬禮焉日本安倍吉人有聞渤海客禮佛感賦詩見雜 【 脫識字】 篇
識 【 識:衍文】 渤海富室安居踰二百年往往為園池植牡丹多至二三百本有數十幹叢生者皆燕地所無 【 契丹國志 案指遼時渤海人言之】
論曰東方太陽之所出也故其人文柔而好生朝鮮高麗諸國以之北方積陰之所凝也故其人武健而耆殺匈奴契丹諸國以之渤海國于東北有高麗故地而西與契丹接壤故風俗與二國略同夫勁悍喜戰鬬固靺鞨本性而能範之以禮陶之以樂澤之以詩書使舉國成為風俗高武文宣諸王貽謀遠矣
渤海國記上篇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6 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