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总集类
>>
辽海丛书
>>
第二集 遼東志(明)任洛等 纂修
●遼東志卷二
建置志
城池
公署
監苑
學校
關梁
坊表
驛傳
祠祀
○城池
遼陽城
廣寧城
右屯城
義州城
錦州城
寧遠城
前屯城
開原城
鐵嶺城
瀋陽城
海州城
蓋州城
永寧監城
復州城
金州城
·遼陽城 【 洪武壬子馬雲葉旺因遺址修築己未都指揮使潘敬開展東城迤北土城永樂丙申都指揮使王真完砌週圍二十二里二百九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週圍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城門九左南曰安定右南曰泰和正西曰肅清前東曰平夷後東曰廣順正北曰鎮遠外北曰無敵外東曰永智外西曰武靖角樓四座東南曰籌邊東北曰鎮遠西北曰平胡西南曰望京四樓惟望京規制壯麗嘉靖丁酉歲巡按御史史褒善重修有記詩附於後鼓樓舊在總府西是歲亦改建于前衞公廨東鐘樓在都司西北】
西關 【 在肅清門外】 教場 【 在安定門外】
重修望京樓記
登樓有感
與史駝村同登有作
和韻
和韻
和韻
和韻
重修望京樓記
【 行太僕寺少卿】 雲間李翔
遼陽之城肇於洪武壬子而城隅四樓因之籌邊建于巽方鎮遠建于艮隅平胡建于乾位義皆取諸鎮壓邊陲制馭夷戎之意也至于西南坤軸獨揭示望京之名凜凜乎神京在焉天威不違顏咫尺矣規模弘麗制作工巧超于前而軼于後若有非人力所能為者遡前三樓或燬于回祿或摧于風雨相繼頹盡後雖補置大逸前規矣惟望京一樓距今百六十餘年于茲巋然如靈光之獨存屹立於風塵之表不與三樓同澌泯焉其間土形木質要之不無朽腐傾圯之虞然而大勢卓然如昔也得非名義重而呵護有鬼神忠愛立而悠久同天壤使然耶嘉靖丙申冬季澶淵駝村史公陛受成命持斧按遼以迄于今丁酉秋八月弛張憲政咸有次第首新黌宇作興人文繼閱城垣繕修武備一時文武多士罔不踊躍思奮閒嘗陟降於茲樓之上下見其形制迥異名義攸關日就隳敝無以繼前修而惕多士也慨然有圖新之志迺召都司劉子大章徐子府謀曰財不費公帑別有處分工合募閒民酬以雇直經畫調度咸有成算面授二閫二閫奉命惟謹尋選指揮朱贇王鎮堇理之二官承委匪懈不匝月而工告成八角森嚴毅然有難犯之勢足以壯八方之威武四面軒豁洞然有旁燭之形足以通四方之幽隱危梯曲檻陟者忘倦飛閣層簷見者快覩而不知非謫仙湎酒之樓也庾氏翫月之樓也則夫駝村公今日修樓之意安在哉盍諗諸雖然我知之矣陟屺岵者望父母覩雲物者望親幃彼獨非臣子耶顧迺因忠以致孝吾儕文武濟濟蹌蹌食祿于朝事事茲土觸目警心獨不能體望京之意而移孝以為忠哉修文事者思飾簠簋而奠黎元修武事者思飾 【 飾:飭】 干城而撫士卒期無負於天朝期無愧於茲樓矣此固駝村公今日修樓之意也盍體諸雖然不寧惟是間有豪傑之士文武兼濟者奮乎其間算無遺策如唐之陸宣公邊不足籌矣鎖鑰北門如宋之寇萊公遠不足鎮矣玁狁薄伐如周之尹吉甫胡不足平矣審若是一望京足矣三樓不作可也作而燬于火摧于風與雨固數也雖漸補建而不得與茲樓相比肩亦宜也此又駝村公獨拳拳於望京之樓之意也盍念諸嗚呼世室壞而不修春秋所以譏魯明堂毀而弗居子輿所以勸齊茲樓之修豈得已哉曠世相感諒有繼公而興起者矣謹書于石以為它日之左券
登樓有感
【 巡按御史】 郭登庸
黃山木落正蕭蕭絕塞霜天眺望遙旌斾晝眠收戰鬬煙塵風斷霽雲霄村居嫠婦初歸業野哭游魂尚未招東北久傷豺虎亂荒原何處唱漁樵
雨洗沙場殺氣收天涯秋暮獨登樓一方煙井聞雞犬百里晴郊散馬牛斷壟黃雲依古戍孤城斜日射寒流滄溟寂寞魚龍伏回首西南望帝州
與史駝村同登有作
龔用卿
東風吹遍管寧地遲日同登王粲樓郭外諸山明野燒海中三島接丹丘雕欄百尺晴絲卷粉蝶孤翬宿霧收畫棟疏簾送歌舞望京高處更淹留
十二闌干結綺幽春風攜手仲宣樓八窗晴入連雲樹四面塵清淨壘丘歷歷煙村山外盡紛紛城櫓望中收隨風忽漫故園眼一醉能■〈扌弃〉此日留
和韻
吳希孟
春光遍布三韓地好日幾登八角樓遠樹天低山似郭殽豐綺隘果成丘崚嶒洞宇雲煙合崒嵂危牆風雨收幾度曲欄客笑語半天燈火月華留
春雲漠漠水悠悠四顧晴山遠郭樓煙鎖朝巒浮翡翠霞明遠岫擬丹丘憑虛勝概懷思穉相對高人鄙吝收極目長安天際渺清尊漫飲共遲留
和韻
薛廷寵
水雲沙樹共清幽秋日扶攜上塞樓關海墩臺連斥堠江門煙鳥過林丘風簷鐵馬寒聲送野寺昏鐘暮色收縱酒不妨歌舞謾銀燈疏雨為誰留
遼陽亦是先王地落日孤城獨倚樓南望青齊隔滄海北看豺獸遁沙丘珠簾繡柱秋堪眺宿霧殘雲晚未收回首蓬萊雙闕迥使槎何事尚淹留
和韻
朱箎
望窮京國二千里步上邊城百尺樓靉靉蒼煙橫朔漠荒荒敗葉下林丘金蘭契誼應難並玉燭勳名早見收把酒憑欄思無限不緣歌管故淹留
和韻
史褒善
翠微掩映夕陽幽尺五天邊見此樓勢接醫閭隆地軸影浮遼海靜胡丘斷鴻風度朱簾暮化鶴丹歸紫霧收數點雲山橫朔漠長安西望自遲留
漫俯清郊物色幽風塵荏苒共登樓雲開繡幕碧連海花映朱甍翠倚丘天畔客杯逸興遠沙頭樵唱晚霞收憑危極目燕山裏潦倒邊城尚滯留
·廣寧城 【 洪武間指揮王雄因舊址修築都督劉貞復甃以磚永樂中總兵劉江增展東南關弘治間備禦胡忠開西隅正德間備禦李溱展南關廂週圍五百四十六丈高與城稱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週圍一十二里四十五步今展新城週圍共一十七里城門五東曰永安東南曰泰安西南曰迎恩嘉靖丁酉左少監王永都御史任洛總兵官馬永重修西曰拱鎮北曰靖遠角樓四座正北曰鎮朔東南曰柔遠西南曰望京正西曰迎秀鐘樓大市東街鼓樓大市北街】
南關 【 在迎恩門外】 教場 【 在迎恩門外】
·右屯城 【 永樂中指揮徐琦李通開築圍四里三百六步高二丈九尺池深八尺闊二丈圍五里八十六步城門三東曰鎮海西曰迎恩南曰永安】
教場 【 城東】
·義州城 【 洪武間指揮何浩仍舊修築永樂間與廣寧後屯衞同治宣德間都指揮楚勇甃磚週圍九里一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八尺週圍九里一百六十六步正德間參將胡忠開鑿修復馬道城門四東曰熙春西曰慶豐南曰永清北曰安遠】
南關 【 週圍一里四十步】 教場 【 城西南一里】 馬場二處 【 一城東南二十五里一城東三科柳】
·錦州城 【 洪武二十四年指揮曹奉即舊城遺址修築週圍五里三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都指揮王鍇增展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五丈弘治十七年參將胡忠備禦管昇併城南關週圍六里二十三步形勢若盤俗謂之盤城池週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闊三丈五尺深一丈二尺城門四東曰寧遠南曰永安西曰廣順北曰鎮北鐘鼓二樓在十字街並設】
教場 【 城外東南】
大淩河所城
松山所城
·寧遠城 【 遇圍六里零八步高二丈五尺池週圍七里零八步深一丈五尺城門四東曰春和南曰迎恩西曰永寧北曰廣威鐘鼓樓在中街都督焦禮建】
東關 【 城東】 教場 【 城外南一里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建】
塔山所城 【 週圍三里零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城門三座城樓三座宣德五年指揮李旺建】 教場
沙河所城 【 週圍三里零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城門二座城樓二座宣德五年指揮張敬建】 教場
·前屯城 【 洪武己卯都指揮曹毅因瑞州舊址修土城週圍五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宣德正統間備禦畢恭鄧鐸前後包砌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六里二百步城門三東曰崇禮南曰迎恩西曰武寧】
南關 【 城南】 教場 【 城南一里】
中前所城 【 週圍二里二百六十九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四里三百步南門一座宣德三年指揮葉興建】 教場
中後所城 【 週圍三里六十九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四里二百步城門二座宣德三年建】 教場
·開原城 【 洪武二十二年設三萬衞二十五年設遼海衞因舊土城修築磚砌週圍十二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四丈週圍一十三里二十步城門四東曰陽和西曰慶雲南曰迎恩北曰安遠角樓四座鼓樓在四衢之中】
教場 【 城北一里】
中固城 【 創於永樂五年為撫順站弘治十六年參將胡忠奏展高一丈八尺週圍七百三十五丈池深二丈闊三丈八尺城門二】 教場 【 城東一里】
·鐵嶺城 【 週圍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城門四東曰撫夷西曰承恩南曰慶雲北曰威遠角樓四座】
教場 【 城南 【 南:西北】 一里】
汎河城 【 正統間畢恭奏設週圍七百一十五丈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城門二東曰承恩南曰安遠】 教場 【 城北二里】
懿路城 【 舊有城基永樂五年保定侯修築包砌週圍三里零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池深九尺闊二丈週圍四里三百一十步城門二南曰通明北曰招遠】 教場 【 城東北一里】
蒲河城 【 週圍七百二十五丈四尺池深一丈闊二丈城門二】 教場 【 城東南】
撫順城 【 週圍三里有奇池深一丈闊二丈城門二】 教場 【 城南一里】
·瀋陽城 【 洪武二十一年指揮閔忠因舊修築週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二重內闊三丈深八尺週圍一十里三十步外闊三丈深八尺週圍一十一里有奇城門四東曰永寧南曰保安北曰安定西曰永昌】
南關 【 城南】 教場 【 城東一里】
·海州城 【 舊為土城洪武九年靖海侯督同本衞指揮劉成等創築包砌以磚週圍六里五十三步三尺高三丈四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三丈五尺週圍六里八十三步城門四東曰鎮武南曰廣威西曰臨清北曰來遠鐘樓在衞治東城內山腰鼓樓在衞治東中衞】
北關 【 城西】 西關 【 城西】 南關 【 正德戊辰都指揮馬深新立】 教場 【 城北一里】
·蓋州城 【 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因舊土城修築九年靖邊侯展築南面磚石包砌週圍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週圍五里一百二十七步城門三東曰順清南曰廣恩西曰海寧鐘鼓樓城中衢】
南關 【 城南】 教場 【 城東】
重修城東西樓記
重修城東西樓記
薛廷寵
皇帝即位十六年澶淵史子以御史按遼陳軌率物興廢葺敝乃春三月按部蓋牟辨方察治加志武備乃登城周視滄溟限帶峯巒擁維烽堠墩臺森布麗列控青齊蔽全遼三面捍敝東為順清門南為廣恩門西為海寧門門上有樓歲久西樓敝其東則頹然廢基史子曰嘻夫蓋關海之衝夷夏之界也城樓敝且廢是辱我也將無納之侮乎禦臣徐□進曰往者王巡察公嘗檄修建主者艱其役竟止時則有待史子曰春秋重改作謂可已爾是可以已與余所恐者歲澇國饑萬民皇皇時詘舉贏犯聖人之戒然余圖之毋擾民材木器具官償其值陶人石人咸須諸公遷者作者斤者畚者日給之餼棟弗稱則撓茲惟弗壽其伐巨於靉陽之岡乃以于指揮夔修其西以郝經歷人英修其東資之成畫胥服以事事惟謹踰時二樓成傑棟疏欞厚基周垣塗雘黝堊次第飾潤方諸前遇之可以固國可以讐遠而舉不失義勞能悅民忘其懟矣余時以按傭至遼郝人英來役一日為余誦述請記余曰記可爾夫固國則功讐遠則威比義則衷悅民則惠是可以為與事者之訓記之史子名褒善字文直別號駝村為余同年之良云
·永寧監城 【 蓋州南一百五十里隸苑馬寺城高一丈五尺週圍三里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嘉靖十四年寺卿楊最請於撫按動蓋復金人以石甃之】
·復州城 【 洪武十五年因舊址修築永樂四年指揮□真包砌週圍四里三百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五尺城門三東通明南迎恩北鎮海】
教場 【 城東】
·金州城 【 舊有土城洪武四年都指揮馬雲葉旺增築十年指揮韋富包砌週圍六里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七尺闊六丈五尺城門四東春和西寧海南承恩北永安角樓四座】
北關 【 城北】 南關 【 城南】 教場 【 城東】
旅順口城 【 金州城南一百二十里其城二北城洪武四年都指揮馬雲葉旺立木柵以守二十年設中左所永樂元年設都司官備禦十年指揮徐剛磚砌週圍一里二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城門二南靖海北威武南城永樂十年徐剛築砌週圍一里三百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五尺城門二南通津北仁和登州衞海運軍需至此】
○公署
鎮東堂
會府
鎮守太監府二
鎮守總兵府
巡撫都察院二
察院十四
戶部分司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行太僕寺
苑馬寺
監鎗太監府
分守太監府
東路副總兵府
北路參將府
西路參將府
遊擊將軍府
南路守備府
靉陽守備公署
提督馬市公署
管糧通判府二
遼東都司
定遼左衞
定遼右衞
定遼中衞
定遼前衞
定遼後衞
東寧衞
自在州
廣寧備禦都司
廣寧衞
廣寧左衞
廣寧右衞
廣寧中衞
廣寧右屯衞
義州備禦都司
義州衞
廣寧後屯衞
錦州備禦都司
廣寧中屯衞
廣寧左屯衞
寧遠備禦都司
寧遠衞
廣寧前屯備禦都司
廣寧前屯衞
開原備禦都司
三萬衞
遼海衞
安樂州
中固備禦都司
鐵嶺備禦都司
鐵嶺衞
汎河備禦都司
懿路備禦都司
蒲河備禦都司
撫順備禦都司
瀋陽備禦都司
瀋陽中衞
海蓋備禦都司
海州衞
蓋州衞
金復備禦都司
復州衞
金州衞
·鎮東堂 【 廣寧城鼓樓西巡撫王翺建】
新建鎮東堂記
新建鎮東堂記
【 戶部員外郎】 仁壽劉元
廣寧于遼東為都會遼東為衞二十有五其戎政悉聽于監軍總兵巡撫而聽政之堂曰鎮東則于是乎在其外朝鮮女直奴兒干乞列速苦兀者種落歲帥貢職通譯上謁者又以百數故于是堂之制必壯偉宏耀然後有以重威焉今上即位之四年以松陽葉公達為監軍都督同知鳳陽毆公信為征虜前將軍握兵柄副都御史東莞彭公誼為巡撫贊理軍務三人者皆有文武材既至歡然相得于一堂之上偲偲然惟以政未修威未振是懼先是夷虜歲抄掠于是築五營堡守據建州要害地又沿邊障失險隘者悉移置焉疆圉既固戎虜以□然後修廟之門廳及欞星門及聖賢塑像又暨南門之東偏構館舍休賓旅而備粟之廩藏貨之府亦以次繕理焉而將校吏卒□政治威申廢立□舉獨鎮東堂舊以中衞廳事為之今傾圯無以觀瞻請易而新之不許固請迺命役工于羨卒取材于隙宇為前後廳廳之旁為廂房前為中廳中門之外又為前門總為屋四十有二區崇卑深廣舉中度而塗以丹雘跂翼矢棘鳥革翬飛于是乎出入仰望者益知所尊嚴矣始事于成化十一年春二月癸酉落成于秋八月癸巳教護屬功課章程者備禦都指揮焦君貴也專督役者指揮僉事閔質張銘也堂成適余以公務過廣寧三君子屬予記余于是知三君子相與之厚而又善于為政也昔漢度遼將軍皇甫威明以中郎將張然明才德兼優舉以自代而乞為之副非樂善忘己而以國家之事為己任者能之乎是宜光于冊書至于今不泯也今三君子相與處久矣于邊□一時或爭可否卒從容商榷惟國之計匪躬之念未嘗有猜阻疑二之釁其用心蓋威明等也是宜書之尚俾來者有以省想前人之風韻不相忌而相與以有成又知作之所始繼葺之使無壞也
·會府 【 即鎮東堂改建】
重建會府記
重建會府記
【 大學士】 河間李時
今天子御極君 【 君:之】 十有五年監軍少監王君永征虜都督馬君永總督中丞任之 【 之:君】 洛時上命出鎮遼土柔□能邇□用迄成以廣寧會府諸□事者萃焉仰觀天語日星在堂歲久圯毀無以明主上之威令乃撤而新之越數月而事竣□告予曰願公一言以示悠久往聞君子有言任將而中制者敗用兵而外監者疑以予觀之豈然哉比考歷代史會昌間回鶻之戰主者李德裕也彼楊欽義劉行深非監耶然終以大勝大中間浙東之戰主之者李訥也彼王景又非監耶然終以大敗故勝敗榮辱之端不在乎□在所信任任得其人又貴于同心而不疑是以所向有成夫遼負山阻海東北一大都會也漢以下淪入東夷流民錯雜俗寖以薄國初雖率眾內附然女直諸地經營至正統間始定又建州兀者毛憐三部落時能伺吾之動息以為向背故守臣乖離不和更相讒塑轉相是非固戎狄所生心也語曰何以知朝廷之衰人人自賢不務于通人故世陵夷言貴同也書曰同寅協恭和衷哉政事懋哉懋哉言同而貴中也故同而中為雖背公樹私則比周之患興違善依惡則潝訿之刺作隱慝朋奸則蒙蔽之禍生故君子在上位則思得賢者同心戮力以翼天子故曰勿疑朋盍簪其于事也則互相評駁必得其當卒之心同而事集故曰事君者比而不黨嗟乎三君子進于是矣所以對揚我先皇帝之休命以康乂我國家者予于是乎觀焉書其事于石俾後之覽者惕然加省勃然有所興則是役也豈不深有所裨也哉若夫經畫構理各有司存法得附名碑左是為記
·鎮守太監府二 【 一在廣寧泰安門西永樂間建一在遼陽鐘樓西為行府】
·鎮守總兵府 【 廣寧永安門西正統間建】
征虜前將軍題名記
征虜前將軍題名記
【 都御史】 嘉魚李承勛
遼在中國為東北極邊自昔有天下者多都秦晉去遼為最遠故取荒遠之義而名遼國朝建都于燕親以九鼎之重扼胡人之吭而拊其背遼在侯甸間與宣大錯峙為三雄鎮以藩屏京師天下無事則併力以抗胡有事精兵數十萬指麾可集而天下固已服其強矣百五十餘年以來國勢尊嚴度越前代蓋形勢之便從來所無而御將制兵之術又遠非漢唐以下之所能彷彿也夫遼統地千餘里帶甲八萬有奇而總領于一將其任可謂重矣戰守之宜不由中制其權可謂專矣選舉之法自指揮而上眾推其賢而後命為偏裨又自偏裨而上眾推其賢而後命為總帥有中貴以參其機密中丞以董其勸懲每事必僉議以求至當而後罷行之故所居必于一鎮之中或要害之尤以便號召遼之要害東北為多而開鎮于廣寧議者或疑其偏于西而不知寓藩屏之深機焉合天下要害置總帥者十有二而掛將軍印者九宣府曰鎮朔大同曰征西前榆林曰鎮西寧夏曰征西甘肅曰平羌湖廣曰平蠻雲南曰征南兩廣曰征蠻而遼鎮所掛者征虜前將軍印也此外又有平虜將軍印非大征伐不輕假人天下大帥示慎重也夫委任重且專故無牽制之歎選舉精而制命于朝則得賢多而重與專不足慮自公侯而下世其官世其祿不世其任世其官世其祿報功也不世其任與賢也將不與他事兵不調遠征十六七年之間權姦繼起寖紊兵制而陷無將之辟者日報然後知聖謨宏遠矣今上更化之初事惟求舊而尤重邊帥之選于時吾世延由左都督首膺簡命而來蓋遴選也暇日因歷考前此為將者自國初以迄于今凡十有九人伐石題名置之堂之左載酒殽訪余于病所告之故且請為記夫名不可逃而實不容掩今與昔一而已矣觀斯石者因名考實不下堂得我師焉是可書也世延姓郤氏名永春秋縠 【 縠:穀】 之後貫鳳陽人世為龍門衞指揮使以功以賢歷右階極品掛將印者四為提督掛平虜將軍印者一欽給關防彈壓兩河畿甸重地者三所至皆有偉績悅禮樂而敦詩書以世其家尤可書也併書之以告後來者
·巡撫都察院二 【 廣寧在拱鎮門東嘉靖己丑改建遼陽在都司西為行臺】
廣寧都察院記
廣寧都察院記
【 都御史】 淳安徐貫
都御史乃朝廷耳目之司天下紀綱之係所以肅百寮而貞百度者也是故邊方重地既命內臣鎮守武臣充總兵官又必命都御史巡撫或提督贊理軍務一方之安危百姓之休戚官吏之廉貪糧儲之豐耗兵旅之強弱夷虜之逆順與夫機宜事情無不在所當問其責亦重矣哉然必正己而後可以正人苟徒施施然肆于民上而于地方軍民安危休戚漠然不加之意官吏不務激揚糧儲不務積貯于兵旅不思所以嚴訓練于夷虜不思所以振恩威豈不重負朝廷之託哉況遼東為京師東北屏翰南鄰大海北通沙漠西連朵顏等衞東接建州諸種野人一或處之失宜則反側動盪患起不虞所係不尤重乎鎮守總兵固不可不得其人而巡撫提督贊理尤不可不得其人也正己率下其可苟乎地方軍民其可忽乎廉貪于我乎激揚糧儲于我乎充積軍旅有強弱也我將作其氣而興其銳夷虜有逆順也我將撫以恩而礱以威固邊境于泰山之安奠斯人于春臺之煦夫如是斯不負所職亦不負朝廷之所託矣自正統初年以來蒞斯任者代有其人貫承乏于此庸劣無似于前云者無一能焉每省于中未嘗不發愧也廣寧為總鎮駐節之所去是而荐陟樞要者後先相望不可以不紀若其人於前數事能盡與不能盡並其人賢與否忠與回異時功葉之聞與不聞後之人必將有指而議之者矣可不懼哉
·察院十四 【 遼陽舊在都察院東改為苑馬寺舊在都察院西改為今察院俱御史劉成德更置廣寧嘉靖丁酉都御史任洛充拓舊驛改築與右屯錦義寧遠前屯開原鐵嶺瀋陽海蓋復金等衞俱為行臺】
遼陽察院題名記
按蓋州有感
過復州謾成
遼陽院書懷次韻
遼陽察院題名記
【 禮科給事中】 吳郡楊昇
遼陽古幽營之地勝國改之為路建中書行省逮我太祖高皇帝龍飛九五混一寰區始改置定遼都衞尋革所屬州縣置衞每歲特命監察御史一人按其地凡農桑學校邊機獄訟一切庶務無不為之經理其責可謂重矣弘冶辛酉夏五月石州車君按之明年也君來未數月職務修舉吏畏民懷人皆賢之嘗以其所居察院自開設以來百有餘年更歷同事亦幾百餘人顧未有題名之碑以記載其先後之詳乃欲礱石為之會余奉敕至遼覈實邊儲君乘暇以語余因請為之記余既諾之乃為言曰自古豪傑之士垂名天地間未有無所本而得之者也太上銘之鐘鼎載之竹帛其次勒諸金石宜之歌頌又次則稱之宗族鄉黨州里各隨其所施之大小而類以應之也今遼監察御史赫然為方岳使臣且經歲之久功業顯著宜乎其勒名金石而未之及此百年之闕典也車君特能舉而行之則其又賢于人遠矣抑又有說均一題名也後之人觀之曰某賢檢身可法所行某事某事至今有益于人則從而景仰思慕之不忘某不賢所行反是則指議而笑罵之夫一瞻視之頃而致褒貶榮辱之判隔若此豈不可畏之哉創之者默寓勸懲之意繼之者長存修省之誠由其次而躋太上之域此車君立碑之微旨也後之君子尚加葺而愛護之則斯碑之惠當及于無窮而蕪陋之詞與有光焉不其盛哉
按蓋州有感
【 巡按御史】 鄢陵劉訒
海畔三年使節稀新驄今日北依依孤城月上狐應遁老樹風高雀不棲國計未舒徵稅急君恩猶有向隅啼觀風無補虛沾祿滿道還多閱繡衣
過復州謾成
【 巡按御史】 古瀛王珩
絕塞傷春暮長途眺望賒烟迷依樹鳥風起蓋天沙近海多灘地逢村幾爨家不堪情悽惻帶雨聽悲笳
遼陽院書懷次韻
史褒善
山城隱隱共晴暉遼鶴流傳事已非紫塞草蔓村墅闊白蘋風捲野烟微登臺寂寞迎秋曉攬轡遲回與願違為愛滄洲清與遠思君欲傍釣魚磯
·戶部分司 【 廣寧城鼓樓東】
·布政分司 【 舊在遼陽城察院西今移太監府內】 舊布政分司
遼海東寧道題名記
遼海東寧道題名記
【 都御史】 濟南張鼐
遼東疆域當禹貢冀青之交秦漢而下郡縣其民治亂靡常我太祖高皇帝奄有萬方以地孤懸控制諸夷非兵不能守國非食無以養兵罷郡縣專置軍衞以青齊一海之限屬之山東歲分藩臬佐貳各一員巡守其地董治兵粮誠萬萬年保邊之計也始布政分司在廣寧按察分司在遼陽成化己巳守臣以遼陽有巡按御史廣寧有管粮郎中奏移布政司于遼陽仍理粮儲按察司于廣寧始專刑獄今之遼海東寧是也丁未歲本司副使靈寶許公應代而來以舊司狹陋改建周悉規模宏敞于茲垂二十年矣僉事天台王君中來繼其任惡其地缺巽隅存節公費買民地數丈以補其缺凡廨宇之疏漏垣墉之傾落者又從而鼎新之房以間計一十有九垣以丈計九十有八以漸告成人不知擾間告予曰本司寮寀來蒞茲土後先相望在遼陽者歲遠人亡漫無可考在廣寧者歲月未深猶或可尋適今不圖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寧不併其可尋者而亡之乎茲欲礱石題名幸為一言予意郡校諸生時嘗拜送僉憲金陵王公麟少參錢塘江公玭之遼陽近詢二公殆無知者齊魯大臣史失其名厥有由矣題名之碑可容已乎用贊其成且為之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道德之士不急名也富貴之士不愛名也維持世務左右生民其功名之士乎不幸其人有為于前無聞于後繼之者之責也雖然題名可喜也亦可畏也如正己率物克振風紀刑合于衷獄無冤民人必歌之頌之百世而下指其名而稱之其榮何加焉如懷奸不忠風紀不修毒刑以逞禍延無辜人必仇之惡之百世而下指其名而唾之其辱何加焉夫榮辱在人而其機在我後之君子可不辨之于早耶碑之次惟以歲月先後秩序初不計也嘗讀憲綱至于風憲之官當存心忠厚其于刑獄尤須詳慎三復斯言余于王君竊有取焉況行方而情真學博而識遠士大夫之所重者因併及之
·按察分司 【 廣寧城驛西成化丁未建】
廣寧按察分司記
廣寧按察分司記
徐貫
遼東古幽州地也漢唐以來臣服靡常荐淪左袵逮我朝悉屬方內就法度置二十五衞統以都司又命內外文武重臣總鎮撫治以山東布政司參政參議一員理粮儲按察司副使僉事一員理刑獄往者按察分司在遼陽布政分司在廣寧迺成化乙巳歲總鎮太監韋公朗以廣寧有戶部郎中則布政分司可省而遼陽不可缺人以理粮儲遼陽有巡按監察御史則按察分司可省而廣寧不可缺人以理刑獄互相易置事體為允以疏聞詔可之遂易置焉廣寧舊布政分司在迎恩街西巷道迂僻規模狹隘弗稱治所成化丁未春山東按察副使許君進分巡于此乃白之韋公韋公謀諸巡撫都御史劉公潺總戎都督侯公謙皆曰宜更置之時監鎗監丞郝君林郎中王君敏參將崔君勝都督孫君貴聞之亦皆忻然贊襄相彼東街有地一區寬敞可居以布政分司加錢十五萬緡易之是年三月壬子鳩工庀材命都指揮胡忠提督千戶胡鑑董役事中為正廳後堂寢室各一所左右各廂房一所臨街為正門廳前為儀門繚以週垣堂室之外護以短垣東北為蔬圃西為箭道廳之右仍舊屋三楹為吏舍左欲為書屋未就而許以事去明年二月僉事廖君中代之遂踵成之塗以黝堊甃以甎石文不勝質物不踰矩越四月工告訖廖君請予記之予惟遼東之設遼海東寧道按察分司久矣今茲易置乃肇于韋公創于許君而成於廖君蓋非偶然者所以肅憲度正官守者在是非徒廠居崇廬以侈宮室之麗而已是固有道存焉許君克舉厥職焯著政績已擢都御史撫治大同廖君嗣為之益振風紀後之居是司蒞是道者尚思所以盡繩糾激揚之義使一方咸遵軌度罔敢違越則于韋公易置之心二君建造之志庶其無歉而于朝廷設官之意亦無負矣詎不益有增重矣乎不然非予所知也用書以記之以告夫來者
·行太僕寺 【 遼陽城都司治西南】
·苑馬寺 【 都司治西永樂五年設弘治間撫臣奏移於蓋州南永寧監正德間奏復遼陽城即舊察院改為苑馬寺】
·監鎗太監府 【 在廣寧城舊察院西今改革為分司行署】
·分守太監府 【 在開原城北門西南隅分守監臣始于正統二年改楊宣以充任其後都御史潘珍御史朱孔陽會奏裁革兵部議覆嘉靖己丑革去遂廢焉】
·東路副總兵府 【 遼陽城鼓樓東】
·北路參將府 【 開原城東北隅】
·西路參將府 【 義州衞西北備禦公署舊址】
·遊擊將軍府 【 廣寧城會府後嘉靖己酉改建】
·南路守備府 【 寧遠城東南隅】
·靉陽守備公署 【 靉陽城中】
·提督馬市公署 【 開原城西南隅】
·管糧通判府二 【 遼陽廣寧各一】
·遼東都司 【 遼陽城中洪武四年開設定遼都衞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
經歷司 斷事司 司獄司
陰陽學 【 都司東北】 醫學 【 都司西北】 僧綱司 【 肅清門外】
·定遼左衞 【 泰和門西洪武初指揮徐玉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後三所
軍器局 【 衞治東南】 軍儲庫 【 庫:倉】 【 衞治東】 預備倉 【 衞治東】
鹽場百戶所 【 海州衞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在甜水站】
稅課司 【 都司西北】 神機庫 【 在遼陽書院西】
·定遼右衞 【 肅清門內洪武間指揮王庸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右後二所
軍器局 【 在衞治南】 軍儲倉 【 衞治東北】 預備倉 【 衞治東北】
鹽場百戶所 【 海州衞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一在都達里一在三角山】
·定遼中衞 【 在安定門內東永樂九年改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中前後四所
軍器局 【 在衞治西】 軍儲倉 【 在衞治西】 預備倉 【 在衞治北】
鹽場百戶所 【 海州衞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一在都達里一在三角山】
·定遼前衞 【 鼓樓西洪武十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後四所
軍器局 【 衞治東南】 定遼前庫 【 衞治東北】 軍儲倉 【 衞治東北】
預備倉 【 衞治東北】 鹽場百戶所 【 海州衞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一在奉集堡一在安平】
·定遼後衞 【 在鎮遠門內西洪武十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軍器局 【 在衞治西】 軍儲倉 【 衞治東南】 預備倉 【 衞治東南】
鹽場百戶所 【 海州衞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一在連州峪一在平頂山】
·東寧衞 【 在北城中洪武十九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中左六所
軍器局 【 衞治西南】 軍儲倉 【 衞治東南】 預備倉 【 衞治東南】
鹽場百戶所 【 海州衞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一在陰湖屯一在窰子峪】
小館驛 【 苑馬寺後】 養濟院 【 後衞衙東】 漏澤園 【 義塚扁名】
·自在州 【 在無敵門街西永樂間建】
·廣寧備禦都司 【 在城鼓樓西北舊為參將公署嘉靖乙酉改建】
·廣寧衞 【 廣寧路舊址洪武中指揮王雄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新倉北】 軍儲倉 預備倉
廣寧庫 稅課司 【 鼓樓南】 神機庫 【 在鎮守府東南】
鹽場百戶所 【 城南小河口七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西大牽馬嶺六十里】
·廣寧左衞 【 城東北隅永樂間指揮吳鉞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廣寧左庫 鹽場百戶所 【 城南小河口七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南連山島二百四十里】
·廣寧右衞 【 城西北隅永樂間指揮潘鐸建】
經歷司 鎮撫司 中前後三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鹽場百戶所 【 城南小河口七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西小牽馬嶺四十里】
·廣寧中衞 【 舊址在今公議府後改建洪□門東成化間指揮閔質郭廉修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中前中左四所
軍器局 【 新倉北】 軍儲倉 預備倉
鹽場百戶所 【 城南小河口七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南連山島二百四十里】
陰陽學 醫學 養濟院
漏澤園
廣寧馬市一 【 永樂二年設於城北馬市河之陰成化十一年改設塔兒山西南十四年又改團山堡後】
·廣寧右屯衞 【 城東北隅原設於廣寧洪武癸丑南遷甲戌指揮屠文剏建永樂間指揮李通重修】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城西南隅】 軍儲倉 【 在衞治北】 預備倉 【 衞治東南】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城南二十里洪武二十五年設】
鐵場百戶所 【 舊設中屯衞連山驛天順間改設蓋州衞石柱子離城六十里】
陰陽學 醫學 養濟院
漏澤園
·義州備禦都司 【 義州衞治東千戶所舊址】
·義州衞 【 洪武二十五年指揮何浩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後四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 譙樓東北】 鹽場百戶所 【 廣寧右屯衞板橋】
鐵場百戶所 【 蓋州衞石柱子】
·廣寧後屯衞 【 永樂八年指揮馬旺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嘉福寺舊址】 軍儲倉 【 衞治西北】 預備倉 【 衞治西北】
鹽場百戶所 【 廣寧右屯衞五叉河】 鐵場百戶所 【 蓋州衞石柱子】 漏澤園
·錦州備禦都司
·廣寧中屯衞 【 在寧遠街永樂年間指揮曹奉改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衞治東北】 軍儲倉 預備倉
鹽場百戶所 【 城南六十里天橋】 鐵場百戶所 【 城西六十里虹螺山正德七年復移於白花寨】
松山中左千戶所
·廣寧左屯衞 【 在廣順街永樂間指揮劉剛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衞治西南】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城東八十里燕子湖】
鐵場百戶所 【 原在城南一百里刺黎山成化十七年移蓋州】
大淩河中左千戶所 漏澤園
·寧遠備禦都司 【 在城永寧門東】
·寧遠衞 【 在泰和街北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剏建景泰辛未指揮使韓斌重修】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城西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城西南二十五里】
鐵場百戶所 【 城西南一十八里地名糜子峪】
塔山中左所 【 城東北八十里】
沙河中右所 【 城西南七十里】 漏澤園
·廣寧前屯備禦都司 【 在城儒學東】
·廣寧前屯衞 【 崇禮街北洪武癸酉指揮黃旺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城西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 在中前所】 鹽場百戶所 【 城東南七十里塔山口】
鐵場百戶所 【 城西七十里糜子峪】 中前千戶所 【 城西三十里宣德五年建】
中後千戶所 【 城東六十里宣德五年建】 漏澤園
·開原備禦都司 【 在城三萬衞西南】
·三萬衞 【 洪武二十三年指揮劉顯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等五千戶所
中中等三千戶所 軍器局 【 衞治街東】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蓋州平山】
鐵場百戶所 【 威寧營東】
·遼海衞 【 洪武二十五年指揮阮瑢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等五千戶所
右右等四千戶所 軍器局 【 衞治西】 軍儲倉
預備倉 鹽場百戶所 【 海州西南】 鐵場百戶所 【 甜水站北】
漏澤園
·安樂州
開原馬市二
女直馬市 【 永樂初設城東屈換屯成化間改設城南門外西】
達達馬市 【 城西成化間添設於古城堡南嘉靖三年改於慶雲堡北】
·中固備禦都司 【 城西南隅】
·鐵嶺備禦都司 【 在城慶雲門北東街】
·鐵嶺衞 【 城北隅洪武二十一年設遼東北城二十六年移今治】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後四所
軍器局 【 城東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蓋州衞八角湖】 鐵場百戶所 【 奉集堡城南二 百一十里】
汎河中左千戶所 【 城南三十五里】
懿路左左中二千戶所 【 城南六十五里】 漏澤園
·汎河備禦都司 【 在城所治東北隅】
·懿路備禦都司 【 在城所治東】
·蒲河備禦都司 【 在城所治東】
·撫順備禦都司 【 在城所治東】
·瀋陽備禦都司 【 在城衞治東】
·瀋陽中衞 【 城東南隅元總管府舊址】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衞治西北】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海州衞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安平山城東九十里】
撫順千戶所 【 城東一十八里】 撫順所倉 預備倉
撫順所馬市一
達達馬市 【 城東門外一里】
蒲河中左千戶所 【 城北三十里】 蒲河所倉
預備倉 軍器局
·海蓋備禦都司 【 在海州衞西北隅】
·海州衞 【 城西北隅】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軍器局 【 衞治東南】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鐵場百戶所
·蓋州衞 【 城中】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軍器局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在城西四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在城北九十里】
漏澤園
·金復備禦都司 【 在金州衞西南隅】
·復州衞 【 城中】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軍器局 【 西門北】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城西四十二里】 鐵場百戶所 【 城北】
漏澤園
·金州衞 【 城東北隅】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中左五所
軍器局 【 城東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錢帛庫 鹽場百戶所 【 城東北一百三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在城東一百三十里】 漏澤園 旅順口
○監苑 【 監六苑二十四】
永寧監 清河苑 深河苑 【 以上一監二苑見存】
已革監苑
昇平監 甘泉苑 安山苑 河陰苑 古城苑
新呂監 夾河苑 龍臺苑 耀州苑 駝山苑
遼河監 黃山苑 沙河苑 馬鞍苑 石城苑
長平監 平川苑 新安苑 廣安苑 平山苑
安市監 南豐苑 高平苑 長川苑 名山苑
○學校
儒學
書院
社學
·儒學 【 一十四書院六附】
都司學
廣寧衞學
廣寧右屯衞學
義州衞學
廣寧中左屯衞學
寧遠衞學
前屯衞學
三萬衞學
鐵嶺衞學
瀋陽中衞學
海州衞學
蓋州衞學
復州衞學
金州衞學
啟聖祠
尊經閣
都司學 【 前代無考元儒學舊基在都司後洪武辛酉開建今地壬戌都指揮潘敬葉旺創建廟宇高廣建學舍永樂壬辰都指揮巫凱塑先師以下像正統丙寅都督王祥重修景泰癸酉御史謝燫建尊經閣成化辛卯副總兵韓斌重修乙未御史潘宣改造祭器弘治壬子御史宋□建四齋東西號房癸丑鑿泮池戊午御史羅賢改建欞星門辛酉御史車梁建尊經閣正德乙亥御史劉成德修廡像設雅樂嘉靖己丑御史王重賢拓其南方壘石為山鑿泮池嘉靖甲午御史常時平開拓尊經閣後地基數十丈增置尊經閣五間嘉靖丁酉御史史褒善重修殿廡堂齋泮池三面坊牌】
都司廟學碑記
都司文廟新置雅樂記
增修學宮碑記
廟學重修記
都司廟學碑記
【 大學士】 秀水呂原
皇明奄甸區夏偃兵息民自京都達于郡縣莫不建學立師其或設武衞而無郡縣者亦莫不有學何其盛也粵稽三代學校與軍旅常相關焉故王制云天子將出征受成于學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魯頌云既作泮宮淮夷攸服亦見文武之道合而一也後世弗循古典文武之教歧而為二事于武者詆文士為迂闊事于文者陋武士為麄戾有國家者亦或別立武學而以前代名將祀是豈知學校軍旅相關而文武無異道哉今遼東都司治即舜營州之域秦漢時已為郡縣唐置都督府遼置東平郡金置遼陽府皆以為京元為遼陽路置行省焉國朝混一之初設都指揮使司以統諸衞顧惟武功修而文教不可以緩也遂于洪武辛酉命都司建學是年都司官鳩工庀材刱立黌宮越明年壬戌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戊寅重建明倫堂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神廚射圃永樂壬辰始繪聖賢像規制固已略備矣景泰癸酉御史謝君燫建高閣四楹于明倫堂後構屋二十間為諸生藏修所天順戊寅御史桂君怡為龕于兩廡己卯御史田君景暘再加整葺蠹者易之壞者補之漫漶者新之煥然完好遼東學校莫有過焉者矣夫事有似緩而實急者學校是也遼東之地屯營戍以控夷持憲節膺閫寄者率以甲兵錢穀為職又奚暇計學校之興替哉今諸君取常情所緩者而急之詩書禮樂三綱五常皆于是乎講明非特衿珮諸生得以從容涵泳而介冑之士亦得踴躍歆慕彝倫彰而風俗美人材之出者文以飾治武以禦侮所謂文武一道于是乎見矣昔君嘗與山東按察司僉事胡君鼎李君琮右參將都督僉事劉君端曰學校興人材盛今規制備而無所垂示何以啟來者繼興于有永乎僉韙之都指揮使夏君霖同知甯君榮僉事巫君英力贊之乃以訓導張升所述始末走書幣來京請為之記遂書此俾勒諸石焉天順己卯六月立石
都司文廟新置雅樂記
劉成德
上古大道渾淪樂未有也稽諸黃帝造律呂堯作大章舜作九韶發至和之德遂萬物之情于是天下大和蓋至樂和而至治之應有如此者故夫子自衞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萬世之下得被至和之休者夫子之功也昔周公功在王室成王以天子禮樂祀之況夫子祖述憲章上律下襲而反不得成王之所以報周公者而享之雖知夫子而不知所以為報也洪惟憲宗皇帝卓越千古見高百世詔天下孔子廟祀加六佾為八佾增九豆為十二即遣學士王獻詣闕里行釋菜禮禮告于廟庭樂舞器□之□崇兩畿十三省府學皆然也惟遼東都司僻在一隅侑祀之樂雜用淫哇夫以肅肅廟庭而可以淫樂褻乎哉余按是邦專教事敢恝然以無意乎于是考典禮遵制度俾之守巡都司規畫之庀材鳩工因才委任乃召生員張振紀孫寬訪于東山之麓得桐梓雲楸作琴瑟材采南山青石礪之為玉磬材鍾 【 鍾:鐘】 則自為規制隸書于上鎔之于冶然後發以聲音引以麾旌擊以祝敔文以琴瑟從以簫管節以金石和以壎篪勤以干戚舞以羽旄及樂舞冠袍之屬一皆責成智巧技藝之工成造規畫之法于淳朴中求文彩而侈靡不屑焉祭器先十日備預選修潔生徒量其資性才識而器使之務使節文習熟大小相成始終相生一倡一和清濁高下相為經緯執其干戚習其俯仰順其屈伸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必正進退必疾耳目聰明血氣和平所以崇廟祀之典也祭前五日諸士子習祭儀于明倫堂舞干羽于堂下余與守巡二道監視之見其禮度修聲音正性情舒故曰聲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之謂音安以樂其政和而聲音之道與 【 脫政字】 通矣記曰惟君子為能知樂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之道備矣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極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王道之正也嗚呼物之感人也無窮人之好惡也無節則知誘物化悖逆鄙詐之心作淫泆禍亂之事興此世教之所以衰風俗之所以不美也故先王既道之以禮樂而又輔之以刑政有由然矣故易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故聖人禮樂之治亦不過感通人心修舉刑政而和樂其心志焉耳今祀事明禮樂彰法度著好惡平人心和合敬同愛而王道得矣故曰暴民不作夷狄率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今聖天子興禮樂以化天下報夫子以天子禮樂余于東遼慨其久缺而始刱之蓋樂者所以象功德也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者其禮具吾夫子之功德固所宜然即是雅樂之作而不雜之淫褻則所以化殘暴之習移澆漓之俗達教化之遠而與民同之將無紀極也吾遼之士民幸無忽焉于是乎記
增修學宮碑記
【 參議】 吳郡查應兆
嘉靖庚寅歲侍御古瀛朱公孔陽觀風遼左憲度聿修兼董學政丕振教化一日詣閫司學宮曰厥惟養賢是取諸易之頤頤之義大矣哉盍備諸乃視宮路維南有山初成屹而拱曰胡為乎童哉布令載築載培繁植草木高下錯列英華炳若蓋取諸賁賁者飾也文之敷也其曰文明以止人文也又曰君子以懿文德美哉其形而著乎見山下有沼惟墳曰胡為乎燥也于沼之傍爰卜其泉爰鑿其井以汲以引勿幕有孚水乃鍾蓋取諸大畜畜者大容受也甃井者修也引而靡竭者習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淵哉其本乎見堂室以後無間歎曰奚若是隘隘匪君子所由迺相宮址迺購民居既闢既廣俾之寬衍蓋取諸益益者益所未充也其曰益德之裕也又曰寬以居之言優優如也博哉其恢恢乎有餘也哉又擬形以肖名以山為龍顙池為龍吻兩井為龍眼法變化也作亭以覆梁額曰仰高以山巍巍譬道峻極顒聖模也曰景行以路蕩蕩譬道歸極遵洪範也夫明王設校以布經訓憲臣推廣以宣德意圖養育俊髦卒于成學是故文學之輿也畜學之器也寬學之廓也仰學之則也景學之履也變學之融也用是以養養道斯備夫養成之學以致用也龍體之變以時勤也故曰頤之義大矣哉侍御公代后以設教尚象以盡意鼓舞以立方其至矣乎今茲多士朝夕是遊當觀象思體玩義舞繹圖惟不悖以全厥學若時登庸期為國華為令器為弘基為嶽為逵為龍為光隨地而見以驗厥學斯無忝國典無負憲令多士其勗哉教職劉紀張礜楊鵬暨諸生王尚說輩三百餘人聞余言拜而受之請勒諸石嘉靖九年六月立
廟學重修記
【 苑馬寺卿】 交河馮時雍
丙申冬十二月乃 【 乃:九】 日澶淵史柱史奉命來按遼左越三日率諸寮謁文廟禮成九 【 九:乃】 陞階周旋回視殿宇廡廊楹桷摧頹瓴甓敗脫簾櫳不偶丹雘磨滅砌闌靡泐欞星東欹既而折旋齋舍屋倒壁傾鞠為茂草乃登堂進諸生語曰學校教化本原之地朝廷所以毓人才責治效於後日顧如此甚弗稱斯典守者之羞也俟徐圖之諸生皆諾閱丁酉春三月柱史乃按金復諸州既返廣寧諸部沿邊鎮堡靡不披歷由是抵遼凡錄冤賑窮摘奸遂良閱武較文事既周至乃申告於守巡三司曰文廟之廢墜甚矣失今不治將遺士庶之憂盍亟圖之遂授之略諸司領命惟虔乃選文武之良以綜理其事即日召匠氏物土掄材輸陶取礪征役於籍需財於府而不泛不濫僅三閱月而工畢適秋祀上丁之辰柱史復率諸寮承祀事但見殿宇廡廊煥然整飭禮樂衣冠秩然就列神人於是乎胥悅而禮成焉翌日即有開原之行時署教事陳洪範率諸生走公署請于予曰廟學之廢久矣今復更新諸生樂育有地願徵一言以志不忘予備員苑寺目覩其事不能辭乃為之記夫天下之事成其始者未必能保其終之不敝保其終者實所以能成其始之維新斯二者互相為用要其存主則同一重道崇文之意也遼左文廟之刱始於洪武十七年百五十年于茲凡三為修飭是役也柱史豈得已哉蓋嘗見夫公署之剏于有司者始則規模宏麗歲久能無敝乎典守者顧不亟為之坐視大敗不可收拾乃極力窮土木搜財用工甫畢而民亦勞止矣蓋惟念罔在民役志它圖故樂因循而陰以籌己之私而明以罔人公論將誰予乎是故春秋之法祥瑞不書獨於土木之工必書何也勞民動眾國之重事也必書之者見是役之興必不得已也不然則必在所不予也遼左廟學之廢久矣久則愈敝不亟為之勞民傷財容有紀極予故知是役之興柱史甚不得已也慮深而憂長也乃若雲中之弄兵二鎮之告急網維斯徹萬目就隳民之弗恤而賦役繁興是豈獨下之罪哉予故潛書此以為擅興土木之役者之鑑是為記
廣寧衞學 【 金遼以前莫考元置廣寧府路儒學舊址在廣寧右衞西北元季燬於兵國朝設儒學仍舊址為正統辛酉都御史王翺改建於鎮東堂之右成化間都御史滕昭彭誼參議尚絅郎中毛泰重加修葺巡按御史王嵩新造祭器弘治間副使李貢添設樂器正德間都御史劉憲復增號舍新制泮宮嘉靖戊子都御史潘珍復鑿泮池於欞星門外長六丈闊三丈引大惠泉注之】
廣寧建學碑記
廣寧建學碑記
【 翰林侍講學士】 臨川王英
詔守廣寧征虜前將軍中軍都督同知曹義創建儒學義受命唯謹捐己貲募工取材伐木石陶瓦甓百費皆具迺相地得鎮城譙樓之右厥土高爽創夫子廟兩廡欞星及明倫堂齋舍府庫之屬而廟與廡列聖賢之像制度弘偉煥然一新初廣寧無學校義與參將胡源劉端奏請建學立師以教導其人遂得請義等迺竭力經營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公翺以總督兵務至廣寧曰立學興教事不可緩飭勵諸將校亟成之八年秋七月教授鄭祥訓導盧茂謀刻石以紀功而王公具其始末屬予為記廣寧古幽州地迨元置廣寧路其地廣袤守以重關峙以疊暲繚以大海昔時漢胡雜處人性獷悍冠裳異制習俗尚武爭以射獵為生詩書禮樂之教蔑然不聞也我太祖高皇帝以聖德膺天眷以神武定四方汛掃殘胡統一華夏拓遼地置兵衞守以大將列聖相承文謨武烈重光昭宣邊城萬里烽堠無警聖天子嗣天歷服德教弘敷仁恩覃布民物阜安蠻夷賓服治教底于太平而遼之諸衞兵強將勇所守益固乃創學宮于廣寧使山海之區其人益知尊聖人之教以敦禮義篤忠孝務仁信而風俗歸厚焉嗚呼盛哉創始之功蓋超越乎前古而貽謀則及于永久者也廣寧之人與其將士必率循其教而為師必大振其道庶幾無負于立學之意也故于學成官書其實以示後來乃不辭而記之王公字九皐以都憲理兵事政令嚴肅諸將校用奮揚威武邊隅以寧又以興學為先務義字敬方為將有勇略于學之建有勞力皆可記也故併為之書
廣寧右屯衞學 【 新建學在衞治東南甲午巡按御史常時平奏至巡按御史王珩建立見除教官】
義州衞學 【 先代無考大德間有加封先師碑國朝正統間即其舊址建立廟學以後守備施聚都督王鍇參將韓輔胡忠崔賢王京張銘御史劉訒張問行相繼修葺廟貌森嚴學舍宏麗】
廣寧中左屯衞學 【 前代無考正統元年都御史李濬創建成化間於城隍祠得元加封先師碑故知為文廟舊址弘治間副使李貢參將胡忠備禦孫鎮重修廟學制度宏麗時鄉人文貴任陝西左布政鑄銅器爵供祀事焉】
元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碑
元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碑
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致治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大德十一年秋七月立
寧遠衞學 【 前代無考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始建廟學衞治東南景泰癸酉都督焦禮重修成化間御史王紳陳寬檄守備劉銘備禦劉璘大加修葺】
重修廟學記
重修廟學記
【 山東布政司參政】 保定甯舉撰
寧遠舊本廣寧前屯二衞地宣德戊申於此築城置衞其廟學雖剏立於本衞治東南但茅屋數間景泰癸酉都督焦公禮始易材而增修之至成化丙午都指揮王公銘更重修焉歷經且二十年棟宇傾頹而前屯廟學亦然弘治癸亥夏六月侍御史南康余公奉命來按治東遼臨其地首謁夫子廟一展拜之餘遂慨然有一新之意且病其基址尚隘神路太促更欲開拓之命守備都指揮郭君振領其事先發官貲各若干以為倡蓋郭君武弁中素著廉幹者因命乃白于欽差巡撫都憲濟南張公公嘉而許之郭君即銳意率作焉凡百料作工食之費悉出經畫不斂於眾而自足力役雖征於下由平日能得眾心是以趨事者不告勞易貿民地南北三十丈許東西半之基址益以開闊神路益以寬爽復委百戶金鑑董其役興事於秋首向之傾頹者皆撤而新之未備者皆增而置之自正殿而下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泮池之上為橋道最前為欞星門門之左右各建坊扁截然改觀由是廟貌學宮蓋將完美矣未幾而郭君總戎河東余公巡歷滿期甲子秋八月侍御史保定楊公奉命代至視其前修有未備者悉寄諸守備都指揮耿君賢而修理之以終其事耿君遂領命焉凡所寄者盡為整飭但見殿宇凌空金碧耀日規制宏麗傑然於山海之東吾道增輝士類吐氣今當落成之日既而郭君謂是役實關風化不可無述取繪圖式乃尋遣指揮陳鉞科舉生員李桂走幣徵焉予亦樂聞盛事義不容以不文竊惟學校所以育人材人材所以資治化故學校乃臨政者之先務而吾夫子實萬世斯道之宗主顏曾思孟以下諸賢皆有功於斯道者廟以安之貌以像之官家之恤祀報功吾人之希賢仰聖胥此焉賴可坐視其敝而不加之意耶肆惟我國家定制兩京皆立國學府州衞邑亦皆立學有學必有廟雖窮荒絕塞亦所不略意蓋以此寧遠雖云邊地去關不二百里山水秀發鍾而為人才馳聲科目後先相望今之士覩宮牆之壯麗感上人之作興安知不從此而人才益盛乎其前屯廟學增修功成與是衞同一時要之皆張公及余楊二公之命郭君成始耿君成終之力也予於是知諸公之用心可謂急所先務而郭耿之能可謂高出羣類者矣是役也憲副太平李公及僉憲寧海王公嘗措貲助之其功亦有不可沒者故撮其大概為記以紀歲月云爾若吾夫子道德功業載諸簡編者前人亦既道之詳矣予何敢贅言
前屯衞學 【 前代無考舊在城西北隅成化辛丑御史王嵩廢圓通寺址改建御史陳寬檄守備王銘備禦盛名董役增展廟貌巍然弘治癸亥御史余廉復檄守備郭振備禦馬翔指揮鄧德建學舍鑿泮宮焉】
三萬衞學 【 元有文廟舊址在今三萬衞北街有大德加封碑記洪武二十五年始創草宇三楹三十一年開設學校永樂四年備禦都指揮儲欽仍舊址更建成化二十二年都指揮王遠重修】
鐵嶺衞學 【 前代無考】
瀋陽中衞學 【 前代無考正統二年都御史李濬開設在衞治東後都指揮田進劉璘重加修焉】
海州衞學 【 洪武十八年指揮劉成創建宣德元年遷城西門內成化五年副總兵韓斌都指揮文寧重修弘治五年巡撫李公遷城東南隅】
蓋州衞學 【 前代無考洪武癸亥指揮吳立張良佐創立在衞治東南隅】
復州衞學 【 前代無考舊在城東南隅洪武二十八年開設正統元年遷於城西北隅備禦都指揮李通建指揮靳通重修】
金州衞學 【 前代無考洪武十七年創建於衞治西南正統二年指揮左讓遷於城東南隅】
敬一箴序
敬一箴序 【 一十四御史常時平隨學建立】
聖製敬一箴序
夫敬者存其心而不忽之謂也元后敬則不失天下諸侯敬則不失其國卿大夫敬則不失其家士庶人敬則不失其身禹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五子之歌有云予臨兆民如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推廣敬之一言可謂明矣一者純乎理而不雜之謂也伊尹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其推廣一之一言可謂明矣蓋為元后受天付託承天明命作萬方之君一言一動一政一令實理亂安危之所繫若此心忽而不敬則此德豈能純而不雜哉故必兢懷畏慎於郊禋之時儼神明之鑒察發政臨民端莊戒謹惟恐拂於人情至於處獨之時思我之咎何如改之不吝思我之德何如勉而不解凡諸事至物來究夫至理惟敬是持惟一是協所以盡為天之子之職庶不忝厥祖厥親由是九族親之黎民懷之仁澤覃及於四海矣朕以冲人纘承丕緒自諒德惟寡昧勉而行之欲盡持敬之功以馴至乎一德其先務又在虛心寡慾驅除邪逸信任耆德為之匡輔敷求善人布列庶位斯可行純王之道以坐致太平之至治也朕因讀書而有得焉乃述此以自勗云人有此心 萬理咸具 體而行之 惟德是據 敬焉一焉 所當先務 匪一弗純 匪敬弗聚 元后奉天 長此萬夫發政施仁 期保鴻圖 敬怠純駁 應驗頓殊 徵諸天人 如鼓答桴 朕荷天眷 為民之主 德或不類 以為大懼惟敬惟一 執之甚固 畏天勤民 不遑寧處 曰敬惟何 怠荒必除 郊則恭誠 廟嚴孝趨 肅于明庭 慎於閒居省躬察咎 儆戒無虞 曰一維何 純乎天理 弗三以三 弗二以二 行顧其言 終如其始 靜虛無欲 日新不己聖賢法言 備見諸經 我其究之 擇善必精 左右輔弼 貴於忠貞 我其任之 鑒別必明 斯之謂一 斯之謂敬君德既修 萬邦則正 天親民懷 永延厥慶 光前裕後 綿衍蕃盛 咨爾諸侯 卿與大夫 以至士庶 一遵斯謨主敬協一 罔敢或渝 以保祿位 以完其軀 古有盤銘 目接心警 湯敬日躋 一德受命 朕為斯箴 拳拳希聖庶幾湯孫 底于嘉靖
啟聖祠
尊經閣
·書院
遼左書院
遼左習武書院
崇文書院
仰高書院
遼右書院
蒲陽書院
遼左書院 【 在都司西南弘治甲寅御史樊祉創建右參議杜整為之記御史汪賜劉成德葛禬楊百之王重賢常時平曾銑相繼修葺作養人材】
遼左習武書院 【 在都司西北巡按御史王重賢建】
崇文書院 【 廣寧城西二里弘治間都御史張岫副使李貢就廢興教寺故址建之都御史張瀹重修】
仰高書院 【 廣寧城內舊為巡撫公署嘉靖己丑巡撫潘珍率僉事王舜漁改建既成乃擇諸生居之餼廩有程課業有章學者多所成就】
遼右書院 【 在錦州城弘治癸丑巡按御史樊祉建】
遼右書院記
遼右書院記
【 給事中】 義州賀欽
弘治癸丑秋南燕繡衣樊公按治東土以教育人才為首務乃選考河東西諸生之優等者庠各有差建遼右遼左二書院以分處之讀書其中以相切磨期于僻壞之士咸克造就延學行老成師儒主之復命官典其薪米共億之費院額之扁巡撫都憲河東張公九雲之所署也樊公臨古宜枉顧病夫請為遼右書院記欲成諸生而久斯院辭以迂鄙不足辱命繼而託分守參戎金臺王公彥箴懇求不已乃為一言夫古今之道一而古今之學不能一蓋古之學者將以明此道而體于身足乎己而及乎物非若今之學者務誦數工織組要聲光徼利祿而已此義利正邪之分而治道隆污生民休戚之所係焉者予竊感焉不能苟同流俗謹取紫陽文公之教于白鹿者躬勉以誨子弟暨館下之生聞諸人不迂闊之者鮮矣今樊公之記斯院乃不我迂而惓惓以之為託公其有意于法古乎則亦遵文公之規而已蓋其所示五教之目為學之序修身處事接物之要炳然具在至所謂誠明兩進敬義偕立其丁寧之意愈覺深切諸生由是以進高乃志正乃學實乃功以祛習俗趨利之故陋吾知德成而才富體立而用行進足以匡吾君而澤吾民退足以化其鄉而善其俗夫然後古聖垂教之意可以不悖朝廷育才之心可以無負而樊公之建斯院與夫從事而成之者亦皆有光于無窮矣嗟夫此固諸生之所以成而斯院之所以久者與書曰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故敢以是為諸生勸敢以是為將來告樊公名祉字介福丁未名進士是役也提調者參戎王公銘督工則都閫魯公勳云
蒲陽書院 【 在蒲河城嘉靖十三年御史常時平建】
·社學 【 二十五】
遼陽社學六
廣寧社學四
遼陽社學六 【 左衞在泰和街西右衞在肅清街北中衞在安定街西前衞在鼓樓西後衞在鎮遠街西東寧衞在衞治東御史楊滋建】
廣寧社學四 【 俱巡撫潘珍建】 各衞社學 【 隨衞建立】
○關梁
遼陽
【 橋六關三】 鎮遠橋 【 鎮遠門外】 昇平橋 【 西關外】 昇仙橋 【 平夷門外】 安定橋 【 安定門外】 連山關 【 城東南一百八十里朝鮮入貢之道】 鴉鶻關 【 城東三百三十里】 刺榆關 【 城南一百七十里】 梁水橋 【 城東北三里】 稠柳河木橋 【 城北六十里】
瀋陽中衞 【 橋七關一】
渾河木橋 【 衞南十里】 沙河木橋 【 衞南四十里】 蒲河木橋 【 衞北三十五里】 撫順關 【 在撫順所東三十里建州夷人朝貢出入】 汎河橋 【 汎河所南一里】 小橋 【 汎河所南三里】 清河橋 【 懿路所南關】 泥溝鋪橋 【 懿路所南三十里】
鐵嶺衞 【 橋三】
柴河橋 【 衞北三里】 遼海橋 【 衞南十五里】 周勝橋 【 衞北十里】
開原 【 橋八關五】
山頭關 【 三萬衞南六十里】 清河關 【 城西南六十里】 清河橋 【 南門外】 馬鬃河橋 【 城西三十里】 亮子河橋 【 城西五十里】 三山橋 【 城南三十五里】 慶雲橋 【 西門外】 太平橋 【 南門外】 安遠橋 【 北門外】 和陽橋 【 東門外】 廣順關 【 城東六十里靖安堡】 新安關 【 城西六十里慶雲堡】 鎮北關 【 城東北七十里】
海州衞
【 橋八關一】 沙河橋 【 衞城西十里】 八里河橋 【 衞西南八里】 夾河橋 【 衞西南二十里】 橋頭橋 【 衞西南七十里】 楊家橋 【 衞西南七十里】 三岔河橋 【 衞西七十里】 通河橋 【 衞西一百二十里】 新河橋 【 衞西一百三十五里】 大片嶺關 【 衞東一百一十里】
蓋州衞
【 橋六關三】 清河橋 【 南關外】 新安河橋 【 衞南九十里】 堝頭河橋 【 衞南二十五里】 熊岳河橋 【 衞南六十里】 張果老橋 【 衞南四十里】 仙人橋 【 衞南五十里】 石門關 【 衞東七十里】 梁房口關 【 衞西北九十里海運舟由此入遼河】 連雲島關 【 衞西一百五十里】
復州衞 【 橋三關一】 沙河橋 【 衞南八里】 真武橋 【 衞東門外】 北清渡橋 【 衞西南四十里空洞天成居人利涉】 欒古關 【 衞南六十五里】
金州衞
【 關三】 哈思關 【 衞南一十八里】 蕭家島關 【 衞東北一百五十里】 旅順口關 【 衞南一百二十里海運舟至此登岸】
廣寧 【 橋十八關三】
平遠橋 【 在湖溝鋪東三里】 廣濟橋 【 城東盤山驛東十五里】 通濟橋 【 城中鼓樓南】 新橋 【 靖遠門南正德年間魯祥重修】 經濟橋 【 城內東】 秀水橋 【 迎恩門外】 觀瀾橋 【 泰安門外】 長春橋 【 拱鎮門內北】 大惠橋 【 永安門內】 迎秀橋 【 拱鎮門外】 拱辰橋 【 教場南】 會流橋 【 經濟橋南長春大惠二流至此合而為一正德間李溱重修】 鄰泮橋 【 儒學泮宮西】 平洋橋 【 高平驛東二十五里】 羊腸河橋 【 城東三十五里】 四塔橋 【 城南九十里】 十三山橋 【 城南九十里】 分水嶺關 【 城北八里】 白土廠關 【 城北七十里】 魏家嶺關 【 城西北六十里】 火燒橋 【 城東二十五里】
寧遠衞 【 橋一】
高橋 【 衞東六十五里】
前屯衞 【 橋二】
板橋 【 衞西北四十里】 火燒橋 【 衞西三十里】
右屯衞 【 橋三】
龍王廟橋 【 衞東三里】 干河上得橋 【 衞北五里】 枯淩河橋 【 衞東一里】
義州 【 橋三】
通遠橋 【 南門外山川壇南】 閱武橋 【 城門外參將胡忠建】 淩河橋 【 北門外胡忠建】 錦州 【 橋二】
石橋 【 城東七十里】 淩河橋 【 城東十五里】
○坊表
遼陽城九門各一 【 平夷坊平夷門裏廣順坊廣順門裏永智坊永智門裏安定坊安定門裏泰和坊泰和門裏迎恩坊肅清門裏武靖坊武靖門裏鎮遠坊鎮遠門裏無敵坊無敵門裏】 按臨總會坊 【 在肅清門裏】 揚武 【 都司門東】 威振 【 都司門西】 三韓閫寄 【 都司門前】 肅寮 【 察院門西】 貞度 【 察院門東】 旬宣 【 舊布政司西】 簡閱 【 太僕寺東】 塞淵 【 太僕寺西】 興賢 【 學東】 育才 【 學西】 化龍 【 學前】 稅課司坊 【 在鐘樓北】 遼陽在城驛坊
昇平橋坊 【 西關外】
廣寧城四門各四 【 春和泰安承恩拱鎮】 街坊四 【 長安日近北鄙風清遼海壯觀醫閭形勝】 肅寮 【 都察院東】 貞度 【 都察院西】 節鎮 【 會府前】 三韓司令 【 總鎮府東】 五路具瞻 【 總鎮府西】 鎮守坊二 【 太監府東西】 經國 【 戶部分司東】 籌邊 【 戶部分司西】 北鎮廟坊 【 城西】
義州城街坊四 【 安寧理平順義泰安】
錦州城街坊四 【 迎恩永安寧遠廣順】
寧遠城街坊四 【 景陽崇敬懷遠靖邊】
前屯城街坊四 【 永安治政承恩貞節】
開原城街坊四 【 迎恩安遠和陽慶雲】 興賢育才 【 文廟東西】
鐵嶺城街坊四 【 寅寶如祇陽明寧遠】
瀋陽城街坊四 【 永寧迎恩鎮遠靖邊】
海州城街坊四 【 廣濟迎恩清化拱辰】
蓋州城街坊三 【 宣武安仁崇義】
復州城街坊三 【 武靖善寧永安】
金州城街坊四 【 泰和海寧承恩永安】
進士坊
遼陽一十七 【 為顧能周正丘霽邵奎胡深畢用李恭高昇佟珍魯義王鉉孫磐高文豸佟應龍魯綸徐景嵩劉悌立】 廣寧四 【 為陳琳馮裕傅鑰安永清立】 義州四 【 為高岡賀欽范正陳珍立】 錦州五 【 為王輔孔斌文貴李珍張文錦立】 寧遠一 【 為陳壽立】 開原二 【 為雷昇郭宗立】 蒲河一 【 為張經立】 瀋陽一 【 為范鏓立】 海州一 【 為甯杲立】 蓋州一 【 為陳鑑立】
舉人坊
遼陽三十六 【 為張昇顧能周正丘霽胡深邵奎李恭李深孫達潘全高昇袁壽佟珍畢用孫義魯義陳昂耿福宋全韋恭翟達王鐸崔鑑王淵劉澄韓轍孫磐李文繡王璽王鉉李朝陽盛時雍陳羨徐文亨張彥良萬善立】 廣寧一十五 【 為陸本吳哲吳珍陳琳潘輔傅鑰張■〈目署〉張皡安永清張雲霖齊宗道齊宗賢杜矩劉德芳韓文德立】 義州九 【 為賀欽張鉞高岡范正劉玠陳珍杜謹梁明王翔鳳立】 錦州七 【 為文廣王輔程鎡孔斌文貴李珍沈恩立】 寧遠一 【 為陳壽立】 開原二 【 為雷昇郭宗立】 蒲河一 【 為張經立】 瀋陽二 【 為郭斌范鏓立】 海州三 【 為丁□甯杲李伯通立】 蓋州一 【 為傅直立】 金州一 【 為邵奎立】
仕宦坊司諫坊二
【 為給事中魯綸徐景嵩立】 繡衣坊 【 為御史胡深立】 牧民三正坊 【 為知府韓轍立】 荊南邦伯坊 【 為知府盛時雍立】 澗松晚翠坊 【 為徐給事中父鏞立】 桑榆淑景坊 【 為劉主事父洪立以上俱遼陽】 繡衣坊二 【 為廣寧吳哲吳珍立】 司諫坊 【 為給事中傅鑰立】 敕封坊三 【 二為傅給事中父景立一為安主事父祿立】 繡衣坊亞卿坊 【 為錦州文貴立】 都諫坊大司寇坊 【 為寧遠陳壽立】 都憲坊繡衣坊 【 為海州甯杲立】 戶部主事坊 【 為海州劉潢立】 學士坊 【 為蓋州陳鑑立】
武選坊
遼陽八 【 為韓璽崔賢莊椿徐載李景良崔世武韓承慶劉大章立】 海州二 【 為孫文朱璽立】
貞節坊
遼陽四 【 為劉氏金氏張氏李氏立】 義州一 【 為楊氏立】
孝子坊
遼陽二 【 為劉鼎劉定立】 廣寧一 【 為李用立】 前屯衞一 【 為生員宮守禮立】
尚義坊 【 為寧遠吳英立】
○驛傳
遼陽在城驛 【 在肅清門外西關內洪武十八年設左衞前所帶管】 朝鮮館 【 在安定門外東南】 夷人館 【 在泰和門外西南】 遞運所 【 城西八里莊洪武二十年設右衞帶管】 鞍山驛 【 遼陽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設中衞帶管】 遞運所 【 在鞍山站內洪武二十年設前衞帶管】 虎皮營城驛 【 遼陽城北五十五里洪武二十一年設舊瀋陽中衞正統初年調撥後衞左所帶管】 遞運所 【 在本站內洪武二十年設後衞左所帶管】
廣寧在城驛 【 泰安門西北街】 安夷館 【 廣寧城迎恩門外】 遞運所 【 拱鎮門東街北】 安插所 【 拱鎮門東街北】 閭陽驛 【 廣寧城南五十里千戶潘英重修】 遞運所 【 閭陽驛東】 安插所 【 閭陽驛東北】 盤山驛 【 廣寧城東四十五里】 遞運所 【 盤山驛東】 安插所 【 盤山驛西北】 高平驛 【 廣寧城東九十五里】 遞運所 【 高平驛西】 安插所 【 高平驛東】
右屯衞十三山驛 【 右屯衞西北三十五里】 遞運所 【 十三山驛西北】
義州在城驛 【 南關街北】 遞運所 【 城南門外東】 牽馬嶺驛 【 義州城東五十里】 遞運所 【 牽馬嶺驛西】
錦州小淩河驛 【 錦州城南三十里】 遞運所 【 小淩河驛西】 杏兒站 【 城西南六十里】 遞運所 【 杏兒站南】
寧遠衞連山驛 【 寧遠衞東北三十二里】 遞運所 【 連山驛東】 曹莊驛 【 衞西南一十三里】 遞運所 【 曹莊驛南】 東關驛 【 寧遠城西六十里】 遞運所 【 驛南】
前屯衞沙河驛 【 前屯衞東北四十五里】 遞運所 【 沙河驛西】 高嶺驛 【 衞西南三十五里】 遞運所 【 高嶺驛北】
開原在城驛 【 南門西】 遞運所 【 三萬衞城南門外】 中固撫順驛 【 開原城南四十五里】 遞運所 【 中固城東】
鐵嶺衞嚚州驛 【 鐵嶺衞西關】 遞運所 【 西關】 懿路驛 【 南關】
瀋陽在城驛 【 衞治西南隅】 遞運所 【 城西四里】
海州在城驛 【 西關】 遞運所 【 衞北門外】 牛莊驛 【 衞西四十五里】 遞運所 【 牛莊驛南】 沙嶺驛 【 衞西八十九里】 遞運所 安插所 【 俱在沙嶺驛南】
蓋州在城驛 【 南關】 遞運所 【 驛西】 熊岳驛 【 衞南六十里】 遞運所 【 驛西】 耀州驛 【 去衞六十里】 遞運所 【 驛南】 五十寨驛 【 衞南一百二十里】 遞運所 【 五十寨驛西南】
復州在城驛 【 南關】 遞運所 【 驛西】 欒古驛 【 衞南六十里】 遞運所 【 驛南】 石河驛 【 衞南一百二十里】 遞運所 【 驛西】
金州在城驛 【 衞治東南】 遞運所 【 衞北門外】 木場驛 【 衞西南六十里】 遞運所 【 木場驛東】 旅順驛 【 衞西南一百二十里】 遞運所 【 在旅順口北城】
○祠祀
神祠
八蜡廟二
旗纛廟十二
北鎮廟
賢祠
先師廟
啟聖祠
名宦祠七
鄉賢祠八
褒功祠
鄧將軍祠
旌功祠
花雲忠祠
釣臺祠
·神祠
社稷壇 山川壇 厲祭壇 城隍廟 馬神廟 【 以上隨城建立共十四所】
廣寧馬神廟碑記
廣寧馬神廟碑記
【 工部侍郎】 甘陵馬中錫
廣寧城南有隙地平衍不頗舊為鎮守內臣蔬圃前太監岑章來鎮遼東下車之再明年為正德戊辰以馬實邊鎮重務初割其地三分之一為廟以祀馬神袤二十丈廣十八丈周繚以垣內建正殿三楹儀殿亦三楹皆塗丹繪碧嚴以神 【 神:衍文】 像設左右廂各三楹皆朱其扉牖以儲籍茅儀殿之前左建旗竿一以壯威靈右建楮樓一以承?月?丨?蠁又前為 【 為:券】 大門一以通神道旁小門二以達廣陌其西偏復割廟地三分之一區別以牆闢門通廟居道流以守之內建室前後各三楹為宴息之所皆南向側亦三楹為炊爨之所東向前亦建一門以便出入而簿正之供樊修之資不與焉財皆己捐力不官役工既訖請予記之嗚呼天駟房星之神其來尚矣稽諸禮奉祖以春徵諸詩禱伯以戊淫祀能爾哉岑章為中大夫奉璽書握兵柄富貴寵榮莫與為伍雖傾貲以繕緇黃之宇人亦不得而非之也今乃不屑彼而唯此之務其殆能超貂璫之習而甘俎豆之味者乎矧其在鎮三年畜馬養兵不妄生事賢聲大著夷漢安之他日必有能為之作傳以嗣太原張監軍者又豈直一祀可述而已耶
·八蜡廟二 【 遼陽一在城隍廟內廣寧一在城外東嘉靖甲戌總兵郤永建】
·旗纛廟十二 【 遼陽城在都司內東廣寧在譙樓西義州在衞治東北廣寧左屯衞在東南隅寧遠在衞東南前屯在經歷司東瀋陽在中衞治東南鐵嶺在衞治後三萬在衞治東海州在衞東南復州在衞東南金州在衞治北】
·北鎮廟 【 廣寧城西在昔舜封醫巫閭山作鎮幽州三代因之唐開元封北鎮爵廣寧公遼金加王號元大德一年封貞德廣寧王大明洪武初詔革封號止稱北鎮醫巫閭山之神建廟設主歲時祭享】
附文
詔封五鎮山
詔改正祀神名號
敕遼東都司
重修北鎮廟記
重修北鎮廟記
祝文一
祝文二
祝文三
祝文四
祝文五
祝文六
祝文七
祝文八
具瞻亭歌
詠廟下古松
和韻
和韻
登會仙亭
和韻
和韻
詔封五鎮山 【 元大德二年】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三代以降九州皆有鎮山所以阜民生安地德也五嶽四瀆先朝已嘗加封惟五鎮之祀未舉殆非敬恭明神之義其加東鎮沂山為元德東安王南鎮會稽山為昭德應順王西鎮吳山為成德永靖王北鎮醫巫閭山為貞德廣寧王中鎮霍山為崇德應靈王仍敕有司歲時與嶽瀆同祀著為定式故茲詔示
詔改正祀神名號 【 洪武二年】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有元失馭羣臣鼎沸土宇分裂聲教不同朕奮起布衣以安民為念訓將練兵平定華夷大統以正永惟為治之道必本於禮考諸祀典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號歷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不然夫嶽鎮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闢以至于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測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瀆禮背經莫此為甚至如忠臣烈士雖可加以封號亦惟當時為宜夫禮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嶽鎮海瀆並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郡縣城隍神號一體改正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庶幾神人之際名正言順於理為當用稱朕以禮祀神之意所有定列各神名號開列于後
一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
一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巫閭山之神
一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一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
一各處府州縣城隍稱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縣城隍之神
一歷代忠臣烈士並依當時初封名爵稱之
一天下神祠無功于民不應祀典者即係淫祀有司毋得致祭嗚呼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其理既同其分當正故茲詔示咸使聞知
敕遼東都司 【 永樂十九年三月初七日】
北鎮醫巫閭山之神自昔靈應彰顯而衞國祐民厥績尤著獨其廟宇頹毀至今弗克修治朕心拳切夙夜弗忘敕至爾等即擇日興工建立祠宇飭嚴祀事以稱朕崇仰之意故敕
重修北鎮廟記 【 成化癸卯】
【 都御史】 王宗彝撰
舜即位分冀東北醫無閭地為幽州於時分州十有二每州必表封一山以為一州之鎮醫無閭山即幽州之鎮也按書傳及職方氏俱作無後變無為巫考之廣寧誌云山在城西五里廟在山之南今驗地里城西五里無山又云清安寺即今觀音閣在閭山之內去城一十二里今閣入山僅一里許則是山當距城一十里與今地里步數正合而誌云五里者傳寫之訛也今廟在山之陽去山五里四分里之一距城三里四分里之三唐開元號為北鎮封山之神為廣寧公金加封為王以閭山之鎮密近邦畿大德間王之上加封貞德字歲祠與嶽瀆同元季值兵燹止遺正殿三間我皇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二十三年寢殿之南建瓦屋三楹左右司各一間別於廟東建宰牲亭神庫神廚各三間繚以垣牆春秋命有司二祭太宗文皇帝永樂十九年特敕所司徹其舊而創構前殿五間中殿三間後殿七間前又構御香殿五間以貯朝廷之降香也通為一臺高丈餘周鑿白石為欄後殿前左右各建殿五間前殿前東西各建左右司一十一間又建神馬門及外垣磚甃朱門通二層形勢入門則以漸而高就地勢為之也其大勢規矩比舊殊有霄壤始稱為王號之神廟也然歷歲滋久甃瓦日脫椽木漸朽簷宇傾垂梁棟欹斜每遇霪雨漫及神座先是守臣以邊事勞瘁不暇及乃者成化戊戌今鎮守太監韋公朗自開原分守而遷是任到任之三日謁廟歷覩之惕然不寧謂前巡撫都憲陳公鉞總戎侯公謙曰吾輩奉命守是方為是方所依今一方山鎮之神廟壞而弗安則守鎮之臣豈得自安乎是當急為修葺斯不失為政之務也二公是之於是命官董其事鳩工庀材凡殿宇及左右司門牆之屬腐朽者撤而易之傾斜者扶而正之損者修之葺之廢者營之補之得監鎗監丞八閩洪義總儲郎中安東金迪協守參將郡人崔勝咸加贊襄之力財用不取於所司工力不勞於軍餘經始於是年秋九月落成於成化癸卯夏四月廟貌煥然一新太監公此舉使神居以寧則神力上而為朝廷禦災捍患下而使東土奠安所及者博矣固非要福於己也告成之日太監與總戎請余紀其事以垂於後用是記之
重修北鎮廟記 【 弘治八年】
【 都御史】 河東張岫
冀州之境由太行而東尊嚴雄峻惟醫巫閭為諸山之冠我太祖高皇帝建極之初主宰百神於天下名山大川皆遣使持祝文牲帛以受命告又以前代崇其號人其神者非敬神之體下詔追正以復其本號而北鎮實醫巫閭山之本號也每歲春秋祀事與嶽瀆同朝廷有大典禮大政務則遣使告焉此實聖祖之獨見而萬古不易之盛典有非前代之可及也猗歟盛哉廟去廣寧城西五里規模卑狹殿宇滲漏永樂辛丑我太宗文皇帝敕都司建立祠宇飭嚴祀事歷年既久圮剝弗治成化癸卯御馬監太監韋公朗來鎮東遼首謁斯廟極有興修之志雖已命工葺理未稱心力弘治甲寅三月旱禱之輒應公勃然謂余曰北鎮朝廷尊嚴邊方仰賴廟貌傾頹盍葺理焉具其事請命于上以成夙志於是協推素有才幹致仕指揮閔質專董其事剪拂荒蕪去阻剷堮隳隆就夷自殿亭以下皆易之以美材復鑄銅像於中東西創鐘鼓二樓悉飾以金碧丹雘又增左右冀廊二十楹以便興獻大門五楹門之外又加牌扁一架曰北鎮之廟前展臺基加舊八丈五尺東西十三丈高一丈五尺悉以白石砌之重門三出繚垣千堵以至齋宿庖庫簠簋罍爵無不備具木石甓瓦之需匠作工役之費悉出俸貲起工於弘治甲寅之夏畢工於乙卯之秋財不妄費人不告勞形勢以列高亢明爽敻踰曩規由是士民商賈之登遊者一舉目而東遼之勝概可見矣總戎李公杲義之速予以紀其事余惟義人之正路也君子由焉彼舍正路而不由者誘於利也誘於利而欲推其所有以濟於人尚不可得矧有餘力以事神乎噫此義之所以不行而行義者為難得也今韋公以中貴重臣荷累朝之榮遇守鎮東土多歷年所獨以北鎮一廟不數年而兩新之若職務之當先者具以俸貲千緡一朝委之於不還之地而無難色即此而觀則其平日利人濟物之心無非忘利而循義決勝運籌之謀無非行義而討不義也非素明於義而由正路之君子能如是乎不然則曰鎮守吾職也吾知不失邊備耳奚暇他為哉視廟貌之傾頹歲時之豐凶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漠然不動於中焉其如韋公何況北鎮禮秩居他鎮之首永奠東土禦我邊疆利我邊民與五嶽海瀆同功歷代所以崇祀之者在是邊方所以依仰之者在是今韋公拳焉新其廟貌廣其規模所以仰答我祖宗得敬神之體為千古不易之盛典者寧不又有在於是乎書其事以記之且以為來者勸焉
祝文一 【 正統九年】
皇帝謹遣吏科給事中姚夔祭告于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曰予奉天育民愧涼于德致茲久旱災及羣生夙夜省躬中心惓切神司方鎮憂憫諒同雨農以時宜任其責特茲致禱尚冀感通弘布甘霖用臻豐稔匪予之惠時乃神休
祝文二 【 天順元年】
皇帝遣翰林院編修李本致祭于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曰惟神毓秀鍾靈鎮茲北土奠安之功民物允賴茲予復正大統祇嚴祀典惟神歆格永祐家邦
祝文三 【 成化十三年】
皇帝遣巡撫遼東兼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陳鉞致祭于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曰國家敬奉神明聿嚴祀事所期默運化機庇祐民庶乃近歲以來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或雷電失常雨暘爽候或孽妖間作疫癘交行遠近人民頻遭饑饉流離困苦痛何可言惕然於中罔知攸措惟神奠鎮一方民所恃賴覩茲災沴能不疚心是用特具香幣遣官祭告尚冀體上帝好生之德鑒予憂元元之意斡旋造化弘闡威靈捍患禦災變禍為福庶幾民生獲遂享報無窮惟神鑒之
祝文四 【 弘治六年】
皇帝謹遣巡撫遼東地方兼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張岫致祭于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曰伏自去冬無雪今春少雨田苗未能播種黎庶實切憂惶予甚兢惕用是側身修省虔致禱祈惟神矜憫下民斡旋大造早霈甘澤以滋禾稼以濟民艱庶民有豐稔之休則神亦享無窮之報
祝文五 【 正德元年】
皇帝遣中書舍人尹梅致祭于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曰惟神功參造化永鎮北土奠安民物萬世永賴茲予嗣承大統謹用祭告神其歆鑒佑我國家
祝文六 【 正德六年】
皇帝謹遣山東等處承宣布政司經歷張敏德祭告于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曰去歲以來寧濠作孽命官致討逆黨就擒內變肅清中外底定匪承洪祐曷克臻茲因循至今未申告謝屬者四方多事水旱相仍餓莩載塗人民困苦盜賊嘯聚勦捕未平修省咎由實深兢惕伏望神茲昭鑒幽贊化機災沴潛消禎祥叶應永庇生民
祝文七 【 嘉靖元年】
皇帝遣彭城伯張欽祭于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曰惟神功參造化永鎮北土奠安民物茲予嗣承大統謹用祭告神其歆鑒佑我國家
祝文八 【 嘉靖十一年】
皇帝遣巡撫遼東地方兼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敘致祭于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曰惟神鍾靈孕秀鎮奠一方陰翊國家其來尚矣朕以寡昧恭承天命十有一年于茲敬事神祗罔敢少懈顧儲宮未立恆切于懷茲者特具牲帛醴齊遣官虔禱伏望茂著神功錫予元嗣則我國家緜慶禩于無窮而神亦享福於有永矣
具瞻亭歌
初亭程啟充
高閣倚危巔上與飛雲齊林岑罍山?罪鑿斜逕吞吐日月分東西盤旋曲折下復上凌虛百丈懸丹梯聳兢數息不可到眼花神悸忽欲迷陽坡寬衍抱山腹羣峯輻輳飛寒瀑高人指點歷畫圖結構孤亭縱心目雜芳繞徑搖晴光石龕鍾乳流瓊漿開窗攬結生靈籟陶然身世渾相忘紫芝黃石爭爛絢啼鳥落花還向面煙霞淡拖遲遊人可惜風光自流轉胡沙萬里靜邊陲鼓吹鐃歌列虎貔軍中韓范今誰是小心猶誦南山詩南山北斗屹相向維石巖巖天蕩蕩三朝出入推藎臣坐鎮華夷歸德望嗚呼具瞻兮具瞻不在茲亭不在山中朝赫赫周師尹令人可望不可攀彌綸元化調玉燭堯封禹甸開愁顏
詠廟下古松
任洛
祠屋蒼松午多陰相攜陰下一閒吟幹承雨露參天直根結神苓入地深傍立斷碑迷草莽人磨荒蘚認遼金慇懃愛護莫摧折恐負栽培造物心
和韻
薛廷寵
北鎮廟前古柏陰虛空時作虬龍吟山川為爾一增勝歲月從前不計深盡日清風頻引鶴高秋商氣自噓金錦韉玉勒上林者那識深山歲晚心
和韻
朱箎
琴尊盡日坐松陰撫景盤桓發浩吟直幹應同天地老孤標寧識雪霜深依棲況有丹霄鶴聲價猶如萬鎰金詞客十年同雨露于今回首憶知心
登會仙亭
任洛
昔年仙在此亭歌仙去亭空草滿坡階下蒼松經歲久眼前怪石閱人多濁醪且飲催逸興浩氣當時滿太和欲近清幽種菊竹應須漸次剪藤蘿
和韻
薛廷寵
紫簫檀板洽仙歌羽騎青幢照晚坡關海襟喉城市小江山文藻燕遊多石門雲氣侵衣溼古樹禽聲應管和秋色醫閭堪攬結幽情還欲訪松蘿
和韻
朱箎
會仙亭上聽仙歌渢渢松風酒石坡雨浥塵氛天外淨山橫紫翠席前多蓬弧興劇延殘照絃管聲高叶太和聖代河山俱受職御香歲歲繞烟蘿
·賢祠
·先師廟 【 十四學各立】
·啟聖祠
·名宦祠七 【 廣寧在崇文書院內正德庚辰都御史張禴建義州在北門外廣寧中屯衞在衞治東寧遠在文廟內鐵嶺在文廟內海州在文廟內金州在東隅】
·鄉賢祠八 【 遼陽在書院內正德己卯參議蔡天祐建義州在文廟東文昌祠廢址前屯衞在文廟內瀋陽衞在文廟內東遼海衞在衞治東南海州衞在文廟內東復州衞在文廟內金州衞在東南隅】
遼陽鄉賢祠記
遼陽鄉賢祠記
【 郡人兵備副使】 徐景嵩
郡所在祠鄉賢于學宮勵來學也遼故為郡顧獨無祠非缺典與正德戊寅秋監察御史鳳陽高公鉞奉命按遼下車即垂意此舉值邊務方殷迺不果越今年己卯百度就緒人吏用和自春徂夏膏雨以時公迺按志漢得三人流寓二人北海管氏寧平原王氏烈襄平一人河內太守李氏敏國朝三人遼陽二人萬全儒學訓導張氏升河南道監察御史胡氏深義州一人戶科給事中賀氏欽論功與德咸應祭法其諸不與是列者俟論定而後入懼泛及也既已迺用前分守參議睢陽蔡君天祐議迺以遼左書院之十賢堂改祀諸賢迺以十賢移祀于中堂蓋即寓祠于學之意也于是分守參政王君炫暨太僕寺丞束鹿楊君睿協志同懷樂成休美凡屋宇之欹墜者階級之傾圮者戶牖之破缺者治之則已力不重勞財不重費人兩便之祠既成二公迺以公命命某為記辭之不得因竊歎夫諸賢之生之不幸也又歎夫諸賢之不幸乃有大幸也夫以諸賢之功之德生于鄒魯宋衞諸郡將必與顏之仁仲之勇游夏之文學同不泯矣不幸棄置是鄉漫為榛莽高風峻節下同凡人往來過者付之太息而公于案牘倥偬之際獨能尊而事之以風示吾人俾巍然靈光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歲時薦奠敬共登降如先聖先師詎可不謂大幸乎雖然諸賢在天之靈固不以祠之有無為幸不幸然今世之士大夫之宦游吾鄉及吾鄉之士大夫之尚友古人者非祠則無以致其嚮往也繼自今苟有登諸賢之堂者惕然曰某也可師某也可友拜其位則想見其人聞其風則思齊其美雖或不謂之諸賢之徒吾不信也反是則自暴自棄而已矣而亦何顏于諸賢哉故曰勵來學也嘗考吾遼地方自秦漢以來率為郡縣我聖祖酌古立法迺以衞所易之一時武備雄于三邊亦既效矣及觀學效 【 效:校】 之教俎豆之習科第之盛無異郡縣容或過焉迺知聖祖睿意所寓蓋不專于武且將借文事以固吾圉也然則是祠之設豈曰小補之哉是為記
·褒功祠 【 遼陽城西三里莊正德丁卯為副總兵韓斌建】
·鄧將軍祠 【 遼陽城鐘樓東弘治間為都指揮鄧佐建表忠義有碑巡撫吳禎撰】
·旌功祠 【 義州城南門外參將胡忠為馬雲葉旺立賜額旌功】
·花雲忠祠 【 復州城立】
·釣臺祠 【 義州城北門外淩河岸南為給事中賀欽立】
釣臺祠碑記
釣臺祠碑記
【 都御史】 蔡天祐
凡有功于人者祀報之義也醫閭先生教化鄉閭者四十年異端之教不行焉鄉人為祠祀之不謂義乎先生姓賀氏諱欽字克恭家醫閭山因號焉天性高明幼學即有志于古初見性理羣書朝夕玩索而有得焉乃益自信古聖經書本教躬行不可徒事誦說已也乃益厭俗學舉進士為給事思盡厥職有犯無隱成化戊子春京師災乃上疏大路謂應天以實不以文不報遂自劾又不報乃告病歸築室圃中取古聖賢書以漸幽討非弔喪問疾不出也如是者數年大有所得乃教諸鄉人鄉人故事重佛老及諸不經之神先生既化之乃製祀外神文俾祀而悉焚之上下翕然從之無梗焉者于是趨門牆者日益眾矣學者始至必詢其奉先祖事父兄之節苟簡則亟命改之曰學者學何事也而可緩于是耶每謂朱子白鹿洞規為經書機要小學書為日用準則自修教人一本于是故異端之說無自以入而義州之俗獨美焉弘治初以大學士劉吉薦除陝西參議賜璽書假以便宜會母疾不果行乃條陳四事一曰資真儒以講聖學二曰薦賢才以輔治道三曰遵祖訓以處內官四曰興禮樂以化天下略載行狀皆世切要鑿鑿可行疏未上而母疾不起襄事遣子上之且辭新職許之言寢識者有遺恨焉先生惟好山水每景物熙明輒攜親友遊釣淩溪之滸徜徉竟日初無外慕既沒之五年鄉人思先生者相謂曰吾人之不為佛老惑者先生功也吾屬幸見先生而被其教也先生往矣恐久而忘之吾不忍于吾之身而忘先生也吾子孫不幸不及見先生而不蒙其教也先生往矣恐久而不知之吾不忍吾之子孫之不知先生也淩溪先生樂所也盍為祀祠歲時祀之使吾屬接之于目思之于心則先生之教猶在也使吾子孫接之于心則先生之教亦不敢違也嗚呼先生之功至是亦大以遠乎哉嘗聞先生之學出白沙白沙者廣南陳公甫也史謂陳公甫作詩好奇時人多宗之愚生也晚不及登白沙之堂知其人也使白沙而止于作詩好奇也則作詩好奇為信而先生不作詩好奇所造乃其自得使白沙而不止于作詩好奇也則作詩好奇為誣而先生不作詩好奇所造乃為善學因併及之
薛子曰祠祀之義維何謹按東遼文廟以崇道祀北鎮以奠方祀山川以鍾靈祀厲祭以仁鬼祀城隍以麗土祀馬神旗纛以兵衞祀褒功旌功以錄勣祀八蜡以祈養祀名宦以顯德祀鄉賢以勸俗祀功德裨國明祀咸秩祠典所繇起也然則何以出治道邪曰夫觀對越祼將而敬恪攸萃神人悅和理道暢洽往者胡人遙觀慴慄至有立鄧祠於境外者關係匪細嗚呼民知敬神則知忠君有司利導之也記曰其治辯者其禮具又曰惟賢者能盡祭祀之義言祭之重如此也
遼東志卷二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6 1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