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总集类>> 辽海丛书>> 遼海叢書批注(近人)李文信 注

●《塔子溝紀略》批注

    清·哈達清格  撰
    李文信  遺注
    李仲元  整理
    《遼海叢書》第三集之五、六冊
    一、以塔子溝為秦長城之外,清格亦疏于史學者。
    [原文]「……古稱漠北,向在禹貢九州之外、三代以上固難深悉,秦築長城,此為邊外無疑。」(塔子溝紀略序第一頁)
    二、東塔似仍未倒。
    [原文]「三座塔部員署:駐札土默特辦事部員向來未有衙署,自乾隆十三年七旗王子始捐貲建署……遂改建于城東塔之左。」(卷一建置第三頁)
    三、凌源南至刀兒百三十里。
    [原文]「西南至刀兒四十里。」(卷二疆域第三頁)
    四、此《蒙古游牧記》所載,非古時白鹿山。
    [原文]「布古圖山在塔子溝境內喀喇沁左翼東三十里,漢名白鹿山。」(卷四諸山第一頁)
    五、塔子溝敖漢旗東南九十五里,方位里程均與古白鹿山不合。
    [原文]「(敖漢)布古圖山東南九十五里、漢名白鹿山。」(卷四諸山第六頁)
    六、森吉圖河今作滲津河或滲金河,古作石城川。
    [原文]「有考河道:森吉圖河,由塔子溝西南一百二十里窟窿山下發源,由山嘴子至平房兒經流,會入大凌河。」(卷五河道第一頁)
    七、即凌源南河,漢語名應為塔子河,古名榆河,遼榆州在塔子附近。
    [原文]「蘇巴爾喀河,由塔子溝正西三十里發源,經五官營子會入大凌河。」(卷五河道第一頁)
    八、凌源東河。
    [原文]「呵喇善河,由塔子溝西北四十里熱水湯發源,流至東南接各郎營子,歸大凌河,距塔子溝八十里。」(卷五河道第一頁)
    九、今建昌河經牤牛營子、喀喇沁貝子府、三台營子為大凌河南源。自水泉子發源,過塔子溝南,東流至大城子入大凌河者為凌源南河,古稱榆河,為大凌河北源。
    [原文]「大凌河,發源于塔子溝正南土心塔二百二十里……至九關台門入義州界。其界距塔子溝四百四十里。」(卷五河道第一頁)
    十、古塔一座已倒壞,系遼建。有重修金山神廟碑,俗稱此地為金嶺寺。
    [原文]「哈拉桃花圖:三座塔東北距城四十里平陽之中有山壁立……其山頂平坦處東西南北各長十丈,中有古塔一座……塔旁有斷碑兩截,字多模糊,尚存有重修金山神廟數字。」(卷六古迹第二頁)
    十一、遼第二建州址。
    [原文]「黃河灘黑城子:庄頭營子東去五里至黃河灘,西距塔子溝二百里,東距三座塔一百里,有古城基址,東西長二百七十丈,南北長三百六十丈,方圓七里有餘。」(卷六古迹第三頁)
    十二、《大元一統志》(熱河志九十八、蒙古游牧記二引)秦王石魚云:秦王石魚在和眾縣北三里七寶山中,其石皆有魚形。則塔子溝古城址當是遼榆州和眾縣址。
    [原文]「魚兒石:塔子溝西北二十五里有村名西北地,四面皆山,村北五里山之麓,掘地尺餘可得魚兒石……」(卷六古迹第三頁)
    十三、六州河橋碑記,計其方位里至,似與綏中的六州河(亦名六股河)相關。
    [原文]「毛頭大壩:塔子溝南去一百六十里至毛頭大壩,有古碑一塊,其小字皆模糊,尚存為報皇恩盤嶺義院六州河橋道邑特建碑記十八大字,其年月則無可考。」(卷六古迹第五頁)
    十四、可能是利州址,天成觀前古碑有利州長壽山云云,至元二十四年建,則城址為元利州無疑,見前大城子條。
    [原文]「小城子:塔子溝東北六十五里為小城子,因東去五里有大城子之名,故名……西南去四里有長壽山……」(卷六古迹第六頁)
    十五、白川州。有人因幢有川州刺史字樣,遂定土城為川州,恐不確。據《武經總要北番地理》川州應在此,或系早期州址,後遷宜民。
    [原文]「四家板上城基:三座塔東北六十七里有四家板上……營子西面有城基一處……城內有石幢兩截,字迹不全,一載……川州剌史字樣……而城名迄無可考。」(卷八  廢城第一頁)
    十六、遼榆州之和眾縣,由城南榆河得名。
    [原文]「二十里鋪土城:塔子溝西北二十里有土城舊址……城垣坍塌不整東西尚有城門遺迹……」(卷八  廢城第二頁)
    十七、山坡有古塔一座,西有城基一處。當是武安州遺址。
    [原文]「塔子城基:塔子溝東北三百八十里至塔上……山坡有古塔一座……西有城基一處,四面各長一百九十丈,并無人烟。」(卷八  廢城第二頁)
    十八、龍山縣今建昌縣黑城子址是。
    [原文]「林泉禪寺碑記:有千戶王公敦請禪師于龍山郭家寨創建小蘭若名曰興聖禪林……」(卷十一藝文第十三頁)
    十九、利州榆河,即今凌源二十里鋪河,遼榆州位于河北,漢字縣亦在此流域。
    [原文]「利州長壽山玉京觀地產傳後弭訟碑……跋利州之西,凭榆河之渡。」(卷十一藝文第十七頁)
    二十、文內稱「白川嶽祠奠于坤隅」,則題利州似誤。可參看卷八廢城黑城子條。
    [原文]「利州重修東嶽廟記……白川嶽祠奠于坤隅……」(卷十一藝文第十八頁)
    二十一、金源縣在興中府西北。
    [原文]「興中州達魯花赤也先公平治道涂碑記……鄰封金源民人聞之,亦與助工……」(卷十一藝文第二十頁)
    二十二、當時東塔尚未倒壞。
    [原文]「佑順寺碑記:康熙癸巳秋,餘銜命辦事口外,來茲土默特旗。……落成于(康熙)四十六年之正月十一日……暨東西兩廡、若塔若鐘鼓樓……等合計一百五十楹。」(卷十一藝文第二十二頁)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