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家类>> 本草纲目>>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槠子

    (《拾遗》)
    【校正】原附钩栗,今析出。
    【集解】藏器曰∶槠子生江南。皮、树如栗,冬月不凋,子小于橡子。
    颖曰∶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
    时珍曰∶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浓坚光泽,锯齿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纹细白,俗名面槠。苦槠子粒大,木纹粗赤,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按∶《山海经》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槠。郭璞注曰∶槠子似柞子,可食,冬月采之。
    木作屋柱、棺材,难腐也。
    仁 【气味】苦、涩,平,无毒。
    时珍曰∶案∶《正要》云∶酸、甘,微寒。不可多食。
    【主治】食之不饥,令人健行,止泄痢,破恶血,止渴(藏器)。
    皮、叶【主治】煮汁饮,止产妇血(藏器)。嫩叶∶贴 疮,一日三换,良(吴瑞)。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