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四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今應思擇一切有爲如相不同生亦各異.爲有諸法決定俱生。有定俱生。謂一切法
略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爲.無爲無生.此中不說。今先辯色
決定俱生.頌曰.
欲微聚無聲. 無根有八事. 有身根九事. 十事有餘根。
論曰.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爲顯更無細於此者.此在欲界無聲無根.八事俱生隨一
不減。云何八事。謂四大種.及四所造色香味觸。無聲有根諸極微聚此俱生事或九
或[二]十.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爲第[三]九.有餘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前.加眼
注:
[一]陳本卷第三.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有身根九事句.梵本文略.
[三]三本次牒頌文十事有餘根句.
********************
等一.眼耳鼻舌必不離身.展轉相望處各别故.於前諸聚若有聲生.如次數增九十
十一.以有聲處不離根生.謂有執受大種因起。四大種不相離生於諸聚中.堅濕煖
動.云何隨一可得非餘。於彼聚中勢用增者明了可得.餘體非無.如覺針鋒與籌合
觸.如嘗鹽味與麨合味。云何於彼知亦有餘。由有攝熟長持業故。有說遇緣堅等便
有流等相故.如水聚中由極冷故有煖相起.雖不相離而冷用增.如受及聲用有勝
劣。有餘師說.於此聚中餘有種子未有體相.故契經說.於木聚中有種種界.界謂種
子。如何風中知有顯色。此義可信不可比知.或所合香現可取故.香與顯色不相離
故。前說色界香味並無.故彼無聲有六七八.有聲有七八九俱生.此可準知.故不别
說。此中言事爲依體說.爲依處說。若爾何過。二俱有過.若依體說.八九十等便爲太
少.由諸微聚必有形色.有多極微共積集故.重性輕性定隨有一.滑性澀性隨一亦
然.或處有冷有饑有渴.是則所言有太少過.若依處說.八九十等便爲太多.由四大
********************
種觸處攝故應說四等.是則所言有太多失。二俱無過.應知此中所言事者.一分依
體說.謂所依大種.一分依處說.謂能依造色。若爾.大種事應成多造色.各别依一四
大種故。應知此中依體類說.諸四大種類無别故。何用分别如是語爲.語隨欲生.義
應思擇。如是已辯色定俱生.餘定俱生今次當辯.頌曰.
心心所必俱. 諸行相.[一]或得。
論曰.心與心所必定俱生.隨闕一時餘則不起.諸行卽是一切有爲.謂色心心所心
不相應行.前必俱言流至於此.謂色心等諸行生時必與有爲四相俱起.言或得者.
謂諸行內唯有情法與得俱生.餘法不然.是故言或。向言心所何者是耶頌曰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異。
論曰.諸心所法且有五品.何等爲五.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大不
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地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卽說此爲彼法地.大法地故.名
注:
[一]三本此二字屬下句.
********************
爲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恆於一切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三摩地. 遍於一切心。
論曰.傳說如是所列十法諸心刹那和合遍有。此中受.謂三種領納.苦樂俱非有差
别故。想.謂於境取差别相。思.謂能令心有造作。觸.謂根境識和合生.能有觸對。欲.謂
希求所作事業。慧.謂於法能有簡擇。念.謂於緣明記不忘。作意.謂能令心警覺。勝解.
謂能於境印可。三摩地.謂心一境性。諸心心所異相微細.一一相續分别尚難.况一
刹那俱時而有.有色諸藥色根所取.其味差别尚難了知.况無色法唯覺慧取。如是
已說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恆於
諸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捨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論曰.如是諸法唯遍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淨.有說於諦實業果中現前忍許.故名
********************
爲信。不放逸者.修諸善法。離諸不善法復何名修。謂此於善專注爲性.餘部經中有
如是釋能守護心名不放逸。輕安者.謂心堪任性。豈無經亦說有身輕安耶。雖非無
說.此如身受.應知亦爾。如何可立此爲覺支。應知此中身輕安者.身堪任性。復如何
說此爲覺支。能順覺支.故無有失.以身輕安能引覺支心輕安故。於餘亦見有是說
耶。有如經說.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瞋及瞋因緣名瞋恚蓋.正見正思惟正勤名慧
藴.思惟及勤雖非慧性隨順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輕安順覺支故得名無失.心平等
性無警覺性說名爲捨。如何可說於一心中有警覺性無警覺性.作意與捨二相應
起。豈不前說諸心心所其相微細難可了知。有雖難了.由審推度而復可知.此最難
知.謂相違背而不乖反。此有警覺.於餘則無.二旣懸殊.有何乖反。若爾不應同緣一
境.或應一切皆互相應。如是種類所餘諸法.此中應求如彼理趣.今於此中應知亦
爾。慚愧二種.如後當釋。二根者.謂無貪無瞋.無癡善根慧爲性故.前已說在大地法
********************
中.不重說爲大善地法。言不害者.謂無損惱。勤.謂令心勇悍爲性。如是已說大善地
法.大煩惱法地名大煩惱地.此中若法大煩惱地所有名大煩惱地法.謂法恆於染
汙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癡逸怠不信 惛掉[一]恆唯染。
論曰.此中癡者.所謂愚癡.卽是無明.無智無顯。逸.謂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
治法。怠. 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治。不信者.謂心不澄淨.是前所說信所
對治。惛.謂惛沉.對法中說.云何惛沉.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
惛沉性心惛沉性.是名惛沉。此是心所.如何名身。如身受言.故亦無失。掉.謂掉舉.令
心不靜。唯有如是六種名大煩惱地法。豈不根本阿毗達磨中說有十種大煩惱地
法.又於彼論不說惛沉.何者爲十.謂不信懈怠.失念心亂.無明不正知.非理作意邪
勝解.掉舉放逸。天愛.汝今但知言至.不閑意旨。意旨者何。謂失念心亂不正知非理
注:
[一]陳本藏本此三字屬下句.
********************
作意邪勝解.已說彼在大地法中.不應重立爲大煩惱地法.如無癡善根慧爲體故
非大善地法.彼亦應爾.卽染汙念名爲失念.染汙等持名爲心亂.諸染汙慧名不正
知.染汙作意勝解名爲非理作意及邪勝解.故說若是大地法亦大煩惱地法耶.應
作四句.第一句謂受想思觸欲.第二句謂不信懈怠無明掉舉放逸.第三句謂如前
說念等五法.第四句謂除前相。有執邪等持非卽是心亂.彼作四句與此不同。又許
惛沉通與一切煩惱相應.不許說在大煩惱地法.於誰有過。有作是言應說在此.而
不說者順等持故.彼謂諸有惽沉行者速發等持非掉舉行。誰惽沉行非掉舉行.誰
掉舉行非惽沉行.此二未嘗不俱行故。雖爾應知隨增說行。雖知說行隨用偏增.而
依有體建立地法.故此地法唯六義成。此唯遍染心俱起.非餘故。如是已說大煩惱
地法.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恆於
不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
********************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論曰.唯二心所但與一切不善心俱謂無慚愧.故唯二種名此地法.此二法相如後
當辯。如是已說大不善地法.小煩惱法地名小煩惱地.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
小煩惱地法.謂法少分染汙心俱。彼法是何。頌曰.
[一]忿覆慳嫉惱 害恨諂誑憍. 如是類名爲 小煩惱地法。
論曰.如是類法.唯修所斷意識地起無明相應各别現行故.名爲小煩惱地法.此法
如後隨煩惱中當廣分别。如是已說五品心所.復有此餘不定心所惡作睡眠尋伺
等法此中應說。於何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頌曰.
欲有尋伺故. 於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於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注:
[一]藏本此頌譯成五句.
********************
論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謂善唯一.不善有二.謂不共無明相應及餘煩惱等相應.
無記有二.謂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然欲界心定有尋伺故.善心品必二十二心所
俱生.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謂尋與[一]伺.非諸善心皆有惡作.有時增數
至二十三。惡作者何。惡所作體名爲惡作.應知此中緣惡作法說名惡作.謂緣惡作
心追悔性.如緣空解脫門說名爲空.緣不淨無貪說爲不淨。又見世間約所依處說
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國土皆來集會.惡作卽是追悔所依.故約所依說爲惡作。又
於果體假立因名.如說此六觸處.應知名宿作業。若緣未作事.云何名惡作。於未作
事亦立作名.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業是我惡作。何等惡作說名爲善。謂於善
惡不作作中心追悔性.與此相違名爲不善.此二各依二處而[二]起。若於不善不共心
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幷二不定謂尋
與伺。何等名爲不共心品。謂此心品唯有無明.無有所餘貪煩惱等。於不善見相應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有時增惡作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於不善不共二句.
********************
心品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卽如前不共品說.非見增故有二十一.以卽於十大地
法中慧用差别說爲見故.言不善見相應心者.謂此心中或有邪見.或有見取.或戒
禁[一]取。於四不善貪瞋慢疑煩惱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貪等隨一.
於前所說忿等相應隨煩惱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隨一。不善
惡作相應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謂卽惡作第二十一。略說不善不共及見相應
品中唯有二十.餘四煩惱及隨煩惱相應品中有二十一。若於無記有覆心品唯有
十八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幷二不定謂尋與伺.欲界無記有覆心
者謂與薩迦耶見及邊執見相應.此中見不增.應知如前釋。於餘無記無覆心品許
唯十二心所俱生.謂十大地法.幷不定尋伺。外方諸師欲令惡作亦通無記.此相應
品便有十[二]二心所俱[三]起。應知睡眠與前所說一切心品皆不相違.通善不善無記性
故.隨何品有卽說此增.謂二十二至二十三.若二十三至二十四.不善無記.如例應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四煩惱忿等二句.
[二]原刻作三.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三]陳本藏本次牒頌文睡眠遍不違二句.
********************
知。已說欲界心所俱生諸品定量.當說上界.頌曰。
初定除不善 及惡作睡眠. 中定又除尋. 上兼除伺等。
論曰.初靜慮中.於前所說諸心所法除唯不善惡作睡眠.餘皆具有.唯不善者.謂瞋.
煩惱除諂誑憍.所餘忿等及無慚愧餘皆有者.如欲界[一]說。中間靜慮.除前所除.又更
除尋.餘皆具[二]有.第二靜慮以上乃至無色界中.除前所除.又除伺等.等者.顯除諂誑.
餘皆如前具有。經說諂誑極至梵天.衆相依故.上地無有.以大梵王處自梵衆.忽被
馬勝苾芻問言此四大種當於何位盡滅無餘.梵王不知無餘滅位.便矯亂答.我於
此梵衆是大梵自在作者化者生者養者是一切父.作是語已引出衆外.諂言愧謝.
令還問佛。如是已說於諸界地諸心品中心所數量.今次當說於前所辯諸心所中
少分差别。無慚無愧愛之與敬差别云何。頌曰.
無慚[三]愧不重. 於罪不見怖. [四]愛敬謂信慚. 唯於欲色有。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中定又除尋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上兼除伺等句.
[三]三本無愧一語屬於下句.長行亦分兩段牒.
[四]三本此句云.愛信敬性慚.長行亦分兩段牒.
********************
論曰.此中無慚無愧别者. 於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
無慚.卽是恭敬所敵對[一]法。爲諸善士所訶厭法說名爲罪.於此罪中不見怖畏說名
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不見怖言.欲顯何義.爲見而不怖.名不見怖.爲
不見彼怖名不見怖。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見而不怖應顯智慧.若不見彼怖應顯
無明。此言不顯見與不見。何所顯耶。此顯有法是隨煩惱.爲彼二因說明無愧。有餘
師說.於所造罪自觀無恥名曰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若爾.此二所觀不同.云何
俱起。不說此二一時俱起.别觀自他.然有無恥觀自時勝說名無慚.復有無恥觀他
時增說爲無愧。慚愧差别.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
爲慚.於罪見怖說名爲愧.翻第二釋於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爲慚.觀他有恥說名
爲愧。已說無慚無愧差别.愛敬别者.愛謂愛樂體卽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
染污.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有信非愛.謂緣苦集信.有愛非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於罪不見怖無愧句.
********************
信.謂諸染汙愛.有通信愛.謂緣滅道信.有非信愛.謂除前三相。有說信者忍許有德.
由此爲先方生愛樂.故愛非信。敬謂敬重體卽是慚.如前解慚.謂有敬等.有慚非敬.
謂緣苦集慚.有通慚敬.謂緣滅道慚。有說敬者.有所崇重.由此爲先方生慚恥.故敬
非慚。[一]望所緣境補特伽羅愛敬有無.應作四句.有愛無敬謂於妻子共住門人等.有
敬無愛謂於他師有德貴人等.有愛有敬謂於自師父母伯叔等.無愛無敬謂除前
三相。如是愛敬.欲色界有.無色界無。豈不信慚大善地法無色亦有。愛敬有二.謂緣
於法補特伽羅.緣法愛敬通三界有.此中意說緣補特伽羅者.故欲色有無色界無。
如是已說愛敬差别.尋伺慢憍差别云何。頌曰.
尋伺心麤細. 慢對他心舉. 憍由染自法 心高無所顧。
論曰.尋伺别者.謂心麤細.心之麤性名尋.心之細性名伺。云何此二一心相應。有作
是釋.如冷水上浮以熟酥.上烈日光之所照觸.酥因水日非釋非凝.如是一心有尋
注:
[一]三本缺此一段.
********************
有伺.心由尋伺不過細麤.故於一心俱有作用。若爾尋伺是麤細因.非麤細體.如水
日光是凝釋因.體非凝釋.又麤細性相待而立.界地品别上下相形.乃至有頂應有
尋伺.又麤細性無别體類.不可依之以别尋伺。復有釋言.尋伺二法是語言行.故契
經言要有尋伺方有語言.非無尋伺.此語言行麤者名尋細者名伺.於一心內别法
是麤别法是細.於理何違。若有别體類.理實無違.然無别體類.故成違理.一體類中
無容上下俱時起故.若言體類亦有差别.應說體類别相云何。此二體類别相難說.
但由上下顯其别相。非由上下能顯别相.一一類中有上下故.由是應知尋伺二法
定不可執一心相應。若爾云何契經中說於初靜慮具足五支。具五支言.就一地說.
非一刹那.故無有過。如是已說尋伺差别.慢憍别[一]者.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
德類差别.心自舉恃凌懱於他故名爲慢.憍謂染著自法爲先.令心傲逸無所顧性。
有餘師說.如因酒生欣舉差别說名爲醉.如是貪生欣舉差别說名爲憍.是謂慢憍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慢對他心舉三句.
********************
差别之相。如是已說諸心心所品類不同俱生異相.然心心所於契經中隨義建立
種種名相.今當辯此名義差别.頌曰。
心意識體一. 心心所有依 有緣有行相 相應.義有五。
論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識。復有釋言.淨不淨界種種差别故名爲
心.卽此爲他作所依止故名爲意.作能依止故名爲識.故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
異而體是一.如心意識三名所詮義異體一.諸心心所名有所依所緣行相相應亦
爾.名義雖殊而體是一.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託所依根故.或名有所緣取所緣境
故. 或名有行相卽於所緣品類差别等起行相故.或名相應等和合故。依何義故名
等和合。有五義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事
平等者.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已說心心所廣分别義.心不相應
行何者是耶。頌曰.
********************
心不相應行. 得非得同分. 無想二定命. 相[一]名身等類。
論曰.如是諸法心不相應.非色等性行藴所攝.是故名心不相應行。於中且辯得非
得相頌曰。
得謂獲成就. [二]非得此相違. 得非得唯於 自相續.二滅。
論曰.得有二種.一者未得已失今獲.二者得已不失成就.應知非得與此相違。於何
法中有得非[三]得。於自相續及二滅中.謂有爲法.若有墮在自相續中有得非得.非他
相續.無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續.無有成就非情法故.且有爲法決定如是.無爲
法中唯於二滅有得非得.一切有情無不成就非擇滅者.故對法[四]中傳說如是.誰成
無漏法.謂一切有情.除初刹那具縛聖者及餘一切具縛異生.諸餘有情皆成擇滅.
決定無有成就虚空.故於虚空不言有得.以得無故非得亦無.宗明得非得.相翻而
立故.諸有得者亦有非得.義準可知故不别釋。何緣知有别物名得。契經說故.如契
注:
[一]三本此四字屬下頌初句.
[二]三本缺此句.
[三]三本次牒頌文得非得唯於自相續一句半.
[四]原刻下衍得字.今依麗刻刪.
********************
經言.聖者於彼十無學法以生以得以成就故已斷五支.乃至廣說。若爾非情及他
相續亦應成就。所以者何。契經說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有轉輪王成就七寶.乃至
廣說。此中自在說名成就.謂轉輪王於彼七寶有自在力隨樂轉故。此旣自在說名
成就.餘復何因知有别物。許有别物有何非理。如是非理謂所執得.無體可知如色
聲等或貪瞋等.無用可知如眼耳等.故無容有别物名得.執有别物是爲非理。若謂
此得亦有作用.謂作所得諸法生因.是則無爲應無有得.又所得法未得已捨界地
轉易及離染故彼現無得.當云何生.若俱生得爲生因者.生與生生復何所作.又非
情法應定不生.又具縛者下中上品煩惱現起差别應無.得無别故.若由餘因有差
别者.卽應由彼諸法得生.得復何用.故彼所言得有[一]作用謂作所得諸法生因理不
成立。誰言此得作法生因。若爾此得有何作用。謂於差别爲建立因。所以者何若無
有得.異生聖者起世俗心.應無異生及諸聖者建立差别。豈不煩惱已斷未斷有差
注:
[一]原刻作何.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
别故.應有差别。若執無得.如何可說煩惱已斷及與未斷.許有得者斷未斷成.由煩
惱得離未離故。此由所依有差别故.煩惱已斷未斷義成.謂諸聖者見修道力令所
依身轉變異本.於彼二道所斷惑中無復功能令其現起.猶如種子火所焚燒轉變
異前無能生用.如是聖者所依身中無生惑能名煩惱斷.或世間道損所依中煩惱
種子亦名爲斷.與上相違名爲未斷.諸未斷者說名成就.諸已斷者名不成就.如是
二種但假非實。善法有二.一者不由功力修得.二者要由功力修得.卽名生得及加
行得.不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種未被損名爲成就.若所依中種已被損名不
成就.謂斷善者由邪見力損所依中善根種子應知名斷.非所依中善根種子畢竟
被害說名爲斷.要由功力而修得者.若所依中彼法已起生彼功力自在無損說名
成就.與此相違名不成就.如是二種亦假非實。故所依中唯有種子未拔未損增長
自在.於如是位立成就名.無有别物。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名與色.於生自果所有
********************
展轉隣近功能.此由相續轉變差别.何名轉變.謂相續中前後異性.何名相續.謂因
果性三世諸行.何名差别.謂有無間生果功能。然有處說若成就貪便不能修四念
住者.彼說耽著貪煩惱者不能厭捨故名成就.由隨耽著貪愛時分於四念住必不
能修。如是成就遍一切種唯假非實.唯遮於此名不成就亦假非實。毗婆沙師說此
二種皆有别物實而非假。如是二途皆爲善說。所以者何。不違理故.我所宗故。已辯
自性差别云何且應辯得.頌曰.
三世法各三. 善等唯善等. 有繫自界得. 無繫得通四.
非學無學三. 非所斷二種。
論曰.三世法得各有三種.謂過去法有過去得.有未來得.有現在得.如是未來及現
在法各有三得。又善等法得唯善等.謂善不善及無記法.如其次第有善不善無記
三得。又有繫法得唯自界.謂欲色界無色界法.如其次第唯有欲色無色三得.若無
********************
繫法得通四種.謂無漏法.總而言之得有四種.卽三界得及無漏得.别分别者.非擇
滅得通三界繫.若擇滅得色無色繫及與無漏.其道諦得唯有無漏.故無繫法得有
四種。又有學法得唯有學.若無學法得唯無學.非學非無學得有差[一]别.謂此法得總
說有三别.分别者.一切有漏及三無爲皆名非學非無學法.且有漏法唯有非學非
無學得.非擇滅得.及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若有學道所引擇滅得卽有學.若
無學道所引擇滅得卽無學。又見修所斷法如其次第有見修所斷得.非所斷法得
有差[二]别.謂此法得總說有二.别分别者.諸無漏法名非所斷.非擇滅得唯修所斷.若
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聖道所引擇滅之得.及道諦得.皆非所斷。前雖總說三
世法各三.今應簡别其中差别相.頌曰.
無記得俱起. 除二通變化.
有覆色亦俱. 欲色無前起。
注:
[一]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非學無學三句.
[二]陳本藏本次牒頌文非所斷二種句.
********************
論曰.無覆無記得唯俱起.無前後生.勢力劣故.法若過去得亦過去.法若未來得亦
未來.法若現在得亦現在。一切無覆無記法得皆如是耶。不爾。云何。除眼耳通及能
變化.謂眼耳通慧及能變化心勢力強故.加行差别所成辦故.雖是無覆無記性[一]收.
而有前後及俱起得.若工巧處及威儀路極數習者得亦許爾。唯有無覆無記法得
但俱起耶。不爾。云何。有覆無記色得亦爾.謂諸有覆無記表色得亦如前但有俱起.
雖有上品而亦不能發無表故.勢力微劣.由此定無法前後得。如無記法得有别異.
善不善得亦有異耶。亦有。云何。謂欲界繫善不善色得無前起.唯有俱生及後起得。
非得如得亦有如上品類别耶。不爾。云何。頌曰.
非得淨無記. 去來世各三.
三界不繫三. 許聖道非得 說名異生性. 得法易地捨。
論曰.性差别者一切非得皆唯無覆無記性攝。世差别者.過去未來各有三種.謂現
注:
[一]原刻作故.今依麗刻改.
********************
在法決定無有現在非得唯有過去未來非得.過去未來一一各有三世非得。界差
别者.三界繫法及不繫法各三非得.謂欲界繫法有三界非得.色無色界繫及不繫
亦爾.定無非得是無漏者.所以者何.由許聖道非得說名異生性故.如本論言.云何
異生性謂不獲聖法.不獲卽是非得異名.非說異生性是無漏應理。不獲何聖法名
異生性.謂不獲一切.不别說故.此不獲言表離於獲.若異此者.諸佛世尊亦不成就
聲聞獨覺種性聖法應名異生。若爾彼論應說純言。不要須說此一句中含純義故
如說此類食水食風。有說不獲苦法智忍及俱生法名異生性.不可難言道類智時
捨此法故應成非聖.前已永害彼非得故。若爾.此性旣通三乘.不獲何等名異生性。
此亦應言不獲一切。若爾此應同前有難。此難復應如前通釋。若爾重說唐捐其功
如經部師所說爲善。經部所說其義云何。謂曾未生聖法相續分位差别名異生性。
如是非得.何時當捨。此法非得.得此法時或轉易地捨此非得.如聖道非得說名異
********************
生性.得此聖道時.或易地便捨.餘法非得.類此應思.若非得得斷.非得非得生.如是
名爲捨於非得。得與非得.豈復有餘得與非得。應言此二各得有餘得及非得。若爾
豈不有無窮過。無無窮過.許得展轉更相成故.以法生時幷其自體三法俱起.第一
本法.第二法得.第三得得.謂相續中法得起故.成就本法及與得得.得得起故成就
法得.是故此中無無窮過.如是若善若染污法一一自體初生起時.幷其自體三法
俱起.第二刹那六法俱起.謂三法得及三得得.第三刹那十八俱起.謂於第一第二
刹那所生諸法.有九法得及九得得.如是[一]諸得後後轉增.一切過去未來煩惱及隨
煩惱幷生得善刹那刹那相應俱有.無始無終生死輪轉有無邊得.且一有情生死
相續刹那刹那起無邊得.如是一切有情相續一一各别刹那刹那無量無邊諸得
俱起。如是諸得極多集會。無對礙故互相容受.若不爾者.一有情得虚空不容.況第
二等。
注:
[一]原刻作謂.今依麗刻及藏本改.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