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类书类>> 七修类稿>> 正文

卷二十七 辯證類

    墨花
    古有墨竹、墨梅。而無墨花。墨花始自北宋汴人尹白。 【見《宋畫譜》。】 世不生墨花者。黑為水色。母道也。母但陰育於中。故不見。
    乾德
    宋太祖初改元乾德。因言此號古未有也。趙韓王從旁贊諛不已。盧多遜曰。偽蜀曾有此號。帝大驚。遽令檢視。果然。予意宋祖既知。即當改也。夫何至四年之冬。見鏡有乾德四年鑄字。復驚以問宰臣。竇儀奏曰。蜀少主之號。遂又嘆曰。宰相須用讀書人。何其健忘。或者一事而誤記之耶。《歸田錄》又以竇儀為陶穀。
    皮弦
    嘗聞開元中。有賀懷智善琵琶。以石為槽。以鵾雞筋作弦。用鐵撥彈之。至今傳以為異。不知宋仁宗時杜彬又過於賀。以皮為弦。促節清音。響徹林木。故歐陽有詩憶曰。坐中醉客誰最賢。杜彬琵琶皮作弦。自從彬死世莫傳。夫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漸近自然也。皮去雞筋尤遠。而能獨步巧思。亦何所致也。宜其未有而來歐公之憶也。近時有能反手彈者。皆以為異。噫。亦陋矣。
    安南非交趾
    安南一地。諸書以為即漢儋耳、珠□、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日南、九真。所謂南越也。按《一統志》九郡已屬廣東瓊□等州。今尚自有一國。安南當自是一地矣。但不知自漢至隋。或稱交州。或稱交趾。至唐方改為安南都護府。宋復稱交趾。豈非因郡有交趾縣而然耶。抑古有其名而然耶。故宋後諸書載夷國姓名。皆言交趾。然按太史公曰。南至交趾。日月所照。莫不抵屬。言南極也。又《王制》云。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也。《獨蠻記》亦然。《山海經》曰。交脛以國人交脛故也。郭璞曰。腳脛曲戾相交。故謂之交趾。今據安南乃漢、唐郡縣。其人百骸飲食。與華無異。唐姜公輔實愛州所生。何嘗有交脛等說。此必非古所謂交趾明矣。或傳安南有播流山。環數百里。皆如鐵圍。不可攀躋。中有土田。惟一竅可入。而嘗自塞之。人物古怪。不與外人通。疑此或謂古交趾。又不可知。書此以俟後考。 【其國興廢見《天地類》。】
    蠟梅
    蠟梅原名黃梅。故王安國熙寧間尚咏黃梅詩。至元祐中。蘇黃以其色酷似蜜脾。故命為蠟梅。而范石湖《梅譜》又云。本非梅類。以其與梅同時。而香又近之。故云梅入譜。若近以附子為鸚(哥鳥)菊。亦以葉梗似菊而花又同時也。
    三官
    世有三元三官。天地水府之說。此理也。蓋天氣主生。木為生候。地氣主成。金為成候。水氣主化。水為化候。其用司於三界。而以三時首月候之。故曰三元。元。大也。兩間之用。孰大於此三元。正當三臨官。故又曰三官。
    西江月詞
    程學士敏政裒輯《宋遺民錄》一書。末卷辯宋瀛國公之事。亦既明矣。惜所引陶九成《輟耕錄》《西江月》詞尚未解明。其詞云。九九乾坤已定。清明節後開花。米田天下亂如麻。直待龍蛇繼馬。依舊中華福地。古月一陣還家。當初指望甕生涯。死在西江月下。陶以為真武之降筆。程以為劉秉忠作。此姑置之。其初二句乃言元世祖滅宋。德祐封為瀛國公時。至順帝至正十五年。我太祖三月起兵和陽。正當九九八十一年之數。是知乾坤已定九九。而三月乃清明時也。米田言番人也。直待龍蛇繼馬。是太祖至正甲辰建國即位。乙巳伐元都。至丙午元亡。豈非龍蛇繼馬耶。古月一陣還家。乃言胡人皆去北矣。當初指望甕生涯。此寧宗之后甕吉剌氏不立己子而取順帝。是無生涯矣。 【程註云。元主皆娶甕吉剌氏為后。而此云指望甕生涯。蓋陰寓順帝非甕吉剌氏所出之意也。】 予考之。元惟七主娶弘吉剌氏。餘皆他姓。且弘吉非甕吉。不知程何所據。今姑依之以解。死在西江月下。獨言順帝北殂於應昌。猝取西江寺梁為棺之驗耳。胡不通解而註一句。又似非是。今補之而瀛國公之事明矣。
    甜酒灰酒
    《三山老人語錄》言。唐人好飲甜酒。引子美人生幾何春與夏。不放香醪如蜜甜。退之一尊春酒甘若飴。丈人此樂無人知為證。予則以為非好甜酒。此言比酒如蜜之好喫耳。子美、退之。善飲者也。豈好甜酒耶。古人止言醇醪。非甜也。故樂天詩云。量大厭甜酒。才高笑小詩。是矣。又嘗見一詩云。古人好灰酒。引陸魯望酒滴灰香似去年。予則以為灰酒甚不堪人。亦未然也。且陸詩上句曰。小爐低幌還遮掩。意連屬來。似酒滴於爐中。有灰香耳。然題乃《初冬之絕句》。又似之。昨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載。南容太守王元邃。以白酒之和者。紅酒之勁者。相合為一殺。以白灰一刀圭飲之。風味頓奇。遂有長篇曰。小槽真珠太森嚴。兵廚玉友專甘醇。使君袖有轉物手。鸕鷀杓中平等分。更憑石髓媒妁之。混融併作一家春。據此。果是用灰。又不特用乾灰。乃石灰耳。予以二酒相和。味且不正。兼之石灰苦烈。何好之有。羅、王相飲。以為風味頓奇。或者二人之性自偏也。陸飲灰酒。或亦性之使然耶。
    蘇小小考
    蘇小小有二人。皆錢塘名娼。一南齊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解題》下已註明矣。故古辭有《蘇小小歌》及白樂天、劉夢得詩稱之者。《春渚紀聞》所載司馬才仲事。並是南齊之蘇小小也。一是宋人。乃見於《武林紀事》。其書無刻板。其事隱微。今錄以明之。蘇小小。錢塘名娼也。容色俊麗。頗工詩詞。其姊名盼奴。與太學生趙不敏相與甚洽。款遇二年。不敏日益貧。盼奴周給之。使篤于業。遂棲南省。得官授襄陽府司戶。盼奴未能落籍。不能偕行。不敏赴官三載。想念成疾而卒。有祿俸餘資。囑其弟趙院判分作二分。一以與弟。一命送盼奴。為言盼奴有妹小小。俊秀善吟。可謀致之。佳偶也。院判如言至錢塘。有宗人為錢塘倅。托召盼奴領其物。倅為召之。有蒼頭至云。盼奴於一月前已抱疾歿。小小亦為於潛縣官絹事繫廳監。倅遂呼小小出。詰之曰。於潛官絹。汝誘商人一百疋。何以償之。小小回覆。此亡姊盼奴之事。乞賜周旋。非惟小小感生成之恩。盼奴在泉下亦不忘也。倅喜其言語婉順。因問汝識襄陽趙司戶耶。小小曰。趙司戶未仕之日。姊盼奴周給。後中科授官去久。盼奴想念。因是致疾不起而卒。倅曰。趙司戶亦謝世矣。遣人附一緘及餘物一罨外。有伊弟院判一緘付爾開之。小小自謂不識院判何人。乃拆書。惟一詩曰。昔時名妓鎮東吳。不戀黃金只好書。借問錢塘蘇小小。風流還似大蘇無。小小默然。倅令和之。辭不能。倅強之。責以官絹罪名。不得已和云。君住襄江妾住吳。無情人寄有情書。當年若也來相訪。還有於潛絹事無。倅大喜。盡以所寄與之。力為作主。命小小歸院判。與偕老焉。據此。曰太學、曰錢塘。詩曰還似大蘇無。則可知矣。又有元遺山所作《虞美人》長短句云。槐陰別院宜清晝。人坐春風秀。美人圖子阿誰留。都是宣和名筆內家收。 鶯鶯燕燕分飛後。粉淡梨花瘦。只除蘇小不風流。斜插一枝萱草鳳釵頭。此詞既說鶯鶯燕燕之後。此蓋是趙司戶小小也。今人止知是蘇小小。不知是何時人。《輟耕》既備載數事。辯以為南齊人矣。又不知有宋蘇小小。故復載《虞美人》之詞也。一本小小又作小娟。蓋抄之者之誤。殊不觀所寄之詩。若是小娟則音拗矣。何不另換一句。況又有《虞美人》之詞可證。《春渚紀聞》又載。小小之墓。在錢塘縣廨舍之後。 【蓋縣原在錢塘門邊。去湖上西陵橋不遠。】 故古辭有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之句。此則南齊小小之墓。必在西湖上西陵橋。故油壁車之事。俱在湖上。若以托才仲之夢有妾本錢塘江上住之句。即云在江干。差矣。元人張元弼有《蘇小小墓詩》云。香骨沉埋縣治前。西陵魂夢隔風烟。好花好月年年在。潮落潮生更可憐。註。墳在嘉興縣前。今為民家所占。既曰縣治。又曰西陵。亦不知而渾言。此必宋小小墳耳。何也。趙不敏乃吳人。安知不住嘉興。院判既取小小。而終老可知矣。此特光弼不知有二而差言。予既辨其人。復辨其墓。以正《輟耕》之不足。
    嘯
    嘯。《說文》曰。吹聲也。《詩》註曰。蹙口而出聲。《嘯旨》曰。氣激於舌而清謂之嘯。《漢書》曰。嘯。噭也。楚歌聲。據此數意。似長吁豁哨之狀。悲歌之情。而難於形容也。故阮籍曰。於聲則未譜。今具數事證之可知也。漆室之女。倚柱而嘯。隣婦曰。何嘯之悲也。劉越石為胡所圍。登樓長嘯。胡騎聞之。皆凄然長嘆。趙炳乞渡。船人不許。炳乃張蓋坐中。長嘯呼風。世有不知者。即以笑為嘯。可笑也。
    朋友麻
    魯齋王文憲公栢嘗議朋友之服。以吾夫子不立正服。乃以義起為心喪也。又引程子曰。當以情之厚薄處之。未有的從。後以《儀禮》有朋友麻三字。復求之。得鄭康成曰。朋友無親。有同道之恩。相為服緦之絰 【明本作『經』。下同】 帶。因之考證諸書。定為白布深衣。加緦之絰帶。冠加絲武。謂擬之於衰也。又曰。勉齋黃先生考之尤詳。其書進之於朝。然魯齋所考。止是康成之一言。勉齋所定。又未見其書。予以孔子嘗答孟武伯曰。同寮有相友之義。昔者虢叔、閎夭、太顛、散宜生、南宮适 【明本作『括』】 五臣同寮比德。以贊文武。及虢叔死。四人為之服朋友之服。古之達理者行之也。聖人之言。豈非有服之證乎。又晦庵答孫敬夫曰。朋友麻則如弔服而加麻絰。又非魯齋之議之證乎。
    放光石
    峨嵋、匡廬、五臺山。皆有放光石。清晨映日而有光五色。自下而上。有佛廟在上者。則僧人以為佛光。既是佛光。何待日而方明。非日則不明。其不神可知矣。是知其山之石蘊于土者。皆放光之石也。嘗有人掘其石。置諸日中。有五色光。非日。石則不明也。此陰氣負陽而光彩自絢。亦山川靈氣也。若奇怪類中所記。皆自空中所現。又非是石也。《峨嵋志》中已載此石矣。但前一段論山川有光處。又不明言此石。尚疑惑也。
    (口怠)子蠻子
    北人重厚。體壯實而大。謂有台輔之相。尊美之稱。北音呼台為(口怠)。故曰(口怠)子。典午之世之言也。南人相貌鄙薄。體輕浮。其皆類乎廝役。故稱奴婢為蠻子。自夏、商之世已言之。
    元宵燈
    上元張燈。諸書皆以為沿漢祀太乙。自昏到明。今其遺事。《容齋三筆》既辯《史記》無此文。尚未得其實。《事物紀原》又引《僧史略》。以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漢正月望日。彼地謂之大神變。故漢明令燒燈表佛。今乃遺事。天事既無據。時日尤非。不足信也。《春明退朝錄》以為梁簡文有《列燈賦》。陳後主有《山燈詩》。以為起自南朝。予以此雖燈作。未知何時之燈之咏也。不若顯顯唐書《嚴挺之傳》云。睿宗好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陁請然千燈。因弛門禁。帝御安福門縱觀。晝夜不息。繼而韋述《兩京新記》曰。正月十五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看燈。則是始於睿宗。成於玄宗無疑。至宋乾德五年正月。詔以朝廷無事。區宇又安。令開封府更增十七、十八兩夕。五夜之俗因此也。今以十三易十八者。聞太祖初建南都。盛為綵樓。招徠天下富商。以實國本。元宵放燈。多至十餘日。後約中定今五日耳。
    張三影子野
    張先字子野。吳興人也。《高齋詩話》以其詩有浮萍斷處見山影。雲破月來花弄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以句工而人目為張三影也。《后山詩話》又改後二影謂簾幕捲花影。墮絮輕無影。人皆不知何以不同。不知初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蓋能道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公曰。我張三影也。遂舉后山者言之。但原辭尚多數字。因詞也。後高齋因子野有前詩三影者亦佳。遂著之。二收較之。似不如公自舉者。又見《石林詩話》云。子野能文章樂府。至老不衰。居錢塘。年八十餘。猶蓄聲妓。東坡有聞其買妾時八十五。詩以戲之。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十鬢眉蒼。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全篇用張姓故事。乃戲言耳。若歐陽公誌墓之子野。乃博州人。偶然同時同名同字也。故誌之。所言迥不與三影為人同也。前乃天聖八年進士。後乃天聖三年進士。
    毀碑營塔
    元楊璉真伽。胡僧禿賊也。毀碑刻以為浮圖。萬世唾罵。殊不知宋天聖中。有姜遵守永興。漢、唐碑之堅好者。以代磚甓為浮圖。此中國讀儒書者也。不知其心何見。此尤可怪於胡僧也。
    宦官娶妻養義子義壻
    元順帝時。中官趙伯顏不花。乃擒契丹之士。時年已踰三十。妻子具矣。憐其才而止刑其勢為閹人。命為樞密院使。不花不捨其妻。乃與之共處。然唐李輔國特娶元擢女。漢曹騰有養子曹嵩。而秦趙高有養義女。贅其壻閻樂。閻樂後弒二世。是中官之有妻壻并養子養女。始自四人焉。後皆效之。亦陋矣。治世所無也。
    陰火
    予一夕見地中有如燭煤者數十。以火視之。乃日間所食海蝦殼也。異之。莫得其理。又嘗聞東坡遊金山寺。二鼓。見江心炬火燭天。棲鳥皆驚。故有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之句。後聞習海事者。鹹水夜動。則有光影響。於前二事亦未深得也。昨讀王子年《拾遺記》云。南海之上有浮玉山。 【即金山。】 山下有穴。穴中有大水蕩潏。火不滅。乃陰火也。始知東坡亦欠讀書窮格。而蝦殼豈非海水之餘氣乎。
    方頭
    今人言不通時宜而無顧忌者曰方頭。舊見《輟耕錄》引陸魯望詩曰。頭方不會王門事。塵土空緇白紵衣。今讀陸魯望《苦雨》之詩。又曰。有頭強方心強直。撐住頹風不量力。觀二詩之意。方頭亦為好稱。若以為惡語。是末世之論也。
    歷代尺數
    《禮記》以手布為尺。《淮南子》以十二粟為一寸。《說苑》以一粟為一分。其源之來也莫適從。《玉海》諸書。俱起自周尺為主。以較各代之數。豈非以制度至周而備耶。殊不思大禹聲律身度。所制十寸為尺。理之必然。況諸書又同。此國朝之所尚焉。若周制既短。書各異言。今則起自夏代。未備者考以補之。不同者遂註於下。然其文姑依其舊。比周幾何也。蓋長短之數。以夏較周。可以意會。否則。布筭少差。相去遠矣。
    夏十寸為尺。 【《通鑑》《外紀》十二寸為尺。蔡邕《獨斷》九寸為尺。】 商周八寸為尺。 【《外紀》、《獨斷》皆同。但鄭註猶以十寸為尺。而《通考》謂之未詳。姑依諸書。】 秦比周七寸四分。漢官尺比周一尺三分七毫。劉歆銅斛尺。後漢建武銅尺與周同。三國吳、蜀同周。魏比周一尺四分七毫。後魏前尺比周一尺二寸七釐。中尺比周一尺二寸一分一釐。後尺比周一尺二寸八分一釐。晉田父玉尺。 【《世說》。田父於野中得周時玉尺。】 與梁法尺。比周一尺七釐。後晉比周一尺六分二釐。宋齊尺比周一尺六分四釐。梁表尺比周一尺二分。陳尺同。後晉、東魏比周一尺五寸八毫。後周玉尺比周一尺一寸五分八釐。市尺與後魏後尺同。隋開皇官尺同上。 【後周市尺、開皇官尺。皆鐵尺也。】 萬寶常所造水尺。比周一尺一寸八分六釐。 【以前多銅為之。至此用木。】 唐尺與古玉尺同。 【貞觀中。武延秀為太常卿。以為奇翫。獻玉尺而失之。其跡猶存。所定得六之五耳。】 開元尺度以十寸為尺。尺二寸為大尺。五代世短。多相因襲。志亦無考也。惟周王朴所定尺。比周一尺二分有奇。及宋宋璟表尺。比周一尺六分有奇。胡瑗《樂書》黍尺。比周一尺七分。司馬光布帛尺。比周一尺三寸五分。 【已上宋之三尺。出二器圖義。諸書皆泛論。似當時未有一定之制。】 元尺傳聞至大。志無考焉。
    正音註差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君從何處來。此賀知章詩也。註曰。衰字出四支韻。殊不知此詩乃用古韻。來字有讀為釐字者。若《楚辭山鬼篇》。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音釐。】 回字與危、為同協。皆四支韻之詩也。註者不知。反以為灰字韻者。差用衰字。且吳才老韻補辯明十灰古通於四支。可知矣。若今人不知韓文此日足可惜。皆是古韻。以為跳用各韻。誤矣。故才老嘗曰。元和聖德詩與此日足可惜詩。俱用一韻。
    名號甫
    《漢書高帝紀》曰。為謁。《爰盎傳》曰。上謁。顏師古註曰。為謁者。書刺自言爵里。若今參見尊貴而通名也。上謁。若今通名也。據此。則為謁似今腳色手本。而上謁似今之拜帖矣。及見《刊誤》。亦以上謁為投刺。予意師古、李涪皆以己意註之。蓋謁字之義。告也。白也。請見也。數訓而已。況古無文刺。惟書竹簡。故陳時虞荔尚云。未有版刺。無客拜謁。何得以謁便可謂投刺耶。但《紫微雜記》中載。禰衡題名於紙。投刺公侯。此則可為投刺之始也。圖書。古未有別號。軒亭之名。自唐李泌端居室始。表德用甫字者。起自荊公。當時附勢者多效之。故有表德皆連甫。花書盡帶圈之說。然甫字亦止用於字內。後人於字之下復用一甫字。或換寫作父字。其義固通。但亦是畫蛇添足之誚云。
    兩頭蛇
    世言有見兩頭蛇者必死。自叔敖埋後。不聞有見之者。弘治間。餘杭方萬初過新嶺。因倦。少憩樹下。見蚯蚓白頸者長尺餘。蛻于路左。須臾。事出兩頭蛇。蜿蜒而去。竟亦無恙。余聞之。往來胸中。謂古人之所言果妄耶。抑方之所見非此蛇耶。遂考《本草》。白頸蚯蚓。止言最毒。不云能化蛇。及考兩頭蛇下云。大如指。一頭無口目。兩頭俱能進退。出會稽。乃越王弓弦所化。又見《嶺表志》。以為嶺外常有之。言形狀進退與《本草》同。愈疑以為果如二書所云。則見而死者亦多。何又未之聞耶。且無蚯蚓之化之說。後讀宋張文潛所著《明道雜志》。方知所以。志云。黃州有小蛇。首尾相類。因謂兩頭蛇。余視之。其尾端如類首而非也。土人言此蛇老蚯蚓所化。無甚大者。其大者不過如大蚯蚓。行不類蛇。宛轉甚鈍。又謂之山蚓。觀此。則二書所言。皆山蚓也。正方之所見者也。但弓弦進退之說。乃妄耳。若真兩頭蛇。自是怪物。或世所無。有則見之者必亦怪矣。
    巾幘冠帽
    近世士夫私居。多用巾易帽。以為古雅。而貧賤者則以易辦。亦皆戴巾。以為可笑。不知古者士夫冠。庶人巾也。按《儀禮》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漢書》曰。卑賤者所服。傅子曰。古賤者服也。故曰。庖人綠巾。士人戴之。起於漢末。若郭林宗折角巾。袁紹戰敗。幅巾渡河。晉輕浮。則有接(曰離)、漉酒之稱矣。蔡邕《獨斷》曰。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故王莽頭禿。乃施巾。時人云。王莽禿。幘施屋。是皆包巾。故《方言》覆髻謂之幘也。然六經之中。止言冠。如虞人以皮冠。野老以黃冠。漢《高祖紀》曰。帝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又有通天、進賢、方山等稱。今人戴冠而不復加以巾。人反為褻。此尤可笑也。但古冠皆如今之獬豸、忠靖之流。非道士之冠耳。若夫帽則上古衣毛帽皮。則帽名之始。後世雜戴私居服也。元則胡人專尚之。中國之人多戴大帽。大帽亦羌人服也。至用絲羅馬尾。則又近代之易。
    牛羊眠東北道主
    世人皆知陶侃葬母之地。乃老人所指牛眠處也。而不知羊眠者。乃章得象母陳氏。嘗活建州一城之命。其後子孫衣冠相繼。世傳白羊眠處鷓鴣啼章家墳是也。又世人止知東道主。蓋本鄭人謂秦盍舍鄭以為東道主之言。 【鄭在秦東故也。】 不知有北道主。云出光武指耿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又唐鄭餘慶為嶺南節度。與羅讓善。鄭還朝薦讓。讓至謁鄭。鄭指語座客。此吾南道主人。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